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药学理论 > 有毒中药古籍文献 > 正文:附子功效主治/附子中毒古籍文献查询
    

有毒中药附子古籍文献

  
异名
释名 皆脉络连贯。如子附母。而附子以贵。故专附名也。
产地 近以蜀道绵州(今属成都。领县八。惟彰明出附子。彰明领乡凡二十。惟赤水为多。)龙州者为良。他处虽有。力薄不堪用也。
生境
性味 气味大辛大热。微兼甘苦而有大毒。气厚味薄。可升可降。浮中沉无所不至。
归经 入手厥阴命门。手少阳三焦。兼入足少阴太阴经。
药物形态 十一月播种。入春生苗。茎类野艾而泽。叶类地麻而厚。花则瓣紫蕤黄。苞长而圆。实类桑葚。子细且黑。
品种考证 其品凡七。初种之化者为乌头。少有旁尖。身长而乌。附乌头而旁生。虽相须实不相连者。曰附子。左右附而偶生者。曰鬲子。种而独生无附。长三四寸者。曰天雄。附而尖者。曰天锥。附而上出者。曰侧子。附而散生者。曰漏蓝子。
养殖栽培
采收 九月采根乃佳。
加工
鉴别
贮藏
炮制 〔修治〕凡乌附天雄。须用童便浸透。煮过。入盐少许尤好。或以小便浸二七日。拣去坏者。以竹刀每切四片。井水淘净。逐日换水。再浸七日。晒干用。
质量鉴定 附子之形。以蹲坐正节角少者为上。有节多鼠乳者次之。形不正而伤缺风皱者为下。又附子之色。花白者为上。铁色者次之。青绿者为下。
主治 治六腑沉寒。五脏痼冷。主伤寒直中三阴诸证。寒疝内结。脾虚湿淫腹痛。或虚冷肿胀。脏冷脾泄。暴泻脱阳。久冷反胃。久痢休息。寒湿痿痹拘挛。腰脊膝痛。脚疼冷弱不能行步。更治偏风半身不遂。头风。肾厥头痛。(皆因阳虚)又疗下血虚寒。疽久漏。
功用 补下焦阳虚。(不远) 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祛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祛除在里之冷湿。(丹溪) 按附子生用则发散。熟用则峻补。
用法
用量
毒副作用
临证应用 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吴绶) 治外感证。非遍身表凉四肢厥者。不可僭用。(合参上条虽身大热必用。则知惟以脉为准也。)治内伤证。纵身表热甚。而气虚脉细者。正宜速入。
配伍应用
配伍禁忌
妊娠禁忌
食忌
使用注意
附方
医案
药用机理
全文 附子
出犍为山谷及少室。近以蜀道绵州(今属成都。领县八。惟彰明出附子。彰明领乡凡二十。惟赤水为多。)龙州者为良。他处虽有。力薄不堪用也。十一月播种。入春生苗。茎类野艾而泽。叶类地麻而厚。花则瓣紫蕤黄。苞长而圆。实类桑葚。子细且黑。九月采根乃佳。其品凡七。初种之化者为乌头。少有旁尖。身长而乌。附乌头而旁生。虽相须实不相连者。曰附子。左右附而偶生者。曰鬲子。种而独生无附。长三四寸者。曰天雄。附而尖者。曰天锥。附而上出者。曰侧子。附而散生者。曰漏蓝子。皆脉络连贯。如子附母。而附子以贵。故专附名也。凡种一而子六七以上。则皆小种。一而子二三。则稍大。若子特生。则特大。附子之形。以蹲坐正节角少者为上。有节多鼠乳者次之。形不正而伤缺风皱者为下。又附子之色。花白者为上。铁色者次之。青绿者为下。天雄乌头天锥。皆以丰实盈握者为胜。漏蓝侧子。卑卑不数也。漏蓝即雷斅所谓木鳖子。日华所谓虎掌。鬲子即乌喙。天锥即天雄之类。方书并无此名。功用当相同耳。(核)
气味大辛大热。微兼甘苦而有大毒。气厚味薄。可升可降。浮中沉无所不至。入手厥阴命门。手少阳三焦。兼入足少阴太阴经。 其性走而不守。非若干止而不行。 补下焦阳虚。治六腑沉寒。五脏痼冷。主伤寒直中三阴诸证。寒疝内结。脾虚湿淫腹痛。或虚冷肿胀。脏冷脾泄。暴泻脱阳。久冷反胃。久痢休息。寒湿痿痹拘挛。腰脊膝痛。脚疼冷弱不能行步。更治偏风半身不遂。头风。肾厥头痛。(皆因阳虚)又疗下血虚寒。痈疽久漏。 全禀地中火土燥烈之气。而兼得乎天之热气以生。(仲淳) 乌附乃气化之物。而复能化气。绝无一点阴翳。惟可对待有形阴寒一段真阳。真有另辟乾坤。贞下起元意。