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颤证的诊断与治疗【转帖】
    

初学教室:颤证的诊断与治疗【转帖】

本帖最后由 yixing妙善 于 2012/1/7 09:15 编辑 www.med126.com/yishi/

定义:
  颤证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表现为头摇动或手足微颤,重者可见头部振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节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本病又称“振掉”、“颤振”、“震颤”。
  源流:
  《内经》对本病已有认识。《素问 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其“掉”字,即含震颤之义。《素问 脉要精微论》有“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之论,
  王肯堂《证治准绳 颤振》进而指出:“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夫老年阴血不足,少水不能制盛火,极为难治”,
  “孙一奎《赤水玄珠 颤振门》又提出气虚、血虚均可引起颤证,治法为“气虚颤振,用参术汤”,“血虚而振,用秘方定心丸”。此外又指出:“木火上盛,肾阴不充,下虚上实,实为痰火,虚则肾亏。”治法宜“清上补下”。至今上述治法仍有临床价值。
  清代,张璐《张氏医通 颤振》在系统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对颤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及其预后有了较全面的阐述,认为本病多因风、火、痰、瘀、虚所致,并载列相应的治疗方药十余首,使本病的理法方药认识日趋充实。
  范围: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西医学中震颤麻痹肝豆状核变性小脑病变的姿位性震颤、特发性震颤、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凡具有颤证临床特征的锥体外系疾病和某些代谢性疾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
  1、 临床以头及四肢颤动、振摇为主要特征。
  2、 常伴有肢体拘急强直,表情呆板,步态慌张,语涩流涎等症状。
  3、 本病以中、老年,素体肝肾阴亏为多见。
  辨证分析
  本证多由肝肾阴亏,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而致;或风火夹痰,互阻络道而成。临床当分标本、虚实。肝肾不足,气血虚弱者为虚,风火夹痰者为实。如虚实相兼为病者,多以肝肾阴亏,气血不足为病之本,风痰为病之标。治以益肾调肝,补气养血,清化痰热,兼以熄风等为治疗本病之大法。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年老体虚
  中年之后,脾胃渐损,肝肾亏虚,精气暗衰,筋脉失养;或禀赋不足,肾精虚损,脏气失调;或久病体弱,脏腑功能紊乱,气血阴阳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2.情志过极
  情志失调,郁怒忧思太过,脏腑气机失于调畅。郁怒伤肝,肝气郁结不畅,气滞而血瘀,筋脉失养;或肝郁化火生风,风阳暴张,窜经人络,扰动筋脉;若思虑太过,则损伤心脾,气血化源不足,筋脉失养;或因脾虚不运,津液失于输布,而聚湿生痰,痰浊流窜经络,扰动筋脉。
  3.饮食不节
  滋食膏粱厚味或嗜酒成癖,损伤脾胃,聚湿生痰,痰浊阻滞经络而动风;或滋生内热,痰热互结,雍阻经脉而动风;或因饥饱无常,过食生冷,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乏源,致使筋脉失养而发为颤证。
  4.劳逸失当
  行役劳苦,动作不休,使肌肉筋膜损伤疲极;或房事劳欲太过,肝肾亏虚,阴血暗损,虚风内动;或贪逸少动,使气缓脾滞而气血日减,筋脉失于调畅而不得任持自主,发为颤证。
  (二)病机
  基本病机: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
  病位:颤证病在筋脉,与肝、肾、脾等脏关系密切。
  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本为气血阴阳亏虚,其中以阴津精血亏虚为主;标为风、火、痰、瘀为患。
  病理因素为风、火、痰、瘀。风以阴虚生风为主,
  病机转化如阴虚、气虚可转为阳虚,气滞、痰湿也可化热等。颤证日久可导致气血不足,络脉淤阻,出现肢体僵硬,动作迟滞乏力现象。也有阳亢风动或痰热化风者。痰或因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而成,或热邪煎熬津液所致。痰邪多与肝风或热邪兼夹为患,闭阻气机,致使肌肉筋脉失养,或化热生风致颤。火有实火、虚火之分。虚火为阴虚生热化火,实火为五志过极化火,火热耗灼阴津,扰动筋脉不宁。久病多瘀,瘀血常与痰浊并病,阻滞经脉,影响气血运行,致筋脉肌肉失养而病颤。
  辨证论治
  肝肾亏虚型
  [证见] 颤振不愈,兼见头晕目眩,耳鸣失眠多梦,腰酸脚软,肢体麻本,呆傻健忘,筋脉拘紧,动作笨拙。舌体偏瘦,舌质暗红少苔,脉细弦或沉细弦。
  [治法] 滋补肝肾,育阴熄风。
  [方药]
  1、 主方:大定风珠(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干地黄麦冬沙参各15克,阿胶12克(烊化),枸杞子15克,板、鳖甲白芍牡蛎各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 中成药
  六味地黄丸,每次9克,每日3次。
  气血两虚型
  [证见] 颤振日久,面色无华,神惫乏力,头晕眼花。舌淡胖有齿
  印或暗淡,脉细弱。
  [治法] 益气养血,熄风活络。
  [方药]
  1、 主方:八珍汤(薛己《正体类要》)加减
  处方:党参15克,白术茯苓当归12克,熟地黄18克,川芎6克,白芍15克,天麻10克,丹参20克,石决明30克,大枣5枚。水煎服。2、中成药八珍丸,每次9克,每日3次。
  痰热动风型
  [证见] 颤振或轻或重,尚可自制,常兼胸脘痞闷,痰稠色黄,头晕口干。舌苔黄稠,脉弦滑数。
  [治法] 清热化痰,平肝熄风。
  [方药]
  1、 主方:导痰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法半夏15克,橘红6克,茯苓、枳实、胆南星竹茹栀子黄芩各12克,天麻、钩藤石决明各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 中成药猴枣散,每次1支,每日3次。

