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十大最经典抗衰老中药
    

本草求真:十大最经典抗衰老中药

十大最经典抗衰老中药0
中医对抗衰老早有认识,《黄帝内经》中就有抗衰老的精辟论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以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中药是中医与疾病作斗争、保健强身的武器。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收载365种药物,其中列为“上品”的有100多种。被列为上品的中药,为无毒、有强健身体作用的“补药”。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医又不断发现新的有抗衰老作用中药(本草书称为“轻身延年”)。这里,选取部分经中西医都证实有抗衰老作用的中药做简要介绍。
何首乌
宋代《开宝本草》称之“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现代研究发现,何首乌能够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对神经衰弱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并可调节血清胆固醇,降低血糖,提高肝细胞转化和代谢胆固醇的能力。何首乌还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
黄芪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胃派代表人物李杲认为黄芪“益元气而补三焦”,清代的黄宫绣称黄芪为“补气诸药之最”。现代研究发现,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
人参
《神农本草经》认为,人参能“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现代研究发现,它还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疲劳、保肝、调节心血管功能、兴奋造血系统功能等作用。吉林中医研究所霍玉书等用人参果皂甙对50 岁以上年龄的人进行抗衰老研究,证实人参果皂甙有“返老还童”的功效。
三七
清代名医赵学敏在他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说:“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称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现代研究发现,三七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与人参有相似之处。其人参总皂甙含量超过人参。三七可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心输出量,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和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在心血管病防治方面比人参有明显的优势。
◆剌五加
《本草纲目》称之“久服轻身耐老”,“宁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满车”。现代研究发现,剌五加有抗衰老、抗疲劳(其抗疲劳作用比人参皂甙还强)、强壮作用,还能调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功能,且有抗菌消炎和一定的抗癌作用。
灵芝
《神农本草经》认为,灵芝能“补肝气,安魂魄”,“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现代研究证实,灵芝对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功能都有调节作用,具有免疫调节、清除自由基、平衡代谢等功能,直接影响人体衰老进程。
枸杞
《神农本草经》称枸杞子“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本草汇言》赞之“使气可充,血可补,阳可生,阴可长”。枸杞子有类似人参的“适应原样”作用,且能抗动脉硬化、降低血糖、促进肝细胞新生等作用,服之有增强体质,延缓衰老之功效。
◆红景天
在古代本草中没有红景天的记载,是近代才发现的抗衰老新秀。它有补益元气,清热,解毒,止血,宁神益智的功效。现代药理和临床研究发现,红景天有类似人参的补益作用,能抗缺氧、抗寒冷、抗疲劳、抗辐射、抗病毒、抑制癌细胞生长,提高工作效率,延缓机体衰老。
绞股蓝
绞股蓝为葫芦科植物,在古代本草中不见其名。日本科学家发现其组成中有多种成分与部分人参皂甙结构相同,近年来发现,绞股蓝具有抗衰老、抗疲劳、抗癌、调节内分泌功能,能提高人体应变能力和免疫力,降低胆固醇和转氨酶,预防肿瘤,抑制溃疡,缓解紧张,镇静、镇痛。
◆蜂王浆
蜂王浆是蜂制品中的珍品,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可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细胞生长,增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组织再生能力。同时,因其含有丰富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及维生素C、E,是不可多得的抗衰老良药。

溯源养生博客:baoshuzhijia.blog.hexun。com

-----------总吃补品也不太好啊。
-----------回复同学!
中医讲损其有余,补其不足嘛!不足之处才要补!

溯源养生交流QQ1198801380
溯源养生博客:baoshuzhijia.blog.hexun。com


-----------关于饮食禁忌的中医说法0
   饮食禁忌俗称“忌口”, 一般是指患病期间忌食某些食物,如果吃了这些东西就会对疾病的恢复和健康不利。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强调饮食应有所禁忌,说:“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 若得宜则宜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除了民间流传的所谓“发物”等传统的饮食禁忌以外,依据现代医学理论而建立的饮食禁忌也逐渐被国人接受,有些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饮食要求,比如糖尿病忌糖,肾病忌食盐过多,高脂血症忌油腻,冠心病严格限制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肝硬变腹水要无盐饮食等。忌口并不仅限于病人,在健康人的养生保健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疾病状态的饮食禁忌

  《灵枢·九针论》曰:“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指出气血筋骨发生病变时,饮食禁忌有五味的不同,其理论的依据是五行学说,筋和酸都属于木,气和辛都属于金,骨和咸都属于水,血和苦都属于火,肉和甘都属于土。正常情况下,酸味入肝可补肝气,有利于肝对筋的濡养,但在肝病的情况下,反而不利于筋的功能,故“筋病无食酸;气病无食辛;骨病无食咸;血病无食苦;肉病无食甘”。

  中医之筋类似于现代医学的肌腱,主管肢体运动,筋的伸缩可以完成各种运动。其病变表现为肢体运动不灵、伸缩不利、拘挛抽筋或震颤等,而这些肢体运动障碍与现代医学的低血钙表现非常相似。如果酸性食物进食过多,可以造成钙离子的流失增多,而使低钙现象加重,筋的病变可能因此而更明显。

  沈阳肝病医院中医认为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具有鼓动脏腑完成各自生理功能的作用。因此,气宜固秘而不宜耗散。而辛味食物有活血行气、促进气机流通、发散郁结的作用,可以耗散人体之气,“病在气,无食辛”、“气病无多食辛”,是说气虚者应少食辛味食品,避免发散太过,损伤正气。

  中医血的概念与西医不同,中医认为血与气都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主要成分是富有营养作用的营气和津液,苦味食物能够化燥损伤血液中的津液,进而伤血,因此,《内经》提出了“病在血,无食苦”的饮食禁忌。

  “肾主骨”、“咸入肾”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即认为肾可以影响骨骼的生长,骨病常因于肾;咸味食物首先作用于肾,过食咸可以损伤肾的功能,故“病在骨,无食咸”。现代医学认为,长期高盐饮食,可以形成水钠潴留,加重肾脏负担。

  《灵枢·五味》说:“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其理论依据也是五行学说,肝在五行属木,辛味在五行属金,按照五行学说,金能克木,故肝病者应禁食辛味食品,防止肝脏受伤,其意是食用辛味食品可以助肺金之气,进而克伐肝脏。其他各脏病变依此类推。

