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列表     本站测试中,内容每天更新!欢迎常来坐坐!  [凌云  2006年5月17日]        
 |网站首页 |医学考研 |考研院校 |医药考试 |医学图谱 |在线动画 |
 |视频下载 |医学课件 |医学E书 |医学软件 |医学商城 |医学新知 |
 |医学英语 |医学论坛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载中...
加载中...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医药考试 >> 执业医师 >> 学习指导 >> 文章正文
  基本技能操作           ★★★ 【字体:
基本技能操作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时间:2006-7-10

 

一、胸膜腔穿刺术


(一)适应证


    常用于查明胸腔积液性质、抽液减压或通过穿刺给药等。


(二)操作方法


    1.患者面向椅背骑跨在坐椅上,前臂交叉置于椅背上,下颏置于前臂上。不能起床者可取45°仰卧位,患侧上肢上举抱于枕部。
    2.穿刺点选在胸部叩诊实音最明显部位,通常取肩胛线或腋后线第7~8肋间,腋中线第6~7肋间或腋前线第5肋间隙为穿刺点。中、小量积液或包裹性积液可结合X线胸透或B超检查定位。穿刺点可用蘸龙胆紫的棉签在皮肤上作标记。
    3.常规皮肤消毒,术者戴无菌手套,铺盖消毒洞巾。


    4.用2%利多卡因沿下一肋骨上缘的穿刺点进行浸润麻醉,直至胸膜壁层。


    5.术者用血管钳夹闭穿刺针后的橡皮管,以左手、示指、中指固定穿刺部位的皮肤,右手将穿刺针的三通活栓转到与胸腔关闭处,再将穿刺针在麻醉处徐徐刺入,当针锋阻力突然消失时,表明已进入胸膜腔,接上50ml注射器转动三通活栓使其与胸腔相通或令助手放开止血钳,并用止血钳沿皮肤固定穿刺针,以防止穿刺针位置移动。进行注射器抽液,抽满后助手再次用止血钳夹闭橡皮管,而后取下注射器,将胸水注入量杯中计量。


    6.抽液毕,用止血钳夹闭橡皮管,拔出穿刺针,穿刺部位覆盖无菌纱布,稍用力压迫片刻,用胶布固定。


    (三)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避免胸膜腔感染。


    2.进针不可太深,避免肺损伤,引起液气胸。


    3.抽液过程中要防止空气进入胸膜腔,始终保持胸膜腔负压。


    4.抽液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持续性咳嗽、气短、咯泡沫痰等现象,或有头晕、面色苍白、出汗、心悸、胸部压迫感或胸痛、昏厥等胸膜反应时,应立即停止抽液,并进行急救术。


    5.一次抽液不可过多,诊断性抽液50~100ml即可,立即送检胸腔积液常规、生化、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及脱落细胞检查。治疗性抽液首次不超过600ml,以后每次不超过1000ml,如为脓胸,每次应尽量抽净,若脓液粘稠可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后再行抽液。
    6.避免在第9肋间以下穿刺,以免刺破膈肌损伤腹腔脏器。

二、腹膜腔穿刺术


   (一)适应证


    1.常用于检查腹腔积液的性质,协助确定病因或腹腔给药。
    2.穿刺放液,减轻因大量腹水引起呼吸困难或腹胀症状。


    (二)操作方法


    1.患者通常取半卧位或仰卧位,少量腹水可取向患侧侧卧位,并嘱患者排尿。


    2.穿刺点选择 ①通常选左下腹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点,此处不易损伤腹壁动脉;②少量腹水病人取侧卧位,取脐水平线与腋前线交点,此常用于诊断性穿刺;③包裹性分隔积液,需在B超指导下定位穿刺。


    3.自穿刺点自内向外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铺消毒洞巾,以2%利多卡因自皮肤逐层向下浸润麻醉直到腹膜壁层。


