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呼吸衰竭 中医治疗诊断方法/治疗方药方剂
    

呼吸衰竭

  
疾病名称(英文) respiratory failure
拚音 HUXISHUAIJIE
别名 中医:喘证,痰饮,水肿血证,闭脱。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呼吸系统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呼吸衰竭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导致的缺氧或伴有二氧化碳潴留。在海平面呼吸大气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8kPa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高于6.66kPa,而产生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症。 呼吸衰竭(简称呼衰)按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呼衰是指呼吸功能原来正常,由于突发原因如溺水、电击、创伤、药物中毒、吸入毒气等导致呼吸抑制、肺功能突然衰竭的临床表现,如不及时抢救,会危及患者生命。慢性呼衰多继发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重度肺结核等;其呼吸功能损害逐渐加重,虽有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但通过机体代偿适应,仍从事个人生活,称为代偿性慢性呼吸衰竭;一旦发生呼吸道感染,或因其他原因增加呼吸生理负担,则代偿失调,出现严重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和呼吸性酸中毒的临床表现,称为失代偿性慢性呼吸衰竭。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任何能减损呼吸功能的因素都可导致衰竭,临床上常见的病因大致有如下五类。 (1)中枢神经:周围神经传导系统及呼吸肌的病变,如脑血管病变、脑炎、脑外伤、电击、药物中毒等直接或间接抑制呼吸中枢;脊髓灰质炎,多发性神经炎重症肌无力、颈椎外伤等所致的肌肉神经接头阻滞影响传导功能,可使胸廓扩张和收缩失去动力,削弱通气量,产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甚至呼吸骤停。 (2)胸廓病变:如胸廓外伤、畸形、手术创伤、大量气胸胸腔积液等,影响胸廓活动和肺脏扩张,导致通气减少及吸入气体不匀,影响换气功能。 (3)肺组织病变:重度肺结核、肺炎肺气肿、广泛肺纤维化、矽肺、肺气肿等,可引起肺容量、通气量、有效弥散面积减少,或通气和血流比例失调,发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4)呼吸道病变:支气管痉挛、呼吸道分泌物或异物阻塞气道、增加通气阻力和呼吸肌负担,最后发展至呼吸动力衰竭,而产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5)肺血管病变:肺毛细血管瘤、肺小动脉栓塞,使部分静脉血注入肺静脉,使动脉血氧减少。
中医病因 肺主气,可呼吸,吸入大气中清气,呼出浊气,与大气相通,为气机出入升降之枢纽。肺为娇脏,外合皮毛。外邪侵袭人体首先犯肺,肺失宣降而发咳喘。若久病不愈可致肺气虚损,并累及脾肾。肺虚不能调节治理心血的运行,则心气心阳亦亏虚,终至肺、脾、肾、心俱虚而成为本病的发病基础。气候变化,饮食、情志及劳累等因素,则可诱发为本病。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呼吸衰竭、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发生机制主要为:①肺泡通气不足:并发呼吸道感染时,支气管及肺部炎症加重,分泌物增多,造成通气阻塞,肺泡通气不足,导致肺泡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增加,产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②通气与血流灌注比值失调:严重的阻塞性肺病,通气与血流灌注不能保持正常比值。