  如果将该篇关于饮食的禁忌,与《灵枢·九针论》和《素问·宣明五气》所谈到饮食禁忌相比,可以发现,其饮食禁忌有“禁”、“无食”、“无多食”的不同,说明中医饮食禁忌有等级的不同;而且肝和筋虽都属于木,但肝病曰“禁辛”,筋病却“无食酸”,说明辛味、酸味都会对肝病产生不良影响;肺和气都属于金,但肺病“禁苦”,气病“无食辛”,说明辛味既可伤气,又可伤肝。

  《素问·热论》说:“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其中的“复”是指复发,“遗”是指遗留,说明热病过程中饮食要清淡,少食肉类,不宜饱食,否则会导致热病复发,或遗留低热持续不退。中医的饮食禁忌并非绝对,尤其不能走极端,应根据情况灵活掌握。

  对于病后饮食禁忌的标准通常有两条,一是如患者不欲进食某类食物,则宜禁之;二是对于愿意进食的食物也应控制食量,不能多食。不愿意进食通常是人体自我保护的反应,勉强进食会加重胃肠道负担;愿意进食的说明消化系统的功能已经开始恢复,如果进食过多则有可能引起新的疾病。

  四季饮食禁忌

  中医认为,人体内脏与动物内脏“同气相求”,故有“以脏补脏”的说法,民间有用动物心脏治疗心脏病、用动物肾脏治疗肾脏病的验方,中医文献中也有类似记载。由于五脏与四季有对应关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不同季节禁食动物内脏作了具体要求,谓“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其依据是春季属肝,春食肝则肝气旺,夏季属心,夏食心则心气旺,秋季属肺,秋食肺则肺气旺,冬季属肾,冬食深则肾气旺,上述情况均可造成内脏功能失去平衡而导致疾病发生。除了动物内脏以外,按照五畜与五脏的对应关系,有些肉类在特殊季节也应禁食。如夏季不要吃羊肉狗肉等温热生火之品,否则会加重里热,破坏体内阴阳平衡。

  服药饮食宜忌

  一般情况下服用中药要禁食生冷、油腻,其原因主要是生冷、油腻可以影响脾胃的运化,不利于药物的吸收,甚则会引起腹泻,导致无法确定腹泻是药物引起,还是食物引起,进而干扰医生对药物作用的准确判断。如果所服药物本身就具有泻下作用,则生冷油腻之物会造成腹泻加重。服药期间还应禁醇酒厚味以及辛辣上火之品,避免引起内热,食物所化之热可以抵消药物的清热作用,或加重药物温补作用。

  特殊生理期的饮食宜忌

  女性在月经、妊娠、产后等特殊的生理时期,饮食也有禁忌。中医认为,人体血的运行与自然界水的运行相似,遇寒则凝,得温则行。在月经期若过食生冷饮会造成寒邪入血海(即子宫),使血凝不通,出现痛经,甚则闭经,因此经期应禁食寒凉饮料和食物。

  在妊娠期,由于胎气盛而化火,民间有“产前一盆火”之说。孕妇的饮食应兼顾母婴,即要加强营养,满足胎儿发育需要,又要避免过食肥甘厚味、辛辣生火之品,否则母体的热毒可波及胎儿。

  而“产后多虚”,脾胃运化功能较弱,饮食应以温补为主,忌食寒凉、生冷。还应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禁食煎炸坚硬难消化之品。

  总之,健康状态下适当忌口对于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有积极的意义;疾病状态下注意饮食禁忌,又能够促进疾病的康复。因此,饮食禁忌作为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溯源养生博客:baoshuzhijia.blog.hexun。com


-----------浅谈饮食在调理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
       前日谈起一位治病效果不错的医生,他最大的特点是对饮食禁忌要求的非常严格,不禁想起了《太上感应篇》的话,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不要把身体的问题全交给别人,先来从自己做起吧。这里再次重申一下关于调理的饮食禁忌:
   
       生冷:生是指一切没有做熟的食品,冷是温度低的,或是吃到胃里发凉发胀的食物。现在人贪食寒凉,脾胃很容易被损害。正常情况下,人适量吃些健康干净的水果、生菜,是可以承受并没有什么损害的,但从小被冰淇淋,冰镇饮料灌溉过的脾胃,在不断透支消耗之后,最终没有不虚的。在这种情况下,再吃寒凉必然有害无益。所以,在调理期间必须禁忌生冷。但大家也不要错误的以为平时就可以吃了,而是一年四季都不要吃冰冷的食物,待到脾胃好时,适当的吃些瓜果蔬菜是没有问题的。但那些现代机器制造出来的冰渣子还是要彻底决裂。包括夏天大饮冰镇啤酒,大吃冰镇水果,都是自灭脾阳。
   
       油腻:油腻的荤食,人体为了消化它,会浪费很多的正气和能量。 就象一个沾满油污的盘子,你只有用热水或是碱性溶剂才可能把它洗干净,而清淡的饮食就不会这样。人在病中,正气已受损,再增加身体负担,把能量浪费在消化这些对人体多余的,害大于益的,所谓有营养的东西时,病邪定会乘虚再起,反复无常。当你屡不见好时,就请您想想自己的饮食。自古有言“病从口入”,当中焦的能量不足时,而你依然是胡吃海喝,身体只好去调动储备能源来去帮助消化。那是动了人的根本,浪费了身体最宝贵的财富。而你就好象个败家子,把祖上的家产都给变卖了,根本没有用到有用的地方,而是随意的挥霍。待到病时,也就相当于家道中落,怎样调理,也难见好转。是自己的身体太穷了,别人就是想帮你,你也没有什么能力站起来了,结果,本不应死,却只有听天由命。最愚蠢的莫过于给重病的人,如癌症的患者,吃什么鸡汤之类的来营养。人体已经没有这个运化能力,全部给敌军供应了能量,结果就是喂饱了肿瘤。因果的道理也在其中。

