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搜索更多精品课程:
热 门:外科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肤性病学骨科学全科医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影像药 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生物技术制药生药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卫生毒理学检 验:理化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护 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 社区护理五官护理护理学内科护理护理管理学中 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口 腔: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组织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医用化学其 它:人体解剖学卫生统计学人体寄生虫学仪器分析健康评估流行病学临床麻醉学社会心理学康复医学法医学核医学危重病学中国医史学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其它 > 中药学 > 正文:中药学电子教材:温里药
    

中药学-电子教材:温里药

中药学:电子教材 温里药:温里药【目的要求】 1.通过本章学习,应当掌握温里药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注意;了解温里药的含义以及散寒止痛、回阳救逆等有关功效术语的含义。2.通过本章具体药物的学习,掌握附子、干肉桂吴茱萸的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用法和特殊使用注意;熟悉花椒丁香茴香的功效、主治及特殊使用注意;了解高良姜胡椒荜茇的功效。【概述】1.含义以温里散寒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

里药

【目的要求】

1.通过本章学习,应当掌握温里药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注意;了解温里药的含义以及散寒止痛、回阳救逆等有关功效术语的含义。

2.通过本章具体药物的学习,掌握附子、干肉桂吴茱萸的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用法和特殊使用注意;熟悉花椒丁香茴香的功效、主治及特殊使用注意;了解高良姜胡椒荜茇的功效。

【概述】

1含义

以温里散寒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称祛寒药。

2.性能特点

温里药味辛而药性温热。其辛能行散,温热祛寒。主要归脾、胃、肝、肾、心、肺经。以温散在里之寒邪。因其主要归经不同,而分别具有温脾,温胃,温肾,暖肝,温心,温肺,温通经脉等多种不同的功效。部分药物还兼能助阳,回阳。

3.功效与主治

功效:温里散寒,寒性凝滞而主痛,温散寒凝,通行经脉,又具有散寒止痛之功。

主治:主要适用于里寒证。具体包括:

⑴脾胃受寒,或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食欲不振,舌淡苔白等;

⑵肝经受寒证,症见少腹冷痛,寒疝作痛,或厥阴头痛等;

⑶肾中有寒,或肾阳不足证,症见腰膝冷痛,阳痿宫寒,夜尿频多,遗尿滑精等;

⑷心肾阳虚证,症见畏寒肢冷,心悸怔忡,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等;

⑸肺寒痰饮证,症见痰鸣咳喘,痰白清稀,舌淡白而滑等;

亡阳证,症见畏寒蜷卧,汗出神疲,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里寒证已如上述,功效术语尚有温里祛(散)寒,散寒(温里)止痛,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温肺化饮等。温里祛(散)寒,是指温热性药物消除在里之寒邪,以消除或缓解里寒证的治疗作用。散寒(温里)止痛,是指药物消散在里之寒邪,并可直接缓解疼痛的治疗作用。温中散寒,是指药物温散中焦(脾胃)的寒邪,以消除或缓解脾胃寒证的治疗作用。其中又能直接缓解脘腹疼痛者,称为温中止痛。回阳救逆,是指药物扶助心肾阳气,以急救亡阳证的治疗作用。其中仅能温心复脉者,习惯称为回阳或回阳通脉。温肺化饮,是指药物温散肺中寒邪,并化除肺中痰饮,以治疗寒痰冷饮伏肺而咳喘痰多清稀之证的治疗作用。

4.配伍应用

使用本类药物应根据不同证候作适当配伍。

⑴若外寒内侵,而表寒未解者,当与辛温解表药配伍,以表里双解;

⑵寒主收引,兼见气滞者,常与行气药配伍,以温通气机;

⑶寒凝经脉,兼见血瘀者,宜与活血祛瘀药配伍,以温通经脉;

⑷寒与湿合,寒湿内阻者,宜与芳香化湿药配伍,以温散寒湿;

⑸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虚寒相兼,宜与补阳药配伍,以温阳散寒;

⑹若阳虚气脱者,宜与大补元气药配伍,以补气回阳固脱。

5.使用注意

⑴本类药物性多辛温燥烈,易耗伤阴液,动火助热,故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忌用;

