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盆腔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中医治疗诊断方法/治疗方药方剂
    

盆腔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疾病名称(英文) pelvic cavity and lower extremity phlebothrombosis
拚音 PENQIANGJIXIAZHIJINGMAIXUESHUANXINGCHENG
别名 中医:瘀证,痹证,腹痛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盆腔血管病变,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盆腔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产后及妇科手术后并发症之一,由于血液凝固与抗凝固动态平衡受破坏而使流动着的血液发生血液成分粘集或凝固,而形成血栓。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致病因素主要由三方面原因造成,其一是血液组成成份的改变;其二是血管壁结构的改变;其三是血液流动速度变慢。不同部位的血栓形成,表现不同的临床特点。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本病的形成,多由气血虚弱所致。产后或术后,失血、亡汗伤阴,致气血虚弱,气虚不能鼓动血液正常运行,留滞于脉络,复感外邪,血受邪扰,凝结成块,结于脉中而发本病。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本病总属虚弱之证,故其辨证,当围绕着气血虚弱来进行。
1.寒结
主证:形寒肢冷,局部疼痛,其状如针刺,固定不移,皮色变白,皮温不高,肿胀明显,按之凹陷,得温热则舒缓。舌质暗,苔薄,脉沉涩。
分析;本病见于早期或症状轻微之患者。病情初起,症状尚轻,但极易生变化热。治应及时准确,以防变故。气血虚弱,复感寒邪,寒性凝滞,致血结决,固定不移;阻碍脉络及血气运行,脉络欠通畅,故发疼痛,且状如针刺;血脉受阻,渗于脉外,泛溢肌肤而作肿,舌脉均为寒凝之象。
2.热结
主证:全身发热,患肢皮温升高,局部有红肿索状物,压痛明显。皮肤色白,按之由深陷渐转为变硬。舌质红,苔黄,脉数。
分析:或初起即感湿热邪气,或失于治疗生变化热,病情凶险,脉中结决滑脱,易致危候。辨证要点是湿热互结,而生变故。热灼津液,血质粘稠,凝结成块,客于脉中,阻塞脉道,津液外渗,泛溢肌肤。脉道不通,不通则痛。舌脉也均为热象。
3.脾虚血瘀
主证:患肢肿胀,朝轻暮重,不痛或微痛,活动加重。皮色加深,触摸疼痛。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或弦细。
分析:此属病后恢复期,气血本虚,复因寒结、热结,更伤气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统摄血脉。脾气虚,统血不利,津液失健运,或余湿未尽,困扰于脾而见患肢肿胀;血属阴,湿属阴,故而朝轻暮重。舌质脉象均为脾虚之候。
西医诊断标准 本病参考诊断标准如下:
1.产后或妇科手术后7~9天,出现不明原因的小腿肌肉疼痛,或整个患肢疼痛、肿胀、皮温升高、浅表静脉扩张,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
2.小腿深部压痛,并可能触及条索状物,甚则整个下肢肿胀,呈典型的“疼痛性股白肿”。
3.足背动脉搏动减弱,下肢静脉压升高,静脉充盈试验:将肢体高举数分钟,使静脉血回流排空,浅静脉萎瘪,然后放下肢体,正常人定背静脉在5~10秒内充盈,如超过10~15秒,说明该静脉供血障碍。
4. 彩色超声显像、X线检查等证实有静脉血栓形成。(山东省人民医院,等.实用妇科学.新1版.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78年12月:469~470)

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标准:
(一)急性期
