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搜索更多精品课程:
热 门:外科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肤性病学骨科学全科医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影像药 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生物技术制药生药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卫生毒理学检 验:理化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护 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 社区护理五官护理护理学内科护理护理管理学中 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口 腔: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组织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医用化学其 它:人体解剖学卫生统计学人体寄生虫学仪器分析健康评估流行病学临床麻醉学社会心理学康复医学法医学核医学危重病学中国医史学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其它 > 中药学 > 正文:中药学电子教材:化痰药
    

中药学-电子教材:化痰药

中药学:电子教材 化痰药:化 痰 药【目的要求】1.通过本章概述部分学习,应当了解化痰药以及相关功效术语的含义;掌握化痰药的功效、主治病证、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等方面的共性。 2.通过本章具体药物的学习:掌握半夏南星桔梗、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的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用法用量和特殊使用注意。熟悉白芥子、旋覆花竹茹昆布的功效、主治病证、特殊用法和特殊使用注意。 了解禹白附、白前前胡、天竹黄竹沥海藻黄药

【目的要求】

1.通过本章概述部分学习,应当了解化痰药以及相关功效术语的含义;掌握化痰药的功效、主治病证、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等方面的共性。

2.通过本章具体药物的学习:掌握半夏南星桔梗、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的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用法用量和特殊使用注意。

熟悉白芥子、旋覆花竹茹昆布的功效、主治病证、特殊用法和特殊使用注意。

了解禹白附、白前前胡、天竹黄竹沥海藻黄药子、海蛤壳的功效、特殊用法和特殊使用注意。

3.本章内的其他药物(包括附药),供学习时参考。

概述

1.含义:

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痰证的药物,称化痰药。

痰是一种病理性致病的因素,既是人体水液代谢和津液运行障碍,气血不调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停积于局部,或变为稠浊之物),又可作为致病的因素引起多种病证。

2.功效与主治

本类药均具有化痰功效。

所谓化痰,是指能够消除痰浊,以改善或消除痰证的治疗作用。

化痰药主治痰证。痰“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在脏腑,或在经络”,所以痰证复杂,致病病位广泛,随痰浊停留阻滞的部位不同,症状特点各异。如痰停脏腑,阻于肺窍,则发为咳喘有痰;阻于胸中则为胸痹;停于脘腹发为痞满证;若痰浊上蒙清窍可引起眩晕、痫证、癫狂;肝风夹痰上犯可致中风、惊风;痰阻肌肉、经络,可见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瘰疬、瘿瘤、痰核、阴疽等。

以上痰证均为该类药的适应范围。根据兼夹邪气及病性特点,一般又将痰证分为湿痰、寒痰、热痰、燥痰等证。

湿痰、寒痰证,除以咳嗽气喘,痰清稀量多色白为特征外,前者还伴有湿邪致病的其他全身症状,后者则伴见寒象;而眩晕、痞满证、胸痹、阴疽、肢体麻木等,亦可由湿痰、寒痰所致。

热痰证,可以咳嗽气喘,痰黄粘稠为主症,并伴热象;而痰核、瘰疬、瘿瘤及痫证、惊风等白痰火所致者,亦属热痰证范畴。

燥痰证,常见痰干粘稠,咯痰不利、干咳等,并兼其他燥象。

本章药物功效中尚有祛痰、消痰等提法。所谓祛痰,是指祛除阻于肺窍之痰,以减轻或消除痰阻肺窍之咳喘等证的治疗作用;消痰则指消除留滞于经络之痰,以缓解或消除痰浊郁结成块病证(如瘰疬、瘿瘤、痰核等)的治疗作用。其中药性温燥的药物,以减轻或消除湿痰、寒痰证者,称燥湿化痰,或温化寒痰;药性偏凉,具有化痰、清热双重作用的药物,以改善或消除热痰证者,称清热化痰。部分化痰药兼有止咳、平喘功效。

3.性能特点

化痰药的主治病证有寒有热,根据四气理论,治疗寒痰、湿痰证的燥湿化痰药性偏温性;治疗热痰证的清热化痰药性偏于寒凉。其药味多根据药物某些作用特点,并结合实际滋味加以标定。如某些具有辛麻味药物,或兼能宣肺,畅利气机(利气),则标辛味;部分药物来源于海生植物及动物贝壳,且有消痰散结之功,而标咸味。化痰药在于消除停留于体内不同部位的痰浊,故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不明显。“肺为贮痰之器”,故本类药物主归肺经;“脾为生痰之源”,部分药物归脾经;还有部分药物因能主治心、肝病证,则又兼归心、肝二经。少数化痰药具有毒性。

4.配伍应用

⑴使用化痰药时应当辨清痰的属性及兼夹邪气,选择与证型相宜的药物(如湿痰证,选用燥湿化痰药;热痰证,选清热化痰药等),并根据痰证形成的病因病机予以配伍。

①如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则痰湿内生,即“脾为生痰之源”,故常与补脾、健脾燥湿药配伍,以治其本;

②痰浊易阻碍人体气机,而气滞又可使湿聚生痰,即“气滞则痰凝”,其相互影响,故化痰药常与行气药配伍,以畅利气机有助于痰湿消除,即“气行则痰消”;

