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金匮玉函经二注 黄胆病脉证并治 上课笔记
    

金匮玉函经二注教程:黄胆病脉证并治

黄胆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论二首脉证十四条方七首)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衍义〕脾胃者,主四肢。合肌肉,其色黄,其气化湿,其性痞着,其脉迟缓。所畏风木。 风者,善行数变。若中风而风独行者,开则泄皮毛而出…

黄胆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论二首脉证十四条方七首)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衍义〕脾胃者,主四肢。合肌肉,其色黄,其气化湿,其性痞着,其脉迟缓。所畏风木。

风者,善行数变。若中风而风独行者,开则泄皮毛而出汗。闭则热肌肉以闷乱。今风与湿相搏则成痹。所以痹之风则不能中。风之善行数变。内郁为瘀。热郁极。乃发风。风性动。挟脾胃之积热以行。从而走四肢。欲散不散。为之苦烦。出肌肤。为之色黄。缘风所致,故脉浮。因取痹,故脉缓也。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则为满。尺脉浮则伤肾。趺阳脉紧则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

〔衍义〕谷疸症。趺阳脉紧数www.med126.com/hushi/者,何寒而致紧。何热而致数。尺浮何为伤肾。趺阳紧何为伤脾。风从何生。不详其源。莫知其所治矣。盖天之六气。感人脏腑而应于脉诊。因以数为热。紧为寒矣。然人脏腑气化。亦有风寒湿热燥火。与天气同其名。寒热湿温凉同其性。阴阳表里同其情。浮沉迟数同其病。将何以别天与人之气乎。天气从八风之变。邪自外入。人气从七情食色劳役之伤。邪自内出。谷疸由脏气所化之yin邪为病。非天气也。盖脾胃之土有阴阳。脾阴而胃阳。阴阳离决。二气不合,则胃独聚其阳以成热。为病消谷。脾独聚其阴以成寒。为腹满。于是寒热见紧数之脉,而紧又为之伤脾者,乃肝木挟肾寒乘虚克土,故曰风寒相搏。食入于胃。长气于阳。肝木之风。得阳则动,故食谷则头目眩晕也。肾属水。藏精。实则脉沉。虚则脉浮,而精生于谷。谷不化,则精不生。精不生,则肾无所受。虚而反受下流之脾邪,故曰尺浮伤肾。又曰阴被其寒。阴谓肾。寒谓脾也。此谷气不化。所积之瘀浊。属于脾之寒者,不流则伤肾。属于胃之热者,下流则伤膀胱。由是小便不通。身体尽黄。生于胃热食谷之浊,故曰谷疸。陈无择谓是症用苦参丸方。苦参用龙胆除胃中伏热。本草以二药能益肝胆。平胃气。以猪胆为使。此退胃之木火。用大麦者,五谷之长。脾胃所宜。将苦参龙胆入脾土也。本草又曰破冷气去腹满。此疗脾阴寒结。

〔衍义〕女劳疸。惟言额上黑。不言身黄。简文也。后人虽曰交接水中所致。特其一端耳。然以此连谷疸之后,必胃先有谷气之浊热。下伤于肾而后黑。黑疸因黄而发也。二脏并病。安得不交见其色乎。盖胃阳明也。阳明与宗筋合于气街。饮食入内。宗筋通用。阴精泄脱,而阳明之湿热。乘虚下流于肾之中。肾中之火。亦乘阳明。上下交驰。胃土发越而色黄。相火入炎水中而色黑。二脏并病,故二色并见,其黑色先见于额者,膀胱脉上巅交鼻额。火性炎上,故肾火从膀胱上越。额为神庭。属心部。心、火之主也。心肾子午同化。足经之火。炎就手经。亦必出于额。额、火之巅也。心主汗。火越于此。汗亦出此。所以额黑微汗也。手足心热者,手心乃包络荥穴。足心乃肾之井穴。心肾火盛则应之。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乃阳明主阖。日暮阳明收敛。湿热下流。膀胱之气虽满急,其气降,故小便自利。若湿热火郁甚。肾水之气不行。停积于腹。胀如水状者,则肾衰矣,故难治。此以气受病者言之。若血病而黑,则如下条女劳疸云。

