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外阴疱疹 中医治疗诊断方法/治疗方药方剂
    

外阴疱疹

  
疾病名称(英文) vulvae herpes
拚音 WAIYINPAOZHEN
别名 中医:热疮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妇科疾病,皮肤科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由疱疹病毒引起的外阴部的单纯性疱疹,称为外阴疱疹。单纯性疱疹病毒,因其抗原性质不同分为Ⅰ、Ⅱ型(简称HSV—Ⅰ及HSV—Ⅱ)。 HSV—Ⅰ主要引起生殖器以外的粘膜(口腔粘膜、角膜)感染;HSV—Ⅱ主要引起生殖器部位损害。外阴疱疹大约85%继发于人类疱疹病毒Ⅰ型,其余为Ⅱ型所致.临床上以外阴皮肤粘膜处灼热疼痛,成群水疱,糜烂结痂,病程短,易复发为特征。
中医释名 外阴疱疹主要表现外阴部位患处发红灼热,时有痒痛,继乏起针尖至粟米大小水疱,密集攒聚,疱液澄清,淅至混浊,破后糜烂,脂水浸清,而后干燥结痂,留有褐斑,日久消退。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HSV—Ⅱ通常发生在青春期以后,多通过性交传染,病毒经生殖器粘膜或皮肤破损处进人人体,并在该处生长繁殖,破坏宿主细胞出现临床症状。在原发感染消退后,病毒可潜伏于人体。或曾受HSV感染但未发病,体内形成相应中和抗体,病毒基因处于抑制状态,当机体受到某些因素刺激,或免疫功能低下,皆可使潜伏状态的病毒基因被激活而发病。
中医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由肝胆湿热,下注阴器,复感风邪时毒,阻于肌肤而发病,久则肝肾阴虚
病理 病理表现为表皮细胞发生气球样变性,网状变化,凝固坏死,表皮细胞棘刺松解,细胞分离形成水疱,气球状细胞,胞核中见到病毒包涵体,真皮乳头层有轻度水肿,炎性浸润。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本病以皮损疱疹为主证,辨证时当以皮损疱疹的色泽为重点,结合脉证及发病的久暂辨其实热与虚热,临证时应与蛇串疮、黄水疮相鉴别。
1.肝胆湿热
主证:外阴皮损色红、灼热刺痛,群集水泡,水泡易破,糜烂染毒,便于溲赤,心烦口渴,苔黄脉数。
分析:肝胆湿热下注阴器,复感风热时邪阻于肌肤。证见外阴皮损色红、水泡密集糜烂。便于溲赤、心烦口渴、苔黄、脉数皆为肝胆湿热之象。
2.阴虚内热
主证:外阴疱疹反复发作,咽干口渴,舌红脉细数。
分析:久病肝肾阴虚,虚热内扰,正不胜邪,外阴疱疹反复发作,咽干口渴,舌红、脉细数皆为阴虚内热之象。
西医诊断标准 本病的参考诊断标准如下:
1.临床特点:外阴皮肤粘膜处瘙痒灼痛,成群水疱,糜烂结痂,病程短,可自愈,易复发。
2.疯液涂片检查:Giemsa染色,棘刺松解,气球状细胞及核内包涵体,电镜见疱液中病毒颗粒。
3.血清学检查:HSV急性期、康复期、血清抗体滴度增高。
4. 病毒培养及接种阳性。(丁曼琳,等.妇产科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0.)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是否有单纯性外阴疱疹性接触史,情绪是否异常;消化功能是否紊乱;月经是否正常。
症状
体征 大小阴唇皮肤及粘膜处局部疼痛、发红、出现大小不等成群密集疱疹,疱内透明浆液或稀薄脓液,壁薄易破溃,形成浅表溃疡,7~10天干燥结痂,愈后不留瘢痕。若井发感染则有低热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等。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1.血常规:嗜酸粒细胞增多可达40%。 2.疱液涂片检查:取新鲜水疱疱底液做涂片,用Giemsa染色。可见许多棘刺松解,一个或数个气球状细胞,核内出现典型的嗜酸性包涵体。有条件做电镜检查,直接寻找疱液中病毒颗粒。 3.病原体培养:采取阴道分泌物或病灶底部感染细胞,接种于人羊膜,人胚纤维母细胞或家肾细胞进行培养,一般在24~48小时即可分离病毒做出诊断。 4.动物接种:将泡液接种于家兔角膜,可引起树技状疱疹性角膜炎。向豚鼠皮内注射可引起皮肤或生殖器疱疹。 5.血清学检查:HSV急性期和康复期血清抗体滴度较高,能快速做出诊断。感染6天出现抗体,21天达高峰,恢复期有较高滴度。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急性外阴溃疡:好发于小阴唇内侧,溃疡中间凹陷,边缘隆起,周围红晕,发病急,溃疡形成快,分泌物中可查到粗大杆菌,即可确诊。
2.外阴急性湿疹外阴湿疹为变态反应症患,皮疹为多形性、弥漫性、对称分布。急性者渗出明显。单纯性疱疹由疱疹病毒引起,好发于小阴唇皮肤与粘膜交界处,庖摘液涂片血清学检查可鉴别。
