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搜索更多精品课程:
热 门:外科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肤性病学骨科学全科医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影像药 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生物技术制药生药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卫生毒理学检 验:理化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护 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 社区护理五官护理护理学内科护理护理管理学中 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口 腔: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组织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医用化学其 它:人体解剖学卫生统计学人体寄生虫学仪器分析健康评估流行病学临床麻醉学社会心理学康复医学法医学核医学危重病学中国医史学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诊断学 > 河北医科大学 > 正文:中医诊断学电子教材:病性辨证
    

中医诊断学-电子教材:病性辨证

中医诊断学:电子教材 病性辨证:第八章 病性辨证病性辨证,就是在中医理论指www.med126.com导下,对病人所表现的各种症状、体征等进行分析、综合,从而确定疾病当前证候性质的辨证方法。病性辨证包括:六yin证候、气血证候、津液证候、阴阳虚损证候、情志证候。第一节 辨六yin证候六yin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的统称。辨六yin证候,是根据病人所表现的症状、体征等,对照六yin病邪的致病特点,辨别疾病当前病理本质中是否存在着六yin证候。一

第八章   病性辨证

 

病性辨证,就是在中医理论指www.med126.com导下,对病人所表现的各种症状、体征等进行分析、综合,从而确定疾病当前证候性质的辨证方法。

病性辨证包括:六yin证候、气血证候、津液证候、阴阳虚损证候、情志证候。

第一节   辨六yin证候

六yin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的统称。

辨六yin证候,是根据病人所表现的症状、体征等,对照六yin病邪的致病特点,辨别疾病当前病理本质中是否存在着六yin证候。

一、风yin证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善行而数变。

〔定义〕指风邪侵袭人体肌表、经络,卫外机能失常,表现出符合“风”性特征的证候。具有发病迅速,变化快,游走不定的特点。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汗出,苔薄白,脉浮缓,或有鼻塞,流清涕,咳嗽,喷嚏,或肢体麻木,强直,痉挛,四肢抽搐,角弓反张,或皮肤瘙痒,丘疹。

〔辨证依据〕新起恶风、微热、汗出、脉浮缓,或突起风团、瘙痒、麻木、肢体关节游走疼痛、面睑浮肿。

二、寒yin证

寒为阴邪,其性清冷,凝滞,收引,伤人阳气,阻碍气血运行。

〔定义〕指寒邪侵袭机体,阳气被遏,以恶寒甚,无汗,头身或胸腹疼痛,苔白,脉紧等为主要表现的实寒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脉浮紧。

  伤寒:寒邪外袭于肤表,阻遏卫阳,阳气抗邪于外所表现的表实寒证。

  中寒证:寒邪直接内侵脏腑,气血,遏制及损伤阳气,阻滞脏腑气机和血液运行所表现的里实寒证。

寒邪客于不同脏腑,则有不同证候。

寒邪客肺――肺失宣降,咳嗽,哮喘,咳稀白痰

寒滞胃肠――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

寒郁经脉――手足拘急,四肢厥冷

寒凝筋脉,筋脉收缩,而脉微欲绝。

〔辨证依据〕新病突起,病势较剧,有感寒原因可查,以寒冷症状为主要表现。

三、暑yin证

暑性炎热升散,为病必见热象,最易耗气伤津,且暑多夹湿,常与湿邪相混成病。有严格的季节性。

〔定义〕指感受暑热之邪,耗气伤津,以发热,口渴,神疲气短,心烦头晕,汗出,小便短黄,舌红苔黄干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暑性炎热升散――发热,恶热,汗出多

