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药学理论 > 中国中药 > 正文:赤小豆 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化学成分查询
    

赤小豆

  
别名 小豆、赤豆、红豆、红小豆、猪肝赤、杜赤豆、小红绿豆、虱牳豆、朱赤豆、金红小豆、朱小豆、茅柴赤、米赤豆。
汉语拼音 chi xiao dou
英文名 Rice Bean
药材基原 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种子。
动植物形态 1.赤小豆 一年生半攀援草本。茎长可达1.8m,密被倒毛。三出复叶;叶柄长8-16cm;托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小叶3枚,被针
形、长圆状披针形,长6-10cm,宽2-6cm,先端渐尖,基部阔三角形或近圆形,全缘或具3浅裂,两面均无毛,纸质;小叶具柄,脉3出。总状花序腋生,小花多枚,花柄极短;小苞2枚,披针状线形,长约5mm,具毛;萼短钟状,萼齿5;花冠蝶形,黄色,旗瓣肾形,顶面中央微凹,基部心形,翼瓣斜卵形,基部具渐狭的爪,龙骨瓣狭长,有角状突起;雄蕊10,二体,花药小;子房上位,密被短硬毛,花柱线形。荚果线状扁圆柱形。种子6-10颗,暗紫色,长圆形,两端圆,有直而凹陷的种脐。花期5-8月,果期8-9月。
2.赤豆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90cm。茎上有白色长硬毛。三出复叶;托叶披针形,被白色长柔毛,小托叶线形;叶柄长达20cm,被疏长毛;顶生小叶卵形,例生小叶斜方状卵形,长5-10cm,宽3.5-7cm,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三角形或近圆形,全缘或微3裂,两面被疏长毛;小叶柄很短;基出脉3条。花2-6朵,着生于腋生的总花梗顶部,黄色;小苞片线形,较萼长;萼钟状,5齿裂,萼齿三角形;旗瓣扁圆形或近肾形,常稍歪斜,顶端凹,翼瓣
宽于龙骨瓣,具短爪及耳,龙骨瓣上端弯曲近半卷,其中一片在中下部有一角状突起,基部有爪;雄蕊10枚,分成9与1二体;于房线形,花柱弯曲,近先端有毛。荚果圆柱形稍扁,成熟时种子间缢缩,含种子6-10粒。种子椭圆形,两端截形或圆形,暗红色,种脐白色,不凹。花期7-8月,果期8-9月。
资源分布 1.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 南等地。南方各地普遍栽培。 2.全国广为栽培。
生态环境 栽培或野生。
药用植物栽培 生物学特性 赤小豆适应性强,一般农田都可栽种。以向阳,土壤疏松,中等肥力(过肥易徒长,结荚少)为
好,不宜连作。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4月上旬至5月上、中旬播种,开
1.3m宽的高畦,按行距各33cm开窝,每窝播种子5-6粒,lhm2用种子量22.5-30kg,播后盖人畜粪水排湿的火灰1把。可与其他作物如甘薯间作,也可在果园空闲地上点播。
田间管理 苗高8-10cm时,中耕除草1次,并施人畜粪
水拌火灰,施后培土。在未封垅前,再除草1次。生长2个月后,要“打顶”。
病虫害防治 锈病:用65%代森锰500倍液防治。病毒
病:除去中心病株,结合蚜虫防治。虫害有潜叶蝇、红蜘蛛及蚜虫等。
采收和储藏 秋季荚果成熟而未开裂时拔取全株,晒干并打下种子,去杂质,晒干。
药用部位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1)赤小豆种子圆柱形而略扁,两端稍平截或圆钝,长5-7mm,直径3-5mm。表面紫红色或暗红棕色。平滑,稍具光泽或无光泽;一侧有线形突起的种脐,偏向一端,白色,约为种子长度的2/3,中央凹陷成纵沟;另侧有一条不明显的种脊。质坚硬,不易破碎;剖开后种皮薄而脆,子叶2枚,乳白色,肥厚,胚根细长,弯向一端。气徽,味微甘,嚼之有豆腥气。
(2)赤豆种子近矩圆形而稍扁,直径4-6mm,与赤小豆的主要区别为种脐平而不突起,中央也不凹陷。
均以颗粒饱满、色紫红发暗者为佳。
显微鉴别 (1)赤小豆种子横切面:种皮表皮为1列栅状细胞,壁自内向外逐渐增厚,胞腔含淡红棕色物质,近外侧有1条光辉带。表皮下有1列哑铃状的支柱细胞。薄壁细胞约10余列,位于支柱细胞内方,其内侧数列细胞颓废。位于种脐部位的表皮为2列栅状细胞,外侧有种阜,细胞含众多淀粉粒;内侧有管胞岛,细胞壁网状增厚,其两侧为星状组织,有大型细胞间隙,细胞
呈星状。子叶表皮细胞近方形,叶肉细胞含淀粉粒及草酸钙结晶;淀粉众多,近圆形、肾形或圆三角形,直径4-35(-70)μm,脐点星状或裂缝状,层纹明显;草酸钙方晶直径3-13μm,簇晶6-16μm。
(2)赤豆子叶叶肉细胞不含草酸钙簇晶,草酸钙方晶直径3-6μm。
