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执业兽医 > 养猪 > 养猪问答 > 正文:猪蓝耳病的诊治与防控养猪疾病问答诊断治疗预防
    

养猪疾病问答:猪蓝耳病的诊治与防控

猪蓝耳病的诊治与防控
-----
摘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又称蓝耳病,是新近发现的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的疫病。其临床特征是妊娠母猪呈现出发热流产、死亡、木乃伊胎,仔猪表现出异常的呼吸症状和神经症状及高死亡率。本病还有另一个特点是本病病毒主要侵害巨噬细胞,损害机体免疫机能,致使病猪极易继发各种疾病。目前,已成为猪场的主要疫病之一。文章对该病进行简要介绍,并提出防治措施。关键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2-0192-1 近年来,农户养殖的生猪出现大规模发病、死亡的现象,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病理解剖变化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猪蓝耳病。  1.发病情况  2007年以来,农村养殖户饲养的生猪常在6~7月份集中发病,其临床表现为发热、皮肤发红、厌食、呼吸困难等。  2.发病原因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发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是一种传播速度快、以高热稽留为主要症状的难治猪病。高热是由病毒、细菌、支原体、寄生虫等多种病原引起的混合感染,会加剧猪只发病和死亡,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本病的诱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物流、人流频繁,加之畜禽及其产品交易活跃,疫病易从外地侵入。  (2)饲养管理不善。主要是农村散养户的厩舍低矮、建造不合理、通风条件不好,加之厩内粪污淤积、阴暗潮湿、防暑降温条件较差,导致猪只的抗病力下降、发病率上升。  (3)在疫病发生后,对养殖场所不进行严格消毒,人员随意进出,有的甚至把病猪或死猪直接弃于山坡、沟壑,更有不法牟利者贩卖病猪,这些都导致了疫病的进一步扩散。  (4)养殖户的防疫意识较差。有的养殖户不接受防疫,有的新购进猪后不经过隔离观察、消毒、免疫就贸然混群饲养,引发疫病传播。  (5)一些养殖户在猪发病初期往往自己治疗,而不及时与业务部门联系,延误了病畜的诊治。  (6)许多养殖场户的养殖环境卫生较差,导致大量蚊蝇、害虫、老鼠滋生,成为疫病传播的媒介。  3.临床症状  对所有病猪进行体温量,有个别猪在用药后体温正常,但大部分猪体温在40~42.5℃。病猪采食量下降或食欲废绝,精神沉郁,被毛粗乱,皮肤发红,呼吸困难,耳尖发绀,喜伏卧;部分患猪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眼分泌物增多,大部分猪有泪斑,出现结膜炎症状;部分猪便秘,粪便呈球状并带黏液,尿黄少、混浊、颜色加深;有的出现后肢无力、跛行、共济失调的症状。  4.病理变化  病死猪尸体很快膨胀;鼻孔有泡沫,咽喉部有黏液性泡沫,有点状出血;肺大面积充血、水肿,间质明显增宽,肺小叶、尖叶萎缩实变;腹股沟淋巴结和肺门淋巴结水肿、出血;肝肿胀,颜色变淡,有的呈土黄色,质脆;肾肿大,颜色变深,呈褐色或土黄色,质地较脆;胃壁水肿,胃底壁大面积出血,有的胃黏膜大面积脱落,上有黑色痂膜;大肠、小肠、肠口大面积出血,有的肠内有气体或胶冻样物;胸腔、腹腔有纤维蛋白渗出。  5.诊断  市、县兽医技术人员采集病料,及时送实验室诊断,经变异蓝耳病病毒核酸检测(RT-PCR试验),病毒核酸阳性。再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确诊为猪蓝耳病。  6.防控措施  疫情发生后,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猪蓝耳病防控领导组,启动了《重大动物疫病防制应急预案》,按“早、快、严、小”的防控原则对疫点、疫区、受威胁区及时采取“隔离、封锁、消毒、免疫、治疗”等综合防控措施。  6.1 加强疫情防堵  在认真调查疫情的基础上,及时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发布封锁令,对生猪及其产品的进出实行封锁,关闭生猪交易市场。  6.2 加强监管  一是畜禽交通检疫封锁;二是消毒、隔离;三是防制技术指导;四是市场监管;五是维稳;六是后勤;七是巡视、督查。对划定的疫点,每天有技术人员指导防控、隔离、消毒、治疗,同时实时监控疫点动态,对体温、食欲、体质、医治、消毒等情况进行详细登记。为了防止带病活畜的流动和乱屠宰曾发病的猪,对发病的猪只进行造册登记,并用红油漆在猪的后半部实施“A”标识工作,把病畜控制在疫点内,严禁私自乱宰疫点内其他未发病的猪。  6.3 加强养殖环境的消毒工作  对于疫点、疫区,直接由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组织村兽医实施消毒,采用百毒杀、宝碘消毒液、速特消毒液对环境和畜禽饮用水消毒,对人居环境和畜厩周围彻底清扫,保持环境清洁,同时加强饲养管理,加强通风、灭虫、灭蚊蝇、灭鼠等工作。对于受威胁区,由各村兽医参与,组织群众采用草木灰或生石灰水对环境和圈舍进行消毒,以有效控制疫情的传播。  6.4 加大紧急免疫注射力度,建立免疫带  疫情发生后,为增强生猪的抵抗力和控制疫情的扩散和传播,用蓝耳病疫苗对疫区周边受威胁区实施强制免疫,建立起有效的免疫屏障。  6.5 治疗  该病常是多种病原混合感染,治疗难度较大,但可以对症治疗,以解热镇痛、抗病毒、抗菌、消炎、补液为主,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在治疗过程中以口服补液盐(ORS)为主,再选用安乃近、安痛定、抗病毒、混感迪诺、板蓝根、毒抗、青霉素、头孢噻呋钠、氟苯尼考、庆大霉素地塞米松、败血康(磺胺对甲氧嘧啶钠)、神药818(含庆大霉素、地塞米松、安乃近)、黄芪多糖等针剂,根据病情和体况对症下药。
-----

治疗效果不好,预防为主
-----

做好免疫
-----

猪瘟做好,扶正祛邪抗病毒的中药制剂病毒快克可防可控。
畜牧导航: 养猪资讯   猪价格行情   养猪技术   猪病防治   饲养管理   养猪问答   养猪视频
 猪品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2017320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 实名网站 360认证 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