(不远) 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祛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祛除在里之冷湿。(虞抟) 散寒发阴。必以辛热。(东垣)发之一字。为从阴中而透真阳。使阴得化而为用也。 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吴绶) 治外感证。非遍身表凉四肢厥者。不可僭用。(合参上条虽身大热必用。则知惟以脉为准也。)治内伤证。纵身表热甚。而气虚脉细者。正宜速入。(述) 治湿药中。宜少加之引经。又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则便溺有节。乌附是也。(洁古) 凡用乌附。并宜冷服者。热因寒用也。盖阴寒在下。虚阳上浮。治之以热。则拒格而不纳。热药冷饮。下咽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不违其情而致大益。此反治之妙也。仲景治寒疝内结。用蜜煎乌头。近效治喉痹。用蜜炙附子含咽。丹溪治疝气。用乌头栀子并热因寒用也。东垣治伤寒阴盛格阳。面赤目赤。烦渴引饮。脉来七八至。但按之则散。用姜附汤加人参。投半斤。得汗而愈。此则神圣之妙也。(濒湖) 佐以白术。为除寒湿之圣药。(洁古) 助甘缓参芪以成功。健润滞地黄以奏力。(述) 气虚热甚者。宜少用附子以行参芪。肥人多湿。亦宜少加乌附以行经。(丹溪) 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得桂则补命门。(原礼) 盖附子入十二经。而肉桂补阳。其气之厚者亲下。专入命门。故藉其同气以招之。俾归命门而大为补益也。 得生姜则发散。以热攻热。又导虚热下行以除冷病。(斋) 得生干姜桂枝。主伤寒直中阴经。温中散寒而能出汗。 佐人参肉桂五味。补命门相火不足。回阳有神。 得人参肉桂。治虚人暴寒入腹。痛泄。完谷不化。小水不禁。 得参芪芍味陈皮甘草。主痈疽溃去脓血过多。致饮食不进。恶心欲呕。不生肌肉。亦主久漏冷疮。 得人参芍药炙草陈皮砂仁。主小儿慢惊。加莲肉扁豆。治吐泻不止。 得术桂牛膝木瓜橘皮。立止寒疝痛极。 得白术木瓜石斛萆薢薏苡橘皮茯苓。治风湿麻痹肿痛。及脚气之无热证者。 得人参橘皮。主久病呕哕。反胃虚而无热者。阳虚痹气。身非衣寒。中非受寒。气血不行。一身如从水中出。此阳虚阴盛。名曰痹气。附子丸主之。黑附子川乌(通锉碎炒黄) 官桂川椒菖蒲炙草各一两。骨碎补天麻白术各五钱。为末。炼蜜丸如梧子。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下。 髓少骨痹身寒。重衣不能热。腰脊疼不得俯仰。脚冷受热不遂。此肾脂枯涸不行。髓少筋弱冻栗。故挛急。附子汤主之。黑附子独活防风各七分。川芎丹参萆薢天麻白术菖蒲山萸牛膝甘菊各五分。官桂炙草细辛各三分。当归一钱。黄芪七分。枳壳四分。生姜五片。不拘时服。 久冷反胃。大附子一个。坐砖上。四面着火。渐逼。以生姜自然汁淬之。再逼再淬。约姜汁尽半碗乃止。研末。每服一钱。粟米饮下。三服瘥。或以猪腰子切片。炙熟蘸食。又方。用姜汁打糊。和附子末为丸。大黄为衣。每温水服十丸。 脾虚湿肿。大附子五枚。去皮四破。以赤小豆半升。藏附子于中。慢火煮熟。去豆。焙研末。薏仁粉打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萝卜汤下。阴水肿满。大附子童便浸三日夜。逐日换尿。以布擦去皮。捣如泥。酒糊和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煎流气饮送下。 肿疾喘满。凡肿因积得。既取积。而肿再作。小便不利。更用利药。性寒而溺愈不通。医者束手矣。此缘中下焦气不升降。为寒痞隔。故水凝而不通。惟服沉附汤。用生附子一个。去皮脐切片。生姜十斤。沉香一钱。磨水。同煎。食前冷饮。附子虽三五十枚亦无害。小儿每服三钱。 中风偏废。羌活汤。用生附子一个。去皮脐。羌活乌药各一两。每服四钱。生姜三片。