       其他:葱蒜同为荤物,皆动肾气,用之必损肾气,肾气受损之人,多闻之即呕,自当远之。还有白萝卜,虚人一定慎用,泄人正气,补也徒劳。
 
       营养素:所谓的维生素亦是一个道理,无视人体的脾胃运化功能,把人体看成是各种素和质的累积,以为缺损什么添什么,不仅无益且害处极大。传统的饮食习惯,我们吃的粮食都是种子,不仅营养是全面的,而且生气也是最足的,只要脾胃功能正常,粗茶淡饭就可以保证人体的养分。所以,不是我们少什么,而是我们多吃的东西太多了,告别所谓的“营养学”,简单的生活,平凡的吃饭,不过分的贪图口腹之欲,天下本无事。呵呵,写到这里,才感叹到老子伟大的无为不在的智慧,包括吃饭。大自然已经赐予了我们一切,我们从他们的颜色,外形就可以知道他们效果了。食物的五行,从颜色上我们就能简单的辨别,食物的外形,就告诉了我们补的部位,核当然填髓补脑,象个腰子的豆子自然入肾,过去说逢黑必补,黑色入肾道理就在此,先生的五行蔬菜汤也是依此理而入五脏。
   
       所以,在您调整身体时,一定要尊重饮食禁忌,该是自己负责任的问题,不要推到别处。

       民以食为天,果蔬山珍亦是佳肴,清香恬淡才是真味,祝大家吃的健康!
溯源养生交流QQ1198801380
溯源养生博客:baoshuzhijia.blog.hexun。com
  


-----------中药的毒副作用浅说
 哪些中药有毒,怎样看待中药毒性等问题,是当前中药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一。本文就中药的毒性问题,浅谈一些想法:
  中药的毒性,是中药治疗疾病有效成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我国最早的第一部本草即《神农本草经》,对中药的毒性就有论述。清代名医徐大椿在《医学渊源》中说:“医书之最古者内经,本草起于神农。”《神农本草经》部著作大约成书于东汉末年,即公元前25年~200年之间,在这部书中收载有365种中药,按药物的毒性和疗效上中下三品:即上品120种,能补养,“无毒”,可以长服、久服之品;中品120种,能治病补虚,无毒或有小毒,斟酌使用;下品125种,专治大病,多为有毒,不可多服,不能久服。徐大椿《医书六种》中论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又论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禽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这些中医药的理论,至今仍为中医辨证施治、指导使用中药治疗疾病的重要法则。
  所谓中药的毒性,是指药物对人体有毒副作用。
  凡是有毒的药物,大部分都性质强烈,能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一般使用量都较小或极小。这些药物安全性低,用之稍有不当或过量,即可对人体产生毒害,轻者对人体造成损伤,重者对人之健康或生命造成严重的不可挽回的后果。这些药物必须严格在执业医师指导下使用,绝对不能随意服用,如砒石芫花乌头千金子等。
  另外,过去曾有说法:“是药三分毒”,即药就有毒副作用。中药有“四气、五味、归经”之科学理论。中药之毒性正体现了某种中药所含成分“四气五味”之偏性。药物之所以能治疗疾病,也正是因为其具有药物之偏性。或者说,凡是药物都有它的偏性。这正是中药以偏纠偏治病的基本原理。如黄连黄芩,其性味苦寒,功能清热燥湿解毒,能治热性病;又如干附子,性味辛热,功能温阳散寒,能治寒性疾病。传统医药学所说:“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气。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欲救其偏,则唯气味之偏者能之,正者不及也。是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
  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总的来说在医师辨证施治、常用量的情况下,毒性较大的药物对人体作用就强烈,如中药的巴豆、乌头等;毒性小或无毒药物,对人体作用就较缓,如麦芽茯苓等。
       但在中药使用量不当的情况下,中药的毒副作用也会产生。如甘草,《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因其味甘甜而故名,其功能为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为缓和及调补之药,归经能入十二经。中医在处方中常用甘草来调和诸药性,起协调作用等。现有资料报道,如用量超大、久服,即可出现毒副反应,如脘腹痞满或水肿等病。又如人参,它的功能可以大补元气、生津止渴、增强免疫力等。据《医学源流》中“方药论”,徐大椿论人参,“夫人参用之而当,实能补养元气,拯救危险。故病如果邪去正衰,用之固宜,或邪微而正亦惫,或邪深或正气怯若,则于除邪药中……乃不察其有邪无邪,是虚是实,又佐以纯补温热之品,将邪气尽行补往,轻者邪气永不复出,重者即死矣”。现有资料报道:“服用人参适量对身体各生理器官有益,如服用超量,对人的神经有兴奋的作用,或出现口鼻出血、烦躁不安等不良反应,严重者对人体可导致不良的后果。
  中药的毒性与用药量是否适当有关。
  中药数是属于多成分的天然药物,过去曾有“中药,就等于一个小复方”的说法。可以想象,用药量不当可以导致药物毒副作用的产生。现有资料报道:如关木通用量成人为3~lOg,若一次用量超过 60g,即可引起中毒,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又如杏仁是有小毒的药物,其主要成分是苦杏仁苷,在苦杏仁酶的作用下分解出氢氰酸。而氢氰酸为剧毒物质,极微量应用,能轻度抑制呼吸中枢,而显示止咳平喘的治疗作用;稍大量应用,即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一般生苦杏仁用量在10~20g之间,即为无毒,而超过20g,即为有毒。如近期有资料报道:有一岁女婴,因一次口服生苦杏仁末20粒(约10g)而中毒致死,原因是过量服用所致。
  有关药品的特殊性,药品管理法中早有明确规定。特别要强调指出的是,具有毒性的药品,使用得当,管理得法,有利于人民健康,可以达到防病治病、救死扶伤的目的。反之,则有害于人民身体健康,甚至产生药源性疾病等严重的后果。所以药为特殊商品,应对症用药,千万不能目地乱服用药物。
  中药的毒性与产地和采集时间有关。
  中药的特点是历史悠久,来源广泛,品种繁多,属性复杂,既有野生,又有人工种养。中药传统上讲究“地道药材”,如白芍讲究杭白芍,泽泻讲究福建产的泽泻,大黄讲究西宁产的大黄等。对于中药的采集时间,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及全草等用药部位,根据其生长成熟期,都要严格按季节采集,以确保药效成分。俗话说:“当季是药,过季是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这都是对中药采收的经验之谈。说明只有做到适时采集,才能达到药物优质有效。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药品种比较混乱,有的药物一个品种多个品名,还有的是同名异物等,由于品种复杂,产地又异,其含的药效及毒性也有差别。如据有关资料报道:中药贯众品种约有36种,《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贯众属蕨类植物,品类繁多,商品一名多物。其功能清热散瘀,解毒,杀虫。据考证,除绵马贯众主含绵马酸类物质有毒外,其他品种未发现有毒。又如加皮,《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为较常用中药,历代本草所记载的五加皮为五加科五加属植物的根皮。过去京津习用的五加皮为萝摩科植物杠柳的根皮,主产于河北等地,其功能祛风湿、强筋骨。据资料报道:五加皮有南北之分,南五加皮属五加科,不含强心苷而无毒;北五加皮(又名香加皮)属萝摩科,含强心苷而有毒。
  即使是源于同一种的中药,因用药部位的不同,其成分的含量及所含毒性也有差异。如苍耳全株有毒,但果实苍耳子比全草毒性大,嫩叶比老叶毒性大等。故植物类中药的采集时间可直接影响药物的效能与毒性。传统的经验是:对植物中药的地下部位根及根茎类药材,一般是在秋后至春初的时间采集,此期药物的有效成分及毒性含量较高;对茎枝叶全草类药材,一般应在植物生长旺盛时及花朵末开时采集为宜,因这时药效成分贯满全株,质量最佳。
  中药的毒性与环境污染有关。
  据1994年《中药资源志》收载的药物种类,现我国共有中药资源种类12807种,其中植物类药为11146种,动物类药为1581种,矿物类药为80种。中药的资源种类主要是来源于植物药。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由于较为普遍地使用大量含有有机氯、有机磷等有毒物质的农药及含有、铬、砷等有害金属的工业废料、废水、废气等,对土壤、空气等自然环境的污染愈加严重。这些污染源必然会对中药植物造成影响,有的可能较长期残留在被污染的环境和植物内。如属有机氯类除虫剂的六六六、DDT等,在土壤中降解消失的时间较长,据研究前者需3~10年,后者需4~30年。如在这种环境中,对植物中药必然会造成污染。
  据报道:××市对全国各地300多种中药材检测发现,全部样品均残留农药六六六,除吉林的龙胆草、福建的阳春砂外,其余都有DDT残留。又据××市药检所曾对50种70多批次药材检验发现,砷污染较为突出,有些甚至含量较高。人服用了这样的药材,亦会导致蓄积性中毒,出现各种各样的不良反应等问题。
  为使我国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现我国政府已着手对中药施行GAP、GMP、GSP管理,以达到中药成分的稳定、安全、有效。
  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应立足于中医药有效的科学理论,借鉴学习其他国家医药先进技术经验,拿出我国的中药质量标准。这个标准应是严谨的、高起点的,也是中药在国际医药市场的标准。