    4.术者以左手示指与拇指固定穿刺部位皮肤,作诊断性穿刺时,右手持带有适当针头的20ml或50ml消毒注射器,针头经麻醉处垂直刺入皮肤后以45度斜刺入腹肌再垂直刺入腹腔,当针头阻力突然消失时,表示针尖已进入腹膜腔,即可抽取腹水20~100ml送验。当大量腹水作治疗性放液时,通常用针座接有橡皮管的8号或9号针头,在麻醉处刺入皮肤,在皮下组织横行0.5~1.0cm,再垂直刺入腹膜腔,用胶布固定针头,腹水即沿橡皮管进入容器中记量。橡皮管上可用输液夹调整腹水流出速度。


    5.放液后拔出穿刺针,覆盖消毒纱布,以手指压迫数分钟,再用胶布固定。大量放液后需用多头腹带包扎腹部,防止腹压骤降,内脏血管扩张引起血压下降或休克。


    (三)注意事项


    1.腹腔穿刺前须排空膀胱,以防穿刺时损伤充盈膀胱。
    2.放液不宜过快过多,一次放液通常不超过4000ml。


    3.若腹水流出不畅,可将穿刺针稍作移动或稍变换体位。


    4.术后嘱患者仰卧,使穿刺孔位于上方,可防止腹水渗漏。若大量腹水,腹腔压力太高,术后有腹水漏出,可用消毒火棉胶粘贴穿刺孔,并用蝶形胶布拉紧,再用多头腹带包裹腹部。
    5.放液前后均应测量腹围、脉搏、血压,观察病情变化。


    6.作诊断性穿刺时,应立即送验腹水常规、生化、细菌培养和脱落细胞检查。


    (四)禁忌证


    1.肝性脑病先兆 放腹水可加速肝性脑病发作。
    2.结核性腹膜炎有粘连性包块者。


    3.非腹水患者,包括巨大卵巢囊肿,包虫病性囊性包块。

三、腰椎穿刺术


   (一)适应证


    1.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包括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等。


    2.脑血管意外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包括脑溢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3.肿瘤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用于诊断脑膜白血病,并通过腰椎穿刺鞘内注射化疗药物治疗脑膜白血病。


    (二)操作方法


    1.患者侧卧于硬板床上,背部与床面垂直,头向前胸部屈曲,两手抱膝紧贴腹部,使躯干呈弓形。或由助手立于术者对面,用一手搂住患者头部,另一手搂住双下肢窝处并用力抱紧,使脊柱尽量后突,以增加椎间隙宽度,便于进针。


    2.以髂后上棘连线与后正中线交会处为穿刺点,通常取第3~4腰椎棘突间隙,也可在上一个或下一个椎间隙进行。


    3.常规消毒皮肤,戴无菌手套、铺消毒洞巾,以2%利多卡因自皮肤至椎间韧带作局部浸润麻醉。


    4.术者以左手拇、示二指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以垂直背部方向缓慢刺入,当针头穿过韧带与硬脊膜时,可感到阻力突然消失(成人进针深度为4~6cm,儿童为2~4cm),此时将针蕊缓慢拔出,即可见无色透明脑脊液流出。


    5.当见到脑脊液即将流出时,接上测压管测量压力,准确读数,亦可计数脑脊液滴数估计压力(正常为70~180mmH


     2 O或40~50滴.min)。若压力不高,可令助手压迫一侧颈静脉约10s,然后再压另一侧,最后同时按压双侧颈静脉,若脑脊液压力迅速升高一倍左右,解除压迫后10~20s,又迅速降至原来水平,表示蛛网膜下腔通畅,若压迫静脉后压力不升高,表示蛛网膜下腔完全阻塞,若压迫后压力缓慢上升,放松后又缓慢下降,表示不完全阻塞。
    6.撤除测压管,收集脑脊液2~5ml,送验常规、生化及细菌培养等。