⑵孕妇及气候炎热时宜慎用。

⑶部分药物有毒,应注意炮制、剂量及用法,避免中毒,以保证用药安全。

附子《神农本草经》

毛茛科草本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四川及湖北、湖南等地。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收。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子(黑顺片)、白附片用。

【性味归经】辛、甘,热。有毒。归心、肾、肝、脾经。

【功效应用】

1.回阳救逆

用于亡阳证。

本品秉性纯阳,辛甘大热,能助心阳以复脉,补命门之火以救散失之元阳,并能散寒却阴,以利阳气恢复,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适用于亡阳证。

⑴若久病阳衰,或阴寒内盛,或大吐、大泻、大汗所致的四肢逆冷、脉微欲绝者,常与干姜配伍,既能增强回阳救逆之功,又能降低其毒性,如《伤寒论》四逆汤

⑵若阳气暴脱,伴元气大亏所致的大汗自出、手足厥冷、呼吸微弱、脉微欲绝者,常与大补元气之人参同用,以回阳救逆,补气固脱,如《正体类要》参附汤,临床更以参附注射液急救回阳。

2.补火助阳

用于阳虚证。

本品辛甘大热,补火助阳,能下助肾阳,中温脾阳,上助心阳,故肾、脾、心等多种阳虚证皆可选用。

⑴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的形寒肢冷、腰膝酸痛、夜尿频多、阳痿宫寒,多与温补肾阳之鹿角胶、肉桂、杜仲等药配伍,以增强温助肾阳的疗效,如《景岳全书》右归丸

⑵若脾肾阳虚,阴寒内盛的脘腹冷痛、食少便溏或泄泻,宜与干姜、白术等温中助阳药配伍,如《和剂局方》附子理中汤;

⑶治脾肾阳虚,水湿内停的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常与健脾利水药白术、茯苓等配伍,以温阳利水,如《伤寒论》真武汤;

⑷治脾阳不足,寒湿内阻的阴黄,证见身目发黄、黄色晦暗、畏寒腹胀,常与利湿退黄药茵陈、茯苓等配伍,以温里退黄,如《张氏医通》茵陈四逆汤;

⑸治心阳不足的心悸气短、胸痹心痛、形寒肢冷,可与肉桂、三七、人参等温阳益气宽胸药配伍,以温通心阳;

⑹治阳虚外感风寒的恶寒重、发热轻、倦怠嗜卧,应与麻黄细辛等发散风寒药配伍,以助阳解表,如《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3.散寒止痛

用于寒凝疼痛证。

本品辛散温通,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为寒凝疼痛的常用药。

⑴治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尤善于治寒痹痛剧者。常与桂枝、白术等祛风湿、散寒止痛药配伍,如《伤寒论》甘草附子汤;

⑵治寒凝气滞腹痛,宜与行气止痛药玄胡索、木香等配伍,如《济生方》玄附汤。

【用法用量】煎服,3~15g。宜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感为度。

【使用注意】

⑴本品辛热燥烈,易伤阴助火,故热证、阴虚阳亢及孕妇忌用。

⑵本品有毒,内服须炮制,并注意用量和煎煮方法以免中毒。

【参考资料】

本品有毒,内服不慎可引起中毒。中毒症状多在服药后10分钟至2小时出现,轻者,口、舌及全身发麻,恶心呕吐,胸部有重压感,呼吸紧迫;中度者,烦躁汗出,面色苍白,皮肤发冷,四肢抽搐,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心律紊乱;重度者,口唇指端发绀,神志不清或昏迷,以致循环或呼吸衰竭而死亡。

中毒解救:轻度中毒,可用绿豆60g,黄连6g,甘草15g,生姜15g,红糖适量,水煎服或鼻词;还可用蜂蜜50~120g,用凉开水冲服;严重中毒者,用大剂量阿托品解救。

导致附子中毒的原因颇多,有药材品种不清、炮制方法不当、内服剂量过大、煎煮时间过短以及机体对药物敏感性等多种因素,而其中最为重要或多见的原因是煎煮时间过短所致。因此,凡附子作为汤剂内服,必须煎至口尝无麻感为度,以免中毒。久煎除对镇痛、抗炎的作用有一定影响外,并不影响强心作用。

