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执业兽医 > 养猪 > 养猪问答 > 正文:动物体温升高又和临床意义~谢谢\(^o^)/~猪病问诊诊断治疗预防
    

猪病问诊:动物体温升高又和临床意义~谢谢\(^o^)/~

动物体温升高又和临床意义~谢谢\(^o^)/~
动物体温升高又和临床意义~谢谢\(^o^)/~
-----
体温在恒温动物中,正常的细胞功能依赖于相对的体温恒定。体温是产热与散热守恒的结果,由下丘脑内调节生产和行为活动的中枢所控制。通过颤抖,非颤抖性生热运动、采食、代谢及某些激素的分泌而增加产热。在草食动物中,胃肠道的细菌发酵是另一个热源。外周血管收缩和减少散热面积的行为反应,使体热得以贮存,处于过热环境中的动物寻求较凉环境,以加速散热。机体通过辐射、传导、呼吸道和皮肤的水蒸发而失热;少量通过粪尿丢失。通过暴露更多的表面积,较凉环境,外周血管扩张、疼痛和出汗可增加散热。由于毛皮减少散热能力,所以,浓毛皮和黑毛皮动物对高温是敏感的。反刍兽排汗机能有限,所以它们的蒸发性散热是不起作用的。在温血或恒温动物中,品种之间,有时个体之间,确切的体温是不同的。正常的体温差异可从低至35℃到高43℃。机体外周部分的温度是不同的,多数由于环境温度和绝热所致。直肠温度代表体温,差异不大。基础体温可在早晨动物不受刺激时和休息后测得。正常变化:健康动物的体温受昼行性变化的影响较小。白天体温升高,夜晚体温下降。大动物如马、牛、象有0.5℃左右的昼行性变化。某些动物如骆驼队大的环境温度变化能适应并能限制饮水,体温的昼行性波动多至5℃。不同程度的体温过高可能是由于过劳、兴奋,或长期暴露在高热或潮湿环境所致。由散热减少所致的体温过高可严重影响正常功能,例如,遭受过高环境温度的乳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及产奶量减少。散热与失水有关。母畜在妊娠期遭受体温过高后,引起胚胎发生畸形。缺水时,脱水引起出汗抑制,从而导致体温过高。通过给水能很快治愈。体温的季节性变化与环境应激和繁殖周期有关。在寒冷季节,直肠温度比夏季低1℃。排卵前,基础体温比前几天低1℃。在发情期,体温偏高。妊娠前半期,体温略高于正常。幼畜体温比老龄动物的更不稳定,昼夜波动比较大。发热由细菌、病毒或化学致热源引起。是为了发挥高于正常的功能,体温调节中枢重新“校正”的结果。在很多动物中,前列腺素对重新调节体温是有作用的,这就是阿司匹林退烧的功效所在。初生仔畜在感染后不立即表现发热,但在几天之内,动物对感染的反应比成年动物强烈的多。在老龄动物中,甚至严重感染时,体温变化不大或无变化。昼行性发热显示慢性感染,白天体温可升高几度,但晚上恢复到正常。很多感染通过诱发起保护作用的多形核白细胞产生内源性致热源(白细胞介素1)而引起发热。这种致热源可通过血脑屏障以校正脑内的体温调节中枢。在急性感染中,体温可高于正常几度达几天,有时温度昼夜波动加大。有些慢性感染的复发性发热(如布氏杆菌病),以体温升高几天,而后又回到正常几天为特征。寒战一般是发热的前兆,是产热与热量维持的一个过程。开始时显示极度兴奋,颤抖,寻找温暖环境,减少体表面积以保温(称为蜷缩)。在寒颤期,体温也正在升高,通过补液可退热。持续性发热可引起氯化钠丢失和脑损伤。在高温季节发热后,牛和马应补盐以补充损失。与长期发热和高温有关的酸碱和电解质不平衡可引起酸中毒。如果持续发热,可引起痉挛而导致过热,脑损害以及可能死亡。发热可通过给动物用冷浴,或在小动物用酒精棉擦洗以降温治疗。惊厥可用镇静剂或巴比妥酸盐麻醉剂控制。生命可忍受的最大体温是高于正常体温的5℃。体温过低:『在冬眠动物,当皮肤或血液被降温到足够使体温下降时,代谢和生理过程变慢。呼吸和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和失去知觉。在直肠温度低于28℃时,丧失恢复正常温度的能力,但动物仍继续存活,如果提供外源性热,温度恢复到正常。这种现象』也被广泛应用于人的心脑外科。在体温过低状态下,细胞,尤其是神经元的氧需要量大大减少,循环可能停止相当长的时间。