溯源养生交流QQ1198801380
溯源养生博客:baoshuzhijia.blog.hexun。com


-----------中国古代九大毒药

断肠草
                              
                     
断肠草是葫蔓藤科植物葫蔓藤,一年生的藤本植物。其主要的毒性物质是葫蔓藤碱。据记载,吃下后肠子会变黑粘连,人会腹痛不止而死。一般的解毒方法是洗胃,服碳灰,再用碱水和催吐剂,洗胃后用绿豆银花和甘草急煎后服用可解毒。断肠草—还有一说是雷藤(《中药大辞典〉)绿豆、金银花和甘草实际上是万用解毒药,同样的还有荔枝蒂、生豆浆等。雷公腾生于山地林缘阴湿处。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及西南地区。根秋季采,叶夏季采,花、果夏秋采。


传说鸩是一种传说中的猛禽,比鹰大,鸣声大而凄厉。其羽毛有剧毒,用它的羽毛在酒中浸一下,酒就成了鸩酒,毒性很大,几乎不可解救。久而久之鸩酒就成了毒酒的统称。另一种说法:鸩不是一种传说中的猛禽,实际存在,即食蛇鹰,小型猛禽,在南方山区分布较广,如武当山地区。因其食蛇故被误认为体有剧毒。还有一种说法,鸩是一种稀有未知鸟类,被人捕杀干净。
番木鳖       
                           
就是马钱子,是马钱科植物马钱子和云南马钱子的种子。扁圆形或扁椭圆形,直径1.5~3cm,厚0.3~0.6cm。常一面隆起,一面稍凹下,表面有茸毛。边缘稍隆起,较厚,底面中心有突起的圆点状种脐,质坚硬。毒性成分主要为番木鳖碱(Strychnine,C21H22O2N2,即土的宁)和马钱子碱(Brucine,C23H26O4N2)。主要用于风湿顽痹,麻木瘫痪,跌扑损伤,疽肿痛;小儿麻痹后遗症,类风湿性关节痛,据说还可用于重症肌无力。中毒症状是最初出现头痛、头晕、烦燥、呼吸增强、肌肉抽筋感,咽下困难,呼吸加重,瞳孔缩小、胸部胀闷、呼吸不畅,全身发紧,然后伸肌与屈肌同时作极度收缩、对听、视、味、感觉等过度敏感,继而发生典型的土的宁惊厥症状,最后呼吸肌强直窒息而死。解毒方法是使用中枢抑制药以制止惊厥,如阿米安钠、戊巴比妥钠或安定静注。然后洗胃,再后用甘草、绿豆、防风、铭藤、青黛(冲服)、生姜各适量水煎服,连续服4剂。
鹤顶红
                        
鹤有鹤肉鹤骨鹤脑可入药,但都无毒,而且都是滋补增益的药。鹤顶红其实是红信石。红信石就是三氧化二砷的一种天然矿物,加工以后就是著名的砒霜。“鹤顶红”不过是古时候对砒霜的一个隐晦的说法而已。砷进入人体后,会和蛋白质的硫基结合,使蛋白质变性失去活性,可以阻断细胞内氧化供能的途径,使人快速缺少ATP供能死亡,和氢氰酸的作用机理类似。
  天然砒霜化学成分As2 O3,等轴晶系六八面体晶类。单晶晶形为八面体,也有菱形十二面体。集合体星状、皮壳状、毛发状、土状、钟乳状。白色有时带天蓝、黄、红色调,也有无色,条痕白色或淡黄。玻璃至金刚光泽,亦有油脂、丝绢光泽。摩氏硬度1.5,比重3.73-3.90,解理完全,断口贝壳状,性脆,溶于水,有剧毒。
砒石
                              
