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搜索更多精品课程:
热 门:外科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肤性病学骨科学全科医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影像药 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生物技术制药生药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卫生毒理学检 验:理化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护 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 社区护理五官护理护理学内科护理护理管理学中 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口 腔: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组织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医用化学其 它:人体解剖学卫生统计学人体寄生虫学仪器分析健康评估流行病学临床麻醉学社会心理学康复医学法医学核医学危重病学中国医史学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中医学 > 泸州医学院 > 正文:中医学电子教材:第九章 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
    

中医学-电子教材临床中医学:第九章 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

中医学:电子教材临床中医学 第九章 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第九章 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第一节 内科病症一、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气管-支气管对各种刺激反应性过度增高而发生的以气道可逆性阻塞为特点的疾病。临床特点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中医认为,痰饮内伏是其根本原因。其发作是由于外邪、饮食或七情等诱因,引动伏痰,闭阻气道所致。属中医学“哮病”范畴。针灸临床证有虚实,治宜分期。【治法】宣肺理气,健脾化痰,益肾纳气。【主穴】肺俞、膻中、定喘、列缺、

第九章 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

第一节 内科病症

一、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气管-支气管对各种刺激反应性过度增高而发生的以气道可逆性阻塞为特点的疾病。临床特点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中医认为,痰饮内伏是其根本原因。其发作是由于外邪、饮食或七情等诱因,引动伏痰,闭阻气道所致。属中医学“哮病”范畴。针灸临床证有虚实,治宜分期。

【治法】宣肺理气,健脾化痰,益肾纳气。

【主穴肺俞、膻中、定喘、列缺、 尺泽。

【配穴】痰多者,配丰隆、足三里、中脘;喘盛者,配天突;外感者,配风门、大椎;肾虚者,配肾俞、膏肓。

【方法】一般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肾虚者可加灸法。发作期每日1次,缓解期隔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其它疗法】

1.耳针

取肺、肾上腺、交感、神门、对屏尖、角窝中。毫针刺法或王不留行压丸法,每日1次。适用于发作期,有平喘作用。

2.灸法

取肺俞、定喘、膻中、风门或胸1~6夹脊穴。用麦粒灸,每次每穴3~5壮,10天灸1次,3次为一疗程。适用于缓解期,一般多在伏天用此法治疗。

3.穴位贴敷

取肺俞、定喘、膏肓、膻中。用白芥子30g、甘遂15g、细辛15 g共研细末,使用时用生汁调制成蚕豆大小的药饼,上放少许丁桂散,敷于穴位上,用胶布固定。持续约30~60分钟后擦掉药物。敷药时局部有热、麻、痛等感觉,局部皮肤发红,若起泡,消毒后挑破,涂龙胆紫。本法在夏季初伏、中伏、末伏各进行1次,可连续贴敷3年。儿童亦可用该法。

【按语】

1.针灸治疗本病可起到缓解支气管痉挛和减少炎症渗出的作用,但发作严重或哮喘持续状态,应配合药物治疗。

2.属过敏体质者,须避免接触致敏原和进食过敏物质。

二、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指任何病因引起心脏冲动的形成和/或传导异常,多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按其发生机理,可分为冲动起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但临床常按其发作时心率的快慢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两大类。中医认为,本病多因体质虚弱、忧思惊恐等因素导致气血亏虚,不能养心;或肾阴亏虚,心火妄动;或心血瘀滞,心神不宁而成。属中医学“心悸”、“怔忡”范畴。

【治法】调理心气,安神定悸。

【主穴内关、郄门、神门、厥阴俞、巨阙。

【配穴】心动过缓者配通里;心动过速者配阴郄;心血不足者配膈俞、脾俞、足三里;阴虚火旺者配肾俞、太溪;心脉瘀阻者配血海、膈俞、膻中。

【方法】针刺入后均匀地提插捻转使之的气,每日1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其它疗法】

1.耳针

取心、交感、神门、皮质下、小肠。毫针刺法用轻刺激,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亦可用王不留行压丸法,左右耳交替。

2.穴位注射

取心俞、厥阴俞、内关、郄门。以丹参注射液2ml穴注,每次1~2穴,每穴0.5~1ml,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心动过缓者,亦可以硫酸阿托品0.3mg~0.5mg穴注,每次1穴,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按语】

1.目前针灸对冲动起源异常者疗效好,特别对心动过速疗效尤为满意,而对冲动传导异常者疗效较差。

2.避免精神刺激,保持安静环境,充分休息。

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本病简称冠心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以心慌、胸闷、心前区疼痛为主要症状,临床上分为隐匿型、心绞痛型、心律失常型、心肌梗塞型及猝死型五类。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情志内伤、外感寒邪、年老体衰等致心阳不振,痰瘀内阻而发病,又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相关联。属中医学“胸痹”、“心痛”、“真心痛”范畴。

【治法】扶正祛邪、标本兼顾。标急危重者,处理见“急痛”心绞痛一节,平时根据不同证型选用行气活血、补气养阴、化痰除湿等法。

【主穴心俞、内关、厥阴俞、通里、神门、足三里。

【配穴】血瘀者配血海、三阴交、气海;肝阳上亢者配太冲;痰浊重者配丰隆、阴陵泉;心阳不振者配关元、气海。

【方法】一般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每次3~4穴,每日1 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其它疗法】

1.灸法

取心俞、内关;膻中、足三里;关元、气海。每次选一组,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2次。10~15天为1疗程。此法多用于心阳不振型。

2.耳针

取心、神门、交感、皮质下、肝、脾、肾、胸、肾上腺。每次3~4穴,针刺或王不流行压丸法

【按语】

1.针灸对冠心病疗效较好,不仅能改善症状,而且心电图改善率也较高。

2.避免精神刺激,情绪激动,充分休息。

四、高血压

以血压增高作为主要临床表现而病因不明者称为高血压病原发性高血压。本病发病率高,与年龄、职业、家族史有一定关系。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情志失调、饮食劳倦和内伤虚损等致阴阳失调而发病。属中医学“眩晕”范畴。

【治法】平肝泻火,滋阴潜阳

【主穴】风池、内关、太冲、行间、三阴交、太溪

【配穴】酌情配百会、曲池、合谷、太阳

【方法】针刺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每日1~2次,留针20~30分钟, 10次为一疗程。

【其它疗法】

1.耳针

取皮质下、交感、耳背沟、肾上腺、心、内分泌、神门、额。或在耳尖放血2~3滴。毫针刺法或王不留行压丸法,每日1次。

2.刺络放血

取太冲、大椎、曲泽、委中、太阳。三棱针点刺出血,每次取1穴(双侧),曲泽、委中放血量较多,每次放血10~20mL,每周1次,5次为一疗程。

【按语】

1.针灸治疗本病安全有效,尤以改善症状明显,但血压较高者,应配合应用降压药。

2.患者宜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情绪波动,避风寒,注意劳逸适度。

3.注意饮食清淡,尽量戒烟戒酒。

五、胃炎

胃炎是指个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性或慢性胃粘膜的炎性变化。临床上分为急性胃炎慢性胃炎两种。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或不洁、七情内伤、脾胃虚弱致脾胃功能失调而发病。属于中医学“胃痛”、“胃脘痛”范畴。

【治法】健脾和胃、理气祛邪。

【主穴中脘、内关、足三里

【配穴】急性胃炎酌情选配合谷、阴陵泉、天枢;慢性胃炎酌情选配脾俞、胃俞。

【方法】一般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急性胃炎每日1次,慢性胃炎隔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其它疗法】

1.耳针

取脾、胃、肝、胆、交感、神门、皮质下。毫针刺法或王不留行压丸法,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2.穴位注射

取足三里、内关、脾俞、胃俞、胸8~12夹脊穴、中脘。以硫酸阿托品0.5mg穴注,每次1~2穴,每日1次;慢性胃炎亦可选用维生素B120.5mg穴注,每次2穴,隔日1次。呕吐者临时以胃复安10mg穴注中脘或足三里。

3.灸法

取足外踝最高点下,赤白肉际处。以温和灸灸此穴10~15分钟,每日2~3次。本法用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可取中脘、上脘、梁门、建里、足三里等穴,采用温灸器灸法,每次20~30分钟,每日2次,30次为一疗程。

4.拔罐

取中脘、上脘、梁门、建里。在针灸后进行拔罐。

【按语】

1.针灸治疗胃炎效果良好。急性胃炎呕吐者,酌情禁食,给予静脉补液,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病情好转后,可先给少量流质饮食,以后再逐步改为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软食到普食。

2.慢性胃炎患者者,以软食为主,应做到饮食规律,细嚼慢咽,避免刺激性食物及药物。

3.戒烟戒酒。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疲劳。

六、肠炎

肠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或慢性肠壁粘膜的炎症病变。临床上分为急性肠道炎和慢性肠道炎两种。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致肠道传化功能失常而发病。属于中医学“泄泻”范畴。

【治法】健脾除湿,理肠止泻

【主穴天枢、上巨虚、足三里、中脘。

【配穴】急性肠炎配阴陵泉、曲池;慢性肠炎配脾俞、章门、关元、气海

【方法】一般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慢性肠炎常配合灸法。急性肠炎每日1~2次,慢性肠炎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其它疗法】

1.耳针

取大肠、小肠、直肠、交感、胃、脾、肾。毫针刺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亦可用埋针法或王不留行压丸法,每3~5日更换1次。

2.穴位注射

取天枢、上巨虚、足三里。用维生素B150mg或B120.25mg~0.5mg穴注,每次1~2穴,急性肠炎每日1次,慢性肠炎隔日1次。

【按语】

1.针灸治疗肠炎效果较好,但急症暴泻病情急重者,应综合治疗。

2.急性肠炎及慢性肠炎急性发作期,均应卧床休息,注意饮食卫生。

3.慢性肠炎患者,如久病长期不愈,消化不良,贫血消瘦明显,或病情严重,伴有低蛋白血症者,应给予静脉补充营养。

七、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病变主要局限于结肠粘膜,且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可遍及整个结肠。临床特征有腹泻脓血便,腹泻、里急后重。病程漫长,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男性为多。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感受外邪或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导致湿热内侵,损伤脾胃,蕴结大肠,腑气不利,肠络受损,久则脾病及肾,瘀阻肠间,而致虚实夹杂之患。属中医学 “肠癖”范畴。

