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慢性肾炎求治
    

小春养生室:慢性肾炎求治

本帖最后由 红尘倒惯 于 2013/1/30 11:56 编辑 www.med126.com/rencai/

生辰:阳历1998年3月27日
体重:30KG      身高:150cm
所在省市:陕西省咸阳市
联系电话:13279518867
职 业:学生

性别:男      年龄:14
生肖属相:虎
现在主要症状:
双腿膝、踝关节类似肿大变形,不能做剧烈运动。
现正在服用的药:玉米须代饮
现在是否艾灸:无(艾叶泡脚一周二次)
是否接种过什么疫苗:出生时接种乙肝疫苗,后来,白百破,卡介,麻疹
最初发病 的年份月份(请一定认真填写):尿里有泡沫三年了;也可能是2010年春节
病情加重 的年份月份(请一定认真填写):

典型症状:尿有泡沫,膝、踝关节走路痛,静止不痛!全身无水肿
西医病名:慢性肾炎
发病季节:
发病原因:
是否长期用过激素:否
是否大量用过消炎药:5岁时,支原体、依原体感染,吃西药“克拉霉素”(西安利君制药的‘利迈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常规用量1月。
是否做过手术:否
以下
面色:黄,无光泽
眼象:(白睛颜色:色发兰,有血丝。眼下颜色:黄略深。
出汗情况:无,活动时出汗。
部位(头汗及后背。半身汗)。
耳:鸣,双耳。

口:口干、渴。无异味,无溃疡,无肿痛,睡时流口水。)

鼻:正常。
咽:正常。
胸:

胁:正常。
腹:(拒按嫌痒,无膨隆,腹部无静脉曲张,无肠鸣音)。
外阴:正常。
心:(不烦,不悸,不慌,不紧,不痛,不凉,不热,心跳不快) 。
心下:(不满,不堵,不胀,不烧)。
胃:(满,不酸,不凉,不热,不疼痛)。
头:(有时头顶痛,不晕,不麻,不木,不昏,不沉重,)。
项: (不僵,不痛,不酸,不重,不胀)。
肩:(不痛,不凝,不酸,不麻,不胀,不凉,不热,)。
臂:(不痛,不凉,不热,不酸,不麻)。
手:(不凉,温,不干燥,不出汗,不麻,抖,拿东西悬空静止时)。
背:(不痛,不酸,不重,不麻,不胀,不凉,不热)。
腰:腰后皮下静脉曲张(不酸,不重,不痛,不麻,不凉,不热,不胀,弯腰时腰肌痛左,)。
腿:(痛,不酸,重,不麻,不木,不肿,不胀,不凉,不热,不僵,不软,左右一样)。
膝:(痛,不肿,不胀,不酸,不麻,不凉,不热,不软,有骨痛,左右关节变大,类似肿大)。。
足:(不痛,不麻,不胀,不凉,不热)。
足跟:(不痛,不凉,不热,不麻,不胀,左,右)。
足趾:(不麻,不痛,不胀,不凉,不热,左,右)。
3、请选择与下列项目对应的身体状况——
饮( 多, 喜冷饮, 喜温,喜酸,喜辣,喜咸, )。
食:(少,喜面,喜粥,厌油腻)。
睡眠:(多,平时易困倦,不失眠,不多梦,易入睡,睡后不易醒,没有时时惊醒,醒后入睡容易)。
大便:(一次或二天一次,略干,不便秘,颜色为褐绿色,成形,解时肛门无灼热,无不消化食物,无虫卵,无脓血,无感觉总欲大便,但便出不爽)。
小便:(四次数,量多,无不畅,无不禁,颜色淡黄,有泡沫不易消失;不频,无血尿,无浑浊,无灼热感,小便时无疼痛,通畅,气味异常,尿后无遗沥不尽,不夜尿)。。
皮肤情况:(无斑疹,皮肤颜色正常,无肿胀,无肿块,质地干燥,无疮,全身干痒,不痛,肤温,不冷)。

4、请回答身体有如下哪些症状:
发热,不出汗,怕冷,怕风,怕热,不哮,不喘,不咳,不气短,没有痰,不打嗝,不呕逆,不恶心,不腹泻,不便血,不尿血,不吐血,不鼻血,牙龈不出血,不心烦,不易恐,肢体不震颤,肢体不僵硬,乏力倦怠,不头重脚轻,不少气不懒言,嗜卧,无时冷时热,无长期低烧,淋巴节不肿大,胸骨不刺痛,,站立觉累,,脚面静脉曲张,。
5、七情何者为重
(愤怒,)
6、过去曾服过的药物及疗效:出生时因产程长(顺产12小时)做高压氧治疗一月;5个月大时,静脉滴注“奥地利”产脑活素30天;满月后出湿疹,到3岁痊愈;自小有尿床的习惯,去年喝汤药后彻底好了。2012年3月底查尿沉渣,蛋白一个加号,其它正常。2012年4月初服汤药(单位:克):党参12,生白术15,茯苓9,炙甘草3,广木香9,砂仁6,莲子肉12,炒山楂18,炒神曲9,熟地9。〖西安市中医院韩勇处方〗当时舌质淡红,左脉大,右脉弦细,膝关节痛,口渴,喜冷饮。5月改服:生黄芪30,黑大豆30,生牡蛎24,泽泻12,生白术12,焦楂曲各9,大枣3枚。另冲服莲子肉粉及内金各3克。5月27日尿常规正常。后面考虑肾功不正常的因素,面诊坛内高人古道瘦马第一,即王幸福先生的大方:生黄芪100,党参30,白术30,当归30,桑螵蛸15,骨碎补18,陈皮15,柴胡10,升麻10,生甘草10,川萆解30,芦根30,仙鹤草60,大枣3枚(切)。水煎服,日3次,共15剂,后来服药即吐,就连所食之物一并吐出,停药!随后自以参苓白术散加六味地黄丸服一月有余,6月4日起以玉米须代饮至今。一月后舌质变成『淡降红』;7月底,有点受寒,服荆防败毒散冲剂20日,后续服赵绍琴的肾炎一号方:荆芥6,防风6,生地榆10,赤芍10,丹参10,茅根10,芦根10,焦三仙各10,水红花子10,大黄1。16剂,查尿蛋白反弹,停药。玉米须做为基本药至今未断!!去年11月看舌中有裂纹,即服8粒浓缩六味地黄丸,第二天便好,试二次均应。12月底服了五天附子理中丸(浓缩丸,12粒*3次/日)舌裂变大、舌面像麻子一样,燥化伤阴,后再服六味地黄丸效果不大,加服二剂辅行决之大补肾汤(剂量:1/3汤),效果:尿液颜色变深。前些天试服三剂补阳还五汤加味:加蛇舌草18、益母草18,剂量:黄芪30,归尾9,赤芍9,地龙6,川宆9,红花3,仁3(炒,野生,去皮、尖);三剂,第四剂服下即吐,停用!观舌:舌变降红,舌中纵裂,咽喉痛,随即用连翘白茅根、板兰根牛蒡子,清热解毒二日。现改服:早晚杞菊地黄丸,中午香砂六君子丸(我认为肝肾阴虚加脾虚,湿热壅阻),去钙尔奇D,试龙牡壮骨冲剂。早餐吃:鲜垆土山药50,薏仁30,粳米一把煮粥;隔天换赣州莲子粥。
7、体温正常, 呼吸正常, 心率:100, 血压60/90
8、现代医学检查情况:血常规:有点贫血,大小便正常,肾功能不正常:血肌酐、尿素氮超标!!b超不正常:双肾有弥漫性阴影!!尿常规时有半个加号;24小时尿蛋白定量在600~800mg/d之间波动。
20130127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797mg/24h,-----最好时是603mg
@@@@@@@@@@@@@@@@4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5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病,1消渴,2气上冲心,3心中疼热,4饥而不欲食,5食则吐,下之利不止
**病,1自汗出,2身重,3多眠睡,4息必鼾,5言语难出。
五脏辩证提纲条文
肝 虚则1恐,实则2怒
肝病者,1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2虚则目??无所见,3耳无所闻,4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5气逆则耳聋,6颊肿。
邪在肝,则1两胁中痛,中寒,恶血在内,则2抽筋,3节时肿。
心 虚则1悲不已,实则2笑不休。
心病者,1必胸内痛,2胁下支满,3膺背肩胛间痛,4两臂内痛,5虚则胸腹胁下与腰相引而痛。
心胞气实者,受外邪之动也。则1胸胁支满,2心中澹澹然大动,3面赤目黄,4喜笑不休,5或吐衄血。虚则6血气少,7善悲久不已,8发癫仆。
邪在心,则病1心中痛,2善悲,3时眩晕跌倒。
脾 实则1腹满,2飨泻;虚则3四肢不用,4五脏不安。
脾病者,必1腹满肠鸣,2溏泻,3食不化。虚则4身重,5苦饥,6肉痛,7足痿不收,8走路抽筋,9脚下痛。
邪在脾,则1肌肉痛。阳气不足则寒中,2肠鸣腹痛;阴气不足则3善饥。
肺 虚则1鼻息不利;实则2喘咳,3凭胸仰息。
肺病者,必1咳喘逆气,2肩息背痛,3汗出4恶风。虚则6胸中痛,7少气,8不能报息(气弱且有不续
之象)9耳聋,10咽干。
邪在肺,则1皮肤痛,2 发寒热 ,3上气喘,4汗出,5咳动肩背。
肾 气虚则1厥逆;实则2小腹满,3面色正黑,4泾溲不利。
肾病者,必,2身重3嗜寝。虚则4腰中痛,5大腹小腹痛,6尾椎骨阴股膝挛,7腿足皆痛。
邪在肾,则1骨痛,2阴痹,按之不得。3小腹胀4腰痛,5大便难,6肩背项强痛,7时眩晕跌倒。
-----------一方、杜仲15 补骨脂10克 小茴6 续断6 碎补6 川牛膝10 独活6 灵仙10 当归10 青箱子6 台乌6 肉桂6 蛇床子6 熟地10 yin羊藿10 免丝子10  水煎服一日三餐。
二方、柴胡15克 黄芩10 大黄2 党参10 法夏10 甘草10 桂枝10 茯苓10 龙骨15 牡蛎15  木槿花10 贯仲炭10 生3片 红枣3枚 水煎服一日三餐
两方各点三付交叉服六天,
-----------节节草煲猪小肚,我们家乡人用这个治。不知对你有没有效?