耗气伤津――口渴喜饮,气短神疲,尿黄

气随汗泄――脉虚数

暑夹湿邪,湿泛上焦――苔白或黄

暑热炎蒸,上扰清窍,内灼神明――卒然昏倒

灼气伤津――发热,口渴,汗出,气急

挟湿,蒙蔽清窍,内陷心包――神昏

肝风内动,阳气不达四肢――惊厥

〔辨证依据〕夏月有感受暑热之邪的病史,发热、口渴、汗出、疲乏、尿黄等为常见症状。

四、湿yin证

湿性重浊,粘滞,病变常缠绵留着,不易速去。

〔定义〕指感受外界湿邪,或体内水液运化失常而形成湿浊,阻遏气机与清阳,以身体困重、肢体酸痛、腹胀腹泻、纳呆、苔滑脉濡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湿邪阻滞气机,困遏清阳――困重,闷胀,酸楚,腻浊,脉濡缓或细。

“头胀痛,首如裹。”

外湿:以肢体困重,酸痛为主,或皮肤湿疹,瘙痒。

内湿:脘腹痞胀,纳呆,恶心,便稀,病位偏重于内脏。

〔辨证依据〕起病较缓而缠绵,以困重、酸楚、痞闷、腻浊等为证候特点。

五、燥yin证

燥性干燥,易伤津液,有凉燥与温燥之分。

〔定义〕指外界气候干燥,耗伤津液,以皮肤、口鼻、咽喉干燥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1、凉燥:深秋气凉

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喉痒,舌白而干,脉浮。

2、温燥:初秋气温

身热有汗,口渴,咽干,咳逆胸痛,甚则痰中带血以及上气鼻干,舌干苔黄,脉浮数。

〔辨证依据〕常见于秋季或处于干燥的环境,具有干燥不润的证候特点。

六、火热证

火热为阳邪,其性炎热,伤津耗气,生风动血,易致疮疡。

〔定义〕指外感火热邪毒,阳热内盛,以发热,口渴,胸腹灼热,面红,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而干,脉数或洪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壮热,口渴,面红目赤,烦躁,谵妄,衄血,吐血,斑疹,或狂越,脓,舌质红绛,脉洪数或细数。

〔辨证依据〕新病突起,病势较剧,以发热、口渴、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干、脉数有力为主要表现。

 

 

 

 

 

 

 

 

 

 

第二节  辨阴阳虚损证候

根据病人所表现的症状、体征等,对照阴津、阳气的生理、病理特点,辨别疾病当前病理本质中是否存在着阴、阳虚损的证候。

    包括:阳虚证、阴虚证、亡阳证、亡阴证。

一、阳虚证(虚寒证)

  【含义】体内阳气亏虚,机体失却温养,推动、蒸腾、气化等作用减退,以畏寒肢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成因】

A久病不愈,阳气被戕

  B过服凉药或生冷食物――――阳气耗损

  C老损过度或年老体衰

   【表现】

1、阳虚失温(寒象):畏寒肢凉,面色晄白,精神萎顿。

2、 蒸腾气化失职:自汗,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辨证要点】病久体弱,以畏寒肢凉、小便清长、面白、舌淡等为主要表现。

附:阳虚证现代研究进展

1、阳虚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皮质激素法、甲状腺功能减退法、羟基脲法、他巴唑法、利血平法、腺嘌呤法、过量寒凉中药法。

2、研究成果

(1)肾上腺皮质激素降低。研究发现,阳虚证患者17-羟类固醇、17-酮类固醇降低,乃由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减退所致,肾阳虚证尤为显著。

(2)甲状腺功能低下。研究发现,阳虚证患者红细胞糖醇解作用减慢,红细胞中获得的能量减少。甲状腺机能活动低下或静止。

(3)副交感神经占优势。研究发现,阳虚证患者副交感神经占优势,内脏5-羟色胺含量增多,尿中儿茶酚胺含量降低或变化不大,血浆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降低。(人在休息、睡眠期间,副交感神经亢进)

(4)物质能量代谢降低。研究发现,阳虚证患者机体营养不良、能量代谢降低。肌酐系数明显降低,红细胞ATP含量明显降低。

二、阴虚证(虚热证)

【含义】体内阴液亏少而无以制阳,滋润、濡养等作用减退,以咽干、五心烦热、脉细数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成因】

