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JT傷寒金匱方論.本草學研究---【柴胡劑】小柴胡湯(三)──方劑與本草
    

伤寒杂病:JT傷寒金匱方論.本草學研究---【柴胡劑】小柴胡湯(三)──方劑與本草

转帖                         【柴胡劑】小柴胡湯(三)──方劑與本草

                               〔摘自『傷寒雜病論慢慢教』.第六段課第六堂〕
                                    http://zaru.pixnet。net/blog/post/27592626
我們之前先看了這四大主證,知道這個病人的氣是如何不通、如果影響到諸多系統之後,我們就可以來看看小柴胡湯這個方子,是怎麼在運作的:【桂7-68/宋96】小柴胡湯方: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劈)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柴 胡
  首先,柴胡這味藥,《神農本草經》說什麼?為什麼要先看柴胡,不看小柴胡湯的整個結構呢?因為小柴胡湯這個方子,它有七個兼證:什麼狀況下,可以把什麼藥拿掉、不要什麼藥、加什麼藥,所以很多藥都是可以代換掉的。最後我們就會發現:小柴胡湯的很多藥都可以拆掉,拆得乾乾淨淨,最後只有兩味藥是不動的,而完全不會動到的兩味藥,就是炙甘草跟柴胡。
  所以基本上,我們要認識小柴胡湯最主要的功用,我們可以說認識柴胡就夠了,其他的藥都是可以加減的。
  柴胡這味藥,我們要注意到的是什麼呢?《傷寒論》小柴胡湯的柴胡是半斤,漢代半斤的話,大概現在劑量的三四兩左右。不過我開經方的話,通常是乘以0.3,不太會乘到0.4,所以他寫半斤、八兩,我就開二兩四。
  我現在開柴胡湯,二兩四的藥單拿到藥行,藥行不賣,藥行說「沒有人這樣開的」,當我聽到這個藥行說「沒有人這樣開」的時候,我心裡就會有一個疑惑:「現在台灣的人得了柴胡證,怎麼辦?」因為柴胡證用柴胡湯,要確保這個藥有效,柴胡需要開得很重,也就是,一碗湯裡面,柴胡不得少於八錢,這是基本的規範。少於八錢有沒有可能有效?有可能,但是沒有效的可能性也很大。
  柴胡湯有一個比例結構,是歷代醫家不太敢亂動的,就是柴胡的比例是八,黃芩是三、人參是三、半夏是半碗、甘草三。無論如何人參三、甘草三、柴胡八這個比例是不可以動的。也就是說,如果柴胡沒有比人參、甘草多一倍以上,基本上柴胡湯的藥效是很難期待的。
  而柴胡這味藥,可以說重劑量、中劑量、輕劑量的藥效是不一樣的,所以,我自己開柴胡湯,一開就是開足二兩四,我覺得這樣喝下去,才可以感覺到喝下去病就好了,相對來講,如果是比較輕劑量的使用的話,比如說科學中藥,我覺得科學中藥的柴胡湯,吃了一匙又一匙,卻不知道病什麼時候才會好,好像遙遙無期。但是如果我們看準了柴胡證,吃煎劑,煎劑是開二兩四、十二碗煮三碗的話,我們可以確實知道第一碗喝完好多少、第二碗喝完好多少……小柴胡湯是一帖要開就要重用柴胡,不然就沒有效果的一個方子,這個部分我們等一下還會講。
  我們現在先來看《神農本草經》:茈(柴)胡上品:一名地熏.味苦平.生川谷.治心腹.去腸胃中結氣.飮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久服輕身.明目益精。
  這是一種冬生根,春生苗,秋成實而萎的植物,它的生態,和中醫觀點所謂「天地間陽氣的消長」切得整整齊齊的,味是淡淡的苦,香氣蠻清楚,而質又柔軟……這種種的特質,與人體的「少陽」是最近似的,因此,它自然就成了入少陽的代表藥物。
  味苦平,其實《神農本草經》寫「平」性的藥味,我們今天來看往往會覺得它們有一點微微的涼,柴胡開到二兩四會不會把人涼壞?我想,它當然是比很多藥都不涼。還好。
  治心腹.去腸胃中結氣.飮食積聚。這個結氣,腸胃、心腹裡面糾結住的氣,可能是鬱悶之氣,也可能是我們前面「功能上的三焦」所說的,腸胃這個地方,必須要很多訊息能夠流通,它才可以運作,把這些訊息疏導一下,這的確是柴胡的功用。
  寒熱邪氣。柴胡它治療的少陽病就包含了一個人的「往來寒熱」,治療使人往來寒熱的邪氣,的確是有這個意義在。
  推陳致新。推陳致新這句話,可以說是《神農本草經》標示著柴胡這味藥,不是省油的燈。《神農本草經》裡,另外也只有兩味藥是有「推陳致新」這四個字的,一個是大黃、一個是芒硝
  也就是說,在《神農本草經》裡面,僅柴胡、大黃、芒硝這三味藥,可以冠得上「推陳致新」這四個字。所以我們可以說,柴胡這味藥的藥性,雖然喝下去很溫和,但不見得真如我們覺得的那麼溫和。
  所以我有時會想,古方的世界,把小柴胡湯稱為「大陰旦湯」,是蠻好的一個說法。柴胡湯的藥效,就好像把一個人「用布袋罩起來、打一頓以後殺了、埋在水泥塊裡、丟進東京灣」,這個人死了都沒人知道。沒人知道「在那月黑風高的夜晚,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柴胡湯就是這種藥性。
  所以在這種藥性之下,張仲景後面有提到柴胡湯所謂「瞑眩」的條文,為什麼要講?那是因為平常如果是柴胡證喝柴胡湯,正常的狀況下不會有什麼明顯的感覺,但在七十三條這裡,我們來看看:【桂7-73/宋101】傷寒與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湯病證而誤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復發熱,汗出而解。
  這一條分成兩個部分。第一段他說,當我們以太陽病的主證為前提,如果找得到四大主證──七個兼證先不管──四大主證看到一些跡象,就可以考慮用柴胡湯,不必等它齊全,不然你可能等不到。也就是說,在太陽病的主證範疇之中,出現一點點柴胡證,就要用柴胡湯、就可以用柴胡湯,這是太陽病範圍裡的柴胡證的抓法。
  但這句話能不能通用到〈少陽篇〉去呢?〈少陽篇〉有口苦、咽乾、目眩,一看到有目眩就吃柴胡湯?這樣就不對了,這個不能放到〈少陽〉本篇用,純粹的少陽證,就要脈弦、口苦、目眩……整套都要有才行。但是在太陽病裡面的柴胡湯證,是只要「四大主證有」就可以用,如果能在傷寒或中風之中,看到這個端倪的話,就要用柴胡湯。不然的話光用桂枝、麻黃、葛根、青龍,醫不太好,可能會覺得平常吃桂枝湯都很有效的,怎麼這次吃就沒效?其實是因為掺雜了柴胡證。
  因為柴胡證基本上是邪氣進到腠理去,它本來就是「太陽區塊漏接」的現象,就好像太陽區塊變成個爛網子,病邪進來,它要撈也沒全撈到,只撈到一塊,其他還是有一部分進到少陽區塊,所以要看太陽病主證裡,有沒有兼到少陽四大主證,這是基本原則。
  第二段裡,因為太陽病中的柴胡證相當不明顯,所以常常很容易吃錯藥,可能吃柴胡湯之前已經先用麻黃湯發兩次汗了,人已經很虛了,這也算誤治,這裡的「誤下」只是一個說法,通常以初學者而言,在吃到正確的柴胡湯之前,其他的湯可能已經喝很多帖了,已經很虛了,被搞得很虛了,但是還有柴胡證,代表他的少陽區塊還有東西可以打,那就給他小柴胡湯。當然,古時候如果是被誤下過的,病邪也常常會被扯得脫位,如果已經脫位到不是柴胡證的,那當然要另外找方法醫。這一條是講在誤下後還能回到柴胡證的主證框的狀態。
  但是,一個很虛的人吃小柴胡湯,會有瞑眩反應,這是常常發生的。
  所以大陸那裡的醫生在教這一條的時候,都蠻賣力的,不同的老師都不約而同地講:如果要給一個很虛的病人開柴胡湯,比方說已經打過點滴了、吃過退燒藥了……在開小柴胡湯的時候,一定要對病家說明可能的瞑眩狀況,不然可能半夜他們會嚇到叫救護車。因為小柴胡湯標準的瞑眩反應,是一種先冷到劇烈地發抖、然後又一陣熱,最後身上擠出一些汗,然後好。喝柴胡湯是可能有這種瞑眩反應的。
  「瞑眩反應」的型態,是不是都一定像這裡說的這樣子呢?不一定。像麻黃湯的瞑眩是出鼻血、真武湯是吐水或拉水……
  柴胡湯的瞑眩,我們現在人人都用電腦,所以或許這樣講還蠻清楚,就是:很像電腦用到一半當掉了,覺得「算了,檔案不存了!」,按重開機按鈕。
  因為柴胡這味藥,會嚴重地動到身體很多重要中樞,氣血不足以支撐這個轉變的時候,人的身體是真的會發生類似「重開機」的狀況:吃了柴胡湯以後,覺得眼睛一黑,然後人就仆倒下去了,昏倒個幾秒到幾分鐘之間,然後那個人就會醒過來,覺得自己感冒全好了。──但在那幾秒到幾分鐘之間,家人可能都嚇到打119了。
  所以柴胡這一味藥,不要以為《本草經》的「推陳致新」是說說而已,它真的不是省油的燈,這個藥一下去之後,身體裡很多東西都會被動到,它是一個很劇烈的藥,只是因為它劇烈運作的地方在三焦、下視丘、血液……吃藥的人不會感覺到有那麼劇烈,就像我有遇到過那種,比如說淋巴腫的,三碗喝下去之後,腫塊全退,這是常有的事情;或者說按到身體脇肋有壓痛,一碗喝下去以後,十分鐘痛就沒有了。
  柴胡湯是很猛的,它的猛,跟大黃、芒硝讓人狂拉肚子的猛,力道上是很接近的。當柴胡開到二兩四……或者說照張仲景的開法的時候,它是很厲害的。
  「重開機」的現象在病人身上,往往會表現得蠻戲劇化的,這一點我們要知道,當我們要開柴胡湯給別人,覺得這個人的身體偏虛的時候,這個瞑眩反應要講清楚,不然當他的身體在重開機的時候,他的家人可能會撐不住。
  但,相對來講,如果感冒是沒有經過誤治,發現是柴胡湯證,就抓了一帖柴胡湯喝,那過程往往倒很像是:前一刻,還在生病;下一刻,人坐在客廳裡看電視笑嘻嘻,家人走過來,問説:「你怎麼看電視看得這麼開心?你不是生病了嗎?」然後自己才發現:「對喔,我本來不是在生病的嗎?」就是,連「生病」這件事,在病好之後都一起順便忘掉──大概是這樣的感覺。
  桂枝湯或是麻黃湯,都還有一個「發汗」這樣看到病邪被擠出來的過程,可是柴胡湯不是,柴胡湯吃下去可能會發汗,但不是必然──它是所謂的「和解劑」(當然現在大家也曉得它的『和解』不曉得是用了什麼黑道的霹靂手段達成的就是了……)──柴胡湯就好像在身體裡某個看不見的角落,放個果汁機,病邪就不知不覺都被攪進去,然後被打碎,因為它在沒有瞑眩反應的時候,喝起來讓人覺得「這帖湯好溫和」,比任何一帖湯都溫和,所以《傷寒論》才特別需要提醒我們,這個湯喝下去可能會有瞑眩反應。這個溫和,只是一種假象,病邪是被「暗殺」的,能夠暗殺人到「對方還手的機會都沒有就死了」的殺手,當然比明著對打的更厲害啊。所以如果有機會喝到二兩四的柴胡湯,或許就可以體會到或者有瞑眩、或者不知不覺當中病就被醫好,這樣的感覺。