-----------我知道的有两人吃这种药治好了肾炎
----------- 本帖最后由 红尘倒惯 于 2013/2/2 01:21 编辑 www.med126.com/zhicheng/

.1 加减益肾汤
【来源】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
【组成】当归、赤芍各15克,川芎9克,丹参15克,桃仁、红花各9克,蒲公英、紫地丁、山豆根土茯苓白茅根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活血(祛风)解毒。
【方解】本方系从山西省中医研究所的“益肾汤”加减而成。方用桃仁、红花、当归、赤芍、丹参、川芎活血以祛风,蒲公英、紫地丁、山豆根、土茯苓、白茅根,均系清热解毒之药,与活血药配伍,既能解毒消炎,又可活血、治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用之多效,故为常用之良方。
【主治】风水型肾炎(泛指所有急、慢性肾炎)。
【加减】贫血,加党参、黄芪各15克;高血压,加夏枯草15克。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颇佳。
【附记】本方已为印老作“抓主证”的常用方,凡临床见有化验检查符合肾小球肾炎,不论其急性期或慢性期,率多先用此方,疗效颇佳。虽不能尽愈诸病,但其临床疗效,似觉较以前的“辨证论治”时提高了不少。
.2 疏风利水汤
【来源】马有度,《医方新解》
【组成】紫浮萍苏叶各9克,桑白皮12克,益母草30克,车前子12克,白茅根30克,银花、连翘各18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疏风宣肺,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方解】本方系借鉴仲景越婢汤(麻黄石膏生姜、甘草、大枣)治疗风水之经验。根据急性肾炎之特点,通过临床实践反复修订而成。方用紫浮萍、紫苏叶、桑白皮疏风利水为主药;益母草、车前子、白茅根活血祛风,利水消肿;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均为辅药;甘草解毒调和,祛痰止咳为使。综观全方,解热作用明显,利尿之功效较为突出,有助于控制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并有抗炎作用。兼能祛痰止咳。诸药合用,共奏疏风宣肺、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之功。
【主治】风水恶风,证见一身恶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可用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或隐匿性肾炎急性发作。亦治上感、支气管炎,扁桃体炎及荨麻疹等病。
【加减】急性肾炎,可酌加蜂房、赤小豆、玉米须;浮肿消退,正气未复,且尿蛋白仍多者,酌加黄芪、当归、石韦蝉衣;慢性肾炎,浮肿不重者,去桑皮、车前子、白茅根,并与六味地黄丸合方;尿蛋白多者,加首乌、蜂房、党参、黄芪;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等,酌加黄芩、桔梗杏仁之类;荨麻疹,宜加生地、赤芍、蝉衣之属。
【疗效】屡用效佳。
.3 宣肺利水汤
【来源】邹云翔,《邹云翔医案》
【组成】净麻黄1.5~3克,生石膏、冬瓜子各15克,冬瓜皮30克,葶苈子、旋覆花(包)白芥子,光杏仁各9克,苍术、白术各4.5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宣肺利水。
【方解】本方是由仲景之麻杏石甘汤加味而成。方用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宣肺解表,肃降肺气,止咳平喘;加入冬瓜子、冬瓜皮清肺化痰,利湿消肿;葶苈子、白芥子、旋覆花降气消痰,泻肺行水;苍术,白术健脾燥湿,益气利水。诸药合用,共奏益肺利水之功。
【主治】水肿合并外感,证见发热无汗,咳嗽痰多,口喝欲饮舌苔薄黄,脉细微数。证属风热袭肺,痰热内蕴者。可用于慢性肾炎水肿兼有肺经症状或有表证者。
【疗效】临床屡用,治验甚多,疗效颇佳。
.4 健脾渗湿汤
【来源】邹云翔,《邹云翔医案》
【组成】生黄芪、茯苓皮各30克,青防风,防己、陈皮、生姜皮各9克,大腹皮12克,白术,淡附片各15克,桂枝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补气行水,健脾渗湿,温阳化气。
【方解】本方是由五皮饮加减而成。方用黄芪补气行水;五皮饮(陈皮,茯苓皮,生姜皮、桑白皮、大腹皮)去桑白皮泻水消肿,兼能健脾;防风,防己祛风湿,利水消肿,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淡附片,桂枝温肾回阳,散寒逐湿。诸药相伍,能除泛滥之水湿。
【主治】水肿(水湿泛滥)。证见头面胸腹四肢皆肿、小便短赤、脉沉细等肺、脾、肾三脏俱虚者。可用于慢性肾炎。
.5 苏蝉六味地黄汤
【来源】郑孙谋,《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组成】熟地18克,山萸肉9克,黄芪15克,玉米须12克,益母草,泽泻各10克,山药18克,秋蝉衣3克,紫苏叶6克,丹皮9克,桃仁5粒
【用法】水煎服(文火煎),每日1剂,空腹服,日服2~3次。
【功用】补肾利湿,活血消肿。
【方解】本方是由六味地黄丸加减而成。方用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萸肉、山药、丹皮、泽泻、茯苓)去茯苓,滋补肝肾;黄芪补中益气,利尿通淋,蝉衣,苏叶,解表散邪,据现代药理研究有较好的降尿蛋白作用。益母草,玉米须利尿消肿;桃仁、丹皮活血化瘀,能止血尿。诸药配伍,共奏补肾利湿,活血消肿之功。
【主治】水肿病,迁延日久,气血虚衰,面色不荣,脸浮跗肿,按之如泥,蛋白尿很难消失。可用于慢性肾炎(阴水),肾病综合征
【加减】蛋白尿多者、可重用黄芪至30克;白细胞多者,加马齿苋24克,红细胞多者,加血余炭、黑蒲黄各10克(夏布包);尿少者、加怀牛膝10克,车前子9克(布包):周身浮肿,总蛋白偏低者,可用羊肉250克,生黄芪30克,生姜皮2克(竹刀刮下)煎汤去渣(羊肉不要吃)、饮汁、每2天1次;皮肤甲错,舌质紫者,可用少量大黄以通脉,解毒。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颇佳。
.6 加味三合汤
【来源】张梦侬,《临症会要》
【组成】麻黄,白术,白芍,陈皮,木通,熟附片各10克,知母,泽泻,炒地肤子,车前草,红饭豆,茯苓,炒麦芽各15克,北细辛2.5克,桂枝5克,生姜2片
【用法】先用开水泡药,后用慢火熬2小时,2日1剂,分4次温服,(即头煎分2次服、药渣备汁,再加开水1碗,将药渣搅匀,火上熬开、待冷。盖好,次日早晚分服)本方服后,如无不良反应,可连服5剂至7剂为1疗程,停药观察两周,如病有反复再服1个疗程。如欲根治,改用白扁豆散常服。
【功用】温肾理脾,宣肺通利,通补兼能。
【方解】重证多由水气泛滥经络脏腑。治宜温少阴,开太阳,补火健脾,利尿消肿,表里水气一齐尽解。本方由仲景真武汤,修园消水圣愈汤,林一鸣消水肿方加减化裁而成。方用麻黄,桂枝开太阳以发汗;细辛,附子入少阴以温肾;白术,茯苓,木通,车前子,地肤子健脾以利小便;红饭豆,大麦芽利水健脾以消积;知母清肺滋肾、利二便消浮肿;白芍敛肝脾之阴,和血脉,利小便;陈皮理气调中;生姜宣肺利水,综合为剂,共奏温肾理脾,宣肺,通肺,通膀胱,利三焦,寒温并存,攻补兼施。
【主治】肾炎重症,症见面目四肢一身尽肿,甚至腿肿如柱按之如泥,凹陷成坑,囊肿如匏,腹大如鼓,阴头发亮,小便短少,赤涩,尿检有蛋白、管型等存在。神倦身重,四肢无力,脉多沉细,舌多胖嫩,苔白或腻滑,舌根部苔较厚。
【疗效】多年使用,确有良效。