附子药材,过去由于加工炮制方法的不同,商品规格有数十种,而现在已简化,只保留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等数种。盐附子,即将泥附子洗净后,取较大者用食盐和胆巴液浸制而成;黑顺片,即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用胆巴水浸煮后,加黄糖及菜油制成的调色剂调制成浓茶色而成;白附片,即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用胆巴水浸煮后,去皮切片,硫黄熏、晒而成。

在“十八反”中,认为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因附子为“乌头类”药物,故《药典》亦规定本品不宜与以上药物同用。

干姜《神农本草经》

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四川、广东、湖北等地。均系栽培。冬季采收。切片晒干或低温烘干,生用。

【性味归经】辛,热。归脾、胃、心、肺经。

【功效应用】

1.温中散寒

用于脾胃寒证。

本品辛散性热,主入脾胃经,长于温散中焦寒邪,具有健运脾胃功能。故凡脾胃寒证,无论外寒内侵,还是阳气不足的寒证皆宜选用。

⑴治脾胃寒证,可单用,如《外台秘要》以本品研末服;也可与高良姜、吴茱萸、花椒等温中散寒药配伍。

⑵若胃寒呕吐,常与半夏、吴茱萸等温中降逆止呕药配伍;

⑶若脾胃虚寒,脘腹冷痛,食欲不振,饮食减少,呕吐泄泻,常与补气健脾药人参、白术等配伍,如《伤寒论》理中汤。

2.回阳通脉

用于亡阳证。

每与附子相须为用,以增强回阳救逆之功,并可降低附子的毒烈之性,如《伤寒论》四逆汤,以之与附子等药同用。

3.温肺化饮。

用于寒饮咳喘。

本品辛热,入脾胃肺经,既能温散肺中寒邪,以利肺之宣降,而痰饮可化,又能温运脾胃,以去湿浊,可绝生痰之源,故常用治寒痰水饮迫肺所致的形寒背冷,痰多清稀,咳嗽或喘息者,多与温肺化饮,止咳平喘之细辛、五味子、麻黄等配伍,如《伤寒论》小青龙汤。

【用法用量】煎服,3~10g。

肉桂《神农本草经》

为樟科乔木肉桂的树皮。主产于广西、广东、海南等地。多在秋季剥取。因剥取部位及品质的不同而加工成多种规格,常见的有企边桂、板桂、桂通等。生用。

【性味归经】辛、甘,热。归脾、肾、心、肝经。

【功效应用】

1.补火助阳

用于阳虚证。

本品辛甘大热,补火助阳,有类似于附子温补肾阳,温运脾阳和温助心阳的作用,为补火助阳要药,适用于肾、脾、心等多种阳虚证。并常与附子相须为用,以增强补火助阳之功。

⑴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的畏寒肢冷、腰膝软弱、夜尿频多、阳痿宫寒、滑精早泄,常与温补肾阳药附子、鹿角胶菟丝子等配伍,如《景岳全书》右归丸;

⑵治脾肾阳虚的四肢逆冷,食少神疲、大便稀溏,常与温脾补肾药附子、人参、白术等配伍,如《三因方》桂附理中汤;

⑶治心阳不足,心悸气短、胸闷不舒,常与温阳补气药人参、黄芪薤白等配伍,如《博爱心鉴》保元汤

2.散寒止痛

用于寒凝疼痛证。

本品辛甘大热,既能温通经脉,运行气血,又能散寒止痛,故为治寒凝诸痛之良药。

⑴治寒邪内侵,或脾胃虚寒的脘腹冷痛,可单用,如《圣惠方》以本品研末,酒煎服;或与干姜、高良姜、荜茇等配伍;

⑵若治胸阳不振,寒邪内侵的胸痹心痛,可与附子、干姜、高良姜等散寒止痛药或川芎郁金丹参等活血止痛药配伍;

⑶治风寒湿痹,或寒邪偏盛的痛痹,常与独活桑寄生、杜仲等祛风湿、补肝肾药配伍,如《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治寒疝腹痛,常与小茴香、吴茱萸、乌药等温里散寒、行气止痛药配伍如《景岳全书》暖肝煎;