A温病热盛,耗伤阴液

  B失血,汗、吐、下太过――――――――――阴虚

  C久病,劳倦,房室,七情太过

  D过服温燥劫阴药物或食物

   【表现】

1、阴虚失濡(燥象):口干舌燥,形体消瘦,尿黄便结。

  2、阴虚阳亢(热象):五心烦热,潮热,颧红,盗汗

  舌红少津(苔),脉细数

辨证要点】病久体弱,以五心烦热、尿黄便结、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主要表现。

附:阴虚证现代研究进展

1、阴虚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肾动脉狭窄高血压模型、甲状腺功能亢进模型、过量温热中药模型、小肠侧瘘模型、皮质激素模型、利血平模型。

2、研究成果:

(1)肾上腺皮质激素增高。研究发现,阴虚证患者17-羟类固醇偏高,促进脂肪分解。

(2)甲状腺功能亢进。研究发现,阴虚证患者红细胞糖醇解作用加快,红细胞中获得的能量增多。甲状腺有萎缩或退形改变机能活动亢进。

(3)交感神经占优势。研究发现,阴虚证患者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内脏儿茶酚胺含量增多,尿中儿茶酚胺含量增多,血浆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高于正常。(人在精神兴奋、运动时交感神经亢进)

(4)物质能量代谢增高。研究发现,阴虚证患者营养状况正常、能量代谢增高。肌酐系数明显增高,能量生成和利用高,新陈代谢快。

三、亡阳证

【含义】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欲脱,以冷汗、肢厥、面白、脉微等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候。

【成因】

A阳虚日久,渐至亡脱

  B 阴寒极盛,暴伤阳气

  C大汗、失精、大失血--阴血消亡--阳随阴脱

D亡阴导致亡阳

【表现】

汗――冷汗淋漓,质稀味淡

  肢――四肢厥冷

  息――呼吸微弱

  色――面色苍白

神――神志模糊

  舌――舌淡而润

脉――微细欲绝

辨证要点】有长期阳虚病史,或有导致阳起暴亡的因素,以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欲绝为主要表现。

(五)阳虚与亡阳证的鉴别

阳虚证

自汗

畏寒肢冷

少气

精神萎顿

沉细无力

亡阳证

脱汗

四肢厥冷

呼吸微弱

神志模糊

微细欲绝

四、亡阴证

【含义】体内阴液严重耗损而欲竭,以身灼烦渴、唇焦面赤、脉数疾、汗出如油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侯。

【成因】

A高热,大汗,大吐,大泻,大失血,烧伤,阴液迅速丧失  

B阴亏日久,渐至枯竭

    C阳虚日久,反致阴液耗竭

【表现】

汗――汗出如油

  肢――手足温和

  息――呼吸急促

    色――面红颧赤

    神――虚烦躁扰

舌――干红无苔

  脉――数疾无力

  【辨证要点】有阴液严重耗损的病理基础,以身热烦渴、唇焦面赤、脉数疾、汗出如油为主要表现。

(五)阴虚证与亡阴证的鉴别

阴虚证

盗汗

手足心热

舌红少津

细数

亡阴证

脱汗

手足温和

干红无苔

数疾无力

(六)亡阳证与亡阴证的鉴别

亡阳证

冷汗淋漓

质稀味淡

四肢厥冷

舌淡胖嫩

微细欲绝

亡阴证

汗出如油

质粘味咸

手足温和

干红无苔

数疾无力

 

 

 

第三节  辨气血证候

根据病人所表现的症状、体征等,对照气血的生理、病理特点,分析、判断疾病中有无气血亏损或运行障碍的证候存在。

   气血亏虚(气虚、血虚、气脱、血脱、气陷、气不固)

气血证候

   气血运行失常(气滞、血瘀、气逆、气闭、血热、血寒)

气血同病证候:气血两虚、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

气病辨证

气的概念:气是构成人体(物质观)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运动观)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