  接下來,我們再講回柴胡這味藥。在知道了它「推陳致新」的效果這麼強了以後,我們來看看柴胡這味藥,我們平常怎麼看待它。
  我想要講到柴胡的話,首先要說柴胡在中醫用藥的一個特徵,就是它的用量:重劑量、中劑量、輕劑量的柴胡,用起來彷彿是不同的三種藥。──我們一般如果是用黃連,五分黃連是有點寒、一錢黃連是更寒、兩錢黃連是蠻寒、四錢黃連是很寒、六錢黃連是太寒,對不對?
  但,柴胡不是,柴胡的狀況是:幾分柴胡是一種藥性、幾錢柴胡是一種藥性,一兩以上的柴胡,又是另一種藥性。
  如果我們說一碗湯裡面,有現今劑量八錢以上的柴胡,這是治「少陽病」,這個少陽病包含了什麼呢?當柴胡的濃度有這麼高的時候,它是可以動到人腦的下視丘這一類的開關的,就是這些體溫調節中樞、自律神經系統……這麼重劑量的柴胡有這種效果。
  如果是用一二錢到六錢之間的話(通常是用兩三錢),那是用在「疏肝解鬱、調暢氣機」的時候,也就是說,雖然桂林本《傷寒論》裡的柴芍枳草湯,它的柴胡寫到半斤這麼多,但一般後代的人開宋本四逆散,用在調暢氣機、疏肝解鬱的時候,二、三錢就有效了,倒是不需要用到八錢以上。用八錢以上的時候,就是在治療關係到少陽病的時候。只是調暢氣機、疏肝解鬱的話,二、三錢就好了。
  如果是用在像補中益氣湯之類的方子裡的時候,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原方裡,柴胡只放兩三分,這麼一點點的柴胡在幹嘛?疏肝解鬱?我想那是疏不了什麼肝的。但這一點點的柴胡,可以有一個效果,就是為其他的藥指路,告訴其他藥說,「少陽區塊往這邊走」。比如說,在補中益氣湯裡面,它就把人參、黃耆的藥性,指到少陽區塊去。少陽區塊,我們基本上把它想像成一個像網子的東西,把這些補藥指到這個網子去以後,它就會沿著這個網子傳導。所以,一點點的柴胡,要說它是引經也行。但是,傅青主說這不叫做引經,李東垣的方子裡的這一點點的柴胡,它的作用叫做「升提」。這些補氣藥如果遇到了這一點點的柴胡,它們就會走上「上升之路」──走到三焦這裡,然後開始上升──所以當一個人的元氣整個垮下來的時候,要把元氣提起來,補氣藥裡面就要加上一點點的柴胡,這樣才可以讓補氣藥走上升提之路。
  有一些醫家,認為補中益氣湯的升提效果要有柴、升麻兩味藥才能完成,但是,升麻這味藥,大家不要看它名字裡有個「升」字,就以為它多能升提,本草學家研究到今天,目前認為,升麻的升力到底還是「間接」的,它的主功能是「化濁」,濁化了,清氣才升得上來。直接升提的藥味是柴胡。所謂「柴胡升左,升麻升右」,我比較傾向於這種解釋。
  所以我們就會說,輕劑量的柴胡,五分以下的,那是升提補氣藥用的引經藥;中劑量的柴胡,是疏肝解鬱、調暢氣機用的,症狀以「胸脇苦滿」為主;重劑量的柴胡,是處理少陽區塊的少陽病,症狀以「往來寒熱」為主。這三種使用方式下的柴胡,吃下去以後給人的感覺,是蠻不一樣的,就好像三種不一樣的藥一樣。
  在大陸,他們就發現:重劑量的柴胡,有一種好像開開關一樣的效果。於是現在大陸也是中醫發展到極致以後變西醫了,他們把柴胡做高倍數濃縮的注射液,用來幹嘛?專門拿來退燒,代替西醫的退燒藥。西醫退燒藥退不下來的燒,柴胡注射液一進去,燒就馬上退下來,因為這麼高濃度的時候,它會強迫人腦部的體溫調節中樞轉過來。
  可是,這樣用柴胡,我個人總覺得,這是對中醫的一種背叛。人發燒總是有原因的嘛,有發炎要消炎,有太陽病要發汗,陽明病要清陽明、通大便 ……總是有理由的,什麼東西都用柴胡,就好像什麼毛病都直接拔插頭,這機器會不會壞啊?
  重劑量的柴胡可以這樣調節體溫,本來是件很偉大的事情,可是這樣把柴胡這個中藥用成西藥,我會覺得這樣用下去,對人的身體本質上的調理沒什麼幫助。不過基本上我們也不能說它錯,因為有的時候,有些病的燒一定要先退下來,像是所謂的熱性肺炎,不先把熱退下來,人就會被燒死掉,高濃度的柴胡注射劑一下去,這個熱往往就馬上退下來了。
  於是,柴胡高、中、低三種劑量的用法,有人推測說,說不定柴胡這味藥裡面的有效成份,當它是輕劑量的時候,它只有其中的某幾種成份會有效,其他的成份還不到達有效的濃度、有效的量;中劑量的時候,某幾種有效成份才到達有效濃度;高劑量的時候,某幾種成份才到達有效濃度。
  為什麼說「推測」?為什麼不說是檢驗出來?我們之前有講到,日本有研究柴胡湯化學分析的學者,檢驗到後來說柴胡湯是「不可檢驗之方」,用西藥的化學研究,這麼認真地去研究柴胡,研究到後來,說柴胡湯是「不可檢驗之方」!
  他們就說:一帖柴胡湯吃到人的身體裡面,一種化學成份可以變成很多種不同的成份,不停地這樣變化,當幾萬種化學成份在不停地轉換的時候,怎麼可能知道有效的成份是哪一種或者哪幾種?西醫現在經過深入的研究,最後說出一句很公道的話,就是「柴胡湯不可西醫研究」,因為研究不了。這是目前西醫的結論,因為我們沒辦法處理這麼大的情報量。
  如果問中醫的話,我想,不止一位中醫界的師長都感慨過「學中醫一輩子,也創不出一帖小柴胡湯」,看到這帖方子都覺得「可敬可畏」。為什麼會怕怕的?我們想想看,柴胡湯的比例,如果我們照一般用藥習慣,一味藥用一錢是這個藥效,兩錢是這個藥效,三、四、五、六錢都還是這個藥效,我們會把它用到二兩四這麼多嗎?也就是說,一般以「經驗法則」在操作的中醫,沒有機會觸及到柴胡湯劑量比例的領域,所以西醫在感慨柴胡湯不可研究,中醫在感慨「柴胡湯不可被創造」。只好說柴胡湯是上帝給我們的恩典,而中國的普羅米修斯張仲景把它拿過來放在這本書裡。因為說不定真的只能說,柴胡湯是某種類似太古高文明的開悟者所留下的。
  如果我們要再講多一點柴胡「推陳致新」的藥性的話,有一種病我們也是用柴胡湯在醫的,就是瘧疾。我們都知道瘧疾之所以會發寒熱,那是因為體內的瘧原蟲在繁殖,瘧原蟲有它的孵化週期,人體會隨著這個週期,被激起體溫的反應。
  柴胡我們說它是走少陽經的藥,瘧原蟲關少陽區塊什麼事?瘧疾是蟲在血液裡面,瘧原蟲要孵化,它的孢子是寄生在人的紅血球裡面的,寄生了瘧原蟲的紅血球,就是比較不健康的紅血球,可是如果瘧原蟲的孢子不住在紅血球裡的話,它也沒辦法孵化。
  而,柴胡湯喝下去會怎麼樣?我們中醫有個說法叫做「截瘧」,就是在瘧疾發作之前就把它截斷。在瘧原蟲的孵化週期之間喝柴胡湯,裡面有孢子寄生的不良紅血球,就會被柴胡湯打碎,然後這個瘧原蟲就一代完結,絕子絕孫,病就被醫好。
  柴胡湯對於血分是有高度的影響力的。我們古代的中醫有時不太能夠那麼精準地說氣跟血,但是以我們現在的臨床看柴胡湯,它的輝煌紀錄,也包括醫好過紅斑性狼瘡,紅斑性狼瘡,日本人把它叫做「膠原病」,膠原病是什麼?就是血液都黏稠得好像果凍一樣。廣義來講,膠原病包括到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綜合症等等。血液變黏稠這件事情,是「重劑量」柴胡的拿手好戲。它在身體裡引發的一連串機轉,讓人體的免疫功能整個活躍起來,以結果而言,就令血不結稠了。所以現在有一堆研究,在研究柴胡湯是不是可以治療癌症、免疫系統疾病……
  不過,站在學習經方的角度,我還是要說,柴胡湯適用在什麼時候?適用在少陽證。沒有少陽證吃柴胡湯,都不能說是很對。因為到底來講,柴胡湯它不是補藥,要讓一個人的少陽區塊、三焦區塊強起來,請吃黃耆建中湯,那才是補藥。
  因為柴胡湯就是這樣,讓人覺得它看似能改善肝細胞功能,日本人就狂吃猛吃,然後九四到九六年間就有八十八個人因為吃柴胡湯,吃到得間質性肺炎,其中有十個人死蹺蹺,九八年又死四個人──吃柴胡湯吃到肝陰虛。我們剛剛說瘧原蟲孢子寄生的紅血球,柴胡湯一次就殺光光;一個人的淋巴結塊,代表血液裡面有什麼東西在發炎,一帖下去以後十分鐘、二十分鐘就消滅,我們就知道它動到血的力道有多厲害。以為柴胡湯是保肝藥,長期吃的話是會有問題的。像日本人的間質性肺炎,用五臟陰陽虛實來說,肝陰虛會倒剋成肺陰虛,間質性肺炎是什麼?一般的肺炎是從外面來的感染,間質性肺炎就是沒有外來的感染,肺裡面的組織自己燒起來了。陰虛到自己燒掉了,肝被柴胡湯弄到肝陰虛,然後肝陰虛傳成肺陰虛,然後肺就燒掉了。
  或者我們換個角度說,台灣的狀況是這樣:因為柴胡湯太容易被當成治肝炎的藥,因為拿它來治B型、C型肝炎「帶原者」,都有一定的療效,實脾且疏肝嘛。但是拿它來當保肝藥吃,並不能夠克服「造成肝陰虛」的副作用。曾有人在沒有柴胡證的情況下,拿小柴胡湯給猛爆性肝炎的人吃,結果,一吃就死。
  因為那個已經是肝陽實在燒、肝陰虛得不得了,柴胡湯一下去,肝馬上爆掉,一吃就死。所以柴胡湯「是不是能夠保肝」這件事情,必須要看是不是有少陽證,否則的話用「好溫和的」柴胡湯是很容易出事的。
  我們用小柴胡湯,有時只是治個偏頭痛、中耳炎──因為認為身側屬少陽嘛──結果沒有很對證,吃個幾天,就常常會造成肝陰虛的結果:早上一起來時牙齦就出血,人焦躁焦躁的。那也只好吃吃養肝陰的藥收拾一下它的副作用了:像直接猛補肝陰的一貫煎啦(這個我吃多兩帖就會拉肚子了,很陰),小小補肝陰的加味逍遙散啦、穩穩補的當歸芍藥散之類的。
  「柴胡劫肝陰」之說,在對證的前提下,即使吃長期,也很罕見。所以一開始就是學經方辨證法學上來的老手,可能一輩子也遇不到這個現象。不少經方家都駁斥過「柴胡劫肝陰」之說,不過,我倒是蠻常看到「劫肝陰」的現象的,大概是我自己和周遭的人都功力不到的關係吧?不純粹的學習者,比如說誤用小柴來調體質、或是一下子把柴胡劑用法推擴得太開的初學者,仍是有機會造出這個需要收拾的爛攤子。
  柴胡如何對血分發生影響的這件事情,我們以後教到柴胡加石膏湯、柴葛解肌湯會講,我們今天對柴胡的介紹,先有一個大概的認識就好。
  至於說柴胡的品種問題,我一向用量大,醜一點的柴胡也都有效,便不如何在意了。我們臺灣進口的藥材,一般而言品質還好。便宜的藥材,也不太有攙假的問題。
  ……什麼?農藥?你平常在菜市場買的青菜水果就已經是最毒的啦,那樣都吃不死的臺灣人,又何必來找中藥的碴?大陸的中藥都放了一兩年才進口過來,哪裡有我們當季的蔬果毒?……什麼?薰硫黃?我硫黃平常都直接在生吃了耶?蠻補的不是?是那麼毒的東西嗎?……
  