1.临床上发病突然,患肢肿胀、疼痛、皮肤颜色呈暗红色,肢体皮温升高。
2.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具有患肢肿胀、浅静脉扩张、股三角区压痛)应该与盆腔肿瘤、急性弥散性淋巴管炎以及急性动脉栓塞相鉴别。
3.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小腿深部酸胀痛、局部压痛及Homan's及Neuhof氏症阳性)应与小腿肌炎、小腿纤维组织炎、小腿肌劳损及腘窝囊肿,以及小腿深部组织肿瘤相鉴别。
(二)慢性期
即为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因静脉血回流障碍,故下肢肿胀为凹陷性肿胀,站立、久坐、远行后明显,休息或平卧后减轻,晨轻暮重,长时间后,肢体呈郁滞性皮炎,甚则皮肤色素沉着、浅静脉怒张、浅表性溃疡,进一步演变为“老烂腿”、“裙边疮”,长期不愈。即使创口愈合,但很快又复发。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有妇科手术史;正常或异常产后。
症状
体征 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根据血栓在血管中阻碍静脉血回流的程度差异而有所不同,因而,症状完全取决于受累血管的大小和部位,以及血栓形成的范围和性质。
(一)症状
1.疼痛:不明原因的小腿肌肉疼痛,如发生在髂、股静脉,则疼痛较为严重。
2.肢体肿胀:血栓如发生在髂、股静脉,则肿胀更为严重。
3.发热:产后7~9天,不明原因发热,小腿深层静脉血栓形成,往往为低热,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则起病较急,全身症状明显。
4.心搏过速:炎症或血栓分解物吸收反应所致。
(二)体征
1.小腿深层静脉血栓形成,在腓肠肌部及足底部疼痛的同时,可有相应部位压痛。还可触及有条索状物。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下肢高度肿胀,初期呈凹陷性肿胀,质较软,随后由于淋巴滞留而逐渐变硬,失去凹陷性,皮肤发白,呈典型的“疼痛性股白肿”,后随水肿消退,肢体浅静脉日益扩张。
3.肢体皮温升高。
4.妇科检查:有盆腔触痛,多为血栓形成累及宫旁结缔组织或引起盆腔炎症所致。
(三)分型
1.栓塞性类型:以小腿、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为主,并出现相应的症状、体征。
2.静脉血栓形成粘连性类型:以子宫静脉及其他盆腔静脉粘连性血栓形成为主,常成为盆腔蜂窝织炎的组成部分。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l.彩色超声显像检查:将探头置于可疑血栓形成的部位体表上,根据血流情况改变,判定血栓形成的部位、大小等,准确率在80%以上。 2.X线检查:根据血栓形成的部位不同,选用相应的静脉造影剂,凡是静脉被栓塞后,均可见到下列现象:①造影剂在栓塞处突然中断,梗阻端呈林口状和斜角状;②梗阻的远端静脉扩张或迂曲;③侧支循环出现,有很多弯曲和异形静脉绕道而行,梗阻的近端静脉无造影剂充盈。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当静脉血栓形成伴有感染症状时,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血沉加速。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下肢浅组静脉血栓形成:多半为“粘连性类型”,临床所见主要是单独侵犯一条浅静脉,沿肢体的浅静脉走行,出现局部红肿索状物,或摸到硬结节,有明显疼痛及压痛,患肢肿胀,皮温升高。当炎症吸收消退后,局部皮肤遗留色素沉着和无痛性硬性索条状物,压痛需2~4周消失。而静脉血栓形成的疼痛多十分剧烈,且Homan’s sign阳性,咳嗽冲动可引起下肢疼痛,行走时可出现腓肠肌部撕裂性疼痛等。
2.下肢深组血栓性静脉炎:与下肢深组静脉血栓形成不易鉴别,主要从全身症状不同予以区分,前者往往有感染史,全身症状明显。