气病病理特点

无力升举―气陷证

气虚证  虚极逸脱―气脱证  气不密表―卫表不固证(肺气虚证)

  固摄无权―气不固  血失统摄―气不摄血证(脾不统血证)

下元失固―肾气不固证(肾病辨证)

因滞而逆――气逆证

气滞证

因滞而闭――气闭证

一、气虚类证

(一)气虚证

〔概念〕元气不足,气的推动、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或脏腑功能减退所表现的全身性虚弱的证候。

〔成因〕1、先天不足

  2、后天失养

  3、年老体弱

  4、疾病/过劳所伤

〔表现〕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眩晕自汗,动则尤甚,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虚。

〔要点〕病体虚弱,以神疲、乏力、气短、脉虚为主要表现。

〔病机演化〕气虚可导致血虚、阳虚、生湿、生痰、水停、气滞、血瘀、易感外邪、食积、虫积等,并可与血虚、阴虚、阳虚津亏等形成兼证。

附:气虚证现代研究进展

1、动物模型的研制

   (1)控制饲料量造模法:根据“饥则损气”的理论,通过控制饲料量造成气虚证动物模型。饲料量以控制在100克/公斤/日为宜。

   (2)强迫游泳造模法:根据过劳伤气的原理制造气虚证动物模型。迫使大鼠连续游泳两周,使大鼠处于高度应激状态,造成大鼠体力逐步衰弱。

2、气虚证与甲皱微循环的关系:气虚证患者的甲皱微循环变化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管袢轮廓模糊,血色淡红,暗红,流态断线状,管袢发夹状减少,扭曲状增加,血流速度降低。表明气虚证时,气的鼓动力不足,致使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减弱是气虚证发生的重要因素。

3、气虚证与免疫功能的关系:研究发现,气虚证患者T淋巴细胞的阳性率为38.60±4.83%,明显低于正常(54.32±6.50%),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气虚证患者存在着机体免疫功能的低下。

4、气虚证与物质代谢的关系:研究显示,气虚证患者血液红细胞糖酵解活力明显低于正常人;尿肌酐、尿尿酸、尿尿素氮含量也较正常人明显降低,结果表明气虚证患者呈现有能量代谢的障碍。

  (二)气陷证

〔概念〕由于元气升举无力所引起的以脏器下垂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成因〕1、气虚进一步发展(伴见虚象)

  2、劳伤脏器(多无明显虚象)

〔表现〕

陷证:脘腹重坠,食后益甚(胃下垂)

   久泻久痢,甚则脱肛

   阴挺(子宫脱垂)

虚象: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眩晕自汗,动则尤甚,面色淡白

舌脉:舌淡苔白脉虚

〔要点〕体弱而瘦,以气短、气坠、脏器下垂为主要表现。

〔分析〕本证可见于泄泻,胃缓,脱肛,阴挺等疾病中。

常见于素体禀赋不足,形体瘦长之人,或平日饮食不节,房劳过度,胎次过多之人。

一般以中老年患者多见,小儿极少,但非绝对。

主要病机是:元气不足,络脉失养而驰,以致升举无力,反陷于下。

(三)气不固证

气不密表――卫表不固证肺气虚证

血失统摄――气不摄血证脾不统血证

下元失固――肾气不固证

(四)气脱证

〔概念〕元气亏虚,所引起的气息低微,汗出不止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候。

〔成因〕1、由气虚证,气不固证发展而来

  2、大汗,大吐,大泻或大失血,出血中风的情况下出现。

  3、长期内伤虚损或暴邪骤袭。

〔表现〕气息低微,汗出不止,四肢厥冷,神志模糊,脉微细欲绝。

二、气滞类证

(一)气滞证

〔概念〕某一脏腑或经络气机阻滞不畅所形成的证候。

〔特点〕可发生在患病机体的任何部位,多在疾病早期。临床有“初起在气”之说,多属实证。

〔成因〕1、病邪内阻(有形实邪)

