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中医实证·痰症篇》
    

杏林箫客专集:《中医实证·痰症篇》

  A、中医所说的“痰”,并不仅仅是指咳吐而出的粘稠之物,它还泛指一切“非人体生理所需的代谢性分泌物”。人体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无处不需水谷精微及津血滋养,若有阻滞,则膏脂凝聚而生痰浊。故凡气血不畅之处,即津凝生痰之所。
  脾主湿,肺主津,湿聚津凝则为痰,故前人有云:“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虽生于脾肺,但随气血潜移默行,于人体周身,可无处不至。咳吐于肺胃者,乃有形之痰;蕴藏于腠理者,乃无形之痰。无形之痰伏于体内,随痰浊多少之不同、潜伏部位之不同,而变症百出。因其病机隐晦,难以辨察,故医者时常感叹:“怪病多痰”、“百病皆因痰作祟 ”!
  痰,最初本是病理的产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沦为了致病的因素,是致病最为广泛的实邪之一,欲为良医者,当深究之!

  B、何以辨知痰湿体质?辨证要点如下:1、舌苔厚腻,脉滑濡  2、口腔粘腻  3、头脑昏朦,沉沉欲睡  4、胃脘痞满,恶饮水  5、面目浮肿   6、肢体困重  7、大便粘滞难解   8、小便浑浊,骚腥味重  9、汗出酸腻,头发油腻,眼屎多、耳垢多。10、皮下硬结包块,或皮肤疮溃烂多水。

  C、因气机升降出入之异,脏腑寒热虚实之别,痰之特性,亦各不相同。治痰之法,归纳如下:
  一、温化寒痰法:阳虚之人,痰从寒生,其痰清稀而色白。“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即是言此。
  二、清化热痰法:火旺之人,炼液成痰,痰亦化热,其痰粘稠而色黄。当清解其热,热不去,痰难消。
  三、燥湿化痰法:脾主湿,湿聚生痰。湿气者,当以燥气克之。
  四、滋阴化痰法:阴虚者,津液粘稠,难以运行,凝而生痰,当滋阴以稀释之,而后能化。
  五、软坚化痰法:顽痰胶结,或生瘰疬、或生囊肿、或生瘿瘤、或生肿瘤,寻常化痰之法,攻之不克,需软坚散结而化之。
  六、降气化痰法:水涨则船高,气逆于上,痰浊不降,治当降气为主,兼以化痰。
  七、顺气化痰法:气行则津行,气滞则津凝。气机宣畅,如风吹云动,痰涎自会消散。
  八、开窍化痰法:痰浊壅盛,闭塞心窍则神识迷乱;闭塞上窍则五官不灵,治当化痰开窍。
  九、搜剔顽痰法:痰涎久伏,深据体内隐僻之处,寻常之药,力不能及,当以峻猛之品搜剔之。
  十、涌吐痰涎法:痰在脘腹之下者,可泻之;痰在胸膈之上者,可吐之。此因势利导之法也。  


-----------    D、痰症病案举例:

  1、温化寒痰法·心绞痛

  奚风霖医案:章××,男,58岁。胸闷,咳喘多痰已10余年。近3年来戒除香烟后有明显减轻,冬时易发。半年来胸部时发闷窒作痛,连及两胁,甚则牵引背部,胃脘痞胀,欲作嗳气,心泛欲呕,多涎,舌质淡胖,苔白腻浊,脉沉紧而滑。肺部透视,胃部钡餐摄片,均未见异常,心电图提示T波改变。诊断:冠心病、心绞痛。此由胸阳痹阻,胃阳不足,阴寒饮邪弥漫胸膈,胃脘气机郁滞使然,诊为胸痹,心胃同病。治以通阳逐饮,温中开痹。处方:桂枝15克 生5克 枳实15克 薤白30克  半夏10克 瓜蒌实15克 厚朴5克  茯苓15克 开心果15克。   
    复诊:药进5剂,胸背胁痛约减其半,逆气胸闷脘痞稍有减轻,原方续进5剂,惟瓜蒌实加量为每剂30克。
    三诊:证状基本消失,本方制小其剂,用其半量,再服10剂。诸症平复。今已一年,未见痛闷。心电图复查:大致正常。


  温化寒痰法·咳喘

  李长青医案:黄某某,男,47岁。患咳喘多年,每逢秋末冬初病情加重,用西药消炎镇咳只能缓解,曾服中药效果不显。诊见形寒畏冷,面容憔悴,晨起颜面浮肿,口唇发绀,呼吸困难,张口抬肩,夜不能平卧,咳吐白沫痰,舌质紫暗,苔淡白,两寸脉沉迟,关脉紧数,两尺无力,此乃虚寒咳喘之证,肺为寒邪侵困,故短气不足以息,肺为娇脏,沉寒痼冷,日久天长,尤逢夜半阳气衰弱之时,则病情加重,日中阳旺之时则稍缓解,故投括蒌薤白白酒汤。方如下:全栝蒌75克,薤白40克,干姜20克,细辛5克,五味子20克,白酒10毫升。每剂煎分二次温服白酒后入。服药一次后即咳吐大量白痰,气短随之好转,按上方共服14剂,后又服真武汤20剂,如今咳喘均愈,能参加劳动。(黑龙江中医药1989;(4):31)
  按语:本案咳喘为痰饮壅塞,肺中虚冷所致。故用栝蒌薤白白酒汤以宽胸化痰,加干姜、细辛、五味子以温肺化饮,标本同治,咳喘遂愈。


  温化寒痰法·咳喘

    刘渡舟医案:柴某某,男,53岁,1994年12月3日就诊。患咳喘十余年,冬重夏轻,经过许多大医院均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迭用中西药治疗而效果不显。就诊时,患者气喘憋闷,耸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则加重,不能平卧,晨起则D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恶寒。视其面色黧黑,舌苔水滑,切其脉弦.寸有滑象。断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之证,为疏小青龙汤:麻黄9克,桂枝10克,干姜9克,五味子9克,细车6克,半夏14克白芍9克   甘草10克。服7剂咳喘大减,吐痰减少,夜能卧寐,胸中觉畅,后以《金厦》桂苓五味甘草汤加杏、夏、姜正邪并顾之法治疗而愈。
   
  按语:本案咳喘吐痰,痰色清稀,背部恶寒,舌苔水滑,为寒饮内扰于肺,肺失宣降所致。与小青龙汤证机相符,服本方则使寒邪饮去,肺气通畅而咳喘自平。


    温化寒痰法·汗出

    张育清医案:吴某某,女,49岁,1986年9月18日初诊。患者自汗已三年,不分冬夏,稍动则汗出浸衣,甚以为苦,医作表卫不固,迭进益气固表药,乏效。诊得患者汗出清冷,背部常有恶寒感,头晕,乏力,口中和,胃纳一般,二便自调,舌苔薄白滑,脉沉弦。证属饮邪阻肺,治节失职,汗孔开合失司。治拟温肺化饮,小青龙汤加味:麻黄、细辛各3克,桂枝8克,白芍12克,干姜、五味子各7克,茜草5克,麻黄根、法半夏各10克。服2剂,汗出减少。再进2剂,自汗止。续服玉屏风散,以善其后。

    按语:自汗以卫阳不因者多,然本案久服益气固表之剂乏效,因究肺主皮毛,汗出不时,乃废理开阅不利之故。今肺有饮邪内阻,治节失职,不主宣发,致汗孔开合失常。予小青龙沥温肺化饮,以绝病本,加麻黄根一味,不仅收敛止汗治标,而且与麻黄相配,一开一圃,以助废理开因复常。辨治得当,顽疾尽拔。




  温化寒痰法·闭经

  冯显逊医案:罗XX,女,32岁,未婚,1981年11月初诊。月经紊乱10年,停经半年多。咳嗽,痰多,时有头昏,饮食睡眠无所苦,二便自调,形体肥胖,舌体胖嫩,苔白,脉滑。月经史:15(3-4天/30天)量中(1包纸),末次月经1981年4月X号。自幼形体肥胖,幼年患气管炎,平时痰多,18岁下乡六年,经期不慎调摄,冒雨涉水,1972年10月调回成邪。诊断为闭经(痰湿阻滞,肾阳不足),治以祛痰除湿,温肾调经,用苍附导痰丸加味。法夏12克、陈皮12克、茯苓15克、南星12克、枳壳12克、苍术12克、香附12克、苡仁20克  当归12克、川芎12克、鹿角片30克、巴戟天12克、yin羊藿15克、甘草5克。
    二诊(1981年11月12日):服上方四剂病情无变化,月经仍未来潮,咳嗽痰多,痰清稀色白,舌脉如故。仍用前方加肉桂6克,温化痰饮。
    三诊(1981年11月19日):服前方痰量减少,舌转红活,余症同前。继续与服前方,惟去肉桂以免辛温太过之虞,加白芥子(因缺药改海浮石24克)增强除痰之功。
    四诊(1981年11月26日):停经7个月,服上方共十二剂,于11月21日月经复潮,用纸约一包,色红,有少量血块,五天干净,少腹痛,痰亦大减,舌红活,苔薄白,脉滑。继续温肾祛痰调治。鹿角片30克、杭巴戟12克、yin羊藿15克、法夏10克、茯苓32克、陈皮10克、苍术10克、苡仁15克、香附10、枳壳12克、海浮石24克。追访三月,一切正常,后结婚怀孕。(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冯显逊)