中药化学成分 1.赤小豆 含糖类,三萜皂甙(triterpenoidsaponin)。每百克含蛋白质20.7g,脂肪0.5g,碳水化物58g,粗纤维4.9灰分3.3g,钙67mg,磷305mg,铁5.2mg,硫胺素(thiamine)0.3lmg,核黄素(riboflavine)0.11mg,烟酸(nicotinic
acid)2.7mg等。
2.从赤豆中分离得到3-呋喃甲醇-β-D-吡喃葡萄糖甙(3-fu-ranmethanol-β-D-hlucopyranoside),右旋儿茶精-7-O-β-D吡喃葡萄糖甙(catechin-7-O-β-D-glucopyranoside)和1D-5-O-(a-D-吡
喃半乳糖基)-4-O-甲基肌醇[1D-5-O(a-D-galactopyranosyl)-4-O-methyl-myoinositol]。还分离得到6个齐墩果烯低聚糖甙(oleanene-oligoglycosides):赤豆皂甙(azukisaponin)Ⅰ,即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槐花二醇{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uronopyranosyl] sophoradiol};赤豆皂甙Ⅱ,即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大豆皂醇B{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uronopyranosyl]soyasapogenol B};赤豆皂甙Ⅲ,即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赤豆皂醇
{3-O-[β-D-glucopyranosyl(l→2)-β-D-glucuronopyranosyl]azukisa-
pogenol};赤豆皂甙Ⅳ,即是3-O[β-D-吡喃葡萄糖基-28-O-吡喃葡萄糖基(l→6)-β-D-吡喃葡萄糖基]刺叶丝石竹酸{3-O-(β-D-glucopyranosyl)28-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 gypsogenic acid};赤豆皂甙Ⅴ,即是3-O-[a-L-吡喃鼠李糖基(l→2)-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大豆皂醇B{3-O-[a-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l→2)-β-D-glucuronopyranosyl]-soyasapogenol B}和赤豆皂甙Ⅵ,即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醋酸基]-29-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基]赤豆皂醇{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uropyranosyl]-29-O-[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azukisapogenol}。
从赤豆的热水提取物中还得到三种黄烷醇鞣质(flavanoltannins):D-儿茶精(D-catechin)、D-儿茶精(D-epicatechin)和表没食子儿茶精(epigallocatechin)。从新鲜种子中分离到原矢车菊素(procyanidin)B1和B3。
理化性质
中药化学鉴定 理化鉴别 本品粗粉1g,加对70%乙醇10ml,沸水浴上加热20min,冷后滤过,取滤液0.2ml,在水浴上蒸干,加醋酐2-3滴、硫酸1-2滴,显黄色,渐变为红色、紫红色。(检查三萜皂甙)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炮制方法
剂型
中药制药工艺
药理作用 具抑菌,利尿作用。
药理学
药代动力学
毒理学
药物配伍 1.配赤茯苓,清利下焦湿毒力大,可用于湿热蕴结小便不利,尿血,下肢浮肿,或泻痢。 2.配当归,渗湿清热,活血行瘀,使热去湿除则出血自止,可用于湿热便血腹痛,尿血。3.配连翘,既能解心经之火,又利湿热而解毒,可用治湿热内蕴之黄疸,湿热下注之淋症,妇科盆腔炎急性发作和产后高烧。 4.配白茅根,在增强利水消肿的同时,还有一定的凉血通淋之功,可用于水肿脚气浮肿,小便不利,淋闭尿血等症。 5.配瓜蒂,酸苦涌泄,催吐作用甚捷,又得赤小豆护中保胃气,使快吐不伤正,可用于痰涎壅塞胸中,宿食停滞上脘而泻利不能及者。 6.配鲤鱼,治脚气及大腹水肿。 7.配鸡子白,调涂治热毒肿。 8.配麻黄,二药均可利水,但赤小豆清热利湿而消肿,并能解毒,麻黄宣畅肺气下达膀胱而利水,相配有宣肺利湿,清热功效。 9.配商陆,逐水除胀,常用于水肿胀满等症。
药性 味甘;酸;性微寒
归经 心;脾;肾;小肠经
功效 利水消肿退黄;清热解毒消痈
功效分类 利水药;消肿药
主治 水肿;脚气;黄疸;淋病;便血;肿毒疮疡;癣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或入散剂。外用:适量,生研调敷;或煎汤洗。