  2、七情内伤

  3、阳气不足,温运无力(如肝气(阳)虚――肝气郁)

〔表现〕胀闷疼痛:  

1、时轻时重,部位不定,呈攻窜痛特点

2、痞胀时没时现,时聚时散

3、胀闷而满随嗳气或矢气而减

4、胀痛随情志波动而增减

舌脉:苔薄,脉弦

〔要点〕以胀闷疼痛为辨证要点。

〔分析〕本证为脏腑气机失调而壅滞。多与肝、肺、脾胃有关。是气病中最常见的病证,也是演化为各种气病的基础。

附:气滞证现代研究进展

本质研究:气滞证患者存在着甲皱微循环的异常表现:微循环瘀血,微血管口径增大,血管袢畸变较多。

(二)气逆证

〔概念〕气机升降失常,逆而向上所形成的证候。

〔成因〕外邪、食滞、火热、痰浊、情志抑郁

〔表现〕肺气上逆:咳嗽,气喘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呃逆,嗳气

  肝气上逆:头痛,眩晕,呕血,昏厥

〔要点〕以脏腑气机紊乱上逆的表现为要点。

〔提示〕本证可见于咳嗽,喘证,呃逆,呕吐,反胃等疾病中。

(三)气闭证

〔概念〕气机不通,郁闭于内所形成的证候。

〔成因〕1、七情过激(大怒,暴惊,忧思)

  2、有形实邪阻滞(瘀血,沙石,蛔虫,痰浊)

〔表现〕昏厥,绞痛(参见“厥病”“中风”等疾病中)

血病辨证

血的概念:构成人体(物质观)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运动观)的精微物质。

血病病理特点:

物质观(量):势缓慢发――血虚证

势急暴发――血脱证

运动观(态):血液自身状态――血瘀证

   受寒温等影响――血热证

 血寒证

三、血虚类证

(一)血虚证

〔概念〕血液亏虚,机体失于濡养所形成的全身性虚弱的证候。

〔成因〕

生血(少)――先天不足,禀赋素弱

 久病体弱,脾胃气虚

 瘀血内阻,新血不生

耗血(多)――急慢性出血

 情志内郁,气火内炽,暗耗阴血

 寄生虫感染

〔表现〕

常见症:面色无华(淡白/萎黄),唇色浅淡,爪甲不荣,眩晕。

或然症:或心悸失眠,或手足麻木,或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

舌脉:舌淡白,脉细弱。

〔要点〕以体表肌肤,粘膜组织色呈淡白为辨证要点。

〔分析〕血是濡养全身的物质,所以血虚可以影响到全身各处。但由于心生血,肝藏血,脾生血,统血,故血虚多以心,肝,脾为主,以血少不能濡养,脏腑功能衰减为病理特点。

〔鉴别〕

血虚证――突出色泽(面色,唇色,爪甲,舌色)

阴虚证―重在热势(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脉数)

附:血虚证现代研究进展

1、动物模型研制

(1)溶血性造模法:给予大白鼠2%乙酰苯肼(APH),按体重1mg/100g皮下注射。经3次注射后成模。

(2)失血性造模:采用健康雄性小白鼠,体重18-22g,剪去鼠尾尾尖约0.3cm,采血化验,然后把小白鼠尾部伤口浸入37℃左右的温水中,用手指轻捋鼠尾,放血约0.5ml。放血24小时后,再采血化验,确定血虚状态指标。

2、流行病学研究

对河北省承德地区及湖北省武汉市的17个单位进行调查,在3312人中共查出血虚证患者183例,血虚证的总体患病率为5.53%。

3、血虚证本质的研究

(1)血液流变性异常: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及全血还原粘度降低,血液呈低粘状态。

(2)心功能减退:试验发现,血虚证患者血浆心钠素(ZNP)明显升高;血浆ANP高于正常人,提示心脏循环及调节功能不足;心功能指数、心输出量等10项指标血虚组有明显差异。反映心肌收缩力减弱,影响心脏射血功能,出现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增加。