------------------------------------------------------------------------------------------------------

  2、清化热痰法·恐惧黑夜症

  患者,男,32岁。患者自述2年来长期失眠,每入睡即有天下巨石砸头之感,随即惊醒,惶恐不安,心中悸动,彻夜不眠,再次入睡仍有上述之感。为此,患者恐惧黑夜,痛苦至极。由于久病不愈,身体渐衰,倦怠乏力,口燥咽干,便秘尿黄。2年来多处求医诊治,镇静安神,滋补心肾,镇肝潜阳,滋阴降火,泻下清热,安神养心,皆罔效,故来余处诊治。诊见患者精神不振,面黄无华。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据患者脉症详细剖析,此病乃痰火实热所致。拟涤痰攻逐法,给予礞石滚痰丸服之,并加服中药。

    【处方】青礞石30g、大黄10g、沉香10g、木香l0g、黄芩10g。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服药1剂后,泻下黏液性稀便10余次,当夜入睡2小时,已无落石之感。服2剂后,已能安然入睡,诸症尽除。

    【按语】该患者2年来长期彻夜不眠,暗耗阴液,阴虚生内热,热灼津液,胶固成痰,痰积日久,好似沟渠污浊壅郁,倒流逆上,痰浊上涌,故而有闭目天下巨石之感,正如古人云:“百病多由痰做祟。”痰积日久,胶固已甚,非一般祛痰药所能胜,故必用涤痰攻逐法,引而决之。选用礞石滚痰丸,方中青礞石逐顽痰,大黄、黄芩引痰火下行,沉香调畅气机。四药配合,涤痰清热,引火下行。礞石滚痰丸原出元代王隐君所著《丹溪心法附余》,用其治疗实热老痰、顽痰胶固之症,以口燥咽干、便秘为用方依据,后《张氏医通》又补充了舌红、苔黄、脉滑为应用指征。(马荣,刘艳荣,暴宏伶.顽痰固疾治验1例.承德医学院学报2004-3-261)


  清化热痰法·周期性脐周疼痛

  常某,女,6岁,1991年5月20日初诊。患者周期性脐周疼痛2年。2年来无明显诱因经常发作性脐周疼痛,每月发作2~3次,可自行缓解,痛时头身汗出,头昏沉,辗转不安,腹痛拒按,多次服驱虫药不效,平时纳呆厌食,夜卧不宁。无抽风史、便虫史及皮肤瘀斑史。肝功能及消化道钡餐未见异常,大便查虫卵3次均阴性。1991年5月17日查脑电图偶见棘尖波形。患儿面色委黄,精神倦怠,腹部柔软,未扪及异常包块及条索状物。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脉弦滑,指纹紫滞。证属痰热互结,阻滞胃肠。治宜清热化痰,行气和中,益脾镇惊。
    【处方】陈皮8g、白芍药12g、半夏8g、钩藤12g、云茯苓8g、石菖蒲10g、竹茹8g、连翘15g、枳实8g、白矾2g、郁金8g、青黛2g。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二诊:服药7剂后,腹痛未发,食纳有增,舌尖红,舌苔腻不黄,脉滑数。热象有减,原方去青黛、连翘,加川黄连3 g、龙齿10g,继服15剂。三诊:药后腹痛未发,舌质淡红,舌苔白微厚,脉细滑数,复查脑电图已正常。以温胆汤合四君子汤加减,以益脾镇惊,清化热痰,巩固疗效。腹痛至今未再发作。

  清化热痰法·胃痛案

  刘渡舟医案:孙x x,女,58岁。胃脘疼痛,按之加甚;且心下部位有一包块外鼓,大如鸡蛋,按之濡软而不硬。饮食正常,但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脉弦滑。《伤寒论》说:“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处方:糖栝蒌30克  黄连9克  半夏9克。服药二剂后,大便泻下黄涎许多,尔后胃痛止而包块消。

    【解说】小结胸证是由于痰热邪气凝聚于胃中,阻塞气机所引起。“正在心下,按之则痛”是本证的诊断依据。由此可见,大小结胸证的主要区别是在于病变范围的大小不同,也正是由于病位大小不同,所以要采用不同的方药治疗。

   
  清化热痰法·梦游症

  王某,男,17岁。其母代诉:患者1年前某夜间入睡后,突然起床在屋外行走,良久回屋就寝。起初家长未在意。近期家人发现其夜间频繁起床外出,问其原因,不欲回答。被扶持强行上床睡眠,白天询问,茫然无知。曾在本市某院做脑电图、头颅cT均未发现异常。询问患者,头目昏沉欲寐,上课思想不集中,胸满脘痞不欲食。查面色委黄,舌尖边红,舌苔白腻,双手脉均弦细,右关脉稍滑。
    【处方】黄连9、栀子10g、胆南星12g、半夏12g、炙远志12g、石菖蒲12g、炒枣仁12g、陈皮12g、茯神15g、桔梗9g、煅牡蛎30g、枳壳12g。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二诊:服药6剂后,精神转佳,饮食增加,期间夜游1次,舌质淡红,舌苔白,脉沉细。上方去栀子、煅牡蛎,加五味子15g、当归15g。再服6剂,诸症悉除,眠安神爽。
    【按语】此病案以心肝血虚为本,痰热扰魂为标。方用黄连温胆汤清热化痰,健脾和胃。取其胃和卧安之意。用炒酸枣仁、当归、五味子、炙远志补血宁心安神;桔梗升提,引药入心经;牡蛎重镇,使浮越之阳入于阴,阴平阳秘而取效。(韩素萍,李传河.怪病从痰论治验案三则.河南中医药学刊,1997-6:55~56)


  清化热痰法·腹中有虫行感案

  邓XX,女,41岁。1958年4月12日就诊。自诉腹中有虫行感。爬至何处,何处即不舒。两足肌肉时有抽搐。病已年余,经各种检查,原因不明。初起极轻,近渐加重,且时觉肠内外有刺热感。服中西药皆无效。查其脉沉滑,苔黄腻。此湿热与痰火相结,久蕴不化,流入络脉,气机阻滞,诸恙乃作。以清热通痹为治。制南星4.5克、制半夏9克、广陈皮6克、丝爪络9克、川黄柏4.5克、淡黄芩4.5克、生川军4.5克、生甘草3克、川贝母4.5克、竹茹9克、赤芍药4.5克。二剂。二诊(4月14日):上药服后,诸恙较安。但大便未畅。郁热尚盛。前方加瓜蒌仁12克(打),二剂。上药连服七剂后,诸症消失,经年未发。(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张羹梅供稿)

  [编者按]痰之生其由非一。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痰之为病,千奇百怪,无定位定状。故《杂病广要》引《济世全书》云:“凡奇怪之症,人所不识者,皆当作痰症而治之也。”可谓概括之语。惟痰有风痰、湿痰、热痰、食痰、寒痰、酒痰、气痰、惊痰等不同性质;有滞于经络,留于肌腠,阻于窍道,流注眩节,停于脏腑等不同病位。故当分辨清楚,精选方药,始能应手取效。临证每见不少奇症,医者也能从痰论治,而效果不佳者,就是未能辨清病位病性,以致用药隔靴搔痒之故。主治者对本例病人的虫行感,肌肉抽搐,根据脉滑、苔黄腻,断为痰火入络之证而取效,使病者年余之苦,霍然而愈,若非经验丰富者难成其事。


  清化热痰法·重舌案

  吴XX,男,61岁,农民。1982年4月1日初诊。主诉舌下及颔下肿块已一年,在当地医院治疗无效,乃去杭州某医院就医,诊断为1.导管口结石;2.左颌下腺炎。动员手术治疗。患者惧怕手术而来我院门诊。见舌下肿块似鸡蛋大,疼痛,发热、口干、尿赤,纳呆,苔黄厚腻,舌尖红,脉滑数。此为热毒炽盛,痰火凝结。治宜清热解毒泻火,佐豁痰软坚散结。银花藤15克、蒲公英15克、黄连5克、木通5克、淡竹叶5克、夏枯草10克、姜半夏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浙贝母10克、生地20克、玄参20克、生牡蛎30克。另用生蒲黄20克搽患部,一日三次。服药十剂,导管口排出石灰样如米粒六二枚结石,重舌消除,左领下肿块减小如核大,纳佳,舌苔薄腻,脉细软,再予本方加减而愈。(来根:《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3年第4期)

