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药学理论 > 中国中药 > 正文:防风 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化学成分查询
    

防风

  
别名 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种、屏风、风肉
汉语拼音 fang feng
英文名 Divaricate Saposhnikovia Root, Root of Divaricate Saposhnikovia
药材基原 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80cm。根粗壮,长圆柱形,有分枝,淡黄桂冠色,根斜上升,与主茎近等长,有细棱。基生叶丛生,有扁长的叶柄,基部有宽叶鞘,稍抱茎;叶片卵形或长圆形,长14-35cm,宽6-8(-18)cm,二至三回羽状分裂,第一回裂片卵形或长圆形,有柄,长5-8cm,第二回裂片下部具短柄,末回裂片狭楔形,长2.5-5cm,宽1-2.5cm;顶生叶间化,有宽叶鞘。复伞形花序多数,生于茎和分枝顶端,顶生花序梗长2-5cm,伞辐5-7,长3-5cm,无毛,无总苞片;小伞形花序有死4-10,小总苞片4-6,线形或披针形,长约3mm;萼齿三角状卵形;花瓣倒卵形,白色,长约1.5mm,无毛,先端微凹,具内折小舌片。双悬果狭圆形或椭圆形,长4-5mm,宽2-3mm,幼时有状突起,成熟时渐平滑;每棱槽内有油管1,合生面有油管2。花期8-9月,果期9-10月。
资源分布 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宁夏、山东等地。
生态环境 生于草原、丘陵和多古砾山坡上。
药用植物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凉爽气候,耐寒,耐干旱。宜选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不宜在酸性大,粘性重的土壤中种植。
栽培技术 用种子、根插繁殖。种子繁殖:春播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秋播在9-10月进行。条播按行距30cm开沟,深2cm,将种子均匀播入沟内,覆土盖平,盖草浇水。播后20-25d即可出苗,1hm2用种子15-30kg。根插繁殖:在收获时或早春,取粗0.7cm以上的根条,截成3-5cm长段,按行株距50cm×15cm。1hm2用根量750kg。也可将种根于冬季按行株距10cm×50cm假植育苗,待翌年早春有1-2片叶子时移栽定植。
田间管理 苗高5cm时,按株距7cm间苗,苗高10-13cm时,按株距13-16cm,定苗。6月前除草、培土,6月上旬和8月下旬各追肥1次。两年以上植株,除留种外,应及时摘除蓊苔。
病虫害防治 病害的白粉病,夏、秋季为害,发病时喷波美0.2-0.3度石硫合剂,或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25%粉锈宁1000倍液喷雾。虫害有黄凤蝶,5月开始为害,在幼龄期喷90%敌百虫800倍液喷杀。黄翅茴香螟,现蕾开花期发生,在早晨或傍晚用90%敌虫800倍液或Bt乳剂300倍液喷雾防治。
还有蚜虫为害。
采收和储藏 一般于地苛种第2年的冬季收获,如选地不当或管理不善,则需3-4年收获。采挖后,去掉残茎、须根及泥土,晒至九成干时,按粗细长短分别扎成小捆,再晒或炕干。
药用部位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根呈长圆锥形或长圆柱形,下部渐细,有的略弯曲,长15-30cm,直径0.5-2cm。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纵皱纹、多数横长皮孔及点状突起的细根痕。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有的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有的五纹上残存棕褐色毛状叶基。体轻,质松,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浅棕色,有裂隙,散生黄棕色油点,木部浅黄色。气特异,味微甘。