若肺泡通气量正常。血流量减少,结果无效腔气量增多,使通气与血流灌注比值增加;若血流量正常,肺泡通气量减少,结果静动脉分流增加,使通气与血流灌注比值减低。通气与血流灌注比值失调大多只引起缺氧而无二氧化碳潴留,这是因为代偿性过度通气排出过多的二氧化碳,而氧离解曲线达平坦部分后,即使肺泡通气量增加,血氧饱和度却极少增加,故不能过多摄氧。动-静脉血的pO2差较大(8kPa),pCO2差较小(0.8kPa)且二氧化碳弥散系数为氧的20倍左右,故以缺氧为主;直到肺泡通气量严重减少时,方才伴有二氧化碳储留。③弥散障碍:肺气肿时肺泡及毛细血管床大量减损,弥散面积减小;肺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或肺泡毛细血管床减少,弥散距离增大,均可导致弥散功能减退,影响氧的摄入。现一致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导致呼吸衰竭所引起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主要因素为通气不足和通气与血流灌注比值失调,而弥散障碍是次要因素。
中医病机 肺系病变久延不愈,肺气虚损可累及脾肾。脾失健运,气血化生无源,肾虚摄纳失常,气不归元,气逆于肺则喘促。肺主通调,脾主转输,肾司开合,肺、脾,肾俱虚,则三焦决渎失职,水湿泛溢,致全身水肿,水气凌心心悸气喘。肺虚不能治理调节心血运行,血脉瘀阻,必累及于心。心气亏虚,不能帅血运行,血行瘀滞则心悸,喘促加重,面唇紫绀并见颈脉怒张。水湿聚为痰,痰浊蒙蔽心神可出现神志模糊、嗜睡,甚则昏迷。痰浊郁于肝,引动肝风上蒙清窍,则可出现狂躁、抽搐、言语错乱等症状。最终则出现气阴衰败、亡阴亡阳之垂危证候。
病理
病理生理 (1)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当吸入氧浓度低于12%~14%时,通气量开始增加,氧浓度为10%时,通气量增加50%; (2)对中枢神经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的敏感性可因部位不同而有差异,其中以大脑皮质最为敏感。 (3)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二氧化碳潴留可引起心血管活动中枢和交感神经兴奋,表现为腹腔内脏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以及血压上升。 (4)对血液系统的变化:长期缺氧患者,由于刺激造血功能,使红细胞的体积和数量增加,从而产生红细胞增多症,增加携氧量,但因血液粘稠度增加而使心脏负担加重。 (5)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缺氧可直接或间接损害肝细胞,使谷丙转氨酶上升,但随着缺氧的纠正,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1)呼吸衰竭急性期:
①痰湿化热,上壅于肺
证候:咳嗽痰多,痰黄粘稠,不易咳出,喘促气短,、不能平卧,唇舌紫暗,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平素肺脾气虚,津液不布,凝聚为痰,停伏于内,郁久化热,或感受风热之邪,痰热胶结上壅于肺则咳嗽,痰多,痰黄粘稠不易咳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则喘促气短,不能平卧。肺气虚不能辅助心血运行,血脉瘀阻则见唇舌紫暗。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为痰热壅肺之象。
②脾肾阳虚,水气凌心
证候:咳喘、胸闷、心悸、“肢体浮肿、尿少、面颊及四肢末端紫绀,脉沉弦或结代,舌质暗红或淡紫,苔薄白微黄。
证候分析:久病肺气虚损累及脾肾,脾失健运,肾不主水,水饮内停,凌心犯肺则咳喘,胸闷心悸。水泛肌肤则肢体浮肿。膀胱气化不利则尿少。病及于心,血脉瘀阻则见面颊及四肢末端紫绀。舌暗紫,脉结代为心血瘀阻之象。
③痰浊闭窍