⑷对于冲任虚寒,寒凝血滞的痛经闭经,常与温经散寒、活血止痛药干姜、小茴香、川芎等同用,如《医林改错》少腹逐瘀汤

⑸若治阳虚寒凝的阴疽肿痛,常与温经通阳、散寒行滞的白芥子、麻黄、鹿角胶等药同用,如《外科全生集》阳和汤

3.温经通脉。

用于寒凝血瘀证。

本品能温通血脉,促进血行,消除瘀滞,常用于寒邪凝滞的瘀血证

⑴若治妇人产后瘀血阻滞,恶露不尽,腹痛不止,可单用,如《肘后方》以本品研末,温酒送服,治产后瘀阻腹痛;也可与当归、川芎等活血化瘀药配伍;

⑵若治妇女气滞血瘀的癥瘕积聚,常与行气活血、祛瘀消癥药莪术仁、赤芍枳壳等同用,如《济阴纲目》蓬莪术丸;

⑶若寒凝血滞,月经不畅,或经闭,常与活血调经药红花、当归、香附等同用,如《古今医鉴》通经四物汤

⑷若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常与活血祛瘀药当归、川芎、泽兰等配伍,如《博济方》当归散。

此外,本品能温运阳气,有鼓舞气血生长的功能。若久病体虚,气血不足的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黄、心悸失眠、头晕目眩,当与人参、当归等益气补血药配伍,能增加补气补血之功,如《和剂局方》人参养营汤,《医学发明》十全大补汤;若气血虚寒,疮脓成不溃,或溃后久不收敛,本品散寒通阳,促进气血生长,有利于疮疡溃破和愈合,常与黄芪、当归等补气血药同用,如《圣济总录》托里黄芪汤

【用法用量】煎服,1~4.5g,宜后下;研末冲服,每次1~2g。

【使用注意】

⑴本品辛热,耗阴动血,故阴虚火旺,血热出血者忌用;孕妇慎用;

⑵不宜与赤石脂同用(十九畏)。

吴茱萸《神农本草经》

芸香科灌木或小乔木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接近成熟的果实。主产于贵州、广西、四川等地。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采收。生用或制用。

【性味归经】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

【功效应用】

1.散寒,止痛

用于寒凝疼痛证。

本品辛散苦泄,性热祛寒,善人肝经,既散肝经之寒邪,又解肝经之郁滞,并有良好的止痛作用,为治肝寒气滞诸痛要药。

⑴治中焦虚寒,肝气上逆的厥阴头痛,本品能散寒降逆止痛,常与生姜等温中降逆药配伍,如《金匮要略》吴茱萸汤

⑵治肝郁胃寒,或中焦虚寒,脘腹冷痛,常与高良姜、砂仁、丁香等药配伍;

⑶治寒凝肝经,疝气疼痛,常与温经散寒、行气止痛药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配伍,如《医方简义》导气汤;

⑷若治寒凝肝经,肝气不舒,冲任不利,血行不畅,经产腹痛,常与温经散寒、和血养血药桂枝、当归、川芎等配伍,如《金匮要略》温经汤

⑸若治寒湿侵袭,脚气肿痛,本品有散寒燥湿、止痛之功,常与宣散湿浊药槟椰、木瓜、紫苏等配伍,如《证治准绳》鸡鸣散

2.止呕

用于胃寒呕吐证。

本品温中止呕,适用于胃寒呕吐、呃逆之证。常与半夏、生姜等温胃止呕药同用;

若治肝郁化火,肝火犯胃,或胃中有热,胃失和降,呕吐吞酸,则与清热止呕药黄连同用,如《丹溪心法》左金丸

3.燥湿

用于虚寒泄泻。

本品苦热,性热散寒,味苦燥湿,能散寒燥湿以止泻。

⑴治寒湿泄泻,可以单用,或与其他温中燥湿药同用;

⑵若治脾肾虚寒的五更泄泻,常与温补脾肾、涩肠止泻药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等配伍,如《证治准绳》四神丸。

此外,用于湿疹,湿疮。本品外用有燥湿止痒作用。治疗湿疹,湿疮,可单用,或与收湿止痒药配伍,煎洗或干粉撒布患处。若以本品研末用米醋调敷足心(涌泉穴),还可治口疮和高血压