以条粗壮、断面皮部色浅棕、木部色浅黄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5-30列木栓细胞。皮层窄,有较大的椭圆形油管。韧皮部较宽,有多数类圆油管,周围分泌细胞4-8个,管内可见金黄色分泌物;射线多弯曲,外侧常成裂隙。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导色分泌物;射线多弯曲,外侧常成裂隙。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导管甚多,呈放射状排列。根头处有髓。薄壁组织中偶见石细胞。
粉末特征:淡棕色。①油管直径17-60μm,充满金黄色分泌物。②叶基维管束常拌有纤维束。③网纹导管直径14-85μm。④石细胞少见,黄绿色,长圆形或类长方形,壁较厚。
中药化学成分 根含色酮类成分:防风色酮醇(lede-bouriellol),4′-O-葡萄糖基-5-O-甲基齿阿密醇(4′-O-glucosyl-5-O-methylvisamminol),3′-O-当归酰基亥酚(3′-O-angeloyl-hamaudol),亥茅酚(hamaudol),3′-O-乙酰基亥茅酚(3 ′-O-acetyl-hamaudol),亥茅酚甙(sec-O-glucosylhamaudol),5-O-甲基具阿米醇(5-O-methylyisamminol),升麻素(cimifugin),升麻素甙(prim-O-glucosylcimifugin);香豆精类成分:香内酯(bergapten),补骨脂素(psoralen),欧前胡内酯(imperatorin),珊瑚菜素(phellopte-rin),德尔妥因(deltoin)[1,2],花椒毒素(xanthotoxin)[2],川白芷内酯(anomalin)[3],东莨菪素(scopoletin)[3,4],印度榅桲素(marmesin)[4];聚乙炔类成发:人参炔醇(panaxynol)又称镰叶芹醇(falcarinol),镰叶芹二醇(falcarindiol),(8E)-十七碳-1,8-二烯-4,6-二块-3,10-二醇[(8E)-heptadeca-1,8-dien-4,6-diyn-3,10diol][2,5];防风酸性多糖(saposhnikovan)A、C[6,7];挥发油含数10种成分,能鉴定的共20种,含量较高的有辛醛(octanal),β-甜没药烯(β-bisabolene),壬醛(nonanal),7-辛烯-4-醇(7-octen-4-ol),已醛(hexanal),侧析烯(cuparene)和β-桉叶醇(β-eudesmol)等[8]。还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醇-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ol-β-D-glucoside)[3],甘露醇(mannitol),香草酸(vanillic acid)[4]等。
理化性质
中药化学鉴定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炮制方法 1.防风:除去残茎,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切片,晒干。 2.炒防风:取防风片,置锅内微炒至深黄色,取出放凉。 3.炭制:取防风片置锅内,用中火炒至外呈黑色,内呈黄褐色为度。喷洒清水适量,灭尽火星,取出,晾一夜。 4.蜜炙:取防风,加蜜炒至蜜被吸尽,放冷即可。每防风片1kg,蜂蜜0.3kg。
剂型
中药制药工艺 商品规格:按大小粗细分为二等。 1.一等:根圆柱形,表面有皱纹,顶端带有毛须,外皮黄褐色或灰黄色;质松较柔软,断面棕黄色或黄白色,中间浅黄色;根长15cm以上,芦下直径0.6cm以上。 2.二等:根偶有分枝,芦下0.4cm以上,其余同一等。
药理作用 1.镇痛作用:
1.1.对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
取体重18-21g小鼠24只均分二组,分别po防风水煎剂(1ml含2g生药)40g/kg和同体积水。1小时后ip0.5%醋酸0.2ml/20g,观察20分钟内小鼠扭体反应次数,结果防风组小鼠扭体反应数为11.4±1.8次,明显低于对照组19.2±2.4次(P<0.05)。
1.2.对小鼠痛阈的影响:
采用热板法测定痛阈,其条件是热板温度为55±0.5℃。取体重18-20g雌性小鼠,经预测反应潜伏期后挑选其反应潜伏期不超过30s的小鼠20只,均分二组,分别po防风水煎剂相当生药40g/kg及同体积水,测定给药前后小鼠反应潜伏期,结果见表2,防风组小鼠的反应潜伏期在服药后60s及90s均明显延长,(P<0.05)。
1.3.电刺激鼠尾法:
电刺激鼠尾法表明,防冈乙醇浸剂给小白鼠ig21.18g/kg及sc42.36g/kg,均有一定镇痛作用,给药后镇痛率分别为46.4%和56.7%,60分钟后的镇痛率则分别39.O%与53.3%。
2.镇静作用:
2.1.对戊巴比妥钠阈下睡眠剂量的影响:
取体重20-28g小鼠40只均分二组,分别po防风水煎剂相当40g/kg和同体积水后1小时,ip戊巴比妥钠35mg/kg,记录15分钟内动物入睡数,以翻正反射消失1分钟以上为入睡指标。结果防风组入睡小鼠(17只,85%)比对照组(17只,35%)明显增加(P<0.01)。
2.2.对小鼠自发活动的影响:
取体重20-22g小鼠24只均分二组,分别po防风水煎剂相当40g/kg和同体积水后50分钟,记录10分钟内小鼠活动次数。结果防风组为226.3±35.9、对照组为326.7±27.7,可见防风使小鼠自发活动明显减少(P<0.01)。
2.3.抗炎作用:
取体重24g-26g雄性小鼠20只均分二组,剂量同上,l小时后,用巴豆油合剂25ul涂右耳致炎,4小时处死小鼠,称重并观察炎症反应程度。结果防风组的肿胀程度(13.9±0.9mg)明显低于对照组(18.4±1.2mg)(P<0.05)。
2.4.体外抑菌试验:
采用平板法进行体外抑菌实验,结果防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及二种霉菌(产黄青霉、杂色曲霉)等有抑菌作用,而对流感杆菌、伤寒杆菌、福氏及志贺氏痢疾杆菌无抑菌作用。
5.抗过敏作用:
5.1.对2,4-二硝基氯苯(DNCB)所致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影响:
取体重25-28g雄性小鼠20只均分二组,用5%DNCB丙酮溶液0.01ml背部皮肤致敏,次日再致敏一次,5天开始给药,防风组小鼠每日po防风20g/kg,对照组服用同体积水,连续给药7天,在末次给药后用1%DNCB丙酮0.02ml涂右耳,20小时处死小鼠取左右耳片(直径8mm)称重,以二耳片重量之差表示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程度。结果防风组为2.90±0.45mg,明显低于对照组4.88±0.78mg(P<0.05),说明防风有抑制DNCB所致的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作用。
5.2.对致敏豚鼠离体气管、回肠平滑肌过敏性收缩的影响:
取体重250g-350g豚鼠10只,于每只豚鼠腹腔注射5%卵蛋白1ml,同时二后腿各注射0.4ml致敏,4周后进行豚鼠离体气管回肠平滑肌过敏性收缩试验。结果,气管收缩(2.8±0.5mm),比对照试验(7.8±0.7mm)明显降低。回肠收缩试验结果,10段回肠收缩高度为31.8±4.3mm比对照组10段回肠收缩高度(42.4±5.2mm)明显降低。
6.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取体重23-25g小鼠24只分2组,每日ig给药1次,连服4天,在末次给药后同时ip5%鸡红细胞液0.5ml再处死,计算红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
7.解热作用:
将家用三联疫苗(百日咳白喉伤风疫苗)制成动物致热模型。Ip关防风水煎液2g/kg,以安替匹林和生理盐水作对照。防风水煎液在1-2小时内解热作用明显。
药理学 取体重18-20g小鼠雌雄各半,均分4组,1次分别ig不同剂量的防风,观察5天由动物死亡数,按简化机率单位法计算LD50,结果LD50为213.8±25.4g(生药/kg)。
药代动力学
毒理学
药物配伍 1.配荆芥,祛风解表之力增强,二者性均平和,可用于风寒,风热,风湿为患的外感病证。二者烧炭用皆可止血,止泻,荆芥偏入血分,防风偏入气分,气血同治,相须为用。 2.配羌活,自上达于周身,有疏风胜湿止痛之效,善治风湿在表在上,偏正头痛,身重关节疼痛,偏于游走性者。 3.配防已,既能祛风胜湿,又能利水止痛,一散一利,相得益彰,用治风湿热痹,全身关节疼痛。 4.配全蝎,祛风止痉,用于中风口喎,惊痫抽搐,破伤风等证。
药性 味辛;甘;性微温