(3)微循环异常:血虚证患者的微循环改变具有一定特异性。甲皱微循环形态改变为:管袢淡红或苍白;管袢排列不齐、平均数减少;视野模糊。动力学改变为:血液断线或粒流。

(4)免疫功能降低:IgG、IgA、IgM降低。

(二)血脱证

〔概念〕血液突然大量脱失所形成的证候。

〔成因〕各种急慢性出血

〔表现〕

出血:势急量多

气脱:面色苍白

血虚:眩晕,心悸

舌脉:舌淡,脉微欲绝或芤

四、血瘀证

〔概念〕瘀血内阻所致的证候

〔成因〕

1、寒凝血脉,血行不畅

2、热与血结,煎熬血液

3、气虚/气滞,气不行血

4、外伤出血,瘀阻于内。

〔表现〕表现繁多

常见症征:疼痛:痛如针刺,部位不移,按之痛甚,夜间加剧。

舌脉:舌紫暗/瘀斑,瘀点,脉涩。

瘀阻各症:瘀在腹内:腹内癥积,按之坚硬不移

瘀在肤表:肤色青紫/黑暗,或见紫斑

瘀在胞宫:经色紫暗/夹有血块,闭经。

各症:瘀血出血:反复不止,血色紫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

   其它: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唇甲紫暗,肤表丝状如缕,腹部青筋外露,下肢筋青肿胀。

〔 要点〕局部的固定性刺痛,拒按/肿块

附:血瘀证现代研究进展

1、动物模型的研制

(1)根据中医病因学造模:主要有采用杠杆压力器加压造成外伤血瘀动物模型;采用低温冷冻,局部冻伤,引起紫绀、水肿,造成寒凝血瘀动物模型;用急性失血造成血虚血瘀模型。

(2)血液流变学改变和微循环障碍造模:主要有高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注射造模;凝血酶和6-氨基己酸造模。

(3)局部血液动力学障碍造模:主要有实验性心肌缺血动物造模法;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局部滴注造模法。

2、血瘀证诊断标准

(1986年11月第二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会议修订)

(1)主要依据:

①舌质紫暗或舌体瘀斑、瘀点,舌下静脉曲张瘀血;

②固定性疼痛,或绞痛,或腹痛拒按;

③病理性肿块,包括内脏肿大,新生物,炎性或非炎性包块,组织增生;

④血管异常,人体各部位的静脉曲张,毛细血管扩张,血管痉挛,唇及肢端紫绀,血栓形成,血管阻塞;

⑤血不循经而停滞及出血后引起的瘀血、黑粪、皮下瘀斑等,或血性腹水

⑥月经紊乱,经期腹痛,色黑有血块,少腹急结等;

⑦面部,唇,齿龈及眼周紫黑;

⑧脉涩,或结、代,或无脉。

(2)其他依据:

①肌肤甲错;

②肢体麻木或偏瘫;

③精神狂躁;

④腭粘膜征阳性(血管曲张、色调紫暗)

(3)实验室依据:

①微循环障碍;

②血液流变性异常;

③血液凝固性增高或纤溶活性降低;

④血小板聚集性增高或释放功能亢进;

⑤血流动力学障碍;

⑥病理切片示有瘀血表现;

⑦特异性新技术显示血管阻塞。

(4)判断标准:凡符合以下条件者可诊断为血瘀证。

①具有主要依据二项以上;

②具有主要依据一项,加实验室依据二项或其它依据二项;

③具有其它依据二项以上,加实验室依据一项。

3、血瘀证客观化研究

(1)血瘀证与微循环障碍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微血管畸形,微血流缓慢和瘀滞,血细胞聚集和(或)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微血管周围的渗血和出血,微血管缩窄和闭塞。

(2)血瘀证与血液流变性异常的关系:

浓:红细胞压积增加,球蛋白、β-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脂明显增加;

粘:全血比粘度、血浆粘度、还原粘度增加;

凝:血液凝固性增加,纤维蛋白含量增加,纤溶活性降低;血浆复钙时间缩短;

聚:红细胞及血小板在血浆中电泳速度减慢,血小板对ADP类诱导物质的聚体性增加。

、血热证

〔概念〕火热内炽,迫及血分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

外感热病:热邪侵犯血分

内伤杂病:烦劳,嗜酒,恼怒,房劳过度,导致阳气暴张,化热生火,侵扰血分。

〔表现〕

出血:吐,衄,便,崩等。

热象:舌红绛,脉弦数。

〔要点〕出血与热象共见。

〔分析〕本证因火热所伤脏腑不同,所以出血部位各异,出血量一般较多,甚盈盆盈碗,势如潮涌,血色红赤鲜泽。

舌红绛――血热炽盛,气血充盈脉络

脉弦数――脉中血行加速,血流涌盛。

六、血寒证

〔概念〕寒凝络脉,血行滞缓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寒邪内犯/阴寒内盛,凝滞脉络

〔表现〕

各部寒证:

  1、手足疼痛,遇寒增剧,等温痛减。

2、形寒肢冷,肢体肌肤紫暗发凉。

3、少腹疼痛,腹内积块(多见附件炎)

4、月经后期,小腹冷痛,经色紫暗,夹有血块

舌脉:舌暗淡,苔白润,脉沉迟/涩

〔分析〕本证可见于冻伤,中寒,托疽,疝气及月经不调等疾病中。主要病机是:寒瘀交阻于脉络,气血运行不畅。

〔鉴别〕

均有血脉瘀滞的病机和表现:

血瘀证:可以是血寒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尚可因热/气/外伤而成)

血寒证:既有寒象又兼瘀象。

七、气血同病辨证

依据气血相关理论,气血同病的证候类型常见的有五个: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 气随血脱证。


第四节 辨津液证候

 

津液:构成人体(物质观)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运动观)的精微物质。

津液病病理特点:

物质观(量):津液亏虚证

运动观(态):水液停聚――蓄积局部-痰饮,包括痰证、饮证;泛溢全身-水肿,包括阳水、阴水 。 

一、痰证

〔概念〕是指水液凝结,质地稠厚,停聚于脏腑,经络,组织之间而引起的病证。

〔成因〕1、外感六yin2、内伤七情

  3、饮食不当

〔表现〕咳嗽痰多胸闷

  脘痞不舒,恶心,纳呆

  头晕目眩,呕吐痰涎

  神昏,喉中痰鸣

  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瘰疠气瘿,痰核乳癖,喉中异物感

舌脉:苔腻,脉滑

〔要点〕咳吐痰多,胸闷,呕恶,眩晕,体胖,局部有包块,苔腻,脉滑。

〔分析〕与肺、脾、肾气化功能失调有关。

“百病多由痰作祟”、“诸般怪证皆属于痰”。

附:痰证现代研究进展

1、痰证客观化研究

(1)痰证与血脂、脂蛋白、载脂蛋白的关系

  研究表明,痰证患者存在着血脂、脂蛋白、载脂蛋白等生化指标的异常。认为载脂蛋白及脂蛋白组分的异常变化是痰浊型的病变基础之一。

(2)痰证与血液流变性的关系

痰证在血液流变学方面的改变是全血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明显增高,其它正常。说明痰邪实质是以血液稠浓、粘滞为特征,与血液凝固性无关。

(3)痰证与血液循环的关系

临床研究显示,痰证患者存在着血液循环的异常变化,主要为血液浓稠性、粘滞性、聚集性和凝固性增高,脑血流量减少。

(4)痰证与甲皱微循环的关系

主要表现为异型管袢增多,毛细血管扭曲、扩张,管袢模糊,周围渗出,流速减慢,流态呈粒流、粒线改变。痰湿体质亦存在着微循环障碍。

(5)痰证与体重指数、腰围/臀围值的关系

痰证患者体重指数(BMI)、腰围/臀围(WHR)明显增高,提示痰浊型病人形体明显趋于肥胖,印证了中医学“肥人多痰”之理论。检测WHR可作为痰浊型辨证客观化的一种简便可行的指标之一。