【治法】温补脾肾,清肠化湿。

【主穴上巨虚、天枢、关元、气海、足三里。

【配穴】腹泻严重者配长强;乙状结肠炎配气冲;降结肠炎配神阙;升结肠炎培关元、公孙;全结肠炎配中脘、神阙。

【方法】肢体腧穴针刺得气后,均匀提插捻转,并将针尖朝向病变部位,使针感走窜腹内,趋向病所。腹部腧穴行中等强度刺激。每日1次,留针30分钟, 15次为一疗程。

【其它疗法】

1.灸法

(1)温灸:取神阙、中脘、气海、天枢、大肠俞、上巨虚、足三里。以蚕

豆大艾炷,行直接灸,局部发烫更换艾炷,每穴灸5~7壮,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亦可每次取3~5穴,行艾条悬灸,灸至局部皮肤潮红,腹中肠鸣漉漉有声为度。

(2)化脓灸:取上巨虚、足三里。每次取1~2穴,每月1次。

2.耳针

取大肠、小肠、直肠、三焦、胃、脾、交感、皮质下、神门。毫针刺法或王不留行压丸法,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3. 穴位注射

取天枢、上巨虚、大肠俞、中脘、气海。以胎盘组织液2ml,黄芪注射液4ml穴注或维生素B120.25mg穴注,每次1~2穴,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按语】

1.针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效果较好,但在急性发作期,特别是重症、暴发型病人应采取综合治疗。

2.一般发作期宜予流质饮食,待病情好转后可改为富营养少渣饮食,并注意饮食卫生。

3.针对病人对疾病的忧虑、恐惧心理,可予心理治疗。

八、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粪便干燥艰涩难解而言。主要因大肠传导功能失常,粪便在肠内停留时间过长,水液被吸收,而致便质干燥难解。本病属中医学“脾约”范畴。

【治法】调理肠胃,行滞通便。

【主穴天枢、上巨虚、支沟、大肠俞。

【配穴】可酌情选配足三里、归来、水道、三阴交等。

【方法】毫针刺法以平补平泻为主,每日1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其它疗法】

1.耳针

取大肠、直肠、胃、脾、交感、皮质下。毫针刺法或王不留行压丸法,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2.穴位注射

取穴参照主穴。以生理盐水2ml或维生素B150mg、维生素B120.25mg穴注,每次1~2穴,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按语】

1.针灸治疗单纯性便秘效果较好,但如经多次治疗无效者,须查明原因。

2.患者平时应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九、术后尿潴留

手术后尿潴留为外科手术后常见临床现象,其原因常是手术后并发尿路感染。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膀胱湿热互结,导致气化不利,小便不通。有实证和虚证之分,属中医学“癃闭”范畴。

【治法】清热利湿,温补脾肾。

【主穴中极、膀胱俞、三阴交、次髎。

【配穴】实证配阴陵泉;虚证配肾俞、关元、气海。

【方法】实证以针感到达下腹和会阴部为佳;虚证可配合温针灸,每日1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如果膀胱过度充盈时,下腹部穴位宜横刺或斜刺,以免损伤膀胱。

【其它疗法】

1.耳针

取膀胱、肾、尿道、三焦。毫针刺法或王不流行压丸法,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2.电针

取双侧维道。针尖向曲骨方向针刺约3~5厘米,采用断续波,刺激量逐渐加强,以病人能够耐受为度,通电15~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3.穴位敷药法

取神阙。将食盐炒黄待冷放于神阙穴填平,大葱剥去老皮切碎,捣烂,压成0.3cm厚的饼置于盐上,艾炷置葱饼上施灸,至稳热入腹内有尿意为止;或大蒜2枚,蝼蛄2个共捣烂,用纱布2~3层包裹,贴敷神阙穴;或用田螺10个,麝香0.1g,先将麝香末纳入神阙穴,再将田螺捣烂敷于神阙穴,外用纱布固定,加热敷。

4.穴位注射

取三阴交、次髎。以新斯的明1mg穴注,每次1~2穴,每日1~2次。

【按语】

1.针灸治疗本病疗效满意,若膀胱充盈过度,经针灸治疗1小时后仍不能排尿者,应积极采取导尿措施。

2.如属机械性梗阻或神经损伤引起者,须明确发病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十、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共同标志,久病咳引起多个系统损害。中医认为,本病由于素体阴虚,复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所致,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属中医学“消渴”范畴。

【治法】滋阴润肺、补肾生津。

【主穴脾俞、胃俞、肾俞、胃脘下俞、肺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配穴】上消配太渊、少府;中消配中脘、内庭;下消配照海、太冲。

【方法】毫针刺法,每日1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其它疗法】

1.耳针

取内分泌、胰胆、肾上腺、肾、三焦、肺、胃、脾、皮质下。每次2~4穴,毫针中等度刺激,留针30分钟,或用王不流行压丸法,隔日1次。

2.穴位注射

取脾俞、胃脘下俞、胸3夹脊穴;肾俞、胸10夹脊穴。两组交替使用。用当归注射液2~4ml,每穴注入药液0.5~1ml,隔1~2日1次。

3.皮肤针

轻度或中度叩刺第三胸椎至第二腰椎两侧,隔日1次。

【按语】

1.针灸治疗糖尿病,对早、中期患者及轻型患者效果较好。若病程长而病重者应积极配合药物治疗。

2.糖尿病患者的皮肤极易感染,针刺过程中应注意严格消毒。

3.严格控制饮食,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饮食增加蔬菜、蛋白质和脂肪类食物。

十一、脑动脉硬化症

脑动脉硬化症是脑血管的慢性变性与增生性改变,是产生脑血管闭塞或破裂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如病变广泛,并未造成巨大的梗死与出血,而是普遍的脑血流减少,广泛的影响脑功能,即为脑动脉硬化症。与脂质代谢障碍、年龄、内分泌、高血压、饮食习惯、生活环境、遗传因素等有关系。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气血不足;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痰湿内阻引起。属中医学“眩晕”范畴。

【治法】益气养血,滋补肝肾,健脾化痰。

【主穴风池、完骨、天柱、供血(风池穴下1.5寸)

【配穴】记忆力减退者配本神、曲差;定向力差者配通天、正营。情感淡漠者配印堂、阳白。

【方法】均针刺双侧,每日1次,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2~3次,每次1~2分钟,10次为一疗程。

【其它疗法】

1.头针

取颞后线、顶颞后斜线。毫针刺法,每日1次,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3次,每次1~2分钟,10次为一疗程。

2.电项针

取风池、供血、。将导线正极连接风池穴的针柄,,负极连接供血穴的针柄,同侧连接,选疏波,以头部轻度抖动为宜,每次30分钟,6次后休息1天。

3.耳针

脑干、皮质下、额、肾、肝、脾。毫针刺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或用王不流行压丸法,隔日1次。

【按语】

1.针刺可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降低血粘度,调整脑部神经介质代谢。配合中药治疗效果更佳。

2.项部腧穴是治疗脑动脉硬化的基本方,尤其是电项针可以明显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十二、脑卒中

脑卒中是以急性起病、神经功能缺损至少持续24小时为特征的综合征,系因脑循环障碍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受累。临床上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中医认为,风、火、痰、瘀是其主要病因,脑府为其病位,病变涉及心、肝、脾、肾等脏。本病的形成,主要在阴阳失调的情况下,风、火、痰、瘀上扰清窍,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则发为中脏腑;若流串经络,导致经络气血闭阻则发为中经络。属中医学“中风”范畴。

1.中脏腑

【治法】醒神开窍,启闭固脱。

【主穴水沟、内关

【配穴】闭证配十二井穴、太冲、丰隆;脱证配关元、神阙;牙关紧闭配颊车、下关;两手握固配配合谷;小便失禁配散阴交;汗出不止配阴郄

【方法】闭证用强刺激,可配合点刺出血,每日1次,留针30分钟;脱证用大艾炷灸之,神阙穴隔盐灸或温灸器灸,直至四肢转温为止。

2.中经络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主穴上肢: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

下肢:环跳、梁丘、血海、委中、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解溪、昆仑、太冲。

【配穴】痉挛严重者上肢配纠内旋(手三里外0.5寸,尺骨内缘)、天井、八邪、十宣,下肢配内庭、太溪、纠内翻(外踝后缘上3寸);手指拘挛者配上八邪(八邪上1.5寸);不能握拳者配十宣、后溪;足下垂、拖步者配下巨虚、足三里;大腿抬举无力者配髀关、阳陵泉;小腿后曲不能,胫部发紧者配承山;口角歪斜者配地仓、颊车、下关、承浆等穴。

【方法】毫针刺法强刺激,常配合电针,每日1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疗程。

【其它疗法】

1.头针

偏瘫者根据病变部位选对侧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失语者配颞前线,感觉障碍者配对侧顶颞后斜线相应部位。快速捻针,每日1次,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3次,每次1~2分钟,10次为一疗程,同时配合肢体运动。

2.项针

取风池、供血、翳明。毫针刺法,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1疗程。本法可以改善脑供血,是治疗脑部疾病的基础疗法,与头针相结合,有标本兼治的功效,适用于脑卒中的各个阶段。

3.穴位注射

取肩髃、曲池、环跳、阳陵泉。以当归注射液2~4ml穴注,每穴1~2ml,或以2%利多卡因1~2ml穴注,每穴0.5~1ml,每次2穴,每日1次。适用于肢体疼痛或感觉异常者。