③痰浊阻于肺窍易发咳喘,宜与止咳平喘类药物配伍。

⑵其次,根据邪气偏盛及兼证予以配伍。

①火热与痰互结之热痰诸证,宜配伍清热泻火药;

②寒痰、湿痰诸证,可分别与温里散寒、化湿利湿之品配伍;

③燥伤肺阴,宜配伍养阴润肺药。

④肝风夹痰之癫狂、痫证、惊风等兼痉挛抽搐神昏者,可与熄风止痉、开窍药配伍;

⑤瘰疬、瘿瘤兼瘀血者,可与活血化瘀药配伍。

5.使用注意

⑴本章中某些具有较强刺激性的化痰药,不宜于痰中带血或咳嗽咯血者,以免加重出血;

⑵药性温燥之品,不宜于阴虚血热者。

⑶少数有毒药,应在规定剂量范围内使用,并注意多用炮制品,孕妇慎用或忌用。

⑷脾虚者用贝壳及矿物类药作丸散时,当注意与健脾、消食促进运化之品配伍。

⑸本类药,有属“十八反”中配伍禁忌者,一般应避免同用。


半夏《神农本草经》

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主产于四川、湖北、江苏等地。夏秋采挖。一般需用汁、明矾炮制后入药。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肺、脾、胃经。

【功效应用】

1燥湿化痰止咳

用于湿痰、寒痰证。

本品性温燥,能燥湿以化痰,其味辛行散,又有助痰浊消散,并通过化痰以消痞散结,故为燥湿化痰要药,尤宜于脏腑湿痰诸证。

⑴治湿痰咳喘气逆,本品又具有良好的祛痰、止咳之效,并常与理气健脾化痰之橘皮配伍,以增其效,如《和剂局方》二陈汤。

⑵若治寒痰阻肺之喘咳气急,常与细辛干姜等温肺散寒药物配伍,如《伤寒论》小青龙汤。

⑶治湿痰眩晕、头痛者,可与天麻等同用,如《医学心悟》半夏白术天麻汤。

治痰热互结于胸中,胸闷不舒或咳痰较多者(结胸证),可与清热化痰、行气之瓜蒌等品同用。若湿热与痰浊交结阻于胸脘,心下痞满不适者,常与黄芩黄连等清热燥湿之品配伍。治痰气郁结于喉间,患者如有梅核状物梗阻症状,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即梅核气)者,可与行气、燥湿化痰之品同用,如《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

2降逆止呕

用于各种类型呕吐

半夏能降上逆胃气,具有良好的止呕功效,为止呕要药。

⑴用于痰饮或胃寒所致胃气上逆之呕吐,常与生姜配伍,相使而相畏,其止呕之力更增,并使其毒性减弱。如《金匮要略》小半夏汤。

⑵如胃热呕吐,宜与黄连、竹茹等清胃热止呕之品同用;

胃气虚之呕吐,与人参蜂蜜等补益脾胃之品同用;

胃阴虚呕吐,可与麦冬石斛等益胃生津之品配伍;

⑸妊娠呕吐者,宜与白术等扶正安胎之品同用。

总之,因其性温,长于化痰,尤宜于痰饮或胃寒所致胃气上逆之呕吐。

3消肿止痛(外用)

用于瘿瘤、痰核、疽、毒蛇咬伤等。

本品内服可消痰散结,外用能攻毒消肿止痛。

⑴治瘿瘤、痰核,可与昆布、海藻等消痰散结之品同用。

⑵治痈疽、毒蛇咬伤等,可生用研末调敷,鲜品捣敷或与清热解毒药合用。

【用法用量】煎服,3~9g。内服宜炮制后用。生品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1.不宜与乌头配伍(十八反)。

2.本品药性温燥,阴虚燥咳,出血证慎用。


天南星《神农本草经》

为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异叶天南星或东北天南星的块茎。主产于河南、江苏、辽宁等地。秋冬二季采挖。常用姜汁、明矾制后入药,即制南星。

【性味归经】辛、苦,温。有毒。归肺、肝、脾经。

【功效应用】

1燥湿化痰,祛风止

⑴用于湿痰、寒痰证。

本品与半夏类似,既能燥湿化痰,又可止咳。但本品温燥毒烈之性较强,而祛痰止咳之力不及半夏,故一般湿痰、寒痰咳嗽诸证不如半夏常用。

⑵用于中风、伤风、痫证等肝风夹痰阻滞经络之证。

本品除能化痰外,又有祛风、止痉之效。

①治中风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宜与附子川乌等祛风、化痰、通络之品配伍,如《和剂局方》青州白丸子。

②若治破伤风头项强急,角弓反张,牙关紧闭,可与防风、天麻等祛风止痉药物配伍。

③治痫证抽搐、神昏者,可与石菖蒲牛黄等化痰开窍,熄风止痉药用。

2.消肿止痛

用于痈疽、瘰疬、毒蛇咬伤等。

生南星亦类似于生半夏,外用有攻毒消肿、散结止痛之效,可单用或配伍应用。

⑴治痈疽、瘰疬,可用生南星研末,醋调敷。

⑵治毒蛇咬伤,用鲜品捣烂外敷,或与雄黄等解毒之品配伍外用。

【用法用量】制南星煎服,3~9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温燥毒烈之性强,故阴虚燥咳及孕妇忌用。