砒石为天然产含砷矿物砷华、毒砂或雄黄等矿石的加工制成品。又名信石。主产于江西、湖南、广东、责州等地。商品有红信石及白信石之分,药用以红信石为主。凡砒石,须装入砂罐内,用泥将口封严,置炉火中煅红,取出放凉,或以绿豆同煮以减其毒。研细粉用。砒石升华之精制品为白色粉末,即砒霜,毒性更剧。
金刚石
                           
金刚石具有疏水亲油的特性,当人服食下金刚石粉末后,金刚石粉末会粘在胃壁上,在长期的摩擦中,会让人得胃溃疡,不及时治疗会死于胃出血,是种难以让人提防的慢性毒剂。文艺复兴时期,用金刚石粉末制成的慢性毒药曾流行在意大利豪门之间。
夹竹桃
                
夹竹桃又名柳叶桃,有毒,含有强心毒甙,夹竹桃作用与洋地黄同,干燥的3克就能使人死亡。
  主要表现为洋地黄中毒症状。(1)恶心、呕吐、腹痛、腹泻;(2)心律紊乱、心跳缓慢、不规则,最后出现室颤、晕厥抽搐昏迷、或心动过速、异位心律,死于循环衰竭。
乌头
               
乌头,毛莨科植物,多年生草本。株高60-120cm,叶互生,革质,卵圆形,三裂,两则裂片再2裂,中央裂片再3裂,边沿有缺刻。5萼圆锥花序,花瓣2,果实为长圆形,花期6-7月、果7-8月。辽、豫、鲁、甘、陕、浙、赣、徽、湘、鄂、川、滇、贵、都有分布。
  乌头这个名称一般指的是川乌头,还有草乌头,一般指的是野生种乌头和其他多种同属植物,比如北乌头(蓝乌拉花)、太白乌头(金牛七)等,是中药学上的名称。
  乌头含有多种生物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乌头碱、川乌碱甲、川乌碱乙(卡米查林)、塔拉胺等。
见血封喉
                     
又名“毒箭木”、“剪刀树”,国家保护的濒危植物,是世界上最毒的植物种类之一。
  树汁呈乳白色,剧毒。一旦液汁经伤口进入血液,就有生命危险。古人常把它涂在箭头上,用以射杀野兽或敌人。秒杀。原产东南亚。我国海南,西双版纳植物园中可见。


溯源养生交流QQ1198801380
溯源养生博客:baoshuzhijia.blog.hexun。com



-----------三七未成熟,惹出人命案
    相传,古时候有个叫张小二的小伙子,他患了一种名叫“出血症”的疾病,他的口、鼻流血,大便也出血,眼看张小二的生命危在旦夕。一天一位姓田的江湖郎中从这里路过,张小二的母亲得知后,急忙催人前去求医,田郎中很快随人赶到张家,田郎中一边为病人诊治,一边询问病因,最后他拿出一种草药的根研末,给病人吞服,过了一会儿,说也神了,病人的血就给止住了。张小二全家感激不尽,一定要留田郎中在家住上几天。田郎中见张小二的病已快痊愈了,便告辞欲去,临行前,送张家一些草药种子。后来他们将它种植在园中,并加以精心管理。
  过了一年,知府大人的独生女儿,也患了出血症,虽经多方医治,都未见好转。这位知府大人为此急得团团转,后来想出一个妙计,为女儿治病贴出告示,谁能妙手回春,治好女儿的病,年长者赏白银千两,年轻者招为东床。
                     
  这天张小二揭下告示,带上草药,便直奔知府衙门,知府大人见了张小二,便叫管家请张小二为女儿治病,张小二拿出药来研末,给小姐服下。谁知不到一个时辰,这小姐竟一命呜呼。知府大人大怒,认为女儿是他毒死的,命令差役将张小二捆绑起来,严刑拷打,逼他从实招来。张小二忍受不住这皮肉之苦,终于讲出了实情。

溯源养生博客:baoshuzhijia.blog.hexun。com



-----------

[url=]当归在妇科的应用[/url]


   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的根,味甘辛,性微苦温,入心、肝、脾经。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能。其不同入药部位,功能各异,如归头活血、归身补血、归尾行血,临床上根据病情选用不同部位配方。当归含有挥发油和水溶性成分、19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及其23种金属元素,其中16种元素为人体所必需的。中医认为当归是补血的良药,是妇科调经的要药。妇科临床上用于治疗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闭经、痛经等多种病症。

  1 月经先期

    由于素体中气虚弱、摄血无权、冲任不固、经血失统而致先期,其经量增多,色淡清稀,神疲肢软;或小腹空坠,或纳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者。宜补气摄血调经者,用补中益气汤(当归、人参、黄芪、甘草、陈皮升麻柴胡白术)加减治之。若素体情志所伤,肝郁化火,热伏冲任,扰及血海,血海不宁而见经期超前,量多少不定,色紫红有块,质稠,头晕目眩,胸胁胀满,少腹胀痛,神抑易怒,口苦咽干,喜叹息,舌黯红,苔黄,脉弦滑数。宜疏肝解郁,清热调经。用丹栀逍遥散(当归、丹皮、炒山栀、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炙甘草)加减治之。

  2 月经后期

    由于素体寒客经脉,血行不畅,胞宫虚寒而致后期,经量减少,色淡质清,无血块;小腹隐痛,喜热喜按,腰酸无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或细弱者,宜养血调经、扶阳祛寒。用艾附暖宫丸(当归、川芎、白芍、黄芪、肉桂艾叶吴茱萸香附续断)加减治之。若素体营血虚少,冲任血虚,血海亏缺而致后期,量少色淡无块;或少腹疼痛,或头晕眼花,心悸少眠,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脉细弱者。宜补血调经,用大补元煎(当归、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山茱萸、枸杞、炙甘草)加减治之。若素体神志抑郁,气郁血滞,经血运行失畅,冲任受阻而延后,量少,经色黯红,或有血块,小腹胀痛,精神抑郁,胸闷不舒,脉弦者,宜理气行滞,活血调经,用膈下逐瘀汤(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延胡索、灵脂、丹皮、乌药、香附、甘草)加减治之。