【按语】

1.针灸治疗本病疗效显著,尤其对偏瘫肢体功能吞咽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针灸治疗越早越好,但应注意在不同阶段选取不同穴位和治疗方法。脑卒中所致的偏瘫可分为六个阶段,即迟缓、痉挛、联带运动、部分分离运动、分离运动和正常六个阶段。迟缓阶段主要表现为:患者肢体失去控制能力,随意运动消失,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脑休克期(轻型患者可以没有这期),采用针刺配合电针疗法,有利于解除脑休克期。痉挛阶段主要表现为:腱反射亢进,患肢肌张力增高,上肢呈屈肌痉挛并内旋,手指握屈,下肢呈伸肌痉挛并足内翻,此时,上肢针刺应以伸肌组的穴位为主,下肢以屈肌组的穴位为主,增强拮抗肌的肌力、肌张力,使作用肌与拮抗肌的力量恢复平衡,而有利于肢体的主动活动。因毫针的刺激量小,采用电针增强拮抗肌的肌力、肌张力较明显。联带运动、部分分离运动、分离运动阶段均为脑功能恢复期(轻型患者一发病即为此期),此时,腱反射活跃,瘫痪肌的肌力逐渐恢复,采用毫针或电针疗法,针对某一块肌肉,促进其肌力、肌张力同时恢复,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

2.每日进行毫针、电针治疗完以后,再进行头针、项针治疗,治疗的同时配合肢体功能锻炼,有利于病症好转。

3.过去那种无论什么阶段都用相同的穴位,甚至在痉挛阶段刺激屈肌组穴位的治疗方法,不符合中枢性瘫痪的病理生理变化过程,应予纠正。

4. 脑卒中急性期应采取综合治疗。

十三、假性球麻痹

假性球麻痹是由双侧上运动神经元(运动区皮质及发出的脑干束)病损所造成的。主要症状为吞咽障碍及构音困难。常见于脑血管疾病。属于中医学的“喉痹”、“瘖痱”范畴

【治法】疏经通络,通关利窍(采用项针)。

【主穴风府、风池、翳明、治呛(在舌骨体和甲状软骨上切迹之间)、供血(风池穴下1.5寸)、提咽(乳突前下缘,下颌骨后缘)、吞咽(舌骨与喉结之间,正中线旁开0.5寸凹陷中)、廉泉。

【配穴】舌体运动不灵者配外金津玉液(廉泉旁开0.5寸)、舌中(舌体上面正中处);口唇麻痹者配地仓、夹承浆;强哭强笑者配头临泣、五处。

【方法】均针刺双侧,每日1~2次,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2次,每次1~2分钟,10次为一疗程。其中廉泉、外金津玉液、吞咽、治呛、舌中穴行针得气后,即刻出针。

【其它疗法】

耳针

取皮质下、交感、咽喉、口。毫针刺双侧,中等度刺激,每日1次,留针30分钟。

【按语】

1.项针治疗假性球麻痹有特效。但有意识障碍者,须先上胃管,鼻饲流质,静脉输液,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待意识清醒后三天即可进行项针治疗。如因病重半卧位有困难或危及病情者,可先只针廉泉、外金津玉液、吞咽、治呛、舌中穴。

2.针刺治疗达到可以少量进食时,停针三天后,进食会明显好转,因为针刺局部造成的局部肿胀减轻后,吞咽会更顺利。

3.喉部组织疏松,针刺不可过深,以免引起局部血肿或水肿

十四、面神经炎

面神经炎是指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又称贝尔(Bell)麻痹。本病原因不明,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后的一种变态反应性损害,或因寒冷刺激导致面神经血管收缩、缺血,而后毛细血管扩张、组织水肿压迫面神经所致。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经络,导致气血痹阻,经脉失养而发病。属中医学“面瘫”范畴。

【治法】疏风散寒,通经活络。

【主穴太阳、阳白、地仓、颊车、牵正、攒竹、合谷、阳陵泉。

【配穴】眼睑闭合不全者配睛明;人中沟歪斜者配水沟;鼻唇沟平坦者配迎香;耳后疼痛者配翳风。

【方法】毫针刺法,面部腧穴以浅刺透穴为主,可配合温针,每日1次,留针30分钟。早期不宜用电针。

【其它疗法】

1.灸法

取穴以面部腧穴为主,参见主穴。采用隔姜灸,每穴3~5壮,或悬灸15~20分钟,每日1次。

2.穴位注射

取牵正、下关、翳风、太阳、颊车等。以维生素B150mg加B120.25mg,或用硝酸士的宁1mg穴注,每次1~2穴,隔日1次。

3.拔罐法

取太阳、阳白、颧髎等穴。采用闪罐法或留罐法,每日1次,留罐10分钟左右。

4.穴位贴敷法

取穴以面部腧穴为主,参见主穴。将马钱子挫成粉末1~2分,撒于胶布上,然后贴于穴位处,3~5日换药1次;或用蓖麻仁捣烂加少许麝香,取绿

豆粒大一团,贴于穴位处,3~5日换药1次。

【按语】

1.针灸治疗本病疗效显著,临床多采用综合治疗。

2.治疗期间避免风吹受寒,面部可做按摩和热敷。

3.防止眼部感染,必要时可用眼罩和眼药水点眼,每日2~3次。

十五、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是指反复发作的一侧面部不自主阵挛性抽搐。病因不明,可能为面神经的异位兴奋或伪突触传导引起。发病多在中年以后,女性较多。病初多从眼轮匝肌间歇性轻微颤搐开始,逐渐缓慢地扩散至一侧的其他面肌,口角部肌肉最易受累,严重者可累及同侧颈阔肌。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肝风内动、痰湿阻络或气血亏虚引起。属中医学“眼睑瞤动”、“颜面抽搐”

【治法】疏肝健脾通络,调补气血。

【主穴四白、牵正、翳风、下关。

【配穴】眼睑抽搐者配太阳、鱼腰;面颊抽搐者配颧髎、迎香;口角抽搐者配地仓、颊车。

【方法】毫针刺法,平补平泻,面部腧穴以多针浅刺为主,或在痉挛起动点处密集排针法,针距0.5~1cm,每日1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疗程。

【其它疗法】

1.电针

取牵正、翳风、阿是穴(抽动点)。用连续波,每次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2.穴位注射

取穴参照主穴。用维生素B150mg加维生素B120.25mg,或安定5mg,每穴0.5~1ml,每次3~4穴,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3.磁疗法

取穴同主穴。用100~200mT磁片贴敷穴位上,每2~3天换胶布1次,10次为1疗程。

【按语】

1.面肌痉挛是一种难治病症,针灸治疗可以缓解症状,轻症亦可治愈。

2.治疗期间避免风吹受寒,面部可做按摩和热敷。

3.防止眼部感染,必要时可用眼罩和眼药水点眼,每日2~3次。

十六、膈肌痉挛

膈肌痉挛是一侧或两侧阵发性痉挛所致。吸气时声门突然关闭,发出短促的“呃”声。中医认为,本病多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正气亏虚,胃气上逆所致。属中医学“呃逆”、“哕”范畴。久病呃逆不止多为重危征兆。

【治法】和胃降逆,行气解郁。

【主穴中脘、内关、足三里、膈俞。

【配穴】酌情配膻中、期门等。

【方法】毫针刺法,以强刺激为主,每日1~2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1疗程。

【其它疗法】

1.耳针

取耳中、胃、脾、交感、神门、皮质下。毫针刺法,呃逆不止者亦可加电针,密波或疏密波,留针15~30分钟,待症状缓解改用耳穴压丸法或埋针,3~7次为1疗程。

2.穴位注射

取足三里、内关、中脘。常用注射液有:当归注射液2ml、胎盘组织液2ml、维生素B150mg、维生素B650mg、维生素B120.25mg、 2%利多卡因1~2ml与维生素B150mg或维生素B120.25mg的混合液,每穴1~2ml,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3.手针

取食指掌指关节近尺侧0.5cm处,用0.5~1寸毫针斜向大鱼际方向刺入。每日1次,留针30分钟~60分钟,每隔15分钟捻针1次,10次为1疗程。

4.指压法

取攒竹、人迎。双手拇指持续按压双侧攒竹1~2分钟;或患者取仰卧位,术者双手食指按压双侧人迎1~2分钟,用力不宜过重,以患者感局部酸痛、酸胀为度。若1次效果不明显,可连做数次。

【按语】

1.呃逆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临床症状,有报道针灸治疗一般优于药物治疗。针灸对于病程短的实证疗效较好,轻症用指压双侧攒竹或用棉签压迫上额部即止;对顽固性呃逆应坚持数次才能获效。一般治愈后可再继续1~2次以巩固疗效。

2.治疗中应禁食生冷、辛辣和酒等刺激性食物。

十七、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指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短暂性剧烈疼痛。中老年人多见.女性多于男性,有原发件和继发性之分。中医认为,本病多由风邪侵袭阳明,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属中医学“面痛”范畴。

【治法】祛风通络,活血止痛。

【主穴攒竹、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内庭、风池

【配穴】眼支为主者,加丝竹空、阳白、鱼腰;上颌支为主者,加颧髎、迎香;下颌支为主者,加承浆、颊车、翳风。

【方法】局部穴位宜轻刺,远端穴位可行强刺激手法,每日1次,留针30分钟,疼痛剧烈,发作频繁时可1日2次,10次1疗程。

【其它疗法】

1. 耳针

取面颊、颌、额、神门。毫针刺法或王不留行压丸法。

2. 刺络拔罐法

取颊车、地仓、颧髎,用三棱针点刺,行闪罐法,隔日一次。

【按语】

1.本病属顽固难治之症,针灸尚属目前各种疗法中较有效的方法之一。临床报道针灸各类方法尚有较好的痛效果,可根据症情,选用一种疗法,或采用综合治疗。

2.对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一定要查明原因,针对原发病采取治疗措施。

十八、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功能性疾病,是指脑功能活动长期过度紧张,从而导致精神活动能力减弱。表现为兴奋、抑制失调,脑力减退,易疲劳,睡眠障碍,并伴有各种不适症状。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情志所伤。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为其主要病机。属中医学“不寐”范畴。