归经 归膀胱;肺;脾;肝经
功效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
功效分类 解表药;祛风药
主治 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湿痹痛;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风;风疹瘙痒;疮疡初起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一般生用,止泻炒用,止血炒炭用。
用药禁忌 血虚痉急或头痛不因风邪者忌服。 1.《本草经集注》:恶干芦、白蔹芫花。 2.《唐本草》:畏萆薢。 3.《本草经疏》:诸病血虚痉急,头痛不因于风寒,溏泄不因于寒湿,二便秘涩,小儿脾虚发搐,慢惊慢脾风,气升作呕,火升发嗽,阴虚盗汗,阳虚自汗等病,法所同忌。 4.《得配本草》:元气虚,病不因风湿者禁用。
不良反应及治疗
选方 1.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疏风解表,泻热通便,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2.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3.玉屏风散(《丹溪心法》),益气固表,主治表虚自汗,易感风邪。4.消风散(《外科正宗》),疏风养血,清热除湿,主治风疹,湿疹。5.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疏风止痛,主治外感风邪头痛。6.玉真散(《外科正宗》),功效祛风化痰。
临床运用
各家论述 1.《本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
2.《本草经集注》:杀附子毒。
3.《别录》: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
4.《日华子本草》:治三十六般风,男子一切劳劣,补中益神,风赤眼,止泪及瘫缓,通利五脏关脉,五劳七伤,羸损盗汗,心烦体重,能安神定志,匀气脉。
5.《珍珠囊》:身:去上风,梢:去下风。
6.《药类法象》:治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邪。
7.王好古:搜肝气。
8.《长沙药解》:行经络,逐湿淫,通关节,止疼痛,舒筋脉,伸急孪,活肢节,起瘫痪,敛自汗、盗汗,断漏下、崩中。
9.《本草求原》:解乌头、芫花、野菌诸热药毒。
10.《药对》:(防风)得葱白能行周身,得泽泻藁本疗风,得当归、芍药阳起石禹余粮疗妇人子藏风。
11.李杲:防风,治一身尽痛,随所引而至,乃风药中润剂也。若补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凡脊痛项强,不可回顾。腰似折,项似拔者,乃手足太阳证,正当用防风。凡疮在胸膈以上,虽无手足太阳证亦当用之,为能散结去上部风。病人身体拘倦者风也,诸疮见此证,亦须用之。钱仲阳泻黄散中倍用防风者,乃于土中泻木也。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
12.《本草经疏》:防风治风通用,升发而能散,故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周身骨节疼痹,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下乳,金疮因伤于风内痉。其云主目无所见者,因中风邪,故不见也。烦满者,因风邪客于胸中,故烦满也。风、寒、湿三者合而成痹,祛风燥湿,故主痹也。发散之药,焉可久服,其曰轻身,亦湿去耳。《别录》云,叉头者令人发狂,叉尾者发痼疾,子似胡荽而大,调食用之香而疗风更优也。
13.《本草汇言》:防风,散风寒湿痹之药也,故主诸风周身不遂,骨节酸痛,四肢挛急,痿躄癎痉等证。又伤寒初病太阳经,头痛发热,身痛无汗,或伤风咳嗽,鼻塞咽干,或痘?将出,根点未透,用防风辛温轻散,润泽不燥,能发邪从毛窍出,故外科疮肿毒、疮痍风癞诸证,亦必需也。为卒伍之职,随引而效,如无引经之药,亦不能独奏其功。故与芎、芷上行,治头目之风;与羌、独下行,治腰膝之风;与当归治血风;与白术治脾风;与苏、麻治寒风;与芥、连治热风;与荆、柏治肠风;与乳、桂治痛风,及大人中风、小儿惊风,防风尽能去之。若入大风厉风药中,须加杀虫活血药乃可。