【附记】本方名为编者拟加。
.7 白扁豆
【来源】张梦侬,《临会要验》
【组成】白扁豆500克,红饭豆250克,焦白术、白茯苓、熟附片、泽泻、麻黄、桂枝、炒芍、车前子、炒黄柏、木通、陈皮各60克,炒知母、炒地肤子、麦芽、甘草、细辛、干姜各30克,干蟅虫(土鳖)干蝼蛄(土狗)各36个
【用法】上药共炒,以白扁豆焦枯为度,研极细末,贮瓶密贮。每次服6克,饭前以米汤调服,或干嚼,以少量开水送服。每日3次,以1剂服药共炒为1疗程。病重者可连服3剂。
【功用】补脾,温肾,理肺,益火培士,气化水行。
【方解】水肿病,其本在肾,非独肾脏为病,慢性肾炎,正虚邪实,或尿毒症已濒于危险阶段。故方中重用温中利湿,养胃健脾之白扁豆为主,佐以行水消肿之红饭豆,散结除胀之大麦芽,逐水祛瘀之蟅虫,蝼蛄,更辅以加味三合汤(如上方)全方炒研为散剂,每服6克,乃重症之轻投,急病缓用,补而不滞,行而不峻。如能耐心坚持服药,不欲急于求成,多可转危为安而得以治愈。
【主治】慢性肾炎兼尿毒症。肾炎日久不愈,浮肿或轻或重,小便短少。甚至点滴而出。精神疲乏,头目昏眩,嗜睡食少,恶心,呕吐,反应迟钝。肾功能受损严重。
【加减】如妇女患者,加茺蔚子、泽泻,当归60克。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颇多,疗效显著。
.8 益气化瘀补肾汤
【来源】朱良春,《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生黄芪30克,仙灵脾20克,石韦15克,熟附子、川芎、红花、全当归、川续断、怀牛膝各10克
【用法】上药须用益母草90~120克,煎汤代水煎,每日1剂。
【功用】益气化瘀,温阳利水,补肾培本。
【方解】慢性肾炎的致病因素较为复杂。脾肾两虚为发病的内在因素,风、寒、湿、热为病发之诱因。而脏腑,气血,三焦气化功能失调,是构成本病发生的病理基础。治疗上当标本两顾,补泄并举,益气化瘀,温阳利水,通腑泄热,故以益气化瘀,温阳利水,补肾培本为法治之。方中黄芪甘温,专司益气培本促使血液循环,且能利水。仙灵脾辛甘性热,功补肾阳,祛风温;附子辛热,补阳益火,温中焦,暖下元。在慢性肾炎全过程中,脾肾阳虚是主要证型,而黄芪,仙灵脾,附子,是关键性药物、除舌质红绛,湿热炽盛者外,均应选作主药。附子、仙灵脾除温肾外,还具有肾上皮质激素样作用。石韦甘苦性平,功专利水通淋,且能消除肾小球之病变,有抑制过亢卫气之功。川芎辛温,为活血理气之要要药;红花辛温,活血,破瘀,生新,且有降压之功。当归甘辛温,补血活血,且有利尿之效。川续断苦温,怀牛膝苦酸性平,皆为补肾之品。益母草苦寒,功能活血,利水,消肿。益母草大剂量时,有明显的活血利水作用,且能消除尿中之蛋白,屡用奏效。
【主治】慢性肾炎已久,肾气亏虚,脉络瘀滞,气化不利,水湿潴留,肾功能损害缠绵不愈者。
【加减】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各型慢性肾炎合并上呼吸道感染,出现严重蛋白尿者,去黄芪,红花,加连翘,漏芦菝葜各18克,地鳖虫9克,鱼腥草白花蛇舌草各30克,蝉衣4.5克,各型慢性肾炎以肾功能低下为主者,加炮山甲片7.5克;临床辨证为阳虚者,加肉桂4克,鹿角霜,巴戟天各10克;肾阴虚者,加生地黄板各15克,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各12克;脾虚者,加党参,白术各15克,怀山药20克,苡米仁30克;尿蛋白增高者加金樱子12克,芡实15克,益智仁12克;浮肿明显并伴高血压者加水蛭1.5克(研末压入胶囊,早晚分吞)以化瘀利水;血压高者,去川芎,加桑寄生30克,广地龙15克;血尿者,加琥珀3克(研末分早晚分服),茅根30克;尿少且短涩者,加蟋蟀18克,沉香4.5克(共研末装入胶囊,每服6粒,一日3次)有较好的利尿之功;血胆固醇高者,加泽泻15克,生山楂20克;颗粒,透明管型多者,加熟地黄20克,山萸肉12克,枸杞子15克;非蛋白氮及肌酸明显升高者,加生大黄10~20克,丹皮12克,六月雪30克,扦扦活30克,并配合中药煎液灌肠;浊阴上升而出现呕吐、眩冒,症情危笃、服药困难者,改用生大黄10~30克,白花蛇舌草、六月雪各30克,丹参18克,生牡蛎30克等,煎成200毫升作保留灌肠,每日2次,并配以“醒脑静”治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显著。
.9 穿破石合剂
【来源】王著拙,《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穿破石,绣花针各30克,忍冬藤钩藤根,淡竹根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活血祛瘀,消炎利尿。
【方解】慢性肾炎系由水邪湿浊逗留日久蕴结,郁而化热兼挟瘀血,气化失职,关门闭塞所致。方中的穿破石清热利湿,活血通络,绣花针活血祛瘀、涩精益肾,又能祛风湿,清热涤痰,为君药;辅以钩藤根舒筋活络,清热消肿;淡竹根清热利尿。冬藤通经活络,解毒。诸药配伍,共奏活血祛,消炎利尿之功。
【主治】慢性肾炎,尿毒证。
【加减】肾阳虚者,加金匮肾气丸,肾阴虚者、加六味地黄丸。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良好。
.10 补肾汤
【来源】杨世兴,《陕西中医》(6)1988
【组成】黄芪、丹参各15~30克,仙茅、金樱子、白果、虫退各10克,山萸肉,爪草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60天为1疗效。
【功用】益气健脾,壮阳补肾,解毒,活血、利水消肿。
【方解】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属中医的“水肿”,“肾风”等病范畴。主要是本虚标实,正气不足,感受外邪所致。治宜扶正祛邪为法,方用黄芪,仙茅益气壮阳,健脾补肾,利水消肿;山萸肉滋肾育阴,与金樱子、白果相伍酸涩收敛、益肾固精;丹参活血化瘀,而又养血;虫退疏风热,利咽喉;猫爪草清热解毒。且黄芪,丹参对肾炎都有很好的作用。二药均能扩张血管,改善肾血流量。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壮阳补肾、解毒活血,利水消肿之功效。
【主治】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加减】如证属肺肾气虚者,加桑白皮10克,冬虫夏草3克,沙参百合各12克,山药、玉竹各15克;脾肾阳虚型,加仙灵脾、茯苓、白术、芡实各10克,党参15克;肝肾阴虚型,加生地24克,女贞子10克,旱莲草30克,干地龙、天麻各15克;气阴两虚型,加党参,枸杞子、玉竹、白芍各15克,冬虫夏草3克;标证属外感风寒,加防风10克,麻黄6克,葛根15克;多感风热,加连翘10克,生石膏、白茅根、鱼腥草各30克;水湿,加车前子、白茅根各30克,泽泻、猪苓、石韦各15克;湿热,加苍术、苡仁、车前子、萆薢各15克;湿浊,加佩兰合欢花藿香白蔻川朴各10克;瘀血,加赤芍15克,益母草30克,茜草、红花、桃仁各10克,水蛭1.5克。
【疗效】治疗72例,其中,急性肾炎12例中,完全缓解11例,基本缓解1例;慢性肾炎28例中,完全缓解4例,基本缓解17例,好转7例;肾病综合征29例中,完全缓解11例,基本缓解12例,好转2例,无效4例;隐匿性肾小球疾病3例,完全缓解2例,基本缓解1例,总缓解率为83.3%。其中急性肾炎,隐匿性肾炎疗效最好。
.11 益母地黄益肾汤
【来源】骆继杰,《中医杂志》(12)1981年
【组成】益母草、半边莲各30克,黄芪、熟地各15克,怀山药10克,泽泻5克,山萸肉、丹皮各6克,茯苓10克,苏叶30克
【用法】上药蒸气冲煮,一日1剂。1个月为1疗程。有效继续服用。
【功用】滋养肾阴,益气健脾,活血化瘀。
【方解】方用六味地黄丸滋肾阴;黄芪补气健脾;苏叶行气宽中,解郁结而利气滞;益母草活血化瘀,半边莲解毒;茯苓,泽泻利湿。合而用之,共奏滋肾健脾,活血化瘀之功。
【主治】慢性肾炎。