    7.如作脑膜白血病治疗,通常以4ml生理盐水稀释氨甲喋呤(MTX)10mg,加地塞米松5mg,缓慢椎管内注射,边推边回抽,用脑脊液不断稀释药物浓度,通常在10min内注射完毕。
    8.术毕将针芯插入后一起拔出穿刺针,覆盖消毒纱布,胶布固定。
    9.术后去枕仰卧4~6h,可避免术后低颅压性头痛。


    (三)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穿刺时避免引起微血管损伤。


    2.穿刺时如患者出现呼吸、脉搏、面色苍白等异常改变时,应立即停止操作。


    3.在鞘内给药时,应先放出等量脑脊液,然后再给予等量容积的药物注入,避免引起颅内压过高或过低性头痛。


    (四)禁忌证


    1.颅内压升高患者。


    2.休克、衰竭或濒危病人。


    3.局部皮肤(穿刺点附近)有炎症者。

四、骨髓穿刺术


    (一)适应证


    1.各种血液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随访。


    2.不明原因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增多或减少及形态学异常。


    3.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可作骨髓培养,骨髓涂片找寄生虫等。


    (二)操作方法


    1.穿刺部位选择 ①髂前上棘:常取髂前上棘后上方1~2cm处作为穿刺点,此处骨面较平,容易固定,操作方便安全;②前后上棘:位于骶椎两侧、臀部上方骨性突出部位;③胸骨柄:此处骨髓含量丰富,当上述部位穿刺失败时,可作胸骨柄穿刺,但此处骨质较薄,其后有心房及大血管,严防穿透发生危险,较少选用;④腰椎棘突:位于腰椎棘突突出处,极少选用。


    2.体位 胸骨及髂前上棘穿刺时取仰卧位。髂后上棘穿刺时应取侧卧位。腰椎棘突穿刺时取坐位或侧卧位。


    3.常规消毒皮肤,戴无菌手套、铺消毒洞巾,用2%利多卡因作局部浸润麻醉直至骨膜。


    4.将骨髓穿刺针固定器固定在适当长度上(髂骨穿刺约1.5cm,肥胖者可适当放长,胸骨柄穿刺约1.0cm),以左手拇、示指固定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针于骨面垂直刺入(若为胸骨柄穿刺,穿刺针与骨面成30~40°角斜行刺入),当穿刺针接触到骨质后则左右旋转,缓缓钻刺骨质,当感到阻力消失,且穿刺针已固定在骨内时,表示已进入骨髓腔。
    5.用干燥的20ml注射器,将内栓退出1cm,拔出针芯,接上注射器,用适当力度缓慢抽吸,可见少量红色骨髓液进入注射器内,骨髓液抽吸量以0.1~0.2ml为宜,取下注射器,将骨髓液推于玻片上,由助手迅速制作涂片5~6张,送检细胞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染色检查。
    6.如需作骨髓培养,再接上注射器,抽吸骨髓液2~3ml注入培养液内。


    7.如未能抽得骨髓液,可能是针腔被皮肤、皮下组织或骨片填塞,也可能是进针太深或太浅,针尖未在髓腔内,此时应重新插上针芯,稍加旋转或再钻入少许或再退出少许,拔出针芯,如见针芯上带有血迹,再行抽吸可望获得骨髓液。


    8.抽吸完毕,插入针芯,轻微转动拔出穿刺针,随将消毒纱布盖在针孔上,稍加按压,用胶布加压固定。


    (三)注意事项


    1.穿刺针进入骨质后避免摆动过大,以免折断。


    2.胸骨柄穿刺不可垂直进针,不可用力过猛,以防穿透内侧骨板。


    3.抽吸骨髓液时,逐渐加大负压,作细胞形态学检查时,抽吸量不宜过多,否则使骨髓液稀释,但也不宜过少。


    4.骨髓液抽取后应立即涂片。
    5.多次干抽时应进行骨髓活检。


    (四)禁忌证


    血友病患者禁作骨髓穿刺。


五、导尿术


   (一)适应证


    1.尿潴留 包括前列腺肥大,昏迷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尿潴留。
    2.留尿作细菌培养。


