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跟痛症 中医治疗诊断方法/治疗方药方剂
    

跟痛症

  
疾病名称(英文) calcaneal pain
拚音 GENTONGZHENG
别名 中医:足跟痛,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骨伤科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足跟部承重时疼痛,称跟痛症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引起足跟部疼痛的病因很多,常见的有跟骨骨骺炎、类风湿或Reiter病的跟骨炎、跖筋膜炎、跟骨结节滑囊炎等。其中以后两者较常见。 临床上可根据不同年龄期不同原因分为:(1)青少年或儿童跟骨痛的主要原因是跟骨骨骺缺血性坏死,亦称跟骨骨骺炎。好发于幼年跟骨的两次骨化中心,即跟骨的骨骺。发病原因可能为外伤后局部缺血,骨骺继发坏死所致。物理或化学刺激也可诱发本病。 (2)青年或中年人跟骨痛的主要原因是类风湿性跟骨炎或Relter病。 (3)老年人的跟骨痛多因跖筋膜炎、跟骨结节滑囊炎及跟部脂肪垫变性所引起。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好发于40~60岁的中年或老年人。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足跟是人体负重的主要部分,而足的纵弓是承力的主要结构。足的纵弓由跟、距、舟、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组成。维持足纵弓的"弦",即跖腱膜,起自跟骨跖面结节,向前伸展沿跖骨头面附着于五个足趾的骨膜。在正常步态中,体重下压之重拉力,均可集中于跟骨跖面结节。从解剖上看,跟下部皮肤增厚,在皮肤和跟骨之间有弹性脂肪组织存在,称为脂肪垫或跟垫。足底部这种由弹性组织包围脂肪形成的无数小房,在人体负重时起到一个重要的缓冲作用。在跟垫与跟骨之间有跟下滑囊存在。另外,在跟腱止点的前、后部和前下部,各有微小的滑囊,以保持跟腱免受损伤。上述各种解剖结构和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机体素质的下降、长期慢性的劳损,以及持久站立、行走及运动的刺激,均可使滑囊囊壁充血、肥厚、囊腔积液;跖腱膜附着点处产生充血性渗出、钙化性改变;脂肪垫充血、肥厚;跟腱附着点处或跟腱纤维撕裂、组织渗出;跟骨亦出现退引性改变。从而产生各种跟骨周围痛症表现。临床上一般分为三大类:①跟后痛,包括跟后滑囊炎、跟腱止点撕裂伤、类风湿性跟骨炎;②跟下痛,主要有跖腱膜炎,跟骨下滑囊炎、跟骨脂肪垫炎;③跟骨病,如跟骨骨髓炎骨结核、骨肿瘤。跟骨病不属本条范畴。
中医病机 足跟是人体主要的受力负重部位。由于劳累过度,腰脚伤损,骨弱筋弛,加之高年之人,脾肾阳虚,肾精亏耗不足以濡养筋骨,故发足跟疼痛。若起居失慎,露卧贪凉或久居湿地,则风寒湿之邪乘虚而人,痹阻经络,血脉滞涩,则发为痹之症。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跟痛症的辨证首先应从肾虚立论。若病久不愈,血脉滞涩,营卫不得贯通,或居湿地,贪凉露卧,虚邪贼风乘虚而入则发为肾虚痹阻性跟痛。所以本症可分为肾虚与痹证性跟痛两大类。
1.肾虚:
证候:行走、站立时双腿酸软无力,双跟部酸痛,走路越长酸痛越明显。舌淡苔薄白,脉细。辨析:年老体弱或久卧不起,以至肝肾不足,骨萎筋弛,故双腿酸软无力,双足跟痛,舌脉皆肾气虚之象。
2.痹证:
证候:跟部肿胀、疼痛、皮肤色红、肤温稍高,膝关节时有疼痛并困怠无力,舌淡红苔腻,脉弦涩。辨析:劳伤之人,肾气亏损,复感受风寒湿之邪,虚邪相客,经络痹阻,气血不舒,故见疼痛、肿胀、双膝困怠。风湿之邪,积久化热,故见皮温高,皮色红。舌脉乃风湿闭阻经脉之象。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年龄、疼痛部位、压痛点、X线检查是诊断与鉴别诊断跟痛症必不可少的因素,再结合疼痛性质就不难对其作出明确诊断。 老年人的跟痛症多因跖腱膜炎、跟骨下滑囊炎、跟骨脂肪垫炎引起,而以跖腱膜炎发病率最高。后者依据疼痛的性质及特点易诊断。青、中年跟痛症的主要原因是类风湿性跟骨炎,此病可依据实验室检查而确诊。青少年或儿童跟痛症的主要原因是跟骨骨骺缺血性坏死。X线片可帮助诊断。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一、跟后滑囊炎:
1.跟腱附着部肿胀、走路时因鞋的摩擦疼痛加重。
2.跟骨后上方有软骨样隆起。
3.表面皮肤增厚,皮色略红,触之有囊性感,压痛阳性。
二、跟腱止点撕裂伤:
1.跟腱附着处疼痛、肿胀、压痛。
2.足尖着地无力。
3.足跖屈抗阻力试验阳性。
三、类风湿性跟骨炎:
1.跟后部及跟底部肿胀、疼痛,不敢承重,跛行。
2.体温可升高,血沉增块,类风湿因子阳性。
四、跖腱膜炎:
1.站立或走路时,跟下疼痛,疼痛可沿跟骨内侧向前放散。
2.久卧、久坐后突然起立时引起疼痛加重,稍加活动后,疼痛反而减轻,但走路较多疼痛又加重。
3.压痛点在跟骨跖面结节处。
五、跟下滑囊炎及跟骨脂肪垫炎:
1.站立或走路时跟骨下面疼痛。
2.跟骨下方压痛。
3.按之有囊性感者为跟下滑囊炎,按之为肿胀性硬块感者为跟骨脂肪垫炎。但二者有时较难分清。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X线检查: 一、跟后滑囊炎:部分患者可见踝关节后方的透亮三角区模糊或消失。 二、类风湿性跟骨炎:骨质疏松、足跟后部及底部软组织阴影增厚,骨皮质轻度破坏及增生。后期,跟骨后部有明显的浸润、增生及腐蚀性破坏,以致跟骨结节上部如鸡尾状,跖腱膜附着部形成巨大骨刺。 三、跖腱膜炎:部分患者可发现跟骨刺。但临床征象常与x线征象不符。 四、跟下滑囊炎及跟骨脂肪垫炎:x线检查有助于排除它疾。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本病治疗应根据病因分别处理,如:
(1) 跟骨骨骺炎所致之跟骨痛,多数可自愈。早期应少承重,穿软底、软垫和有后跟的鞋。抬高足跟可使承重力线前移,减少足跟受压。同时采用足部热敷、物理治疗。
(2)类风湿性跟骨炎或Reiter病所致之跟骨痛,除应用常规的抗风湿药物外,应垫高鞋跟,在鞋内用软垫止痛,必要时可用醋酸氟美松痛区封闭治疗,每周1次,可连用3—4次。骨质增生明显,影响走路及劳动,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将增生的骨质切除。
(3)跖筋膜炎滑囊炎所致的跟骨痛,应少承重,减少站立及走路。穿软底或带软垫的鞋。患者还应减轻体重,局部热敷、理疗或用热水熏洗。经上述治疗无效者,可用地塞米松(氟美松)局部封闭,每周1次,可连用3—4次。经上述各种治疗无效者,可行跟骨骨刺周围炎症组织及滑囊切除术,或在跟骨外侧钻多数小孔,以减少骨内静脉压。