-----------3、燥湿化痰法·口冷如噙冰块案

    邓XX,女,49岁。1980年5月25日初诊。自诉半年前因患泌尿系感染,曾服大量清热利湿的中草药。病愈后,觉口淡,饮食无味,继之出现口腔冰冷,如噙冰条,甚至难于忍受。曾经多方诊治,久服大量附、桂、姜等温热之品,并多次服人参未效,又用附桂理中汤、吴茱萸汤、补中益气汤等百余剂,全无效果。自以为得此怪证,难以治愈,十分焦急,四处访医求治,而随夫特来就诊。诊见患者无寒热,惟感口腔奇冷,用手探其口腔各处亦有清冷感,纳差,饮食无味,畏进水,自觉喉中有痰,难于咯出,二便正常,舌质淡,苔白腻,脉沉滑。按前已服过大量温补脾肾药物无效,细察病情,脉症合参,拟属痰湿阻滞中焦,治以燥湿化痰为主,投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陈皮9克、法半夏12克、茯苓15克、苍术15克、厚朴12克、白豆蔻9克、藿香9克 神麯12克、甘草6克。二剂
    二诊(5月27日):药后,清晨起床时有痰涎咯出,但口冷减轻。再予前方加吴萸12克,干姜9克,二剂。
    三诊(5月29日):药后,觉口冷又有所减轻,痰涎已少,舌苔转薄白。药已见效,嘱再服二剂。
    四诊(6月1日):口冷已除,食欲增进,亦已知味,再按前方服四剂,以资巩固。
    [原按]口冷一症,临床较为少见,且本例非一般口凉,乃是冷之出奇,如同含食冰条。中医谓脾开窍于口,可知本症与脾有密切关系。结合脉症,辨为痰湿阻滞中焦。中焦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若痰浊壅滞,脾胃升降失调,清阳不升,浊阴上逆,可见口淡,甚则口冷。故治从脾胃痰湿入手,投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以燥湿化痰为主,酌加升发脾阳药物调其升降,运化复常,而口冷即除矣。(广东新丰县医院温甫卿:《新中医》1982年第11期)
   

    燥湿化痰法·口香案

    刘X,女,36岁。1980年春就诊。口中觉有香气三年。询及长期口腻乏味,胸闷腹胀,大便稀软,日行一、二次,面色黄滞,白带腥稠,脉缓,苔白腻,舌质淡红。曾在某医院诊为宫颈炎,未作其他结论。综观证属湿滞于中,阻塞上焦,运化失常,肺气不利。乃遵河间“上焦宣化,中焦宜燥”之旨,燥中焦之湿,宣胸中之痹。拟平胃散加味。苍术20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草果10克、苡仁30克、杏仁10克、甘草3克。
服五剂,症减十之七八。继服十剂后,调理脾肾,以固根本,竟获痊愈。(湖南中医学院中基理论研究室潘江涛;《辽宁中医杂志》1981年第3期)
    [编者按]古有口苦心热、胆热亦口苦,口淡胃热、口甘脾热、口咸肾热、口酸肝热,口辛肺热之说,此皆五味合五脏的关系,口香属何脏?尚未之有闻。本案主治者从整体脉症分析,其口香属肺脾,而治之收效,当是一经验。


    燥湿化痰法·口麻案

    尹XX,男,41岁。1978年7月4日诊。口舌麻木、不辩五味已一月余。曾经中西医药多方治疗未效,心中郁闷不安,食物不香,食欲减退,食量减少。近感四肢发麻。询问过去史,平素头昏胀,腹胀,便溏,口痰特别多,常觉身体乏力,有时困倦,尿清长。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细。证属脾虚,湿郁于脾,浊痰滞涩经络,治拟健脾渗湿、益气通络。用六君子汤方加味。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法夏9克、陈皮9克、竹茹9克、枳壳9克、甘草6克、橘络6克、丝瓜络6克。服药四剂,口舌麻木已减,已能辨五味,其余诸症亦减轻。宗原方继服四剂,诸症霍然。(饶宏孝:《新中医》1983年第10期)[编者按]麻主气虚,木主湿痰瘀血,而脾开窍于口,本案诊治有理有据,故效。


    燥湿化痰法·五味不辨案

    白XX,男,64岁。1981年12月7日初诊。十多天来,五味不辨,食糖不知甜,食醋不知酸,食盐不知咸,纳少,时流口涎,疲乏无力。脉弦滑重按无力,舌淡体胖,苔中根白厚腻。脾开窍于口,脾气虚弱,不能上养其口,故口不知味,脾主运化,脾气不足,运化无力,故纳少;胃以降为和,脾气亏损,胃气上逆,故时流口涎,脾气虚弱,不能温养形体,故疲乏无力;脉弦滑重按无力,舌淡体胖,苔中根白厚腻,均为中气虚弱,寒湿内停之象。治拟健脾和胃之法,仿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陈皮9克、木香9克、半夏9克、苍术9克、神麯9克、炙甘草3克。服上方六剂后,食醋已知酸味。原方加干姜9克,又服二十剂,食糖、醋、盐均已知味,病告痊愈。(陶明斗:《河南中医》1983年第1期)


    燥湿化痰法·小儿跌倒案

    刘万山医案:曾治一五岁男孩,平素其喜动不欲静,学步以来,与同龄无异。近一月来突然步履蹒跚;时时跌倒,有如醉酒之状。多方求治,有人诊为“小儿多动症”,以此医之无效。又经内、儿、神经科检查,无异常所见。仅五官科检查发现其眼球震颤,但施治无策,请中医会诊。观患儿于母亲怀中手足躁动,无有安时。令其下地,以物引之,则三步一倒,两步一跤,难于平稳,与母亲所述无异。患儿平素不哭不闹,饮食如常,睡卧则安。偶见其在朦胧之中,或有躁扰不宁,似有所苦。我欲辨其证,可又百思不得其解。细察其脉,脉来濡数,观其舌淡红,苔微黄而有滑腻之象。于是猛然醒悟:按痰论治!遂开导痰汤清热涤痰,重用半夏、胆星、枳实,配伍陈皮、茯苓、竹茹、知母、甘草等味,令其连服四剂。

    复诊时,其母大悦。患儿服药后,虽走路仍不平稳,但已无趺仆之虞。遵前方继投两剂,患儿病症若失。复查时患儿眼球震颤近于消失。后又调理治之,服药不过十余剂,病痊愈。经随访年余,未再复发。一病治愈,相传百里。时隔不久,又有一患儿求治。病症与上述雷同,又用上法收功。

    脾位中州,司运化,主四肢肌肉。脾健则津液输布,气血流通,体健身轻。脾虚则津液不化而为痰湿,内困脏腑,外滞经脉。 小儿为稚阳之体,发育快而营阴不足,脾弱则肝强,故筋脉或纵缓或挛急而不能收持,出现是证。治疗中紧紧抓住痰湿这一环节,燥湿涤痰,则中焦转枢得利,一通可通。方中主药,涤痰之力较强,配枳实行气化滞,消积散结以逐痰浊,胆星、竹茹配合,导痰而对痰浊郁久化热者尤宜,知母除烦清热,故初战获胜,一举成功。百病皆因痰做祟,又称痰生百病。先贤有训干前,后世有验于证。偶遇怪病别无良策之时,笔者本此说,在临证中时有所得。


