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三叉神经痛 中医治疗诊断方法/治疗方药方剂
    

三叉神经痛

  
疾病名称(英文) trigeminal neuralgia
拚音 SANCHASHENJINGTONG
别名 痛性抽搐中医:偏头风,头风,面痛,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周围神经及神经节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三叉神经痛指的是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发作性、短暂性的剧痛。疼痛每次可持续数秒,每日发作数十次至数百次,痛如电击样、刀割样、烧灼样或针刺样。三叉神经痛以第二支和经三支分布区的疼痛较为多见,大多为单侧性的,双侧性的较少,不足发病人群的5%。
中医释名 中医古籍中虽然没有三叉神经痛的病名,但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与中医的“偏头风”、 “头风”、“面痛”等极为相似,在中医文献中可以发现许多对本病的症状描述及证治论述。
西医病因 三叉神经痛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指的是有明确原因造成的三叉神经痛,它可以因桥脑小脑肿瘤、三叉神经根或半月神经节部的肿瘤、血管畸形、动脉瘤、蛛网膜炎多发性硬化等病引起。而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指的是病因不明的三叉神经痛。但是,随着近年来显微血管减压术的大量开展,这类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也基本弄清。其主要原因是邻近血管,如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等压迫三叉神经根所致。
中医病因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可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但是,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疼痛均多与火邪有关。正如《证治准强》中所言,“面痛皆属火盛”。外感所致常由风邪挟寒、挟火、挟痰杂而致病;内伤者多由阳明燥热、情志内伤所致。
季节
地区
人群 本病多发于成年和老年人,40岁以上的患者可达70%~80%,女性略多于男性。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头面为三阳经分布区域,位于人之顶部,外感致病,每与风邪有关。风性升发、向上,高巅之上,唯风可及,风邪挟杂寒邪、火热、痰浊,以致风寒凝滞、风火上灼、风痰阻滞经络。引发疼痛,而且,寒、痰内壅也易化火生热。内伤所致多与情志不遂、阳明燥热有关。情志不遂,能致肝失条达,肝郁化火,肝火上扰头面,灼伤经络,则见头面疼痛;阳明燥热,循经上扰,亦可见头面疼痛;或因情志不遂,致气滞血瘀,或因病久入络,亦可见有瘀象。
病理 关于三叉神经痛的病理变化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和感觉根内难以发现特殊的病理改变:另一种认为三叉神经半月节内可见节细胞消失、炎性浸润、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及脱髓鞘改变等。但是,根据近年的研究来看,多数支持后一种观点,而且,上述变化可以清楚地从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到。
病理生理 1966年Jenneta提出本病系因感觉根受扭曲的血管压迫所致。在感觉根进入脑桥处,90%以上可见有扭曲的动脉(常见为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静脉或动、静脉的压迫。三叉神经感觉根在上述慢性机械性压迫下,使部分纤维发生节段性脱髓鞘变性,脱髓鞘的轴突与相邻纤维间发生短路,形成“假性突触”。当邻近有轻微的上行性触觉冲动或下行的运动冲动时,均可通过此短路的痛觉纤维传入中枢。许多冲动的叠加产生阈上刺激,激发半月节内神经元的疼痛性发放。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1、风寒凝滞
证候:颜面阵发性短暂的抽搐样疼痛,痛似刀割,面肌紧束,惧怕风冷,常因外感风寒而诱发或加重,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或弦紧。
2.风热侵袭
证候:颜面阵发性短暂的抽搐样剧痛,有烧灼感,口苦心烦,口干口渴,便秘溲赤,舌尖红赤,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3、风痰阻络
证候:颜面阵发性短暂的剧痛,面颊麻木作胀,头昏头沉,胸脘痞闷,对吐痰涎,胃纳欠佳,舌体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阳明火旺
证候:颜面阵发、短暂的抽搐样剧痛,面颊灼热,甚则痛如刀割,面红目赤,口干口臭,渴欲引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而干,脉弦或弦数。
5、肝胆郁热
证候:颜面阵发性短暂的抽搐样剧痛,面颊灼热,烦躁易怒,头晕耳鸣,面红目赤,失眠多梦,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或脉弦数。