3.急性动脉阻塞。本病多发于心血管疾病如风心病、冠心病、心房纤颤等,临床表现以动脉阻塞平面以下部位动脉搏动消失,有的还可发生坏疽。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特点是静脉扩张,肢体温度尚正常。
4. 淋巴水肿:有肢体肿胀,见下表。
5.盆腔肿瘤压迫髂静脉:妇科检查发现盆腔肿瘤可资鉴别。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判定标准:
1.临床治愈
(1)站立20~30min或行走1500m后无明显肿胀疼痛,无沉重感,亦无压痛。
(2)下肢浮肿明显消退或完全消退(以平面周长作对比,大腿在髋骨上缘15cm、小腿胫骨粗隆下10cm),同健侧相比,大腿不大于2cm,小腿不大于1cm左右。
(3)有条件者可做静脉阻抗式血流图或超声血流显像图。静脉最大排泄量(MVO)比治疗前改善2/3的血流量(正常值34.9士7.85ml/100ml组织/min,超声血管显像可见静脉管腔甚至见到其瓣膜)。
2.显效
(1)站立15~20min,行走1000m后疼痛及肿胀比治疗前明显好转。
(2)下肢肿胀明显减轻,平面周长同健侧相比,大腿不大于3cm,小腿不大于2cm左右。
(3)静脉阻抗式血流图或超声血管显像图:静脉最大排泄量(MVO)比治疗前改善1/3血流量,超声血管显像图见到静脉管壁不规则,甚则有充盈缺损。
3.进步
(1)站立10min以内、行走500m后,仍有疼痛、肿胀,但比治疗前轻。
(2)下肢浮肿减轻、肢体平面周长同健侧相比较治疗前好转。
(3)静脉阻抗式血流图或超声血管显像图静脉最大排出量(MVO)比治疗前改善1/4血流量;超声血管显像示静脉管腔不全梗阻,可以见到血栓。
4.无效
治疗后症状与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则患肢肿张加重,少数患者并发肺栓塞,或者出现肺栓塞的征兆者,为无效。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本病治疗的最终目的,是防止血栓阻塞重要脏器,因此,及早治疗,综合治疗以及预防本病发生,是三项基本原则。治疗方法如下:
一、一般治疗
静脉血栓形成后,要绝对卧床休息,直至血块机化及发生栓塞的危险期过后,才能先进行被动活动、按摩等,逐渐少量下地活动,以促进水肿消退。此外,还应抬高患肢,以利静脉回流,减轻水肿。局部可热敷,减轻血管痉挛、疼痛,促进炎症吸收。有感染,应适当选用抗生素治疗。恢复正常活动后,下肢可缠绕弹性绷带3~6个月。
二、腰交感神经节阻滞
对伴有动脉反射性痉挛有良好作用,不仅可缓解疼痛,而且可使原先处于寒冷、苍白或发绀状态下的肢体迅速转温,皮肤变为粉红色。尤其适用于深部大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
方法:取侧卧腰穿体位,在1~4腰椎棘突旁开2横指处,作为穿刺点,以l%奴夫卡因先作皮丘(用前应作过敏试验),继以15cm长的22号注射外自皮丘垂直刺入达横突,然后针头渐向内侧及头侧越过横突缓缓进针约4~5cm,即达位于椎体前外侧面之交感神经链所在处。一般每个交感神经节注射1%奴夫卡因10ml。可每日施行,直至痊愈。
三、抗凝血治疗
适用于预防手术后或产后静脉血栓形成和防止并发肺栓塞。常用抗凝剂有两类:一类为速效抗凝血剂肝素;另一类为缓效抗凝血剂香豆素类。
1.肝素疗法;1次量可按每公斤体重1mg计算,(1mg=125单位)每4~6小时静滴1次,或持续滴注; 24 小时总量: 200~400mg,首次用肝素 50~ 100mg加入 5%葡萄糖溶液 100ml静滴,以后以150~300mg加入葡萄糖溶液1000ml内缓滴,维持24 小时。
注意事项:凝血时间控制在25分之内,否则应减量或停用。有显著出血倾向、潜在出血病变、严重肝脏病、肾功不全、胃肠溃疡、血压超过26.6/13.3KaP,以及术后时间不长、有巨大出血创面未曾完善止血者禁用。
2.缓效抗凝剂疗法:此法需经36小时才能出现作用,因此,要注意临床选择。
开始剂量要大,使凝血酶原时间很快延长至原来水平的2~2.5倍。第一天口服双香豆素剂量为5mg/每公斤体重,或每日250mg;第二天可减100mg(一般为150mg/日),第三天以后每天 25mg~75mg。
注意事项:每天测定凝血酶原时间,使其维持在20~30%正常值之间。术后预防可服4~14天;用速效疗法治疗后,只少需服21天。禁忌同前。
四、血栓溶解疗法