体温下降见于濒死期。在传染病中预后不良。在意外性体温过低时,动物应带入温暖环境,缓慢地温暖到正常温度。发热fever1、概念 发热是致热原pyrogen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和散热过少,导致体温超出正常范围的一种临床症状。1.1原因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临床上大致分为两类。1.1.1感染性 见于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霉形体、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不论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主要是由于病原体的代谢产物或其毒素作用于白细胞而产生致热原,从而导致发热。1.1.2非感染性 1.1.2.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主要是机械性、物理性和化学性损伤(如外伤或手术引起的大面积损伤、心肌梗死、内脏出血、溶血性疾病等)。1.1.2.2变态反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注射异种动物血清或疫苗接种、药物过敏等。1.1.2.3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犬、甲状腺功能亢进。1.1.2.4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如热射病、日射病、过量使用镇静药物引起的中毒等。2、发生机理2.1致热源的作用致热源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两大类。2.1.1外源性致热原: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虫及其产物(感染性致热原)和炎性渗出物、无菌性崩解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等(非感染性致热原)两类。这些物质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酸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等,使其产生并释放出内源性致热原,通过内源性致热原的作用机制引起发热。2.1.2内源性致热原:又称白细胞致热原,包括白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干扰素等。这些物质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其温阀上升,由此(1)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强(2)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阵缩(3)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从而导致体温升高。2.2物理化学因素的作用 环境温度过高,湿度过大。2.3其他因素 颅外伤、炎症或出血等直接使体温调节中枢受到损害;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因素使代谢旺盛、产热过多。2.4由于体温过高,动物的食欲减退或废绝,摄入的能量大大减少。由于体液丢失,耗能增加,导致机体代谢障碍,神经、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等系统的功能紊乱,出现一系列症状。3、临床表现3.1热候 又称为发热综合征。