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充血性心力衰竭(小儿) 中医治疗诊断方法/治疗方药方剂
    

充血性心力衰竭(小儿)

  
疾病名称(英文) child congestive heart-failure
拚音 CHONGXUEXINGXINLISHUAIJIE(XIAOER)
别名 中医:心悸怔忡水肿,心痹。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心血管系统疾病(儿科)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原发的心脏损害引起心输出量减少和心室充盈压升高,临床上以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以及肺循环和 (或)体循环淤血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合征。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本病内因缘于素体虚弱,正气不足,外因缘于感受六yin,饮食劳倦。痰浊阻肺,心气虚衰及心肾阳虚,气阴两亏等均可导致本病。病位主要在心,并与肺、肾关系密切,病情严重时则见五脏俱损之危候。病性属本虚标实,在本为心肾阳虚,血脉无力,在标为痰饮、瘀血阻滞于内。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本病属重症危候,涉及脏腑甚多,虚实兼夹,证候繁杂,但总以气短心悸,动则喘促汗出,口唇紫绀,浮肿尿少为主要表现。临证之时重在分清轻重缓急。伴见喘息不得卧,汗出淋漓,四肢厥逆,甚则昏迷者,属急、属重,须当机立断,急以救逆,不得贻误病情。
1.痰热壅肺
主证:发热咳嗽,痰多色黄,胸闷喘促,心悸气短,口唇发绀,甚则喘逆不得卧,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分析:本证由时邪外感,郁而化热,炼液为痰,瘀阻心肺所致。热盛于内,故见发热。肺气失宣,故见咳嗽痰多。痰湿内阻,血脉不畅,心失所养,故见心悸气短。痰阻气道,肺失清肃,故见气促,甚至喘逆不得卧。
2.心肺气虚
主证:自汗乏力,心悸气短,动则加剧,咳嗽喘促,面色青灰,舌淡暗,苔薄白,脉沉弱无力。
分析:本证由大病久病,正气渐亏,心肺两伤所致。心气不足,血脉不畅,故见心悸,面色青灰。肺气虚衰,失于清肃,故见气短,喘促。
3.气阴两虚
主证:胸闷气短,心悸不安,头晕目眩,口咽干燥,眠差盗汗,或有低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或结代。
分析:本证由久病体弱,气阴俱伤所致。气虚则见心悸气短。阴亏则见口咽干燥。气阴不足,无以上荣,故见头晕目眩。虚热内生,故见心烦不安,低热。
4.阳虚水泛
主证:心悸怔忡,气短乏力,咳喘气促,不得平卧,尿少浮肿,畏寒肢冷,唇舌紫暗,苔白滑,脉沉滑或结代。
分析:本证由心肾不足,水气上逆,凌心射肺所致。肾阳亏虚,水湿不化,故见尿少浮肿。水气上凌心肺,故见心悸怔忡,喘咳气促。阳气不足,阴寒内生,故见畏寒肢冷。
5.阳气虚脱
主证:心悸怔忡,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呼吸气微或气短喘促,不能平卧,肢厥不温,昏厥谵妄,舌淡暗,苔薄白,脉微欲绝。
分析:本证由素体不足或久病不愈,元气耗伤,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所致。正气受损,心阳不振,故见心悸怔忡。气虚脱于外,阴寒弥漫于内,故见气微喘促,肢厥不温,昏厥谵妄。
西医诊断标准 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
1.具备以下四项可考虑心力衰竭
(1)呼吸急促:婴儿>60次/分,幼儿>50次/分,儿童>40次/分。
(2)心动过速:婴儿>160次/分,幼儿>140次/分,儿童>120次/分。
(3)心脏扩大(体检、X线或超声心动图)。
(4)烦躁、喂哺困难.体重增加、尿少、水肿、多汗、青紫、呛咳、阵发性呼吸困难(二项以上)。
2.具备以上四项加以下一项或以上两项加以下两项可确诊心力衰竭
(1)肝脏肿大,婴幼儿在肋下≥3cm,儿童≥1cm;进行性肝脏肿大或伴触痛者更有意义。
(2)肺水肿
(3)奔马律。
3. 严重心力衰竭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一)婴幼儿心力衰竭
1.呼吸急促:婴儿呼吸次数>60次/分,幼儿呼吸次数>50次/分。
2.心动过速:婴儿心率>160次/分,幼儿心率>140次/分。
3.肝脏肿大:肝在肋下3cm以上或进行性肝脏肿大。
4.心脏听诊:心音低钝或出现奔马律。
5.其他: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或发灰。
(二)年长儿心力衰竭
1.左心衰竭肺淤血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呼吸困难_—劳力性或阵发性呼吸困难等。两肺下部可闻湿罗音。
2.右心衰竭体循环淤血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颈静脉怒张、肝肿大和下垂部位水肿。
