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就中西医问题答友人质疑
    

中医讨论:就中西医问题答友人质疑

本帖最后由 xiaodiega 于 2013/3/30 12:43 编辑 www.med126.com/zhicheng/

嘉乐君子克明克隽  2月28日 22:06:
知道胃溃疡的病因吗?

3月23日 07:38 转发|回复
我:胃溃疡是个西医名词。我不懂西医。

我:中医治病,完全不是这个概念。说实话,西医懂得越多,中医疗效越差。现在的中医研究,基本都是用西医的理论来指导中医了。这本来就是完全错误的。就像强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格律,来要求李白杜甫写诗一样

我:今天才看到私信(sorry,不太会玩)。大略扫了一下你的微博,关于医学的那些,十年来,兄弟你没什么长进啊!我们当代很多根深蒂固的观念,或者说以为是永恒真理的东西,其实不过是某种占统治地位的思潮的灌输而已。 所以,我从来不屑去跟人讨论什么中医科学不科学的问题。中医本来就不是科学,也无需用科学来标榜自己。那些争论得热火朝天的帖子,在我看来,不过是鸡跟鸭争,一边是半吊子,一边是纯外行。一边凭着主观想象,理工科直线型思路,加上某些汉奸的引导。另一边,凭着一些民族感情,和少得可怜的一些经历。大抵如此而已。 我,只要用事实来说话,就可以了。

我: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这句话用来形容西医这种新托勒密理论,这种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伪科学。真是再形象不过。

3月26日 14:18 转发|回复

嘉乐君子克明克隽:胃溃疡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医没有胃溃疡的概念,或者说在中医里胃溃疡或许有其他的描述。现代医学对胃溃疡的认识是一个很好的实践、发现、证伪的过程。很好奇胃溃疡病人会被中医如何诊治。

嘉乐君子克明克隽:疾病的分类和药物的分类的精确性对于中医而言是个难题。西药从化学结构入手,分类不存在难度。中药多源于植物,而以形态为依据的中药植物分类法,问题多多。动植物的分类,外观形态是最古老的方法。却未必是可靠的。把外观类似的不同植物归为有相近药效,是中药一个问题。比如白木通关木通,现代植物分类上是完全不同的,毒性相差极大,而中医里则因为形态相似而混用。

嘉乐君子克明克隽:是药三分毒,无论对于中药还是西药都没说错。中药的毒性则缺乏毒理性、副作用的测试统计,效果和副作用统计只是工具,独立于医药理论。具体应当如何统计,可以根据中医的特点进行设计,但是无法否认统计的意义。或者因为中医传统缺乏统计,而否认统计。

嘉乐君子克明克隽:对于常见疾病,西医可以廉价、迅速、有效、较安全地解决问题。中医的优势并不明显。西医寻找疾病的共性,所以治病方法的复制、流传更简单容易。

---------------

3月28日
答复:

> 胃溃疡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医没有胃溃疡的概念,或者说在中医里胃溃疡或许有其他的描述。现代医学对胃溃疡的认识是一个很好的实践、发现、证伪的过程。很好奇胃溃疡病人会被中医如何诊治。

中医与西医对疾病的分类完全不同,本来就没有什么共通性。我之所以不愿正面回答中医对胃溃疡怎么治,原因就在于此。
凭什么,一个学西医的可以问中医胃溃疡怎么治,而学中医的不可以问西医,阳明病如何辨治?厥阴病如何辨治?
这就像现在要有老外问中国人 I love you 什么意思,中国人要说不知道,老外肯定会觉得这个中国人连这点浅显英语都听不懂,一点文化都没有。而要是中国人问某个老外,do you understand what is "我爱你"?老外肯定说,我凭啥要听得懂这鸟语?
而这,本来就是一种文化上的不平等。

现在正面答复一下吧。百度了一下,胃溃疡的表现大体是:
“胃溃疡症状常不典型可表现为上腹痛及上腹不适等。绝大部分人可出现各种消化不良的症状,但是有的也无任何症状,直至出现并发症。其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常见的胃肠道症状及全身症状主要有嗳气、反酸、上腹胀、胸骨后烧灼感、恶心、呕吐、纳差等。反酸及胸骨后烧灼感是由于贲门松弛,恶心、呕吐多反映溃疡可能提示溃疡处于活动期。频繁呕吐宿食,提示幽门梗阻。部分患者有失眠、多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从六经辩证角度,大体治从少阳、阳明;大柴胡汤的使用几率应该较高。但早中晚期,不同的症状,以及有无出血等,处方用药上会有不同。
古人没有胃溃疡的说法。要找医案,只能从近现代医家找。网上随便搜了一下,举上几个我所尊敬的近现代名家的医案,以供参考。如果西医粉们能看得懂,大家才能站在同一水平线上,讨论胃溃疡中医如何论治。

