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辨疱论治
    

脉法精微:辨疱论治

疱是指皮肤上发生限局性空腔含有液体的隆起损害,为皮肤病常见的基本损害之一。据笔者统计,在现代西医文献中记载的近2000种皮肤病中,可以伴有疱者,竟达200种以上。疱可单独出现,亦能与其它皮损如斑疹、丘疹、风团、结节等同时发生,或先后出现。疱的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疱壁、疱底、疱周、疱液亦有差别,或单腔,或多腔,诸此种种,可谓千姿百态。因此,观察疱的变化,对于诊治许多皮肤病,具有较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与疱相关的主要皮肤病,按照水疱、脓疱、血疱的不同,依据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在中医辨证论治方面,作一介绍。
一、水疱
水疱系指疱内为水液者。可发生水疱的皮肤病约有百种以上。疱液透明清稀,或混浊粘稠。可单独存在,亦能与其它皮损并存,或相继出现。临证中将大于豌豆者,称为大疱;小于豌豆者,称为小疱或小水疱。某些皮肤病可以大小疱相兼者,则以主要表现为主。
(一)小疱
指小如针尖、粟米,至大若芡实、豌豆的水疱。临床上可依据是否疼痛加以区分。
1.疼痛性小疱 表现为肤生小疱,伴有疼痛、剧痛或痛痒相兼。可孤立散在,亦能集簇成攒,或限局某处,反复发作,或沿皮纹,排列如带。可见于单纯疱疹生殖器疱疹带状疱疹丹毒、手足口病、口蹄疫等多种皮肤病。若疱小壁厚,触之韧实,大小齐整,稀疏散在,分布均匀,紧绷光亮,疱液澄清,疱周肤色如常,或微带红晕。揩破疱壁,津水清稀,疱底肉色红活,疼痛不甚,或时觉痒痛,伴舌红苔白,脉象弦滑者,为邪浅病轻,常系湿邪内蕴,外染毒邪。治宜健脾除湿,解毒止疼法,可选用清脾除湿饮[1]、清肌渗湿汤[2]化裁。若疱大壁薄,鼓起有力,表面污秽,大小不匀,触之韧实,密集成群,累累如珠,疱液混浊,甚则夹脓带血,疱周红晕,或锨肿色艳,触之灼手,揩破疱壁,津水黄粘,伴发热口渴,便结溲赤,舌红苔黄腻,脉象滑数者,为湿热蕴毒,外壅体肤。此虽邪毒壅盛,但正气未伤。治宜清热除湿,解毒止疼法,可选用疱疹汤[3]、甘露消毒丹[4]化裁。
2.非疼痛性小疱 表现为小疱丛生,痒如虫行,或不觉痒痛。疱可孤立散在,亦能密如撒粟。疱壁坚实,触之不破,如芥如豆,平摊肤上,或半在皮下。限局一处,或泛及周身。常见于湿疹、癣菌疹、汗疱、接触性皮炎水痘痱子、淋巴管瘤、丘疹性荨麻疹、丘疹性湿疹等数十种皮肤病。若疱出稀疏,撒布均匀,大小整齐,疱壁荣润,充盈饱满,触之韧实,疱内水液,晶莹透澈,揩破水疱,津水清稀,疱周肤色如常,疱底颜色红活,自觉瘙痒不甚,伴舌淡水滑,脉象弦滑者,此为病轻邪浅,多为顺证,系脾运不畅,湿郁体肤所致。治宜健脾助运,清化湿邪法,可选用五苓散[5]、参苓白术散[6]化裁。若水疱迭起,大小不整,分布不匀,疱壁污浊,鼓起有力,触之坚韧,疱周绕以红晕;疱液混浊,揩破水疱,脂水涓流,黄粘腥臭,浸渍蔓延,或结黄痂,状如松脂,瘙痒不绝,伴口渴溲赤,舌红苔黄膩,脉象滑数者,为湿热相合,怫郁体肤。此时湿热虽盛,但正气未虚。治宜清热除湿,祛邪止痒法,可选用龙胆泻肝汤[7]、清热除湿汤[8]化裁。若疱似针尖、粟米,剧烈瘙痒,或突然发生,蔓延迅速,可见于疥疮、手足癣体癣股癣及蚊虫叮咬等皮肤病。参照病史和其它皮损表现,均不难确诊。可分别采取相应的治疗。
(二)大疱
可为原发,亦能由小疱演变而来。可与红斑、丘疹、风团等皮损共存,或相继发生。根据疱壁形态,可分为坚实性大疱及松弛性大疱(西医称尼氏征阴性或阳性)。