【加减】兼肾阳虚者,加胡芦巴,仙灵脾;兼脾阳虚者,加白术;兼肝阳上亢者,加怀牛膝,杜仲,石决明;咽喉肿痛者,加连翘;皮肤搔痒起风疹者,加蝉蜕;瘀血症状明显者,益母草增至60克。
【疗效】治疗101例,痊愈32例(占31.7%),显效14例(占13.9%),好转26例(占25.7%)总有效率为71.3%,其中普通型疗效最好,其痊愈率达50.%,总有效率为92.%。
.12 四能速效汤
【来源】程爵棠,《临床验方集》
【组成】白扁豆25~30克,赤小豆、茯苓各15克,麻黄6克,桂枝、赤芍、士鳖虫、车前草、桃树皮、地肤子、泽泻各9克,熟附片6~9克,细辛3克,糯米草15克,川牛膝、花槟榔各6克
【用法】每日1剂(重2剂),水煎服,日服3~6次。
【功用】温肾健脾,宣肺活血,利水消肿。
【方解】肾炎之病,即水肿,多因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盖三脏致病,各有侧重,若水肿初起,头面尤甚,且多伴有表证者,则重在肺,一身尽肿,重在脾,下肢尤甚者,重在肾。病有急性和慢性肾炎(中医称阳水和阴水)之分,证有虚实之辨。慢性肾炎(中医称阴水),一般由急性肾炎(即阳水)发展转化而成。在转化过程中,并发了由“水病及血”而成为由“血病及水”,的病理转化,病关脾肾,尤偏重在肾,故论治的着眼点,应在本虚(脾肾阳虚),标实(即血与水也)。治宜温肾健脾,宣肺活血,利水消肿。方中君以白扁豆、茯苓温中利湿,利水健脾以培后天,养先天;臣以麻黄、桂枝宣肺发汗以开太阳;附子、细辛入少阴温肾以消水;赤芍、桃树皮、土鳖虫活血化瘀以逐水消肿;佐以赤小豆、车前草、糯米草、地肤子、泽泻利水消肿。川牛膝行气散瘀,导热下行,以增强活血逐水之功。尤在用槟榔合牛膝为使,导水下行。且槟榔善降气通滞。又具“无胀不消,无水不下,无气不除,无便不通”的特点,既具行气遂瘀之功,又有消胀下水之力。诸药配伍,实具一方四能之效,即一能开太阳;温少阴以消水,二能健脾以利水,三能活血逐水,四能利水以消肿。共奏温肾健脾,宣肺活血,利水消肿之功。使表里水气一齐尽解无遗,其病自愈。
【主治】阴水(慢性肾炎,尿毒症)。症见面目一身尽肿,下肢龙甚,腿肿如柱,按之凹陷如坑,久之方起,囊肿如匏,腹大如鼓、阴头发亮,小便短少或涩,尿检有蛋白,白细胞管型等存在。精神萎靡,或身重神疲、四肢乏力,或肾功能受损严重,昏眩,失眠,或嗜睡食少,或恶心呕吐,或反应迟钝,或行动气喘,腰酸腿软。
【加减】若脾虚偏甚去细辛,重用白扁豆加党参,炒川柏各15克,肾虚甚,如偏肾阳虚,重用附子,加肉桂5克,鹿角霜9克,偏肾阴虚,去细辛,麻黄,桂枝,加熟地,二至丸各15克炒川柏;妇女加当归9克,益母草15克;白细胞偏多,加金银花,生黄芪9~15克,红细胞偏多,加白茅根、仙鹤草各15克;尿赤,加木通、知母、川柏各9克;气短加党参、黄芪各9克;喘而腹胀加莱菔子、杏仁各9克;尿混浊加萆薢、乌药各15克;合并尿毒症,去赤芍、槟榔、重用白扁豆、加知母、川柏、白芍各9克,麦芽、白术、蒲公英各15克,干姜、土狗各5克;血瘀偏甚,或尿中蛋白持久不消,加三七血竭各6克。
【疗效】三十多年来,治验甚多,疗效显著。以1980年治疗慢性肾炎75例为例,其中慢性肾炎62例中,痊愈59例,显效3例,慢性肾炎合并尿毒症13例中,痊愈8例,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7%,其中治愈率为89.3%。
【附记】本方为程氏祖传秘方。临床实践证明,本方是治疗慢性肾炎(阴水)的有效良方。临证使用,贵在化裁。一般病去七八,可将本方改用丸剂缓图,徐徐调之,以巩固疗效。
----------- 本帖最后由 红尘倒惯 于 2013/2/2 02:38 编辑

.13 肾炎汤
【来源】章亮厚,《辽宁中医杂志》(8)1984年
【组成】生黄芪、白蒺、车前草、蝉蜕各30克,白术、茯苓、泽兰菟丝子各10克,甘草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益气健脾、利水消肿。
【方解】急慢性肾炎、临床都以水肿、蛋白尿(或血尿)、高血压为主要表现。故方用蒺藜、蝉蜕驱散风邪、消除病因;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利肺健脾,以通调水道、恢复运化功能;菟丝子补肾固精;车前、泽兰利水消肿、且泽兰又能活血祛瘀。全方具有补泻兼施、扶正祛邪、以恢复脏腑功能。
【主治】急慢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
【加减】急性肾炎而兼风热表证,去白术、菟丝子、加金银花、连翘、竹叶等以清疏风热;慢性肾炎,见面色㿠白、全身怕冷、苔薄白、脉沉细,加附片、干姜、苁蓉、仙灵脾等补肾温阳、亦可兼服肾气丸:见心烦失眠、腰膝酸软、舌红脉细数,加枸杞、生地、麦冬、女贞子、旱莲草等滋补肾阴,亦可配服六味地黄丸;属气阴两虚者,加党参、怀山药、麦冬等气阴双补,并加重黄芪用量;血尿,去白术,加茅根、鱼腥草、琥珀、生地等以清热凉血止血;水肿,去甘草,加益母草;慢性肾炎患者如挟有情志不畅等因素,可加柴胡、川楝子、白芍、香附、陈皮等以疏肝解郁理气。
【疗效】长期临床运用,治验颇多、疗效满意。
.14 五草汤
【来源】王琦,《四川中医》(8)1987年
【组成】鹿衔草20克,益母草30克,鱼腥草、白花蛇舌草各15克,车前子、车前草各15克,苍术12克,麻黄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毒,宣肺健脾利水,通调三焦。
【方解】急性肾炎多因湿热内蕴,外感风邪所致。故方用鱼腥草、白花蛇舌草、鹿衔草清热解毒利湿;车前子、车前草利尿清热,输泻水窍;麻黄宣肺通利水道,苍术健脾利湿;益母草祛瘀生新、活血利水。诸药相伍,共奏清热解毒、宣肺健脾利水、通调三焦之功,故用于湿热内蕴、水湿不化的急性肾炎、治疗效果显著。
【主治】急性肾炎。
【加减】如血尿重,加大、小蓟各12克,生地炭15克,白茅根30克,三七粉3克(冲服)以凉血止血;蛋白尿重,益母草加至50克,加僵蚕10克;肝阳上亢,加钩藤24克,豨莶草15克,菊花10克,生龙骨、生牡蛎各24克,减麻黄以平肝潜阳。
【疗效】连楣山报道:临床验证3例,全部治愈。服药最短12天、最长42天,平均24天。
.15 芡实合剂
【来源】岳美中,《岳美中医案》
【组成】芡实30克,白术、茯苓各10克,怀山药15克,菟丝子、金樱子、黄精各24克,百合18克,枇杷叶、党参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补肾健脾、宣肺利水。
【方解】方中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利水、促进运化,能使水气不得内停为患;芡实、菟丝子、怀山药脾肾双补,配合参、术、苓阴阳两伤均可治;百合、黄精、金樱子入肺、脾、肾三经,补其不足、功力较强;尤妙在枇杷叶,清热入肺、能肃降肺气、使水道通利、下输膀胱。诸药合用,共奏补肾健脾、宣肺利水之功。
【主治】慢性肾炎、蛋白尿(脾肾俱虚型)。
【加减】如蛋白尿重者,加山楂肉9克;咽喉痛,加牛蒡子、连翘;睡眠不好,加杏仁、合欢皮夜交藤
【疗效】屡用皆验,坚持服药、每获痊愈。
.16 清化益肾汤
【来源】李寿山,《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生黄芪30~50克,白术、当归各10~15克,丹参15~30克,冬葵子、土茯苓、益母草各30~50克,益智仁15~20克,浙贝母10~15克,白茅根30~50克。
【用法】每日1剂,文火久煎,分2次温服。
【功用】益气化瘀,清利湿热。
【方解】本方系由《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葵花茯苓散、当归贝母苦参丸等化裁组成。方中黄芪、白术补气健脾助运以扶正,气虚甚者量大;黄芪配当归、丹参增强益气养血化瘀之功,使瘀消而不伤正;冬葵子、土茯苓、浙贝母、白茅根清热解毒利湿,为祛邪之主药,量宜大,有黄芪、当归之助,使湿去而不伤阴,可放心大胆用之;益母草活血化瘀而利尿,且有降血压之效。对血瘀湿盛水肿甚者可用至60~100克无妨;益智仁温肾摄精以固肾气治本。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化瘀、清利湿热之效。
