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理论教学 > 基础学科 > 医学概论 > 正文:病因学概论
    

病因学概论

    病因学是研究疾病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学问。所谓致病原因(下称原因)是指作用于机体的众多因素中,能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以特征(或特异性)的因素,而其他同时存在的与疾病发生有关的因素则为条件。原因在一定条件下发挥致病作用。

    从这样一个概念出发,医学家不仅需要探寻原因、发现原因,确立消除它们的途径。同时还需要注意那些有助于原因发挥作用的条件并排除它们。

    条件在许多疾病的发生上具有重要地位,如所周知、在某一地区流行某种传染病(例如流行性感冒)时,即使人群感染病毒(原因)的机会是相等的或相似的,却并非所有的人都发生这种病。这就说明原因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致病。在这里,条件往往主要是机体抵抗力或免疫力的不足。又如,在人群感染结核菌时,只有少数具备营养不良、免疫功能减弱或过劳等条件的个体才会发生结核病,而大多数人因为不具备上述条件,所以虽有结核菌侵入机体,也不会发生结核病。可见,在结核病是否发生的问题上,条件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无论条件怎样重要,如果没有原因的作用,相应的疾病就不可能发生。再以结核病为例,即使上述的条件全部具备,但如果没有结核菌的作用,就不可能发生结核病。由此可见,原因是引起疾病、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必不可少的因素。条件与原因的另一重要区别就在于,条件之间是可以互相置换的,一种条件不具备时,另一些条件也可以决定疾病是否发生。例如,没有过劳,那么营养不良也足以成为决定结核病发生的条件。

    为了正确地理解原因和条件的意义还必须明确下列概念:

    1.有不少疾病,只要有原因的作用便可发生,似乎并不需要条件的存在,例如机械暴力、高温局部作用、大量剧毒化学制剂作用于机体时,毋需任何条件,即可分别引起创伤、烧伤和中毒。

    2.同一因素对一种疾病来说是原因,而对另一种疾病则为条件,例如营养不足是营养不良症的原因,而营养不足使机体抵抗力降低,却又是某些疾病(如结核病)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3.一种疾病所引起的机体的某些变化,可以成为另一疾病或另一些疾病发生的条件,例如,糖尿病引起的机体抵抗力的降低,可以成为感染性疾病如、低血症,结核病、肾盂肾炎等发生的条件。

    4.所谓“危险因素”(risk  factor)有可能是疾病的原因或条件,也可能是该疾病的一个环节。例如在分析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时常把肥胖、吸烟、运动过少、应激、糖尿病、高血压等称为“危险因素”。从病因学的角度来看,它不是一个很确切的概念,但它可以帮助我们从众多的内外因素中,找出那些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的因素。

    所谓诱因或诱发因素(precipitating  factor)是指能够加强某一疾病或病理过程的原因的作用,从而促进疾病或病理过程发生的因素。例如,肝性脑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氨中毒,而食管静脉破裂出血是肝性脑病的重要诱因,因为大量血液进入肠道后,血液中的蛋白质分解产物氨基酸经肠道细菌作用后,可产生大量的氨,因而可使血氨水平突然显著增高而诱发肝性脑病。

    病因的种类很多。根据习惯,可以基本上仍按原因分类;但是在考虑原因作用的同时,也必须注意条件所起的作用。

     1.物理性因素

    致病的物理性因素包括机械暴力、温度(高温与低温)、电流、电离辐射、气压(高气压与低气压)等。

    机械暴力主要引起创伤、震荡、骨折等局部损伤。但严重的外伤由于疼痛和失血又可引起全身性病理过程——创伤性休克

    低温作用于全身可致全身过冷。持续性全身体温过低可导致代谢及需氧过低,生命重要器官功能发生抑制以至引起死亡。低温作用于局部则可引起冻伤

    高温作用于全身(环境温度过高或长时间处于直射烈日下)引起热射病或日射病,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先过度兴奋而后发生衰竭,终于导致死亡。如果患者因伴发大量出汗而大量丢失水盐,则可导致热痉挛

    高温作用于局部则产生烧伤。烧伤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烧伤的面积、深度及有无感染,大面积烧伤时由于疼痛、血浆丧失等原因可以引起烧伤性休克。

    电流的损伤作用取决于它的物理参数、通过的途径以及机体的生理状态。在众多的因素中决定电击伤的严重程度的,是位于电流通道中的生命重要器官,如电流通过心脏可以引起心室纤维颤动或骤停,电流横贯脑干可引起呼吸中枢麻痹,呼吸停止。

    电离辐射的作用可以引起放射损伤或放射病。电离辐射对组织的直接作用是使生物大分子发生电离、激发、某些不甚稳固的化学键的断裂以及自由基产生。其间接作用则由水的电离所形成的化学物质所致。

    气压降低的作用主要见于登高(飞行或登山)。其发生机制主要由于空气稀薄氧分压降低,因此组织得不到足够的氧。这种损伤一般称为高原病高山病

    气压升高的致病作用主要表现为潜水员病,见于长时间深水作业的潜水员。潜水员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血中氧分压的增高、氮分压的增高以及迅速减压)。气压增高使溶解于血中的气体分压增高。氮易溶于脂类,而神经系统特富有脂质,故当氮分压增高时溶于神经系统的过多的氮可造成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由兴奋到麻痹)。