刘渡舟医案:胃脘痛(胃溃疡):
贾某某,男,60岁。患胃溃疡已多年不愈,近因气恼,又复发作。胃脘痛剧,呕吐酸苦,夹有咖啡色物,不能进食,大便已五天未解。西医诊为胃溃疡有穿孔可能,劝动手朮治疗,其子不肯。脉弦滑有力,舌苔黄腻。辨证:肝火郁于胃,灼伤阴络,则吐血如咖啡色物,火自肝灼胃,则呕吐酸苦;火结气郁,则腑气不通而大便不下。
       疏方:柴胡12克,黄芩9克,半夏9克,大黄6克,白芍9克,枳实6克,生12克,大枣4枚。
       服1剂,大便畅行三次,排出黑色物与粘液甚多,而胃脘之痛,为之大减,其呕吐停止,但觉体力疲倦。后以调养胃气之剂收功。(陕西中医1980;(3):39)
       [原按]:本案病起于气恼,胃脘当心而痛,责之于肝木乘土也。夫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若忧思恼怒,则气郁而伤肝,肝木失于疏泄,横逆犯胃,致气机阻滞,而发胃脘痛。正如《沈氏尊生书)所说:“胃病,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其辨证眼目是:胃痛吐酸,脉弦滑有力。故用大柴胡汤疏肝和胃而愈。

赵绍琴医案:胃脘痛 (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陈某,男,34岁。素嗜烟酒,患胃及十二指肠溃疡5年余,疼痛经常发作,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1992年7月求治于师。
诊其脉沈左弦右涩,舌红苔黄根厚,舌背脉络麤大紫黑。其证胃脘隐痛持续,刺痛时作,痛处不移,拒按,大便色黑,小溲黄赤。辨为痛久入络,血分瘀滞,用活血化瘀法治之。
药用:金铃子10克,延胡索10克,生蒲黄10克,赤芍10克,炒灵脂10克,柴胡6克,香附10克,青陈皮各10克,焦三仙各10克,水煎服,7剂。
复诊:药后痛止纳增。依上方加减治疗1个月,疼痛未再发作,遂停药观察,并嘱其戒烟酒及刺激性食物,以防复发。
[原按]:胃脘疼痛数年不愈,刺痛不移、拒按、黑便、脉沈涩,据此脉证不难辨别其为瘀血之证。然赵师辨瘀,另有一法,即视其舌背脉络,若紫黑麤大者必为血分瘀滞无疑。治用金铃子散失笑散,两方俱为化瘀止痛之名方,合用则其效宏,再加行气之品,寓活血必先行气之意。配伍精当,故投之即效。