  
  小柴胡湯的方劑結構
  接下來,我們來看小柴胡湯的結構,是如何作用的。我覺得吃小柴胡湯,光是「感覺這個藥吃起來很溫和」這件事,就已經讓人覺得:這個方劑,不可思議。
  我們看待柴胡湯是這樣子:如果柴胡湯,是用這麼大劑的柴胡,把這些藥的藥性都引進少陽區塊的話──從前我對小柴胡湯有種認識,就是:這麼多的「去痰藥」半夏被柴胡引進少陽區塊,當然淋巴腫塊就消掉了。但我現在再想想,就會覺得這個說法有可能是捏造的,因為淋巴腫,往往是身體有別的地方在發炎,並不全是「去痰」就可以解決的。所以我覺得,我們只能說,以結果論,小柴胡湯能非常快速地清淋巴,過程是怎樣,我們不知道。
  生半夏,切換交感神經到副交感神經,「通陰陽」的藥味,它也算是代表選手了。黃芩跟柴胡一起進來以後,打通這個三焦之氣的的時候,同時可以把熱邪清掉。
  其實光是看柴胡、黃芩、人參、半夏這個結構,就會覺得很厲害了。為什麼?因為如果你用過張仲景的黃芩湯,就會知道裡面同樣是三兩黃芩的比例,遇到黃芩湯證那種熱性的下利、痢疾的時候,那個人的脈,跳起來是又洪、又鼓、又有力,「奪奪奪奪」地有勁兒得很。黃芩湯的科學中藥,吃個五克下去,三分鐘內就可以感覺到那個脈,像洩了氣的皮球一樣馬上消掉,絞痛鬆開,拉肚子也止了。所以,黃芩其實清熱的機能是很強的,可以說是蠻寒的藥。可是用在柴胡湯裡面,一點都感覺不出來耶,三碗下去完全不覺得有被寒到,還覺得暖暖的、很舒服,實在是一個很不露痕跡的方。
  我們可以說黃芩是跟著柴胡,去少陽區塊清熱;半夏可以說是把少陽區塊不要的水、痰飲丟掉;也可以說半夏、人參、甘草在合力降逆,因為前面說柴胡湯證的嘔吐,下針要刺「足三里」降氣,這是把氣拉下來「形成氣街」的穴。
  柴胡湯裡用的生半夏,因為跟生薑煮這麼久,所以不太需要先用熱水泡過。如果用的是製半夏,最好加倍。不少好用的仲景方,到今天變沒效,半夏製過之後藥性降低太多也是原因之一。
  人參的話,柴胡湯裡面用什麼參都可以,紅參、黨參、洋參……用什麼參都有效。
  生薑跟大棗,一般而言都認為是補脾胃的,但是臨床卻發現柴胡湯如果不加薑、棗,還是有效。如果不加薑、棗就沒效的話,那薑、棗就是補脾胃的。但是補脾胃,人參、半夏、甘草這三味藥已經很夠了,所以薑跟棗在這裡的作用,恐怕還是我們在桂枝湯學過的,「調營衛」的這個作用,要用薑、棗來出入營衛,這個邪氣才能打乾淨,所以在柴胡湯裡的薑、棗,還是要以調營衛的角度來看待它。等以後教到〈虛勞篇〉,我們再來談仲景醫學「通營衛以實三焦」的獨家創見。