    燥湿化痰法·上半身顽固性痰核案

    赵XX,男,27岁。1983年5月19日初诊。自诉上半身长结节五年多。结节溃后流出黄白色粘脓,愈后又长,连绵不断,面部敷贴纱方长年不休。曾住某部队医院治疗月余,连续服中药八十余剂,亦未见明显好转。平素嗜好烟、酒、茶。患者体壮。颜面、颈项,前胸及后背可见紫褐色肿块数十个,大如枣核,小如豌豆,有的质硬,与周围组织粘连,有的质软,如瘰疬将溃。昨日面部两处溃破,流出黄白色粘脓,贴敷两块消毒纱方。口中腻涩,苔白厚腻,脉濡滑。诊断为顽固性皮下痰核。治拟燥湿涤痰、化结消核法。苍术30克、茯苓20克、半夏15克、陈皮15克、白芥子20克(打烂)  莱菔子20克(打烂)、苏子15克(打烂)  桔梗12克、川贝母15克、花粉20克、麻黄克、泽泻15克、大戟6克、甘遂6克。三剂。服法:大戟、甘遂共研细末,均分成九包。余药水煎二次,药液混合,再分次送服药末一包,日服二次。如初服即见腹泻三次以上稀水便,则酌量缓服或服汤药,或汤散具停服。若一日二服不应,改为日三服。
    二诊(22日):服完三剂,病情大减。由于患者求效心急,首剂汤药首次就冲服二包,服后约三小时,接连泻下粘糊便三次,上半身微出粘汗。后遵嘱每次冲服一包,间或只服汤药。每日均要泻下粘糊便5~10次。质软的肿块明显缩小。面部溃破处已无脓液,再不贴敷纱方。舌脉如前。用前方去川贝母、大戟、甘遂、苏子,加炮穿山甲12克,二剂。服法:前方大戟、甘遂末还剩二包,用此方煎汤,酌送服。
    三诊(24日):二剂尽。日泻粘糊稀便3~5次。小便明显增多。质硬的肿块开始软化。舌脉如前。在二诊方中去桔梗,加连翘20克,大戟、甘遂各3克,改白芥子莱菔子各为20克。余药不变。二剂。服法:大戟、甘遂共研末,均分成6包。按初诊时的服法服用。
    四诊(26日):质硬的肿块明显缩小,其余肿块已消散。患处肤色紫黯。苔薄白微腻。脉微现濡滑。
苍术20克、茯苓20克、半夏12克、陈皮12克、白芥子12克(打烂)炮穿山甲15克、麻黄3克、泽泻12克、连翘40克、桃仁122克(打烂)、红花12克、花粉20克。三剂。水煎,一日一剂。半年后信访回复:已痊愈,未见复发。
    [原按]本病辨证并不困难,问题在于遣方用药上是否有胆识。初诊即选用峻猛攻下逐水药大戟、甘遂,并配伍大队燥湿涤痰之品,用以荡涤胶粘顽痰,达到化结消痰之目的。全过程终守燥湿祛痰的苍术二陈汤加麻黄、白芥子、花粉、泽泻。麻黄配白芥子宣肺利气,治皮里膜外之痰,泽泻伍大戟、甘遂,为痰邪开拓出路,花粉生津防攻逐耗液伤津,又能助全药祛痰,由于痰瘀同源,且易化热,故以苏于、莱菔子、桔梗、贝母、连翘、穿山甲、桃仁、红花等加减,各药配合紧密,丝丝入扣。再者,其主方主药中苍术用量最大,共270克。加减药中大戟、甘遂最小,二药总量18克,分数次服,中病减量,在其二诊时病去一半,三诊即减白芥子、大戟,甘遂量。四诊时病去大半,主方主药大多减量,只保持花粉用量以生津补液,并除去攻逐峻猛的大戟、甘遂。麻黄在主方主药中用量最小,十剂共51克。用麻黄意在开达肺气以宣皮毛、调水道,导邪从水道而出。故二诊时上半身微出粘汗(肺气开达),三诊时小便明显增多(宣皮毛调水道)。至于服药方法,古今都很讲究。仲景有一服,二服,更服,停后服,不必尽剂,汤药送服……等服药方法。本例所用方药峻猛,若服用方法不当,必将导致失误。顽固病必用峻猛药时,服药方法甚为重要。否则,误人杀人于顷刻,医之罪也。(四川省乐山市健丰卫生院万保安供稿)

-----------4、滋阴化痰法·梅核气

  王光晃医案:黄某某,男,54岁,1978年3月26日初诊。罹患慢性咽炎,咽部干燥不适,近二月来,咽喉灼热,似有物梗,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疑为癌证,赴某医院确诊为神经官能症,经人介绍就诊。患者精神忧虑,身体瘦弱,面色萎黄,大便于结,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此乃虚火所致,法当清降虚火,顺气化痰,拟予麦门冬汤加味。党参、沙参粳米石斛各15克,半夏、栝蒌仁、山豆根、麦门冬、枳实、知母、甘草各10克,大枣5枚水煎服。连服14剂后,喉中梗物感明显减轻,仍咽部灼热,矢如羊粪,前法既效,毋庸更方,再加玄参10克,迭进30剂。喉中梗物感完全消失,余症悉平,随访至今未复发。(吉林中医药1987-4-24)

  按语:本例梅核气证,为素体阴虚,虚火上炎,灼津液为痰,痰气上逆,凝滞咽喉所致。治用麦门冬汤加蒌仁、石斛、知母、枳实、山豆根。法于“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以清降虚火为主,佐以顺气消痰,使气阴得复,咽喉畅利,故“咽中如有炙脔”感自除。


  滋阴化痰法·脱发

  陆XX,男,41岁,工人,1980年5月26日初诊。始为局限性圆形斑状脱发,十余年来,病变范围逐渐增大,终至发稀疏无几,毛色淡,质软,根浅易脱,不耐碰触。进而眉毛、胡须、腋毛、阴毛、毳毛俱脱,并伴咳嗽,痰稠色黄,口渴饮水,面白身痒,腰酸头昏,舌质偏红红,苔中根薄黄,脉软数等证。胸透两肺纹理增粗。血栓:血色素10克,红细胞355万,血小板9.5万。经曰:“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先拟清肺化痰为主,养阴为佐。桑白皮12克、南沙参12克、北沙参12克、黄芩15克、天花粉15克、石膏30克、蛤壳30克、芦根30克、苡仁20克、天麦冬各10克二至丸(包煎)30克。十剂。药后咳减痰稀,痰色逐渐由黄转白,苔薄,头发不易再脱,余症如前。

  前法更添凉血养阴为助:桑白皮12克、南北沙参各12克、玄参12克、紫草12克、天麦冬各10克、生地15克、蛤壳30克、大青叶30克、清金散(包煎)30克、玉竹15克。十剂。药后肺家痰热已解,头部斑秃处见黄白色细发,柔软如绒。

  拟益肾补血为主,佐以清肺养阴。生地黄10克、山药10克、黄精10克、百合、玉竹各10克、南北沙参各10克、首乌12克、当归12克、桑白皮12克、天麦冬各10克、蛤壳30克、金散(包煎)30克。十剂。此后毛发渐长,逐渐增粗变黑。服至六十余剂后,秃头巳被新发所覆盖,眉、须、毳毛生出,腋毛,阴毛长得更快。前后共服百剂以上,停药后毛发未再脱落,且略有所长,疗效巩固,(吴县木溪人民医院毛惠仁:《江苏中医杂志》1981年第4期)


  滋阴化痰法·癫狂

  班世民医案:1979年中秋时节,应友人之邀,诊一疯女,年方二十有一,病已半载。此女素情易怒,因与同事口角,而神识渐乱,夜不寐、昼不卧、惊悸不安,非打即骂,不知饥饱,时而汤水不进,时而食饮无度,目珠红赤,苦熬家人,四处求医。前医诊为癫狂,未加详辨,曾以大剂重镇安神之品,如朱砂磁石琥珀等,而罔效。若以大量镇静安眠西药,仅可使其入睡,但醒后则旋又打骂不休。双亲一愁莫展,因求治多时,不见转机,弃医已两月余。

  余观其舌质红赤,苔黄而干,脉见弦急,遂暗自思忖:该女虽见心神错乱,但系七情内伤,肝胆郁火,上扰神明之狂证,性属阳热,故非单以重镇所能奏效,而应以清肝泻胆为要。但舌苔黄而干,可见阴液已伤,故当佐以养阴生津。

  余仿丹栀逍遥散化裁,授丹皮15克  栀子15克  柴胡15克  当归20克  白芍15克  黄连15克  知母20克  生地15克  寸冬15克龙骨50克  郁金20克,四剂,每剂煎至200毫升,每日分两次口服。药后果见功效,患者诸症俱减,未再叫骂、打闹,午夜过后可合衣入寐。但见其口唇燥烈,苔仍少津,是为阴伤未复,余热未尽之征,再进上方加葛根20克、枸杞子15克,以助养阴,又投六剂。三诊,患者精神转为常态,夜寐亦安,纳食有常,仅见心烦,合家欢欣。为清其余热,巩固疗效,又予上方五剂,即告痊愈。恢复工作,时已五载,未再复发,现已成婚,并生有一子。
-----------5、软坚化痰法·生殖器痰核