【治法】疏肝解郁,宁心安神。

【主穴神门、三阴交、四神聪

【配穴】心脾两虚者配心俞、脾俞、足三里;阴虚火旺者配心俞、肾俞、太溪;肝火旺者配行间、太冲。

【方法】毫针刺法,每日1次,留针30分钟,。虚证用补法加灸,实证用泻法。

【其它疗法】

1. 耳针

取面神门、皮质下、交感、心、肝、脾、肾、枕、内分泌。毫针刺法或王不留行压丸法。隔日1次。

2. 穴位注射

取心俞、肝俞、肾俞、厥阴俞、三阴交。以维生素B150mg配合维生素B120.25~0.5mg穴注,严重者以安定5mg穴注,每次选取1~2穴,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3.灸法

取神门、内关、三阴交、足三里、四神聪、百会、涌泉。每穴10~15分钟,每晚睡前灸1次,10~20次为1疗程。

4.皮肤针

取脊柱两旁(0.5~1.5寸)、骶部及头颞区。用皮肤针轻叩,使局部皮肤潮红即可,每日或隔日1次。

【按语】

1.针灸治疗本病效果较好,但首先要分析患者造成失眠的原因,辅以适当的心理治疗,减轻其心理负担,树立战胜失眠的信心。

2.针灸治疗时间以下午为宜。

十九、痴呆

痴呆是由于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和持续智能障碍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记忆减退,脑力劳动能力和效率下降,思维和情感过程障碍,性格改变。临床上分为老年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两大类。中医认为,本病多由禀赋不足、痰浊阻窍、肝肾亏虚等引起。属中医学“呆证”、“善忘”范畴。

【治法】醒脑调神,活血通络。

【主穴四神聪、百会、神庭、上星、风府、风池、供血、太溪、神门。

【配穴】肝肾不足者配肝俞、肾俞;气虚血瘀者配气海、血海、三阴交;痰湿上扰者配阴陵泉、丰隆、足三里、中脘。

【方法】毫针刺法,头部穴位多采用透刺法,如四神聪透百会,神庭透上星,每日1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疗程。

【其它疗法】

1.耳针

取皮质下、神门、心、肝、肾、额、颞、枕。毫针刺法或王不留行压丸法,每日或隔日1次。

2.头针

取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快速捻针或用电针,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3.穴位注射

取风池、足三里、肾俞。用胞二磷胆碱0.25~5mg,或丹参注射液2~4ml穴注,每次取2穴,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按语】

1.对本病的治疗,首先是改善脑供血,激活脑细胞的代谢,间接抑制痴呆的发展;其次是维持残存的脑功能和生活机制;三是减轻因痴呆而产生的种种症状。针灸具有这三方面的作用。

2.据报道,针刺对增强注意力和记忆力有一定作用。特别是短时间内可恢复脑疲劳,兴奋脑功能。

二十、血管神经性头痛

血管神经性头痛是头颅部血管神经调节障碍所引起的一种反复发作性的头痛。中医认为,本病多由内伤七情,肝气郁滞,或痰浊、瘀血阻络所致。属中医学“头痛”、“头风”范畴。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通络止痛。

【主穴太阳、风池、合谷、太冲。

【配穴】阳明头痛(前额痛为主)配头维、印堂、阳白、内庭;少阳头痛(侧头痛为主)配率谷、外关、足临泣;太阳头痛(枕后痛为主)配天柱、完骨、后溪、昆仑;厥阴头痛(巅顶痛为主)配百会、四神聪、内关;紧张性头痛配颈夹脊。

【方法】毫针刺法,每日1次,留针30分钟,其间行针2次,每次1分钟,10次为1疗程。

【其它疗法】

1.耳针

取皮质下、神门、额、颞、枕。毫针刺法,每日1次,留针30分钟,或用王不留行压丸法,隔日1次。疼痛剧烈者可在耳背静脉点刺出血。

2.穴位注射

取风池、太阳、阿是穴。用丹参注射液2~4ml或2%利多卡因2ml穴注,每次取2穴,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3.三棱针

取双侧太阳。以三棱针点刺,每穴出血2~5ml,可配合拔罐,每周1~2次。适用于头痛剧烈者。

【按语】

1. 针灸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效果较好,中药治疗则有治本之功,故临床上针药结合更有立竿见影之效。

2.如果多次治疗无效或逐渐加重者,应进一步明确诊断,尤其要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

   

第二节 妇产科病症

一、痛经

妇女在月经前后或行经期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坠胀,伴腰骶部酸痛不适,程度较重以致影响日常工作或生活者,称为痛经。以青年妇女较为多见。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不外虚实两方面。实者多由肝气郁结或经期受寒饮冷,导致胞中气血运行不畅,经行受阻,不通则痛;虚者多由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

【治法】实证:疏肝理气,散寒止痛;虚证:调补气血,温养冲任。

【主穴实证:中极、地机、次髎、三阴交;虚证: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

【配穴】气血亏虚者配脾俞、胃俞;肝郁气滞者配太冲;寒甚者配归来。

【方法】毫针刺法,寒甚者或虚证配合温灸。每日1次,留针20~30分钟, 10次为1疗程。最好在经前期5~7天开始治疗。

【其它疗法】

1.耳针

取内生殖器、内分泌、神门、交感、皮质下、腹。毫针中强刺激,每日1次,留针30分钟,或用王不留行压丸法,隔日1次。

2.穴位注射

取中极、次髎、三阴交、地机。用5%当归注射液2ml穴注,每次取2穴,每穴1ml,每日1次,3~5次为1疗程。

3.拔罐

取关元、中极、足三里、三阴交。每日1次,3~5次为1疗程。

4.磁疗法

取关元、中极、曲骨、三阴交、次髎。用100~150Gs磁片贴于穴位,3~5天换1次,20天为1疗程,连用3~5疗程。

【按语】

1.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之一,针灸治疗有止痛调经作用,可减低子宫收缩幅度、解除子宫痉挛、调整孕激素水平作用。常于月经周期前5~7天开始作预防治疗,月经期止痛效果甚佳。一般系统治疗3~4个疗程多数病人可解除症状。

2. 注意经期卫生,经期避免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和精神刺激,防止受凉和过食生冷。

二、功能性子宫出血

功能性子宫出血是指由于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而引起的子宫出血,临床常分为无排卵型子宫出血和排卵型子宫出血两种,前者多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后者多见育龄期。表现为周期紊乱,经期延长,出血量多,妇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中医认为,本病多由冲、任失调不能固摄所致。属中医学“崩漏”范畴。

【治法】调节冲任,固经止血。

【主穴关元、隐白、三阴交。

【配穴】气虚者配气海、足三里;血热者配阴陵泉、太溪、血海;血瘀者配血海、地机;阴虚盗汗者配太溪、阴郄。

【方法】毫针刺法,虚补实泻,每日1次,留针20~30分钟, 10次为1疗程。

【其它疗法】

1.耳针

取内生殖器、内分泌、交感、皮质下、脾、肝、肾。毫针中强刺激,每日1次,留针30~60分钟,5次为1疗程。出血缓解期可用王不留行压丸法, 2~3天换1次。

2.穴位注射

取关元、中极、三阴交、地机。用5%当归注射液2ml,或维生素B120.25~0.5mg穴注,每次取2穴,每穴0.5~1ml,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3.灸法

取隐白、三阴交、大敦、脾俞。用艾条温和灸,每穴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7次为1疗程。

【按语】

1.针灸可调整机体激素和睾酮的释放,因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应坚持数疗程,治疗以在经前期开始为好。

2.出血量大者应采取综合治疗,并作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三、胎位不正

胎位不正是指妊娠30周后发生的非枕前位的异常胎位,是造成难产的原因之一。多无自觉症状,于产前检查时发现。中医认为多由气血亏虚或胎气失和而发病。

【治法】补气调气,调整胎位。

【主穴至阴

【方法】艾条灸双侧至阴,每日1~2次,每次灸20~30分钟。灸时嘱孕妇放松裤带仰卧于床上或坐在靠背椅上,尽量让腹部放松。

【其它疗法】

1.耳针

取内生殖器、交感、皮质下、腹、肝、脾、肾。用王不留行压丸法,每2~3天换1次,左右耳交替贴压。嘱孕妇早、中、晚各揉压10~15分钟。

2.穴位贴敷法

取双侧至阴。将生姜洗净捣烂成姜泥,贴敷在至阴穴上,用胶布固定,每次贴敷3~5小时,每日1次,5~7次为1疗程。

【按语】

1.至阴穴矫正胎位成功率高,且简便、安全。

2.灸法应注意治疗时机,妊娠30~32周是纠胎最佳时机。

3.因子宫畸形、骨盆狭窄或胎儿本身因素等引起的胎位不正,不属于针灸治疗范围,应由产科处理。

四、不孕症

不孕症是指育龄妇女,配偶生殖功能正常,婚后有正常性生活,同居两年以上未避孕而不受孕者;或曾生育或流产后,无避孕而又两年以上未再受孕者。前者称原发性不孕,中医称 “全不产”、“无子”;后者为继发性不孕,中医称“断绪”。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先天肾气不足、气血虚弱,冲任虚衰,胞脉失养;或情志不畅、气滞血瘀,痰湿内生,痰瘀互结,闭塞胞宫。