[ 本帖最后由 长安 于 2009/8/2 16:52 编辑 www.med126.com/job/]
-----------
七小兼證的加減【桂7-68/宋.96】
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
若渴,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
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
若脇下痞鞕,去大棗,加牡蠣四兩;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
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覆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參、大棗,加五味子半升,去生薑,加乾薑二兩。
接下來我們來看這七個兼證的加減:
「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
如果是胸中煩而不嘔,要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神農本草經》裡「栝蔞」比較講的是栝蔞根的藥效,所以我們看《名醫別錄》說栝蔞實能「治胸痺.悅澤人面。」悅澤人面,就是這個藥可以當美容藥擦,但現在擦這個也不怎麼會有效,我覺得藥性比較寒涼的美容藥(西醫說的什『鎮定皮膚』的藥物),像天冬、黃芩、蘆薈……基本上對我們台灣人來說幫助都不大,因為擦了寒涼的美容藥,皮膚表面的氣更不通,會更容易出油,會白是沒錯,但是是會嚴重反光(油光)的慘白。還不如用比較通的暖藥。
栝蔞實這味藥,我是不需要說明的,因為整本書中張仲景的方劑本身,等於已經非常透徹地,告訴了我們栝蔞實這味藥在幹什麼。比較代表的是胸痺、或是結胸,就是當胸口已經有什麼東西在那裡梗住、不通的時候,能夠判斷出它是痰飲梗住的話,吃栝蔞實以後那整塊痰飲就馬上掉下來,所以它會讓胸部區塊偏熱的、整塊的痰飲,整個掉下來。藥效是很可以肯定的。不過張仲景用栝蔞實,一定是整顆搥碎,這個一定要記得!因為栝蔞實在用的時候,不連籽一起打爛的話,藥效幾乎是沒有,所以記得要連籽一起剁碎。
那我們說一個人的胸口堆積了很多痰飲、熱氣,這個人會胸中煩,那麼,胸中煩,柴胡湯的主證不是已經有心煩?胸中煩跟心煩有什麼不一樣?「心」煩比較是情緒上的,我們在梔子鼓湯有介紹過的,一直想著什麼事而覺得煩。而張仲景的「煩」字,如果是跟著一個「沒有意識的東西」,比如說嘴巴煩、大青龍湯證補充的手腳煩……就是那個部位怎麼樣都覺得不太對,可能是舌頭一直舔牙齒、手腳一直不停變換姿勢……所以這個因為痰飲瘀在這裡的「胸中」煩,感覺上跟「心」煩還是不太一樣的,大概是覺得悶得難受,坐或躺或什麼姿勢都不太舒服,這個感覺大概比較能定出栝蔞實的使用條件。如果僅是為了心煩,倒是不必用栝蔞實,梔子就夠了,或者柴胡湯本身也可以治心煩。光是心煩,不能確定需要用栝蔞實;胸口實質上覺得有什麼不舒服,才可以用。這個人胸口已經覺得熱了,半夏雖然去痰飲,但以胸口的痰飲來說,半夏不夠好用,胸口的痰飲,而且是熱性的痰飲,張仲景多半還是交給栝蔞實的。人參補氣補水,這個人的胸口已經塞住了,如果再用人參,恐怕氣更多、痰更多,更不通、人更不舒服,所以人參也就拿掉了。
「若渴,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
如果渴的話,渴症不加半夏,這是張仲景的基本打法,為什麼?我們在學五苓散證的時候就已經看到過,不管身體哪裡有積水,如果同時還渴的話,就表示某處水太多、同時卻還有某處水不夠,需要把多的水調度過去,回收來潤養缺水的地方。當某個地方水還太少的時候,半夏遇到身體不要的水,會直接把這個水丟掉,那就沒有回收的機會了。所以渴症的時候不用半夏,相反地,我們加點補津液的人參,把人參加量,並且,加栝蔞根,它可以像葛根一樣把津液升提,但不會散到頭,大概只到胃這裡,人的津液就會比較充足,這是渴的話,補津液的方法。
「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
腹中痛,如果肚子絞痛的話,讓它可以鬆開的是什麼?加芍藥對不對?柴胡證的腹中痛,有沒有可能牽涉到膽結石?有可能。就算是膽結石,芍藥、甘草結構也可以了,所以腹中痛,可以用芍藥把它鬆開。可是基本上,肚子會絞痛,大都是肚子比較冷,肚子已經在冷的情況下,用芍藥已經很寒了,如果再放黃芩,就有可能會太寒,所以讓它不要太冷,黃芩就拿掉了。
「若脇下痞鞕,去大棗,加牡蠣四兩。」
如果是脇下痞硬,柴胡湯的脇下痞硬,可以說有三種型式:一種是按到就會覺得痛,廣義來講,這樣就算;或者是,淋巴有結塊、一坨坨的;另外就是摳進去一點,覺得有硬硬的東西,那是肝或脾腫大,這三種都可以。
這樣的時候,加牡蠣殼、去大棗,去大棗是因為,大棗是保水的,牡蠣殼要把痰飲化掉,如果不去掉保水的大棗,那麼這個痰飲可能就拿不掉,那麼,我們要介紹一下牡蠣殼這味藥──
牡 蠣
牡蠣殼是一味什麼樣的藥呢?
《神農本草經》:
牡蠣上品:一名蠣蛤.味鹹平.生池澤.治傷寒寒熱.溫瘧洒洒.驚恚怒氣.除拘緩.鼠瘻.女子帶下赤白.久服強骨節.殺邪鬼.延年。
它說,牡蠣殼味鹹平。如果有一個藥,它的味道是鹹的,我們中國人說「鹹味可以軟堅」對不對?
日本人舉例就說:「鹹能軟堅,就好像我們很愛吃的醬菜,醬菜裡那些黃瓜類的脆東西,醃過以後都變軟了,所以,鹹,果然能軟堅!」
這樣說有沒有意義呢?其實還行,就像現在,牡蠣殼幾乎已經是肝腫大、脾腫大必用的藥了。所以無論是淋巴結腫一坨一坨的,或者是有肝腫大、脾腫大的跡象的時候,牡蠣殼都會有用,它確實有這個效果的,你就把那腫大的肝、脾當黃瓜醃到乾扁吧。
如果我們用中醫形而上的論點來說牡蠣殼的話,就要從「痰症」來說起,我們身體裡的液體,它會變成果凍狀,那基本上就是變成痰了對不對?身體的液體為什麼會變成痰?我們說「活水」叫「津液」,「死水」叫「痰飲」,所以一定是這個液體裡的生命能,離開這些液體了,這些液體死掉了以後,開始變質、變成黏稠的果凍狀。
這樣的狀態,我們可以說是「身體裡面有某一滴水,失去了它的靈魂」。那,如果有某味藥,它可以幫水「招魂」,可以把生命能叫回來,讓它重新「附體歸位」呢?那麼,這個水是不是就可以不要變成痰飲了?
我這樣講,或許非常虛玄,但我們中國人用牡蠣殼的時候,確實是在用這樣的想法:
怎麼樣的想法?像牡蠣這麼厚的殼,它是扒在漲潮、退潮水線之間的岩石上的。所以中國人說,漲潮的時候,海水衝上來,這個牡蠣,還是這麼屹立不搖地扒在這個地方,頂住這個漲潮的海水,吸納水中精氣,而長出那麼厚的殼 ……等於是,當水拖著這些水裡面的氣升上來的時候,它可以在那個地方穩住不動,所以,它可以鎮住水裡面衝上來的氣。
因為那時候中國人不知道漲潮是因為萬有引力,所以就認為是水裡面的氣要衝上來,說它可以鎮固這個從水中衝出來的氣。
另外一味和它相對的藥,是龍骨,龍骨是什麼?就是古代巨大動物的化石,它已經在那裡埋了幾千幾萬年了,失去靈魂很久了,每天都在等,看靈魂什麼時候回來,所以吃下去以後,靈魂就回來了。──龍骨是把離開身體的靈魂抓回來;牡蠣是把離開體內液體的元氣抓回來。
所以牡蠣殼磨成粉,撲在身上可以幹嘛?可以止汗,因為「汗」是身體內的水裡面的元氣離開它了,氣化掉了,所以才會被身體丟出來,牡蠣殼塗布在皮表,這個元氣一歸位,身體就會覺得「這些水還沒死」,就不放它流出來,汗就不流了。
所以牡蠣殼的止汗、去痰、甚至是敷燙傷的水泡,基本上都是用這樣的一個角度:把離開這個水的元氣,再抓回水裡面。
中醫書常說它是「除痰聖藥」,元氣回來以後,這些死水就不再是死水了,又變回津液了──是用這樣的角度在看它。這跟皂莢、竹皮、白芥子、半夏之類的把痰刮掉、滑掉、挖掉、轉移掉而排出體外的藥物,基本路數是有一點不同的。
治傷寒寒熱.溫瘧洒洒。這種說法,其實多半指的比較是痰飲症,如果不牽涉到痰飲症的話,它治療寒熱的功用,跟柴胡還是不能比的,它治療的寒熱,比較是一個跟痰飲相關而產生的一種寒熱。
驚恚怒氣。我們之前教真武湯治療高血壓的時候,有順便提到一個鎮肝熄風法,鎮肝的藥就有用牡蠣對不對?當一個人生氣、氣往上衝的時候,肝是一個藏血的臟對不對?氣往上衝,不是好像也是身體裡面的血液,突然澎湃洶湧地從肝裡面跑出來了?牡蠣就可以把這個氣壓回去,就是所謂的「潛鎮肝陽」,我們在治療高血壓、暈眩的時候,用這個藥來平肝陽,是常常有的。當然,更貼切的一種說法,那是指「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的所謂「精神創傷」的「驚痰」,那個等我們教到了再說。
除拘緩,如果說一個人會反覆「抽緊、又鬆開」的話,那種症狀是癲癇症的一些症狀,這個癲癇病在我們中國人的辨證點裡面,大多都是把它放到痰證的,就是這個人有受過驚嚇,所以他的身體殘留了痰。為什麼人受過驚嚇,身體會殘留痰?這件事情我們也留到柴胡龍骨牡蠣湯再來講,但是,基本上的假設是,一個人受到驚嚇之後,身體會產生痰飲,而這個痰飲,會讓這個人以後的生活都處在一種神經短路的狀態裡,大概是這樣。所以,以一個除痰藥來講,治療這類痰飲的疾病是很有效的。
鼠瘻,這是什麼?這是淋巴結長一坨一坨的,身體裡面的液體,在那裡瘀住不通,好像老鼠在牆壁裡打洞做窩一樣,這個淋巴結一坨一坨的症狀,小柴胡湯加牡蠣有效得不得了。當然,如果是虛勞慢性的話,還是要黃耆建中湯、桂枝龍牡湯;毒性的要用五香連翹湯之類。但急性的,立刻發,要立刻退的話,小柴胡湯加牡蠣,好用。
女子帶下赤白,我平常用牡蠣殼都是用生牡蠣,後世用牡蠣,常常是在藥局買煅過的、用火烤過的,用火煅過的牡蠣殼,因為烤乾之後更多點止澀的效果,可以止血,可以讓一個人的津液不要流出來。不過,如果是白帶的話,其他比較好用的方我們也教過了。
久服強骨節,牡蠣吃下去是很「補精」的一味藥,以今日化學來說,除了鈣很夠之外,它更是很好的補「鋅」劑,男人吃多了很容易讓太太生男孩。所以兩重效果加到一起,強骨節也是有可能的。而龍骨,則是補「鎂」劑,中醫就歸到補「氣」藥了,和補「精」的牡蠣有著這樣的差別。
殺邪鬼,因為我們說,牡蠣治療的痰症,往往跟受過驚嚇是有關係的,人受驚、變的精神錯亂等等這一整塊的疾病,牡蠣是有很好的療效的,我們之後看柴胡龍骨牡蠣湯的時候,就可以看到。
用這樣的象徵符號,我們大概可以看出,牡蠣是如何在中醫形而上的本草學脈絡裡面,被當成一味除痰的藥物。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
如果一個人是心下悸、小便不利 ……其實心下悸,昨天就有助教問我「心下悸跟心悸一不一樣?」,我說:「不太一樣,心悸是心陽虛或者心陰虛,感覺到自己的心碰碰跳。而『心下』悸,比較是胃這個地方有水,腫了,擠上來,所以下面一點的地方會有頂到的感覺。」
可是這個地方,張仲景其實有點講糊掉。他說去黃芩、加茯苓,其實心悸或是心下悸,都可以這樣用的,因為茯苓也護心陽,也去胃水。
如果是心悸的話,去黃芩是因為心陽虛,上焦已經虛了,黃芩會清到上焦熱,所以不加黃芩。如果我們下次來整理古代方劑對少陽區塊的認識,根本可以說:心火、心包之火,都是少陽區轉上來的,中醫黑話所謂「木生火」的機轉。加了黃芩以後,三焦一冷,心就沒有火了。
小便氣化功能不好的話,我們不加黃芩,免得傷了胸中大氣。加茯苓是要為了增加它的氣化功能,這不難理解。
「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覆微汗愈。」
如果不渴而外有微熱,在太陽病裡面,蠻清楚的一件事情是,柴胡湯跟太陽證是混在一起的,不渴而外有微熱這件事情,其實讓人看到這是太陽病的特徵,比如說,柴胡湯證跟葛根湯證,常常是混雜的,葛根湯證就是感冒的時候,雖然惡風寒,但的確皮膚是覺得有點燥熱燥熱的,這樣的情況是常有的。
這時候怎麼辦呢?會悶住人發表的人參,拿掉,但是加桂枝三兩,然後溫覆微汗,就是把柴胡湯跟桂枝湯合在一起用,加了桂枝的話,柴胡湯本身已經有薑、棗了,所以桂枝湯的驅邪結構已經有了,這樣子就可以當桂枝湯、柴胡湯合併使用,這樣來處理。
古代《輔行訣》的柴胡湯是有芍藥的,如果是有芍藥的柴胡湯加上桂枝,根本完整的一帖桂枝湯就包含在裡面啦。其實如果柴胡湯放了芍藥,也還不錯,劫肝陰的問題,會減輕很多。近代也有人堅持小柴胡湯有芍藥效果才會好。不過我想最重要的,還是柴胡證要認得準,不要放了芍藥就肆無忌憚地亂用。
「若咳者,去人參、大棗,加五味子半升,去生薑,加乾薑二兩。」
如果是咳嗽的話,人參、大棗都拿掉,因為要幫忙肺部和脾胃除痰的話,就不要放這些增濕保濕的藥。拿掉之後加五味子,五味子我們都知道它可以鎮固這個上衝的氣、讓人不要咳嗽。
然後,生薑換成乾薑,生薑會讓氣更上衝,如果咳的來路是在喉間(如說射干麻黃湯),或是肺痿病的肺氣整個垮下來(《千金》生薑甘草湯、《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炙甘草湯)的話,要用生薑把藥性開上去(以及〈虛勞〉黃耆建中湯加減);但引起咳的感覺的那些東西若在氣管底部、肺底,就不適用生薑。
把它換成乾薑的話,它可以加強脾胃的運化,把這些水代謝掉。
但是,同樣是治咳,這裡又不同於小青龍湯、或是真武湯加減中,所謂的「仲景止咳鐵三角:細辛乾薑五味子」。它沒有用細辛,這是為什麼?
因為真武湯或是小青龍湯的咳,都是一個寒症,平常是真武湯證的體質,等到有外感咳嗽的時候就變成小青龍湯證;小青龍湯證就是水毒體質的咳嗽,水毒體質基本上就是身體裡面很多冷的死水,所以它有寒、需要細辛把水中之寒刮掉。
可是,柴胡湯證它整個框架,基本上是偏在熱症這邊的:從「沒什麼寒熱」到「比較熱」的範圍。所以不會需要把痰飲裡面的寒氣刮掉;因為它不寒,所以不會用到細辛。這個也是很簡單的理路。
柴胡湯與消化軸的水源
最後我們要再看一條,來看柴胡湯跟口渴的關係、跟通大便的關係,來理解柴胡湯吃下去之後,人的這些症狀為什麼會好?
【桂9-54/宋230】
陽明病,脇下鞕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也。
這裡在說陽明病,陽明病會發高燒、大便不通。
高燒、大便不通可不可以構成陽明病的基本條件?可能可以,脈可能是洪大的,可是,這個人又有什麼症狀?
脇下硬滿、吐、舌苔是白的。真正的陽明病,舌苔照理說是黃的,如果陽明病舌苔是白的,那代表裡面沒有燥熱,沒有陽明的燥熱,而是有水氣被悶到了。這個人為什麼會大便大不出來?陽明病要趕快用下法,把大便打出來,是因為大便在裡面燒乾了身體,再不下的話會把身體燒壞。可是,舌苔是白的,表示沒有這回事,那大便不通要怎麼辦?
這條是在告訴我們,用這個方法辨認出「陽明中的少陽」,於是用了少陽藥之後,他的腸道就會恢復濕潤,然後大便就可以下來了。所以在這個脈絡之下,可以看到柴胡湯是可以拿來當做通大便的藥的。
而這一條,其實也解釋了少陽病的咽乾是怎麼回事,他說用了柴胡湯之後,上焦得通──少陽區塊被打通了之後──身體的消化道就會自動地,津液得下,就自然而然地,津液會恢復灌溉消化道,那我們如果把「津液的輸送」跟「三焦水道」看成是一體的東西,意思是說柴胡是清淋巴、通三焦嗎?
其實這樣的說法都不是很適合。因為同樣是牽涉到「三焦水道」,可以有五苓散證、豬苓散證、柴胡湯證、結胸病、文蛤散證……所以,要看是在哪個主證框架下才開哪一路藥,所以三焦水道這件事,可能在不同的區域上有重疊,以水的運化來講,是太陽病的範圍;以淋巴的走法來講,它可能是少陽病的範圍……所以這個東西很難說它一定是屬於什麼。
但這些複雜的問題,在張仲景的辨證法之中,都會變成可以解決。
所以這一條,首先是教我們認出陽明中的少陽,用了柴胡湯之後,身體就會恢復灌溉自己的機能,於是腸子就潤了、就可以出一身汗解、或大便就出得來了。
所以柴胡湯證,當少陽機能失調的時候,消化系統灌溉自己的能力會消失,所以喉嚨就會乾掉,一旦這個失調的狀況修復了,內臟就可以恢復它原本該有的濕潤度,所以用這一條,來解釋柴胡湯喝下去以後,它的藥性對於人體的消化器官,可以有怎麼樣的影響。