  陈××,男,49岁,1953年3月8日初诊。望诊:面上黄黯较瘦,舌苔白,微黄而腻。闻诊:讲话气短。问诊:自1950年每起阳,阴茎就疼痛,冬季痛的更厉害。至1952年间,已成了阳痿症,可是那时候不知阴茎有核,也没有治疗过,直到1953年2月,才发现阴茎左边中间有核如黄豆粒大,右边上端有核如杏核大,均略园而硬。当时感到很害怕,因为稍一发展,就会堵塞尿道。切诊:左寸弱,左关弦而结,左尺虚而结。右寸虚,右关弱而无力,右尺虚弱而结。在省二院化验血、尿、大便,证明无梅毒,但不能确定为何病。诊断印象:痰核肿瘤之类。治疗方法:拟化痰、活络、变质、解凝之药。处方:化橘红30克  半夏24克  橘络18克
    用原烧酒(50~60度)半斤,放瓶中密闭浸7日,每日振摇数次,用棉花过滤,加蒸馏水一磅,置砂锅内煮沸数分钟,使酒精挥发,待冷加入碘化钾5克,溶化装瓶内,用时振摇,勿使沉淀。服法:开始服时,每天服2次,早晚饭后各服一次,每次服2毫升,再加白开水3毫升服之,服后可多喝开水,服1星期后,须停服休息2天。以后每天可服3次,早、中、晚饭后各服1次,服完第一瓶,再配第二瓶,可连续服3瓶。
    治疗效果:服完第一瓶,即感到核小而软。服完第二瓶,左边核已消化,右边核已消80%。第三瓶服至一半即痊愈。不但阴茎不疼不坠,阳痿也好了。现一天能工作10小时还不累,身体很健康,精神也很好,现年54岁了,仍在泰安市发电厂任领导工作。
    【按】患者生殖器所生之痰核,中西医文献上都没有记载.刘惠民老医师,用化橘仁、半夏、橘络三种中药,化痰核、活络,加西药碘化
钾以变质,解凝。所以服用后,很快的就痊愈。(摘自《现代医案选》第一集,第19~20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年)


    软坚化痰法·肿瘤

    王××,男,5岁。初诊:患儿于体检时发现左肺上叶块状阴影。诊断为肺结核,但无发热、盗汗等症状,卡介苗试验(一),试用异烟肼链霉素等治疗较长时间亦未见好转。后至某医院摄片诊断为左侧纵隔肿瘤。并有恶性变化之可能。患儿一般情况良好,颈淋巴结无明显肿大,仅见活动后,稍有咳嗽痰多等现象,苔薄腻微黄,脉细带数。证属痰壅肺络,瘀血凝滞。治拟消肿软坚为主,佐以活血祛瘀化痰。
    夏枯草15克  昆布9克    牡蛎18克  象贝3克  桔梗3克  橘叶4.5克  陈皮3克
    生苡仁15克  银花9克    连翘9克   海藻9克  丹参6克  荆芥2.4克  4剂。
    二诊:服上药后,纵隔肿瘤未见改变,咳嗽痰多气短现象依然如前,苔薄腻而微黄。治法仍以软坚化痰,佐以消肿。
    夏枯草15克  昆布9克    海藻12克  象贝4.5克   连翘9克
    煅牡蛎18克  丹皮3克    赤芍3克   天龙1.2克   桃仁3克
    海蛤壳12克  煅瓦楞9克   冬瓜子12克  芦根1支   7剂。
    三诊:脉症如前,治法仍宗上意。原方:煅牡蛎改30克、煅瓦楞改15克、夏枯草改24克7剂。
    四诊:上方连服20帖左右,至某医院摄片,纵隔肿瘤似有所缩小,惟活动后,仍有咳嗽,气短等情况。前方既效:仍宗上意治之。
    夏枯草30克  煅牡蛎60克  海蛤壳15克  煅瓦楞18克  赤芍3克    桃仁3克    连翘9克   
    冬瓜子9克   蒲公英9克   天龙1.2克  昆布12克   海藻12克  丹参6克    丹皮2.4克
    象贝粉3克(吞)  生地9克  10剂。
    五诊:药后一般情况良好,咳嗽亦止,苔薄脉细。治法仍照原意加减。
    六诊:药后胃纳未减,一般情况仍然较好。前方既已具效,仍宗上意加减。原方:煅瓦楞改30克、丹皮改4.5克、赤芍改4.5克。另加:茯苓6克、红花2.4克  7剂。

    连续服药一个多月之后,至医院摄片复查,纵隔肿瘤稍有缩小,于是在前方基础上根据病情,稍作加减变化。如:发热加蒲公英12克、黄芩6克、银花6克;咳嗽痰多加鱼腥草12克、前胡4.5克、生甘草3克、fo耳草12克、瓜蒌6克;胃口不好加焦山楂9克、焦六曲9克、香谷芽12克,大便溏薄加炒白7忙6克、炒扁豆9克、淮山药12克等。继续进行治疗一个多月,摄片复查,纵隔肿瘤续见缩小。连服5个月后,摄片复查,纵隔肿瘤完全消失。以后随访,患者非常健康。(摘自《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钱伯文》,第227~228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


  软坚化痰法·肝区胀痛

  张××,男,44岁。患者于1976年6月作同位素扫描示肝右叶占位变,甲胎阳性,于7月8日来院治疗。主诉肝区胀痛。舌偏红,苔薄,脉弦。体检:肝右肋下及剑突下均达7厘米。超声波示肝波较多。经用四味软坚汤(海藻、海带、牡蛎、夏枯草。常加用有活血化痰软坚作用的丹参、鳖甲、山甲、川贝、象贝、赤芍、桃仁、王不留行;有清热解毒作用的野菊花、望江南蜀羊泉白花蛇舌草,石见穿等),治疗半年后,肝区痛减,甲胎定量下降为50,对流法阴性,肝脏缩小至右肋下l厘米余,剑下2厘米,同位素扫描示肝占位变已不明显。1977年12月复查,甲胎定量为62。迄今已随访5年,一般情况良好,复查甲胎3次均<3l。

    【按】我们认为,恶性肿瘤的特点乃积久成症,邪势弥甚,必须强调祛邪,始能遏制或减缓癌症进展的势头,正气才能得到伸张。所以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都采用厂软坚散结的治疗方法。但是在恶性肿瘤的各个不同阶段,采用的侧重面有所不同。
  软坚化痰法·男性乳房异常发育症

  陆某,男,40岁,1999年4月16日初诊。患者近来感觉左侧乳房胀痛,扪之发现乳房较右侧明显增大,触之有一肿块且疼痛,情绪不佳时乳房胀痛加重。查:左侧乳房增大,乳晕颜色较右侧加深,可触到直径约2 cm的圆形肿块,质软,可移动,触痛明显,腋下淋巴结无肿大。舌质稍红,舌苔腻滑,脉弦。诊断为乳疬病。辨证为肝郁脾虚,痰瘀互滞。治以疏肝健脾,活血化痰,软坚散结。

    【处方】柴胡12g、香附15g、法夏12g、枳壳15g、橘核12g、川芎15g、当归20g、陈皮15g、威灵仙15g、赤芍药20g、重楼15g、海藻18g、白芥子15g。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二诊:上方服药3剂后,疼痛减轻,乳房肿块变小。药已见效,守方再服6剂后,疼痛消失,左侧乳房肿块消散,两侧乳晕颜色一致。病告痊愈。

   
-----------6、降气化痰法·支气管炎

  【案例】某男,60岁,农民,于1995年12月22日初诊。患者咳嗽,咯痰10年,时轻时重,于冬季天寒冷时发作频繁,近几年来逐渐加重,短气常不得卧。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自诉此次发病已1周,咳嗽,痰黄不易咳出,动则气急,胸闷饱满,观其体形倦怠,口唇紫绀,颈静脉怒张,舌质红,苔薄腻黄,脉弦滑。听诊:两肺闻及干湿哕音,处诊肝肋下1.5cm,质中,两下肢浮肿。胸片示:两肺纹理增粗,透亮度增加,肺动脉段突出,右下肺动脉干增粗。心电图示:窦性心率,肺型P波,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证属咳嗽,痰热阻肺;拟定喘汤加减,降气平喘,清热化痰。药用:炙麻黄、杏仁、苏子、桑白皮、黄芪、法半夏、连翘、白芥子、葶苈子、丹参各lOg,鱼腥草20g,白果7枚,甘草5g。水煎服,日1剂。
       二诊:3剂后,咳嗽减轻,痰能咳出。再3剂,咳自平,轻微活动已无气急。[张文明.定喘汤治疗老年慢性咳喘65例.浙江中医学报1999-(3)-31]。
  【按语】方中麻黄、杏仁宣肺平喘,白果敛肺定喘,半夏、苏子降气化痰,桑白皮、黄芩清肺。玲方具有清肺化痰,宣肺平喘,针对咳、痰、喘病机,故治疗效果满意。