附药

   胆南星  为天南星用牛胆汁拌制而成的加工品,其性凉,味苦、微辛,归肝、胆经。具有清热化痰,息风止痉功效,主治中风、痫证、惊风、眩晕等偏热者及热痰咳喘证。用法用量:煎服,3~6g。


 

禹白附《中国药用植物志》

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块茎。主产于河南、甘肃、湖北等地。秋季采挖。硫黄熏后晒干或用白矾、生姜制过入药。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肺、肝、脾经。

【功效应用】

1燥湿化痰,祛风止www.med126.com

⑴用于湿痰及寒痰咳嗽。

本品类似于天南星,虽有燥湿化痰止咳之功,但其力弱,温燥毒烈之性强,治湿痰,寒痰咳嗽可与半夏等配伍,但在此方面亦不常使用。 

⑵用于口眼歪斜、破伤风、痫证、偏头痛等肝风夹痰阻滞经络诸证。

本品亦与天南星类似,既可化痰,又长于祛风止痉,宜于肝风夹痰之痉挛抽搐。

⑴治风中经络之口眼歪斜,面肌抽动,常与全蝎僵蚕等祛风止痉、通络之品同用。

⑵破伤风头项强急,角弓反张,亦常与防风、天南星、天麻等祛风止痉药物配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玉真散

⑶若痫证、惊风等神昏抽搐者,可与牛黄、石菖蒲等化痰开窍、熄风止痉之品配伍。

⑷治偏头痛,宜与川芎白芷等祛风止痛之品同用。

3解毒散结

用于瘰疬、痰核、毒蛇咬伤等。

本品有解毒散结之功。

⑴治瘰疬、痰核,可单用外敷。

⑴毒蛇咬伤,单用或配伍解毒散结之品,内服或外敷。

【用法用量】煎服,3~5g;研末服,0.5~1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类似天南星,温燥毒烈之性强,故热盛动风或血虚生风及孕妇均不宜使用。生品不宜内服。


芥子《名医别录》

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种子。主产于安徽、河南等地。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后打下种子,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经。

【功效应用】

1.温肺化痰

用于寒痰壅肺之咳喘、冷哮喘鸣等证。

本品性温,能温肺以散寒,其味辛,又可畅利气机,且能祛痰,故宜于寒痰所致之证。

⑴治寒痰壅肺之咳嗽气喘,胸胁满闷,可与苏子莱菔子等温肺化痰、行气之品配伍,如《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

⑵若治冷哮喘鸣,反复发作者,亦可配细辛等温肺散寒之品共研为末,外敷于肺俞、心俞等穴位。

⑶若治咳喘痰多、胸满胁痛之重证,可与峻下逐水类药物配伍。

2.通络

用于寒痰阻滞经络之阴疽、肢体麻木、关节肿痛等。

本品性温辛散,能消除阻滞于经络之寒痰以达通络散结之效。

⑴治阴性疮疽流注,常与鹿角胶、熟地肉桂等助阳补血,温通经脉之品配伍。

⑵若寒湿瘀血阻滞,肩臂关节疼痛或肢体麻木,可与没药木香等活血行气、通络止痛之品配伍,如《妇人良方》白芥子散。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1.本品外敷对皮肤有刺激作用,易引起红肿、发泡,故皮肤过敏者忌用;

2.内服对胃粘膜亦有刺激作用,过量易致腹痛腹泻、呕吐等,故用量不宜过大,消化道溃疡、出血者忌用。

皂荚《神农本草经》

为豆科植物皂荚的果实。主产于四川、河北、陕西等地。秋季采摘成熟果实。晒干,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辛,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

【功效应用】

1.化痰

用于咳喘痰多之证。

本品辛温,刺激性强,能促进呼吸道粘膜分泌增加,有较强的祛痰作用,又可畅利气道,故宜于咳喘气逆而痰稠胶粘难咯者,可单用,亦可配伍应用。但因其有毒,临床上较少使用。

2.通窍开闭

用于痰涎壅盛之中风、痫证等闭证神昏。

本品既能化痰,外用纳入鼻中又有通窍开闭之功。

治中风、痫证等痰涎壅盛之闭证,可以本品配细辛共研为末,吹鼻取嚏。亦可与开窍醒神之品配伍,内服。

本品外用又有祛风杀虫止痒之效,用于皮肤瘙痒诸证。治癣证瘙痒,可单用以陈醋浸油后研末调涂。

【用法用量】多研末服,1~1.5g;亦可入汤剂,1.5~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1.本品对胃粘膜有剌激作用,内服过量可引起呕吐、腹泻,故不宜过量;

2.因其刺激性强,且有毒,故孕妇、体虚阴亏者忌用;

3.其含皂苷,有溶血作用,有出血倾向者忌用。

附药

   皂角  为皂荚树的棘刺。性味辛温。功能消肿排脓,祛风杀虫。用于痈疽初起、脓成不溃、皮肤癣症等。用法用量:煎服,3~10g。外用适量,醋煎调涂患处。痈疽溃破者忌用。

旋覆花《神农本草经》

为菊科植物旋覆花或欧亚旋覆花的头状花序。主产于河南、河北、江苏等地。夏秋二季采收。阴干或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辛、苦,微温。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