〔小布整理〕




[ 本帖最后由 长安 于 2009/8/2 18:39 编辑 www.med126.com/pharm/]
-----------JT伤寒金柜方论.本草学研究---【柴胡剂】小柴胡汤(三)──方剂与本草


转帖                         【柴胡剂】小柴胡汤(三)──方剂与本草

                               〔摘自『伤寒杂病论慢慢教』.第六段课第六堂〕
                                    http://zaru.pixnet。net/blog/post/27592626


我们之前先看了这四大主证,知道这个病人的气是如何不通、如果影响到诸多系统之后,我们就可以来看看小柴胡汤这个方子,是怎麼在运作的:
【桂7-68/宋96】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炙) 生薑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柴 胡
  
首先,柴胡这味药,《神农本草经》说什麼?
為什麼要先看柴胡,不看小柴胡汤的整个结构呢?
因為小柴胡汤这个方子,它有七个兼证:什麼状况下,可以把什麼药拿掉、不要什麼药、加什麼药,所以很多药都是可以代换掉的。最后我们就会发现:小柴胡汤的很多药都可以拆掉,拆得乾乾净净,最后只有两味药是不动的,而完全不会动到的两味药,就是炙甘草跟柴胡。
  
所以基本上,我们要认识小柴胡汤最主要的功用,我们可以说认识柴胡就够了,其他的药都是可以加减的。
  
柴胡这味药,我们要注意到的是什麼呢?《伤寒论》小柴胡汤的柴胡是半斤,汉代半斤的话,大概现在剂量的三四两左右。不过我开经方的话,通常是乘以0.3,不太会乘到0.4,所以他写半斤、八两,我就开二两四。
  
我现在开柴胡汤,二两四的药单拿到药行,药行不卖,药行说「没有人这样开的」,当我听到这个药行说「没有人这样开」的时候,我心裡就会有一个疑惑:「现在台湾的人得了柴胡证,怎麼办?」因為柴胡证用柴胡汤,要确保这个药有效,柴胡需要开得很重,也就是,一碗汤裡面,柴胡不得少於八钱,这是基本的规范。少於八钱有没有可能有效?有可能,但是没有效的可能性也很大。
  
柴胡汤有一个比例结构,是歷代医家不太敢乱动的,就是柴胡的比例是八,黄芩是三、人参是三、半夏是半碗、甘草三。无论如何人参三、甘草三、柴胡八这个比例是不可以动的。也就是说,如果柴胡没有比人参、甘草多一倍以上,基本上柴胡汤的药效是很难期待的。
  
而柴胡这味药,可以说重剂量、中剂量、轻剂量的药效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自己开柴胡汤,一开就是开足二两四,我觉得这样喝下去,才可以感觉到喝下去病就好了,相对来讲,如果是比较轻剂量的使用的话,比如说科学中药,我觉得科学中药的柴胡汤,吃了一匙又一匙,却不知道病什麼时候才会好,好像遥遥无期。但是如果我们看準了柴胡证,吃煎剂,煎剂是开二两四、十二碗煮三碗的话,我们可以确实知道第一碗喝完好多少、第二碗喝完好多少……小柴胡汤是一帖要开就要重用柴胡,不然就没有效果的一个方子,这个部分我们等一下还会讲。
  
我们现在先来看《神农本草经》:
茈(柴)胡上品:一名地熏.味苦平.生川谷.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
  
这是一种冬生根,春生苗,秋成实而萎的植物,它的生态,和中医观点所谓「天地间阳气的消长」切得整整齐齐的,味是淡淡的苦,香气蛮清楚,而质又柔软……这种种的特质,与人体的「少阳」是最近似的,因此,它自然就成了入少阳的代表药物。
  
味苦平,其实《神农本草经》写「平」性的药味,我们今天来看往往会觉得它们有一点微微的凉,柴胡开到二两四会不会把人凉坏?我想,它当然是比很多药都不凉。还好。
  
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这个结气,肠胃、心腹裡面纠结住的气,可能是鬱闷之气,也可能是我们前面「功能上的三焦」所说的,肠胃这个地方,必须要很多讯息能够流通,它才可以运作,把这些讯息疏导一下,这的确是柴胡的功用。
  
寒热邪气。柴胡它治疗的少阳病就包含了一个人的「往来寒热」,治疗使人往来寒热的邪气,的确是有这个意义在。
  
推陈致新。推陈致新这句话,可以说是《神农本草经》标示著柴胡这味药,不是省油的灯。《神农本草经》裡,另外也只有两味药是有「推陈致新」这四个字的,一个是大黄、一个是芒硝。
  
也就是说,在《神农本草经》裡面,仅柴胡、大黄、芒硝这三味药,可以冠得上「推陈致新」这四个字。所以我们可以说,柴胡这味药的药性,虽然喝下去很温和,但不见得真如我们觉得的那麼温和。
  
所以我有时会想,古方的世界,把小柴胡汤称為「大阴旦汤」,是蛮好的一个说法。柴胡汤的药效,就好像把一个人「用布袋罩起来、打一顿以后杀了、埋在水泥块裡、丢进东京湾」,这个人死了都没人知道。没人知道「在那月黑风高的夜晚,究竟发生了什麼事?」……
柴胡汤就是这种药性。
  
所以在这种药性之下,张仲景后面有提到柴胡汤所谓「瞑眩」的条文,為什麼要讲?那是因為平常如果是柴胡证喝柴胡汤,正常的状况下不会有什麼明显的感觉,但在七十三条这裡,我们来看看:
【桂7-73/宋101】
伤寒与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误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这一条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段他说,当我们以太阳病的主证為前提,如果找得到四大主证──七个兼证先不管──四大主证看到一些跡象,就可以考虑用柴胡汤,不必等它齐全,不然你可能等不到。也就是说,在太阳病的主证范畴之中,出现一点点柴胡证,就要用柴胡汤、就可以用柴胡汤,这是太阳病范围裡的柴胡证的抓法。
  
但这句话能不能通用到〈少阳篇〉去呢?〈少阳篇〉有口苦、咽乾、目眩,一看到有目眩就吃柴胡汤?这样就不对了,这个不能放到〈少阳〉本篇用,纯粹的少阳证,就要脉弦、口苦、目眩……整套都要有才行。但是在太阳病裡面的柴胡汤证,是只要「四大主证有」就可以用,如果能在伤寒或中风之中,看到这个端倪的话,就要用柴胡汤。不然的话光用桂枝、麻黄、葛根、青龙,医不太好,可能会觉得平常吃桂枝汤都很有效的,怎麼这次吃就没效?其实是因為掺杂了柴胡证。
  
因為柴胡证基本上是邪气进到腠理去,它本来就是「太阳区块漏接」的现象,就好像太阳区块变成个烂网子,病邪进来,它要捞也没全捞到,只捞到一块,其他还是有一部分进到少阳区块,所以要看太阳病主证裡,有没有兼到少阳四大主证,这是基本原则。
  
第二段裡,因為太阳病中的柴胡证相当不明显,所以常常很容易吃错药,可能吃柴胡汤之前已经先用麻黄汤发两次汗了,人已经很虚了,这也算误治,这裡的「误下」只是一个说法,通常以初学者而言,在吃到正确的柴胡汤之前,其他的汤可能已经喝很多帖了,已经很虚了,被搞得很虚了,但是还有柴胡证,代表他的少阳区块还有东西可以打,那就给他小柴胡汤。当然,古时候如果是被误下过的,病邪也常常会被扯得脱位,如果已经脱位到不是柴胡证的,那当然要另外找方法医。这一条是讲在误下后还能回到柴胡证的主证框的状态。
  
但是,一个很虚的人吃小柴胡汤,会有瞑眩反应,这是常常发生的。
  
所以大陆那裡的医生在教这一条的时候,都蛮卖力的,不同的老师都不约而同地讲:如果要给一个很虚的病人开柴胡汤,比方说已经打过点滴了、吃过退烧药了……在开小柴胡汤的时候,一定要对病家说明可能的瞑眩状况,不然可能半夜他们会吓到叫救护车。因為小柴胡汤标準的瞑眩反应,是一种先冷到剧烈地发抖、然后又一阵热,最后身上挤出一些汗,然后好。喝柴胡汤是可能有这种瞑眩反应的。
  
「瞑眩反应」的型态,是不是都一定像这裡说的这样子呢?不一定。像麻黄汤的瞑眩是出鼻血、真武汤是吐水或拉水……
  
柴胡汤的瞑眩,我们现在人人都用电脑,所以或许这样讲还蛮清楚,就是:很像电脑用到一半当掉了,觉得「算了,档案不存了!」,按重开机按钮。
  
因為柴胡这味药,会严重地动到身体很多重要中枢,气血不足以支撑这个转变的时候,人的身体是真的会发生类似「重开机」的状况:吃了柴胡汤以后,觉得眼睛一黑,然后人就仆倒下去了,昏倒个几秒到几分鐘之间,然后那个人就会醒过来,觉得自己感冒全好了。
──但在那几秒到几分鐘之间,家人可能都吓到打119了。
  
所以柴胡这一味药,不要以為《本草经》的「推陈致新」是说说而已,它真的不是省油的灯,这个药一下去之后,身体裡很多东西都会被动到,它是一个很剧烈的药,只是因為它剧烈运作的地方在三焦、下视丘、血液……吃药的人不会感觉到有那麼剧烈,就像我有遇到过那种,比如说淋巴肿的,三碗喝下去之后,肿块全退,这是常有的事情;或者说按到身体脇肋有压痛,一碗喝下去以后,十分鐘痛就没有了。
  
柴胡汤是很猛的,它的猛,跟大黄、芒硝让人狂拉肚子的猛,力道上是很接近的。当柴胡开到二两四……或者说照张仲景的开法的时候,它是很厉害的。
  
「重开机」的现象在病人身上,往往会表现得蛮戏剧化的,这一点我们要知道,当我们要开柴胡汤给别人,觉得这个人的身体偏虚的时候,这个瞑眩反应要讲清楚,不然当他的身体在重开机的时候,他的家人可能会撑不住。
  
但,相对来讲,如果感冒是没有经过误治,发现是柴胡汤证,就抓了一帖柴胡汤喝,那过程往往倒很像是:
前一刻,还在生病;下一刻,人坐在客厅裡看电视笑嘻嘻,家人走过来,问说:「你怎麼看电视看得这麼开心?你不是生病了吗?」然后自己才发现:「对喔,我本来不是在生病的吗?」就是,连「生病」这件事,在病好之后都一起顺便忘掉──大概是这样的感觉。
  
桂枝汤或是麻黄汤,都还有一个「发汗」这样看到病邪被挤出来的过程,可是柴胡汤不是,柴胡汤吃下去可能会发汗,但不是必然──它是所谓的「和解剂」(当然现在大家也晓得它的『和解』不晓得是用了什麼黑道的霹靂手段达成的就是了……)──柴胡汤就好像在身体裡某个看不见的角落,放个果汁机,病邪就不知不觉都被搅进去,然后被打碎,因為它在没有瞑眩反应的时候,喝起来让人觉得「这帖汤好温和」,比任何一帖汤都温和,所以《伤寒论》才特别需要提醒我们,这个汤喝下去可能会有瞑眩反应。这个温和,只是一种假象,病邪是被「暗杀」的,能够暗杀人到「对方还手的机会都没有就死了」的杀手,当然比明著对打的更厉害啊。所以如果有机会喝到二两四的柴胡汤,或许就可以体会到或者有瞑眩、或者不知不觉当中病就被医好,这样的感觉。
  
接下来,我们再讲回柴胡这味药。在知道了它「推陈致新」的效果这麼强了以后,我们来看看柴胡这味药,我们平常怎麼看待它。
  
我想要讲到柴胡的话,首先要说柴胡在中医用药的一个特徵,就是它的用量:
重剂量、中剂量、轻剂量的柴胡,用起来彷彿是不同的三种药。──我们一般如果是用黄连,五分黄连是有点寒、一钱黄连是更寒、两钱黄连是蛮寒、四钱黄连是很寒、六钱黄连是太寒,对不对?
  
