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伤寒论》方证条文周密严谨
    

仲景原文:《伤寒论》方证条文周密严谨

  《伤寒论》是张仲景的临床经验总结,不仅仅是“勤求古训,博览众方”的方证搜集整理。从桂枝证的“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可以感悟,如果不是临床第一手材料,岂能写的如此生动,更重要的是周全。桂枝汤原方没有加减的方证条文有18条,分别是第12、24、25、42、44、45、53、54、56、57、91、95、164、234、240、276、372、387条。
  此仅举例第23条,不是桂枝汤方证,看看医圣写的是怎样的周密和严谨。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病”,是在太阳时得病,首先交代了得病的起始时间。“得之八九日”,说明了得病后经过了多少时日。得病八九日如果病未愈者,表邪应该越过表部经界而传里,这是一般规律。传没传里呢?也就是过没过经呢?看其当前的表现,“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这个表现类似柴胡证的往来寒热,若是柴胡证,肯定是传里了。但是“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不呕”是邪气未入少阳,“清便欲自可”是邪气未入阳明,这就证明没有传里,邪气仍然在表部。如疟状发热恶寒是“一日二三度发”,比桂枝证、麻黄证整日发热恶寒为轻,说明邪气衰减了。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这应该是由浮紧的脉象变为微缓了,没有太阳证浮紧的脉象了,面色也没有桂枝证的热色,这个状态就是欲愈的状态。这是因为邪气在表者,必然要有阴阳俱实,或阴虚阳实的表现,表部阴阳俱实就会脉浮紧,表部阴虚阳实就会其热上冲于面,这两者都没有,自然是“为欲愈”了。
  “脉微而恶寒者”,脉微是阴气虚,恶寒是阳气虚,这个恶寒不是邪气郁滞在表,影响表部供血的恶寒,而是里阳不足,阳气不能达表的恶寒,脉微是血液亏竭了,或者说是血浆亏竭了,所以“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阴气和阳气,血液和津液,都是同类的物质,只是根据其运行的部位来认定阴阳的。如行在脉中为血液为阴,行在脉外为津液为阳。或行在外、行在上为津为阳,行在内、行在下为液为阴。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这句应接在“脉微缓者,为欲愈也”句下。面色反有热色者,就系桂枝证的“其面翕热”,故曰“未欲解也”,并将病理原因说明“以其不能得小汗出”,不能得小汗出,说明是有小邪在表,表邪较轻,阻碍气血流通不甚,故“身必痒”。如人的肢体若被重物所压,被压的肢体处会有麻痒感,这是血液流通不利的原因。若是邪气重者,就当为身疼痛,或身重。如人有跌打损伤,跌打处就会疼痛,若有肿胀,还会有重感。因为是小邪在表,所以法当小发其汗。根据无汗需要用麻黄汤,根据面有热色的桂枝证,需要用桂枝汤,所以用两方减半,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从此条也可知“但见一证便是”的重要性。根据“不得小汗出”一证,确定系麻黄汤证;根据“面有热色”一证,确定系桂枝汤证;根据“一日二三度发”一证,确定邪气衰减;于是确定法当与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
曲高和寡啊

-------------------
有些伤口要愈合的时候也要发痒,可否小发其汗。

-------------------
这是我见过解释最好的!谢谢楼主!

-------------------
医徒:曲高和寡啊?(2013-02-25 16:36)?700)this.width=700;" >

更是空谷足音,浮躁中的一泓清泉。

-------------------
胡老基本上也是这样解释的,比较合理,适用。

-------------------
从23条到27条仲景都是在举例,当做医案看也可以。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是发热时不恶寒,还是发热恶寒同时进行;反之热少寒多,是否为麻黄二桂枝一汤呢?
尽管恶寒用麻黄已成常识,为何麻黄汤“恶风无汗而喘”,中风表实证?伤寒表实证为大青龙汤?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缓:麻黄一两
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三两
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麻黄六两

-------------------
   仲景时刻注意的就是“正邪交争”,他四诊合参就为了了解“正邪交争”的客观事实,所用药物也是为了调整“正邪交争”的趋势。
   如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病”,邪气初侵人体,与正气交争在表。“得之八九日”,正邪交争八九几天之后,在表之邪要么退却、要么依然停留在表、要么向里传变,这就看邪正力量的对比。
  “如疟状”,一会儿发热,一会儿怕冷,这也是正气欲驱邪外出,但力量不足以一鼓作气,所以只能一阵子一阵子的进攻。
  。。。。。。。
  所用桂麻各半汤等方,也都是在了解正邪力量、趋向性之后得出。
  我们以“正邪交争”的视角看《伤寒论》,发现此书是动态的,是活的。

-------------------
23条-27条是仲景把中风和伤寒整合起来举例,这些例子在太阳篇中举足轻重。
说个细节:
麻黄汤用杏仁,为什么要用?因为有喘,所以要用杏仁下气平冲。如果仅仅是“恶风无汗”没有喘,麻黄汤还要不要加杏仁?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没有喘,为何加杏仁?
再延伸到小青龙汤为何不用杏仁?若喘,去麻黄加杏仁什么道理。
观《千金》《外台》其余十几个经方大师治伤寒天行很少用杏仁,麻黄发汗多数配葱白豆豉葛根,为何唯独张仲景喜欢用杏仁呢。

-------------------
楼主讲解精彩!