14.《本草正》:防风,用此者用其气平散风,虽膀胱脾胃经药,然随诸经之药,各经皆至。气味俱轻,故散风邪治一身之痛,疗风眼3估淅帷7缒苁な室嗳ナ樘迨H羲媸当聿蛊钜嗄苁蘸梗傺羝钩Ψ缦卵缆H淮朔缫┲兄蠹粒嗄茏呱⑸辖乖蠓梅茨苌巳恕?5、《本草正义》:防风,通治一切风邪,故《本经》以主大风三字为提纲。头痛恶风,及风邪而目盲无所见,其外感风邪之盛可知,风行周身,而骨节为之痛痹,亦风邪之深且重者,而防风皆治之,诚风药中之首屈一指者矣。《别录》主烦满胁痛,亦风淫于外而遏抑其清阳之气,不得宣布也。胁风二字,太不经见,而下文接以头面去来一句,则所谓风者,盖即指头面去来之风邪,胁字盖误,濒湖《纲目》引此无胁字,亦疑而删之也。四肢挛急,即《本经》风行周身、骨节疼痹之证。字乳者,产育乳子之时。金疮则破伤也。内痉二字,直接字乳金疮作一句读,即新产之中风及破伤风二证,皆有发痉一候,是血虚而内风煽动,非外来之风邪,故曰内痉,而防风亦能通治,颇似合外风内风而一以贯之。然古人以中风一证,无不从外来风邪治疗,是以产后发痉,角弓反张,《千金》、《外台》均用豆淋酒等方,纯以发表祛风为主。究竟产后痉厥、金创破伤二者,虽有猝为寒风所乘,宜于解表之一证,要知二者皆在血脱之后,阴不涵阳,肝风内煽,发为痉瘈,尤其多数,此则宜于潜阳息风,镇定为亟,万不可再用风药,助其暴戾。《别录》内痉二字,必非防风之辛温发散者所可妄试。防风为风病之主药,《本经》所主,皆风门重证,故首以大风一句表扬其功用,则驱除外风,兼能通痹起废,其效最弘,《本经》列于上品,正以其足当大任而推重之,非无故也。后人但以为感冒风寒,轻疏发散之用,未免视之太浅。防风为泄风之上剂,然以走窜宣散成功,必其人气血充足,体质坚实,猝为外邪所乘,乃能任此辛温宣泄,而无流弊。几古人治风诸方,皆不能轻用于今时东南之人者,以质脆阴薄,不能胜此燥烈之性也。防风虽不至如乌、附、姜、辛之刚烈,然温燥之气,扑人眉字,确是温辛一类,所以温热之风邪外受,凡柴、葛、羌、防皆当审慎,而肝阳之动风,血虚之风痉,又必柔润息风,方为正治,散风诸剂,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考证 出自《神农本草经》 1.《别录》:防风、生沙苑川泽及邯郸、琅琊、上蔡。二月、十月采根,暴干。 2.陶弘景:郡县无名沙苑。今(防风)第一出彭城兰陵,即近琅琊者,郁州互市亦得之。次出襄阳、义阳县界,亦可用,即近上蔡者,惟实而脂润,头节坚如蚯蚓头者为好。 3.《唐本草》:防风今出齐州,龙山最善,淄州、兖州、青州者亦佳。叶似牡蒿、附子苗等。《别录》云,叉头者令人发狂,叉尾者发痼疾,子似胡荽而大,调食用之香,而疗风更优也。沙苑在同州南,亦出防风,轻虚不如东道者,陶云无沙苑,误矣。襄阳、义阳、上蔡元无防风,陶乃妄注尔。 4.《蜀本草》:《图经》云:防风叶似牡蒿,白花。八月、九月采根。 5.《本草图经》:防风,今京东、淮、浙州郡皆有之。根土黄色,与蜀葵根相类;茎叶俱青绿色,茎深而叶淡,似青蒿而短小,初时嫩紫,作菜茹极爽口。五月开细白花,中心攒聚作大房,似莳萝花,实似胡荽而大,二月、十月采根暴干。关中生者,三月、六月采,然轻虚不及齐州者良。又有石防风,出河中府,根如蒿根而黄,叶青花白,五月开花,六月采根暴干,亦疗头风眩痛。又宋、毫间及江东出一种防风,其苗初春便生,嫩时红紫色,彼人以作菜茹,味甚佳,然云动风气。《本经》云:叶主中风热汗出,与此相反,恐别是一种耳。
药物应用鉴别 荆芥与防风均有疏风解表作用,药力缓和,二者皆可治疗风寒表证,或风热表证。但防风祛风解表治全身疼痛的效果较荆芥好,而荆芥发汗解表之功较防风强,解表发汗,两者常同用,荆芥又可用于风湿痹痛。
药典收录
药材拉丁名 Radix Sapshnikovia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Saposhnikouia diuaricata (Turcz.) Schis-chk.[Stenocoelium diuaricatum Turcz.; Siler diuaricatum (Tur-cz.) Benth. Et Hoo. F. ; Ledebouriella seseloides Auct. Non Wolff; L.diuaricata (Turcz) Hiroe]
科属分类 伞形科
出处 《中华本草》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10,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