【治法】补肾健脾益气,化湿除痰祛瘀。

【主穴中极、三阴交、地机、太溪、足三里、子宫。

【配穴】虚证者配气海、肾俞、关元、照海;痰瘀互结者配丰隆、阴陵泉、血海、膈俞。肝郁气滞者配太冲、曲泉。

【方法】毫针刺法,平补平泻,每日1次,留针30分钟。多在月经周期第2周即开始针刺,连续针3~5天,可治疗数周期。

【其它疗法】

1.耳针

取内生殖器、内分泌、皮质下、肾、脾、肝。毫针刺法在月经周期第12天开始,连续3天,中等刺激。亦可用王不留行压丸法,每2~3天换1次,左右耳交替。

2.穴位注射

取子宫、次髎、关元、肾俞、三阴交、足三里。用5%的当归注射液2~4ml或胎盘组织液2ml,每次取2~3穴,每穴注入1~2ml,每日1次,7次为1疗程。月经周期第12天即开始治疗。

3.穴位埋线

取三阴交、关元、子宫。每次取1~2穴,每月1次。

4.灸法

取关元、中极、子宫、三阴交。每穴灸5~10壮,,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亦可用隔附子饼灸。

【按语】

1.男女双方都可患此病,故针灸治疗前必须明确诊断。

2.针灸主要对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性不孕有良好效果。重视排卵期的治疗,即月经周期第12天开始治疗,连续治疗3~5天,以促进排卵。

3.注意调节情志及经期卫生,掌握排卵日期,利于受精。

五、子宫脱垂

子宫脱垂是指子宫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阴道口外,或阴道壁膨出。中医认为,本病多因难产、产程过长,产时用力过大,胞络损伤;或产后过早劳动,或老年肾虚,冲任不固等所致。属中医学“阴挺”范畴。

【治法】补脾益肾,固摄胞宫。

【主穴关元、气海、维道、子宫、百会。

【配穴】肾虚者配肾俞、命门、照海;脾虚者配足三里、脾俞。

【方法】毫针刺用补法加灸,每日1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疗程。

【其它疗法】

1.灸法

取关元、百会、气海三阴交、足三里。腹部穴位用温灸器灸,四肢穴位用艾条悬灸。每日1次,每穴20分钟,10次为1疗程。

2.耳针

取内生殖器、皮质下、内分泌、交感、肾、脾。毫针中等刺激,每日1次,留针20~30分钟。

3.穴位注射

取关元、气海、子宫、三阴交、提托。用5%当归注射液2~4ml,或黄芪注射液2~4ml穴注,每次取2~3穴,每穴注入0.5~1ml,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4.埋线法

取关元透中极,提托透子宫,带脉透维道、胃俞透脾俞。用0号羊肠线2cm植入穴位内,每次1~2穴,每月1次,3次为1疗程。

【按语】

1.针灸治疗不同程度的子宫脱垂均有效。

2.治疗期间应避免负重、下蹲过久,禁房事。嘱患者作提肛肌锻炼。

3.体质虚弱或有继发感染者可配合药物治疗。

六、更年期综合征

本病是因绝经期妇女卵巢功能衰退或完全丧失的过渡期,出现因激素减少引起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的症状。表现为月经紊乱,生殖器官萎缩,性欲减退,伴头晕、心慌、多汗、潮热、烦躁及情志异常等症状。中医认为,本病多由于妇女在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冲任亏虚,精血不足,脏腑失养所致。属中医学“绝经前后诸症”范畴。

【治法】滋补肝肾,调理冲任。

【主穴关元、气海、肾俞、肝俞、三阴交。

【配穴】肝肾阴虚者配太溪、照海、太冲;脾肾阳虚者配脾俞、足三里;心神不宁者配神门、心俞;痰气郁结者配中脘、阴陵泉、丰隆。

【方法】毫针刺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疗程。

【其它疗法】

耳针

取内生殖器、内分泌、肝、心、脾、肾、皮质下、交感、神门。毫针轻刺激,每日1次或隔日1次,留针20分钟, 10次为1疗程。或用王不留行压丸法。

【按语】

1.针灸治疗本病有较好疗效。

2.治疗期间应加强精神输导与情绪调节,保持乐观心态,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第三节 儿科疾病

一、小儿遗尿

年满5周岁以上,具有正常排尿功能的儿童,在睡眠中小便不能自行控制而排尿者,称为“小儿遗尿症”。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肾气不足,下元虚冷不能固摄致膀胱约束无权,其次肺脾气虚不能制下,亦可使水液下输失常而致遗尿。中医学也称“遗溺”。

【治法】补脾益肾,固摄下元。

【主穴关元、中极、膀胱俞、三阴交。

【配穴】肾阳虚者配肾俞、命门;肺脾气虚者配脾俞、肺俞、气海。

【方法】毫针刺用补法,以针感向会阴部放射为好,配合灸法效果更佳。每日1次,留针30分钟,10~15次为1疗程。

【其它疗法】

1.灸法

取穴同主穴。用艾条温和灸,或关元、中极用温灸器灸,余穴用温和灸。每日1次,每穴灸10~15分钟,10次为1疗程。

2.耳针

取肾、膀胱、皮质下、交感、尿道。毫针轻刺激,每日1次或隔日1次,留针20分钟, 10次为1疗程。或用王不留行压丸法,于睡前按压以加强刺激。

3.穴位注射

取次髎、三阴交、膀胱俞、肾俞。用维生素B150mg配合维生素B120.25mg穴注,每次选取1~2穴,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4.皮肤针

取关元、中极、气海、曲骨、肾俞、膀胱俞、三阴交、八髎、夹脊(11~21椎)。每日于睡前用皮肤针轻叩,使皮肤微微潮红,每次20分钟。

5.头针

取额旁3线、顶中线。快速捻针,每日1次,留针20钟,中间行针2次,每次1~2分钟,10次为1疗程。

【按语】

1.针灸治疗本病疗效较好,但对器质性病变引起者,应治疗原发病。

2.治疗期间需家长密切配合,晚饭后注意少饮汤水,临睡前排空小便,并定时叫醒患儿小便,培养自行排尿的良好习惯。

二、小儿脑性瘫痪

小儿脑性瘫痪是指由于不同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听觉与视觉障碍及学习困难等。根据运动障碍不同,可分为痉挛型、运动障碍型、共济失调型及混合型。中医认为,本病多由先天不足、肾阳虚衰、脑髓失养或感受外邪,伤及脏腑气血和经络所致。属中医学“五迟”、“五软”、“胎弱”等范畴。

【治法】益肾健脑,益智调神,疏经通络。

【主穴百会、四神聪、肾俞、绝骨、筋缩、足三里、夹脊穴。

【配穴】肝肾不足者配肝俞、太溪;心脾两虚者配心俞、脾俞;痰瘀阻络者配丰隆、血海;言语障碍者配通里、廉泉;颈软者配天柱;上肢瘫者配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下肢瘫者配环跳、委中、阳陵泉、三阴交等。

【方法】毫针刺用补法或平补平泻。主穴可分为两组,即夹脊穴为一组,其余穴为一组,隔日交替使用,每日1次,留针30分钟,或用速刺法,不留针。10~15次为1疗程。

【其它疗法】

1.头针

取顶中线、额中线、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颞后线、枕下旁线。快速捻针,隔日1次,留针2~4小时,中间行针2~3次,每次2~3分钟,10次为1疗程。留针时患儿可自由活动。

2.耳针

取枕、皮质下、心、肾、肝、脾、神门。毫针刺,每日1次或隔日1次,留针20分钟, 10次为1疗程。或用王不留行压丸法,每隔2~3日换一次。

3.穴位注射

取足三里、大椎、曲池、肾俞、阳陵泉、合谷。用维生素B150mg配合维生素B120.25mg穴注,或5%当归注射液2~4ml,每次选取1~2穴,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按语】

1.本病属脑组织损伤,无特效药物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针灸治疗有提高智能,改善运动功能,防止肌肉萎缩,对痉挛型瘫痪亦有一定的松弛肌张力的作用。

2.针灸治疗本病以早期、轻型疗效较好,重型明显智力低下者较难恢复。手足徐动及共济失调等可使运动功能明显好转。

3.针灸治疗的同时还应加强康复治疗。

    

第四节 皮肤外科疾病

一、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炎症性、神经性皮肤病。以成簇疱疹沿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常为单侧性,伴有剧烈疼痛为主要特征。以胸、腹及面部常见。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情志内伤,郁久化火,熏于肌肤,或外受湿热邪毒蕴积肌肤所致。属中医学“蛇串疮”范畴。

【治法】清肝祛毒,健脾利湿。

【主穴局部围刺。

【配穴】肝胆火旺者配行间、外关、曲池;脾经湿热者配中脘、阴陵泉、内庭。

【方法】毫针刺用平补平泻。每日1次,留针30分钟,10~15次为1疗程。

【其它疗法】

1.耳针

取肝、脾、神门、肺、皮质下、肾上腺、相应区域。毫针重刺激,每日1次,留针30分钟,5~10次为1疗程。

2.刺络拔罐

取局部皮损处、曲泽、委中、大椎。在疱疹的起始部位及分布区用三棱针点刺数处使出血,再在加拔火罐。其他穴可酌情选1~2穴,用三棱针刺穴位处郁血络脉,待暗色血流尽,再加拔火罐。

3.灸法

取疱疹局部。在疱疹密集处选头尾两点,各放一个麦粒大艾炷,点燃后,待皮肤有灼痛时即压灭未燃完的艾炷,每处灸3壮。也可在皮损区用2支清艾条同时做温和灸和回旋灸,每次15~20分钟,每日1~2次。

3.皮肤针

取局部皮损处、相应夹脊穴。用皮肤针叩刺疱疹及周围皮肤,以刺破疱疹,使疱内液体流出,周围皮肤充血、微出血为度。也可在皮肤针叩刺后加拔火罐。

4.穴位注射

取相应夹脊穴、曲池、阳陵泉。用板蓝根注射液2ml,或醋酸强的松龙25mg,或维生素B1100mg穴注,每天1次,每次选取1~2穴,10次为1疗程。

【按语】

1.针灸治疗本病有较好疗效,但一般应配合中药内服或外用,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2.病情严重者,应及时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并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