心中懊 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衍义〕此饮之过当所致也。酒为五谷所致。酝而成。湿热有毒,其气归心。味归脾 胃。胃阳主升。脾阴主降。胃得之,则热甚。脾得之,则阴伤。阴伤则不能降。不降则所饮停而不去。气熏于心。心神不宁,而作懊 。气痞中焦,故不能食。蓄极乃发,故时欲呕而为疸也。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 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衍义〕伤寒阳明证注。阳明病脉迟。邪方入里。热未为实。食入于胃。长气于阳。胃 中有热。食难饱。饱则微烦而目眩者,谷气与热气相击。两热合。消搏津液。若小 便利者,不发黄。热得泄也。小便不利,则热不得泄。身必发黄。以其发于谷气之 热,故名谷疸。热实者下之。脉迟为热气未实。虽下之。腹满亦不减也。经曰:脉迟。尚未可 攻,且脉迟不但为热未实。脉经曰:关脉迟滞而弱者,无胃气而有热,则胃虚而脉迟。尤不可攻也。

夫病酒黄胆,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

〔衍义〕酒为湿热之最。膀胱者,清净之府。津液藏焉。气化所出。若过于酒。伤其气 化。小便必难。积气于中,则心热。流于肾则足下热。积成瘀热。发于外而为黄胆也。

酒黄胆者,或无热。清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衍义www.med126.com/wszg/〕酒入胃而不伤心,则无心热,故神不昏而其言清朗也。不伤肾,则无足热。 但酒停于膈。欲吐。阳明气郁。成腹满。阳明脉上入额中作鼻燥。脉浮者,在膈上。 积多在阳。先吐上焦,而后治其中满。沉弦者,在膈下。积多在阴。先下其中满,而后治其上焦也。

酒疸。心中热。欲呕者,吐之愈。
酒停胃上脘,则心中热而后呕,必吐之乃愈。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衍义〕酒疸之黑。非女劳疸之黑也。女劳之黑。肾气所发也。酒疸之黑。败血之黑 也。因酒之湿。热伤脾胃。脾胃不利。阳气不化。阴血不运。若更下之。久久则运化 之用愈耗矣。气耗血积,故腐瘀浊色。越肌面为黑。味变于心。咽作嘈杂。心辣如 啖蒜齑状。荣血衰而行于皮肤。爪之不仁。输于大肠。便如黑漆,其目青与脉浮弦。皆血病也。

师曰:病黄胆。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相得。然黄家所得。 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衍义〕黄胆必由湿热所发。湿有天地之湿。有人气之湿。有饮食之湿。三者皆内应脾胃。郁而成热。郁极乃发,则一身热,而土之黄色。出见于表。为黄胆也。此证先因外感湿邪。大法。湿宜缓取微汗。久久乃解。今因火劫其汗。汗纵出而湿不去。火热反与内之郁热相并。客于足阳明经,故发热烦喘胸满。热仍在,故燥。此际宜寒凉之剂。如肚热入腑,则当下之矣。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衍义〕大抵黄胆。俱属太阳阳明。热蒸其土而然也,而阳明又属金。金得火则郁燥渴。燥与湿热相搏,则津液不化,故上焦渴而欲饮。下焦约而小便难。上下不通。郁极而发于皮肤,故作黄。此条在里之热甚,故脉沉。伤寒论阳明病。有发热头汗出。身无汗。渴饮水浆。小便不利者,茵陈汤主之。黄胆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者难治。

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发于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