【用法用量】煎服,1.5~4.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辛热燥烈,易耗气动火,故不宜多用、久服。

小茴香《药性论》

为伞形科草本植物茴香的成熟果实。全国各地均有栽培。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生用或盐水炙用。

【性味归经】辛,温。归肝、肾、脾、胃经。

【功效应用】

1.散寒止痛

用于疝气痛。

本品辛香温散,既能温肾暖肝,又能行气止痛,为治寒疝疼痛之要药。

⑴寒凝气滞,疝气疼痛,可单用。也可与行气散寒止痛药吴茱萸、乌药、青皮、木香等配伍,如《医学发明》天台乌药散;

⑵若肝郁肾寒,睾丸偏坠胀痛,常与行气止痛药橘核荔枝核等配伍,如《张氏医通》香橘散。

(3)用于肝经受寒,少腹冷痛,或冲任虚寒,气滞血瘀的痛经。多与温经活血、行气止痛药肉桂、当归、川芎、香附子等配伍,如《医林改错》少腹逐瘀汤。

2.理气和中

用于中焦虚寒,气滞腹痛。

本品气味芳香,具有温中散寒,醒脾开胃,行气止痛之功。

⑴治胃寒气滞的脘腹胀痛,常与高良姜、香附、乌药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药同用;

⑵治脾胃虚寒,脘腹胀痛,呕吐食少,常与白术、橘皮、砂仁等温中行气、补气健脾药同用。

此外,本品炒热布包,温熨痛处,有良好的散寒止痛作用。可用于寒疝痛,睾丸偏坠,少腹冷痛。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用。

附药

   八角茴香为木兰科常绿小乔木八角茴香的成熟果实。又名大茴香、八角。性味功效与小茴香相似,但功力较弱,主要用作食物调味品,用法用量与小茴香同。

丁香《雷公炮炙论》

为桃金娘科乔木植物丁香的花蕾,习称公丁香。主产于坦桑尼亚、马来西亚,我国海南省也有栽培。通常于当年9月至次年3月,花蕾由绿转红时采收。生用。

【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应用】

1.温中降逆

用于胃寒呕吐、呃逆。

本品辛温,其性下行,善于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止呃,为治胃寒呕吐、呃逆之要药。

⑴治胃寒呕吐、呃逆,可单用,如《千金要方》以本品煎服,也可与生姜、半夏等温中止呕药配伍;

⑵治虚寒呕吐、呃逆,常与温中补气降逆药生姜、人参、柿蒂等配伍,如《症因脉治》丁香柿蒂散;

⑶治脾胃虚寒,吐泻食少,常与温中健脾药肉桂、吴茱萸、白术等配伍,如《圣惠方》丁香散。

2.散寒止痛

用于胃寒脘腹冷痛。

本品辛散温通力强,既能温散寒邪,消除凝滞,又能止痛。治胃寒脘腹冷痛,常与温中行气止痛药吴茱萸、干姜、砂仁等配伍。

3.温肾助阳

用于肾虚阳痿、宫冷。

本品温肾助阳,有壮阳起痿之功。常与补肾壮阳药yin羊藿、医学考研网巴戟天、附子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3g。

【使用注意】不宜与郁金同用(十九畏)。

 

附药

母丁香为丁香的成熟果实,又名鸡舌香。性味功效与公丁香相似,但气味较淡,功力较逊。用法用量与公丁香同。

高良姜《名医别录》

为姜科草本植物高良姜的根茎。主产于广东、广西、台湾等地。夏末秋初采挖生长4~6年的根茎。生用。

【性味归经】辛,热。归脾、胃经。

【功效应用】

温中散寒止痛止呕

1.用于胃寒腹痛。

⑴本品辛散温通,善于温散中焦寒邪,并能止痛。适用于胃寒脘腹冷痛。可单用,也可与干姜相须为用,如《和剂局方》二姜丸;或与肉桂、厚朴、砂仁等温中行气药配伍。

⑵治寒凝气滞,肝郁犯胃脘腹疼痛,常与行气疏肝药香附等配伍,如《良方集腋》良附丸

2.用于胃寒呕吐。

本品既能温中散寒,又能止呕。

⑴用于胃寒呕吐,常与半夏、生姜等温中止呕药配伍;