3.针具应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二、胆石症

胆石症是指胆囊、胆总管、胆管及肝内胆管等胆道系统发生的结石。主要症状有右上腹剧烈绞痛,伴发热黄疸,间歇期可无症状或右上腹隐痛。中医认为,本病多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外邪内侵,肝胆气郁,疏泄失常所致。属中医学“胁痛”、“黄疸”等病范畴。

【治法】疏肝利胆,清热利湿。

【主穴肝俞、胆俞、日月、期门、阳陵泉。

【配穴】痛甚者配胆囊穴;腹胀者配足三里、合谷;黄疸者配曲池、大椎、至阳;呕吐者配内关。

【方法】毫针刺用平补平泻。每日1次,留针30分,10~15次为1疗程。

【其它疗法】

1.耳针

取胆、肝、胃、脾、十二指肠、交感、神门、耳迷根。毫针重刺,每日1次,留针3分钟。亦可用王不留行压丸法,每日自行按压多次,每隔2~3日换一次。每日配合配合多饮水或吃适量的猪蹄汤,并配合做跳跃运动100次左右,有助于排石。15次为1疗程。

2.电针

取穴同主穴。用疏密波,每日1次,留针20~30分钟,重症可留针1小时,15次为1疗程。

3.穴位磁疗

取阿是穴、胆俞、期门。用交变电磁场,每日1次,每穴20分钟,20次为1疗程。

4.穴位注射

取胆俞、肝俞、中脘、阳陵泉、胆囊穴。每次选1~2对穴,用5%当归注射液4ml,每穴注入2 ml;或10%葡萄糖注射液10ml,每穴注入3~5ml;或阿托品0.5mg注入胆囊穴。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按语】

1.针灸治疗本病有一定疗效,针刺的同时配合口服33%硫酸镁40ml或用消炎利胆的中药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对严重感染或梗阻等必须采取综合治疗措施,结石过大不能排除者应考虑外科手术。

2.本法对直径在1cm以下者效果较好,多数报道其排出率在60%~95%间,排净率为4%~20%不等。

三、软组织损伤

软组织损伤是指四肢关节或躯体部的软组织(如肌肉、肌腱、韧带、血管等)损伤,而无骨折、脱臼、皮肉破损等情况。临床主要表现为损伤部位疼痛肿胀和关节活动障碍等。多发于肩、肘、腕、腰、髋、膝、踝等部位。中医认为,本症多由外伤导致局部气血滞塞、瘀阻经络所致。属中医学“筋伤范畴。

【治法】舒筋通络,行气活血。

【主穴以受伤局部取穴为主。

  肩部:阿是穴、肩髃、肩髎、肩贞

  肘部:阿是穴、曲池、小海、天井

  腕部:阿是穴、阳池、阳溪、阳谷

  腰部:阿是穴、肾俞、腰夹脊     

髋部:阿是穴、环跳、秩边、承扶

  膝部:阿是穴、梁丘、膝眼、血海

  踝部:阿是穴、解溪、昆仑、照海、申脉

【配穴】可根据损伤部位的经络所在,配合循经远取或循经临近取穴。如腰部配委中、人中、后溪、腰痛点等;肩部配臂臑、极泉等;肘部配手三里、外关等。另外,由于损伤导致局部气血瘀阻,不通则痛,故无论何处损伤均可配气海、血海、膈俞以行气活血,配阳陵泉舒荕通络。

【方法】毫针刺用泻法,配合局部三棱针点刺出血。陈旧性损伤可配合灸法或温针。每日1次,留针30分钟,急性损伤5次为1疗程,陈旧性损伤10次为1疗程。

【其它疗法】

1.耳针

取相应损伤部位、神门、肾上腺。毫针中强度刺激,每日1次,留针30分钟。或王不留行压丸法,隔日换1次。

2.刺络拔罐

取阿是穴。皮肤针重叩局部致微出血,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加拔罐。适用于新伤局部血肿明显者或陈伤瘀血久留者。

3.穴位注射

取阿是穴。用2%利多卡因1ml~2ml加入醋酸强的松龙25mg、地塞米松2.5mg或维生素B120.25mg注入阿是穴;或用5%当归注射液2ml穴注。每周1~2次,3~5次为1疗程。本法主要实用于急性损伤。

【按语】

1.针灸治疗软组织损伤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症状。但须排除骨折、脱位、韧带断裂等情况。

2.可配合推拿、药物熏洗等治疗。

四、斑秃

斑秃是指头皮部突然发生斑状脱发。严重者头发全部脱落。一般认为与精神刺激、情绪紧张、内分泌失调、遗传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血虚不能濡发,风盛血燥,发失所养;或因情志抑郁,气机不畅,气滞血瘀,发失所养而成片脱落。属中医学“头风”范畴。

【治法】养血祛风,活血化瘀。

【主穴阿是穴、百会、肝俞、肾俞、膈俞、风池。

【配穴】血虚风燥者配足三里、三阴交;气滞血瘀者配血海、太冲;失眠者配神门、三阴交、四神聪;头晕者配印堂、上星。

【方法】毫针刺用平补平泻,局部配合皮肤针叩刺。每日1次,留针30分,10~15次为1疗程。

【其它疗法】

1.皮肤针

取局部脱发区、肝俞、肾俞、脾俞、心俞、膈俞。局部脱发区予生姜汁涂抹后,皮肤针叩刺,至皮肤微红为止,背俞穴直接叩至皮肤微红即可。每日或隔日1次,15次为1疗程。

2.灸法

取局部脱发区。以艾条局部温和灸,每日1次,每次灸20分钟,以皮肤微红为度。

3.穴位注射

取肝俞、肾俞、脾俞、心俞、膈俞、风池、足三里。以维生素B1100mg配合维生素B120.5mg穴注,或5%当归注射液2~4ml,每次选取2~4穴,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按语】

1.针灸治疗斑秃疗效较好,多数病例在1~3个月治愈。

2.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饮食以清淡为宜。

五、痤疮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病变。好发于颜面、胸背部。一般是青春期开始发病,青春期后大多自然痊愈或减轻。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肺经风热熏蒸皮肤或脾胃湿热挟痰凝滞皮肤所致。属中医学“酒刺”范畴。

【治法】宣肺清热,健脾化湿,养血凉血。

【主穴曲池、合谷、血海、膈俞、太阳。

【配穴】肺经血热者配少商、尺泽、上星;胃肠湿热者配内庭、足三里、中脘、丰隆、阴陵泉。

【方法】毫针刺用平补平泻或泻法,太阳点刺放血。每日1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1疗程。

【其它疗法】

1.耳针

取肺、脾、胃、大肠、内分泌、肾上腺、交感、面颊、耳尖。毫针刺,耳尖点刺放血。每日1次,留针30分钟,其间捻针2~3次,10次为1疗程。

2.挑治

取肺俞、大杼、胃俞。用挑治针挑断白色纤维,每周1次。3~5次为1疗程。

3.刺络拔罐

取大椎、肺俞、膈www.med126.com俞、太阳。每次选2穴,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快速刺入穴位处,,使自然出血,待血色转淡后再行闪罐。隔2~3日1次。

【按语】

1.针灸治疗本病有一定效果,但患者饮食应以清淡为宜,保持心情舒畅。

2.皮疹忌挤压以免感染而留下疤痕。

第五节 运动系统疾病

一、肩关节周围炎

肩关节周围炎是肩周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等软组织的慢性炎症。好发于中老年人。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机体气血亏虚、外伤、劳倦等而感受风寒湿邪,气血瘀阻,经筋失养而发病。属中医学“肩痹”范畴。

【治法】祛风散寒,行气活血,舒筋通络。

【主穴1.肩前、肩髃、肩贞、臂臑、阿是穴;2.条口透承山、阳陵泉。

【配穴】寒湿重者配阴陵泉;肩胛区疼痛者配天宗;瘀血者配血海、膈俞。

【方法】毫针刺用泻法,多用强刺激,局部可加拔罐、灸法等。一般先针第一组穴位,留针20~30分钟后取针,再针第二组穴位,针刺同时嘱患者活动患侧肩关节,每日1次, 10次为1疗程。

【其它疗法】

1.耳针

神门、肾上腺、肩。毫针强刺激,同时让患者活动患侧肩关节。隔日1次,留针20分钟,10次为1疗程。

2.拔罐

取肩前、肩髃、肩贞、臂臑、阿是穴、天宗等,行火罐、药罐,也可在肩部行走罐。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1疗程。

3.穴位注射

取阿是穴为主。用2%利多卡因1ml~2ml加入醋酸强的松龙25mg、地塞米松2.5mg或维生素B120.25mg穴注,每周1~2次;用5%当归注射液2~4ml或木瓜注射液2ml穴注,隔日1次,5~7次为1疗程。

【按语】

1.本病早期以消炎、止痛为主,针灸治疗可与与药物同用。

2.肩关节疼痛缓解,肿胀消失后,应在医生指导下坚持关节功能锻炼。

二、落枕

落枕是指急性单纯性颈项强痛,活动受限的一种病症。如反复发作,往往是颈椎病的反映。中医认为,本病多由睡眠时颈部姿势不当或因风寒侵袭,气血凝滞,经络闭阻而致。本病中医亦称为“落枕”。

【治法】行气活血,舒筋通络。

【主穴阿是穴、落枕、后溪、悬钟、阳陵泉。

【配穴】恶寒头痛者配风池、合谷,用温针灸;肩痛者配肩髃;背痛者配肩外俞、天宗。

【方法】毫针刺用泻法,多用强刺激,局部可配合拔罐、灸法等。先针阿是穴,留针20~30分钟后取针,再针远部腧穴,针刺同时嘱患者活动颈部。一般疼痛当即就有所缓解。每日1次,3次为1疗程。

【其它疗法】

1.耳针

颈、颈椎、神门、肾上腺。毫针强刺激,同时让患者活动颈部。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2.拔罐