1.坚实性大疱 表现为皮肤燎浆水疱,小如梅李棋子,大若核鸡卵,或圆或扁,或如球状,或不规则形,平摊肤上;限局一处,或泛及周身;孤立散在,或集簇成群。可见于大疱性类天疱疮、良性粘膜类天疱疮、儿童类天疱疮、大疱性荨麻疹、大疱性丹毒、卟啉病、接触性皮炎、疱疹样皮炎等数十种皮肤病。若疱出整齐,稀疏散在,分布均匀,疱壁韧实,荣活润泽,紧绷光亮,鼓起有力;疱周肤色如常,或微带红晕,揩破水疱,脂水频流,涓涓不止,清稀透明,绝无腥臭,疱底略赤,肉色红活,扪之有津,少有痒痛,伴舌淡苔膩,脉象弦滑者,为邪浅病轻,正气未虚,此系脾湿蕴结,壅遏体肤。治宜健睥除湿,解毒驱邪法,可选用茵陈五苓散[9]、除湿胃苓汤[10]化裁。若疱出大小不等,密集成群,分布不匀,疱壁坚韧,污秽不泽,充盈鼓起,疱液混浊,似脓非脓,或夹脓带血,疱周绕以红晕,或锨赤漫肿;揩破疱壁,津水黄粘,腥臭秽浊,或结厚痂,状若松脂,疱底艳赤或紫,或痒或痛,伴身热烦渴,便结溲赤,舌红苔黄腻,脉象滑数者,为湿热毒邪,充斥体肤。此时邪毒虽盛,但正尚未虚。治宜清热解毒,凉血除湿法。可选用化毒除湿汤[11]、除湿解毒汤[12]化裁。
2.松弛性大疱 表现为皮肤燎浆起疱,小若樱桃红枣,大如元宵鹅卵,或圆或扁,或不规则状,平摊肤上,孤立散在,或攒聚成群,或集簇为环,或融成一个。如寻常型天疱疮、增殖型天疱疮、红斑型天疱疮、落叶型天疱疮等多种皮肤病。此类疱壁菲薄,松弛萎软,鼓起无力,疱表多有皱纹,未破不坚,推之可移,触之即溃,搓之皮起,破后糜烂,脂水频流,浸渍四窜。此邪虽未去,正气先伤。若大疱迭起,疱壁污秽;疱液混浊,甚则夹脓带血,黄粘腥腐,疱底艳赤紫红;疱周绕以红晕;或锨红漫肿,或痒或痛;伴壮热烦渴,便秘溲赤,舌红绛苔厚腻,脉象滑数者,此湿热毒盛,壅滞体肤,邪气势盛,正气亦虚。治当祛邪为主,兼顾正气,可拟清热除湿,扶正解毒法,选用清瘟败毒饮[13]化裁,少佐太子参等扶正之品。若病久反复,或因循失治,疱液干涸,疱壁焦枯,结痂污秽或黑褐,形如栗皮,疱底绛若猪肝,扪之无津,疱周肤色黯红,触之灼热,伴乏力气短,语声低微,甚则汗出如油,或身有微热,小溲短赤,舌绛少津,光剥无苔,脉象细数者,为邪虽未尽,气阴将竭,此诚危笃之候。亟当以益气养阴法,或甘寒,或咸寒,皆有选用机会。如增液解毒汤[14]、生脉散[15]等,均能化裁收功。此时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若此时舌有垢苔未尽,示人以余邪犹存,可于方中加入生苡仁、佩兰等除湿清热之品,以除余邪,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
二、脓疱
脓疱为一限局性的皮肤隆起,内含脓液。可为原发,亦能由丘疹、水疱演变而来。可单独存在,亦能与其它皮损并存或相继出现。其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小者似针尖、粟米,大者若豌豆、红枣。可稀疏散在,限局一处,亦能集簇成群,泛及周身。其形或圆或扁,或如球状,或其形如痘,顶有脐凹,或中有毛发穿过,平摊肤上,或深在皮下,色黄或绿。可见于须疮、浅脓疱性毛囊炎痤疮牛痘天花脓疱疮、kaposi氏水痘样疹掌跖脓疱病、脓疱性牛皮癣、角层下脓疱病酒渣鼻等数十种皮肤病。若脓疱大小整齐,稀疏散在,蔓延迟缓,疱壁光亮,充盈饱满,疱内脓汁,白黄不浊,揩破疱壁,脓汁稠而不粘,绝无腥臭,疱底荣润光泽,疱周肤色如常,或略有红晕,或微觉痒痛,伴舌红苔腻,脉象弦滑者,为湿热内蕴,郁久化毒,或湿热内蕴,外染毒邪。治宜清热除湿,解毒驱邪法,可选用解毒汤[16]、除湿汤[17]化裁。若脓疱大小不整,攒聚成群,疏密不匀,进展迅速,延蔓周身,或初为水疱,迅即成脓,疱壁无泽,充盈紧绷,触之不破,平摊肤上,或深在皮下,顶白根赤,疱内脓汁,或黄或绿,或夹带血水;揩破疱壁,出脓粘稠,或兼腥臭,浸渍沿开;疱底色艳如胭脂;疱周锨红漫肿,灼热疼痛;伴壮热口渴,便结溲赤:舌红苔黄,脉象滑数者,为湿热毒邪,充斥体肤。治宜清热解毒,除湿散结法,可选用五味消毒饮[18]、五神汤[19]化裁。