    3 月经先后不定期

    由于素体肝郁气滞,气血逆乱而致周期不定,色淡或紫红,有块,经行不畅;或胸胁、乳房、少腹胀满,或脘闷不舒,时欲叹息;或嗳气食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者,宜疏肝理气调经,用逍遥散(当归、柴胡、白术、茯苓、白芍、薄荷、甘草、煨姜)加减治之。若素体脾虚,饮食失节,或思虑过度,损伤脾气,脾虚统摄无权,生化不足,冲任气血失调,血海蓄溢失常而见经行或先或后,色淡质稀,神疲无力,纳呆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缓者,宜补脾益气,养血调经,用归脾汤(当归、白术、茯苓、黄芪、龙眼肉枣仁、人参、木香远志、甘草、生姜、大枣)加减治之。

    4 月经过少

    由于素体阴血虚少,血海空虚而致月经量少,或点滴即净,色淡无块;或惊悸怔忡,或面色萎黄,或小腹空坠,舌质淡红,脉细者,宜养血调经,用滋血汤(当归、人参、山药、黄芪,茯苓、熟地、川芎、白芍)加减治之。若肾气亏虚,精血不足而致月经量少,色淡红或黯红,质薄;腰脊酸软,足跟痛,或头晕耳鸣,或小腹冷感,或夜尿多;舌淡脉沉弱,或沉迟者,宜补肾养血调经,用归肾丸(当归、菟丝子、杜仲、枸杞、山茱萸、熟地、山药、茯苓)加减治之。

  5 月经过多

    由于素体冲任虚损,寒犯胞宫,气机受阻,凝结胞宫,血不循经而致经行量多,色淡黯有小血块,腰膝酸冷,小腹冷痛,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沉细迟者,宜温经散寒,止血调经,用温经汤(当归、川芎、白芍、甘草、人参、桂枝、吴茱萸、丹皮、阿胶半夏麦冬、生姜)加减治之。若素体抑郁,或忿怒过度,气机阴滞;或产后余血未尽,瘀血内停而致血瘀,量多色紫黯,质稠有块,小腹疼痛,舌紫黯或有瘀点,或有瘀斑,脉涩有力者,宜活血化瘀,调经止血,桃红四物汤(当归、熟地、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加减治之。

  6 经期延长

    由于气滞血瘀,血不归经而出现经期达7天以上,甚2周方净,量或多或少,经色紫黯有块,小腹疼痛,舌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有力者。宜活血化瘀,固冲止血调经。用棕蒲散(棕榈炭、蒲黄炭、当归、炒白芍、川芎、生地、丹皮、秦艽泽兰、杜仲)加减治之。

    7 经行吐衄

    又称倒经、逆经、错经。由于素体抑郁,或志怒伤肝,郁久化火,灼伤血络而为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量较多,色深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两胁胀痛,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月经先期,量少或不行,舌红苔黄,脉弦数者,宜疏肝清热,引血下行,用清肝引经汤(当归、白芍、生地、丹皮、黄芩、栀子川楝子茜草白茅根、牛膝、甘草)加减治之。

    8 经行身痛

    由于产后瘀血不化,留滞于经络关节之间,气行不畅故临经周身疼痛,屈伸不利,小腹疼痛拒按,经行不畅,经血有块,舌青紫有瘀斑,苔薄白,脉沉涩或弦紧者,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用趁痛散(当归、黄芪、白术、炙甘草、桂心独活、牛膝、生姜、薤白)加减治之。若素体虚弱,气血两虚而见经期或经后,机体肌肉麻木疼痛,绵绵不休,肢软无力,面白无华,月经量少色淡红,舌淡苔白,脉细弱者,宜养血益气,和营止痛,用当归补血汤(当归、黄芪)加减治之。

    9 闭经

    由于失血过多,或生化不足,气血亏损而致经量少,色淡质薄,终至经闭不行,头晕眼花,失眠心悸,面色萎黄,形体瘦弱;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细者,宜益气养血,调补冲任,用人参养营汤(当归、人参、黄芪、熟地、白芍、白术、陈皮、茯苓、五味子、桂心、炙远志、炙甘草)加减治之。若气血郁滞,忧愁恼怒,情怀不畅,而致气机失常,血滞不行,冲任受阻而致经来困难疼痛,先后不定期,渐至停闭,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闷,下腹胀痛,舌紫黯有瘀点,脉沉涩或沉弦者,宜理气解郁,温经活血,用逍遥散(见先后不定期)加减治之。

    10 痛经

    由于气滞血瘀,血海气机不利,经血运行不畅而发痛经,伴有小腹胀痛,拒按,或胸胁乳房作胀,或经血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舌紫黯或瘀点,脉弦或弦滑者,宜理气化瘀止痛,用膈下逐瘀汤(见月经后期)治之。若内伤于寒,阴寒内胜,冲任虚寒,寒凝胞中而见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则舒,量少,色黯淡,腰酸腿软,小便清长,苔白润,脉沉者,用温经汤(见月经过多)治之。若久居湿地,寒湿凝滞冲任、胞中而见经前数日或经期小腹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量少色黯有块,或畏冷身痛,苔白腻,脉沉紧者,宜温经散寒除湿,化瘀止痛,用小腹逐瘀汤(当归、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川芎、肉桂、赤芍、蒲黄、五灵脂)加减治之。

    11 经行头痛

    由于素体虚弱,或久病失血,阴血不足,以致头隐隐作痛,心悸少寐,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虚细者,宜益气养血,用八珍汤(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加减治之。

    12 经行感冒

    由于体虚卫阳不足,风寒侵袭,皮毛闭塞,而出现经行发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涕,咳嗽痰稀,头痛身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者,宜解表散寒,和血调经,用荆防四物汤(荆芥、防风、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加减治之。