取颈项部。在颈项部采用排灌法,留罐10分钟左右,每日1次;或用走罐法,隔日1次。

3.磁疗

取阿是穴、落枕。用50~150高斯的磁片贴于穴位上,固定2~3天。

【按语】

落枕是常见病症,一般用针灸治疗1~3www.med126.com/wszg/ 次可愈,配合中药热敷或推拿治疗,效果更佳。

三、颈椎病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椎间结构继发性改变刺激、压迫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临床常分为六型,即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和混合型。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老年肝肾亏虚,正气不足,筋失所养或创伤,或感受风、寒、湿、热邪引发。属中医学“痹症”范畴。

【治法】行气活血,舒经通络。

【主穴相应颈夹脊穴、风池。

【配穴】颈型配阿是穴、天宗、落枕、阳陵泉等;神经根型配臂臑、手三里、曲池、合谷、八邪等;椎动脉型配供血、完骨、百会、印堂等;交感神经型配神门、心俞;脊髓型配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等;混合型根据合并的证型选取相应的穴位。

【方法】毫针刺用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疗程。

【其它疗法】

1.耳针

颈、颈椎、枕、神门、交感、肝、肾。毫针刺法,每日1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疗程。

2.穴位注射

取颈项部阿是穴、颈夹脊穴、风池、供血、天柱、完骨等。常用的药物有:5%当归注射液2~4ml,丹参注射液2~4ml,维生素B1100mg配合维生素B120.5mg,每次选取1~2穴,隔日1次,3~5次为1疗程。

 3.挑刺

取颈项部阿是穴。用挑刺针将皮下白色纤维挑断。每周1次,3~5次为1疗程。

4.刺络拔罐

用皮肤针沿项部督脉及膀胱经叩刺,局部发红或微出血时加罐。

【按语】

1.颈椎病是常见引起颈、肩、上肢痛的原因之一,针灸治疗效果较好。针灸具有止痛、消肿、疏经通络、行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各型颈椎病。必要时可配合推拿治疗和颈椎牵引。

2.颈椎病易复发,应坚持做颈部保健操等锻炼,避免长时间低头工作,睡眠时枕头高低腰适当。

四、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的作用下,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血管或脊髓等组织所引起的一组症状和体征。其临床特点是腰痛和坐骨神经痛,或伴有二便障碍,并有腰椎相应的影像学改变。中医认为,本病多由筋骨劳伤、闪挫扭伤或风寒侵袭,致经络气血阻滞,经筋拘紧不畅;或年老体衰,肝肾精亏,经络气血不足,不荣筋骨所致。属中医学“痹症”、“腰腿痛”范畴。

【治法】行气活血,舒筋通络。

【主穴肾俞、腰夹脊穴、委中、环跳、阳陵泉、承山、悬钟、昆仑。

【配穴】血瘀明显者配血海、膈俞、三阴交;肝肾亏虚者配肝俞、太溪;坐骨神经痛者可酌加秩边、殷门、风市等。

【方法】毫针刺用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疗程。多配合电针治疗。

【其它疗法】

1.头针

取顶颞后斜线、顶中线、顶旁1线。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2.穴位注射

取阿是穴、腰夹脊穴。每次2穴,用2%利多卡因1ml~2ml加入醋酸强的松龙25mg、地塞米松2.5mg或维生素B120.25mg穴注,每周1~2次;或用5%当归注射液2~4ml,或野木瓜注射液2ml穴注,隔日1次,5~7次为1疗程。

3.耳针

取神门、肾、坐骨神经、腰骶椎、皮质下。毫针刺法,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或王不留行压丸法,隔日换1次。

【按语】

针灸治疗本病有较好疗效。治疗时嘱患者卧应板床。必要时可配合推拿和腰椎牵引以及局部中药外敷。

五、腱鞘囊肿

腱鞘囊肿是手和足部关节或腱鞘内的滑液增多后发生囊性疝出的一种病症。好发于腕部、腕掌侧、足背等处。中医认为,本病由劳伤引起,导致经气运行失常,津液输布受阻,凝积成痰,形成肿块。属中医学“腕筋结”范畴。

【治法】化痰通络。

【主穴囊肿局部阿是穴。

【配穴】痰湿重者配阴陵泉、丰隆、足三里。

【方法】用28号粗针,于囊肿正中直刺一针,又于四周基底部各平刺一针,5针均穿过囊壁,留针20分钟后取针,加压挤出囊内胶状物,然后用酒精消毒局部,予纱布、胶布加压固定。每日或隔日1次,3~5次为1疗程。

【其它疗法】

1.三棱针

囊肿局部常规消毒后,用左手拇、食二指固定挤压肿块,右手持消毒三棱针迅速刺破肿块顶端,左手同时用力挤压,将囊内胶状物挤出,然后用酒精消毒局部,予纱布、胶布加压固定。每日局部予艾条温和灸1次,1周后去除固定。

2.穴位注射

用2%利多卡因2ml局部麻醉后,三棱针刺破囊壁,加压下用注射器将囊内滑液吸出,然后在同处注入强的松龙25~35mg,最后纱布、胶布加压包扎,每周1次,一般2~3次即可。

【按语】

1.针灸治疗本病有较好疗效。挤尽囊内胶状滑液是治疗的关键。

2.治疗一周内避免局部活动过量。

第六节 五官科病症

一、近视

近视是屈光不正中最常见的一种。表现为视远物模糊,视近物清楚。好发于青少年。中医认为,本病与先天禀赋不足,精血亏虚有关。中医学称为“视近怯远症”。

【治法】滋补肝肾,益气明目。

【主穴攒竹、瞳子髎、承泣、睛明、风池、肝俞、肾俞、光明。

【配穴】脾胃虚弱者配脾俞、胃俞、足三里。

【方法】毫针刺用平补平泻或用补法。每日1次,留针20分钟,10次为1疗程。

【其它疗法】

1.耳针

取眼、目1、目2、肝、肾、脾。中等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亦可用王不留行压丸法,2~3天换1次,5次为1疗程。

2.皮肤针

用皮肤针在眼眶周围轻叩3圈,然后在睛明、承泣、攒竹、瞳子髎、球后等穴叩刺,每穴1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3.穴位磁疗

取睛明、承泣、攒竹、瞳子髎、太阳。将20~50高斯的磁片固定在穴位上,每次30~6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4.穴位注射

取球后、承泣、睛明、光明。以维生素B1100mg配合维生素B120.5mg穴注,每次选取1~2穴,隔日1次,3~5次为1疗程。

【按语】

1.近视以青少年多见,针灸治疗可调节气血,解除睫状肌痉挛,对轻度或功能性近视均能纠正至正常水平。对高度近视效果较差。

2.治疗中应配合眼部保健操,纠正不良的用眼习惯。

二、视神经萎缩

视神经萎缩是指视神经纤维发生退行性变性和传导功能障碍。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血两虚,肝气郁结,气血瘀滞等致目窍失养,神光不能发越所致。属中医学“青”范畴。

【治法】滋补肝肾,温脾肾阳、益气养血。

【主穴球后、风池、翳明、睛明、承泣、太阳、光明。

【配穴】肝肾不足者配肝俞、肾俞;脾肾阳虚脾俞、肾俞、足三里;气滞血瘀者配血海、三阴交、太冲。

【方法】毫针刺用平补平泻或用补法。每日1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疗程。

【其它疗法】

1.耳针

取眼、目1、目2、肝、肾、脾、交感、皮质下、内分泌。每次取2~5穴,毫针强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亦可用王不留行压丸法,2~3天换1次,10次为1疗程。

2.穴位注射

取球后、翳明、风池。常用维生素B1100mg配合维生素B120.5mg穴注,或丹参注射液2ml,5%当归注射液2ml,每次取1~2穴,每穴注入0.5ml,10次为1疗程。

【按语】

1.视神经萎缩首先应针对病因治疗,并排除肿瘤等原因。

2.对本病目前尚缺乏有效方法,针灸可以恢复部分视力,但须长期治疗才能获效。

三、神经性耳鸣

人体听觉系统,从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至大脑皮质中枢的整个联系通道上发生的病变所引起的耳鸣,称为神经性耳鸣。中医认为,耳鸣的发生主要责之肝肾,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或肝胆火旺,上扰清窍,引起耳中鸣声不断及听力下降。中医学亦称为“耳鸣”。

【治法】清泻肝火,滋补肝肾,聪耳。

【主穴翳风、耳门、听会、中渚、侠溪。

【配穴】肝胆火旺者配行间、丘墟;肾虚者配肾俞、太溪、关元。

【方法】毫针刺法平补平泻或补泻兼施。每日1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疗程。

【其它疗法】

1.耳针

取内耳、外耳、肾、肝、神门。毫针刺法,每日1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疗程。

2.穴位注射

取翳风、风池。用维生素B1100mg配合维生素B120.5mg穴注,或盐酸654-2注射液10mg,每次取1~2穴,每穴注入0.5ml,10次为1疗程。

3.电项针

取风池、供血、完骨。每次30分钟,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

【按语】

1.本病疗程长,需耐心治疗。耳鸣伴耳聋者效果较差。

2.电项针疗效甚佳,多可试用。

四、牙龈炎

牙龈炎是一种常见的牙龈疾病。其病变部位一般局限于游离龈及龈乳头,不波及深层的牙周组织。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胃肠积热或风邪袭络,郁而化热,循经上炎而发病;或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而发病。属中医学“牙痛”范畴。

【治法】祛风泻火,通络止痛。

【主穴合谷、下关、颊车。

【配穴】风火牙痛配外关、风池;胃火牙痛配内庭、厉兑;肾虚牙痛配太溪、行间。

【方法】毫针刺法平补平泻。每日1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1疗程。

【其它疗法】

1.耳针

取牙痛点、神门、肾上腺、上颌、下颌。毫针强刺激。每日1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疗程。

2.穴位注射

取下关、内庭、颊车、合谷。用2%利多卡因2ml穴注,每次取2穴,每穴0.5~1ml,每日或隔日1次。

3.皮肤针

取颈椎、耳前、大小鱼际、阿是穴。用皮肤针中等强度叩刺。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按语】