    氧分压过高使氧合血红蛋白难于解离,同时又可促进氧自由基的形成。

    由高压迅速转向常压时,溶解于血中的气体不能迅速由肺排出,因而形成气泡造成气体栓塞。

    2.化学性因素

    无机和有机的化学物质包括治疗用药,达到一定剂量时均具有毒性,可使机体中毒甚至死亡。化学性因素的致病作用有下述的重要特点:

    (1)毒物(不包括强酸强碱及腐蚀剂)对机体的作用往往具有器官系统选择性。如四氯化碳主要损害肝,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氟主要作用于骨及肌肉,而巴比妥类药物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

    (2)某些化学物质虽微量不致引起中毒,但有蓄积作用,长期摄取可致慢性中毒。如职业性中毒、地方性氟中毒等。

    (3)机体具有强大的生物转化(解毒)和排泄机构如肝、肾等。肝司生物转化,肾主排泄。因此当肝、肾功能发生障碍时,就容易发生中毒,对患肝肾病病人用药也须特别注意。

    了解上述几点对理解中毒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选用治疗措施,均具有重要意义。

    3.生物性因素

    指病原微生物(细菌、螺旋体、真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病毒)以及寄生虫(原虫、蠕虫等)而言。这是一类最常见的致病原因。这类因子对机体的致病作用主要靠两种力量:侵袭力(invasiveness)和毒力。前者指其侵入机体并在体内扩散和蔓延的能力,后者代表它们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的能力。这一类致病原因有如下特点:                                                                                                                          

    (1)有一定的入侵门户和寄生或繁殖部位。如伤寒杆菌只能经口侵入消化道并首先在小肠淋巴组织内大量繁殖。血吸虫尾蚴的主要入侵门户是皮肤,成虫的主要寄生部位是门静脉系统,等等。

    (2)只有宿主对病原体具有感受性时它们才能发挥致病作用,亦即病原体必须与机体相互作用。例如,鸡瘟、猪瘟病毒对人无致病作用,因为人对它们无感受性。

    (3)病原体作用于机体时,既改变了机体,又改变了病原体。例如,致病微生物往往可以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同时,一些致病微生物也可以发生变异(如产生抗药性)而改变其遗传性。

    4.营养性因素

    营养素包括糖、蛋白质、脂肪、各种维生素、水和无机盐(钾、钠、钙、镁、磷、氯、硫等)以及某些微量元素(铁、铜、氟、锰、硒、、碘等)。近年来国内外对过去一向认为无营养意义的纤维素非常重视,提出所谓“纤维膳食”的建议。食物中纤维素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促进肠道的蠕动,从而有助于正常的排粪,缩短粪便在肠道中停留的时间。

    营养因素为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营养不足或营养过多均能成为疾病发生的原因或条件。例如长期大量摄取高热量食物特别是动物脂肪而又少运动,可以引起肥胖病,而且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也有关系,某些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A和D摄入过多也可以引起中毒。反之,营养物质摄取不足,或因消化吸收不良以及需求增加而摄入相对不足(如婴幼儿及孕妇极易缺钙)则可导致营养不良或引起某些维生素、无机盐及某些微量元素缺乏的疾病(如维生素B1缺乏所致的脚气病、维生素C缺乏所致的坏血病、缺碘所致之地方性甲状腺肿病及克汀病、缺钙时的佝偻病等)。如前文所述,营养不良又可成为结核病的发病条件。

    氧一般不列为营养因素,但比起所有其他营养因素来,氧更是机体时时刻刻所绝不可缺的物质。缺氧可以引起极为严重的后果,严重的缺氧可在数分钟内导致机体死亡。值得注意的是氧过多可以引起氧中毒,见于高压氧或常压高浓度氧持续吸入时。

    为了保证合理的营养,不仅要注意食物的量,更要注意食物的质,应尽可能采用适量高质以及各种营养素(包括纤维素)搭配适当的饮食。要尽可能地防止偏食,以免发生某种营养素的缺乏。

    5.遗传性因素

    (1).遗传因素的直接致病作用主要是突变(mutation),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和染色体畸变(chromosomal  aberration)。基因突变主要由基因的化学结构改变所致(例如DNA链中一个碱基被另一个碱基置换等等)。染色休的畸变主要表现为染色体总数或结构的改变。引起突变的原因有物理的(各种射线的作用)、化学的(细胞生长抑制剂、DNA合成抑制剂、巯基嘌呤、烷化剂、酚、醛、嘌呤及吡啶化合物、某些抗生素、自由基以及抗代谢物等)以及生物学的(主要是病毒)。

    基因突变引起分子病(苯酮尿症、白化病等),染色体畸变引起染色体病(先天愚型即mongolism或Down综合征等)。

    (2).遗传易感性  遗传易感性(genetic predisposition)是指易患某种疾病的素质而言,譬如属于多基因遗传病的高血压病消化性溃疡缺血性心脏病精神分裂症、糖尿病等,它们的发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但对患上述疾病的一卵双生儿的研究,证明有遗传因素的作用,即具有遗传素质(易得这类疾病的遗传特性)。