〔衍义〕疸即瘅也。单阳而无阴。湿热甚。脾胃之津液乏竭无阴。热蒸不已。孤阳能独生乎。内经曰:刚其刚。阴气破散。阳气消亡,其难治为此。若不渴,则阴气犹存。故可治。阴部者,脾太阴也。阳部者,胃阳明也。热甚于里则呕。热在于表,则发热振寒。灵枢曰:脾是动者呕。阳明是静者,洒洒振寒也。伤寒发黄渴。亦茵陈汤主之。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汤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炒) 大黄(三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衍义〕此汤治阳明瘀热在里。身黄发热。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又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今又治是证。三者尽属里热。但务去其邪。病状之异弗论矣。此寒热不在表。脾胃内热。达于外而成肌肤寒热者,亦不能食。灵枢曰:肌肤热者,取三阳于下。补足太阴。以出其汗。皆因脾胃热,故不解其表,而遽治其里也。盖茵陈汤治热结发黄。佐栀子去胃热。通小便。更以大黄为使。荡涤之。虽然。治疸不可不分轻重。如栀子柏皮汤。解身热发黄内热之未实者,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表寒湿。内有瘀热而黄者,大黄硝石汤。下内热之实者,栀子大黄汤次之。茵陈蒿汤又次之。又必究其受病之因有同异。既病之人有劳逸。若得之膏粱食肥者,气滞血壅。得之先贵后贱。前富后贫。与脱势惭愧。离愁忧患者,虽皆郁积成热。气血失损。不可与食肥者同治。若始终贫贱。不近水冒雨。即残羹冷汁。久卧湿地。多挟寒湿。致阴雨乖隔而病。又可与上二者同治乎,故攻邪同,而先后调治。亦不可不审也。

腹满。舌痿黄。躁不得卧。属黄家。(一作身痿)

〔衍义〕瘀热内积为腹满。外连肌表成痿黄。身热气烦。血少荣微。夜不入阴,故不睡。属黄家者,以其虽不似黄胆之黄。亦由积渐所致也。黄胆之黄深。实热之黄。 痿黄之黄浅。虚热之黄。若舌痿黄燥者,亦有说。心脾脉络舌上下。凡舌本黄燥 即是内热。况舌痿乎。湿热结积。虽不行肌表。然已见于舌。即属黄家也。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

硝石矾石散方
硝石 矾石(烧等分)
上二味为散。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候也。

〔衍义〕肾者,阴之主也。为五脏之根。血尽属之。血虽化于中土。生之于心。藏之于肝。若肾阴病,则中土莫得而化。心莫得而生。肝莫得而藏。荣卫莫得而行,其血败矣。将与湿热凝瘀于肠胃之间。肾属水,其味咸,其性寒,故治之之药,必用咸寒。补其不足之水。泻其所客之热。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用硝石为君。本草矾石能除固热在骨髓者,骨与肾合。亦必能治肾热可知也。大麦粥汁为之使。引入肠胃。下泄郁气。大便属阴。瘀血由是而出,其色黑。小便属阳。热液从是而利,其色黄也。

酒疸病心中懊 。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栀子大黄汤方
栀子(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香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衍义〕酒热内结。心神昏乱。作懊 。甚则热痛。栀子、香豉。皆能治心中懊 。大黄荡涤实热。枳实破结逐停。去宿积也。伤寒论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 者,身必发黄,是知热甚于内者,皆能成是病。非独酒也。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黄耆汤主之。

〔衍义〕黄家大约从水湿得之。经虽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然脉浮者,湿不在里而在表。表热乘虚入里。亦作癃闭,故须以脉别之。汗解攻下。各有所宜也。 而攻下之法。既有浅深轻重。利小便与发汗之方。何独不然乎,是方所主。惟和 荣卫。非有发汗峻剂,必表之虚者用之。连翘赤小豆汤。又是里之虚者用之。利 小便亦然,是宜知其大略也。

诸黄。猪膏发煎主之。

附方

猪膏(半斤) 乱发(如鸡子大三枚)
上二味,和膏发中共煎。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