主要表现精神沉郁,低头耷耳,甚至呈昏睡状态;食欲减退或废绝;呼吸和心跳频率增加,体温每升高1℃,其基础代谢水平增加12.6%,心率增加4~8次;肠音减弱,反刍动物表现前胃弛缓,反刍减少或停止;粪干小,消化紊乱;皮温增高,末梢冰凉,多汗,恶寒;尿量减少,有的出现蛋白尿;腺体分泌减少。3.2发热的程度3.2.1微热:体温超过正常范围0.5~1.0℃。常见于局限性炎症和病情较轻,如感冒、鼻卡他、口炎、胃卡他和消化不良等。3.2.2中热:体温超过正常范围1~2℃。见于消化道和呼吸道的一般性炎症及某些亚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如胃肠炎、咽炎、喉炎、支气管炎、牛结核病、布氏杆菌病、慢性马鼻疽等。3.2.3高热:体温超过正常范围2~3℃。见于急性感染性疾病和实质器官的广泛性炎症,如猪瘟、猪肺疫、牛瘟、牛肺疫、牛出败、流感、马腺疫、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急性弥漫性胸膜炎和腹膜炎等。3.2.4过高热:体温超过正常范围3℃以上的发热,见于某些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如猪丹毒炭疽、马腺疫、马传贫等,也见于日射病和热射病。3.3体温曲线和热型 在诊疗疾病时,每日早晚各测一次体温,并按时记录在特制的表格内,然后连成曲线进行分析,称为体温曲线。当动物患发热性疾病时,体温曲线可呈现各种形状有规律的变化,称为热型。3.3.1稽留热:高热持续数天,昼夜温差1℃以内。常见于猪瘟、猪丹毒、炭疽、牛肺疫、马胸疫、马传贫、流感、大叶性肺炎等。3.3.2弛张热:体温升高后波动范围较大,昼夜温差超过1℃,但不易恢复到正常体温。常见于小叶性肺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风湿热、结核病、各种化脓性感染、败血病等。3.3.3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无热期和高热期在短时间内反复交替出现。主要见于血液原虫病和马传贫。3.3.4不规则热:发热的曲线无一定规律性,多见于非典型经过的疾病,如布氏杆菌病、渗出性胸膜肺炎、慢性结核等。4、伴随症状4.1腹泻 常见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梭菌性肠炎、牛病毒性腹泻、牛衣原体性肠炎、猪传染性胃肠炎、猪瘟、猪流行性腹泻、猪痢疾、犬和猪细小病毒病、犬传染性肝炎等。4.2呼吸系统症状 常见于流行性感冒、马胸疫、牛肺疫、牛恶性卡他热、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出血性败血症、猪肺疫、猪气喘病、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犬疱疹病毒病、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支气管炎等。4.3皮肤和粘膜病变 常见于口蹄疫、牛恶性卡他热、痘病、气肿疽、伪狂犬病、蓝舌病、羊链球菌病、猪瘟、猪丹毒、猪水泡病、马腺疫、犬传染性肝炎、蜂窝织炎、药物疹等。4.4神经症状 应考虑日射病、热射病、乙型脑炎、传染性脑脊髓炎、李氏杆菌病等。4.5黄疸、贫血和血尿 主要见于血液原虫病、附红细胞体病、钩端螺旋体病等。4.6流产 主要见于布氏杆菌病、衣原体病、马沙门氏菌病等。4.7淋巴结肿大 常见于马腺疫、猪链球菌病、马流感、白血病、淋巴结核症、血液原虫病等。5、鉴别诊断思路发热的原因繁多,伴发临床体征复杂。5.1首先排除生理性因素引起的体温升高 动物体温受年龄、性别、品种、生产性能、生理状态、外界环境气温以及昼夜变化的影响。动物体温的生理波动有昼夜节律(属生物节律),如牛的直肠温度下午比清晨约高0.5℃。