【主治】慢性肾小球肾炎。症见水肿时轻时重、时起时伏,或始终水肿不明显,腰痛倦怠,或无明显症状,舌质偏淡,或有紫气瘀点,面色不华,脉沉细或弦。尿常规检查有蛋白、管型、红白细胞等或有血压高、贫血、胆固醇与类酯质高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肾亏虚、气阴两虚或阴阳俱虚而兼夹湿邪血瘀之水肿,肾劳证者。
【加减】尿少,浮肿明显者加石韦、车前草;有胸水、腹水者,另用蟋蟀7只、蝼蛄7只,研细末,分2次服,酌加黑白丑;有血尿者,加琥珀、小蓟;瘀血明显、舌有紫气瘀点、或舌下络脉淡紫粗长,水肿难消者,加红花、水蛭粉(每次1克吞服);面色㿠白、短气者,加人参(或党参、太子参);头眩烦热,口干不多饮,舌质偏红,加生地、女贞子;舌质偏淡加熟地、枸杞子;背寒怕冷、便溏、面光、血压偏高者,加怀牛膝、苦丁茶;食少难消者,加谷麦芽、鸡内金;蛋白尿日久不消失者,加芡实、金樱子、鱼鳔粉(每次2克吞服);遇新感有表证者可选加麻黄、生石膏,或金银花、连翘、板蓝根;曾用激素者,加菟丝子、鹿角霜,待病缓解后渐停激素。
【疗效】多年应用,治验甚多,若能灵活加减,每获良效。
【附记】有水肿者,宜少盐饮食。
.17 离明肾气汤
【来源】马骥,《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干地黄25克,制附子10~25克,炒白术15克,嫩桂枝10~20克,山萸肉15克,炒山药15~25克,盐泽泻20克,白茯苓25~50克,巴戟天20克,车前子、生黄芪各25~50克。
【用法】每日1剂,上药用冷水浸泡后煎。文火煎煮2次,每次约30分钟,总量取300毫升,分2次服用。
【功用】温补脾肾,利水消肿。
【方解】本方所主治病证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对此虚实夹杂之证,历代医家颇感辣手,如清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谓:“又有标实而本虚者,泻之不可,补之无功,极为危险。”早已指出了此类证候难治。本方以温补脾肾与利水消肿两法并用,便可达到“泻之可也、补之有功”之效。故方用附子、桂枝、巴戟天、白术温补脾肾;干地黄、山萸肉、山药、黄芪补脾之精气;茯苓、泽泻、车前子补肾利水。若腹水阴肿、肿势较重者,减地黄、山萸肉,合牡蛎泽泻散加减,或并服利水胶囊(醋制商陆二丑、车前子),亦可加地肤子、郁李仁、大腹皮以逐水湿;若气短、胸闷不得卧,乃属水邪犯肺,合葶苈大枣泻肺汤以泻肺行水;若呕恶不食、湿浊内盛,可加半夏、藿香、佩兰化浊降逆;若浮肿反复发作,舌质淡紫,可加丹参、桃仁、益母草、泽兰叶化瘀利水。
【主治】慢性肾炎,有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见证者。症见面白肢冷,腰酸乏力、全身浮肿、下肢尤甚,或伴胸水、腹水、食少乏味、腹胀便溏,舌质淡体胖,或有齿龈,苔白滑、脉沉迟或微弱。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甚佳。一般连服1个月见效,2~3个月可愈。
.18 复元固本汤
【来源】马骥,《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干地黄15~20克,山萸肉15克,炒山药15~25克,白茯苓20~50克,人参10~15克,黄芪15~50克,牡丹皮、菟丝子各15克,枸杞子15克,五味子10克,制附子5克,嫩桂枝10克。
【用法】每日1剂,上药用冷水浸泡后煎。文火煎煮两次,每次约煎30分钟,总量为300毫升,分2次服用。
【功用】补肾固本,健脾益气。
【方解】精微下注(如蛋白尿),主要因肾虚不能固摄、气血亏虚(如血浆蛋白低、贫血等),乃肾惫脾弱所致。故对水肿减轻或消退而肾虚脾弱者,则治以健脾益肾之法,常能改变病人的虚惫状态,健脾益肾既固先天之本,且助后天生化之源,则水邪不治而可自消。故方用地黄、山萸肉、丹皮、菟丝子、枸杞子、五味子补肾填精;人参、黄芪益气固元;山药、茯苓健脾渗湿;附子、桂枝温阳补肾、蒸精化气。诸药合用,共奏补肾固本、健脾益气之功。
【主治】肾病型肾炎,证属肾气虚者,浮肿减轻或消退后,多见脾肾气虚证候者。症见面色萎黄或暗滞、少气乏力、腰膝酸软、眩晕耳鸣、食少腹胀或便溏,或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舌质淡或紫、苔白或腻,脉弱或沉滑无力,尺部尤甚。
【加减】若小便短少,可加泽泻、地肤子、车前子以通利小便;若泄泻,脾虚甚者,可加白术、薏苡仁健脾止泻;若腰部疼痛,可加桑寄生、川续断壮腰健肾;腰部胀痛或刺痛者,或加川牛膝、桃仁、丹参、延胡索,以化瘀止痛。
【疗效】多年应用,效果甚佳,一般服20~30剂即效或痊愈。
.19 六五地黄汤
【来源】马骥,《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干地黄25克,牡丹皮10~20克,炒山药20克,山萸肉15克,白茯苓15~25克,桑椹子25克,枸杞子、地肤子各15~25克。
【用法】每日1剂,上药用冷水浸泡后煎。文火煎煮2次,每次煎约30分钟,2次取药汁共300毫升,混合均匀,分2次服用。
【功用】滋补肝肾、淡渗利水。
【方解】本方以六味地黄汤加枸杞子、女贞子、桑椹子、车前子、地肤子而成,故名六五地黄汤。方用六味地黄汤滋补肝肾;枸杞子、女贞子、桑椹子养阴平肝;车前子、地肤子清热利尿。诸药合用,共奏滋补肝肾、淡渗利水之功。
【主治】肾病型肾炎、发病日久、肝肾阴伤者。症见颧面潮红或暗红,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眩晕耳鸣,两目干涩,口燥咽干,夜热盗汗,或轻度肿胀,便秘溲赤,舌质稍红或暗红,苔薄黄或薄白、脉细数或沉滑数。
【疗效】多年应用,收效颇著。
【附记】本方为阴虚型肾病而设。对气虚、阳虚者不宜用之。
.20 安肾汤
【来源】林沛湘,《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莲子肉、芡实、淮山药、茯苓各20克,冬虫夏草10克,党参、黄芪各20克,杜仲10克,猪脬1~2个共炖服(视患者胃口,可适当加猪瘦肉或猪排骨共炖服)。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滋养脾肾,补益气血,消蛋白尿。
【方解】慢性肾炎病位以脾肾为主,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不论急慢性病到了末期,非从脾肾论治不为功。故方用莲子肉养心、益肾、补脾,《本草纲目》谓:“莲之味甘,气温而性涩,禀清香之气,得稼穑之味,乃脾胃之果也,土为元气之母,母气既和,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芡实固肾补脾,《本草经百种录》云:“芡实淡渗甘香,则不伤湿,质黏味涩,而不滑泽肥润,则不伤于燥,凡脾胃之药,往往相反,而此相成,故尤足贵也。”淮山药健脾、补肺、固肾,《本草经》云:“山药,温补而不骤,微香而不燥。”《本草求真》云:“然山药之阴,本有甚于芡实,而芡实之涩,更有甚于山药;且山药兼补肺阴,而芡实则止于脾肾而不及于肺。”茯苓渗湿利水,益脾和胃,《本草正》谓:“茯苓,能利窍去湿,利窍则开心益智,守浊生津;去湿则逐水燥脾,补中健胃。”四味配合,能补肺肾,健脾胃,在闽南民众常用于病后滋补之药,味淡而甘,配合猪脬以化膀胱之气,气化而小便自利。如气虚则加参、芪,如虚损气虚,可加冬虫夏草,《重庆堂随笔》谓:“冬虫夏草,具温和平补之性。”《本草从新》云其:“甘平、保肺、益肾补精髓。”诸药合用,其功颇著。
【主治】慢性肾炎,食欲不振,疲乏无力,腰酸腿软,头晕眼花,尿中蛋白,管型,红血球未能改善,作为治疗及善后的预防复发。