中医治疗 一、辨证选方:
1.肾虚:
治法:补肾壮阳,强筋壮骨。方药:六味地黄丸或金匮肾气丸加减。
2.痹症:
治法: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若疼痛较重者可加用制川乌红花;寒邪偏盛者可加用附子、干,湿邪偏重者可加防己苍术;正气未虚者可酌减白芍、地黄、人参等药。
二、其他疗法:
1.手法治疗:详见‘推拿按摩’栏。
2.外用药物:痹证性跟痛症可选用损伤风湿膏外敷。亦可选用骨科外洗二方、骨科外洗一方外洗。
3.练功疗法:详见‘康复’栏。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术者每天按摩患者足跟部,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起到活血通络、松解粘连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肾虚性跟痛症应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功能锻炼,如膝、踝关节的屈伸锻炼,以增强下肢肌力。继之进行步行,逐渐加大运动的时间,使之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和减少跟骨的疏松、筋骨的萎弱。
预防
历史考证 《诸病源候论》曰:"夫劳伤之人,肾气虚损,而肾主腰脚。"说明劳累过度与肾气不足引起腰脚痛。但60岁以上的老人,患足跟痛者又少见。《类经》注解《内经·痹论》认为:"营卫之行涩,而经络时疏,则血气衰少,血气衰少则滞逆亦少,故为不痛。"说明老人气血衰少,活动减少,可以没有显著症状。《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肾主骨"。《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肾之合骨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生骨髓","在体为骨"。皆云肾主骨生髓,因为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所以骨的生长、发育、修复,均须依赖肾脏精气的滋养和推动。《诸病源候论》说:"夫劳伤之人,肾气虚损,而肾主腰脚。"意即由于肾脏精气亏损可引起腰脚疼痛。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