小牛、兴奋状态的牛、暴露在高温和高湿环境中的牛体温可达39.5℃或更高(个人经验:立秋前后每天17:00左右,长春地区奶牛体温普遍在40℃以上持续几天,但清晨体温正常,干奶牛、泌乳牛和新产牛都是如此);生产性能高的品种体温较高;但生理性因素引起的体温升高往往是暂时的,而且不伴有热候,容易与病理性发热相区别。5.2发热在畜群中是群发还是散发 散发性发热常见于组织损伤、免疫反应性疾病和一般的炎症性疾病,没有传染性。群发性发热一般见于全身性感染、环境温度过高和疫苗注射,如果能排除外界高温或烈日暴晒以及免疫接种,首先应该考虑传染病或血液原虫病。5.3考虑发热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微热提示病程轻微或局限性炎,过高热见于某些重剧的急性传染病,也见于环境高温,或药物反应肾上腺素用量过大,常可发超高温43℃以上。5.4注意热型 热型是某些疾病发热规律的表现形式。如出现间歇热首先应该考虑血液原虫病,出现稽留热应该考虑急性烈性传染病和大叶性肺炎。5.5观察退热效应 退热效应是指动物体温降至常温及其降温后的反应状态。退热效应有以下几种情况5.5.1自发退热:这是一种疾病经过中的定型退热效应,如大叶性肺炎在稽留7~9天高热后,体温骤降或逐渐降至常温,不再升高。5.5.2间歇热的无热期:严格来说,这种退热效应也是一种自发退热,但体温自发退至常温后一段时间内会再度发热。5.5.3药物退热:使用解热镇痛药等退热药后,可出现数小时的退热效应,但药效过后可再度发热。5.5.4特异性退热:全身感染、血液原虫病时使用特异性抗生素及抗原虫药后,病原体被抑制或杀死,炎症被控制并消散,体温自然下降,不再升高。5.6温差倒转 健康动物体温清晨最低,傍晚最高,昼夜温差在0.5~1℃之间。在某些疾病(如慢性马传贫)经常上午体温高,下午体温低。5.7注意发热时的伴随症状 注意发热时的主要症状,并与其联系进行综合分析,常可提示比较明确的诊断方向。奶牛的体温《奶牛疾病学》雷布汗奶牛的正常体温范围是38~39.17℃,其他作者认为其上限可达39.5℃,但这已超过温带一般奶牛正常的体温。小牛、兴奋状态的牛或暴露在高温或高湿环境中的牛体温可达39.5℃或更高。除非这些情况存在,否则不应视为一般牛的正常体温。当环境温度低于体温、牛患有低血钙症、暴露于极冷的冬天、血容量减少或脓毒性休克时可发生真正的体温过低。当直肠积气或直肠温度计在支持内放置时间过短时可发生假的体温过低。体温升高可能是内源性的(发热),亦可能是外源性的(中暑虚脱、日射病)。通常外源性体温升高在进行一般检查和环境估测时可得到合理的解释。值得注意的是低血钙牛或躺卧牛—尤其是黑毛面积大于白毛面积的牛不能躲避太阳照射或外界温度比其体温高时,亦会导致体温升高。把39.5℃或39.17℃作为正常体温的上限是有微妙差别的,这是作者根据对确诊患有慢性腹膜炎的住院病例牛观察得来的。这些牛每日的体温就保持在39.17~39.5℃之间。因此,除非怀疑外源性温度过高,当牛的直肠温度高于39.17℃时大夫就应想到牛可能患有炎症性疾病。但不能用正常体温排除所有炎症性感染性疾病。例如,我们临诊工作中,已经被确诊为创伤性网胃炎的牛至少有50%保持正常体温,其他专家亦观察到类似现象;『患肠杆菌性乳腺炎的卧地的低血钙围产期牛可能体温正常,因为低血钙造成的低体温抵消了肠杆菌性乳腺炎引起的体温过高。有些病牛出现战栗、被毛逆立这些与发热及内毒素血症有关的早期非特异性症状,还可能出现巩膜充血和瞳孔缩小。乳牛已有的衰弱与低血钙、低钾血症或其它代谢性疾病有关,而深度的衰弱则是急性内毒素血症的结果。牛卧地后更加预后不良,给乳腺炎的诊断也带来了困难。所有的倒卧牛,特别是临产期和泌乳早期的牛,应仔细检查它们的乳房和乳汁,排除肠杆菌性乳腺炎【因为内毒素可导致瘤胃停滞、肠梗阻及减慢肠道对钙的吸收。此外,由于乳牛的食欲下降,钙的摄入减少,还有奶钙的流失(虽然因病减少,仍然严重流失),所以,低血钙症在急性肠杆菌性乳腺炎的乳牛非常普遍。最急性和急性肠杆菌性乳腺炎乳牛一开始就出现卧地的症状也不是不常见】。这时首选抗炎药物是氟胺烟酸葡胺,然后是阿司匹林,严重脱水时考虑到胃肠道和肾毒性慎用或者使用同时纠正脱水症状。』应该强调的是:发热是机体对脓毒血症、毒血症或致热物质的保护性生理反应。