在肝素及其他抗凝血药物对已形成的血栓无溶解作用时,使用链激酶使血栓溶解。
首次剂量为50万u溶于5%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100ml静滴,30分钟滴完;继之80万u溶于 500ml溶液中,8 小时滴完。以后根据凝血酶时间,控制药量,一般用 60万 u溶于 250~500ml 5%葡萄糖溶液中 6小时静滴,保持每小时10万u, 1日 4次,24 小时总量240万u,直至血栓溶解或病情不再发展为止。
注意事项:溶栓结束后,仍应进行一段抗凝治疗,一般采用肝素治疗,每1万u/12小时持续滴注,同时口服缓效抗凝剂。禁忌症除前述之外,新发空洞肺结核,亚急性心内膜炎等也属禁忌之症。
五、辅助治疗
1.局部热敷:可缓解动脉痉挛,改善局部循环,促进血液回流,促进炎症吸收以及消肿等。
2.理疗:周林频谱仪具有改善循环、消炎止痛消肿的作用,适用于小腿深部静脉血栓形成。
中医治疗 本病气血虚为其根本,复感邪气、因此,治宜补虚为主,驱邪为辅,寓补于攻,灵活运用。
一、辨证选方
1.寒结
治法:温经通脉,益气活血。
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当归25g,桂技10g,芍药15g,细辛5g,炙甘草10g,通草10g,大枣10枚,黄芪25g,山甲15g。痛重加乳香没药各15g,瘀重加鸡血藤25g。
2.热结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祛瘀。
方药:四妙勇安汤加减。元参50g,双花25g,当归25g,丹参50g,赤芍25g,牛膝25g,黄芩15g,连翘159g 红花15g,苍术15g。
3. 脾虚血瘀
治则:健脾益气,活血通络。
方药:四君子汤加昧。党参15g,白术15g,茯神15g,炙甘草15g,黄连15g,枣仁15g,桂圆肉15g,木香10g,当归20g。表虚重用黄芪;瘀重加王不留行、穿山甲;湿热邪未尽加猪苓、连翘。
二、专方验方
1.静脉炎Ⅰ号:益母草30g,丹参15g,当归15g,赤芍10g,双花30g,水蛭6g,土茯苓15g,冬瓜子30g,甘草10g,牛膝12g。水煎服、适于湿盛血瘀型。
2.静脉炎Ⅱ号茵陈10g,赤小豆24g,苦参15g,土茯苓15g;公英30g,坤草30g,当归15g,木通10g,赤芍12g,双花30g,土元6g,丹参15g,牛膝12g,木瓜10g、水煎服。适于湿热血瘀型。
3.溶栓丸3号:壁虎50g,黄连50g,制乳香60g,制没药60g,银花50g,大黄30g,土鳖30g,水蛭30g,蟾蜍皮15g,僵蚕50g,地龙130g,焙干制成蜜九,每丸重10g。一次1丸,日3次口服。
4.通脉消炎场:丹参、赤芍、首乌、山甲、地龙、玄参元胡薏米、公英、桂枝。水煎内服。
三、其他疗法
1.外洗方Ⅰ:川乌草乌、苍术、独活、桂枝、防风艾叶花椒、刘寄奴、红花、透骨草伸筋草各10g,煎汤趁热熏洗患肢。适于小腿深部血栓形成。
2. 外洗方Ⅱ:透骨草30g,川楝子、当归尾黄、威灵仙川牛膝羌活白芷苏木加皮、红花、土茯苓各15g,川椒、乳香各6g、煎汤薰洗,舒筋活血,消肿止痛。
3.红外线照射,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中药 1、四虫九:蜈蚣全蝎、土鳖虫、地龙各等份,共为细未,水泛为九,每日1~2g,每日2~3次。解毒镇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2.活血通脉片:每片0.3g,每次口服10~20片,每日3次。活血化瘀,消栓通脉。
3.血府逐瘀丸:蜜丸,重9g,一次1丸,1日2~3次。具有活血逐瘀,行气止痛之效。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内经》中记有“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灵气相搏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医林改错》有“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这些描述,与本病极为相似。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