3.外明白塞氏病:以急性外阴溃疡为主要特征的白塞氏病与单纯性疱疹溃疡特点极相似,白塞氏病与月经周期有关,除生殖器外;口、眼等处有病变,呈慢性、复发性、进行性等特点。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本病无免疫性,易复发。有自限性,除非继发感染一般1~2周可自愈。
并发症
西医治疗 对于本病无特殊疗法,目前仍以对症治疗为主。一、局部疗法
1.病损部保持干燥,清洁,防止继发细菌感染。
2. 外阴病灶用1/5000高锰酸钾坐浴或双氧水清洗,涂龙胆紫或抗生素软膏。
3.局部用0.1%疱疹净无菌水溶液湿敷;可配成疱疹软膏局部应用。
4. 氦氖激光照射:每周3~5次可减轻疼痛,一周左右可痊愈。
5.有继发感染者用抗生素软膏外涂。
二、全身用药
对反复发作症状严重者采用全身疗法
1.阿糖胞苷:1~2mg/kg/次,每日2次,静脉清注,5天为 1疗程。由于细胞毒性较大,要严密观察血象变化及其它副反应。
2.无环鸟苷:被认为是目前抗HSV最有效药物,且副作用小,对发病一周,早期原发型患者静脉给予 5mg/kg/每 8 小时 1次,共 5天,可控制病毒感染,播散止痛,缩小病变范围。对于大部分病人可给予口服无环鸟苷200mg,每日5次,共5~10天可缩短病毒排出时间,防止新疹发生,加快损害愈合。
3.疫苗及免疫刺激剂
(1)非特异性疫苗。卡介苗(BCG)注射或接种牛痘,减少生殖器疱疹复发率。
(2)左旅咪唑:提高T细胞功能治疗复发性外阴疱疹,用量每日150~300mg,口服。
(3)干扰素,丙种球蛋白制剂皆可选用。
中医治疗 治则初起以清热解毒利湿,复发者滋阴清热解毒。本病的治疗要内外兼治、标本兼施,实热者宜清热利湿解毒,虚热者宜滋阴清热解毒。患病期间应保持局部清洁,切忌洗烫搔抓。
一、辨证选方
(一)内治法
1.肝胆湿热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2g,车前子 10g,泽泻 10g,木通 6g,板蓝根 15g,栀子 10g,薏仁15g,黄芩10g,生地15g,甘草10g。灼热刺痛甚加元胡15g,赤芍15g;疱疹糜烂渗液重加马齿苋15g,苦参15g,疱疹结痂流脓者加双花15g,连翘15g,茜草15g。
2.阴虚内热
治法:滋阴清热解毒。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味。生地20g,山药15g,山萸肉15g,茯苓15g,丹皮15g,津泻10g,板蓝根15g,紫草15g,薏仁20g,马齿苋20g、体虚气弱加党参20g,黄芪30g;疱疹已愈但疼痛日久不除者,加全蝎3g,蜈蚣1条。
(二)外治法
1.患处焮红水泡集簇尚未破溃用金黄散蜂蜜调敷(大黄黄、黄柏白芷各2500g,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1000g,天花粉500g,共研细末)
2.疱疹已破,糜烂渍水宜用黄柏15g,生地榆10g,水煎取汁冷敷患处。
二、专方验方
1.板蓝根30~60g水煎取汁代茶饮。
2.马齿苋15g,枯矾10g水煎取浓汁,湿敷患处,每天2~3次,每次15分钟。
中药 1.锡类散: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功效。适用于疱疹溃破疼痛。每瓶1g,适量外喷患处。
2.龙胆泻肝丸:具有清热利湿功效。适于外阴疱疹灼痛,泡破糜烂、每次1丸,日3次口服。
3.紫金锭:祛痰辟秽,清热解毒功效。适于疱疹溃破肿痛者。每次l~2锭(0.5g),日3次研服或磨汁外搽患处。
4.防风通圣丸:解表通里,清热化毒。适于肝胆湿热型外阴疱疹。每服10g,日2次日服。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外阴疱疹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病。潜伏在体内的病毒又常因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而发病。因此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此病效果较好。
1.急性发作期宜用清热解毒利湿中药龙胆泻肝汤加味口服,外用疱疹净湿敷。重症病人可予无环鸟苷静滴或口服。
2.反复发作或重症病人免疫功能低下,正气不足,采用扶正祛邪的中药以治本,以六味地黄丸加味,同时可选用左旅咪唑、转移因子及丙种球蛋白等,注射干扰素诱导体—聚肌胞每周2次,每次2~4mg肌注。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热疮出自晋代《葛洪时后备急方》。《诸病源候论·热疮候》记载:“诸阳气在表,阳气盛则表热,因运动劳役,腠理则虚而开,为风邪所客。风热相搏留于皮肤则生疮。初作粟桨,黄汁出,风多则痒,热多则痛。”宋·《圣济总录·热疮》指出:“热疮本于热盛,风气因而乘之,故特谓之热疮。”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