蒲辅周医案-吐血(胃溃疡出血)
段XX,男,38岁,干部,1960年10月1日初诊。
  旧有胃溃疡病,并有胃出血史,前二十日大便检查潜血阳性,近因过度疲劳,加之公出逢大雨受冷,饮葡萄酒一杯后,突然发生吐血不止,精神委靡,急送某医院检查为胃出血,经住院治疗两日,大口吐血仍不止,恐导致胃穿孔,决定立即施行手术,迟则将失去手术机会,而患者家属不同意,半夜后请蒲老处一方止血。
  蒲老曰:吐血已两昼夜,若未穿孔,尚可以服药止之,询其原因由受寒饮酒致血上溢,未可以凉药止血,宜用《金匮要略》侧柏叶汤,温通胃阳,消瘀止血。
  处方:侧柏叶三钱 ,炮干姜二钱,艾叶二钱,浓煎取计,兑童便60毫升,频频服之。次晨往诊,吐血渐止,脉沉细涩,舌质淡,无苔,原方再进,加西洋参四钱益气摄血,三七(研末吞)二钱,止血消瘀,频频服之。
  次日复诊,血止,神安欲寐,知饥思食,并转矢气,脉两寸微,关尺沉弱,舌质淡无苔,此乃气弱血虚之象,但在大失血之后,脉证相符为吉,治宜温运脾阳,并养荣血,佐以消瘀,主以理中汤。加归、芍补血,佐以三七消瘀。服后微有头晕耳鸣,脉细数,此为虚热上冲所致,于前方内加入地骨皮二钱,节三钱,浓煎取汁,仍兑童便60毫升续服。
  再诊:诸证悉平,脉亦缓和,纳谷增加,但转矢气而无大便,继宜益气补血,养阴润燥兼消瘀之剂,
  处方:白人参三钱,柏子仁二钱,苁蓉四钱,火麻仁四钱(打)甜当归二钱,藕节五钱,新会皮一钱,山楂肉一钱,浓煎取汁,清阿胶四钱(烊化)和童便6O毫升内入,分四次温服。服后宿粪渐下,食眠俱佳,大便检查潜血阴性,嘱其停药,以饮食调养,逐渐恢复健康。
  [原按]:本例旧有胃损之症,素不饮酒,骤因受寒饮酒,寒热相攻,致血上溢,非热极吐血可比,故主以温降之法,采用侧枯叶汤。柏叶轻清,气香味甘,能清热止血,佐以姜、艾辛温,合以童便咸寒降逆消瘀,温通清降并行,故服血即渐止。再剂加三七、洋参,益气消瘀止血,因而得以避免手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继以理中法温运脾阳,盖因脾胃为中州之司,而甘温有因血之用。服后微见头晕耳鸣,知其虚热上冲,则佐以地骨皮凉血不滞,藕节通络消瘀,使以童便降火,服后诸证悉平,脉和睡安。终以益气补血,滋阴润燥而善其后。蒲老指出:此非热邪传经迫血妄行,故不用寒凉止血之法。若不知其所因,误用寒凉、必然血凝气阻而危殆立至。

拙按:此三案在西医看来,都是胃溃疡,为何三个中医用药相差如此之大?几乎没几味药相同的。所以,中医不科学。。。
而从中医角度:
首先,三个病例,症状表现不同,最重要的是舌脉不同(例1偏实热,例2偏淤血,例3偏脾土虚寒),从中医的角度病机完全不同,治法自然不同。中医看病,至少我目前的临证体会,80%靠舌脉,症状只作参考(我临证还没怎么治过特别重大的病,目前治的多为小病。但你从我博客外感发热咳嗽类医案及其分析来看,已经可看出这一规律)
其次,三个老中医,不是同一路子的,用药风格本就不同。刘渡舟是经方名家,习用仲景方,例1用的是大柴胡汤原方;赵绍琴是温病名家,例二是金铃子散为基础(叶天士风格),再加时方行气活血的路子;蒲辅周则首方为仲景原方(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篇的柏叶汤),次诊用理中汤加味,仍可看作经方化裁,三诊则明显可看出叶天士辛润通络法的影子(柏仁麻仁苁蓉当归...)。打个比方,刘老好比少林高僧,赵老好比武当名宿,蒲老则是兼收并蓄的杂家。三人的武功路子虽然完全不同,但临敌同样有效,同样三招两式可以擒敌。

> 疾病的分类的精确性对于中医而言是个难题。

为何要精确分类?分类只是针对初入门者或根器浅薄者的一种容易理解的工具,只是指月的手指,而非月亮本身。武功练到化境,本来无招无式,不过见招拆招,寻瑕抵隙而已。此时若拘泥招式,反而落了下乘。不仅中医如此,武道如此,任何的传统艺术都是如此。张旭的草书本无风骨,不过意到笔到,随意挥洒而已。门人弟子根器不足,强学张氏书法之一笔一划,以致一代不如一代。大作曲家在钢琴上即兴作曲,指下或婉约低徊或铿锵激昂,本是心绪起伏的自然流露。此时脑中若有一丝一毫技法乐理之类的东西在束缚,哪里还弹得出如许感人乐章。当然任何一个宗师在达到飞花摘叶的化境之前,必定有过师法前人与学习理论的阶段,晨昏苦读,寒暑磨砺,而一朝融会贯通,就神马都是浮云了。

从这一角度来说,中医本来就不是科学,而与艺术更接近。中医处方,有着极强的个人风格烙印,就像武宫正树与赵治勋同为超一流棋手,棋风却迥然不同。而也同所有的传统艺术一样,只有少数宿根深厚之人,才能攀至医道高峰,到达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大多数寻常学者终其一生,不过在半山腰望峰兴叹而已。因此,中医也永远不可能象西医一样,流水线般地培养大批大批普通工匠。工匠可以培养,宗匠不可培养。就像十个学拉小提琴的小孩子,八九个可能学到老来也只能拉得比叫略好听一点。但是你不能由此否定小提琴艺术本身,怀疑海菲兹梅纽因的存在。