用药禁忌 陶弘景: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燥。《食性本草》:久食瘦人。《随息居饮食谱》:蛇咬者百日内忌之。
不良反应及治疗
选方 1.赤小豆汤(《圣济总录》),用治脚气气喘,大小便涩,通身肿,两脚气胀,变成水者。2.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用治伤寒瘀热在里,身黄者。3.赤小豆散(《圣惠方》),用治急黄身如金色者。4.赤豆薏苡汤(《疡科捷径》),用治湿热气滞瘀凝所致大小肠痈。5.消疹汤(《本草纲目》),用治风瘙瘾疹。6.治消散(《备急千金要方》),用治痈疽疮毒。7.赤小豆当归散(《金匮要略》),治大便下血,先血后便。8.赤小豆散(《证治准绳·疡医》),治胃痛初起,中脘隐痛微肿,寒热如疟,身皮甲错,无咳嗽,咯吐脓血,脉洪数者。9.赤苓散(《千金翼方》),用治黑疸,皮肤,大便皆黑者。10.铁箍散(《北京中成药规范》),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各种痈肿疮早期,红肿坚硬瘀痛,及未溃乳疮,焮热瘀痛,若已成脓可使其破溃。
临床运用
各家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下水,排痈肿脓血。
2.《名医别录》:主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僻,下胀满。
3.《药性论》:消热毒痈肿,散恶血不尽、烦满。治水肿皮肌胀满;捣薄涂痈肿上;主小儿急黄、烂疮,取汁令洗之;能令人美食;末与鸡子白调涂热毒痈肿;通气,健脾胃。
4.《食疗本草》:和鲤鱼烂煮食之,甚治脚气及大腹水肿;散气,去关节烦热,令人心孔开,止小便数;绿赤者,并可食。暴利后气满不能食,煮一顿服之。
5.《蜀本草》:病酒热,饮汁。
6.《食性本草》:坚筋骨,疗水气,解小麦热毒。
7.《日华子本草》:赤豆粉,治烦,解热毒,排脓,补血脉。
8.《本草纲目》:辟温疫,治产难,下胞衣,通乳汁。
9.《本草再新》:清热和血,利水通经,宽肠理气。
10.王好古:治水者唯知治水,而不知补胃,则失之壅滞。赤小豆消水通气而健脾胃,乃其药也。
11.《本草纲目》:赤小豆,其性下行,通乎小肠,能入阴分,治有形之病。故行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止吐而治下痢肠僻,解酒病,除寒热痈肿,排脓散血而通乳汁,下胞衣产难,皆病之有形者。久服则降令太过,津液渗泄,所以令肌瘦身重也。其吹鼻瓜蒂散及辟瘟疫用之,亦取其通气除湿散热耳。
12.《本草经疏》:凡水肿、胀满、泄泻,皆湿气伤脾所致,小豆健脾燥湿,故主下水肿胀满,止泄,利小便也。《十剂》云,燥可去湿,赤小豆之属是矣。陶弘景云,小豆逐津液,利小便,久服令人枯燥。凡水肿胀满,总属脾虚,当杂补脾胃药中用之,病己即去,勿过剂也。其治消渴,亦借其能逐胃中热从小便利去,若用之过多,则津液竭而渴愈甚,不可不戒也。
13.《本草新编》:赤小豆,可暂用以利水,而不可久用以渗湿。湿症多属气虚,气虚利水,转利转虚而湿愈不能去矣,况赤小豆专利下身之水而不能利上身之湿。盖下身之湿,真湿也,用之而有效;上身之湿,虚湿也,用之而益甚,不可不辨。
14.《本经疏证》:痈肿脓血,是血分病,水肿是气分病,何以赤小豆均能治之?盖气血皆源于脾,以是知血与水同源而异派,浚其源,其流未有不顺者矣。然凡物之于人,能抑其盛者,不必能起其衰,能起其衰者,不必能抑其盛,痈肿脓血为火之有余,水肿则火之不足,赤小豆两者兼治,既损其盛,又补其衰。
考证 出自《神农本草经》。 《本草纲目》:赤小豆以紧小而赤黯色者入药,其稍大而鲜红淡色者,并不治病。此药治一切痈疽疮疥及赤肿,不拘善恶,但水调敷之,无不愈者。但其性粘,干则难揭,若入苧根末即不粘,此法尤佳。
药物应用鉴别 赤小豆、绿豆、黑豆,三者都有利水消肿,解毒疗疮作用,对于水肿胀满,湿热黄疸,痈肿热毒等均可应用。但又各有所偏,赤小豆善长利水祛湿,故水肿,泻痢黄疸多用之;绿豆善长清暑解药毒,故暑热烦渴及药物中毒等多用之;黑豆善长祛风解毒,故风痹筋挛,产后风痉,痈肿热毒等多用之。
药典收录
药材拉丁名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1.Vigna umbellata (Thunb.)Ohwi et Ohashi[Dolichos umbellatus Thunb.;phaseolus calcaratus Roxb.] 2.Vigna angularis (Willd.)Owhwi et Ohashi [Dolichos angularis Willd.;Phaseolus (Willd.)W.F.Wight]
科属分类 豆科
出处 《中华本草》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10,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