(6)痰证与血糖、胰岛素、红细胞Na-K-ATP酶活性的关系

痰湿型体质血糖、胰岛素水平显著高于非痰湿型体质,说明痰湿型体质存在着糖代谢的异常。红细胞Na-K-ATP酶活性痰湿型体质显著低于非痰湿型体质,揭示痰湿型体质具有能量转换水平偏低,体内能量利用减少的特征。

二、饮证

〔概念〕指水饮质地清稀,停滞于脏腑组织之间所表现的病证。

〔成因〕1、外邪侵袭

  2、中阳素虚

〔表现〕脘腹痞胀,泛吐清水,脘腹部水声漉漉(痰饮),肋间饱满,咳唾引痛(悬饮),胸闷,心悸,息促不得卧(支饮),身体肢节疼重(溢饮),咳吐清稀痰涎,或喉间哮鸣有声,头目眩晕,舌苔白滑,脉弦或滑。

〔要点〕以胸闷脘痞,呕吐清水,咳吐清稀痰涎,肋间饱满,苔滑。

〔分析〕饮邪停积于胃肠――痰饮

  胸胁――悬饮

  心包,肺――支饮

  身体――溢饮

三、水停证

〔概念〕水液停聚所导致的证候

〔表现〕头面,肢体甚或全身水肿,按之凹陷不易起,或为腹水而见腹部膨隆,尿少,身体困重,舌淡胖,苔白滑,脉濡缓。

分为阳水:实   势急   眼睑头面,上半身肿

阴水:虚   势缓   水肿,腰以下为甚

〔辨证依据〕以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腹大痞胀,舌淡胖等为主要表现。

〔鉴别〕湿、水、饮、痰

均属体内水液停聚所形成的病理性产物,其形成常与肺、脾、肾的脏腑功能失调和对水液的气化失常有关。

湿:无明显形质可见而呈“汽态”,弥漫性大,以肢体闷重酸困为主要表现。

水:质清稀为液态,流动性大,水肿,少尿为主症。

饮:较水浊而较痰稀的液态病理产物,常停聚于某些腔隙及胃肠,以停聚处的症状为主要表现。

痰:质地稠浊而黏,常呈半凝固乳胶状态,流动性小,多停于肺,但可随气流窜全身,见症复杂,一般有吐痰多的主症。

四、津液亏虚证

〔概念〕津液不足,机体失于濡润所形成的证候。

〔表现〕

全身燥象:口燥咽干、唇焦或裂、皮肤干瘪、眼窝深陷、小便短少、

大便干结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辨证依据〕以口渴尿少,口、鼻、唇、舌、皮肤、大便干燥等为主要表现。

〔鉴别〕均见舌红少津脉细数

津液亏虚证――突出全身性燥象

脏病阴虚证――突出全身性热象

腑病阴虚证――突出局部燥象(带有相应腑病特征)


第五节   辨情志证候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素问.举痛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执业兽医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一、喜证:由于过度喜乐,导致神志失常,以喜笑不休,精神涣散为主要表现的情志证候。

二、怒证:由于暴怒或过于愤怒,导致肝气横逆,阳气上亢,以烦躁多怒,胸胁胀闷,面赤头痛为主要表现的情志证候。

三、忧思证:由于思虑过度,或过分忧愁,导致心、脾等脏腑气机紊乱,以忧愁不乐,失眠多梦为主要表现的情志证候。

四、悲恐证:由于悲伤过度,或经受过度惊骇,使气机消沉,以情绪悲哀或恐惧,胆怯易惊,神疲乏力为主要表现的情志证候。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