3.心输出量减少导致组织血液灌注不足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尿少、心率增快等。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一)心室收缩功能测定 通过超声心动图测定以下指标,可反映心室收缩功能。 1.射血分数 (EF) EF=左室舒张末期容量—左室收缩末期容量/左室舒张末期容量 EF不受年龄影响,是常用的反映心功能的指标。正常小儿EF>0.50,<0.50为心功能不全。 2.短轴缩短率 (FS) FS=左室舒张末期直径—收缩末期直径/左室舒张末期直径×100% 正常值为0.28~0.38,心衰时FS常<0.25 3.室壁增厚率△T% △T%=收缩末左心室室壁厚度—舒张末室壁厚度/舒张末室壁厚度 ×100% 正常小儿0.30~0.50,心衰时常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急性心包积液或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此病奇脉明显,腹水常较突出,但呼吸困难不明显,肺循环淤血轻。X线检查及超声心动图可助诊断。
2.肝病引起腹水:此病常伴腹壁静脉及食道静脉曲张,颈静脉怒张及肺淤血表现不明显,心音及心率正常。肝功能及腹部B超检查可助诊断。
3.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有呼吸困难、脉搏增快等体征,但心脏不扩大,超声心动图测定心功能正常。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1. 治愈:症状消失。心率正常,心脏大小正常,心功能正常。肝脏回缩至正常大小,水肿消退。
2.好转:症状控制或改善。心率接近正常,心脏及肝脏较前缩小,水肿减退或消失。心功能改善。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目前治疗心力衰竭的常用药物有:正性肌力药、利尿药和扩血管药,以联合应用为佳。
一、一般治疗
1.休息:卧床休息,可以取半卧位或卧位。避免烦躁,必要时用镇静剂。
2.饮食:少量多餐,低盐饮食。
3.限制入液量:静脉每日总液量应控制在60~80ml/kg,匀速补充。
4.吸氧:对气急和紫绀病儿及时吸氧。
5.病因治疗。
二、洋地黄类药物
常用地高辛,其饱和量为2个月以下或2岁以上患者30μg/Kg,年龄在2月~2岁患者40μg/Kg,早产儿20μg/kg,静脉注射。首剂应用饱和量的一半,余量均分为3剂,间隔8小时,24小时饱和。之后给予维持量,每日剂量为饱和量的1/5,分2次应用,间隔12小时,静脉注射,或可口服。需长期用药者应根据血浓度调整用量,以免发生中毒。地高辛有效血清浓度为1~3ng/ml。
三、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
1.β-肾上腺素能受体(β-AR)激动剂:可选用多巴胺,剂量每分钟5~15μg/kg,静脉滴注,可增加心肌收缩力及肾血流量。急性心力衰竭伴有心源性休克或低血压以及少尿者尤为适用。也可选用多巴酚丁胺,剂量每分钟0.5~20μg/Kg。静脉滴注。或可二药联合应用。以使心排血量增加,血压上升,而不增高肺毛压。
2.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PDEI):可静脉注射氨力农,用于急性心衰的短期治疗。首次负荷量0.5~1mg/kg,5~10分钟缓慢注入。继以每分钟5~10μg/Kg静脉滴注维持,连用7~10天。也可选用米力农,口服每日1mg/kg,分3~4次,静脉注射首次剂量25μg/kg,10分钟后以每分钟0.25~0.5μg/kg静脉滴注,维持24~48小时,或于停药16小时后改口服。
四、血管扩张剂
1.硝酸甘油:能扩张静脉,减轻前负荷。静脉点滴剂量每分钟0.1~10μg/kg。
2.硝普钠:可扩张动静脉,减轻前后负荷。静脉点滴剂量每分钟1~8μg/kg。
3.酚妥拉明:扩张动脉,减轻后负荷。剂量为每次0.3~0.5mg/kg,溶于10%葡萄糖液10~20ml,在15分钟左右缓慢静注,必要时隔0.5~1小时可重复使用。每次最大用量<10mg。
五、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常用巯甲丙脯酸,能减轻前后负荷,增加缓激肽水平,使前列腺素合成增加。剂量:新生儿每次0.1mg/kg开始,逐步加大至1mg/kg,6~8小时1次;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每日0.3~6mg/kg,分3次;青少年每次6.25~12.5mg开始,逐步加至每次50~70mg。
六、心肌代谢赋活药的应用
1.1,6-二磷酸果糖(FDP):剂量每次0.7~1.6ml/kg(75mg/ml),最大量每次<2.5ml/kg,输注速度为每分钟10ml。7~10天为一疗程。
2.辅酶Q10:剂量每次l2.5mg,每日3次口服,疗程应一3个月。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本病宜标本并重,益气养血扶正与活血化瘀逐饮不可偏废其一。