它是机体破坏微生物和激发保护性防御机制的手段。牛发热不应被抗炎或退热药物所掩盖。牛没有发热后继发蹄叶炎的倾向,而马则是如此。因此,原发病(不是发热)应该得到治疗。发热为大夫评价牛对原发病治疗的临床反应提供了极好的指标。热射病热射病必须与其他传染性疾病做鉴别诊断。必须将高热和真正的发热区别开来。1.病因学周围环境高热,高温时能产生热应激,当情况严重时,会引起热射病。牛在外置、运输、躺卧或生活在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受到热应激时易发生热射病。牛在患有呼吸道病或因其它疾病而引起发热时,也易发生热射病。血钙过低或丧失体温调节能力的牛,在通风不良的环境中躺卧或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受太阳光直射也会得热射病。奶牛遭受热应激而又通风或降温不良时,体温一般在39.72℃或稍高一些,只要很小的热应激体温便会升到41.11℃或更高。在春末和夏初,提前出现的高热和高湿天气,可使尚未完全脱去冬毛因而散热较差的母牛和小母牛发生热射病。牛主要靠呼吸道散热,散热过程中会造成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难的恶性循环,最终引起妨碍散热的水肿。热射病常发生于成年奶牛,有时也见于青年牛或犊牛。2.临床症状和诊断呼吸急促>76次/min和直肠温度高于40.56℃是热射病的标志。许多牛开始表现张口呼吸、流涎、表情忧郁。心率为110次/min以上是常见的。严重的病例发生明显的肺水肿,表现为鼻腔和嘴中有大量的泡沫性分泌物。患牛体温继续升高,虚脱,虚弱,当体温超过41.11℃时病畜卧地。当体温高于42.22℃时,可造成神经损伤。根据呼吸急促、心动过速、高热、活动性呼吸困难、肺水肿、张口呼吸的临床症状,可做出诊断,但对相关疾病或并发症也要考虑进行诊断和治疗。例如,当牛患有脓毒性乳腺炎、子宫炎或肺炎而发烧时,更易患热射病。躺卧在通风不良环境中或阳光直射下的低血钙患牛,除了治疗热射病外还要用钙剂治疗。处置或移动热射病患牛会加重病情。应通过全面的物理检查尽可能排除极度发热的其他原因。3.治疗3.1一旦诊断为热射病,应停止与处置和移动有关的所有热应激。如果有可能,用冷水浇患牛全身或放置大的风扇降温。同时用风扇吹牛的头部和用冷水浇淋是最好的方法。用酒精降温不如水降温有效,因为没有足够的酒精来给成年母牛降温。3.2如果怀疑是肺水肿,那么应该按0.5~1.0mg/kg的剂量使用速尿。3.3对低血钙症进行治疗时,静脉内输入钙剂过程中应该特别仔细,因为患畜已出现心动过速(≥120次/min),并且要对患畜保定,还应避免过度约束。3.4非固醇类消炎药和一个剂量的强的松龙琥珀酸盐有助于重症虚脱病例(非孕畜)的治疗。3.5病情稳定后应马上治疗并发症或代谢性疾病。但低血钙患畜是个例外,在患畜转移到有凉水处之前应对低血钙症进行治疗。3.6治疗中要不断地测量直肠温度,直到温度降低致40.0℃以下或心动过速和呼吸急促现象减轻时。风扇也应该一直放在牛头前面,并且直接吹到牛身上的空气越多越好。本病愈后良好,除非母牛躺倒,虚脱而不能转移到可用水或风扇的地方。但当病牛的直肠温度超过42.22℃时,预后不良 以上摘自 畜牧人论坛 htz1 <a href="http://www。xumuren。cn/thread-284939-1-1.html" target="_blank">http://www。xumuren。cn/thread-284939-1-1.html</a>
畜牧导航: 养猪资讯   猪价格行情   养猪技术   猪病防治   饲养管理   养猪问答   养猪视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2017320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 实名网站 360认证 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