但,柴胡不是,柴胡的状况是:几分柴胡是一种药性、几钱柴胡是一种药性,一两以上的柴胡,又是另一种药性。
  
如果我们说一碗汤裡面,有现今剂量八钱以上的柴胡,这是治「少阳病」,这个少阳病包含了什麼呢?当柴胡的浓度有这麼高的时候,它是可以动到人脑的下视丘这一类的开关的,就是这些体温调节中枢、自律神经系统……这麼重剂量的柴胡有这种效果。
  
如果是用一二钱到六钱之间的话(通常是用两三钱),那是用在「疏肝解鬱、调畅气机」的时候,也就是说,虽然桂林本《伤寒论》裡的柴芍织草汤,它的柴胡写到半斤这麼多,但一般后代的人开宋本四逆散,用在调畅气机、疏肝解鬱的时候,二、三钱就有效了,倒是不需要用到八钱以上。用八钱以上的时候,就是在治疗关系到少阳病的时候。只是调畅气机、疏肝解鬱的话,二、三钱就好了。
  
如果是用在像补中益气汤之类的方子裡的时候,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原方裡,柴胡只放两三分,这麼一点点的柴胡在干嘛?疏肝解鬱?我想那是疏不了什麼肝的。但这一点点的柴胡,可以有一个效果,就是為其他的药指路,告诉其他药说,「少阳区块往这边走」。比如说,在补中益气汤裡面,它就把人参、黄耆的药性,指到少阳区块去。少阳区块,我们基本上把它想像成一个像网子的东西,把这些补药指到这个网子去以后,它就会沿著这个网子传导。所以,一点点的柴胡,要说它是引经也行。但是,傅青主说这不叫做引经,李东垣的方子裡的这一点点的柴胡,它的作用叫做「升提」。这些补气药如果遇到了这一点点的柴胡,它们就会走上「上升之路」──走到三焦这裡,然后开始上升──所以当一个人的元气整个垮下来的时候,要把元气提起来,补气药裡面就要加上一点点的柴胡,这样才可以让补气药走上升提之路。
  
有一些医家,认為补中益气汤的升提效果要有柴、升麻两味药才能完成,但是,升麻这味药,大家不要看它名字裡有个「升」字,就以為它多能升提,本草学家研究到今天,目前认為,升麻的升力到底还是「间接」的,它的主功能是「化浊」,浊化了,清气才升得上来。直接升提的药味是柴胡。所谓「柴胡升左,升麻升右」,我比较倾向於这种解释。
  
所以我们就会说,轻剂量的柴胡,五分以下的,那是升提补气药用的引经药;中剂量的柴胡,是疏肝解鬱、调畅气机用的,症状以「胸脇苦满」為主;重剂量的柴胡,是处理少阳区块的少阳病,症状以「往来寒热」為主。这三种使用方式下的柴胡,吃下去以后给人的感觉,是蛮不一样的,就好像三种不一样的药一样。
  
在大陆,他们就发现:重剂量的柴胡,有一种好像开开关一样的效果。於是现在大陆也是中医发展到极致以后变西医了,他们把柴胡做高倍数浓缩的注射液,用来干嘛?专门拿来退烧,代替西医的退烧药。西医退烧药退不下来的烧,柴胡注射液一进去,烧就马上退下来,因為这麼高浓度的时候,它会强迫人脑部的体温调节中枢转过来。
  
可是,这样用柴胡,我个人总觉得,这是对中医的一种背叛。人发烧总是有原因的嘛,有发炎要消炎,有太阳病要发汗,阳明病要清阳明、通大便 ……总是有理由的,什麼东西都用柴胡,就好像什麼毛病都直接拔插头,这机器会不会坏啊?
  
重剂量的柴胡可以这样调节体温,本来是件很伟大的事情,可是这样把柴胡这个中药用成西药,我会觉得这样用下去,对人的身体本质上的调理没什麼帮助。不过基本上我们也不能说它错,因為有的时候,有些病的烧一定要先退下来,像是所谓的热性肺炎,不先把热退下来,人就会被烧死掉,高浓度的柴胡注射剂一下去,这个热往往就马上退下来了。
  
於是,柴胡高、中、低三种剂量的用法,有人推测说,说不定柴胡这味药裡面的有效成份,当它是轻剂量的时候,它只有其中的某几种成份会有效,其他的成份还不到达有效的浓度、有效的量;中剂量的时候,某几种有效成份才到达有效浓度;高剂量的时候,某几种成份才到达有效浓度。
  
為什麼说「推测」?為什麼不说是检验出来?我们之前有讲到,日本有研究柴胡汤化学分析的学者,检验到后来说柴胡汤是「不可检验之方」,用西药的化学研究,这麼认真地去研究柴胡,研究到后来,说柴胡汤是「不可检验之方」!
  
他们就说:一帖柴胡汤吃到人的身体裡面,一种化学成份可以变成很多种不同的成份,不停地这样变化,当几万种化学成份在不停地转换的时候,怎麼可能知道有效的成份是哪一种或者哪几种?西医现在经过深入的研究,最后说出一句很公道的话,就是「柴胡汤不可西医研究」,因為研究不了。这是目前西医的结论,因為我们没办法处理这麼大的情报量。
  
如果问中医的话,我想,不止一位中医界的师长都感慨过「学中医一辈子,也创不出一帖小柴胡汤」,看到这帖方子都觉得「可敬可畏」。為什麼会怕怕的?我们想想看,柴胡汤的比例,如果我们照一般用药习惯,一味药用一钱是这个药效,两钱是这个药效,三、四、五、六钱都还是这个药效,我们会把它用到二两四这麼多吗?也就是说,一般以「经验法则」在操作的中医,没有机会触及到柴胡汤剂量比例的领域,所以西医在感慨柴胡汤不可研究,中医在感慨「柴胡汤不可被创造」。只好说柴胡汤是上帝给我们的恩典,而中国的普罗米修斯张仲景把它拿过来放在这本书裡。因為说不定真的只能说,柴胡汤是某种类似太古高文明的开悟者所留下的。
  
如果我们要再讲多一点柴胡「推陈致新」的药性的话,有一种病我们也是用柴胡汤在医的,就是疟疾。我们都知道疟疾之所以会发寒热,那是因為体内的疟原虫在繁殖,疟原虫有它的孵化週期,人体会随著这个週期,被激起体温的反应。
  
柴胡我们说它是走少阳经的药,疟原虫关少阳区块什麼事?疟疾是虫在血液裡面,疟原虫要孵化,它的孢子是寄生在人的红血球裡面的,寄生了疟原虫的红血球,就是比较不健康的红血球,可是如果疟原虫的孢子不住在红血球裡的话,它也没办法孵化。
  
而,柴胡汤喝下去会怎麼样?我们中医有个说法叫做「截疟」,就是在疟疾发作之前就把它截断。在疟原虫的孵化週期之间喝柴胡汤,裡面有孢子寄生的不良红血球,就会被柴胡汤打碎,然后这个疟原虫就一代完结,绝子绝孙,病就被医好。
  
柴胡汤对於血分是有高度的影响力的。我们古代的中医有时不太能够那麼精準地说气跟血,但是以我们现在的临床看柴胡汤,它的辉煌纪录,也包括医好过红斑性狼疮,红斑性狼疮,日本人把它叫做「胶原病」,胶原病是什麼?就是血液都黏稠得好像果冻一样。广义来讲,胶原病包括到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乾燥综合症等等。血液变黏稠这件事情,是「重剂量」柴胡的拿手好戏。它在身体裡引发的一连串机转,让人体的免疫功能整个活跃起来,以结果而言,就令血不结稠了。所以现在有一堆研究,在研究柴胡汤是不是可以治疗癌症、免疫系统疾病……
  
不过,站在学习经方的角度,我还是要说,柴胡汤适用在什麼时候?适用在少阳证。没有少阳证吃柴胡汤,都不能说是很对。因為到底来讲,柴胡汤它不是补药,要让一个人的少阳区块、三焦区块强起来,请吃黄耆建中汤,那才是补药。
  
因為柴胡汤就是这样,让人觉得它看似能改善肝细胞功能,日本人就狂吃猛吃,然后九四到九六年间就有八十八个人因為吃柴胡汤,吃到得间质性肺炎,其中有十个人死蹺蹺,九八年又死四个人──吃柴胡汤吃到肝阴虚。我们刚刚说疟原虫孢子寄生的红血球,柴胡汤一次就杀光光;一个人的淋巴结块,代表血液裡面有什麼东西在发炎,一帖下去以后十分鐘、二十分鐘就消灭,我们就知道它动到血的力道有多厉害。以為柴胡汤是保肝药,长期吃的话是会有问题的。像日本人的间质性肺炎,用五臟阴阳虚实来说,肝阴虚会倒剋成肺阴虚,间质性肺炎是什麼?一般的肺炎是从外面来的感染,间质性肺炎就是没有外来的感染,肺裡面的组织自己烧起来了。阴虚到自己烧掉了,肝被柴胡汤弄到肝阴虚,然后肝阴虚传成肺阴虚,然后肺就烧掉了。
  
或者我们换个角度说,台湾的状况是这样:因為柴胡汤太容易被当成治肝炎的药,因為拿它来治B型、C型肝炎「带原者」,都有一定的疗效,实脾且疏肝嘛。但是拿它来当保肝药吃,并不能够克服「造成肝阴虚」的副作用。曾有人在没有柴胡证的情况下,拿小柴胡汤给猛爆性肝炎的人吃,结果,一吃就死。
  
因為那个已经是肝阳实在烧、肝阴虚得不得了,柴胡汤一下去,肝马上爆掉,一吃就死。所以柴胡汤「是不是能够保肝」这件事情,必须要看是不是有少阳证,否则的话用「好温和的」柴胡汤是很容易出事的。
  