水一盏。煎七分服。 风毒攻注头目。痛不可忍。大附子一枚。炮去皮。为末。以生姜一两。大黑豆一合炒熟。同酒一盏。煎七分。调附末一钱。温服。 虚火上行。背内热如炙者。附子末津调。涂涌泉穴。 肾气上攻。头项不能转移。椒附丸。用大熟附子一枚为末。每二钱。以椒二十粒。(用白面填满椒口)姜七片。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椒入盐。空心点服。此假椒气下达。以引逆气归经也。气虚上壅。偏正头痛。不可忍者。蝎附丸。大附子一枚。剜心。入全蝎去毒三枚在内。以余附末。同钟乳粉二钱半。白面少许。水和作剂。包附煨熟。去皮研末。葱涎和丸梧子大。每椒盐汤下五十丸。 气血两虚头痛。用补剂不愈者。加桂附引火归元。并得阴随阳生之义。乃效。 久痢休息。熟附子半两。研末。鸡子白二枚捣和。丸梧子大。倾入沸汤。煮数沸。漉出作两服。米饮下。 小便虚闭。两尺脉沉微。用利水药不效者。虚寒也。附子一个。炮去皮脐。盐水浸良久。泽泻一两。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灯心七茎。煎服愈。 按附子本治阳虚阴盛之证。乃有暴泻脱阳。与使内气脱等病。虽由阴不能为阳之守而不得不急治其标者。请更悉之。脱阳证或因大吐大泻之后。或因房色过度。元气不接。四肢逆冷。不省人事。此为最急。救之稍缓。便死。又伤寒新瘥。与妇人交。其证小腹紧痛。外肾搐缩。面黑气喘。冷汗自出。亦系脱阳。俱先以葱白数根炒。令热熨脐下。次用黑附子一枚重一两。炮制锉作八片。白术干姜各半两。人参一两。木香二钱半。分二帖。水煎减半。放温灌下。须臾再进一帖。合渣并煎。再服。如无前药。用官桂二两。好酒二升。煎一升。分二服。又无桂。用葱白三七根研细。酒五升。煮二升。分二服灌下。阳气即回。或以酒煮生姜灌之。须用炒盐熨脐及气海。勿令气冷则佳。至于男女交接过度。真气大脱。昏迷不醒。切弗放开。须待气还自苏。若便放开。必死难救。
〔论〕 附子为手少阴三焦命门之剂。所禀辛热。有合于壬水配丁。由命门而生心。故其效用。即由心而透命门之用。(心为火主。而气者火之灵。故谓由心而透命门之用。然心主血。血者真阴之化醇。又即从阴中而透真阳。使阴得化而为用也。)所谓益火之元。以消阴翳者。有专能焉。夫真火在水中。阴火是也。水不足。则不能生火。又有水虚而火炽者。火不足。则不能化水。又有火微而水竭者。所谓阴翳。即火不足而水不化者也。虽然。有真阳微。而外来之寒邪。以同气相感而剧。如三阴伤寒诸证中寒寒疝之类。有阳虚甚。而本来之阴气。以不得合化而病。如脾虚肿胀脏寒脾泄之类。所患诸证。外内之因自殊。然总不出于阳虚。(经曰。气虚者寒也。湿即寒水之化。)先哲曰。气虚者多寒湿。温寒即所以除湿。是即消阴翳而补虚散壅者也。其补真阳也。使阳之虚而上浮者。即于极上收之。如肾厥头痛之类。使阳之虚而下脱者。即于极下固之。如暴泻脱阳之类。又能使阳虚而筋节缓机关弛者。即于筋节机关而强之坚之。如腰脚冷弱之类。种种治效。总本君火。而返于所始之命门。以建殊功耳。据其大辛大热。恒虑误用以消元阴。乃虚寒下血者何以投之固血。又虑误用以助强阳。乃阳淫化风者何以投之散风。盖血橐于气聚。气守而血自止。风淫于阳浮。阳归而风自散。岂非命门相火。原于手厥阴包络畅于足厥阴肝乎。既主命门真火。故十二经络无不通。浮中沉无不至。其有开关夺将之猛者。原于龙火燔腾无前也。但属阴中之阳。如水虚而火炽者。投之祸烈。即水不足而火不生者。亦当先滋其化原。而未可倒施。愦愦者漫曰使阴生于阳。是混于阳中之阴以论也。
乌头 其形象乌之头。此附子之母也。附子顶圆正。乌头顶歪斜。以此别之。(天雄乌喙侧子又皆乌头所生。生子多则因象命名。若生子少及独头者。即无此数物也。)有两种。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谓之川乌头。其产于江左山南等处者。乃本经所列乌头。今谓之草乌头是也。草乌之功。讵能助益元阳与川乌等。不可不辨。