    3.留置保留导尿或观察每小时尿量变化。


    4.盆腔器官手术前准备,或膀胱测压、注入造影剂或探测尿道有无狭窄等。


    (二)操作方法


    1.患者仰卧,两腿屈膝外展,臀下垫油布或中单。


    2.以2%红汞或硫柳汞溶液由内向外消毒尿道口及外阴部,男性患者应翻开包皮消毒。
    3.术者戴手套,铺盖无菌洞巾,露出尿道口,男性露出阴茎。以左手拇、示二指挟持阴茎龟头,并将阴茎提起与腹壁成钝角,女性则分开小阴唇,露出尿道口,右手将涂有无菌石蜡油之导尿管徐徐插入尿道,男性约进入15~20cm,导尿管开口置于消毒弯盘中,至尿液流出,再进入2~3cm即可。


    4.需作细菌培养时,留取中段尿液于无菌试管中送验。


    5.当尿液流出不畅时,轻压膀胱区,尽量使膀胱排空,然后用止血钳夹闭导尿管再徐徐拔出,以防止尿液流出污染衣物。


    6.如需留置导尿,则以胶布固定导尿管,以防滑脱。外端以血管钳夹紧,外口以无菌纱布包好,定时排放尿液,或接上无菌塑料袋,挂于床侧。


    (三)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医源性尿道感染。
    2.插入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防止损伤尿道粘膜,若插入时有阻挡感可更换方向再插,男性尿道有二个弯曲,应按解剖特点,变换阴茎位置,以利于插入。


    3.选择导尿管的粗细要适宜,对小儿及疑有尿道狭窄者,导管宜细。


    4.对膀胱过度充盈者,排尿宜缓慢,不宜按压膀胱区,以免骤然降压引起的排尿昏厥。
    5.留置导尿时,应选择带有水囊的导尿管,插入导尿管后向水囊注水2~3ml,以防止导管滑脱。每5~7天宜更换一次导管,再次插管前应让尿道松弛数小时,再重新插入。


    6.留置导尿超过48h,应定期检查尿液,若出现白细胞尿,应以无菌药液每天冲洗膀胱1次。

六、气管插管术


    (一)适应证1.全身麻醉。
    2.心跳骤停。


    3.呼吸衰竭、呼吸肌麻痹或呼吸抑制需机械通气者。


    (二)禁忌证


    1.喉水肿、气道急性炎症及咽喉部脓肿。


    2.胸主动脉瘤压迫气管、严重出血素质者,应百倍谨慎。


    (三)准备工作


    器具准备:麻醉喉镜、带充气套囊的气管导管、衔接管、导管管芯、牙垫、喷雾器、吸引装置、供给正压通气的麻醉机或呼吸器及氧气。


    (四)操作方法


    1.明视经口气管内插管法 患者仰卧,用软枕使病人头位垫高约10cm,使经口、经咽、经喉三轴线接近重叠。


    2.术者位于患者头端 (不宜于在床头操作者,可位于患者头部旁侧),用右手推病人前额,使头部在寰枕关节处极度后伸。如未张口,应用右手推下颌并用示指拨开下唇,避免喉镜置入时下唇被卷入挤伤。


    3.置入喉镜 左手持麻醉喉镜自病人右侧口角置入,将舌体挡向左侧,再把镜片移至正中,见到腭垂。沿舌背弧度将镜片再稍向前置入咽部,即可见到会厌。


    4.如用直喉镜片,将其置于会厌的喉面挑起会厌,以显露声门;如用弯喉镜片,只需将其远端伸入舌根与会厌咽面间的会厌谷,再上提喉镜,使会厌向上翘起,紧贴镜片而显露声门。
    5.以1%丁卡因或2%利多卡因喷雾喉头表面。


