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如前所述,桂枝和芍药的使用前提正治预期和作用特点,是调和而非增损。
传统认为桂枝补阳的一个未被引起重视的原因,可能就是芍药之用为营阴外泄,需要补充汗源之说。但
自汗出者,为何就是营阴外泄?桂枝汤证有口渴欲饮等阴分不足之见证否?即便到了漏汗不止的桂枝汤加
附子汤证,伤寒论治也没有加补阴补津液药物,可见一般。如果如传统认为的那样丢失的是营阴,则必然导致阴虚证,或者同时在损失阳气。那得病之初就是阴阳两虚证了。事实显然不是。调和而非增损,既是桂枝芍药使用 的前提条件也是正治愈病邪去正安的基本要求。会不会出现阴阳得调和,整体阴阳出现同增通损的现象?打个简单的比方,和睦夫妻也有失和失调的时候,每次有效沟通关系调和后,感情基础是否会更加坚实?当然前提是依然和睦,而且引起失和的原因也不能是不可调和的原则性问题。因为已经不适合调和的办法来解决了。此是后话,暂不先表。
伤寒言桂枝汤证卫强而营弱。卫强是是指卫阳浮越不循常道因浮因郁
积聚而见多。假令桂枝解肌祛风消除病邪收敛通散浮阳使卫阳复位,则所谓卫强则消失,这是病理性卫强而不是正常卫气之增强。桂枝的作用结果看似损掉了这部分卫阳,但实质是把这部分卫阳搬回到原来应该和营阴相随行周流的位置。正常卫阳依赖于整体正阳,桂枝不得伤正阳,当然不得伤正常卫阳。同理自汗出者,也非营阴外泄,内经仍归咎于伤于风卫气不循常道所致。芍药之用亦不得对整体阴阳盛衰有明显影响,当然不用作补充营阴。所以也不存在芍药为营阴外泄而设之理。因为不存在明显的阴虚,所以不需要补阴。
卫阳卫外,并对营阴产生温煦作用。若卫阳浮越,离开本位,则就减弱或失去这种温煦作用,必然导致营阴功能的减弱。营阴性本偏于安静,凝滞,趋下,易于沉结。正常情况下必须得到卫阳得温煦才能与其相随行周流。阳加之阴谓之汗,今营阴所得之温煦大大减少,无阳之加阴何以成汗?桂枝汤证的自汗出与营阴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
伤寒之用桂枝芍药,当为
肉桂和
赤芍。下文所言桂枝与肉桂同,芍药即赤芍,不再一一说明。
桂枝辛温散收,芍药酸凉散敛。
从散的角度看,桂枝辛温散,赤芍酸凉散,一散阳郁,桂枝
甘草汤是也,一散阴结,桂枝去桂加
茯苓白术汤是也,
芍药甘草汤亦是也。且都能出入营血分。从收的角度看,桂枝能收不下之浮阳,桂枝甘
草龙骨
牡蛎汤是也(后世亦有肉桂引火归元之说),赤芍酸能敛不起之沉阴,小建中是也。此能散能收之药性特点暗合人体阴阳升降之机。
阳趋上,上极而能下,阴趋下,下极而能上。阳不上则郁,上而不下则浮。阴不下则结,下而不上则沉。阳在下不上则清阳下陷,阴在上不下则浊音阴不降。此与阴阳相离不相守之阴阳营卫脾胃失和可以互为因果。治之总属调和,或用桂枝原方,或随证增损药物以治。
从桂枝汤及其加减方来看,整体失和,上下兼顾,则桂芍同用,同用基础上还兼上或下的不同见证,则或加桂或加芍,或去桂或去芍,各随证以治。如不同用,则上以留桂为主,下以留芍为主。
转录一段
萝卜网友的:
【桂枝汤之曹颖甫版】桂枝能活“动脉”之血,芍药能活“静脉”之血。动脉之血由心脏放射,外达于毛细血管,桂枝助之发散,为阳;静脉之血由毛细血管收回,内归于心脏,芍药助之收敛,为阴。收敛之后,继以发散,发散之极,转又收敛。二者互为起讫,如环无端,是故收敛并无停滞之意,发散更非不复之谓。
收敛之后,继以发散,发散之极,转又收敛。二者互为起讫,如环无端,是故收敛并无停滞之意,发散更非不复之谓。此言同
或再加,活动脉血者,桂枝甘草汤是也,活静脉血者,芍药甘草汤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