证候:咳喘,语无伦次,神志恍惚,昏睡、昏迷,面紫绀,脉滑数,舌质紫、暗或紫绛,苔白腻或黄腻。
证候分析:痰浊壅肺,肺失宣降而咳喘。心主神明,痰浊蒙蔽心窍,神无所主则语无伦次,神志恍惚,昏睡甚则昏迷。邪扰于心,心血瘀阻,则面紫绀,舌紫暗或紫绛。脉滑,苔白腻为痰浊壅盛之象。苔脉滑数,苔黄腻为痰郁化热之象。
肝风内动
证候:咳喘,烦躁,躁动,语无伦次,手足抽搐,蠕动,扑翼震颤,谵语,脉弦细数,舌紫暗,苔白腻或黄腻。
证候分析:痰浊壅肺,肺失宣降则咳喘。痰浊郁于肝,肝受邪袭引动肝风,则手足抽搐,蠕动,扑翼样震颤。痰郁久化热,痰热风动,则见烦躁、躁动。痰浊蒙蔽心窍则见语无伦次、谵语。脉弦细主肝风内动;痰阻脉络,血行不畅则见舌紫暗。苔白腻或黄腻为痰浊或痰热内郁之象。
⑤热瘀伤络
证候:咳喘,身热,精神呆滞,面及四肢紫绀,皮下瘀血,紫斑,或呕血便血,脉细数无力,舌紫苔白腻。
证候分析:痰浊蕴肺,肺失宣降则咳喘。久病不愈,肺气亏虚,不能治理调节心血运行,心气亏虚,血行受阻则见面及四肢紫绀。血行不畅溢于脉外,则见皮下瘀血、紫斑、呕血或便血。气随血耗,气血亏虚则见精神呆滞,脉细数无力为气血亏虚之象。舌紫为血行不畅之象。苔白腻为痰浊内蕴之象。
⑥阳微欲绝
证候:呼吸浅表,面色晦暗,自汗,四肢逆冷,烦躁不安,表情淡漠或面泛红,脉沉细无力或脉微欲绝。舌紫暗,苔薄白少津。
证候分析:久病肺、脾、肾俱虚,心气心阳亦虚,阴无以生则心气阴俱虚。病情危重期阳气虚衰,阴液干涸导致亡阴亡阳,则见呼吸浅表、面色晦暗、自汗、四肢逆冷、烦躁不安、表情淡漠。阴竭于下、阳浮于上,则见面泛红。脉沉细无力或脉微欲绝,为阳微欲绝之征。若不及时抢救则可导致阴阳离绝而死亡。
(2)呼吸衰竭缓解期:
①肺肾两虚
证候:咳嗽已减轻,气短,动则越甚,语言怯弱,身倦无力,易感外邪,脉沉细,舌质 淡,苔薄白,或口咽干燥,五心烦热,盗汗,脉细数、舌红或绛紫,苔少或薄白少津。
证候分析:肺虚不能主气,则气短,语言怯弱,身倦乏力。肺虚卫表不固则易感外邪。肺病及肾,气失摄纳则气短,动则越甚。脉沉细,舌质淡,苔薄自力肺肾气虚之象。若肺肾阴虚、阴津亏乏不能上承,则见口咽干燥。阴虚生内热,则见五心烦热。热迫津液外出则见盗汗。脉细数舌红或绛紫,苔少或少津为肺肾阴虚之象。
②心脾肾阳虚,水饮内停
证候:咳喘已控制但见下肢及颜面水肿,心悸气短,动则喘甚,纳差,肝脾肿大,颈脉充盈,脉沉弦结代,舌淡胖,淡紫,苔白腻。
证候分析:心脾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泛肌肤则见面肢水肿。水饮上凌心肺,则心悸气短。肾虚气失摄纳故动则喘甚。脾阳虚衰,健运失职则见纳差。心阳不振,血脉瘀滞则见颈脉充盈。血停胁下,形成积块则见肝脾肿大。脉沉弦结代,舌淡胖、淡紫,苔白腻为阳虚水饮内停之征。
西医诊断标准 (一)诊断标准
1.有呼吸衰竭的病因,如气道阻塞性疾病、肺实质浸润、肺水肿、肺血管病、胸廓及胸膜疾病、麻醉药过量、神经肌肉疾病或睡眠性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2.有缺氧或伴有二氧化碳潴留的临床表现、如呼吸困难、紫绀、精神神经症状等。并发肺性脑病时出现意识障碍、球结膜充血水肿、视神经乳头水肿、扑翼震颤等。严重者可有消化道出血
3.血气分析:在海平面大气压,静息状态下,呼吸室内空气动脉血氧分压(PaO2)<8.0kPa(60mmHg),二氧化碳分压(PaCO:>6.6kPa)(50mmHg)(或≤正常)。

[附]美国Selivanov等1983年根据实验室检查,提出潜在性(前驱性)呼衰,对于提高呼衰的预测是有帮助的,供参考:
前驱性呼衰:1. 呼吸频率:30~40次/分;2. PaCO2:48~59mmHg;3. PaO2:60~75mmHg;4. FEV1<10ml/kg/min;5. 潮气量<10ml/kg;6. 吸气压<25cmH2O;7. A-aDO2>200mmHg;8. VD/VT(死腔/潮气容量) 40~50%;9. Q/Qt(分流) 15~20%。
呼衰:1. 呼吸频率:>40次/分;2. PaCO2:>60mmHg;3. PaO2:<60mmHg;4. FEV1<8ml/kg/min;5. 潮气量<7ml/kg;6. 吸气压<19cmH2O;7. A-aDO2<100~200mmHg;8. VD/VT(死腔/潮气容量) >50%;9. Q/Qt(分流) >20%。