      降气化痰法·眩晕

  【案例】程某,男,46岁。头晕、目眩、耳鸣、作泛呕吐两天,今天加剧,视物旋转,头不能转侧,动则眩晕更甚,不思食,食入作泛呕吐,西医诊断美尼尔综合征,用溴化钠、谷维素等治疗无效。病人形体稍胖,闭目怕睁,时有干恶,苔白赋,舌质稍胖淡,脉弦滑。此属中焦运化失常,津停痰生,痰涩阻滞,兼有肝风夹痰浊上扰,清阳被遇所致。下气消痰,降逆和胃,佐以平旰熄风,半夏厚朴汤加减:半夏1O克  厚朴10克  苏梗lO克  珍珠母30克  钩藤15克(后下)  代赭石15克(先下)  陈皮5克  炒苍术10克  泽泻lO克 5剂。服3剂后,自觉眩晕好转,已能进食,继N%2剂后,已能自行活动,唯头昏乏力,纳果,上方加太子参15克、炒白术10克以健脾益气,嘱服5剂,患者自服10剂病愈。(《江苏中医杂志》1980-6-32)


      降气化痰法·呕吐   

  【案例】某女,46岁。因呕吐痰涎,质地清稀,其味辛辣,食人呕吐加重,嗳气频频,胸脘痞闷,便干,旬日未解而前来我医院就诊。患者自觉食道有不适感5年余,舌胖,苔薄白,脉弦滑。综观病史,肺气不利上泛为痰,痰气郁结,气逆于上故见有食道不适感。久病伤肺,水津不布,金不制木,肝木横逆克脾土,脾胃升降失司,气逆于上故见上述诸多证候,予苏子降气汤和旋覆代赭汤加减,以降气纳冲,标本兼顾。水煎服,4剂,每日2次。服后,精神转佳,身健力增,嗳气除,吞咽顺利,呕吐大减,便干而不秘。考虑其久病之后,正气不足,标病已除,即当固本。治宜培土扶正,以香砂六君子汤收功[李雪梅.苏子降气汤临床应用举隅.辽宁中医杂志2001-4-236]。
    【按语】苏子降气汤为治上顺下之剂,顾及肺肾二脏,具有祛痰降气之妙功,以降气平喘、止咳祛痰除其标,温肾纳气治其本为其特点。本例方中苏子降气,祛痰,利膈;旋覆花降逆消痰;赭石沉降,善镇冲逆,坠痰止呕;生姜散寒止呕,和胃化痰;半夏燥湿化痰;陈皮、厚朴理气化痰;前胡与厚朴合用又有疏邪之能;佐以少量当归养血,合肉桂以温补下元。在临床运用的过程中,本案呕吐证之病机为肺失输布,聚湿成痰之上实,以及阳虚水冷之下虚。故根据中医学“异病同治”的原则,均选用苏子降气汤为主,从而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降气化痰法·胃癌

      马俊岭医案:田某,男性,1982年在河北省医院确诊胃癌末期,已不能手术。主证:精神萎糜、面色青黑、消瘦无泽,日食少量奶粉,频频做噎,呕吐痰涎粘液,舌苔白腻,脉弱。遂投旋复代赭汤加光茨菇1.5克、三七粉3克、血余炭18克、肉豆蔻10克,并嘱其用药液冲服光茨菇与三七粉,坚持服药半年,诸症消失,能参加轻体力劳动。

  旋复代赭汤载张仲景《伤寒论》,为和中降逆之名方。如《伤寒附翼》说:“旋复半夏作汤合代赭末,治顽痰结于胸膈或痰沫上涌者最佳。”方以旋复花下气消痰,赭石重镇降逆;伍人参、甘草、大枣扶脾益胃;半夏、生姜降逆化痰,配合精当。临床用治反胃、噎膈、呕吐、呃逆而见心下痞满、胃气虚弱者颇宜。胃癌末期所现症状与旋复代赭汤适应证大致相符,故余效此方加味,治疗胃癌,收到一定效果。上方宗旋复代赭汤立法,加光茨菇、三七粉、血余炭解毒抗癌,肉豆蔻燥湿健脾温中。如兼脾虚甚加白术10克、砂仁10克,肝郁加香附10克。临证加减,且莫拘泥死方。



  降气化痰法·解颅

  狄XX,男,1岁。1963年9月30日初诊。患儿头大异常(头围近56厘米。按;正常男孩一岁时头围大约45厘米)。头颅裂缝,并继续增大增宽,头皮光急,青筋显露,神情痴呆,体瘦面晄白,颈软无力,眼斜,经XX医学院附属医院检查确诊为“先天性脑积水”,多方医治无效,遂来我院就诊。以降气化痰逐瘀,佐以祛风之法治之,治以升降散加减,口服外敷并用。
  (1)口服方;僵蚕15克、蝉衣15克、姜黄6克、生军6克、杏仁6克、厚朴6克、藁本6克、瓜壳6克、瓜蒌仁15克、每剂服两天,每天空腹时服4~5次,每次服20~30毫升,按年龄酌为增减,连续服至病愈为止。如有感冒、食滞等情况应停服。
  (2)外敷方:通草24克、香白芷15克、蜂房15克、青皮15克、陈皮15克、蝉衣15克、僵蚕15克、川红花6克。上药共为细末,以酒15~30克,童便40~50毫升,水适量,面粉10克,调制糊状,先将患儿头发剃净,把药直接涂于头颅(包括枕、颞,额部及太阳穴),再用纱布包裹。如敷药干了,可用温水湿润。每天换药一次,换时先用温水洗净,凉头1~2小时再敷药,直到病愈为止。
  二诊:头部停止长大,精神好转,饮食增加,继用上方。
  三诊:头部变小,精神更佳。原方连用二十余剂,历时两月,颅缝完全愈合,头部大小趋于正常(头围48厘米),头发增多,面色红润,青筋微显,颈项不软,活泼喜玩耍,饮食二便均正常,每月追访患儿一次,迄今情况良好,头部发育趋于正常,智力、神志均佳。(成都市中医院王静安主治,徐世祥整理:《中医杂志》1964年第6期)


   
-----------7、顺气化痰法·吐痰

      李佃贵医案:王某52岁,咳吐白粘痰二年余,每天吐痰约碗许,伴胸闷,纳呆,舌苔白滑而厚腻,脉象滑而有力。曾用二陈汤,礞石滚痰丸效不著。余以枳实lO克、陈皮9克、广木香9克、瓜篓12克、清半夏9克、苏子9克、莱菔子9克、茯苓12克  白术6克、甘草6克,服三剂,患者痰去大半,胸闷消失。继以上方加山药12克、薏米12克,连服十剂咳痰基本消失,食欲大增。  

      原按:见痰休治痰,治气痰自消:痰证之状,变化无穷,一般的医生多不察其标本,而只处消痰之方,此见痰治痰之法,往往不能奏效,于是不少人称其为怪病。善治者,只要治疗生痰之源,那么不用消痰之药,即可获除痰之效。痰属湿, 为津液所化,古人谓之:“行者为液,聚者为痰”。其流行或停聚,依依靠气的推动功能,气不能运行津液,即可聚集成痰。所以,在治痰时,除痰闭于咽喉,不得不暂用豁痰之药,以开其窍外,余皆当行气以治其本,气顺则津液行于周身,痰即无生化之源。见痰即消痰,此治痰之误。吾每治痰时必加用行气之药,如枳实、陈皮、广木香、砂仁之类,往往能获满意疗效。


      顺气化痰法·声嘶  

      杨××,男,45岁。两个多月以前,突然感到说话有些费力,其舌声音日渐嘶哑,并同时发现喉结部有一肿物,并日渐增大,某院诊为囊肿。先用抗菌素治疗—周不效,后又配合中药软坚散结之剂治疗一个多月仍不效,建议手术治疗。因患者害怕手术,而邀余诊治。细审其证,喉结部上方有一如杏核大的肿物,偶有隐隐作痛感,时有胸满心烦,头晕而胀,舌苔白,脉弦滑。综合综证,反复思考:喉当属肺,胸亦肺之所主,肺主肃降,能宣布津液,而肺之降,又非肝木之升而不得降,肝郁则肺滞,肺滞则痰生,痰热凝结则成核。治宜舒肝理气,化痰散结。四逆香fo二花汤加减。处方:柴胡10克 枳壳10克 白芍10克 甘草6克 香橼10克 fo手10克  玫瑰花10克 代代花10克 连翘9克 元参3克服药六剂,喉结囊肿消失,说话声音恢复正常,头晕头胀,胸满心烦均解,为彻底巩固效果,继服六剂以善后。

      某医问:从四逆香fo二花汤的组成来看,没有什么治疗肿瘤的药物,而事实证明确有效果,其故何也?答曰:肿瘤的治疗历代医家多主张软坚散结、活血逐淤。事实证明这些方法确实有效,然而正气有盛衰,兼证有不同,诸种病因主次有分别,所以治法常常不同,至若四逆香fo二花汤所治者,因其气滞为主,故以此方治之而效。
  

