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肝胆湿热犯耳 中医治疗诊断方法/治疗方药方剂
    

肝胆湿热犯耳

  
疾病名称(英文) ear impaired by damp-heat of liver gallbladder
拚音 GANDANSHIREFANER
别名 西医: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化脓性耳软骨膜炎,外耳道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病证
西医病名定义
中医释名 本证为脓耳耳疖耳疮断耳疮等耳病的常见急重证候。多由风热湿邪外袭,内引肝胆之火,内外邪热结聚耳窍,蒸灼耳部肌肤,致血肉腐败化脓而成。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本证为脓耳、耳疖、耳疮、断耳疮等耳病的常见急重证候。多由风热湿邪外袭,内引肝胆之火,内外邪热结聚耳窍,蒸灼耳部肌肤,致血肉腐败化脓而成。证现湿热邪毒壅盛之候,属急性实效证,其病位虽在耳窍,内与肝胆功能失调,湿热上蒸密切相关,久之可损及脾、肾,使证情缠绵难愈。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肝胆湿热侵犯耳的不同部位可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湿热壅聚于中耳,可致发脓耳,证见耳痛、呈刺痛、跳痛、痛引腮脑,咳嗽、吞咽或打喷嚏时耳痛加剧。耳膜红肿外突或穿孔,博动性出脓,脓液红黄或黄稠量多。湿热侵入外耳道,可致发耳疖、耳疮,证见耳部剧痛,胀痛或跳痛,张口或按压耳周、牵拉耳壳时疼痛加重,耳道可见红肿,或某处呈半球状肿起,顶端或可见黄白色脓点。若湿热侵蚀耳壳,则出现耳壳红肿、溃烂,或残缺,变形,耳部及半侧头痛等。不管侵及何处发病,均伴有发热,头痛,口苦咽干,耳鸣耳聋,面红目赤,急躁心烦,胸胁苦满,纳呆,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等证。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中医治疗 治疗法则: 清泄肝胆,利湿消肿,解毒排脓。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1)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2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泽泻10
克、木通10克、车前子10克、当归6克、柴胡10克、生地10克、甘草10克、野菊花12克、银花12克。本方适用于肝胆湿热壅盛,口苦咽干、耳部肿胀明显者。
(2)仙方活命饮:金银花12克、甘草10克、天花粉12克、贝母10克、当归10克、赤
芍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防风10克、白芷10克、穿山甲12克、皂角刺10克、陈皮10克。本方适用于血肉腐败化脓者。以上方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微湿,分3~4次服用,每日1~2剂。
2.加减变化:头痛者,基本方(1)加蔓荆子10克、杭菊花12克。大便秘结,基本
方(1)加大黄10克、芒硝10克。鼻塞涕多者,基本方(2)加玉米须12克、苍耳子10克、辛荑花10克。小儿患此证,易致烦躁,神昏呕吐,基本方加钩藤10克、白芍10克、天竹黄10克、竹茹6克,以平肝熄风,化痰止痉。
(二)外治方法
1.敷贴:可根据不同证情,选用下列药物和方法。
(1)外耳道或耳周红肿处,用黄连膏或紫金锭涂敷,每日1次。
(2)耳后淋巴结肿大,敷黄连膏或用金黄散以蜂蜜调敷。每日1次。
(3)外耳道内局限性红肿处,用黄连膏棉栓,或鱼石脂棉栓塞敷,每日更换1次。