1.针灸治疗本病,止痛效果较佳。

2.对龋齿感染、智齿难生、坏死性牙髓炎等,应同时进行病因治疗。

五、咽炎

咽喉炎是咽喉粘膜的炎症性改变,有急性和慢性之分。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肺胃热甚加之风热邪内侵,风火相搏,结于咽喉所致。属中医学“候痹”范畴。

【治法】急性期清热泻火、利咽;慢性期滋阴降火、利咽。

【主穴少商、合谷。

【配穴】风热者配曲池,大椎;胃热者配内庭、尺泽;慢性期配合谷、照海。

【方法】毫针刺用泻法。每日1次,留针20~30分钟,5次为1疗程。

【其它疗法】

1.耳针

取肺、咽喉、扁体、气管、肾上腺、耳尖、胃、大肠。毫针中强刺激。每日1次,留针30分钟,7次为1疗程。

2.穴位注射

取大椎、曲池。用板蓝根注射液2~4ml或青霉素20万单位穴注,每次取2穴,每穴0.5~1ml,每日或隔日1次。

3.刺络放血

取耳尖、耳背静脉。用三棱针点刺放血3~5滴,每日或隔日1次。3次为1疗程。

【按语】

1.针灸治疗本病效果好。

2.禁止吸烟、饮酒以及进食酸辣等刺激性食物。

第七节 急症

一、休克

休克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加快,脉搏微弱,皮肤苍白,四肢湿冷,表情淡漠等。中医认为,本病多由大出血、大吐、大汗、大泻,或六yin邪毒,情志内伤,或中毒等,损伤气血津液,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不能供养全身所致。属中医学“虚脱”、“亡阴”、“亡阳”范畴。

【治法】回阳固脱,苏厥救逆。

【主穴素髎、水沟、内关、中冲、涌泉。

【配穴】肢冷脉微者配关元、神阙、百会。

【方法】素髎、水沟用泻法,强刺激;内关用补法;中冲、涌泉用点刺法。留针20~30分钟,留针过程中每隔5分钟捻转运针1次。

【其它疗法】

1.耳针

取肾上腺、皮质下、心、肾、神门、交感。毫针刺,中等度刺激。

2.灸法

取百会、关元、气海、神阙、足三里、涌泉。以艾炷或艾条或隔附子饼灸、隔姜灸,或用温灸器灸,灸至脉起、肢温、汗止为度。

【按语】

1.休克为急重危症,宜针对病因采取综合治疗,针灸可作为抢救措施之一。

2.针、灸、耳针要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联合应用。早期属血管痉挛,针刺疗效较好;亡阳、脱证宜用灸法,治疗中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二、高热

凡口腔温度超过39oC即称为“高热”。可见于多种疾病中,尤其是感染性疾病。中医认为,高热可由外感风热之邪从口鼻而入,卫失宣散,肺失清肃;或温邪疫毒侵袭人体,燔于气分,或内陷营血引起;亦可因外感暑热之邪,内陷心包而致。中医学所称的“壮热”、“实热”、“日晡潮热”等,均属高热范畴。

【治法】清泻热邪。

【主穴大椎、曲池、合谷、十宣、十二井穴。

【配穴】咽喉肿痛者配少商;咳嗽胸痛者配尺泽、中府;热入营血者配内关、血海、三阴交;抽搐者配太冲、水沟、内关、神门。

【方法】毫针刺用泻法。大椎刺络拔罐,十宣、十二井穴点刺出血。

【其它疗法】

1.耳针

取耳尖、耳背静脉、肾上腺、神门。耳尖、耳背静脉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余穴用毫针刺,强刺激。

2.刮痧

取脊柱两侧、背俞穴。用刮痧板或汤匙蘸食油或清水,刮脊柱两侧和背俞穴,刮至皮肤红紫色为度。

3.穴位注射

取曲池。用柴胡注射液2ml或复方氨基比林1ml穴注。

【按语】

针灸退热有很好的效果,但针灸只是作为处理高热的措施之一,对高热应首先查明原因,明确诊断,必要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三、内脏绞痛

内脏绞痛是泛指内脏不同部位出现的剧烈疼痛。现将临床常见的内脏急痛证简要叙述如下:

1.心绞痛

心绞痛是指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地、暂时性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胸痛为突出表现的综合征。

【治法】通阳行气,活血止痛。

【主穴内关、阴郄、膻中、心俞、厥阴俞。

【配穴】气滞血瘀者配血海、膈俞;阳气欲绝者配水沟、百会、关元。

【方法】毫针刺用泻法。进针后须持续捻转30秒至数分钟,留针20分钟。

【其它疗法】

耳针

取心、小肠、交感、神门、胸、肾上腺。毫针刺,中等刺激强度,留针30~60分钟。

2.胆绞痛

胆绞痛常见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和胆道蛔虫症。

【治法】疏肝利胆,行气止痛。

【主穴胆囊穴、阳陵泉、胆俞、日月、中脘。

【配穴】呕吐配内关、足三里;黄疸配至阳;发热配大椎、曲池;胆道蛔虫配迎香透四白、鸠尾透日月。

【方法】毫针刺用泻法。留针30~60分钟,间歇运针。

【其它疗法】

(1)耳针

取胰胆、肝、十二指肠、交感、神门、耳迷根。毫针刺,强刺激,留针30~60分钟。

(2)穴位注射

①取穴同耳针。用2%利多卡因1ml穴注,每穴0.3ml,每次取2穴,每日1次。

②取胆囊穴或阳陵泉。用阿托品0.5mg或颅通定30~60mg穴注。

3.肾绞痛

肾绞痛多见于泌尿系结石症。其临床表现为绞痛突然发生,疼痛多呈持续性或间歇性,并沿输尿管向髂窝、会阴、阴囊及大腿内侧放射,并出现血尿,排尿困难或尿流中断,肾区可有叩击痛。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止痛。

【主穴肾俞、三焦俞、关元、三阴交、阴陵泉。

【配穴】血尿配血海、太冲。

【方法】毫针刺用泻法。持续运针3~5分钟,留针30~60分钟。亦可在肾俞、三阴交用电针。

【其它疗法】

(1)耳针

取肾、输尿管、膀胱、交感、神门。毫针刺,强刺激。留针30分钟。

(2)穴位注射

取肾俞。用颅通定30~60mg穴注。

4.胃绞痛

胃绞痛多见于胃痉挛、急性胃炎等症。其临床表现为胃脘疼痛暴作,伴恶心呕吐,嗳腐吞酸。

【治法】和胃降逆,理气止痛。

【主穴中脘、足三里、内关。

【配穴】嗳腐吞酸配建里、里内庭。

【方法】毫针刺用泻法。留针30分钟。

【其它疗法】

(1)耳针

取胃、交感、神门。毫针刺,强刺激,留针30分钟。

(2)穴位注射

取中脘、足三里。用阿托品0.5mg或颅通定30~60mg穴注,每次取1穴。

【按语】

针灸对各种内脏疼痛均有明显的止痛效果。但在治疗中应查明原因,结合病因治疗效果更佳。同时应随时注意病情变化,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第八节 其他

一、肥胖症

人体脂肪积聚过多,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以上时即称为肥胖症。临床分为单纯性和继发性两类。针灸减肥,以治疗单纯性肥胖症为主。

【治法】祛湿化痰,通经活络。

【主穴曲池、天枢、阴陵泉、丰隆、太冲。

【配穴】腹部肥胖者配归来、中极、下脘;便秘者配支沟、上巨虚。

【方法】毫针刺用泻法。每日1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疗程。嘱患者适当控制饮食,加强锻炼。

【其它疗法】

耳针

取胃、脾、大肠、三焦、内分泌、腹。毫针刺,留针30分钟;或用王不留行压丸法,每次餐前30分钟按压耳穴3~5分钟,有灼热感为宜,2~3天换1次,10次为1疗程。

二、戒断综合征

戒断综合征是指在戒烟、戒毒、戒酒等情况下出现的一系列瘾癖症候群。本篇主要讨论针灸治疗戒烟综合征和戒毒综合征。

1. 戒烟综合征

戒烟综合征是指因吸烟者长期吸入含有尼古丁的烟叶制品,当中断吸烟后所出现的全身软弱无力、烦躁不安、呵欠连作、口舌无味,甚至心情不畅、胸闷、焦虑、感觉迟钝等一系列瘾癖症状。

【治法】安神除烦,调和阴阳。

【主穴百会、神门、戒烟穴(列缺与阳溪连线中点)。

【配穴】咽部不适者配颊车、三阴交;烦躁者配内关、通里;肺气虚者配肺俞。

【方法】毫针刺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每日1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疗程。

【其它疗法】

耳针

取肺、口、交感、神门、皮质下、心。毫针刺,每日1次,留针30分钟;或用王不留行压丸法,2~3天换1次,10次为1疗程。

2. 戒毒综合征

戒毒综合征是指吸毒者因长期吸食毒品成瘾,戒断时出现的渴求使用阿片、恶心呕吐、肌肉疼痛、流泪流涕、瞳孔扩大、毛发竖立或出汗、腹泻、呵欠、发热、失眠等瘾癖症候群。

【治法】调神定志,疏调气血。

【主穴水沟、大陵、神门、合谷。

【配穴】腹泻者配上巨虚、天枢;失眠者配三阴交、四神聪、太溪、太冲;恶心呕吐者配中脘、内关。

【方法】毫针刺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每日1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疗程。

【其它疗法】

(1)耳针

取肺、神门、皮质下、交感、内分泌、心、肝、肾。以低频脉冲电流刺激,每次30分钟,每日1次。刺激结束后在上述耳穴贴压完不留行籽。10次为1疗程。

(2)电针

取内关、外关、劳宫、合谷。用1~2赫兹的低频电脉冲刺激,每次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