西医诊断依据 呼吸衰竭的早期诊断对于治疗极为重要。关于诊断呼衰的血气标准,根据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呈S型态的特点,当氧分压<8kPa以下,曲线处陡直段,如氧分压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则急剧下降,说明氧分压远较血氧饱和度敏感。急性呼吸衰竭一般以动脉血氧分压在8kPa以下,作为诊断标准,二氧化碳分压>6.6kPa;慢性呼衰因机体具代偿机制(如心输出量增 加、肾脏对酸中毒的代偿等)血气指标可放宽些:氧分压6.6~7. 3kPa, PaCO:>7.3kPa,作为诊断指标。 根据患者有急性呼衰和慢性呼衰的基础病史,有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临床表现,结合体征,诊断并不困难。
发病
病史
症状 1.呼吸困难 2. 紫绀 3.神经精神症状 急性呼衰的症状较慢性为明显,急性严重缺氧可立即出现精神错乱、狂躁、昏迷、抽搐等症状;慢性缺氧多有智力或定向功能障碍而被忽视。 4.血液循环系统症状 可发生右心衰竭,严重缺氧可出现心律失常。二氧化碳诸留及脑血管扩张,可产生搏动性头痛。5. 消化道和泌尿系统症状
体征 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早期,患者皮肤红润、温暖多汗、末梢紫绀。颞浅静脉充盈,球结膜充血,水肿。瞳孔常缩小,眼底检查,可见血管扩张或视乳头水肿。鼻翼扇动,口唇和口腔粘膜紫绀,有吸气三凹征(颈静脉切迹,锁骨上窝)颈静脉充盈或怒张。双肺底听到干性和湿性罗音。心率加快,严重二氧化碳潴留,可出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锥体束征阳性等。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胸部X线片检查 对于任何严重呼吸系疾病,皆应拍摄后前位或前后位胸片,如有可能,还要拍摄一张至少是与床成75°角的近垂直胸片,这种胸片对识别左心衰竭早期表现有一定价值。若能与过去的胸片对比,则更有意义。
实验室诊断 痰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肾功能检查 肝功能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一般在肝瘀血时上升,心力衰竭好转后1~2周内可恢复。 电解质检查
血液 血气分析检查 1.pH和(H+)pH低于或(H+)高于正常范围为酸血证; 2.实际碳氢盐(AB)和标准碳酸氢盐(SB)氧化碳分压5.333kPa,血氧饱和度100%,温度37℃的标准条件下测的HCO3值为SB,AB是指采血时血浆中HCO3的实际含量,即实测HCO3值。AB受呼吸因素的影响;SB反映代谢因素的影响。 3.剩余碱(BE)大于3mmol/L表示有碱剩余,可以是原发的代谢性碱中毒也可是继发的呼吸性酸中毒的代偿。 4. 二氧化碳分压(PaCO2)大于6.0kPa为呼吸性酸中毒,也可以是继发性的代谢性碱中毒的代偿。小于4.7kPa为呼吸性碱中毒,也可以是继发性代谢性酸中毒的代偿。PaCO2的病理改变范围在1.3~20.0kPa。 5.氧分压(PaO2)在10.6kPa,相当氧饱和度95%,这是正常成人PaO2的下限;PaO2在8.OkPa,相当氧饱和度90%,这是氧解离曲线的开始转折部位,PaO2在5.3kPa相当于氧饱和度75%时,临床已有明显紫绀。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呼吸衰竭的病人常因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出现神经精神症状,但应注意并非出现该症状就是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加重,还可以见于下列情况。
1. 脑血管疾病 脑动脉硬化或脑血栓形成,若血氧变化还未达到引起神经精神症状的水平时则应考虑到脑动脉硬化。而脑血栓则伴有体瘫较易鉴别。
2.电解质紊乱 多在患者不适当地使用碱性利尿剂超过4天皮质激素或呼吸兴奋剂后引起,临床症状多偏于兴奋、躁动、谵妄,严重时出现心律紊乱、抽搐,但动脉血pH>7.45为低血钾、低血氯性代谢性碱中毒。在长期摄入不足、使用利尿剂情况下,常合并低镁低钙。特别在使用庆大霉素后,常加重低镁血症,病人神经兴奋性增高,各种反射亢进,手足抽搐,而低钠血症可引起严重厌食、淡漠、嗜睡以致昏迷,应加以鉴别。