    6.右手以握笔状持导管从右侧弧形斜插口中,将导管前端对准声门后,轻柔地插入气管内,拔出导管管芯。


    7.压迫胸壁,查得导管口有出气气流,即可置牙垫于磨牙间,退出喉镜,用胶布将气管导管和牙垫妥善固定。


    8.导管接麻醉机或呼吸器,套囊内充气,同时听两侧呼吸音,再次确认导管插入气管内。

 

 


七、胃插管术


   (一)适应证


    1.胃扩张、幽门狭窄及食物中毒等。
    2.钡剂检查或手术治疗前的准备。


    3.昏迷、极度厌食者插管行营养治疗。
    4.口腔及喉手术须保持手术部位清洁者。
    5.胃液检查。
    6.胃肠减压。


    (二)禁忌证


    严重的食管静脉曲张、腐蚀性胃炎、鼻腔阻塞、食管或贲门狭窄或梗阻,严重呼吸困难。


    (三)准备工作


    1.训练病人插管时的配合动作,以保证插管顺利进行。


    2.器械准备 备消毒胃管、弯盘、钳子或镊子、10ml注射器、纱布、治疗巾、石蜡油、棉签、胶布、夹子及听诊器。


    3.检查胃管是否通畅,长度标记是否清晰。


    4.插管前先检查鼻腔通气情况,选择通气顺利一侧鼻孔插管。


    (四)操作方法


    1.病人取坐位或半卧位。


    2.用石蜡油润滑胃管前段,左手持纱布托住胃管,右手持镊子夹住胃管前段,沿一侧鼻孔缓慢插入到咽喉部(14~16cm),嘱病人作吞咽动作,同时将胃管送下,插入深度为45~55cm(相当于病人发际到剑突的长度)。然后用胶布固定胃管于鼻翼处。
    3.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


    (1)抽 胃管末端接注射器抽吸,如有胃液抽出,表示已插入胃内。


    (2)听 用注射器从胃管内注入少量空气,同时置听诊器于胃部听诊,如有气过水声,表示胃管已插入胃内。


    (3)看 将胃管末端置于盛水碗内应无气体逸出,若有气泡连续逸出且与呼吸相一致,表示误入气管内。


    4.证实胃管在胃内后,将胃管末端折叠用纱布包好,用夹子夹住。置病人枕旁备用。

八、胃肠减压术


     (一)适应证


    1.急性胃扩张。


    2.胃、十二指肠穿孔。
    3.腹部较大型手术后。


    4.机械性及麻痹性肠梗阻。
    5.急性胰腺炎。


(二)禁忌证


1.食管狭窄。


    2.严重的食管静脉曲张。


    3.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支气管哮喘。
    4.食管和胃腐蚀性损伤。


    (三)准备工作


    1.检查胃、十二指肠引流管是否通畅。


    2.备减压抽吸装置:手提式或电动低压抽吸器。如无上述装置,可用注射器代替。


    3.其他 治疗盘、弯盘、纱布、胶布、注射器、液体石蜡、生理盐水、治疗巾、止血钳或镊子等。


    (四)操作方法


    1.病人取坐位或卧位,胸前铺塑料布或治疗巾。
    2.按常规方法插胃管。插入深度为50~75cm。


    3.将胃、十二指肠引流管接减压抽吸装置,低压抽吸。

九、现场心肺复苏术


    (一)适应证


    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循环骤停(包括心脏骤停、心室颤动及心搏极弱)或呼吸骤停(脑疝、脑干损伤引起)。


    (二)禁忌证


    1.胸壁开放性损伤。
    2.肋骨骨折。


    3.胸廓畸形或心脏压塞。


    4.凡已明确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无法逆转者,可不必进行复苏术。如晚期癌症等。


    (三)操作方法


    心肺复苏(CPR)是一个连贯、系统的急救技术,各个环节应紧密结合不间断地进行。现场心肺复苏术的步骤如下:


    1.证实 迅速用各种方法检查病人,确定是否意识丧失,心跳、呼吸停止。主要采取“一看”:看形态、面色、瞳孔;“二摸”:摸股动脉、颈动脉搏动;“三听”:听心音。证实病人心跳停止后应立即进行抢救。