⑵若治虚寒呕吐,则与人参、白术、橘皮等药配伍。

【用法用量】煎服,3~6g;研末服,每次3g。

花椒《神农本草经》

为芸香科灌木或小乔木花椒或青椒的成熟果皮。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但以四川产者为佳,故又名川椒蜀椒。秋季采收,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辛,热。归脾、胃、肾经。

【功效应用】

1.温中止痛

用于中寒腹痛。

本品辛散温通,并能止痛。

⑴适用于寒凝中焦,脘腹冷痛,常与温中散寒止痛药干姜、附子等配伍,如《金匮要略》大建中汤

⑵若治寒湿阻中,腹痛泄泻者,常与燥湿行气药苍术、厚朴等配伍,如《普济方》椒术丸。

2.驱虫

用于虫积腹痛。

本品既能温中散寒,又能驱杀肠道寄生虫而止痛。

⑴治蛔虫腹痛,常与使君子乌梅等驱蛔药配伍;

⑵若虫积腹痛而寒热错杂,手足厥逆,烦闷吐蛔者,则与温里药和清热药干姜、黄柏、乌梅等配伍,如《金匮要略》乌梅丸

⑶若治蛲虫病,可用本品煎液保留灌肠。

3.外用杀虫止痒。

用于湿疹瘙痒,阴痒

本品外用有燥湿杀虫止痒之功。适用于皮肤湿疹瘙痒,阴痒。可单用本品煎水外洗,也可与祛风杀虫止痒药配伍,煎水外洗,或做成膏剂外涂患处。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

附药

椒目为花椒的种子。性味苦寒。归肺、肾、膀胱经。功能利水消肿、降气平喘。用于水肿胀满、痰饮咳喘等。用法用量:煎服,3~10g。

胡椒《雷公炮炙论》

为胡椒科藤本植物胡椒的接近成熟或成熟果实。主产于海南、广东、广西等地。秋末至次春果实呈暗绿色时采收,为黑胡椒;果实变红时采收,为白胡椒。生用,用时打碎。

【性味归经】辛,热。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

温中散寒,止痛

1.用于寒凝腹痛。

本品辛热温散,长于温中散寒止痛,适用于寒邪凝滞的脘腹冷痛。可单用,如《食疗本草》以本品研末,酒送服,或入猪肚炖服,也可与高良姜、荜茇等温中止痛药同用。

2.用于中寒呕吐,泄泻。

本品既能温暖脾胃,又有止呕止泻之功。适用于脾胃受寒之吐泻证。

⑴若胃寒呕吐,常与生姜、半夏等温中止呕药同用;

⑵若脾胃虚寒之泄泻,常与白术、吴茱萸等温中健脾药同用;亦可单用研末敷贴脐部。

此外,可作调味品,有开胃进食之功。

【用法用量】煎服,2~4g;研末服,每次0.6~1.5g。外用适量。

荜茇《雷公炮炙论》

为胡椒科藤本植物荜茇接近成熟或成熟果穗。产于海南、云南、广东等地。9~10月间果穗由绿变黑时采收,生用。

【性味归经】辛,热。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

温中散寒止痛

1.用于胃寒腹痛。

本品辛热,长于温胃散寒止痛,适用于胃寒凝滞,脘腹冷痛。可单用;也可与干姜、高良姜、肉桂等温中止痛药配伍,如《和剂局方》大已寒丸。

2.用于脾胃受寒之呕吐、泄泻。

本品辛热散寒,温暖脾胃,有止呕止泻之功。

⑴治胃寒呕吐,可单用,如《圣惠方》以本品为散,清粥饮调下;也可与肉桂、胡椒、厚朴等温胃止呕药配伍,如《圣济总录》荜茇散;

⑵治脾胃虚寒泄泻,常与肉豆蔻、干姜、白术等温中止泻药配伍,如《圣济总录》荜茇散。

【用法用量】煎服,1.5~3g。外用适量。

荜澄茄《雷公炮炙论》

为樟科乔木或灌木山鸡椒的成熟果实。主产于广西、广东、四川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生用。