  13 经行发热

    由于气血虚弱,阴阳失调而经行或经后发热,热势不扬,动则汗出,经血量多,色淡质薄,神疲肢软,少气懒言,舌淡苔白润,脉虚缓者,宜补中益气汤(见月经先期)加减治之。

溯源养生博客:baoshuzhijia.blog.hexun。com


-----------

中药十大元帅一、附子 二、干姜 三、肉桂 四、麻黄 五、桂枝
  六、细辛 七、石膏 八、大黄 九、芒硝 十、黄连

  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由于少数医家,以为此等药物,性能猛烈,而不多使用,即使偶然用之,而用量较轻,虽对一般轻浅之病亦多获效,但对于严重病患及沉疴痼疾,则疗效不显。据余数十年经验,如能掌握其性能,与其它药物配伍得当,且不违背辨证论治之精神,在临床工作中,不但治一般常见疾病效若桴鼓,并且治大多数疑难重证及顽固沉疴,亦无不应手奏效。但如诊断不确,或配伍不当,则不但无效,反面使病情增剧,变证百出。惟是不良后果,只能责之于用之失当,决不能归咎于药性之猛烈,更不能将其化险为夷之巨大作用一笔抹杀也。盖病之当服,乌、附、硝、黄,皆能起死回生;病不当服,参、芪、归、地,亦可随便误人。故谚云:“人参杀人无过,附子大黄救人无功”。关键在于能否分清虚实寒热,当用不当用而已。至若此等药品组合之方剂,实不胜枚举,简言之,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前有承气与泻心,后有四逆与真武。再推广之,针对不同病情,灵活运用,加减化裁,即可以东挡西杀,南征北剿,而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之效。昔贤所谓“用药如用兵,药不胜病,犹兵不胜敌”。旨哉斯言。能否胜敌,应视善不善用兵而定,此不易之理也。因此,我把这十味药比喻为治病救人之十大“主帅”。兹将其作用分别简介于下,聊供同学们参考。

  一、附子

  其母根名川乌,产于四川龙安县高寒山区。由农民每年秋后采回,移种江油与樟明两县,再由人工培养而成。冬月种植入土,到次年二月苗高近尺,始施肥,稍长即打台并割去旁枝小根,使其气坐根长,少生几枚,而附子生长较为肥壮,成熟体大。因该两县是黑油砂土,比较肥沃,其他各县土质则不适合,故附子为此两县特产,四川俗谚有“江油附子龙安种”之说,此为药物中比较特殊之种植法也。在六月至七、八月之间,即可采收。其附子主根(川乌)新生二、三枚者,名曰附子,独生一枚较长形者,名曰天雄,效力更大。新采收的附子,应先用盐胆水(即卤水)浸泡,以防止霉烂,浸数日后取出,再用清水漂洗,将胆水漂净,蒸去皮,切片制晒而成附子片(但亦有未去皮者)。其母根名四川乌头,体质已粗老而轻松,其效用只能驱风逐寒,不似附子体重粉质多而能回阳救逆也。上古及后汉张仲景,系用生附子与火炮附子两种,其量一枚至三枚,煎煮时,用水一斗,煮取三升,或五升,量已煮透,服之不麻口。后世因煎煮不得法,服后往往产生麻醉,始用种种制法而成熟附片,意在减少其麻醉之性。其实附子只在煮透,不在制透,故必煮到不麻口,服之方为安全。现在一般应用,除附片外,尚有一种生盐附子,效力更大。其驱逐阴寒,回阳救逆,可用生附子。用之以温暖水寒,补命门真火,回阳生津,则用熟附片。其作用小有差别,临床时应分别使用。

  《本经》云:“附子气味辛温有大毒,主治风寒咳逆邪气,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破癥坚积聚,血瘕金疮”。

  张隐曰:“附子禀雄壮之质,具温热之性,故有大毒。《本经》下品之药,大约有毒者居多。《素问》所谓毒药攻邪也。夫其攻邪而正气复,是攻之即所以补之”。

  陈修园曰:“《素问》谓,以毒药攻邪,是回生妙手,后人立补养等法,是模稜巧术,究竟攻其邪而正气复,是攻之即所以补之也。附子味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本经》云:风寒咳逆邪气,是寒邪之逆于上焦也。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是寒邪着于下焦筋骨也。癥坚积聚,血瘕,是寒气凝结,血滞于中也。考《大观本草》咳逆邪气句下,有温中金疮四字,以中寒得暖而温,血肉得暖而合也。大意上而心肺,下而肝肾,中而脾胃,以及血肉、筋、骨、营卫,因寒湿而病者,无有不宜。即阳气不足,寒自内生,大汗,大泻,大喘,中风卒倒等证,亦必仗此大气大力之品,方可挽回,此《本经》言外之意也”。

  吴绶云:“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通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能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驱逐在里之寒湿”。

  张隐菴《本草崇原》论附子云:“凡人火气内衰,阳气外驰,急用炮熟附子助火之原,使神机上行而不下殒,环行而不外脱,治之于微,奏功颇易,奈世医不明医理,不识病机,必至脉脱厥冷,神去魄存,方谓宜用附子。夫附子治病者也,何能活命。甚至终身行医,而终身视附子为蛇蝎,每告人曰,附子不可服,服之必发狂而九窍流血,服之必发火而痈毒顿生,服之必内烂五脏,今年服之,明年毒发,嗟嗟!以若医而遇附子之证,何以治之,肯后利轻名而自谢不及乎?肯自居庸浅,而荐贤以补救乎?必至今日药之,明日药之,神气已变,然后复之,斯时虽有仙丹,莫之能救,贤者于此,或具热衷,不忍立视其死,间投附子以救之,投之而效,功也,投之不效,亦非后人之过。前医惟恐后医奏功,祗幸其死,死后推过,谓其死,由饮附子而死。噫!若医而有良心者乎?医不通经旨,牛马而襟裾,医云乎哉?”按此段论说,痛快透彻,洞见癥结,执行此道者,应熟读勿忘,深入钻研,切勿效终身行医,而终身视附子为蛇蝎,若医而遇附子之证,何从治之?于临证时,应分清虚实寒热,当用则用,有是病用是药,定能指下生春,活人无量,切勿以人命为儿戏也。

  黄元御曰:“附子味辛苦,性大温,入足太阴脾、足少阴肾经,暖水燥土,泄湿除寒,走中宫而温脾,入下焦而暖肾,补垂绝之火种,续将断之阳根,治手足厥冷,开脏腑阴滞,定腰腹之疼痛,舒踝膝之挛拘,通经脉之寒瘀,消疝瘕之冷结,降浊阴之上逆,能回哕噫,提清阳下陷,善止胀满”。可见本品为温燥脾湿,温暖肾水之良剂也。