    2.体位 一般要去枕平卧,将病人安置在平硬的地面上或在病人的背后垫一块硬板,尽量减少搬动病人。


    3.畅通呼吸道 其操作方法是仰额举颌法:一手置于前额使头部后仰,另一手的示指与中指置于下颌骨近下颏或下颌角处,抬起下颏(颌)。有假牙托者应取出。


    4.人工呼吸 一般可采用口对口呼吸、口对鼻呼吸、口对口鼻呼吸(婴幼儿)。


    方法:①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位置下进行;②用按于前额之手的拇指和示指,捏住病人的鼻翼下端;③术者深吸一口气后,张开口贴紧病人的嘴,把病人的口部完全包住;④深而快地向病人口内用力吹气,直至病人胸廓向上抬起为止;⑤一次吹气完毕后,立即与病人口部脱离,轻轻抬起头部,面向病人胸部,吸入新鲜空气,以便作下一次人工呼吸。同时使病人的口张开,捏鼻的手也应放松,以便病人从鼻孔通气,观察病人胸廓向下恢复,并有气流从病人口内排出;⑥吹气频率:12~20次/分,但应与心脏按压成比例。单人操作,心脏按压15次,吹气2次(15∶2)。双人操作按5∶1进行。吹气时应停止胸外按压;⑦吹气量:一般正常人的潮气量500~600ml。目前比较公认以800~1200ml/次绝对不能超过1200ml/次,以免引起肺泡破裂。


    5.胸外心脏按压 在人工呼吸的同时,进行人工心脏按压。


(1)    按压部位 胸骨中、下1.3交界处的正中线上或剑突上2.5~5cm处。


(2)    按压方法 ①抢救者一手的掌根部紧放在按压部位,另一手掌放在此手背上,两手平行重叠且手指交叉互握抬起,使手指脱离胸壁;②抢救者双臂应绷直,双肩中点垂直于按压部位,利用上半身体重和肩、臂部肌肉力量垂直向下按压,使胸骨下陷4~5cm(5~13岁3cm,婴幼儿2cm);③按压应平稳、有规律地进行,不能间断;下压与向上放松时间相等。按压至最低点处,应有一明显的停顿,不能冲击式的猛压或跳跃式按压;放松时定位的手掌根部不要离开胸骨定位点,但应尽量放松,务使胸骨不受任何压力;④按压频率:传统惯用80~100次/分。小儿90~100次/分,按压与放松时间比例以0.6∶0.4为恰当。与呼吸的比例同上述。


(3)    按压有效的主要指标 ①按压时能扪及大动脉搏动,收缩压>8.0kPa;②患者面色、口唇、指甲及皮肤等色泽再度转红;③扩大的瞳孔再度缩小;④出现自主呼吸;⑤神志逐渐恢复,可有眼球活动,睫毛反射与对光反射出现,甚至手脚抽动,肌张力增加。


(4)    在胸外按压的同时要进行人工呼吸,更不要为了观察脉搏和心率而频频中断心肺复苏,按压停歇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0秒,以免干扰复苏成功。

十、呼吸机的临床应用


   (一)适应证


    1.严重通气不足 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引起的呼吸衰竭、哮喘持续状态,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呼吸肌麻痹等。


    2.严重换气功能障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的肺部感染或内科治疗无效的急性肺水肿。


    3.呼吸功能下降 胸部和心脏外科手术后,严重胸部创伤等。
    4.心肺复苏。

 

[1] [2] 下一页  

转帖于 医学全在线 www.med126.com
加载中....
文章录入:凌云    责任编辑:凌云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执业医师的资料
    基本操作技能
    急诊操作
    体格检查中常见问答
    考试经验5
    考试经验4
    考试经验3
    考试经验2
    考试经验1
    体格检查3
    加载中....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诉我们,欢迎您对本站提出意见和建议! 站长:凌云 皖ICP备060070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