【加减】阳微阴脱、呼吸急促、脉细,加高丽参10克(另炖)、蛤蚧尾1对,肉桂2克(合研末、安肾汤冲服);如肾阳不足,腰痛脚弱、金匮肾气丸、安肾汤送服,1日2次;如肾虚腰痛脚肿,小便不利,金匮肾气丸10克,安肾汤送服,一日2次;如阳虚、气虚、呕恶腹胀、心悸不宁,右归丸10克,安肾汤送服,一日2次;食少便溏、脘腹胀满,香砂六君子丸10克,安肾汤送服,一日2次。
【疗效】临床屡用,久用效著。
.21 资肾益气汤
【来源】盛国荣,《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生晒参10克(药汤炖),黄芪30克,车前子20克,茯苓皮30克,杜仲20克,地骨皮,泽泻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文火久煎,取汁300毫升,分2次温服。
【功用】扶正祛邪、益气养阴、健脾利尿。
【方解】慢性肾炎,可由急性肾炎演变而来,尿常规检查以蛋白尿、管型、红细胞为主要表现。《素问·水热穴论》谓:“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本病以脾肾为主,以其久病多虚,故方以生晒参调中益气,《丹池人参传》说:“人参味甘补阳,微苦补阴。如土虚火旺之病,则宜生晒参凉薄之气,以泻火而补土”,清·邹澍《本经疏正》认为:“人参首先入脾而仓廪崇矣,次入肺而治节行矣,次入肾而作强遂矣。”黄芪,《本草正义》云:“补益中土、温养脾胃”;《本草求真》曰:“黄芪入肺补气。”李东垣谓黄芪“以益元气,而补三焦”。参芪配合,益气培土、补肺利尿,疗效更佳;茯苓皮利尿渗湿,《本草纲目》谓:“主水肿腹胀,开水道”;《中国医学大词典》谓:“茯苓皮行水不耗气,胜似大腹皮。”车前子利水清热,《医学启源》谓:“主小便不通,导小肠中热。”茯苓皮配伍车前子增强渗湿利尿作用。泽泻利水渗湿而补阴,《名医别录》谓:“补虚损五劳起阳气,逐膀胱、三焦停水。”地骨皮清热凉血,《本草新编》谓:“入肾不凉肾,反而益骨能生髓。”《本草述沟元》:“能裕真阴之化源,而不伤元阳,故与苦寒者特殊。须知此味不兼养血,却未以益阴为其功。”杜仲补肝肾,《本草汇言》:“方氏直指云:凡下焦之虚,非杜仲不补;下焦之湿,非杜仲不利,足胫之酸,非杜仲不去,腰脊之痛,非杜仲不去。气温而补,补肝益肾,诚为要剂。”佐以地骨皮,益阴而除肾中虚热。本方补而不腻、利而不伐、虚中带实、实中带虚,皆能适应,在临床可根据病情予以加减。故收效颇著。
【主治】慢性肾炎,神疲倦怠、腰酸腿软,四肢轻度浮肿、小便短赤、大便时溏时秘,口干而喜饮,舌质淡有齿痕,脉沉细等。
【加减】脾虚气滞,全身浮肿明显,加川花椒10克,生姜皮3片;另以玉米须60克,水三大碗先煎,去渣将汤分2次煎上药。肾虚水泛、面浮身肿、按之没指,乃肾阳不化,加肉桂3克,漂川附子10克,补骨脂、桑螵销各8克;瘀血阻络、水肿久留、面色暗滞、舌质紫暗,加生蒲黄、灵脂各20克,红花5克,益母草10克;脾虚失运、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舌淡苔白腻、加白术15克,砂仁、陈皮各10克;肾衰水泛、头目眩晕、恶心呕吐,加吴茱萸、半夏、陈皮各8克,代赭石20克;若出现尿毒症,可配合宁元散(方详后);如血压升高、头晕脑胀、手指蠕动、面色潮红、舌干咽躁、烦躁不眠,属于阴虚阳亢者,加夏枯草15克,炒枣仁30克,龟板、地龙干各20克,天麻10克;如毒邪内闭,用安宫牛黄丸,每次服1粒,日服2次,羊角尖磨温开水,每次服2克,日服2~3次。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随证加减,疗效较佳。
【附记】中医治疗慢性肾炎,因症状不同治法亦异,主要以辨证论治、随症加减,因势利导,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兼治。善后可用安肾汤(方详前)以资巩固。
.22 芪萸仲柏汤
【来源】蒋文照,《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黄芪15克,山茱萸9克,杜仲12克,黄柏6克,白茅根12克,茯苓15克,牡蛎20克,金樱子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上下午各服1次。
【功用】益气养阴,补肾化浊。
【方解】慢性肾炎在祖国医学中属于“阴水”、“虚劳”、“腰痛”等范畴,其病因病机错综复杂,然不外乎虚实夹杂。蒋氏积数十年之临证经验,以“肾虚浊滞”概其机。其中:肾虚为本,气虚、阴虚最为常见,浊滞为标,湿停热郁兼而有之。慢性肾炎虚证居多,尤其是水肿消退后,更为显著。即使为实,也属虚中夹实。肾藏精,为封藏之本。肾虚到封藏失职,固摄无权,是以蛋白、红细胞等精微物质随尿流失;浊滞则污秽不去,困遏伤正,而见肌酐、尿素氮等代谢废物难以祛除。气阴不足,则神疲乏力;上不荣色,则面白少华;肾元亏虚,故见腰俞酸楚或疼痛,诚如《素向·脉要精微论》所说:“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而脉之有力无力,尺部沉取如何及舌之有苔无苔,更为证之虚实之重要依据。肾虚则脉多沉细无力、舌胖嫩边有齿痕;浊滞则脉多见弦,舌呈腻苔。
蒋氏据“肾虚浊滞”之病机而立补肾化浊之治法。自拟芪萸仲柏汤,方由黄芪、山萸肉、杜仲、黄柏、白茅根、茯苓、牡蛎、金樱子等为主组成。以黄芪充其气、萸肉养其阴,合以杜仲而补肾益元。萸肉酸温不热、平补阴阳;杜仲甘温不燥,侧重温补。更佐黄柏之苦寒清热燥湿,于温补之中,既达清热燥湿而去浊,又图阳中求阴而益肾。茯苓、白茅根,渗水湿、清郁热,助黄柏之祛其污浊。祛其污浊者,祛其尿中白细胞,清其血中之肌酐,尿素氮也。牡蛎、金樱子敛阴液、缩水泉,助芪、萸之补肾摄精。补肾摄精者,增其血中之白蛋白、清其尿中之蛋白、红细胞也。其方重于补虚,然补而不嫌滋腻;兼以泻浊,然泻而不虞伤正。故临证选用,效如应桴。
【主治】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而表现腰酸体瘦、舌质淡红胖嫩、苔腻、脉沉细弦、蛋白尿顽固不消者。
【加减】体虚易于感冒者,加党参12克,白术9克;水肿未消、小溲短少者,茯苓改用茯苓皮,加大腹皮9克,车前草10克,薏苡仁20克;口干烘热者,加生地15克,麦冬、炒知母各9克,菟丝子12克;尿赤而见红细胞者,加大蓟、小蓟各12克,阿胶珠9克。
【疗效】多年应用、治验甚多,疗效满意。
.23 愈肾方
【来源】张镜人,《中华名中医治病囊秘·张镜人卷》
【组成】白术、山药各9克,米仁根30克,石韦15克,大蓟根30克,扦扦活15克,芡实12克,莲须3克,炒陈皮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健脾益肾,清热利湿。
【方解】脾主运化,作用于精微的摄取与水湿的输布;肾主开阖,作用于精气的藏蓄与湿浊的排泄。太阴虚则运化无权,难以摄取精液,又难以输布水液;少阴亏则开阖失常,未能固涩精气,又未能排泄湿浊。于是水湿潴留,肢体浮肿。兼神疲乏力,腰酸腿软。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尿检异常,甚则肾功能不全。本病多由外感诱发,风邪虽散、湿热难除,日久损及脾肾乃成本证。故治宜健脾益肾、清热利湿。方中白术、山药、芡实、莲须健脾益肾。补而不温燥,养而不滋腻。米仁根、石韦、大蓟根清热利湿。扦扦活祛风活血;陈皮理气和胃,标本同治,补泻并用,故收效颇佳。
【主治】慢性肾小球疾病,症见神疲乏力,腰酸腿软,或有轻微水肿,尿常规检查可见蛋白尿、血尿,脉细或濡细、苔薄或薄黄腻。
【加减】临证使用,可随证加减变化,可应用于多种证型的慢性肾小球疾病。
【疗效】临床屡用,颇具效验。
.24 益气消白汤
【来源】张琪,《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黄芪30~50克,党参20~30克,麦冬、地骨皮、茯苓、车前子各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柴胡6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益气养阴、清利湿热。