6、瘀血阻滞
证候:颜面阵发性短暂的剧痛,痛如锥刺、刀割,痛处拒按,或发作颜面疼痛日久,经久不愈,舌紫暗,或舌有瘀点、瘀斑,或舌下静脉紫暗、曲张。
西医诊断标准 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标准:
1.呈发作性剧痛,持续时间短,一般数秒至2~3min。
2.疼痛局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内,不超越三叉神经的分布范围。
3.颜面部有扳机点。
4.间歇期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所见。

附:诊断标准:
1、1支或几支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发作性剧痛,单侧居多,多见于中、老年人。
2、面、鼻及口腔等部位可以有板机点,刺激此点可使疼痛发作。
3、三叉神经干或半月神经节封闭,可以制止疼痛发作或减轻疼痛。
4、发作期间无明显神经系统功能受损的体征,否则应注意除外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西医诊断依据 典型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以根据疼痛发作部位、性质、触发点的存在及检查时极少有阳性体征等情况予以确诊。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一)症状:
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突然出现的短暂而剧烈的疼痛。疼痛发作前常无先兆,突然发作,突然停止。每次发作可持续数秒钟至1~2分钟。间歇期常无任何疼痛,一切如常。发病早期,发作次数较少,间歇期较长,可以数日发作1次。大多数病人病情会逐渐加重,疼痛发作次数会逐渐频繁,以致于数分钟1次,甚至终日不止。疼痛可以呈周期性发作,每次发作期可持续数周至数月,缓解期可由数天至数年不等,很少有自愈者。部分病人发作似与气候有关,冬、春季较易发病。疼痛可以呈针刺样、刀割样、撕裂样、烧灼样的剧烈跳痛。发作时病人表情痛苦,常以手掌或毛巾紧按病侧面部或用力擦面部,以期能减轻疼痛。有的病人还可以出现痛性抽搐。患者的疼痛常先起始于三叉神经的一个分支,逐渐扩散到其他两支。触碰三叉神经分布区的某些敏感点,即可诱发三叉神经痛,该处即为三叉神经痛的“触发点”,亦称 “板机点”,因此,咀嚼、刷牙、洗脸、打呵欠、说话、饮水、剃须及冷、热刺激皮肤、转头等均可诱发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多为一侧性的少数双侧疼痛者,也往往先在一侧出现疼痛,或一侧疼痛较对侧严重,经治疗一侧疼痛消失后,对侧发作随之加重。疼痛受累以第3支最为多见,第2支次之。两支同时发作者,以第2、3支合并疼痛者最为常见,少数可3支同时疼痛。
(二)体征:
神经系统常无异常改变。有时因局部皮肤粗糙,局部痛,触觉可有轻度减退,作过封闭治疗者也可有面部感觉减退。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一般的理化检查均在正常范围,无特殊改变。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牙痛 三叉神经痛早期容易被误诊为牙痛。部分患者在正确诊断前已有拔牙而不能使疼痛缓解的经历,牙痛为持续性疼痛,多局限在齿龈部,它不会因外来因素而加重。必要时可以作X线检查,以观察有无致痛的牙病、压迫神经的埋伏牙及肿瘤等。
2、舌咽神经痛 舌咽神经痛临床上较少见,多见于青年妇女。其疼痛部位在舌根、软腭、扁机体、咽部及外耳道等处。常由进食、吞咽、说话而诱发。扁体可有压痛。用4份可卡因,1份潘妥卡因或地卡因喷涂在咽部、扁桃体及舌根部,疼痛可以缓解。从而可以与三叉神经痛鉴别。
3、偏头痛 疼痛范围不局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典型的偏头痛在发作前常视觉先兆,严重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疼痛持续时间较长,每次发作可以持续数小时至1~2天,疼痛可以自行缓解。
4、三叉神经炎 可因流感、伤寒疟疾、鼻窦炎、下颌骨骨髓炎、糖尿病痛风、酒精中毒、中毒、食物中毒等症引起。疼痛为持续性,压迫神经分支可以使疼痛加剧。三叉神经分布区痛觉减退或过敏,有时可以伴有运动支功能障碍。
5、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发作情况及特征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相似,但是,发病年龄多偏小。根据引起三叉神经痛病因的不同,还可见有其他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体征。颅底摄片、脑脊液检查、鼻咽部活检、脑干诱发电位、扫描及等有助于发现本病的病因,而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鉴别。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疼痛发作消失。
2、好转:发作次数减少或发作时疼痛减轻。
预后 本病的预后较好,大多数病人经中西医药物保守治疗后,疼痛可以缓解。仅少数病人需要外科治疗。虽然三叉神经痛疼痛缓解后的复发率较高,但经过重复以往的治疗,疼痛仍能缓解。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一)药物治疗:
1、卡马西平(酰胺咪嗪)开始先服用卡马西平100~200mg/日,然后每日增加100mg, 逐渐增至400~800mg/日维持,最大量不宜超过1600mg/日,若仍然无效,或期间因副作用而不能耐受治疗时,应考虑其他疗法。服用本药后2.5~6小时内,卡马西平即能达到最大血浓度。因此,对于大多数病人来讲,首次用药数小时内即可使疼痛减轻,但是,要终止疼痛发作需要使本药的血浆浓度达到6~12μg/ml。
2、苯妥英钠 本药效果不及卡马西平。开始给予苯妥英钠100mg/日,每日增加100mg, 逐渐增加,最大量不宜超过800mg/日。
3、氯硝安定 开始给予lmg/日,逐渐增至6~8mg/日,维持治疗6~9周。
4、维生素B12 通常给予维生素B12 1000~3000μg,肌肉注射,每周2~3次,4~8周为1疗程。或开始给予本药1000μg注射,以后每次增加1000μg,最大量不宜超过5000μg,或以2000~3000μg 维持至疼痛消失。
(二)外科治疗:经过药物反复治疗无效,而且,疼痛难以忍受者,可以考虑运用外科的方法进行治疗。
1、封闭治疗 将甘油、酒精、热水、酚等注射于三叉神经的各个分支或半月节上,使之破坏,阻断其传导作用,从而使面部感觉丧失,达到止痛的目的。
2、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在线监视下或在导向下,将射频电极针经皮插入三叉神经节,通电加热至65~75℃,维持1分钟。选择性地破坏半月节后司痛、温觉的传导纤维,保留司触觉的传导纤维。基本上可以达到痛觉消失而触觉保留的效果。
3.手术治疗 除了上述方法外,临床上还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适当选用三叉神经后根切断术,延髓三叉神经感觉束切断术或三叉神经后根显微血管减压术等方法治疗。
中医治疗 1、风寒凝滞:治宜疏风散寒,缓急止痛。方用川芎茶调散加减。药用:川芎10g、荆芥10g、白芷10g、防风10g、细辛3g、甘草6g、薄荷10g。寒甚者,加制附子麻黄,生;面部肌肉抽搐者,加全蝎蜈蚣
2、风热侵袭:治宜疏风清热,和络止痛。方用芎芷石膏汤加减。药用:川芎10g、白芷10g、石膏30g、菊花12g、细辛3g、黄芩10g。热甚者,加栀子、黄芩;便秘者,加大黄;口渴者,加花粉芦根生地
3、风痰阻络:治宜祛风化痰,通络止痛。以半夏天麻白术汤合牵正散加减。药用:半夏12g、茯苓12g、川芎10g、白附子10g、全蝎6~10g、白术10g、泽泻15g、细辛3g、羌活10g。畏风明显者,加荆芥、防风、羌活;痰甚者,加胆星莱菔子、陈皮;热象明显者,加黄连、栀子。
4、阳明火旺:治宜清胃泻火,散热止痛。以芎芷石膏汤合清胃散加减。药用:细辛3g、石膏30g、白芷10g、菊花12g、黄连10g、生地12g、羌活10g、升麻6g、薄荷10g。便秘者,加大黄;口渴者,加花粉、芦根、麦冬
5、肝胆郁热:治宜疏肝清热,泻火止痛。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用:龙胆草12g、栀子10g、黄芩10g、柴胡10g、生地12g、木通6g、车前子(包煎)10g、藁本10g。便秘者,加大黄;头晕目眩者,加钩藤、天麻、石决明
6、瘀血阻滞:治宜活血化瘀,祛瘀止痛。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药用:川芎10g、细辛3g、赤芍12g、桃仁10g、红花10g、全蝎10g、元胡10g、老葱2根。瘀血明显者,加上鳖虫、水蛭;便秘者,加酒军。
(二)单验方
1、全蝎、蜈蚣等量,研细末,每次服用2g,每日2~3次,以温黄酒送服。
2、川芎10g,细辛3g,生石膏20g。水煎服,每日2次。
3、贴敷治疗 以马钱子川乌草乌乳香没药等量,研细末,用黄酒或醋调匀,贴敷于太阳、颊车、下关等穴。
中药 1、川芎茶调丸: 6g,每日2~3次。
2、天麻丸:3~6粒,每日3次。
3、龙胆泻肝丸: 6g,每日2~3次。
4、芎菊上清丸: 6g,每日2~3次。
5、牛黄上清丸:1丸,每日2次。
针灸 (1)体针:以合谷、内庭透涌泉为主穴。三叉神经眼支疼痛者,加选太阳、攒竹、阳白、眉中、鱼腰、大冲等;上颌支疼痛者,加下关、四白;下颔支疼痛者,加颊车、承浆、下颌穴等。根据病情运用适当的手法,留针20~30分钟,1~2天治疗1次。
(2)耳针:可选取面颊、上颌、下颌、神门、枕、肾上腺等穴。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本病的治疗上,应当充分发挥中西医两种医学之所长,扬长避短。在疼痛发作或疼痛发作比较频繁时,应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三叉神经痛。从目前来看,西药如卡马西平等具有较好的止痛作用,但是,往往因为其具有较为严重的副作用,而使病人不能耐受,导致不能坚持治疗,而功亏一篑。中西医药物联合应用,一方面可以提高西药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或减少西药的毒副作用,使病人可以坚持治疗,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
护理
康复
预防 保持心情愉快,心胸开阔,避免精神紧张。劳逸适度,饮食起居有节,加强体育锻炼,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坚持适当服用中西医药物,以减少本病的发作。
历史考证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