我们用小柴胡汤,有时只是治个偏头痛、中耳炎──因為认為身侧属少阳嘛──结果没有很对证,吃个几天,就常常会造成肝阴虚的结果:早上一起来时牙齦就出血,人焦躁焦躁的。那也只好吃吃养肝阴的药收拾一下它的副作用了:像直接猛补肝阴的一贯煎啦(这个我吃多两帖就会拉肚子了,很阴),小小补肝阴的加味逍遥散啦、稳稳补的当归芍药散之类的。
  
「柴胡劫肝阴」之说,在对证的前提下,即使吃长期,也很罕见。所以一开始就是学经方辨证法学上来的老手,可能一辈子也遇不到这个现象。不少经方家都驳斥过「柴胡劫肝阴」之说,不过,我倒是蛮常看到「劫肝阴」的现象的,大概是我自己和周遭的人都功力不到的关系吧?不纯粹的学习者,比如说误用小柴来调体质、或是一下子把柴胡剂用法推扩得太开的初学者,仍是有机会造出这个需要收拾的烂摊子。
  
柴胡如何对血分发生影响的这件事情,我们以后教到柴胡加石膏汤、柴葛解肌汤会讲,我们今天对柴胡的介绍,先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就好。
  
至於说柴胡的品种问题,我一向用量大,丑一点的柴胡也都有效,便不如何在意了。我们臺湾进口的药材,一般而言品质还好。便宜的药材,也不太有搀假的问题。
  
……什麼?农药?你平常在菜市场买的青菜水果就已经是最毒的啦,那样都吃不死的臺湾人,又何必来找中药的碴?大陆的中药都放了一两年才进口过来,哪裡有我们当季的蔬果毒?……什麼?薰硫黄?我硫黄平常都直接在生吃了耶?蛮补的不是?是那麼毒的东西吗?……
  
  
  
小柴胡汤的方剂结构
  
接下来,我们来看小柴胡汤的结构,是如何作用的。
我觉得吃小柴胡汤,光是「感觉这个药吃起来很温和」这件事,就已经让人觉得:这个方剂,不可思议。
  
我们看待柴胡汤是这样子:如果柴胡汤,是用这麼大剂的柴胡,把这些药的药性都引进少阳区块的话──
从前我对小柴胡汤有种认识,就是:这麼多的「去痰药」半夏被柴胡引进少阳区块,当然淋巴肿块就消掉了。但我现在再想想,就会觉得这个说法有可能是捏造的,因為淋巴肿,往往是身体有别的地方在发炎,并不全是「去痰」就可以解决的。所以我觉得,我们只能说,以结果论,小柴胡汤能非常快速地清淋巴,过程是怎样,我们不知道。
  
生半夏,切换交感神经到副交感神经,「通阴阳」的药味,它也算是代表选手了。
黄芩跟柴胡一起进来以后,打通这个三焦之气的的时候,同时可以把热邪清掉。
  
其实光是看柴胡、黄芩、人参、半夏这个结构,就会觉得很厉害了。為什麼?因為如果你用过张仲景的黄芩汤,就会知道裡面同样是三两黄芩的比例,遇到黄芩汤证那种热性的下利、痢疾的时候,那个人的脉,跳起来是又洪、又鼓、又有力,「夺夺夺夺」地有劲儿得很。黄芩汤的科学中药,吃个五克下去,三分鐘内就可以感觉到那个脉,像洩了气的皮球一样马上消掉,绞痛鬆开,拉肚子也止了。所以,黄芩其实清热的机能是很强的,可以说是蛮寒的药。可是用在柴胡汤裡面,一点都感觉不出来耶,三碗下去完全不觉得有被寒到,还觉得暖暖的、很舒服,实在是一个很不露痕跡的方。
  
我们可以说黄芩是跟著柴胡,去少阳区块清热;半夏可以说是把少阳区块不要的水、痰饮丢掉;也可以说半夏、人参、甘草在合力降逆,因為前面说柴胡汤证的呕吐,下针要刺「足三里」降气,这是把气拉下来「形成气街」的穴。
  
柴胡汤裡用的生半夏,因為跟生薑煮这麼久,所以不太需要先用热水泡过。如果用的是製半夏,最好加倍。不少好用的仲景方,到今天变没效,半夏製过之后药性降低太多也是原因之一。
  
人参的话,柴胡汤裡面用什麼参都可以,红参、党参、洋参……用什麼参都有效。
  
生薑跟大枣,一般而言都认為是补脾胃的,但是临床却发现柴胡汤如果不加薑、枣,还是有效。如果不加薑、枣就没效的话,那薑、枣就是补脾胃的。但是补脾胃,人参、半夏、甘草这三味药已经很够了,所以薑跟枣在这裡的作用,恐怕还是我们在桂枝汤学过的,「调营卫」的这个作用,要用薑、枣来出入营卫,这个邪气才能打乾净,所以在柴胡汤裡的薑、枣,还是要以调营卫的角度来看待它。等以后教到〈虚劳篇〉,我们再来谈仲景医学「通营卫以实三焦」的独家创见。
-----------七小兼证的加减
【桂7-68/宋.96】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蔞实一枚;
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蔞根四两;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若脇下痞鞕,去大枣,加牡蠣四两;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伏苓四两;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加五味子半升,去生薑,加乾薑二两。

接下来我们来看这七个兼证的加减: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蔞实一枚。」
如果是胸中烦而不呕,要去半夏、人参,加栝蔞实,《神农本草经》裡「栝蔞」比较讲的是栝蔞根的药效,所以我们看《名医别录》说栝蔞实能「治胸痺.悦泽人面。」悦泽人面,就是这个药可以当美容药擦,但现在擦这个也不怎麼会有效,我觉得药性比较寒凉的美容药(西医说的什『镇定皮肤』的药物),像天冬、黄芩、芦薈……基本上对我们台湾人来说帮助都不大,因為擦了寒凉的美容药,皮肤表面的气更不通,会更容易出油,会白是没错,但是是会严重反光(油光)的惨白。还不如用比较通的暖药。

栝蔞实这味药,我是不需要说明的,因為整本书中张仲景的方剂本身,等於已经非常透彻地,告诉了我们栝蔞实这味药在干什麼。比较代表的是胸痺、或是结胸,就是当胸口已经有什麼东西在那裡梗住、不通的时候,能够判断出它是痰饮梗住的话,吃栝蔞实以后那整块痰饮就马上掉下来,所以它会让胸部区块偏热的、整块的痰饮,整个掉下来。药效是很可以肯定的。不过张仲景用栝蔞实,一定是整颗追碎,这个一定要记得!因為栝蔞实在用的时候,不连籽一起打烂的话,药效几乎是没有,所以记得要连籽一起剁碎。

那我们说一个人的胸口堆积了很多痰饮、热气,这个人会胸中烦,那麼,胸中烦,柴胡汤的主证不是已经有心烦?胸中烦跟心烦有什麼不一样?「心」烦比较是情绪上的,我们在梔子鼓汤有介绍过的,一直想著什麼事而觉得烦。而张仲景的「烦」字,如果是跟著一个「没有意识的东西」,比如说嘴巴烦、大青龙汤证补充的手脚烦……就是那个部位怎麼样都觉得不太对,可能是舌头一直舔牙齿、手脚一直不停变换姿势……所以这个因為痰饮瘀在这裡的「胸中」烦,感觉上跟「心」烦还是不太一样的,大概是觉得闷得难受,坐或躺或什麼姿势都不太舒服,这个感觉大概比较能定出栝蔞实的使用条件。如果仅是為了心烦,倒是不必用栝蔞实,梔子就够了,或者柴胡汤本身也可以治心烦。光是心烦,不能确定需要用栝蔞实;胸口实质上觉得有什麼不舒服,才可以用。这个人胸口已经觉得热了,半夏虽然去痰饮,但以胸口的痰饮来说,半夏不够好用,胸口的痰饮,而且是热性的痰饮,张仲景多半还是交给栝蔞实的。人参补气补水,这个人的胸口已经塞住了,如果再用人参,恐怕气更多、痰更多,更不通、人更不舒服,所以人参也就拿掉了。

「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蔞根四两。」
如果渴的话,渴症不加半夏,这是张仲景的基本打法,為什麼?我们在学五苓散证的时候就已经看到过,不管身体哪裡有积水,如果同时还渴的话,就表示某处水太多、同时却还有某处水不够,需要把多的水调度过去,回收来润养缺水的地方。当某个地方水还太少的时候,半夏遇到身体不要的水,会直接把这个水丢掉,那就没有回收的机会了。所以渴症的时候不用半夏,相反地,我们加点补津液的人参,把人参加量,并且,加栝蔞根,它可以像葛根一样把津液升提,但不会散到头,大概只到胃这裡,人的津液就会比较充足,这是渴的话,补津液的方法。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腹中痛,如果肚子绞痛的话,让它可以鬆开的是什麼?加芍药对不对?柴胡证的腹中痛,有没有可能牵涉到胆结石?有可能。就算是胆结石,芍药、甘草结构也可以了,所以腹中痛,可以用芍药把它鬆开。可是基本上,肚子会绞痛,大都是肚子比较冷,肚子已经在冷的情况下,用芍药已经很寒了,如果再放黄芩,就有可能会太寒,所以让它不要太冷,黄芩就拿掉了。

「若脇下痞鞕,去大枣,加牡蠣四两。」
如果是脇下痞硬,柴胡汤的脇下痞硬,可以说有三种型式:一种是按到就会觉得痛,广义来讲,这样就算;或者是,淋巴有结块、一坨坨的;另外就是抠进去一点,觉得有硬硬的东西,那是肝或脾肿大,这三种都可以。
这样的时候,加牡蠣壳、去大枣,去大枣是因為,大枣是保水的,牡蠣壳要把痰饮化掉,如果不去掉保水的大枣,那麼这个痰饮可能就拿不掉,那麼,我们要介绍一下牡蠣壳这味药──


牡 蠣

牡蠣壳是一味什麼样的药呢?

《神农本草经》:
牡蠣上品:一名蠣蛤.味咸平.生池泽.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瘻.女子带下赤白.久服强骨节.杀邪鬼.延年。

它说,牡蠣壳味咸平。如果有一个药,它的味道是咸的,我们中国人说「咸味可以软坚」对不对?
日本人举例就说:「咸能软坚,就好像我们很爱吃的菜,酱菜裡那些黄瓜类的脆东西,醃过以后都变软了,所以,咸,果然能软坚!」

这样说有没有意义呢?其实还行,就像现在,牡蠣壳几乎已经是肝肿大、脾肿大必用的药了。所以无论是淋巴结肿一坨一坨的,或者是有肝肿大、脾肿大的跡象的时候,牡蠣壳都会有用,它确实有这个效果的,你就把那肿大的肝、脾当黄瓜醃到乾扁吧。

如果我们用中医形而上的论点来说牡蠣壳的话,就要从「痰症」来说起,我们身体裡的液体,它会变成果冻状,那基本上就是变成痰了对不对?身体的液体為什麼会变成痰?我们说「活水」叫「津液」,「死水」叫「痰饮」,所以一定是这个液体裡的生命能,离开这些液体了,这些液体死掉了以后,开始变质、变成黏稠的果冻状。

这样的状态,我们可以说是「身体裡面有某一滴水,失去了它的灵魂」。那,如果有某味药,它可以帮水「招魂」,可以把生命能叫回来,让它重新「附体归位」呢?那麼,这个水是不是就可以不要变成痰饮了?