1.降气化痰

用于各种喘咳痰多实证。

本品性微温而不燥,既能化痰,味苦又能降泄肺气,平喘止咳,故无论寒痰、热痰及外感所致喘咳证,皆可配伍应用。

⑴寒痰喘咳,痰多清稀者,宜与半夏、苏子等温肺、平喘、燥湿化痰之品配伍。

⑵治热痰咳喘,胸闷不舒者,可与黄芩、桔梗、桑白皮等清热化痰、平喘之品配伍。

⑶风寒表证之咳喘咯痰者,可与荆芥、细辛、生姜等发表散寒药配伍。

2降逆止

用于胃气上逆之嗳气、呕吐等证。

本品有降胃气以止呕逆之效,常须配伍使用。

治痰浊中阻,胃气上逆之嗳气,呕吐,胃脘胀满不适者,宜与半夏、生姜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药物配伍,如《伤寒论》旋覆花代赭石汤。

亦可以之治疗妊娠呕吐,眩晕呕吐等。

【用法用量】煎服,3~10g;宜布包。

【使用注意】本品因有绒毛,易刺激咽喉作痒而致呛咳、呕吐,故须布包入煎。

附药

金沸草 旋覆花地上部分名金沸草。性味功效与旋覆花类似,但其性发散,外感咳嗽痰多者常用。用法用量:煎服,5~10g。其鲜叶捣汁外敷可治疗疮痈肿毒。

《名医别录》

为萝摩科植物柳叶白前或芫花叶白前的根茎及根。主产于浙江、安徽、福建等地。秋季采挖。晒干,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归经】辛、苦,微温。归肺经。

【功效应用】

降气祛止咳平喘

用于各种原因所致咳嗽痰多之证。

本品长于祛除阻于肺窍之痰,味苦降泄肺气以止咳,性微温而不燥,故无论外感内伤,属寒属热之痰咳者,皆可配伍应用。

其辛,微温,较宜于外感风寒及寒痰咳嗽痰多者,常与半夏、紫菀等温肺化痰止咳之品同用。

若外感风寒之咳嗽有痰者,宜与荆芥、紫苏等宣肺发表散寒药物同用。

肺热咳喘痰壅多盛者,宜与桑白皮葶苈子等清肺热、化痰平喘之品配伍。

肺阴虚,干咳气逆者,用蜜制白前与阿胶、麦冬等养阴润肺之品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10g。

桔梗《神农本草经》

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主产于安徽、湖北、辽宁等地。春秋二季采挖。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肺经。

【功效应用】

1.祛痰止咳

用于各种咳嗽痰多之证。

本品能促进呼吸道粘膜分泌,稀释痰液而具有良好的祛痰功效,苦降肺气又可止咳;其味辛又能开宣肺气以畅利胸中气机,性微寒而不盛,故应用广,无论新感久病,属寒属热者,皆可配伍应用。

⑴治外感风寒咳嗽痰多,鼻塞流涕等,与发散风寒药物同用。

⑵治风热咳嗽,痰稠黄,身热者,常与桑叶菊花等疏散风热药物配伍,如《温病条辨》桑菊饮。

⑶治疗咳嗽日久,咯痰不爽,可与止咳祛痰药配伍。

⑷阴虚燥咳或脾虚湿痰咳嗽者,亦可配入相应的滋阴润肺、健脾燥湿药中使用。

2利咽

用于咽喉肿痛、失音等。

本品辛开苦泄有宣肺、利咽以开音之效。

⑴若外感风热之咽痛、失音,可与牛蒡子蝉蜕等疏散风热、利咽之品同用。

⑵热毒上攻致咽喉红肿热痛者,宜与板蓝根射干马勃等清热解毒利咽药同用。

3.消痈

 用于肺痈。

本品既能祛痰,味苦性微寒,又略兼清热之效,并可解毒排脓。肺痈咳吐脓血,痰黄腥臭,发热胸痛者,常与鱼腥草、黄芩、薏苡仁等清热解毒、泻火排脓之品配伍以增效。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含皂苷,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用量不宜过大,过量易致恶心呕吐。

前胡《名医别录》

为伞形科植物白花前胡或紫花前胡的根。前者主产于浙江、湖南、四川等地;后者主产于江西、安徽等地。冬季至次春间采挖。晒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肺经。

【功效应用】

1.痰止咳

用于热痰阻肺之咳喘痰多证。

本品长于祛痰,其味苦,可降泄肺气以止咳,性微寒又略兼清热之效,故宜于热痰所致之咳嗽痰多。

⑴治热痰阻肺,肺气上逆,咳喘痰多色黄,宜与桑白皮、杏仁、贝母等清热化痰,止咳平喘药同用。

⑵若湿痰、寒痰所致咳喘痰多,亦可与半夏、紫菀等温肺、燥湿化痰之品配伍。

2.疏散风热

用于外感风热等证。

本品味辛性微寒,又有疏散风热之效,宜于风热表证而有别者,常与桑叶、牛蒡子、桔梗等疏散风热,宣肺祛痰之品同用。亦可用于外感风寒之咳嗽咯痰者,宜与羌活、紫苏等发散风寒药物配伍。  l

【用法用量】煎服,6~10g。

川贝母《神农本草经》

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或梭砂贝母的鳞茎。主产于四川、云南、甘肃等地。夏秋二季采挖。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苦、甘,微寒。归肺经。

