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高血压 中医治疗诊断方法/治疗方药方剂
    

高血压

  
疾病名称(英文) hypertension
拚音 GAOXUEYA
别名 中医:风眩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循环系统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高血压指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 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①原发性高血压亦称高血压病,是指病因尚未明确,以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独立疾病。约占所有高血压病人的90%,主要是周围小动脉阻力增高所致,血容量与心输出量的增高则为次要因素。②继发性高血压又称症状性高血压,是某些疾病的一。部分表现,如见于肾炎、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主动脉缩窄性病变(上肢血压增高而下肢血压降低)等。 此外,还有一种收缩期高血压,是指收缩压高于正常,但舒张压正常或低于正常,因而脉压增大。见于主动脉硬化,甲状腺功能亢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以上主要由于心搏量增加,后者尚有主动脉血液返流),体循环动静脉瘘、动脉导等未闭、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以上主要由于心搏量增加,且有自左向右分流),原因不明的高动力循环状态等,也属于继发性高血压。
中医释名 眩晕头痛,血压增高,脉弦等为主要表现的眩晕类疾病。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中国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据50年代的调查为2.24%—7.44%;60年代的调查为3.4%—7.3%;70年代初的调查为3.51%—10.27%。1979年用新的诊断标准调查,患病率低的地区仅0.34%—1.53%,高的地区10.04%—11.50%,高原地区有达19.14%者。其他国家患病率为8%—18%。
发病机理 当心肌收缩力加强,每搏输出量和心输出量增加时,血压增高,其中收缩压增高尤其明显,因而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之差)增大;反之,则血压下降。当心率增快时,舒张压可增高而脉压减小;而心率减慢时,收缩压可增高,脉压增大。当循环血量不足时,血压下降。主动脉硬化,动脉壁顺应性降低时,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大。周围小动脉收缩,或血液粘度增加.以致周围阻力增高时,血压增高,其中舒张压增高更为显著。
中医病机 风眩指因肝肾阳亢阴亏,风阳上扰,气血逆乱所致。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使用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是:
正常成人血压:收缩压18.66 kPa或以下,舒张压(以声音消失为准)11.99 kPa或以下。
高血压(成人):收缩压21.33 kPa或以上,和(或)舒张压12.66 kPa或以上。
临界性高血压:血压值在上述正常与高血压之间。
过去中国以舒张压超过11.99 kPa作为诊断高血压的依据。在1979年召开的心血管病流行学及人群防治科研工作汇报讨论会上,修订的血压测量方法和高血压诊断标准规定:①测量血压前应休息15 min,测坐位右臂血压,反覆测量几次,直至血压值相对稳定为准。舒张压以声音消失为准(个别声音持续不消失者,可采用变音时数值)。判断血压升高须经非同日另次核实或3次检查中有2次达到上述标准,才能确定。非同日检查确有困难时,亦可同日间隔1h以上复查核实。②收缩压等于或高于21.33 kPa,舒张压等于或高于12.66 kPa,两者有一项经核实即可确诊高血压。舒张压高于11.99 kPa而低于12.66 kPa,或收缩压高于18.66 kPa而低于21.33kPa,定为临界高血压(采用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③过去有高血压史,长期(3个月以上)未经治疗,此次检查血压正常者,不列为高血压;如一向服药治疗而此次检查血压正常者,仍列为高血压。有疑问者可在停药1个月后复查再作判断。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1.以中老年发病为多。起病一般较缓慢。可有家族史。
2.有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头重脚轻感,常伴失眠健忘,烦躁易怒等症状。
3.面赤,血压增高,成人高于21.3/12.7kPa(160/95mmHg)。
4.能除外症状性高血压,如风水、肾水、厥(真)头痛等所致血压增高者。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1.厥[真」头痛:突发剧烈头痛,面白汗出,恶心呕吐,血压显著升高等,其症状较风眩严重而凶险。
2.虚眩:临床表现以眩晕,疲乏,脉弱等为主,血压不高反低。
3.耳眩晕:多为突发剧烈眩晕,有恶心呕吐,耳鸣,水平性眼球震颤,血压多在正常范围。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参见“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条。
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肝阳上亢证:眩晕,头痛头胀,头重脚轻,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加减。
2.痰湿中阻证:头痛,眩晕,胸闷心悸,纳少,呕恶痰涎,形体肥胖,苔白腻,脉弦滑。法湿化痰。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3.肝肾阴虚证: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口燥咽干,肢体麻木,腰膝酸软,头重脚轻,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滋补肝肾。一贯煎加减。
4.阴阳两虚证:眩晕,耳鸣,体瘦,神疲,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心悸腰酸,舌淡少津,脉弱而数。滋阴补阳。二仙汤加减。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1.适当限制钠盐摄入,以6g/日左右为宜。
2.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减轻体重。调达情志,避免过度情绪波动。
3.体针疗法:主穴选曲池、足三里、太冲,备穴为二阴交,内关等。平补平泻法。
4.单方验方:
(1)向日葵盘30g,夏枯草I0g,罗布麻15g,桑寄生15g,水煎服,l剂/日。
(2)青葙子10g,草决明15g,水煎服,1剂/日。
(3)钩藤18g,菊花12g,桑叶、白蒺黎、青箱子、青木香、夏枯草、地龙决明子、川牛膝、桑寄生各9g,煎服,1剂/日。
(4)半夏天麻丸,6g/次,2次/日。
(5)鸡蛋10个,食醋适量,浸泡7天,1个/次,2次/日。
5.敷贴疗法:
(1)吴茱萸川芎各半,混合研为细未,密贮备用。用时取药粉10g纳入脐中,上以麝香止痛膏固定,3天换药1次。
(2)蓖麻仁50g,吴茱萸20g,附子100g,混合研为细未,加生1509,共捣如泥,再加冰片10g,和匀,调成膏状,每晚贴涌泉穴,7日为1疗程。
6,西医西药:可选用钙拮抗剂,如心痛定、尼群地平,或转换抑制剂,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或B受体阻断剂,如心得安、氨酰心安等;亦可用复方罗布麻片等。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风眩之病名始见于《诸病源候论·风头眩候》引《养生方·导引法》云:“以两手抱右膝。箸膺。除风眩。”《肘后备急方》称其为“风头眩”。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