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仲景伤寒补亡论 卷五 上课笔记
    

仲景伤寒补亡论 教程:卷五

太阳经证治下九十一条仲景曰: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雍曰:此谓太阳证误下之者,又曰: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雍曰:此太阳病而得…

太阳经证治下九十一条

仲景曰: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雍曰:此谓太阳证误下之者,

又曰: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雍曰:此太阳病而得少阴脉。故急当救里。

又曰: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里未和。然后复下之。常氏云。和表。用小柴胡汤。复下。用调胃承气汤。雍曰:汗出表和,则不必复下。

又曰: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一作微)必先振 。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千金云,宜桂枝汤。但阴脉微(一有而尺脉实四字)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一云宜大柴胡汤)。

又曰: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雍曰:邪风。在卫之风也。

又曰: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又曰: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一云脏腑相连其病必胁膈中痛)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常器之云,亦与小柴胡汤。待其便坚。方可用调胃承气汤。

又曰: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而饮水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常氏云。可五苓散、小半夏橘皮汤。雍曰:出千金十八卷痰饮门。若证象阳旦小便难者,属桂枝加附子汤。(见前卷)

又曰: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又曰: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又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雍曰:柴胡汤证。误以他药下之者也。

又曰: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又曰: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雍曰:呕止小安者,勿服大柴胡也。

又曰: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千金曰。柴胡加大黄芒硝桑螵蛸汤也。

又曰: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谵语者,以内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其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又曰: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核承气汤。雍曰:外不解者,未可攻。先解其外。千金用桂枝汤。

又曰: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又曰: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又曰: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气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 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后不可火证中曰振而反汗出为欲解)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常云。可与白虎加人参汤、五苓散、调胃承气汤。雍曰:常氏之意。谓火气入胃。胃中枯燥。故用白虎加人参汤解之。然须无表证。渴饮水者可服。有表证者不可服。以白虎解里热故也。小便不利者,固当用五苓散。然渴饮水者宜服。其大便硬者,用调胃承气汤,亦小便不利则可服。小便利者反不可服。振 反汗出者,若自下利,皆不宜服。若无上诸证而大便硬,或不通。谵语仍在者,然后可服。此一论证多,宜审之。若欲解诸证未生时势。须先去火邪,宜救逆汤。

又曰: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常氏云。可桂枝去芍药加龙骨牡蛎救逆汤、五苓散、大承气汤。雍曰:救逆则可。阴阳俱虚。身体枯燥。大承气不敢用。小便不利。与五苓散。发黄者,茵陈蒿汤。

又曰: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又曰: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常氏云。可依前救逆汤。

又曰: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圊血。名为火邪。常氏云。可依前救逆汤、黄芩芍药汤

又曰: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常氏云。可依前救逆汤。

又曰: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常氏云。可依前救逆汤。欲其有汗,宜柴胡桂枝汤

又曰: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雍曰:宜少与救逆汤。(活人书第十方)

又曰: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

又曰: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又曰: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常氏曰:可依前救逆汤。

又曰: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常氏曰:可与小半夏汤、小温中汤,亦可与半夏干汤。(出金匮方)雍曰:活人书大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生姜汤,皆可选用。

又曰: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常氏曰:可与竹叶石膏汤。

又曰: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常氏云。可与小半夏汤、小温中汤。

又曰: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医学全.在线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雍曰:与调胃承气汤者,谓前证也。后证但欲呕以下。非柴胡证,宜桔皮汤、大半夏加桔皮汤。

又曰: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又曰: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常氏云。小便不利无血者,与五苓散。

又曰: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又曰: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常氏曰:可茯苓桂枝甘草生姜汤、猪苓汤。雍曰:小便利。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小便少。应用猪苓汤
仲景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又曰: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口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常氏曰:可刺关元穴。