【功效应用】

1清热化痰润肺止咳

用于阴虚久咳、肺热燥咳及热痰咳嗽等。

本品既有良好的祛痰止咳之效,其性寒又能清热,味甘兼可润肺,较宜于阴伤肺燥之咳嗽有痰者。

⑴治阴虚久咳,肺痨久嗽,常与沙参、麦冬、知母等养阴润肺药物同用。

⑵若肺热燥咳,咯痰不利,可与天花粉、瓜蒌等清肺润燥化痰之品配伍。

⑶肺热咳嗽痰多色黄者,亦可与黄芩、桔梗、枇杷叶等清泻肺热,化痰止咳药配伍。

2消痰散结

用于瘰疬、瘿瘤等。

本品既能清热,又有消痰散结之功。

⑴治痰火郁结之瘰疬,常与玄参牡蛎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之品配伍,如《医学心悟》消瘰丸

⑵若治瘿瘤,可与昆布、海藻等消痰散结药物同用。

⑶本品清热散结,亦能治肺痈、乳痈等内外痈,又可与蒲公英、鱼腥草、桔梗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品配伍。

【用法用量】煎服,3~6g;研末服,1~2g。

【使用注意】不宜与乌头配伍(十八反)。

浙贝母《本草正义》

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鳞茎。主产于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原产浙江象山县,故称象贝,初夏采挖。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经。

【功效应用】

1.清热化痰止咳

用于热痰咳嗽及外感风热咳嗽等。

本品清热祛痰止咳功效类似川贝母,但本品性味苦寒,清热之力更强,故宜用于外感风热及热痰咳嗽。而川贝母有润肺之功,故多用于阴虚燥咳;治风热咳嗽,可与疏散风热药物配伍。治热痰咳嗽,宜与瓜蒌、桔梗等清热化痰止咳药物配伍。治燥热咳嗽,配伍清肺润肺化痰之品。

2.消痰散结

用于瘰疬、瘿瘤及痈肿疮毒、肺痈等.

本品亦类似于川贝母,有清热、消痰散结功效,而浙贝母清热消肿散结之力更强,故较川贝母更为常用。治痰火郁结之瘰疬,常与玄参、牡蛎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之品配伍,以增清热解毒散结之效。治瘿瘤,多与消痰散结类药物配伍。治痈肿疮毒、肺痈等,可与清热解毒消痈类药物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同川贝母。

瓜蒌《神经本草经》

葫芦科植物括楼或双边括楼的成熟果实。主产于河北、河南、安徽等地。秋季采收。干燥,生用。

【性味归经】甘、微苦,寒。归肺、大肠经。

【功效应用】

1.清热化痰

用于热痰咳喘、燥热痰咳之证。

本品味微苦而性寒,长于清肺热,并能稀释稠痰,祛除阻于肺窍之痰浊以畅利肺气。治热痰阻肺、肺气上逆之咳喘痰稠,常与胆南星、黄芩清肺热化痰类药物配伍。治燥热痰咳,可与贝母、花粉等清肺润燥,祛痰止咳药配伍。

2.宽胸散结

用于痰浊闭阻之胸痹,痰热互结之痞满证。

本品既能清肺热,又可化痰,瓜蒌(皮)尤长于畅利胸中气机而有宽胸之功。治胸痹痛,常以瓜蒌壳与薤白同用,以增行气消痰、宽利胸膈之效,如《金匮要略》括楼薤白白酒汤,括楼薤白半夏汤。治痰热互结于胸脘,胀满不适,按之痛之痞证,可与黄连、半夏等清热泻火,行气化痰药物配伍。

3.润肠通便

用于大便燥结。

蒌仁因含大量油脂而有润肠通便之效,宜于津枯肠燥便秘,常与郁李仁火麻仁等润肠通便药配伍以增效。

此外,本品还有消痈散结之功,常配伍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的药物,用以治疗肺痈、肠痈、乳痈等内外痈。

【用法用量】煎服,全瓜蒌10~20g;瓜蒌皮6~12g;瓜蒌仁10~15g,打碎入煎。

【使用注意】因其性寒,且又可致泻,故脾虚便溏,湿痰、寒痰者慎用。不宜与乌头伍(十八反)。

竹茹《名医别录》

为禾本科植物青杆竹、大头典竹或淡竹的茎的中间层。主产于四川、湖北、安微等地全年均可采制。鲜用,或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肺、胃、心经。

【功效应用】

1.清热化痰

用于热痰咳嗽、心烦不眠。

本品味苦且药性偏寒,长于清热化痰,并可清心热除烦。

⑴治热痰阻肺,咳嗽痰黄稠者,常与瓜蒌、贝母、桔梗等清热化痰之品配伍。

⑵若治热痰内扰心烦不眠,宜与枣仁茯苓远志等安神及化痰药配伍,如《证治准绳》十味温胆汤

2清胃止

用于胃热呕吐等。

本品能清胃热,味苦又降胃气以止呕吐,宜于胃热所致的呕吐。治胃热呕吐脘闷,常与黄连、半夏等清胃热,降逆止呕药物配伍。若胃虚有热之呕吐者,宜与人参等益气补脾之品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6~10g。

竹沥《名医别录》

来源同竹茹。系新鲜的青皮竹或淡竹等竹杆经火烤所流出的淡黄色液汁。鲜用冲服,或装入安瓶内密封,备用。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心、肝经。