颤证的中医治疗原则

颤证是指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仅有头摇或限于手足或单一肢体的轻微颤动,尚能坚持工作,生活自理;重者全身颤动、头部震摇大动,甚则扭转痉挛,手足及四肢颤动不止,筋肉僵硬,颈项强直,四肢拘急,甚者卧床不起。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某些锥体外系疾病所致不随意运动,如震颤麻痹、舞蹈病、手足徐动症等,凡出现以头部及四肢震颤、抖动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均可按本病论治。
    病因
    1.风痰阻络、气血不通
  素体肝肾阴虚,郁怒伤肝,肝风内动,风痰瘀血阻滞经络,气血不通,筋脉失养,头部动摇,肢体拘急僵硬或颤摇不已;风痰瘀血阻滞脑络,则见头晕、视物模糊之证。
    2.气血亏虚,筋脉失荣
  饮食不节,内伤脾胃,或肝郁脾虚,气血生化乏源;或房劳、思虑过度,精血亏耗,筋脉失养,则肢体颤抖、倦怠、乏力,头晕眼花。正如《医宗己任编·颤证》所云:“大抵气血俱虚,不能荣养筋骨,故为之振摇,”
    3.肾精亏耗,髓海不足
  年老体衰,或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室不节,肝肾之精血亏耗,髓海空虚,神明失养,筋脉失约,则肢体麻木、拘挛,甚则颤抖不已,久则痴呆健忘。
    4.痰热动风,扰动筋脉
  七情不遂,肝火炽盛,阳化风动,风火痰热,扰动筋脉,筋脉失司,发为肢颤动摇,胸脘痞闷,头晕口干,苔黄腻,脉滑数之证。
    综上所述,本病多由年老体衰,或先天禀赋不足,加之七情不遂,饮食不节,房劳过度,致肝、脾、肾三脏功能受损,气血乏源,髓海空虚,筋脉失司所致。病位在脑髓、筋脉,病理性质当属本虚标实,本于肝肾、气血亏虚,标属风(内风)、火(肝火)、痰(湿痰、热痰)、瘀(瘀血)四端为患。临床多见虚实夹杂之证。发病之初,以肝风、痰浊、瘀血等标实相互兼见;病久则肝、脾、肾三脏亏损、正虚与邪实并见,此时病势转重,缠绵难愈,且易变生他证。因此,以预防为主,并积极防止中毒、中风、颅脑外伤等的发生,对颤证防治有重要意义。
    疑难剖析
  (一)治疗难取速效,且易于复发
  本病起病缓慢,呈渐进性加重,且好发于中老年人,初病正气不衰,邪气尚浅,治疗及时,疗效尚佳,然每因劳累,情志不遂等因再次复发。每次复发则症状较前加重,治疗难度也相应增加。若起病即见肾精亏损,真阴亏耗之表现,或先天禀赋不足而在青壮年发病者,多难根治,且预后亦差。此为本病难治原因之一。
    (二)病机转化错综复杂