3. 药物本身引起 如皮质激素、氯霉素异烟肼等可出现幻视、幻听、精神失常。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呼吸困难减轻,肺性脑病症状消失,呼吸道感染控制,吸气时PaO2≥8.OkPa(60mmHg),PaCO2接近正常范围。
2.好转:临床症状好转,血气测定值改善。


预后 中医认为急性呼吸衰竭发作早期为邪气壅盛,祛邪利气则愈。若正气耗竭,根本不固,补之未必即效。尤其是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发作者因体虚易感外邪,诱发反复发作,往往喘咳而致汗脱,血症则难治。 病死率高低与能否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有密切关系,文献报道病死率为10%~60%。近年来有呼吸衰竭监护室(RICU)的建立,使用各种类型机械呼吸装置和呼吸生理功能仪器监测,已取得显著疗效。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一西药治疗
1.通畅呼吸道 呼吸衰竭的碎死多因呼吸道多种原因引起的阻塞,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抢救和治疗呼衰成功与否的关键。如用多孔导管通过口腔、鼻腔、咽喉部,将分泌物和胃内反流物吸出。痰粘稠不易咳出,可用生理盐水100ml、氨茶碱250mg、α-糜蛋白酶50mg、庆大霉素8万超声雾化吸收。应注意雾化器面罩与患者口不要过分压紧,以免雾化气刺激气道太强,而引起支气管痉挛,出现气短、气喘。用支气管解痉剂扩张支气管,常用β2受体兴奋剂和茶碱类,必要时给肾上腺皮质激素以缓解支气管痉挛。如上述处理效果甚微,则应作口鼻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
2.抗感染 就呼吸系感染而言,具有较好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抗菌药物为大环内脂类、氯霉素、甲硝唑利福平、甲氧苯氨嘧啶等,其次为氨基糖甙类。大环内脂类及氯霉素在痰及支气管分泌物中的浓度约为血浓度之半(40%~60%),氨基糖甙类的痰中浓度均为血浓度为 10%~40%,可抑制50%~70%肠杆科细菌和绿脓杆菌,但脓痰中的钙、镁离子及脓腔中的酸性及厌氧环境常影响其抗菌活性,故单独应用奏效。β-内酰胺类(主要为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类)系通过弥散进入支气管-肺组织中,其在痰或支气管分泌物中的浓度远较血浓度为低,一般仅为后者的1%~10%,但因可用较大剂量,且炎症时渗入的药物浓度明显升高,故仍为常被采用的药物。
抗生素在呼吸系统感染中的应用一般可分为预防性应用、气溶吸入和治疗三个方面。一 种抗生素的效果至少要应用48小时才能做出判断,抗生素的疗程一般为7~10天,病情重者要14天,如发生混合感染,疗程还要延长。病情危重,病原菌不明确的应选用广谱抗生素,而且联合用药有利于防止耐药性发生。
3.增加通气量改善二氧化碳潴留 现常采用呼吸兴奋剂和机械通气支持改善通气功能。机械通气已成为呼吸衰竭的主要治疗手段,呼吸兴奋剂可兴奋呼吸中枢刺激通气,不需要机械通气那样的设备和技术要求,易于推广普及。但在临床实践中,对呼吸兴奋剂疗效的评价不一致,甚至有持否定态度。我们认为,应结合具体病例的病理生理和临床情况严格掌握使用指征,如低通气,是以中枢呼吸抑制为主,呼吸兴奋剂的疗效较好。但以换气障碍为特点为呼吸衰竭,呼吸兴奋的有弊无益,应列为禁忌。目前国内最常用的呼吸兴奋剂尼可刹米(Nikethamide)能刺激呼吸中枢,增加通气量,并有一定的苏醒作用,常规用量0.375~0.75g静脉缓慢推,随即以3~3.75g加入500ml液中,按25~30滴/分静滴,密切观察患者神志,随访动脉血气,以便调节剂量,如出现副反应须减慢滴速。若经4~12小时未见效,或出现肌肉抽搐、严重副反应等应停用。吗乙苯吡酮(Doxapram)是末梢化学感受器的刺激剂,对延髓呼吸中枢有直接作用,具改善肺泡通气作用,可防止慢阻肺呼衰氧疗不当所致的二氧化碳麻醉。一般用每次0.5~2mg/kg 静脉滴注,开始滴速1.5mg/分,每天最高剂量2.4g,长期使用可产生肝损害或消化道溃疡穿孔。烯丙呱三嗪(Almitrine bismysglate)是一种新的口服兴奋剂,它的作用是兴奋外周化学受体感受器,而对呼吸中枢影响较小;还能改善通气/血流比例,提高动脉血氧分压。用量为每日200mg,分两次口服。长期服用可以缓解继发红细胞增多症。口服大剂量可出现消化症状,如恶心、呕吐等,静脉注射可发生心动过缓,在严重肺动脉高压患者慎用。