【功效应用】

1清热化痰

用于热痰咳喘。

本品性寒滑利,味苦泄热,故长于清热,并有较强的祛痰止咳之效。治热痰咳喘,痰稠难咯,单用,或与黄芩、半夏等清热、化痰类药物配伍。

2清心定惊

用于中风、小儿惊风等。

本品清热化痰,兼能清心热。

⑴治热痰上蒙心窍之中风神昏口噤者,单用或与牛黄、石菖蒲等化痰开窍之品同用,以增其效。

⑵治小儿惊风属肝风夹热痰致高热、神昏、惊厥者,亦可与牛黄、羊角等清热解毒、开窍、息风止痉药物同用。

【用法用量】冲服,30~50g。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凉,故寒痰、脾虚便溏者不宜。

《日华子本草》

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或华思劳竹等杆内分泌液干燥后的块状物。主产于云南、广东、广西等地。秋冬二季采收。生用。

味归经】苦,寒。归肺、心经。

功效应用

清热化痰清心定惊

用于小儿惊风、中风等证。

本品清热化痰、清心热定惊的功效及性能均与竹沥类似,亦宜于热痰蒙蔽心窍所致者。

⑴治小儿热痰惊风、高热抽搐者,常与牛黄等清热化痰、熄风止痉类药物配伍。

⑵若治中风、痫证等神昏者,常与石菖蒲、郁金等化痰、开窍之品同用。

⑶本品亦可用于热痰咳喘,可与桔梗、瓜蒌等清肺化痰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6g;研未冲服,每次0.6~1g;或入丸剂。

昆布《名医别录》

海带科植物海带或翅藻科植物昆布的叶状体。主产于山东、辽宁、浙江等地。夏秋二季采捞。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咸,寒。归脾、肝、肾经。

【功效应用】

消痰散结

用于瘿瘤、瘰疬等证。

本品安全无毒,味咸有较强消痰散结功效,善治痰滞经络,郁结成块诸证。

治瘿瘤,常以之与海藻相须为用,并配伍消痰散结药,以增强疗效。

治痰火郁结之瘰疬,常与夏枯草、玄参等清热、解毒散结之品同用。

本品亦可治睾丸肿痛,常与橘核川楝子等疏肝行气散结之品配伍。

此外,本品尚有利水消肿之功,但力量较弱,常与薏苡仁泽泻等利水渗湿之品间用,用于水肿脚气浮肿等证。

【用法用量】煎服,6~15g。

海藻《神农本草经》

为马尾藻科植物海蒿子或羊栖菜的藻体。主产于辽宁、山东、福建等地。夏秋二新捞。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咸,寒。归脾、肝、肾经。

【功效应用】

消痰散结

用于瘿瘤、瘰疬等证。

本品的性能、功效及应用均与昆布类似,有消痰散结之功,常用于痰滞经络,郁结成肿块之证,且两药常相须配伍使用,并常与清热解毒散结药物配伍,以增强疗效。

本品亦可与疏肝行气,解郁散结之品同用,治疗睾丸肿痛。本品亦同昆布,有较弱利水消肿功效,常配伍利水渗湿药,用于脚气浮肿,水肿等证。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不宜与甘草配伍(十八反)。

黄药子《开宝本草》

www.med126.com/sanji/

薯蓣科藤本植物黄独的块茎。主产于湖北、湖南、江苏等地。秋冬两季采挖。切片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苦,寒。有毒。归脾、肝经。

【功效应用】

1.消痰散结

用于瘿瘤。

本品亦有较强的消痰散结功效,长于消瘿瘤,可单用,亦可与前述消痰散结之品配伍使用。

2.清热解毒

用于热毒所致疮疡肿毒、咽喉肿痛及毒蛇咬伤等证。

本品苦寒之性强,尚有清热解毒之功,单用或配伍连翘重楼等清热解毒药,内服或外敷均可。

【用法用量】煎服,5~15g;研末服1~2g。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对肝脏有一定损害,故脾胃虚弱及肝功障碍者忌用;服用过量、久服可引起吐泻腹痛等消化道反应。

海蛤《神农本草经》

为帘蛤科动物文蛤或青蛤等多种海蛤的贝壳。主产于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夏秋两季自海滩泥沙中淘取,去肉。生用或般用。亦可捣成粉末用。

【性味归经】咸,寒。归肺、脾、胃经。

【功效应用】

1.清热化痰

用于肺热炽盛、热痰壅肺之咳喘等证。

本品性寒而能清肺热,又可祛痰。

⑴治热痰咳喘,宜与瓜蒌、桑白皮等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之品同用。

⑵治肺热炽盛,灼伤血络之咳嗽胸痛,咯血痰者,可与青黛栀子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品配伍。

2.消痰散结

用于热痰留滞经络郁结而成之瘿瘤、痰核等。

本品既能清热,又可消痰以散结。治瘿瘤、痰核等,常与海藻、昆布等消痰散结药同用。

此外,本品般用有制酸止痛之功,常用于治胃痛泛酸之证。

【用法用量】煎服,10~15g;蛤粉宜包煎。或入丸散剂,1~3g。

浮石《本草拾遗》

为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及瘤苔虫的骨骼;或火山喷出的岩浆形成的多孔状石块。前者主产于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夏秋采捞,晒干;后者主产于辽宁、山东、福建等地,全年可采。捞出晒干,捣碎,生用。