主除寒湿。行经散风邪。治诸风痹血痹。半身不遂。破诸积冷毒。 补命门不足。及肝风虚。(好古)助阳退阴。功同附子而稍缓。(濒湖)附子性重滞。温脾逐寒。川乌头性轻疏。温脾去风。若是寒疾。即用附子。风疾即用川乌头。(又) 凡人中风。不可先用风药及乌附。若先用气药。后用乌附。乃宜。(又) 治麻痹多用乌附。其气暴。能冲开道路。故气愈麻。及药气尽而正气行。则麻病愈矣。(守真) 乌龙丹。主风病瘫缓。手足軃曳。口眼?斜。语言蹇涩。步履不正。川乌头去皮脐灵脂各五两。为末。入龙脑麝香各五分。滴水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先以生姜汁研化。暖酒调服。一日二服。至五七丸有效。十丸而痊。 风寒湿痹。四肢麻木不遂。生川乌头末。每以香白米煮粥一碗。入末四钱。慢熬得所。下姜汁一匙。蜜三大匙。空腹啜之。或入薏仁末二钱。此汤极有力。 诸风痫疾。生川乌头去皮二钱半。五灵脂半两。为末。猪心血丸梧子大。每姜汤化服一丸。心痛疝气。川乌山栀各一钱。为末。顺流水入姜汁一匙调下。此湿热因寒郁而发。栀子降湿热。乌头破寒郁。乌头为栀子所引。其性急速。不留胃中也。 寒疝。腹痛绕脐。厥冷自汗。脉弦而紧。用大乌头煎。大乌头五枚。去脐。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纳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强人服七合。弱者五合。不瘥。明日更服。
天雄 有二种。一是蜀人种附子生出长者。或种附子而尽变成长者。(如种芋形状不一之类)一是他处草乌头之类。自生成三寸以上者。入药须用蜀产。更经酿制。
天雄散寒。为去湿助精阳之药。(东垣) 补虚寒须用附子。风家多用天雄。取其尖角多热性。故能敷散也。(宗奭) 天雄乌头。气壮形伟。可为下部之佐。(丹溪) 乌附天雄。皆下焦命门阳虚之药。补下所以益上也。其脐乃向上生苗之处。其尖皆向下生。故其气下行。若是上焦阳虚。即属心脾之分。当用参芪矣。寇氏言其不肯就下。洁古言其补上焦阳虚。皆是误认尖为上尔。(濒湖)
〔总论〕 乌头即附子之母。何以乌治风。附治寒。按本草冬采为附子。(是乌头生子已成者)春采为乌头。(是未生子而止采其母也)虽同为助阳退阴之药。但采于春者。合乎风木之气。即以致其用于风。采于冬者。正值寒水之气。乃以效其能于寒。所以乌头补阳。缓于附子。而好古云补风虚。洵不妄也。既补风虚。则通经络以去壅。其功为最。又能疗血痹矣。天雄亦乌头所生。但生子多。则因象命名。生子少。即无此物。然则天雄虽能补阳。其力当大减于附子。且难与乌头同论也。(以其不兼散风之故)缪氏。附子性质气味。无非火热。若非阴寒寒湿。阳虚气弱之病。而误用于阴虚内热。血液衰少。伤寒温热阳厥等证。靡不立毙。(凡病阳厥。若系伤寒瘟疫。其先必发热头疼口渴。其后虽头不疼。而表热已除。然必面赤颧红。二便不利。小水必赤。或短少。此病下之病也。)故凡病人一见内热口干咽干舌干。渴欲引饮。痰嗽烦躁。五心烦热。骨蒸劳热。内热外寒。虚火上攻齿痛。脾阴不足饮食无味。小便黄赤短涩及不利。大便不通或燥结。腹内觉热闷。喜饮冷浆及鲜果。畏火及日光。兼畏人声水声。虚阳易兴。梦泄不止。目昏神短。耳鸣口苦。多汗恶热。心经有热。梦寐纷纭。血虚腹痛。按之即止。火炎欲呕。外类反胃而恶热焦烦。得寒暂止。久疟寒热并盛。中风僵仆不语。中风口眼歪斜。中风语言蹇涩。中风半身不遂。中风痰多神昏。产后发热。血行不止。及恶疮臭秽。下部湿热。行履重滞。湿热痿痹。湿热作泻。湿热脚气。凡病属阴虚。无关阳弱。亦非阴寒。法所均忌。
〔修治〕凡乌附天雄。须用童便浸透。煮过。以杀其毒。并助下行之力。入盐少许尤好。或以小便浸二七日。拣去坏者。以竹刀每切四片。井水淘净。逐日换水。再浸七日。晒干用。(丹溪) 按附子生用则发散。熟用则峻补。生用者或童便浸而不煮。或去皮脐薄切。以东流水并黑豆浸五日夜。漉出。日中晒干。入药。熟者如丹溪法极佳。或同甘草二钱。盐水姜汁童便各半盏。同煮熟。出火毒一夜。用之则毒去也。
语义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10,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