三、血疱
血疱为一限局性的皮肤隆起,内含血水,多由水疱、丘疹转化而成。血疱常与红斑、丘疹、结节等并存。小者似豆,大者如枣。或圆或扁,或如球状,或不规则形。可见于寻常型天疱疮、大疱性药疹、皮肤变应性血管炎、卟啉病、夏令水疱病、大疱性丹毒、儿童良性大疱性皮病、丘疹性荨麻疹暴发性紫癜等多种皮肤病,均可能发生血疱。若血疱迭出,大小不一,密集成群,或融成一个,紧绷充盈,疱壁菲薄,四畔焮赤,揩破疱壁,出血色绛而稠,疱底深红或紫,伴壮热口渴,甚则神昏谵语,舌绛脉数者,为热毒炽盛,迫血妄行。治宜凉血清热,解毒驱邪法,可选化斑汤[20]、消斑青黛饮[21]化裁。若疱出稀少,大小齐整,分布均匀,疱壁光亮润泽,晶莹饱满,四畔肤色如常,或微带红晕,疱破血水滋流,淡红清稀;疱底粉红,病久反复;伴乏力气短,腹胀纳呆,二便不调,舌淡脉细者,为脾不统血,溢于肌肤。此时邪虽不盛,而正气已虚。治当补益脾气,引血归经法,方选归脾汤[22]、八珍汤[23]化裁。
四、关于辨疱方法的探讨
前人对于辨疱虽有论述,但不够系统。为此,笔者按照中医理论的基本原则,提出初步探讨。
(一)色泽、形态辨证
1.疱壁 凡疱小壁厚,充盈饱满,鼓起有力,光泽荣润,触之韧实者,为病轻邪浅,邪不甚而正未虚;疱大壁薄,丰满充实,紧绷鼓起,污浊不洁,触之不破者,为病甚邪深,邪虽炽盛而正尚未虚;若疱壁菲薄,表面皱纹,松弛萎软,绝无光泽,甚则晦黯焦枯,鼓起无力,推之可移,未破不坚,触之即溃,搓之皮起,无论疱大疱小,邪气轻重,总是正气先虚。
2.疱周、疱底 凡疱周肤色如常,或微有红晕者,为病轻邪浅,尚未化热;若四畔艳赤紫红,或焮肿如馒,为邪炽毒盛;凡疱底微赤,肉色红活,扪之有津,为邪浅病轻,正尚未虚;若疱底紫绛,色如猪肝,扪之无津,为邪笃病甚,多属危候。
3.疱液 凡疱液晶莹透亮,色淡清稀,绝无腥臭,为湿邪虽盛,尚未化热;若津水黄粘,腥臭污秽,甚则夹脓带血,为湿热蕴毒;若疱液为脓,黄白相兼,清稀不浊,为湿邪化热;黄绿相兼,甚则带血,粘稠腥臭,为湿热毒盛;若血疱透明,血水清稀色淡,绝无混浊,为脾失统摄;血水粘稠腥臭,其色深绛,为热毒迫血妄行。
(二)病因辨证
参照六yin致病的特点,予以病因辨证。湿邪为患,常为水疱。湿邪化热,疱液由清变浊,疱底、疱周转赤,疱壁污秽,此为病进;热邪渐退,疱液由浊变清,疱底、疱周皮色转淡,疱壁光泽,此为病退;湿热夹毒,瘀阻肌肤,则疱壁污秽,疱底、疱周肤色紫绛,疱液混浊,夹脓带血,此为湿热毒盛,壅滞体肤;火热毒炽,阴津大伤,则疱壁焦枯,疱液干涸,疱底色绛,扪之无津,四畔艳赤,或焮红漫肿。
(三)脏腑、经络辨证
根据脏象学说的理论及病机变化的规律,凡水疱者,多责之于脾,即“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根据“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的理论,血疱可责之于心、肝、脾;根据“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脾主四肢”的理论,鼻周有疱,先责之于肺(如单纯疱疹、酒渣鼻等):口周有疱,先责之于脾胃(如单纯疱疹、须疮、口周湿疹等);掌跖有疱,当责之于脾胃(如掌跖脓疱病、汗疱等)。五脏六腑均有经络行于体表,若经络循行部位上有疱,可责之于相应的脏腑,如胸胁部的带状疱疹,多为肝胆湿热
综上所述,观察疱的变化,应观察其发生部位、分布、大小,以及疱壁、疱底、疱周、疱液的色泽形态。若再结合伴有的其它皮损及全身表现,查其外,以知其内。辨疱可以作为整体辨证论治的参考依据,这不仅适用于皮肤科,对于其它各科伴有疱的疾病,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附方