    6.先天性因素

    与遗传性因素不同,先天性因素不是变,而是指那些能够损害正在发育的胎儿的有害因素。

    胎儿在子宫内发育的一定阶段对某些损伤因子的作用极为敏感。某些化学物质、药物、病毒等可作用于胎儿而引起某种缺陷或畸形。胎儿在子宫内发育障碍的原因还可能是外伤、胎位不正,特别是母亲的不良习惯如吸烟、酗酒等。

    7.免疫性因素

    在某些个体,免疫系统对一些抗原的刺激发出异常强烈的反应从而导致组织、细胞的损伤和生理功能的阻碍。这种异常的反应称为变态反应(al1ergy)或超敏反应(hypersensilivity)。异种血清蛋白(如伤风抗毒素等)、某些药物(特别是青霉素)可能引起某些个体的过敏性休克;某些花粉、甚至食物(如虾、牛乳、蛋类等)也可以在某些个体引起诸如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变态反应性疾病。有些个体能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并引起自身组织的损害,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也与遗传有密切关系。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全身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Graves病等。

    各种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的共同特点是容易发生致病微生物的感染。细胞免疫缺陷的另一后果是容易发生恶性肿瘤。免疫缺陷病可以由遗传性因素引起,如遗传性的补体成分的缺乏等,也可以由先天性因素引起,如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Di  George综合征)等:也可以由后天因素如感染(特别是艾滋病病毒一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的感染)、长期应用免疫抑制药治疗、大量蛋白质丢失(如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患者随尿丧失大量蛋白--蛋白尿)等原因引起。

     8.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精神因素,例如长期的忧虑、悲伤、恐惧、沮丧等不良情绪和强烈的精神创伤等在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长期的思想矛盾或精神负担可能使某些人发生神经官能症,在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精神因素如长期的精神过度紧张又可使某些人发生消化性溃疡,高血压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疾病。

    变态心理,即心理与行为的异常表现,既可导致人格解体,同时又可成为某些躯体疾病的原因。例如,属于性变态人格的同性恋,特别是有同性性行为的男性同性恋,已成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艾滋病)传播的重要原因。据调查,具有这种变态人格者在美国青春期男性中约占37%,而有同性性行为者占其中的40%。近十几年来我国变态心理和变态人格的发生率也有明显增长,应引起医学界和社会的关注。

    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因为人不仅是生物学的生物,而更重要的是社会的生物。人的社会性决定社会因素与疾病发生密切相关。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体现在社会经济、社会政策及文化教育水平上。

    (1)社会经济与疾病的关系:一般来说,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高,科学技术进步,劳动条件优越,营养、居住条件好,疾病的控制较好,平均寿命就长,死亡率就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资料)。我国上海市生产总值高,其人口的平均寿命及死亡率也与发达国家相近。

    (2)社会政策及文化教育与疾病的关系: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等等都对消灭疾病、提高人的素质、降低死亡率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死亡率城乡之比为1∶1.22,城乡之间健康水平的差别正在逐步缩小,但是必须看到农村的卫生工作仍然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缺医少药情况仍很严重。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对于减少疾病发生,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据统计,每增长10%的人要消耗国民生产总值40%,发展中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低,人口相对过剩,就业率低,能源紧张,卫生工作跟不上去,故对疾病的控制较差,人民的健康水平也因而较低。

    社会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也可以通过文化教育的侧面反映出来。文化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区,居民对疾病的认识和防病治病的自觉性也较高,因而疾病的控制也较好。我国1982年人口普查证明,文率与死亡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s=0.6041。文化水平与平均寿命也密切相关。

    环境既是自然因素又是社会因素。因“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处理不善而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大气、水和土壤的污染,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这已经引起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上文主要论述了致病原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在此还要再次指出,在许多疾病的发生中,条件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前面已经多次提到,致病微生物作用于机体时是否引起疾病,与机体的营养情况、免疫力量等条件有密切的关系。不仅如此,在某些物理因素的致病作用中,条件也起一定的作用。例如,在空气干燥,风速较大等利于发汗散热的条件下,人体可以经受得住50~60℃的环境高温,而在空气湿度大、风速小等不利于蒸发对流散热的条件下,30~35℃的气温就可能引起热射病,此外,缺氧对机体的影响也取决于一些条件。例如,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代谢率的降低,长期的锻炼和适应等都能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性。

    还应当指出,年龄和性别因素在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中也起一定的作用。

    在年龄因素方面,目前国内外特别重视老年性因素在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中作为条件所起的作用。除了老年以外,其他的年龄阶段也可作为条件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例如,小儿易患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这可能与小儿的解剖生理特点和防御机能不够完善有关。

    就性别而言,已知妇女易患胆石病、癔病和甲状腺机能亢进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而男人则易患动脉粥样硬化,胃癌等疾病。至于性别如何影响疾病的发生,有些问题尚未充分阐明。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2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2017320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