本病属急症,治疗抢救应及时果断,辨证准确。一般本病初起治宜清热化痰,益气养心。后期见心肾阳虚时,治宜温阳利水。出现阳气虚脱,阴阳离绝之变时,则应急以回阳固脱。
一、辨证选方
1.痰热壅肺
治法:清热化痰,泻肺行水。
方药:麻杏石甘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生石膏20g,葶苈子、全瓜蒌鱼腥草车前子各10g,杏仁天竺黄麻黄各6g。身热重加连翘黄芩;咳逆胸闷加桑白皮丹参
2.心肺气虚
治法:益肺养心,补气扶正。
方药:养心汤加减。太子参黄芪生地各12g,茯神远志柏子仁各10g,麦冬五味子、炙甘草各6g。咳嗽喘促加桑白皮、车前子;唇舌紫暗加丹参、赤芍、益母草
3.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方药:生脉散炙甘草汤加减。太子参、麦冬、白芍各12g,炙甘草、生地、阿胶各10g,桂枝、五味子各6g。低热不退加版、地骨皮;眠差梦多加夜交藤、远志、枣仁
4.阳虚水泛
治法:温肾补心,温阳利水。
方药:真武汤合桂枝甘草龙牡蛎汤加减。生龙骨、生牡蛎各20g,茯苓、白芍、白术各10g,附子、桂枝、甘草各3g。恶心呕吐半夏陈皮;汗出肢冷、喘不得卧加黑锡丹
5.阳气虚脱
治法:回阳固脱,益气复脉。
方药:参附汤加味。人参、附子各3g,干、生龙骨、生牡蛎各10g,五味子、山萸肉、茯神各12g。昏厥谵妄加胆南星菖蒲;烦躁不安加远志、夜交藤。
二、专方验方
1.治心衰方:人参、附子、白术、橘皮当归各9g,黄芪12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本病心气不足者。
2.抗心衰方:赤芍、川芎、丹参、鸡血藤、泽兰各15g,党参益母草、麦冬各25g,附皮各10~15g。水煎服,每日1/2~1剂。适用于右心衰竭。
3.心衰合剂:葶苈子、桑白皮、生黄芪、车前子、太子参、丹参各30g,泽泻、麦冬各15g,五味子、全当归各10g。水煎服,重症每日服1~2剂,分4次服。病情缓解后改为每日1/2~1剂。
4.心宝:由洋金花、人参、附子、肉桂麝香鹿茸、田三七、蟾蜍等组成。随证加减,调整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具有一定强心作用。
中药 1.活心丸:功能活血化瘀,益气强心。用于本病属心气不足,心血瘀阻者。1~3岁每服1/3丸,3~6岁每服1/2丸,6~9岁每服2/3丸,9岁以上每服1丸,每日1~3次。
2.东北双参补膏:功能益气生津。适用于本病属气虚津伤者。1~3岁每服5g,3~6岁每服10g,6~9岁每服15g,每日3次。
3.桂附地黄丸:功能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本病属肾阳衰微,命火不足者。1~3岁每服1/3丸,3~6岁每服1/2丸,6~9岁每服2/3丸,9岁以上每服1丸,每日2次。
4.复方丹参注射液:功能活血化瘀,理气止痛。适用于本病属气滞血瘀,胸阳不宣者。6岁以下每次2ml,6岁以上每次4ml,加入10%葡糖糖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5.止嗽扫痰丸:功能降气定喘,止咳祛痰。适于本病属痰饮内蕴,心肺脉络痹阻者。1~3岁每服1g,3~6岁每服2g,6~9岁每服3g,9岁以上每服4g,每日3次。
针灸 1.体针:主穴取内关、神门、间使、巨阙等。痰热上扰加尺泽、丰隆、膻中;心血不足加脾俞、足三里;水饮内停加三焦俞、气海等穴位。每次取4~5穴,平补平泻,留针15~2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休息3~5天,可开始下1疗程。
2.耳针:取穴心、皮质下、交感、神门、肺、肾等。每次取2~3穴,毫针浅刺,每日或隔日1次,5~7次为1疗程。
推拿按摩 推攒竹,揉百会,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推揉膻中,揉五指节。每日1次,5~7次为1疗程。
中西医结合治疗 1、本病属急证,临床应及时采用有效措施。西药一般通过去除病因,减轻心脏负荷,增强心肌收缩力及心肌细胞营养等治疗来控制病情,对急、慢性心力衰竭均有确切疗效。而中药对心功能种种影响的研究亦在不断深入,如北加皮铃兰万年青枳实、附子等均已被证实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出量等到作用。而生脉饮、参附汤等亦具有明确强心、改善心功能的作用。故临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常能取得更佳疗效。
2、病因治疗中,心肌炎患者,西药宜予大量维生素C静滴等,此时中药应加用玄参苦参、麦冬、五味子等,对缓解病情十分有益。重症肺炎患者,西药应积极抗炎治疗,中药则可选用黄苓、桑白皮、鱼腥草、百部等品,以协同西药抑菌、抗病毒。急性风湿热患者,西医应予抗风湿药,如阿斯匹林,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此时中药可选用秦艽海风藤防已、五味子、刺五加、三七、大青叶、黄芩等,有协同西药抗风湿,减轻心脏损害的作用。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