4. 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是呼吸衰竭处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首先应分析是哪种类型。Ⅱ型呼吸衰竭,呼吸性酸中毒发生率最高,其次是代谢性酸中毒(低氧性乳酸证)和多数属于医源性低钾、低氯性代谢性碱中毒。因发生的原因不同,处理应给以针对性治疗。前二者是由缺氧和二氧化碳潞留引起。关键是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当pH低于7.20时,用碱性药物作应急性对症处理,常用药物为4%(或5%)碳酸氢钠和11.2%乳酸钠溶液。可按以下公式计算:所需碱性液总量(mmol/L)=0.3×BE (负值)×体重;4%碳酸氧钠2.1ml=1 mmol;11.2%乳酸钠1ml=1 mmol;实际应用时先给半量或2/3量,以免过多pH上升过快,氧离曲线左移,血氧亲和力增加,氧不易释出,致组织的缺氧更加严重。代谢性碱中毒时补氯化钾,可口服或静脉补充。静脉补充按每日每公斤体重1~3mmol计算,
浓度不超过0.3%(相当40 mmol/L),15%氯化钾1ml=2 mmol。
5.防治消化道出血严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患者,应常规给甲氰眯胍和雷尼替丁口服预防;出血时采用静脉注入。若大量呕血或排柏油样便。应输新鲜血。局部止血可用冰盐水加去甲肾上腺素洗胃后给予粘膜保护剂
6.心力衰竭的治疗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心肺功能不全时一般不需强心剂,应用利尿剂、双氢克尿塞和氨苯喋啶并用或交替使用。无效时可肌注或静脉注射速尿或利尿酸钠。利尿剂不宜过快,以免发生血液浓缩、痰液变稠和电解质紊乱等副作用。但在呼吸道感染基本控制而心功能不全仍未改善,或以心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强心剂可选用快速作用且蓄积小者,剂量一般为常用剂量的1/2~1/3,常用毒毛旋花素K或西地兰注射,或地戈辛口服。
二、非药物疗法
1.氧疗急性呼吸衰竭多属于现场复苏抢救,应即刻使用高浓度氧或纯氧吸入。一般认为吸入氧浓度>50%称为高浓度氧疗,但时间不易过长(尤其是纯氧吸入),以防止氧中毒。弥散呼吸在抢救急性呼吸衰竭具有理论和实践重要意义。所谓弥散呼吸,是呼吸骤停后如能保持肺循环,借肺泡一静脉血氧和二氧化碳存在分压差使静脉血继续动脉化的过程。估计弥散呼吸的通气量可为机体额外提供1.5~2分时间,使动脉氧分压保持在脑组织产生不能逆转损伤水平以上。但是如在呼吸停顿前用纯氧充分冲洗肺泡,使肺泡和呼吸道保持最高氧分压88kPa,弥散呼吸即可使动脉血氧在致命低水平以上维持10分钟。低浓度(<35%)持续给氧主要用于缺氧伴二氧化碳明显潴留患者,因为患者呼吸中枢已适应高碳酸血症,所以应依靠缺氧刺激来维持通气,故应以低流量给氧为原则,切记不可过分限制氧的输入。鼻导管或鼻塞吸氧大致可按照吸入氧浓度%=21+4×吸入氧流量(升/分),同样氧流量,吸入的氧浓度随每分钟通气量变化而改变。若低通气量吸入氧浓度偏高,高通气量则相反,气管内给氧仅为鼻导管的1/2~1/4的氧流量。
2.营养支持 呼吸衰竭患者机体处于负代谢,呼吸肌易疲劳乃至衰竭,会降低机体免疫功能,所以抢救时常规给患者鼻饲高蛋白。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饮食,必要时给予脂肪乳剂静脉滴注,一般每日热量约2000千卡左右。
中医治疗 (1)呼吸衰竭急性期:
①痰湿化热,上壅于肺:治法:清肺利痰,止咳平喘。
方药:桑白皮3g、瓜蒌30g、黄芩10g、鱼腥草30g、桔梗10g、杏仁10g、陈皮10g、半夏10g、莱菔子10g、前胡12g、丹参20g、赤芍10g。