  根据以上昔贤之论证,可知附子对保障人类健康之功用极为宏伟,其主要方剂之组合,仅就张仲景《伤寒论》中最常用者述之:

  四逆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五,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按四逆汤为少阴正药。太阳少阴合病,重发其汗,则汗出不止,而现亡阳,此证用之,以招纳欲散之阳;太阳证亦有用之以温经,与桂枝汤同用之以救里;太阴证用之以治寒湿;少阴证用之以救元阳;厥阴证用之以回厥逆。

  此方以生附子、干姜彻上彻下,开辟群阴,迎阳归舍,交接十二经,为斩旂夺关之良将,而以甘草主之者,从容筹划自有将将之能。

  治太阴伤寒,脉沉腹胀,自利不渴者,以寒水侮土,肝脾俱陷,土被木贼,是以腹胀下利。附子温补其肾水,干姜、甘草温补其脾土也。脾主四肢,脾土湿寒,不能温养四肢,则手足厥冷,四肢温暖为顺,厥冷为逆,方用甘草为君,姜附所以温中而回四肢厥逆,故以四逆名焉。

  治少阴病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以其肾水上凌,火土俱败,寒饮泛溢,胃逆作呕,姜附草温补水土,而驱寒饮也。

治厥阴病,汗出,外热里寒,厥冷下利,腹内拘急,四肢疼痛者,以寒水侮土,木郁贼脾,微阳不归,表里疏泄,姜附草温补水土,以回阳气也。

  此方,将干姜加倍为三两,名通脉四逆汤,治少阴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者,以寒水侮土,木郁贼脾,是以下利,脾阳颓败,四肢失温,是以厥逆。经气虚微,是以脉微欲绝。姜甘附子温补里气,而益四肢之阳也。

  郑钦安曰:“按四逆汤一方,乃回阳救逆之主方。世多畏惧,由其不知仲景立方之意也。夫此方既列于寒入少阴,病见爪甲青黑,腹痛下利,大汗淋漓,身体畏寒,脉微欲绝,四肢逆冷之候,全是一团阴气为病,此际若不以四逆回阳救逆,一线之阳光,即有欲绝之势。仲景于此,专主回阳以祛阴,是的确不易之法。细思此方,既能回阳救逆,则凡世之一切阳虚阴盛为病者,皆可服也,何必定要见以上病形,而始放胆用之,未免不知几也。夫知几者一见阳虚证,而即以此方在分两轻重上斟酌预为防之,万不可致酿成纯阴无阳之候也。一旦养成纯阴无阳之候,吾恐立方之意固善,而追之不及……不知用姜附之不早也。仲景虽未一一指陈,凡属阳虚之人,亦当以此投之,未为不可。所可奇者,姜附草三味,即能起死回生,实有令人难尽信者,余亦始怪之,而终信之;信者何,信仲景之用姜附而有深义也。故古人云:热不过附子,可知附子是一团烈火也。凡人一身,全赖一团真火,真火欲绝,故病见纯阴。仲景深通造化之微,知附子之力,能补先天欲绝之火种,故用之以为君,又虑群阴阻塞,不能直入根蒂,故佐以干姜之辛温而散,以为前驱,荡尽阴邪,迎阳归舍,火种复兴,而性命立复,故曰回阳。阳气既回,若无土以复之,光焰易熄,虽生不永,故继以甘草之甘,以缓其正气。缓者,即伏之之意也。真火伏藏,命根永固,又得重生也”。

  观郑钦安先生此段按语,极为精辟,既指出一切阳虚阴盛之病皆可用此方,并说明当用而用之不早,则恐追之不及,其指导临床之意义颇大,切勿草草读过。至于以本方加减分两或药味而成之变方,在《伤寒论》中,总名之为四逆辈,兹抄录如下:

  四逆辈(包括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在内,共十方)

  四逆汤:(详前)。

  通脉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炙甘草二两。

  通脉四逆猪胆汤:即通脉四逆汤加猪胆一合。

  四逆人参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茯苓四逆汤:即四逆人参汤加茯苓六两。

  吴萸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吴萸一两。

  干姜附子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

  白通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

  白通加人尿猪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人尿(即童便)五合,猪胆汁一合。

  甘草干姜汤:炮干姜二两,炙甘草四两。

  附方,潜阳封髓丹:附子二两,西砂三钱,板四钱,黄柏二钱,甘草二钱(本方剂量为老旧称)。

  承气,攻阳之方也;四逆,回阳之方也。以干姜温气,则上焦之阴寒散而外阳回矣。以附子温水,则下焦之阴寒散而内阳回矣。得甘草之和中,则姜附之力合,上下连成一气,而旭日当空,表里之阴霾自散。而误用汗、吐、下等法,或未经误治而病至阳亡,已现四肢厥逆者,即以此方主之,故名四逆汤也。加重干姜名通脉四逆汤,治阴盛格阳无脉之重证。加参则兼救真阴。加参苓名茯苓四逆汤,并可以救阴制水而交心肾。去甘草则名干姜附子汤,其热力愈强。去附子名甘草干姜汤,专回上中焦气分之阳。去甘草加葱白名白通汤,专交心肾之阳,以收水火既济之效。至于白通加猪胆汁人尿汤,以胆汁味苦入心,人尿味咸入肾,若咸性寒之品能引阳入阴,而交通心肾之阴阳,故能阴阳并救也。通脉四逆加猪胆汤亦是此意,大补心肾之阴阳,有起死回生之功。加吴萸名吴萸四逆汤,其作用在于大温肝肾之阴寒,而降浊阴之气,治四逆阴盛格阳,阴实之方也。阴消则阳自旺,而病自愈。至于在四逆汤中加参、苓、葱、胆、尿,是防上火热之药伤阴,且或升或降,阴阳并救者也。

  自后汉以还,配有附子之方剂,实不可胜数,兹不过介绍其重要者而已。但是只要切实掌握此十方,且能圆通运用,即可治疗百数十种比较疑难之病,其功用亦不小矣。

溯源养生博客:baoshuzhijia.blog.hexun。com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