> 药物的分类的精确性对于中医而言是个难题

为何要精确分类?一味半夏,可降胃,可化痰,可通痞结,可治失眠、嗳气、呕逆、吐血、惊悸、癫狂、胸痹...关键在于如何配伍,如何与其他药搭配。这其中,又如何精确分类?就像一根木棒,可用作杠杆,可用作车轴,可用来掘地,可用来撑床,也可用来打人。这根木棒,又如何分类??说得再臭屁点,本人在孩子面前是父亲,在妻子面前是丈夫,在客户眼里是技术砖家,在网上是freeware作者,在一些寻我治病的网友眼里又是个会搭脉开方的民间中医。其功效,或可挣钱养家,或可测试数据,或可给人看病,而所有这些“功效”,相互之间风马牛不相及,全看在哪个圈子里、与周围人如何“配伍”。你又打算把我归到哪一类?

不仅仅是药物不可精确分类。方剂之功效,又岂可精确分类?桂枝汤为经方之首,在伤寒论里,向来被归为太阳中风之主方,说得通俗些,就是用来治某种类型的感冒(恶风,发热,自汗,脉浮缓...)的。然而在我手头的《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里,桂枝汤的功效却得到了极大的延伸,被广泛用来治疗杂病自汗、高热、恶寒、下利、虚劳晕厥、噎嗝、乃至荨麻疹、月经疹、妊娠发热、小儿惊风、小儿尿频、聚星障、甚至目...这些在西医分类学看来,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各种病症,然而在中医看来,若内在病机相近,都是“桂枝汤证”,自然可以所谓“异病同治”。然而若要按西医病名功效归类,桂枝汤又该归在哪一类??

> 西药从化学结构入手,分类不存在难度。中药多源于植物,而以形态为依据的中药植物分类法,问题多多。动植物的分类,外观形态是最古老的方法。却未必是可靠的。把外观类似的不同植物归为有相近药效,是中药一个问题。

谁告诉你,中药之治病,一定是由于所谓有效成分在化学方面的作用?这种看似顺理成章无可置疑的理论,其实不过是某种惯性思维而已。一千年前,古人还认为太阳绕地球转动,是颠扑不灭的真理呢。

以形态颜色根茎部位生长环境等等来归类药性,在西医这种化学医学看来,自然近于迷信妄断。然而在中医理论里,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诸花多升诸子多降...神农尝百草、一日中百毒只是个传说(真要这样,此人可算蠢到了家)。真正的中医不是靠试误法,什么“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经验积累”来积累出这些草药功效的。真正的传统中医,是观其植物形态与色泽、查其入药部位、向阳背阳、近水远水、地高地卑,以及闻其香、尝其味,即可大体判断一味草药的性味归经与疗效,且八九不离十的。而当代中医之所以疗效江河日下,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化学成分论的引入,传统思维方式的日渐缺失。一个现代体制培养出来的”新一代中医“,可能只知道生石膏的化学成分为CaSO4,功效能够解热镇静消炎促进免疫功能...却连生石膏生药长什么样子都印象模糊(因为他只管开方,不管抓药)。生石膏在他的笔下,不过是某种具有某某功效的符号而已。此时若有人跟他说“石膏色白入肺金,质重主沉降,味辛能透散,气寒能清热...”,他一定会觉得荒诞不经。然而,后面这种说法,到底为什么一定是荒诞不经?你凭什么说它一定荒诞不经??

OK. 我们来讨论化学成分论。若论化学成分,方舟子与一头猪有多大区别?都是一些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连基因结构,都99.99%都是相同的。然而前者能在网上夸夸其谈,后者却只能在猪圈里哼哼唧唧。若论化学成分,一把刀与一根针又有何区别?主要成分,都是FeC合金类...然而前者能杀人,后者只能绣花。究其原因,成分虽相同,其“形”其“势”却不同。
而反过来讲,一根木棒,跟一根铁棒,化学成分有任何相同之处吗?然而两者都可用来当杠杆,也都可用来砸人,功效相近,只是力量与坚实程度略有差异而已。说得更贴近生理病理一点,夜半打雷可以让人失眠,老鼠在房间里爬来爬去也可让人失眠,然而打雷与老鼠,有任何化学成分上的共通性吗?中药瓜蒂可以催吐,盐汤可以催吐,用鹅翎刺激咽喉可以催吐,让你闻大便也可催吐,甚至往你肚子上踹一脚也可让你呕吐,而这几者,有任何化学成分上的共通性吗??