【性味归经】咸,寒。归肺、脾经。

【功效应用】

1.清热化痰

用于热痰咳嗽等证。

本品类似海蛤壳,有清肺热、祛痰功效,以治热痰粘稠难略者为宜。

⑴治疗热痰阻肺所致咳嗽,痰黄粘稠,不易咯出者,可与瓜蒌、贝母、黄芩等清热化痰、止咳之品配伍使用。

⑵治疗肺热咳嗽日久,痰中带血者,可与清肺止咳、凉血止血类药物同用。

2.消痰散结

用于瘰疬、瘿瘤等病证。

本品咸、寒,亦类似海蛤壳,有清热消痰散结功效。时痰郁结,阻滞经络之瘰疬,瘿瘤等证,常与消痰散结类药物,如昆布、浙贝母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0~15g。打碎先煎。

胖大海《本草纲目》

为梧桐科植物胖大海的成熟种子。主产于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国。4~6月果实成熟开裂时,采收种子。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大肠经。

【功效应用】

1.清肺利咽

用于肺热所致咽喉疼痛、声哑、咳嗽等。

本品性寒可清肺化痰,又宣肺、利咽以开音,但其力较弱,宜于肺热所致轻证,单味泡服,亦可与桔梗、蝉蜕等清肺化痰、利咽之品用。

2.润肠通便

用于热结便秘。

本品可润肠通便,又兼可清泄肠道之热,用于热结肠道,便秘轻证,单味泡服,或与泻热通便之品配伍,以助其效。

【用法用量】沸水泡服或煎服,2~4枚。

礞石《嘉佑本草》

为绿泥石片岩或云母岩的石块或碎粒。前种药材称青礞石,主产于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后者称金礞石,主产于河南、河北等地。全年可采。除去杂质,煅用。

【性味归经】咸,平。归肺、肝经。

【功效应用】

1.化痰

用于喘咳气逆痰稠难咯之实证.

本品能化痰以畅利肺气,宜于痰稠胶粘难以咯出属于顽痰胶固之证者。治咳喘痰粘稠胸闷之实热证,常与黄芩、沉香等清肺热,行气降逆之品同用。

2.熄风止

用于癫狂、惊风等肝风夹痰之痉挛抽搐者。

本品既化痰又能熄风止痉。治热痰壅盛之惊风抽搐,可单用,以煅礞石为末,用薄荷汁或白蜜调服;亦可与牛黄、天竹黄等清热化痰,熄风止痉药物配伍。若治癫狂躁扰不宁,大便秘结者,可与化痰、泻火通便之品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6~10g,宜打碎布包先煎。入丸散,1.5~3g。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小儿慢惊风、孕妇忌用。

瓦楞子《名医别录》

为软体动物蚓科毛虫甘、泥虫甘或魁蜡的贝壳。主产于沿海地区。秋冬至春捕捞,去肉。生用或锻用。

【性味归经】咸,平。归脾、肝经。

【功效应用】

1.消痰散结

用于瘰疬、瘿瘤等。

本品功效与昆布、海藻类似,有消痰散结之功,治痰滞经络郁结成块之证,并常与之配伍使用,以增其效。

2.活血消

用于瘀血内阻之癥瘕积聚

本品尚可活血化瘀以消癥,单用,或与三棱莪术虻虫等破血消癥之品配伍。

此外,煅瓦楞子可制酸止痛,用治肝胃不和之胃痛吐酸者。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宜先煎;研末服,每次1~3g。生用消痰散结;煅用制酸止痛。

小  结

【重点难点】

1.在性能方面  化痰药在药性方面缺乏共性,较难掌握。因其主治病证有寒有热,药性有的偏温,有的偏寒。同是温性的化痰药中,半夏性温,但不甚燥烈;白芥子温性较强;而天南星、禹白附温燥毒烈之性更盛;旋覆花、白前温性缓和,属微温。偏寒性的化痰药中,瓜蒌、竹沥等寒凉之性偏盛;桔梗、川贝母、前胡、竹茹等寒性缓和,称微寒。药味亦缺乏共性,半夏、天南星、禹白附等标辛者,多与其辛麻味及辛开之效有关;桔梗、竹沥、浙贝母、竹茹等兼可清泄热邪,而有苦味;昆布、海藻、海蛤壳等有消痰以软坚散结之功,而有咸味。本章药物在归经方面具有共性,即主归肺经。但因药物的兼有功效不同,还兼归其他经。如天南星、禹白附兼能祛风止痉,又兼归肝经;半夏、旋覆花又能降胃气止呕吐,竹茹能清胃止呕,故均又兼归胃经;竹沥、天竹黄兼能清心热,又兼归心经。“脾为生痰之源”,昆布、海藻、黄药子及半夏、天南星、禹白附等消痰散结,故归脾经(或兼归牌经)如学习时应与功效、应用(主治病证)相结合加以充分认识。本章药中半夏、天南星、禹白附有毒,内服多用炮制品。

2.在功效方面  化痰药均有化痰功效。但在教材中又有祛痰、消痰等提法,意在反映各药化痰的特点。初学时应在掌握本章药化痰共有功效的基础上,再了解祛痰是指挂除阻于肺窍之痰浊的作用;称消痰者,是指消散留滞经络郁结成块之痰浊的作用。另外化痰药材有称燥湿化痰者,是指药性温燥的药物,消除湿痰、寒痰证的治疗作用;清热化痰,是指药性偏寒凉的药物,对热痰证具有清热、化痰双重的治疗作用。