若疖肿已溃,则改用红汞棉栓塞敷,每日更换1次。
(4)外耳道或耳壳皮肤糜烂渗液时,先用淡盐水或3%双氧水清洗后,再用青黛散调敷,每日一次。
(5)湿热瘀阻,致耳道或鼓室生长息肉、肉芽时,先行摘除后再以鸦胆子油调敷。
(6)耳廓腐烂时,宜用五五丹或七三丹,均匀撤布创口上面,再贴以黄连膏纱布,
每日更换1~2次。腐烂已停止时,改用九一丹或生肌散均匀撤布伤面,上贴黄连膏纱布,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2.滴耳:方法及药物均参阅“风邪热毒犯耳证治”中的该疗法。
3.吹药:本疗法适用于鼓膜穿孔较大,溢脓者,方法及药物参阅“风邪热毒犯
耳证治”中的该疗法。
(三)饮食疗法
1.忌食辛辣,肥甘厚味不易消化食物。禁烟、戒酒,忌食公鸡、猪头肉等发物。
2.食宜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果汁之类,具有清热利湿功效的食品,如赤小豆、苡仁米,莲子仁、西瓜冬瓜等。
(四)切排放脓法:当耳壳红肿,脓成欲溃;耳道疖肿脓成欲溃,及鼓膜红肿外突欲穿孔之时,均可行切开排脓。
施治要点:
(一)本证乃肝胆湿热壅盛犯耳,常规施治当以清泄肝胆,利湿消肿攻邪为主。但本证之发生,常与风、热;湿邪外侵,加之局部搔挖损伤染毒有关。故证之早期,攻邪时宜注重疏风清热解毒,如重用金银花、连翘、黄芩、地丁等。又肝病易横逆犯脾,致脾胃运化失健:湿浊益盛,脓液难尽,故利湿消肿之时,当以健脾化湿为主,常用苡仁、山药白术茯苓、生黄芪等。
(二)因耳为清窍,以通为用。治疗中应重视耳窍脓液外出之畅通否,可采取清洗,滴药,吹药等外治方法,以便脓毒外泄,湿热早清,恢复耳之清空之性。
(三)本证是耳病中的急重证候,尤多发生于儿童,病后常导致听力下降,尚可引发多种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故治疗应及时有效,常采用汤药内服,同时配合多种疗法应用,必要时可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药 (1)外耳道或耳周红肿处,用黄连膏或紫金锭涂敷,每日1次。
(2)耳后淋巴结肿大,敷黄连膏或用金黄散以蜂蜜调敷。每日1次。
(3)外耳道内局限性红肿处,用黄连膏棉栓,或鱼石脂棉栓塞敷,每日更换1次。
若疖肿已溃,则改用红汞棉栓塞敷,每日更换1次。
(4)耳廓腐烂时,宜用五五丹或七三丹,均匀撤布创口上面,再贴以黄连膏纱布,
每日更换1~2次。腐烂已停止时,改用九一丹或生肌散均匀撤布伤面,上贴黄连膏纱布,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针灸 1.针刺:取穴:听宫、听会、耳门、外关、曲池、合谷、阳陵泉、侠溪、翳风、丘墟.足三里等穴,每次据证选2~3穴,用捻转提插,较强刺激,每日1次。
2.耳穴:取肝、胆、三焦、耳等区压痛敏感点,进行针刺、埋针、或用王不留行贴压治疗。耳廓红肿时禁用此疗法。
3.艾灸:取穴翳风,将艾条—端点燃,距翳风穴1寸处熏灸,至局部皮肤红润有
灼热感即止。在艾灸之前,先用消毒棉花签,将外耳道内脓液擦净,滴入3%双氧水,再用消毒棉签将外耳道擦洗干净,然后艾灸,灸完结束后,耳道内放入引流条,以便排脓,每日1次,一般2~5次即愈。本疗法适用于耳膜穿孔流脓,红肿不明显者。
4.穴位注射:参阅“风邪热毒犯耳证治”中的该疗法。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1.本证患者常因耳痛剧烈而彻夜难眠,故病区宜安静、舒适,避免嗓音刺激,以利休息治疗。
2.本证皆有耳部红肿、溃脓、应经常清洗,保持耳部卫生,以免湿热邪毒四溢浸
染,扩大病变区域,加剧证情,按时给予局部换药治疗。
3.因耳窍与鼻窍及咽喉相通联,湿热上犯耳窍亦常波及鼻与咽喉,治疗中当注意观察证情变化,给予恰当治疗。
4.平时宜嘱患者戒除挖耳恶习,避免水湿邪毒进入耳窍。冬季应注意保暖,防止耳壳冻伤等,均可减少本症之发生。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