再说得更学术些,生姜为什么能治感冒,因为姜汤辣辣的,喝下肚去一股活泼之气直冲顶门,能让人发出一身汗来。而如果将生姜的“有效成分”提炼出来制成药丸,还有那种辣味,还有那股“冲”劲吗?这也就是银翘散取汤剂为何效果极佳,因为新鲜煎出来的汤剂有一股清透之气,清香四溢,能够“疏散卫表之郁热”。而提取所谓有效成分制成什么不伦不类的VC银翘片,却完全没有了那种轻灵之气(说得口味重一些,就如一个一颦一笑皆能传情的活色生香的美人,与一具女尸的区别),自然没什么疗效。而生姜之辣(中医里称之为“辛温”,更专业些)能够解表散寒,麻黄、桂枝、荆芥防风苏叶羌活白芷葱白...这些“辛温解表”类药物虽如一百单八将各具各的面目,然配伍得当,俱可用于解表散寒。但若分析化学成分,这些药物,有几个成分是相近相同的?从中能总结出什么规律??

其实归根到底,西医(西药内科部分)主要是化学医学,而中医,本质上是一种物理医学。中医的概念,从来没有什么有效成分之说,有的只是温、清、消、补、升、降、散、敛、攻、守、通、涩...所有这些,都是一些物理概念,或与温度有关,或与动态有关,或与趋向、势能有关。对中药大搞成分分析,就像试图从木头的化学成分、微量元素来分析木棒为什么能打伤人,本来就是荒谬不经的。什么是伪科学?这才是真正的伪科学。

再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静态的成分分析,有如棋乱之后,去研究每一个单独的棋子。研究者会惊异地发现,为什么这些棋子个个相同,无非黑白两种颜色?然而棋局当时,寥寥几子布成的“势”,其间刀枪涌涌,隐有金戈铁马之声,其惊心之处适足以摇动观棋者之三魂六魄。而棋局既乱,从棋子本身,能研究出什么名堂?研究者也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云子可成此势,玛瑙棋子可成此势,乃至玻璃子塑料子石子木子,无一不可用于摆出同样的“势”。而这些棋子的材质成分,明明完全不同的啊???
不仅成分分析如此。推而言之,西医之死体解剖,未尝没有此等弊病。因为“子”与“势”,乃至肉体与精神,血管神经与经络腧穴,本就不是同一层面的概念。这就是还原论的弊病。

> 是药三分毒,无论对于中药还是西药都没说错。中药的毒性则缺乏毒理性、副作用的测试统计,效果和副作用统计只是工具,独立于医药理论。具体应当如何统计,可以根据中医的特点进行设计,但是无法否认统计的意义。或者因为中医传统缺乏统计,而否认统计。。。

攻击中医论者经常把中药方剂无法通过有效率统计或双盲测试,来作为中医不科学的理由。然而所有这些测试,都是以西医的病理分类为基础。换句话说,麻黄汤用于典型的“太阳伤寒”(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10个病人8个一剂愈当没有问题。剩下两个,或因阴阳气血不足,需原方加味,扶正达表(处方依据,当凭脉为证)。若完全从中医角度辩证,其有效率恐怕远胜任何抗生素激素干扰素,且几千年用下来没有任何抗药性。然而麻黄汤若用于治疗西医意义上的病菌性或病毒性感冒,恐怕10个病人,倒有八九个治得大流鼻血汗出不止。(伤寒论之可汗不可汗篇,后人总结出所谓”麻黄九禁“,清清楚楚地表明了其副作用和处方禁忌。奈今之中医,从本科到博士一路都是四六级和小白鼠实验,还有几人背得出伤寒论条文?甚至还有几人搭得出什么是”脉浮紧“?)