方中重用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之品,佐以丹参、赤芍活血化瘀以提高疗效。此证为急性呼吸衰竭的早期,只要能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则能阻止病情恶化。
②脾肾阳虚,水气凌心:治法:健脾利湿,温阳利水。
方药:熟附片6g (先煎)、党参15g、白术12g、苡仁20g、车前子20g、大腹皮15g、炙麻黄10g、白芍12g、桔梗10g、杏仁12g、陈皮12g、半夏10g、丹参15g。
方中熟附片温补脾肾,党参、白术、苡仁健脾,麻黄止喘,车前子、大腹皮行气利水,白芍和营,桔梗、杏仁、陈皮、半夏宣肺止咳理气化痰,丹参活血。若苔薄黄,去附片加前胡、鱼腥草以清肺利痰。
③痰浊闭窍:治法:清肺利窍,芳香开窍。
方药:陈皮10g、半夏10g、茯苓15g、桔梗10g、贝母10g、胆星10g、郁金12g、菖蒲12g、枳实10g、栀子10g、甘草6g、黄芩10g。
方中陈皮、半夏、茯苓、桔梗、贝母燥湿化痰,胆星、郁金、菖蒲豁痰开窍。枳实、黄芩、栀子、甘草通腑泻热。苔白腻者另服苏合香丸,每次1粒,每日2次。若苔黄腻者,同时用5%葡萄糖250ml加清开灵40ml静脉点滴、每日2次。
④肝风内动:治法:清肺利痰,滋阴平肝,活血熄风。
方药:炙麻黄10g、杏仁10g、生石膏30g、银花30g、甘草10g、生地15g、麦冬15g、生龙牡各12g、全蝎10g、僵蚕6g、菖蒲15g、钩藤15g、丹参15g、川芎12g。
方中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银花清肺化痰止喘。生地、麦冬滋肝阴,生龙牡、全蝎、僵蚕、菖蒲、钩藤平肝熄风开窍。丹参、川芎活血。
⑤热瘀伤络:治法:清肺利痰,活血通络。
方药:炙麻黄6g、生石膏30g、杏仁10g、陈皮10g、半夏10g、前胡10g、紫菀15g、丹参15g、元胡10g、大小蓟各12g、白芨12g、仙鹤草12g、三七粉3g冲服。
⑥阳微欲绝:治法:益气养阴,回阳固脱。
方药:独参汤灌服,同时5%葡萄糖250 ml加生脉液40ml静脉点滴。 附子10g先煎,干6g、炙甘草10g。
(2)呼吸衰竭缓解期:
①肺肾两虚:治法:补益肺肾。
方药:党参15g、麦冬15g、五味子6g、白术10g、紫菀10g、贝母10g、炙甘草6g、补骨脂10g、仙灵脾12g、仙茅12g。
方中党参、麦冬、五味子、白术、炙甘草补益肺肾、敛气。补骨脂、仙灵脾、仙茅补肾。紫菀、贝母止咳化痰。若偏于阴虚者方为北沙参20g、麦冬15g、玉竹15、生熟地各15g、山药15g、山萸肉10g、枸杞子15g、板胶15g。
②心脾肾阳虚,水饮内停:治法:温阳利水,化瘀通络。
方药:附片10g先煎、肉桂6g、熟地12g、山药15g、山萸肉10g、丹参15g、茯苓20g、泽泻15g、丹皮10g、补骨脂10g、五味子6g、川芎10g。
中药 竹沥水,每次20ml,每日3次,用于急性呼吸衰竭有黄痰而不能服汤药者。
②紫衣胡肉10g,每晚临睡前缓嚼,用淡盐水送服,用于呼吸衰竭缓解期。
紫河车粉1.5g,每日3次,开水送服,用于呼吸衰竭缓解期。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呼吸衰竭是内科的危重症,常导致患者死亡。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其预后己改观,死亡率在逐年下降。急性期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同时配合中药可提高疗效,需密切观察患者的舌、脉象及症状体征,根据病情的发展变化确定立法及方药。缓解期病情稳走可服扶正固本中药或中成药以巩固疗效。
护理
康复
预防 要保持室内合适的温度和湿度,防止感冒。住院病人的房间应经常通风换气,以防交叉感染,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改变,必要时做血气分析检查。素有哮、喘、肺胀等肺系疾病者应节饮食,少食甜粘肥腻之品,以免助湿生痰,并应戒烟酒,忌辛辣动火刺激类食品。天气变化时尤需慎风寒,以免感受外邪而诱发。平日应加强体疗、气功锻炼以固根本。
历史考证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