  颤证在风、火、痰、瘀、虚诸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并渐进加重。初病以肝风、痰浊、瘀血为主,正虚不著。痰浊、瘀血与肝风可同时相兼为患,亦可以风、痰为主,兼见瘀血;又可以风、瘀为主,兼见痰浊;风痰可以致瘀,瘀血可以化痰,痰热即可动风,瘀血亦可以生风而相互转化。若病情迁延,风盛于内,痰瘀为患,气血阴精亏损,邪气渐深,转化为痴呆、健忘之病证,进一步发展为气血衰败,肝脾肾益损,终成不治。
    由于其病机变化及其复杂,不同病变阶段,各种病理因素兼见错杂,临证则较难准确辨治,为本病被称为疑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涉及病种较多
  本病原发者涉及西医学的锥体外系疾病,如帕金森综合征等一大类疾病。继发者,可由温病、中风、中毒、颅脑外伤等而致,病情轻重不一,病因及病机差异较大,很难统而治之必需针对其特殊性,灵活地辨证施治,方切于临床,行之有效。这样就相应增加了临证施治的难度。
    辨疑思路
  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起病较缓,成渐进性发展,不能自行缓解,严重者可导致痴呆。凭典型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并非难事。然由于其病机复杂,风、火、痰、瘀、虚常相互兼见,相互影响,错杂为患,临证若非详辨病候,精选方药,则难以取效。
    (一)辨标实,当重内风、瘀血
    《素问·至真要大论》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说明本病与肝风关系尤为密切。从临床来看,内风(肝风)为患常常贯穿于本病之始终。而导致“内风”之病机各异。如肝肾阴虚,水不涵木;气血亏损,血虚生风;肝火内盛,阳化风动;痰热动风等。应根据其兼证表现,详加分辨。
  其次,颤证亦多兼瘀血。源其因有肾虚致瘀,肝郁致瘀、气虚致瘀、气滞致瘀、痰阻血瘀之别。瘀血证候当有面色黯黑、舌质紫候或有瘀斑,舌底或有瘀丝、瘀点、舌下脉络粗张,脉细涩,或肢体疼痛,痛处固定不移,或肢体麻木不仁等。
    (二)察本虚,当分阴虚(血虚)、气虚
  颤证多属虚实夹杂,本虚则以气血亏虚与肝肾阴虚最为常见。其血亏虚者,有气虚导致血虚,或阴血暗耗,气失所附,气血同病;肝肾阴虚者多由年老体衰,房劳过度,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如先天禀赋不足,年轻时发病,其症状较重,预后较差。
    (三)辨痰,当分湿痰、热痰
  痰为本病病理因素之一。辨痰尤以脉舌为凭。湿痰者,多有痰色发白、肢体麻木酸、舌苔白腻、脉滑等见症;兼见黄腻苔、脉滑数者属实;阴虚火旺,虚火灼津为痰者,痰多色灰,质黏难咯,舌绛少苔,脉弦细数。又有瘀血阻络,致瘀痰为患者,亦应详辨。
资料来源:北京弘医堂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