又曰: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常氏云。可刺关元穴。雍曰:宜灸。

又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之千金方同)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又曰:结胸者,项亦强。如柔 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又曰: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不。下之则死。常氏云。可与增损理中丸并蜜丸服。如未效。用黄连七寸。巴豆七粒。二味捣如泥。封脐上。灼艾灸热。渐效。

又曰: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又曰: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则眩千金方同)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常氏云。发黄者,与茵陈蒿汤。煎茵陈浓汁调五苓散亦可。

又曰: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又曰: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又曰: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所小有潮热。(一云日哺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又曰: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又曰: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其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常云。可增损理中丸。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常云。可大小陷胸汤主之。利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常云。白头翁汤。

又曰: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一作纵)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常云。可增损理中丸。脉紧者,必咽痛。常云。可桔梗甘草汤。脉弦者,必两胁拘急。常云。小柴胡汤。脉细数者,头痛未止。常云。可葱须汤。脉沉紧者,必欲呕。常云。可七物黄连汤。脉沉滑者,协热利。常云。可白头翁汤。脉浮滑者,必下血。常云。可与类要柏皮汤。

又曰: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 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又曰: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又曰: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常氏云。随其实而泻。谓针家当行泻法也,亦可用小柴胡汤。

又曰: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又曰: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雍曰:上焦中焦。营卫所出也。如不自愈者,服小柴胡汤。

又曰: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又曰: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又曰: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雍曰:实者,大柴胡。虚者,蜜煎导之。

又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又曰: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常氏曰:可半夏生姜二泻心汤。

又曰: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常氏曰:可小陷胸汤、生姜泻心汤。雍曰:宜半夏泻心汤枳实理中丸。

又曰: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雍曰:十枣汤太峻。后人未易用。当以槟榔汤代之。

又曰: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常氏曰:可生姜泻心汤、小柴胡汤、桂枝去芍药加龙骨牡蛎救逆汤。雍曰:此难治之证。一言不可尽。临时更详轻重。痞甚则先泻心。发热恶寒甚,则先柴胡。火逆甚,则先救逆。从所重治之。

又曰: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又曰: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又曰: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

又曰: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又曰: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又曰: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者小便。常氏云。可五苓散。

又曰: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常氏云。可茯苓甘草白术生姜汤。成痿者,振痿汤。雍曰:当作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又曰: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又曰: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又曰: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又曰: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又曰:伤寒发热。汗出不解www.med126.com。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又曰: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又曰:病患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常氏云。可刺大赫。在腹部第二行。

又曰: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又曰: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又曰: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又曰: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又曰: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又曰: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又曰: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又曰: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雍曰:此一证传写之误。校正者谓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此即仲景吐下后。欲饮水数升。白虎加人参汤之证。又非此也。仲景别条云。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表不解者,尚不可服。况里有寒者乎。详此证。当作伤寒脉浮滑。此表里有热。白虎汤主之,是亦仲景之言。故仲景厥阴论中。脉滑而厥,亦为里有热,亦用白虎也。

又曰: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又曰: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远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雍曰:宜炙甘草汤。难治者,谓代阴脉也。金匮要略云。脉结心悸。炙甘草汤是也。仲景曰。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雍曰:桂枝附子汤。非桂枝加附子汤也。朱氏名曰桂附汤者是也。所主不同。而世多误用。故朱氏少辨其名。今桂枝加附子汤。系桂枝第六方。桂枝附子汤。系桂枝第十七方。去桂加白术者,谓自桂枝附子汤中去桂枝加白术。非谓桂枝加附子汤中加减也,宜详之。

又曰:病欲吐者不可下。常氏云。可小半夏加橘皮汤。

又曰:太阳病。有外证未解。不可下。下之为逆。常氏云。可桂枝麻黄各半汤。雍曰:依可汗证中。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又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官本及脉经汗之皆作下之)因作痞。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常氏云。可小陷胸汤、泻心汤。雍曰:宜用半夏泻心汤。
点击查看:<<仲景伤寒补亡论 >>目录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