剂量问题也是西医粉丝们经常攻击中医的地方。无非是同一个方子治同一个病,中医处方用量忽大忽小,很不规范,很不科学。然而我问你,吃几碗饭能治“饿”病?有的人三四碗还嫌少,有的人半碗就饱了,一碗能吃得撑死。吃饭尚且如此,何况用药治病?其剂量能不因人之素体病之浅深而异吗?
至于很多拿辩证不当错误用药导致的医疗事故、或拿中药当补品常年吃导致的肾衰竭,当作中药有毒不可用的证据的,更属可笑。辣椒有毒吗?川湘之人吃菜无辣不欢。然而你让一个经常胃出血的人天天吃辣椒,能不吃进医院去吗?水有毒吗?让某些水代谢不良的人多喝水,还可能喝出浮肿,喝出尿毒症来呢。

> 对于常见疾病,西医可以廉价、迅速、有效、较安全地解决问题。

你有亲身体会吗?请举例说明?
我不认为一种连感冒、咳嗽、月经不调都治不好的医学(居然可笑地认为感冒属于可以自愈的绝症),一种对付大多数常见内科病如失眠、高血压糖尿病...只能长期服药控制症状的医学,一种动不动就是切割器官掩耳盗铃的医学,真能“廉价、迅速、有效、较安全地解决常见疾病”。

> ...中医的优势并不明显。

限于学医时间不长,临证经历有限。别的我就不说了。有兴趣的话,你可以叫上20个感冒发热咳嗽病人,分为两个对照组,一组到我这儿治,一组吃西药、挂水,或“静待自愈”。然后比较一下,哪边见效更快些。再说”廉价“,去医院治个发烧动不动几百上千,是这个”廉价“,还是一碗两块钱的麻黄汤廉价?

> 西医寻找疾病的共性

只是建筑于西医理论之上的自以为是的所谓“共性”。

> 所以治病方法的复制、流传更简单容易。

这个倒是。卡拉OK,永远比巴赫莫扎特,要复制、流传更简单容易些。

实际上,中医真正的问题,也在于此。中医如同任何传统文化,对学者的个人素质要求太高,非天资聪颖、慧心灵思,具相当传统文化根底,且发金刚之愿力、不避晨昏寒暑之苦,能“格物“(格除尘世外物之诱惑)、静心澄虑而”致知”者不能学。不才在中医爱好者圈子中混迹两年,亲见多少同学者半途而废,多少同学者始终在门外徘徊,或学不得法误入歧途。所以中医在当代,特别是西方思维方式占据统治地位、传统文化土壤已失,而学院派研究完全走入歧途、且考证制度极其僵化的恶劣环境下,只能是一种在民间自生自灭的小众医学。众多同道中人在”非法行医“的大帽子下,只是图个自救,或帮助帮助身边的亲朋好友而已。非敢以此图名图利,唯持术以待有缘。


-----------兄台是比较有才的,讲解到位。
不过也别太和方肘子之流计较,只要它永远别懂中医,永远别接触中医就行。跟井底之讲天有多大那犯不着。
愚昧是会付出代价的,不过他或许会更会对西医带给他的伤害感激涕零呢!
-----------回复 gan_ty 的帖子

嗯。这位“友人”其实是我的一位知识较丰富的老同学,素来交情很深。有段时间不联系了,近日互相交换了微博,见我的博客上都是中医文章,知我学医,跟我写贴辩论,我才耐心答复。换了那些一般的方粉,我才没工夫理他们呢。。。


-----------楼主论述得实在太好了,忍不住赞叹。打的比喻都很经典。方与猪的例子把我笑喷了。人的缘份与际遇不同,所以会造成有的人学中医,有的人学西医。中医真的很难,非常赞同楼主的观点,掌握中医的是宗匠,无法流水线生产。个人感觉只有悟性高的人经过刻苦或际遇明师才有可能掌握。不可否认,学西医之中,有也很多优秀的人才,但是由于西医的理论是不完整的,所以无论怎么学,总是无法掌握到真正的医学。但是这些人一旦接触到中医,才会发现中医真的太完美了。如历史上的唐容川。现在也有不少本科学西医的转学中医。楼主的这位老同学,可能被胃溃疡病例困扰,而西医又无法治疗,所以向楼主请教了。
对了,西医对感冒也治不好啊。只是把感冒的症状如发烧,头痛,鼻塞等去除了,但是寒气或者邪气依然留在体内,造成慢性疾病。
-----------辩得好!有才!中医也要多发声,赞一个!
-----------兄台是我在民间中医网碰到的唯一一个让我真正敬佩的人。
-----------写得真正好啊,中医就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科学,是一种广义的科学,真正的科学,而非只有所谓的数据的狭隘的科学!中医是一种带艺术性的科学!
-----------说的太好了,能够接受中医也是一种福报啊
-----------好!
-----------绝对支持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