  顺气化痰法·囊肿

  郝××,男,65岁。两侧颈部拘急疼痛,胸部囊肿。半年多以前发现颈部两侧拘急疼痛,活动不便,经某院治疗一个多月不见好转,一个多月后,在两腿腘窝部又发现两个如鸭蛋大的肿物,按之微硬,乃在某脘外科住院治疗,住院后,将右侧腘部肿物切除,后经病理切片确诊为囊肿,因多种原因,左侧腘部囊肿未切除。审其除上症外,并见胸胁窜痛,烦躁易怒,头晕时痛,舌苔白,脉沉弦。综合脉证,诊为肝郁气结,痰滞血淤之证。故拟舒肝理气,化痰散结。柴胡橘叶煎加减。处方:柴胡10克 赤芍10克 瓜蒌15克 青皮10克 橘叶10克 枳壳10克 甘草10克 白蒺3克。服药六剂后,颈部拘急疼痛消失大半,左腘部肿物较前明显缩小,继服六剂,颈部拘急疼痛消失,腘部肿物缩小三分之一,又服两月而愈。


  顺气化痰法·痰核·皮下脂肪瘤

  葛武生医案:周姓妇女,臂上结核,形如鸡卵,在皮里膜外;不红不热已十余日,此为痰注经络所致。治以活络化痰,药用:白芥子12克  竹茹4.5克  赤芍4。5克  酒黄芩4.5克  炒瓜蒌9克  海浮石6克  连翘6克  三棱4。5克  莪术5.5克  杜仲4.5克威灵仙3克  通草3克  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一剂。五剂服完即肿块全消失。

  另:李姓妇女,59岁,自1980年10月始,发现前胸后背及面部有十余枚如豆粒状结块,逐渐增多加大,臂部亦出现,局部有酸楚感,伸屈受限,曾在本地几所医院治疗,其效不著。并伴有心烦、心悸、头晕等,舌淡苔薄白,脉右弦滑左沉细。1982年9月来诊,此为肝失疏泄,脾肺气逆,水湿不化而成痰,结于肌肤。给予化坚二陈汤合柴胡清肝饮加减,以舒肝解郁,涤痰通络散结。处方:柴胡10克  栀子10克  菊花10克  钩藤10克  连翘10克  牡蛎12克  陈皮6克  清半夏10克  茯苓10克  白芥子10克  胡黄连6克木通6克  蝉蜕6克  僵蚕10克  玄参10克  海浮石15克  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后随证稍有增损,共服药二十八剂,结块全部消失。

    清代名医何梦瑶在《医碥》中说:“凡病有形者是痰,无形者是火,如红肿结块,或痛或不痛,皆形也,痰也。”又说:“头
面颈项身之中,下有结核,不红不痛,不硬不作脓”,皆痰核,脾肺气逆,痰滞于内,顺气消痰自愈。亦有郁怒伤损肝脾,血病结
核者,宜养血清肝火。”此说甚合道理。余临床曾遇多例痰核患者,均按此法治疗而获愈。

-----------8、开窍化痰法·发作性睡病

  高某,女,26岁,于1996年10月2日就诊。患者主诉熟睡难醒1月余。患者于1个月前某天下午被人误会,发生争吵,甚感委屈,情绪低落,当晚回家睡觉。翌晨,竟熟睡不醒,家人催唤亦不觉醒,举家惊惶,各种方法推弄,均不见效。抬送当地医院检查,血压、心跳、呼吸均属正常,只好任其自睡。除每天静脉滴注葡萄糖液和能量合剂等维持正常代谢外,未做特殊治疗,3天后自行苏醒。醒后问之,一无所知,亦无所苦。自此,每隔3~5天发作1次,每次熟睡2—5天。先后服过不少中西药物,效果不佳,请求诊治。就诊时一般情况良好,智力正常,症情同上,脉象和缓,舌苔白厚。此病起自被人误会,甚感委屈,心情抑郁,气郁生痰,痰阻心窍,神志迷惘而致。治宜理气涤痰,清心开窍,方用涤痰汤加味。

  【处方】石菖蒲15g、陈皮12g、白术15g、茯苓30g、柏子仁15g、半夏12g、麦冬15g、郁金30g、胆南星12g、远志15g、香附30g、大枣15g、甘草6g。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二诊:上方服6剂后,发作减少,昏睡时间缩短,一天中可以自行觉醒。药切病机,初见成效。继服5剂,停止发作。减去石菖蒲、香附、郁金,加酸枣仁30g。继服10剂,巩固疗效。后随访,未复发。


  开窍化痰法·嗜睡顽症

  龙某,男,55岁,1990年3月16日就诊。患者因隔一旬而嗜睡一旬,不分昼夜反复发作5个月,曾多方医治无效而来诊。经军医大学做脑电图、脑血流图、脑cT检查均正常。其弟代述:患者入睡前感觉全身乏力,精神极度困倦,哈欠不已,继之进入睡眠阶段。期间不吃不喝,鼻有鼾声,心跳减慢,每分钟48次,大小便失禁,四肢厥冷。苏醒后感头昏重,反应迟钝,神疲纳差,胸脘痞闷,大便正常,小便略黄。舌质红,舌苔黄厚而腻,脉濡数。脉症合参,辨为湿热酿痰,蒙蔽心包。治宜清热化湿,豁痰开窍。方用石菖蒲郁金汤加减。
    【处方】鲜石菖蒲15g、薏苡仁30g、郁金15g、菊花10g、滑石(包)30g、竹叶10g、枳实15g、远志10g、栀子15g、连翘10g、鲜竹沥(冲)5匙、姜汁(冲)3滴。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二诊:服药5剂后,自述头不昏重,食欲好转,精神亦佳,10天已至,未有倦意,且如常人作息。舌苔薄腻微黄,脉濡数。后以健脾化痰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发。
    【按语】《灵枢·口问》云:“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嗜睡多因机体阴阳平衡失调,阴盛而阳气不得振奋所致。痰为阴邪,易致清阳之气不得升发而嗜睡;痰浊蒙蔽心窍而致神识不清,故治从豁痰开窍立论而收效。(龙亚林.石菖蒲郁金汤加减治愈疑难病2则.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1-4-12)

 

  开窍化痰法·神乱案
  
  刘渡舟医案:董××,男.28岁。因精神受到刺激而犯病。心中烦躁不安,或胆怯惊怕,或悲伤欲哭,睡眠不佳,伴有幻听、幻视、幻觉三幻症。胸中烦闷难忍。舌苔白厚而腻,脉弦滑。辨为肝气郁滞,痰浊内阻而上扰心宫。桂枝6克  生姜9克  蜀漆4克(以常山代替)  龙骨12克 牡蛎12克  黄连9克  竹茹10克  郁金9克  菖蒲9克    胆星10克  大黄9克  服药二荆,大便作泻,心胸顿觉舒畅。上方减去大黄,又服三剂后,突然呕吐痰涎盈碗,从此病证大为减轻。最后用涤痰汤与温胆汤交叉治疗而获痊愈。

    【解说】在《伤寒论》中,仲景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治疗由于火劫追汗,损伤心阳而引起的惊狂,卧起不安;而本案则偏重于涤痰清热以开心窍,所以加上竹茹、胆星、菖蒲,郁金.黄连和大黄,同时去掉大枣,甘草以防其助湿化痰。 蜀漆乃常山之苗,其功用与常山相似,有较强的催吐祛痰作用。用量.一般在3—5克,但还要注意水炒先煎,以减少其对胃肠的刺激而消除致吐等副作用。如果药店不备蜀漆,也可用常山代替。

-----------9、搜剔顽痰法·背寒冷如掌大


      王德光医案:单某,因郁怒日久,常觉脘闷胁痛,纳呆泛酸,头晕耳鸣,失眠乏力。诊其脉弦而沉,舌赤苔薄黄。予疏肝理气、踺脾和胃之品调理之。月余,诸证逐渐缓解,惟觉左背寒冷如掌大。初起浅不介意,两个月后局部冷感难于忍受。吾用丹溪“郁痰则开之”之法,、予疏肝解郁、化痰通络之剂治之。月余患者寒不减。其人身躯略肥胖,脉沉滑,舌淡苔薄白,余反复斟酌,以上治法本无差错。其所以无效,是因药力尚微,此时非攻下逐痰之猛剂,不足以触动久着经络之顽痰。于是用煨甘遂细末2克,装胶囊内,命其晨起空腹时一次顿服,连服三日,并嘱患者若症状缓解则停服。三日后患者来诊,自云服药后,腹泻约十多次,背部寒冷感顿减,第二、三日,泻下虽不似前日之频繁,但左背局部之冰冷感已完全消失。