【方解】脾气虚弱、清阳不升、精微下注而溢,是导致蛋白丢失的主要病机。蛋白丢失日久,势必耗损阴液,形成气阴两虚之候;且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而酿成湿浊,湿浊蕴蓄化热,渐致湿热搏结,而出现气阴两虚、湿热内停之虚实夹杂证。本方益气养阴、清利湿热,具有补气而不壅滞,益阴而不滋腻,利湿热而不伤正气的特点。故方用党参、黄芪健脾益气;麦冬、地骨皮益阴而退虚热。又可制参芪之温燥;茯苓、车前子、白花蛇舌草清利湿热;柴胡升阳而调畅气机,使补而不滞;甘草调和诸药;常伍芡实、莲子以固涩缩泉。本方是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最常用方法之一,尤其对于临床症状不明显的隐匿性肾炎,疗效更佳。
【主治】慢性肾炎蛋白尿。
【加减】在临床应用中,可根据病变特点、证候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随证加减,调整药物及药量。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卓著。
-----------道听途说并非都是假——处处留心皆学问

  

  一张非常有效的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方子,一个病人看好了,就会给你介绍一堆病人,这方子最早的时候我便是道听途说来的! 话说那位以桂枝汤治心衰的教授,有一次和我闲谈,说到他最早的一篇文章是一个在大学教中文的病人给他发表的,那病人患肾病综合征在某医科大学治疗两年,病情极不稳定,只好求救于中医,不想教授予中药治疗,症状不断的好转,慢慢的所有症状渐渐缓解了,后来那病人还结婚生仔了。 那病人久病成良医,在西医治疗无效的情况下,便自学了很多中医知识,病好了,他便建议这教授把经验整理出来发表,这教授淡于名利,也就不很感兴趣,最后这那病人便代这教授执笔写了一篇文章发在《中医杂志》上。 教授还说该方对于慢性肾炎有较好的消蛋白作用,并给我说了好多病例。当时我就问什么药物组成,他说就是一些补脾益肾的药物吧。 于是,我就到图书馆翻阅《中医杂志》,找到的这张方。真的象教授所说的一样有效吗?结果发现对于2型也就是伴有高血压的病人疗效不理想,但对于1型是肾病只要符合辨证,疗效非常好。现在我们治疗1型是肾病综合征基本上摆脱了激素疗法,这一点很多西医不信,呵呵~但事实胜于雄辩! 现在我把这张方给大家,关于怎么合理使用这张方,如何取得好疗效,在《闻过喜医案》里有详细地叙述!大家可以买这本书看看。 下面择录其中的一部分:

  〖刘氏经验方——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症〗,全方由::生黄芪30g,党参15g,当归10g,柴胡5g,丹参20g,芡实15g,仙茅10g,仙灵脾10g,风尾草10g,山楂15g,甘草5g组成。辨证以面浮肢肿,面色萎黄或泛白,少气乏力,纳呆少食,腰膝酸软,或伴足跟痛,形寒肢冷,性欲低下,月经失调。易感冒,舌质淡,或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或沉细无力为标准。 刘氏认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表现为脾肾两虚者为多,或以气虚为主,或为气阳两亏。其病理关健在于本虚标实。其病理特点以虚(脾肾气阳亏虚)、壅(水湿、瘀血内停)、漏(大量蛋白尿)为主。根据这一病理特点创制了治疗NS的经验方。方用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益气健脾祛湿,仙茅、仙灵脾温补肾阳,俾脾气健则水湿得运,肾阳足则自能化气行水,水肿自消矣。尿蛋白亦水谷精微所化,中气亏虚固摄无力,精微下趋则见大量蛋白尿,故方用升麻、柴胡、芡实升提固摄以消除蛋白尿。“水停则血瘀”,故方用丹参、当归、山楂活血化瘀,用甘草以调和诸药,全方熔扶正祛邪、固摄精微于一炉,标本同治。通过临床观察证实以脾肾双补法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NS疗效十分显著”。 好了,上面是这个例子只是告诉大家多留心老前辈的经验,有好的经验,听说了,跟踪一下,说不定你会有很大的收获! 由于时间的关系,随笔写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希望各位仁兄积极参与讨论,共同进步!
-----------皮持衡教授系江西省名老中医,从医40余载,治学严谨、见解独到、辨证取舍有方。虽不能举其所全,却收益匪浅,今从脾论治小儿肾病的经验与大家共享。
  蛋白尿是脾失运化所致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是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而肾病在中医多属“水肿”、“虚劳”范畴,现代医学多认为与感染、免疫调节异常有关。先师认为:小儿肾病与其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密切相关,虽病在肾,但与外感、水湿、浊毒、瘀血等致病因素和脾有关,其中反复难消的蛋白尿更是脾失运化,不能输布所致。加之某些难治性肾病或易反复发作者,特别是长期使用激素者,可阳损及阴。
  临床表现则往往是虚实夹杂、迁延不愈,此乃“因虚致实”的典型表现。病在初期,水肿甚时,或初用激素时,辨证多属肺失宣降,脾不健运,开阖失司;而疾病后期,尤其是激素反复难撤或反得因外感而病情波动者,辨证多属脾虚不运,湿浊互结甚至于夹瘀血而影响气机,使水道不利,肾之精不化气而化水,水更难消。治疗应紧扣病机,或泄或补,脾胃为先,固肾是本。
  用药简便廉验
  先师在小儿该病的遣方用药上用心良苦,主要考虑以下三点:一是用药的长期性;二是用药的性价比;三是用药的可接受性。由于肾病是一个慢性疾病,激素用药时间长而多,缓解后不能骤然停药,否则副作用明显,患者难以坚持。因此患儿的可接受性关乎其能否坚持,故在遣方用药的简便廉同时又要兼顾服药的口感,而健脾益气类中药正符合此意,谨遵病机并兼顾上述特点,故选用玉屏风散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病案举例
  陈某,男,3岁半,1990年3月20日初诊。主诉患肾病综合症1年余,大剂量激素已反复使用1年,现尿蛋白在  ~   之间,又畏其对生殖细胞的抑制而停用,且平素易于感冒而使病情多次波动,西医已确诊为难治性肾病,不得已而求助于吾师。观其外貌已成典型的满月脸,水牛背,呈向心性肥胖,能食便软,双下肢轻度水肿,舌质淡边有齿印,苔簿白根腻,脉细。
  吾师认为,病史已提示外感之邪反复侵袭,卫表不固是标,水湿壅遏,脾失健运,肾精不化是本,而长期运用强的松之类阳热之品有助火生热之嫌,更易引邪入里。选玉屏风散合六味地黄丸加减,其中黄芪为主药,用15克,取其补气利水之功,可先实脾固卫、利水渗湿,保护后天之本免受病邪侵犯。10天后外感未作,效不更方,继用10天后尿蛋白一直稳定在  ,但双下肢水肿不消,考虑卫固后方可加强健脾渗湿之功,又加重茯苓和泽泻之量,分别用15克和8克投之,半月后尿蛋白在 ~  间波动,水肿改善,尿液清长,舌腻消退,此乃湿消脾健之征,可重用收敛之品,山茱萸加至10克,如此调整用药后强的松开始减量而未见反跳。3个月后尿蛋白减为微量,激素的副作用渐消,半年后病情稳定未再波动,患儿发育趋于正常。
  肾病从脾论治并非创新之说,但临证运用能如此条理明析且有效者只有深刻掌握了辨证之精髓方能达到。玉屏风散源于《世医得效方》,该书则以简便廉验而著称于世,其效用乃益气固表之专功,正符合本病的发病机理,而六味地黄丸乃宋朝名医钱乙为儿科所设,具有滋补肾阴之功,亦紧扣病机,6味药3补3泻,配伍之妙,易于临证加减。
-----------裘沛然先生的治理:
关于慢性肾炎的病机,中医学有“其本在肾,其制在脾,其标在肺”之说。从临床看,调治肺脾肾虽能取得一定疗效,但往往不尽如人意。从本病的临床表现分析,决非水肿一证所能概括。先生指出:
1.表里夹杂  慢性肾炎除表现为面色恍白、浮肿、腰酸、神疲、眩晕等里证外,常因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而致急性发作或加重病情,此与中医学上“外感引动伏邪”之说相符。故临床常见表里夹杂的症状。
2.寒热错综  慢性肾炎病邪久局,阳气被郁,阳虚而生内寒,故临床有面色光白、肢冷神倦、脉迟、苔白等寒象;但另一方面应注意余邪热毒蕴结未清,盘踞下焦,这一重要病理因素。从临床表现分析,常见的咽痛、小便混浊、尿少、血尿、血压偏高、头痛鼻衄等,均属火热内蕴之征象。近代临床对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氮质血症,用大黄附子汤治疗而获效,也足资证其寒热错综之病机。
3.虚实并存  慢性肾炎病邪久恋,正气被伐;肾不藏精,长期蛋白流失,血清白蛋白下降;脾不统血,血尿频频,严重贫血,因此,气血精皆乏,此属本虚。由于脾肾亏虚,气化失司,导致水饮痰浊稽留,严重者出现氮质血症等,此属邪实。《内经》原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先生则认为“邪之所蕴,其气更虚”,“虚之所在,受邪之地”。如果正气不能驱邪,也可反从邪化,故津液可以酿成湿浊,血滞导致瘀血,出现正气愈虚则邪气愈实的情况。故慢性肾炎的病机可概括为:脾肾气血亏虚和风邪、水湿、热毒、瘀血相夹杂,是其基本特点。
表里合治,寒热兼施,利涩同用,补泻并投
1.表里合治  慢性肾炎常随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而诱发、加重,故临床既有畏寒、发热、咽痛等外感表证,又有浮肿、高血压、腰酸、眩晕等里证,治疗可采用表里合治法。先生常选用羌活白芷、紫背浮萍、苍耳草、蝉衣、黄芪、黄柏、漏芦、半枝莲、生白术、生甘草、仙灵脾、土茯苓、黄芩等药物治疗。方中既有辛散祛风之品,又集解毒、泄浊、健脾、利水诸药。对慢性肾炎因感冒而急性发作者,有一定疗效。其中羌活一味,入太阳、少阴二经,与黄芪相伍,对预防感冒效胜玉屏风散。现代研究证明,辛散祛风药如蝉衣、苍耳草、白芷等,不仅可疏解表邪,且能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有抗过敏作用,可减轻或抑制感染后变态反应性损害,消除蛋白尿等。故即使表邪已解而蛋白尿末除者,仍可沿用一段时间,其与解毒泄浊。健脾利水药相合,可表里双解,标本兼顾,相得益彰。
2.寒热兼施  侵性肾炎长期蛋白尿及血尿,阴精亏耗,阴虚则阳亢,而见头晕、头痛、鼻皿、高血压等;水湿逗留,最易损伤阳气,故又多脾肾阳虚之证。呈阴阳两损,上盛下虚等病机。因此采用寒热并调之法,尤其对本病中高血压型者更为适宜。先生常用生熟地黄、巴戟天、山茱萸、肉苁蓉、茯苓、麦冬、五味子、炮附子、肉桂、生姜、大枣、黄柏、知母、仙茅、仙灵脾、当归等。如果血压明显升高,可加夏枯草、防己、钩藤、牡蛎等药,这些药物经现代药理研究,多具有降压作用;另外如党参、黄芪、附子等,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故寒热兼施法不仅可改善临床症状,而且对改善肾功能有一定帮助。
3.利涩同用  慢性肾炎的临床表现,一般以水湿痰浊逗留为多,而实验室检查中又以长期蛋白尿、血尿、管型等肾精失固为主要表现。对前者应予化湿、利水、泄浊等通利之法,对后者则须用固肾涩精之法。因此通利与收涩并投,为治疗本病的又一法则,适合于混合型患者。通利常用生苡仁、茯苓、猪苓、汉防己、大黄、玉米须、生白术、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涩精常用覆盆子、芡实、金樱子、五味子、乌梅肉、补骨脂、菟丝子、肉苁蓉、褚实子、牡蛎等。在治疗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不独固肾涩精方药对控制蛋白尿有效,即使是清利水湿的玉米须、生苡米、茯苓、猪苓等,也有消除蛋白尿的功效。这可能是邪去则正安,水湿不除则肾气不能化精,精气流失也就难以控制。因此,通利水湿与固摄肾精,两者不可偏废。
4.补泻并投  慢性肾炎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宜补益,标实应攻泻,是以补益攻泻法为标本同治之法,对慢性肾炎出现肾功能不全患者尤为切用。
肾病性肾炎经过较长时期的病理演变,正气衰惫,邪气留恋,水湿痰浊滞留更甚,出现氮质血症。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嗜卧、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呕逆,甚至昏迷等症,呈现正气不支,浊邪弥漫之势,严重的还可出现动风之证。故治疗必须融补益脾肾气血阴阳和攻泻湿浊、水气、痰血于一炉。先生常选用黄芪、党参、巴戟肉、仙灵脾、黑大豆、炮附块、干姜、黄柏、土茯苓、泽泻、牡蛎、生大黄、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漏芦、白蔹、益母草、丹参、桃仁、红花等,一般用量偏重,中病渐减其制。本病至此,已入险途,应引起注意。
以上治疗方法当相机参合应用,不可拘执,方不致以偏概全。
简验方:黄芪、牡蛎、巴戟肉、黄柏、泽泻、土茯苓、黑大豆、大枣
上方乃先生在对慢性肾炎的长期探索中,在备尝甘苦之后总结出来的经验方。方中黄芪,先生谓补气圣药,大剂黄芪功盖人参,其有补气、固表、摄精、祛毒、和营、利尿之功,且无留滞之弊。仲景所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询非虚语。一般剂量用30一60g。巴戟肉与黄柏相伍,一阳一阴,皆为补肾要药。前者温而不热,益元阳、补肾气。后者苦寒,滋益肾阴。李东垣云其有“泻热补水润燥”之功。元代名医以一味黄柏制剂,称大补丸,良有探意。与黄芪相合,补气健脾益肾,为治本之图。牡蛎为水生动物,性寒属阴,生用有利水气之功,且能潜阳,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煅用敛精,对长期蛋白流失者,颇为适用。黑大豆入脾肾二经,《本草纲目》载其“治肾病,利水下气,制诸风热,活血解毒。”明代张介宾亦有“玄武豆”之法。先生融会前贤精粹而用于治疗肾炎,对消除蛋白尿及纠正低蛋白血症有一定功效。土茯苓清泄湿毒,泽泻善利水湿,大枣健脾胃,和营血。全方本标兼顾,补泻合治,有补气健脾益肾,利水泄浊解毒之功。
临床应用本方时尚须根据证情,随机变化,至于损益之法,当参上节“治疗大法”灵活处理。先生循此法用治多种类型的慢性肾炎,应验者甚多。及门同人侍诊左右时,曾见先生治一来自宁波的7岁患儿,经某医院儿科拟诊肾病综合征伴慢性肾功能不全,住院2月余,叠经各种西药治疗,未能收效,院方已发病危通知。患儿家属慕名邀诊,见病人面色光白,神气消索,全身浮肿,大腹如鼓,胸膺高突,阴囊肿大透亮,小便点滴难下。诊其脉微细欲绝,舌体胖,舌淡,苔腻水滑。此正气大虚,气不化精而化水,水湿泛滥,流皮里膜外。病经迁延,形神俱衰,证情险重,恐凶多吉少。家属仰求一治,以冀万一。先生为拟一方:
生黄芪50g 土茯苓30g  黑大豆30g 大枣7枚 牡蛎30g(捣)
3剂后,小便通畅,肿势稍退,神气略振,脉较前有力。药有效机,当击鼓再进,不可懈怠。原方加巴戟肉15g,黄柏15g,泽泻18g。再服一周,小便24小时总量已达1500m1以上,水肿大减,阴囊肿胀基本退尽,所喜胃气来复,渐可进展,神态活跃,舌淡苔薄,舌体不胖,脉细有神。证已转机,仍不可掉以轻心,当守前法,耐心调养。以“简验方”增减,连服3月,诸症全消,悉如常人,体检化验均在正常范围。随访2年,未再复发。治疗慢性肾炎,先生此方虽不能尽愈其病,但只要认真辨析,随证消息,往往有出奇制胜之功。故附载于此,以见一斑。
-----------祝君身体康健!新年快乐!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