-------------------
回复6楼8楼:
 疟疾恶寒发热,是先恶寒,后发热。恶寒时增衣覆被,发热时揭去衣被。发热时间比恶寒时间长,也就是热多寒少。柴胡证往来寒热,与疟疾相似,也是热多寒少,只是整个发作过程比疟疾发作的时间短。疟疾发作,恶寒时间约1小时左右,发热时间约2至6小时,然后出汗,热退,也有长达10至24小时不退热的。柴胡证往来寒热发作,恶寒和发热时间都比疟疾为短。表证如疟状发热恶寒者,发热和恶寒时间比柴胡证又短。
 至于热少寒多,我没有见过,也没有从书上见过,就不作推理了。如果你有见过“热少寒多”的病案,贴过来,我乐意一起分析。
 无论中风或伤寒,属于营卫俱强无汗者,就是麻黄汤证;属于营弱卫强有汗者,就是桂枝汤证;属于营卫俱强无汗兼身疼痛、烦躁或身不疼但重者,就是大青龙汤证。
  表实证无汗恶风,没有喘,也要杏仁。如第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第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第232条:“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无余证,就是只有脉浮,没有其余的症状,也没有喘(本证应是脉浮发热无汗,无余证)。
杏仁能平喘,还能润肺燥、润大肠,若无喘,就应是重视杏仁既能泄肺解外,又能润肺的作用吧。小青龙汤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只能是因其人血虚,恐麻黄伤血吧。《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加半夏杏仁汤方证,应加麻黄,而以杏仁主之,曰:“……其证应纳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纳之。若逆而纳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从第37条“太阳病,十日以去”,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第39条“伤寒,脉浮缓”等连续3条来看,都是病了多日的情况。若不是病了多日,太阳中风,通常不能脉浮紧无汗,伤寒,通常也不能脉浮缓无汗。所以接下来,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其伤寒,表不解……”等等状态,也应是病了多日后的情况,其人血虚了,故曰“若喘,去麻黄,加杏仁”。

-------------------
  面色有热色,不独桂枝证,大黄证也有。

-------------------
zlxczxh:有些伤口要愈合的时候也要发痒,可否小发其汗。?(2013-02-25 18:27)?700)this.width=700;" >

伤口将要愈合时发痒,是伤口处被伤损的脉络正在得到修复,当然在未修复好时,伤口处的血液运行也是不顺畅的,发痒也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情况不可以小发汗,小发汗也不能解除这种痒。

-------------------
李老师,
23条的“如疟”和“少阳疟”应该不同。
通常疟疾多为一日或数日发作,先寒后高热再到出汗期,“一日两三度发”,密度不会这么强。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是发热恶寒同时具备,发热高恶寒轻,否则就叫往来寒热了。

-------------------
回11楼
所以有“清便欲自可”,以鉴别不是大黄证面热,而是桂枝证面热。

回13楼
如果是与麻黄汤证或桂枝汤证一样的发热恶寒,那就不会说如疟状了。如疟状发热恶寒,是临床比较常见的。

-------------------
关于小青龙的杏仁用法我补充一下。
其实麻黄汤用杏仁,主要就是依据内经中的“肺合皮毛”理论,寒邪束表、表闭无汗,影响肺的呼吸吐纳,故而产生喘。
所以,伤寒证不管有没有喘,麻黄汤一定要加杏仁,麻黄发散开毛窍,杏仁利肺截断邪气,可保肺气的正常宣发。
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这两条对比可以看出,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已演变成铁三角(干姜五味子细辛)+桂枝厚朴杏仁汤的意思。
“心下有水气而咳”用铁三角,剩下的“喘”便是桂枝汤加杏仁来解决。
40和43条共同点是“表未解”邪已入肺,杏仁疏利开通,破壅降逆,善于开痹而止喘。

-------------------
那小青龙加石膏汤怎么讲呢?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小青龙加石膏汤方: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两)”
小青龙加石膏汤也是邪气入肺而喘,却没有去麻黄,加杏仁。谁来平喘呢?

-------------------
李国栋:那小青龙加石膏汤怎么讲呢?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小青龙加石膏汤方: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各 .. (2013-02-26 23:23) 700)this.width=700;" >

关键点在“上气”
小青龙加石膏证是实证,上气喘而燥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病位在表,脉浮大有力,必须发汗散饮,宣畅肺气,使外邪得解,水道下通则喘自平。
小青龙的喘,表证不明显,结合43条理解“喘”估计不重,连厚朴都没加。
李老师,晚安。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