【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肾、膀胱经。

【功效应用】

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1.用于胃寒腹痛。

本品辛散温通,善于温中散寒,行气止痛。适用于胃寒脘腹冷痛,可单用,或与高良姜、肉桂等温中止痛药配伍,如《宣明论方》荜澄茄丸。

2.用于胃寒呕吐、呃逆。

本品辛温,还具行气降逆,止呕止呃之功。适用于胃寒呕吐、呃逆,常与白豆蔻、半夏、丁香等温中止呕药配伍。

3.用于寒疝腹痛。多与吴茱萸、香附、乌药等温里散寒,行气止痛药同用。

此外,本品还能温肾,散膀胱之寒。用于下焦虚寒之小便不利,或寒湿郁滞之小便浑浊。多与萆薢、茯苓、乌药等温里散寒除湿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2~5g。

 

 

小结

【重点难点】

1.在性能方面本章药物应在着重理解其共性的基础上,重点掌握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的性能。因温里作用的特点是行散,加之各药俱有浓烈的芳香气或明显的辛辣剌激味,故其味的共性是辛。附子、肉桂助阳,属于补的作用范畴,而又有甘味;吴茱萸能燥湿,且滋味较苦,所以又有苦味。本章虽以温里为名,但各药并不一概定为温性,其中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等品,一般定为热性。以上四药的归经有同有异,其相同的是均可归脾(胃)经,附子、肉桂归肾、心、肝经,干姜又归心、肺经,吴茱萸又归肝经(其归肾经可以不掌握)。

2.在功效方面本章药物的功效应注意附子、肉桂、吴茱萸、小茴香,四药温里作用较广,既温脾胃,又温肝经等,且可止痛,故称其温里功效为散寒止痛。其余药物的温里作用多局限于脾胃,故称为温中(散寒)。除干姜无明显止痛作用之外,其余各药既温中,又止痛,故均将其温里作用称为温中止痛。肉桂长于入血分而散寒,故又有温经通脉的功效。附子与肉桂的助阳,包括助肾阳、助心阳与助脾阳三方面,而丁香之助阳,则只是助肾阳。花椒内服驱虫,主要是驱蛔虫。

3.在应用(主治)方面应注意功效为散寒止痛之药,既可主治中焦有寒之证,又可主治经脉受寒之头痛、身痛、腹痛、疝痛等;而功效为温中(或温中止痛)者,其主治仅有脾胃有寒之脘腹冷痛、呕吐泄泻、食少等。附子的散寒止痛,实有与川乌相似的祛风湿作用,故教材中强调主治寒痹证。肉桂入血分,温经通脉,可助活血药温通化瘀之力,故强调其主治寒凝血瘀诸证,其温运阳气、助生气血作用,又可用于气血不足之证。附子与肉桂主治阳虚证,则各种阳虚证均宜。吴茱萸止呕,宜于寒证,肝郁化火犯胃者亦可配伍使用。

4.在配伍方面应着重理解附子配伍干姜、附子配伍肉桂、附子配伍人参、肉桂配伍活血药、肉桂配伍补气血药的主要意义。

5.在药物比较方面应注意附子与肉桂、肉桂与桂枝在性能、功效与应用方面的异同,干姜与生姜在功效与主治方面的异同。

6.在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方面注意以下药物的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之处。附子为有毒之品,内服须炮制,用量不宜过大,且入药宜先煎半小时以上,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其辛热之性较强,燥热伤阴助火,故阴虚阳亢者及孕妇忌用。肉桂辛香浓烈,含挥发油,用量不宜过大,一般以2~5g为宜,入汤剂宜后下,常以粉末冲服,用量更小;其性辛热动血伤阴,忌用于阴虚火旺,血热出血者,慎用于孕妇,不宜与赤石脂同用。吴茱萸有小毒,其辛热之性易耗气动火,用量不宜过大,也不宜久用,以免中毒。小茴香、丁香、胡椒、荜茇、荜澄茄等均为辛香之品,含挥发油,用量不宜太大,入汤剂不宜久煎。

【复习思考题】

1.试述温里药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与配伍原则和使用注意。

2.附子、肉桂均为补火助阳之品,常相须为用,二药在功效主治上有何不同?

3.简述丁香的功效与主治病证。

4.比较干姜和生姜在性能与功效方面的异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