我这样讲,或许非常虚玄,但我们中国人用牡蠣壳的时候,确实是在用这样的想法:
怎麼样的想法?像牡蠣这麼厚的壳,它是扒在涨潮、退潮水线之间的岩石上的。所以中国人说,涨潮的时候,海水衝上来,这个牡蠣,还是这麼屹立不摇地扒在这个地方,顶住这个涨潮的海水,吸纳水中精气,而长出那麼厚的壳 ……等於是,当水拖著这些水裡面的气升上来的时候,它可以在那个地方稳住不动,所以,它可以镇住水裡面衝上来的气。

因為那时候中国人不知道涨潮是因為万有引力,所以就认為是水裡面的气要衝上来,说它可以镇固这个从水中衝出来的气。

另外一味和它相对的药,是龙骨,龙骨是什麼?就是古代巨大动物的化石,它已经在那裡埋了几千几万年了,失去灵魂很久了,每天都在等,看灵魂什麼时候回来,所以吃下去以后,灵魂就回来了。──龙骨是把离开身体的灵魂抓回来;牡蠣是把离开体内液体的元气抓回来。

所以牡蠣壳磨成粉,扑在身上可以干嘛?可以止汗,因為「汗」是身体内的水裡面的元气离开它了,气化掉了,所以才会被身体丢出来,牡蠣壳涂布在皮表,这个元气一归位,身体就会觉得「这些水还没死」,就不放它流出来,汗就不流了。

所以牡蠣壳的止汗、去痰、甚至是敷烫伤的水泡,基本上都是用这样的一个角度:把离开这个水的元气,再抓回水裡面。

中医书常说它是「除痰圣药」,元气回来以后,这些死水就不再是死水了,又变回津液了──是用这样的角度在看它。这跟皂荚、竹皮、白芥子、半夏之类的把痰刮掉、滑掉、挖掉、转移掉而排出体外的药物,基本路数是有一点不同的。

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这种说法,其实多半指的比较是痰饮症,如果不牵涉到痰饮症的话,它治疗寒热的功用,跟柴胡还是不能比的,它治疗的寒热,比较是一个跟痰饮相关而產生的一种寒热。

惊恚怒气。我们之前教真武汤治疗高血压的时候,有顺便提到一个镇肝熄风法,镇肝的药就有用牡蠣对不对?当一个人生气、气往上衝的时候,肝是一个藏血的臟对不对?气往上衝,不是好像也是身体裡面的血液,突然澎湃汹涌地从肝裡面跑出来了?牡蠣就可以把这个气压回去,就是所谓的「潜镇肝阳」,我们在治疗高血压、晕眩的时候,用这个药来平肝阳,是常常有的。当然,更贴切的一种说法,那是指「柴胡加龙骨牡蠣汤」证的所谓「精神创伤」的「惊痰」,那个等我们教到了再说。

除拘缓,如果说一个人会反覆「抽紧、又鬆开」的话,那种症状是癲癇症的一些症状,这个癲癇病在我们中国人的辨证点裡面,大多都是把它放到痰证的,就是这个人有受过惊吓,所以他的身体残留了痰。為什麼人受过惊吓,身体会残留痰?这件事情我们也留到柴胡龙骨牡蠣汤再来讲,但是,基本上的假设是,一个人受到惊吓之后,身体会產生痰饮,而这个痰饮,会让这个人以后的生活都处在一种神经短路的状态裡,大概是这样。所以,以一个除痰药来讲,治疗这类痰饮的疾病是很有效的。

鼠瘻,这是什麼?这是淋巴结长一坨一坨的,身体裡面的液体,在那裡瘀住不通,好像老鼠在墙壁裡打洞做窝一样,这个淋巴结一坨一坨的症状,小柴胡汤加牡蠣有效得不得了。当然,如果是虚劳慢性的话,还是要黄耆建中汤、桂枝龙牡汤;毒性的要用五香连翘汤之类。但急性的,立刻发,要立刻退的话,小柴胡汤加牡蠣,好用。

女子带下赤白,我平常用牡蠣壳都是用生牡蠣,后世用牡蠣,常常是在药局买煅过的、用火烤过的,用火煅过的牡蠣壳,因為烤乾之后更多点止涩的效果,可以止血,可以让一个人的津液不要流出来。不过,如果是白带的话,其他比较好用的方我们也教过了。

久服强骨节,牡蠣吃下去是很「补精」的一味药,以今日化学来说,除了钙很够之外,它更是很好的补「」剂,男人吃多了很容易让太太生男孩。所以两重效果加到一起,强骨节也是有可能的。而龙骨,则是补「镁」剂,中医就归到补「气」药了,和补「精」的牡蠣有著这样的差别。

杀邪鬼,因為我们说,牡蠣治疗的痰症,往往跟受过惊吓是有关系的,人受惊、变的精神错乱等等这一整块的疾病,牡蠣是有很好的疗效的,我们之后看柴胡龙骨牡蠣汤的时候,就可以看到。
用这样的象徵符号,我们大概可以看出,牡蠣是如何在中医形而上的本草学脉络裡面,被当成一味除痰的药物。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伏苓四两。」
如果一个人是心下悸、小便不利 ……其实心下悸,昨天就有助教问我「心下悸跟心悸一不一样?」,我说:「不太一样,心悸是心阳虚或者心阴虚,感觉到自己的心碰碰跳。而『心下』悸,比较是胃这个地方有水,肿了,挤上来,所以下面一点的地方会有顶到的感觉。」
可是这个地方,张仲景其实有点讲糊掉。他说去黄芩、加伏苓,其实心悸或是心下悸,都可以这样用的,因為伏苓也护心阳,也去胃水。
如果是心悸的话,去黄芩是因為心阳虚,上焦已经虚了,黄芩会清到上焦热,所以不加黄芩。如果我们下次来整理古代方剂对少阳区块的认识,根本可以说:心火、心包之火,都是少阳区转上来的,中医黑话所谓「木生火」的机转。加了黄芩以后,三焦一冷,心就没有火了。

小便气化功能不好的话,我们不加黄芩,免得伤了胸中大气。加伏苓是要為了增加它的气化功能,这不难理解。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
如果不渴而外有微热,在太阳病裡面,蛮清楚的一件事情是,柴胡汤跟太阳证是混在一起的,不渴而外有微热这件事情,其实让人看到这是太阳病的特徵,比如说,柴胡汤证跟葛根汤证,常常是混杂的,葛根汤证就是感冒的时候,虽然恶风寒,但的确皮肤是觉得有点燥热燥热的,这样的情况是常有的。
这时候怎麼办呢?会闷住人发表的人参,拿掉,但是加桂枝三两,然后温覆微汗,就是把柴胡汤跟桂枝汤合在一起用,加了桂枝的话,柴胡汤本身已经有薑、枣了,所以桂枝汤的驱邪结构已经有了,这样子就可以当桂枝汤、柴胡汤合併使用,这样来处理。

古代《辅行诀》的柴胡汤是有芍药的,如果是有芍药的柴胡汤加上桂枝,根本完整的一帖桂枝汤就包含在裡面啦。其实如果柴胡汤放了芍药,也还不错,劫肝阴的问题,会减轻很多。近代也有人坚持小柴胡汤有芍药效果才会好。不过我想最重要的,还是柴胡证要认得準,不要放了芍药就肆无忌惮地乱用。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加五味子半升,去生薑,加乾薑二两。」
如果是咳嗽的话,人参、大枣都拿掉,因為要帮忙肺部和脾胃除痰的话,就不要放这些增湿保湿的药。拿掉之后加五味子,五味子我们都知道它可以镇固这个上衝的气、让人不要咳嗽。
然后,生薑换成乾薑,生薑会让气更上衝,如果咳的来路是在喉间(如说射干麻黄汤),或是肺痿病的肺气整个垮下来(《千金》生薑甘草汤、《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炙甘草汤)的话,要用生薑把药性开上去(以及〈虚劳〉黄耆建中汤加减);但引起咳的感觉的那些东西若在气管底部、肺底,就不适用生薑。
把它换成乾薑的话,它可以加强脾胃的运化,把这些水代谢掉。

但是,同样是治咳,这裡又不同於小青龙汤、或是真武汤加减中,所谓的「仲景止咳铁三角:细辛乾薑五味子」。它没有用细辛,这是為什麼?
因為真武汤或是小青龙汤的咳,都是一个寒症,平常是真武汤证的体质,等到有外感咳嗽的时候就变成小青龙汤证;小青龙汤证就是水毒体质的咳嗽,水毒体质基本上就是身体裡面很多冷的死水,所以它有寒、需要细辛把水中之寒刮掉。
可是,柴胡汤证它整个框架,基本上是偏在热症这边的:从「没什麼寒热」到「比较热」的范围。所以不会需要把痰饮裡面的寒气刮掉;因為它不寒,所以不会用到细辛。这个也是很简单的理路。


柴胡汤与消化轴的水源

最后我们要再看一条,来看柴胡汤跟口渴的关系、跟通大便的关系,来理解柴胡汤吃下去之后,人的这些症状為什麼会好?

【桂9-54/宋230】
阳明病,脇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也。

这裡在说阳明病,阳明病会发高烧、大便不通。
高烧、大便不通可不可以构成阳明病的基本条件?可能可以,脉可能是洪大的,可是,这个人又有什麼症状?

脇下硬满、吐、舌苔是白的。真正的阳明病,舌苔照理说是黄的,如果阳明病舌苔是白的,那代表裡面没有燥热,没有阳明的燥热,而是有水气被闷到了。这个人為什麼会大便大不出来?阳明病要赶快用下法,把大便打出来,是因為大便在裡面烧乾了身体,再不下的话会把身体烧坏。可是,舌苔是白的,表示没有这回事,那大便不通要怎麼办?

这条是在告诉我们,用这个方法辨认出「阳明中的少阳」,於是用了少阳药之后,他的肠道就会恢复湿润,然后大便就可以下来了。所以在这个脉络之下,可以看到柴胡汤是可以拿来当做通大便的药的。

而这一条,其实也解释了少阳病的咽乾是怎麼回事,他说用了柴胡汤之后,上焦得通──少阳区块被打通了之后──身体的消化道就会自动地,津液得下,就自然而然地,津液会恢复灌溉消化道,那我们如果把「津液的输送」跟「三焦水道」看成是一体的东西,意思是说柴胡是清淋巴、通三焦吗?

其实这样的说法都不是很适合。因為同样是牵涉到「三焦水道」,可以有五苓散证、猪苓散证、柴胡汤证、结胸病、文蛤散证……所以,要看是在哪个主证框架下才开哪一路药,所以三焦水道这件事,可能在不同的区域上有重叠,以水的运化来讲,是太阳病的范围;以淋巴的走法来讲,它可能是少阳病的范围……所以这个东西很难说它一定是属於什麼。

但这些复杂的问题,在张仲景的辨证法之中,都会变成可以解决。

所以这一条,首先是教我们认出阳明中的少阳,用了柴胡汤之后,身体就会恢复灌溉自己的机能,於是肠子就润了、就可以出一身汗解、或大便就出得来了。

所以柴胡汤证,当少阳机能失调的时候,消化系统灌溉自己的能力会消失,所以喉咙就会乾掉,一旦这个失调的状况修复了,内臟就可以恢复它原本该有的湿润度,所以用这一条,来解释柴胡汤喝下去以后,它的药性对於人体的消化器官,可以有怎麼样的影响。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