  原按:痰证是因痰所产生的多种病证。其中一些系疑难怪证。王隐君曾指出:“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背心常作心下一点冰冷。”这种背心局部冰冷即属于顽痰怪证之一,往往非一般理气化痰、通经活络之品所能奏效。必要时,需用甘遂、大戟、芜花等逐水药以荡涤之。此等药物快利通下,能搜剔顽痰巢穴,尽管顽痰潜伏于皮里膜外,或胶着于经络之中,只要正气尚充,多能一鼓而下,痼疾随之而愈。但因药性猛峻,非体实痰饮内积者,不可妄投。因而峻下逐水药用之者日少。其实,有病则晡受之,用之得当,常能收桴鼓之效。


      搜剔顽痰法·关节肿痛

      万济舫医案:1961年9月中医院住院部万济舫医生治一痹证,关节肿痛,当时医嘱“用子龙丸一钱吞服”,值班护士不知药之毒性,未经仔细查对医嘱,即称三钱给病人服。万医生关心病人服药否,查询护士,乃知错给药三钱,即三倍量。全科人员惊慌失措,怕出事故,有的建议急需洗胃,我(章真如)不同意,因服药已近2小时,药已溶化吸收,亦容易增加患者恐惧心理,反为不美,嘱严密观察。结果至午后,患者毫无不良反应,大家乃放心。患孝睡至半夜,腹泻一次,亦无其它痛苦。第二天痹证疼痛大有减轻,并逐步治愈。

      最后总结其教训说明:①子龙丸毒性不大,三钱并不致造成危害。②保护性医疗,如果当时惊慌洗胃,乱成一团,患者恐慌更甚,其后果不堪设想。③患者因祸得福,病得治愈,此中有经验,有教训,值得一记。

      杏林箫客注:关节肿痛用子龙丸,非经验丰富者不能为之!津血同源,肿痛之处,多痰瘀胶着。所谓关节积液之类,皆当按中医痰饮论治,若按寻常祛风利湿活血之法,则取效甚难。子龙丸,即控涎丹,由甘遂、大戟、白芥子组成,毒性甚烈,若用之得当,收效也快。越是大毒之品,正是治病良药。误服子龙丸三钱,虽然过量,但有病则病受之,歪打正着之中,痹证获愈,值得深思。



-----------------------------------------------------------------------------------------------------------
   
    10、涌吐痰涎法·幻视

    李其禄医案:李××,男,43岁,1972年8月24日初诊。其子因阑尾炎住院,为筹款困难而忧思甚重,致使精神失常。初起自称青蛇附身,久则幻视,入夜总是见室内有碗口粗青蛇数条。其一边惊叫,一边挥刀向墙上地上乱砍,搅得全家不宁,四邻不安。白天患者以手击胸.硬潍说胸中有碗口大硬物堵塞。经县医院门诊用镇静安神西药治疗和民间医生用针灸治疗3个月未愈。笔者据其病因和临床体征诊为癫症,证属气结酿痰、痰迷心窍。治拟破气开结,豁痰开窍而醒神,方用白金丸,每次4.5克,一服2次。

    服至至第五日,吐出痰涎一碗多!用树枝将痰壅挑起2尺不断!再服仍吐,自觉胸中的堵塞感逍失。略减其服药量,续服12天,服药后不再吐痰涎,诸证也随之消失精神完全恢复正常,唯感头晕、身倦。察其面色淡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此为邪去正虚。继以饮食调养月余,身体恢复健康,可正常参加劳动。1980年夏,再次因为忧愁的事致使自觉胸闷满而烦,有点象8年前发病之前的感觉,求笔者设法预防。笔者即为他再配制白金丸一料,朱砂为外衣。其自服一周后,虽未吐痰涎,胸中却也满散烦消,一切正常。自1972年迄今已19年,除1980年问出现的胸中烦满而外,癫症一直未复发。

   
    涌吐痰涎法·眩晕
      
    1981年在门诊时,有女性患者鲁××,年38岁,春末来诊。诉头重眩晕,已七年余,胸中烦满,欲吐不能,饮食无味,大便溏泻,日三、四次,形体瘦弱,舌苔黄腻,寸口脉滑而关、尺反迟。查其病历:自1958年11月起,一直在我院门诊,发现其证春末夏初为甚,初秋至冬减轻(秋冬季半月或一月来诊,至春、夏每隔三日必至),所服方药,均合辨证论治之旨。而药后都不显效。因思寸口脉滑,眩晕欲吐,乃是痰阻于上之征,痰阻则元气不周,故关、尺之脉反迟。
    法当吐之,遂与瓜蒂散:瓜蒂4.5克(炒黄研末)、赤小豆9克(炒捣粗末)、淡豆豉9克,浓煎如糜,滤去滓,顿眼。次日来诊,云其未及服药眩晕更甚,胸中窒热。于是嘱咐她二小时后,不吐时可喝杯热开水;若吐得太厉害,就喝杯凉开水;若吐而汗出,须要避风;饥时可喝冷稀粥,饮食都要凉的。第二天患者自述昨日l0点煎好药当即服下,到12点左右,即大吐痰涎,色黄而稠粘,眩晕减轻而入睡,醒后腹中大饥,喝两大碗冷稀粥,又入睡今早5点才醒,眩晕已止,大便如常,尽量堕生尚微盔窒热感。改投扼;豉畅,嘱其如法煎服,如无不适,过七、八日再来。七、八日后,患者来说:“服了这两付药,七年多的病,完全好了。”仲景曰:“凡用栀豉汤,病人便微溏者,不可与服之。”此人原有大便日三、次溏泻之证,为什么可用栀子豉汤呢?因此人以前多服补剂,形成气机阻滞,阴阳升降失常,今气机已畅,针对其胸中窒热,故用栀子豉汤,而不会导致溏泻。(宋孝志)


-----------软坚散结法小议

    作者:吴化林

    软坚散结法是使人体的肿物、症块消散或软化的方法,属八法中的消法。凡气郁血积的肿物、瘿瘤、症块、瘰疬等,都应结合软坚散结法治疗。清医程钟龄所创之消瘰丸可谓此法的代表方剂。近年来随着对肿瘤疾病的研究,软坚散结法成为攻治癌症的重要方法。   

    具有软坚散结作用的中药,首选鳖甲和牡蛎。鳖甲味成平,能滋阴清热,软坚散结;牡蛎味亦成平,有敛阴潜阳、止汗涩精、化痰软坚之功。其次如连翘、公英、天葵、半枝莲蜈蚣、会蝎、马钱子能解毒散结;瓦楞子、海蛤壳、半夏、自附子、海浮石等能化痰散结;还有的药物可行气散结,如青皮、枳实、桔核、荔枝核等;而芒硝、元参、大贝能清热散结。尤以独角莲具有解毒散结、消瘀之功,能治毒蛇咬伤、瘰疠、跌打损伤。独角莲膏外敷,对肝炎、肝硬化、癌肿初起均有可观疗效。其次,山慈菇爪草、硇砂黄药子均有不同的软坚散结和解毒作用。

    瘿瘤、症块的产生有因风火热毒壅遏而成,有因气滞血瘀凝聚而生,也有因痰气凝结郁阻而致。故软坚散结应针对疾病产生    的原因,采用相应的治法,以图其本。除常用鳖甲、牡蛎外,常有以下几种配伍。

    1.疏散风热、软坚散结:用于上焦风热挟痰而成之痰核。经常配伍牛蒡、薄荷、柴胡、连翘等药。    .
    2.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用于热毒内壅,痈肿疮毒之初期。常配伍天葵。公英、独角莲、连翘、白花蛇舌草、元参等药。
    5.理气化痰、软坚散结:用于气郁挟痰、流注肌肤而成之瘰疠、痰核,常伍以昆布、青皮、夏枯草、橘核、白芥子等药。
    4.活血化瘀、软坚散结:适用于瘀血停滞之乳房疬、症瘕痞块、癌肿等,可配伍穿山甲、麝香乳香没药、三七、赤芍等。

    上述诸法,应针对病机,或两法同用,或数法联合。曾遇一女,三十余岁,患乳疬数年。乳房疼痛,内有硬块,皮色不变。去某医院就诊,医者皆以活血祛瘀法治之,皆用桃仁、红花、当归、丹参等药,服药数剂,略有好转,疗效不佳。余稍减活血之品,加牡蛎50克、元参20克,服药六剂,即见肿决明显缩减,疼痛减轻。调治月余而痊。以后每逢此证,多以软坚散结法配合行气、活血、化痰治之,其效甚佳。开展对软坚散结法的研究,对攻克肿瘤难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将大有裨益。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