〔衍义〕此但言诸黄无他证,必将谓证有变态。不可悉数。及方云女劳疸。身目尽黄。发热恶寒。小腹满。小便难。以大热大寒。女劳交接。从而入水所致。用是汤。又云:五疸。身体四肢微肿。胸满。不得汗。汗出如黄柏汁。由大汗出。入水所致。猪脂一味服。伤寒类略亦云男子女人黄胆。饮食不消。胃中胀热生黄衣。胃中有燥屎使然。猪脂煎服则愈。因明此方。乃治血燥者也。诸黄所感之邪。与所变之脏虽不同。然至郁成湿热,则悉干于脾胃。胃之阳明经。更属于肺金。金主燥。若湿热胜,则愈变枯涩。血愈耗干,故诸黄起于血燥者,皆得用之。考之本草。猪脂利血脉。解风热。润肺痿热毒。五疸身肿不得卧者,非燥之在上欤。胃中黄衣干屎。非燥之在中欤。小腹满。小便难。非燥之在下欤。三焦之燥。皆将猪脂润之,而燥在下。小便难者,又须乱发消瘀。开关格。利水道,故用为佐。此与前条硝石矾石散。同治膀胱小腹满之血病。然一以除热去瘀。一以润燥。矾石之性燥走血。安可治血燥乎。又太阳证。身尽黄。脉沉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乃重剂也。此则治血燥之轻剂也。

黄胆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茵陈五苓散
茵陈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
上二味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

〔衍义〕此亦治黄胆。不言他证。与猪肤发煎并出者,彼以燥在血。此以燥在气也。 夫病得之汗出入水。何以成燥。曰湿热相纽而不解,则肺金治节之政不行。津液不布而成燥也。燥郁之久。湿热蒸为黄胆矣。本草茵陈治热结黄胆。小便不利,故主之也。燥因热胜。栀子柏皮汤。因湿郁。茵陈五苓散。然非徒治湿而已。亦润剂也。桂枝开腠理。致津液通气。白术茯苓生津。皆可润燥也。古人论黄胆。有湿黄。有热黄。湿黄者,色如熏黄。热黄者,色如橘子色。更有阳黄。有阴黄。阳黄者,大黄佐茵陈。阴黄者,附子佐茵陈。此用五苓散佐者,因湿热郁成燥也明矣。

黄胆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大黄硝石汤方
大黄 硝石 黄柏(各四两) 栀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硝。更煮。取一升。顿服。

〔衍义〕邪热内结。成腹满。自汗。大黄、硝石。荡而去之。膀胱内热。致小便不利而赤。黄柏、栀子。凉以行之。此下黄胆重剂也。

黄胆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衍义〕小便不变。欲自利者,内有湿。饮积而热未盛也。脾太阴湿甚。土气不化则满。脾湿动肺则喘。有似支饮之状者,故不可除其热。热除则胃中反寒。寒气上逆为哕矣。半夏、生。能散逆去湿。消痰止哕。此汤用在除热之后。非治未除热之前者也。

诸黄。腹满而呕者,宜柴胡汤。

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半夏(半升) 人参 甘草 黄芩(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切)
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服,日三服。

〔衍义〕邪正相击。在里则腹满气逆。在上则呕。上犹表也,故属半表半里。小柴胡汤主之。柴胡、黄芩除里热。半夏散里逆。人参、甘草补正缓邪。生姜大枣和荣卫。合表里。调阴阳也。又必随证加减。法在伤寒论小柴胡汤后。

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衍义〕杂病中虚。致脾胃不化。湿热蓄积而为黄。虽小便不利。亦当补泻兼施。男子黄者,必由入内虚热而致也。反见小便自利。为中下无实热。惟虚阳浮沉为黄耳,故与治虚劳之剂补正气。正气旺,则荣卫阴阳和而黄自愈矣。

〔补注〕伤寒论中云。小便利者,不能发黄。以热从小便去故也。今便利而黄自若,则其黄亦必色淡气虚。非诚有大热也,故从补。不然。便即利矣。黄胡为乎来哉。与瘀血在脾者不侔也。与热积膀胱者不侔也。此明系虚黄上泛。从中下二焦虚得之。然仲景微示房劳之意,而仍补中焦者,正以黄终归土色也。

瓜蒂

古方多用此治黄。或作散。或吹鼻。皆取黄水为效。此治水饮郁热在膈上者,何也?盖瓜蒂吐剂也。内经曰:在上者,因而越之。仲景云:湿家身上疼而黄。内药鼻中,是亦邪浅之故也。

附方

千金麻黄醇酒汤方

麻黄(一把去节绵裹) 美酒(五升)
上二味,煮取半升。顿服。取小汗。春月用水煮。


点击查看:<<金匮玉函经二注>>目录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