[1]清脾除湿饮(《医宗金鉴》) 苍术 白术茯苓 黄芩 栀子 茵陈 枳壳 泽泻 连翘 生地 麦冬 甘草 竹叶 灯心 元明粉
[2]清肌渗湿汤(《疮疡经验全书》) 苍术白术 升麻 甘草 泽泻 栀子 黄连 车前厚朴 茯苓 当归 川芎 青皮 木通 苦参 柴胡
[3]疱疹汤(《皮科便览》) 马齿大青丹皮 赤芍 栀子 车前子 罂粟
[4]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滑石 茵陈黄芩 石菖蒲 木通 川贝母 射干 连翘 薄荷豆蔻 藿香
[5]五苓散(《伤寒论)) 猪苓 茯苓 白术泽泻 桂枝
[6]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人参茯苓 白术 白扁豆 陈皮 苡米 山药 甘草 莲子 砂仁 桔梗
[7]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 龙胆草 生地当归 连翘 黄连 泽泻 车前子 木通 黄芩 栀子 甘草 生川军
[8]清热利湿汤(《皮科易览》) 六一散 栀子木通 黄芩 车前子 萆薢 生地 丹皮 赤芍
[9]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 茵陈 泽泻猪苓 茯苓 白术 桂枝
[10]除湿胃苓汤(《医宗金鉴》) 苍术 厚朴陈皮 猪苓 泽泻 茯苓 白术 滑石 防风 栀子 木通 肉桂 甘草 灯心
[11]化毒除湿汤(《疡科心得集》) 当归尾泽兰 苡仁 丹皮 赤芍 银花 枳壳 通草
[12]除湿解毒汤(《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苍术 陈皮 茯苓 泽泻 猪苓 六一散 丹皮 赤芍 金银花 连翘
[13]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生石膏生地 黄连 栀子 桔梗 黄芩 知母 赤芍 玄参 连翘 竹叶 甘草 丹皮 等
[14]增液解毒汤(《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生地 玄参 麦冬 石斛 沙参 丹参 赤芍 花粉 金银花 连翘 鳖甲 板 生甘草
[15]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 人参 麦冬五味子
[16]解毒汤(《焦氏喉科枕秘》) 黄连 牛蒡子桔梗 连翘 当归 生地 白芍 丹皮 青皮 枳壳 前胡 甘草 玄参 银花 地丁
[17]除湿汤(《眼科纂要》) 连翘 滑石车前子 枳壳 黄芩 黄连 木通 天花粉 甘草 陈皮 茯苓 荆芥 防风
[18]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金银花野菊蒲公英 地丁 紫背天葵
[19]五神汤(《外科真诠》) 茯苓 金银花车前子 地丁
[20]化斑汤(《温病条辨》) 生石膏 知母生甘草 玄参 粳米
[21]消斑青黛饮(《伤寒六书》) 青黛 黄连生石膏 知母 玄参 生地 甘草 栀子 柴胡 人参等
[22]归脾汤(《校注妇人良方》) 人参 白术黄芪 茯苓 龙眼肉 当归 远志 枣仁 木香 甘草 生 大枣
[23]八珍汤(《正体类要》) 当归 川芎熟地 白芍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生姜 大枣
-----------谢谢分享!!!!!!!!!!!!!!!!!!!!!!!!!!!!!!!!!!!!!1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