在兼有功效方面应当注意:半夏、天南星、禹白附除均能燥湿化痰外,外用尚能攻毒消肿散结(止痛);天南星、禹白附又可祛风止痉,并以此为长;半夏、旋覆花还兼能降逆止呕;竹茹清热化痰而兼清胃止呕;贝母、浙贝母清热化痰,又兼能止咳、消痰散结;竹沥、天竹黄清热化痰兼可清心定惊:昆布、海藻消痰散结兼可利水消肿(但作用弱)桔梗祛痰尚可利咽,解毒排脓。瓜蒌又可宽胸散结,润肠通便。此外,白前、前胡长于祛痰;前胡又兼可疏散风热。黄药子长于消瘿,并兼清热解毒。

3.在主治病证(应用)方面  化痰药均可主治痰证。但痰证复杂,涉及病位甚广,并因痰浊阻滞脏腑及兼夹邪气不同,临床表现各异,故各药主治特点有别。学习时应结合各药的性能特点、功效、作用强度及兼有功效等,方可掌握每味药物的应用特点。如半夏最宜于脏腑湿痰诸证,亦多用于寒痰证;天南星的燥烈之性偏盛,一般湿痰、寒痰证较少应用,因其兼可祛风止痉,故宜于肝风夹痰之证;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等较宜于热痰证,其中川贝母、瓜蒌又可用于燥痰证;昆布、海藻消痰常用于瘰疬、瘿瘤等痰滞经络,郁结成块之痰证。

此外,还应注意:半夏又有止咳功效,尤宜于湿痰咳嗽,亦用于寒痰咳喘气逆之证;又有良好的止呕之效,广泛用于各种原因所致呕吐,尤宜于痰饮或胃寒所致呕吐。半夏内服还能消痰散结,外用又可攻毒消肿止痛,可治瘿瘤、痰核、瘰疬、毒蛇咬伤等。天南星又有祛风止痉挛功效,宜于肝风夹痰或风痰留滞经络之破伤风、痫证、中风等痉挛抽搐者;外用尚有攻毒消肿、散结止痛功效,可用于痈疽、毒蛇咬伤等。桔梗兼能利咽、解毒排脓,宜于咽痛、失音、热毒痰浊壅阻于肺窍之肺痈。川贝母、浙贝母消痰散结,宜于瘰疬、瘿瘤、疮痈、肺痈等;川贝母兼能润肺止咳,宜于阴伤或肺燥之咳嗽有痰者。瓜蒌兼能利气宽胸,宜于痰浊阻痹胸中之胸痹;还能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旋覆花兼可降逆止呕,较宜于痰浊阻中胃气上逆之呕吐、嗳气等。

4.在配伍方面  着重理解化痰药配行气药、化痰药配健脾燥湿药、半夏配橘皮、半夏配生姜、旋覆花配代赭石、瓜蒌配薤白、浙贝母配牡蛎等的主要意义。

5.在药物比较方面  应注意半夏与天南星、川贝母与浙贝母、瓜蒌壳与瓜蒌仁在性能、功效与应用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6.在用法用量方面  注意记忆和理解本章药物的特殊用法。如生姜具有温中止呕之功,只能制约半夏的毒性,用姜汁制半夏,可发挥增效减毒的双重作用,故止呕以选姜半夏为宜。胆南星是天南星用牛胆汁拌制而成的加工品,性偏寒凉,有清热化痰,息风止痉功效,故宜于中风、痫证、惊风、眩晕等偏热者及热痰咳喘证。旋覆花须用布包后入煎剂,可避免其表面的细小绒毛混入煎剂中导致呛咳、呕吐。竹茹姜汁炙后,偏于止呕,生用则在于清热化疾。竹沥冲服,30~50g。

7.在使用注意方面  注意记忆和理解本章药物在概述中介绍的共有使用注意,并着重掌握下述部分药物的特殊使用注意。如禹白附有毒,药性温燥,故热盛或血虚之抽搐者不宜使用。白芥子内服对胃肠粘膜有剌激作用,不宜过量,过量可引起腹痛、腹泻,故消化道溃疡或有出血者忌用;外用对皮肤粘膜有刺激发泡作用,故皮肤过敏者忌用。桔梗所含皂苷剌激冒粘膜,反射性引起气管分泌增加而排痰,过量易致恶心呕吐,故不宜过量使用;其含皂苷又有溶血作用,故不宜作注射给药。黄药子过量或久服会引起吐、泻、腹痛等消化道反应,并损害肝脏,故不宜过量、久服;肝功能障碍者忌用。此外,还应注意半夏、瓜蒌、贝母不宜与乌头,海藻不宜与甘草配伍使用(十八反)。天南星、禹白附有毒,孕妇忌用。

【复习思考题】

l.为什么化痰药要与行气药配伍?

2.试述半夏的性能、功效与主治病证。

3.川贝母与浙贝母在性能、功效及应用方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4.简述桔梗的主治病证。

5.瓜蒌为什么能治痰浊阻痹之胸痹?

6.试述化痰药的主治病证及配伍应用。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