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搜索更多精品课程:
热 门:外科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肤性病学骨科学全科医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影像药 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生物技术制药生药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卫生毒理学检 验:理化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护 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 社区护理五官护理护理学内科护理护理管理学中 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口 腔: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组织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医用化学其 它:人体解剖学卫生统计学人体寄生虫学仪器分析健康评估流行病学临床麻醉学社会心理学康复医学法医学核医学危重病学中国医史学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药理学 > 广州医科大学 > 正文:药理学电子教材:第20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药理学-电子教材:第20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药理学:电子教材 第20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解热镇痛抗炎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antipyretic-analgesicandantiinflammatorydrugs)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而且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它们在化学结构上虽属不同类别,但都可抑制体内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的生物合成,目前认为这是它们共同作用的基础(图20-1)。由于其特殊的抗炎作用,故本类药物又称为非甾体

解热镇痛抗炎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 (antipyretic-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drugs) 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而且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它们在化学结构上虽属不同类别,但都可抑制体内前列腺素 (prostaglandin ,PG) 的生物合成,目前认为这是它们共同作用的基础 ( 图 20-1) 。由于其特殊的抗炎作用,故本类药物又称为非甾体抗炎药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如右图) 。乙酰水杨酸是这类药物的代表,因此有人将这类药物称为乙酰水杨酸类药物。它们有以下三项共同作用。

1. 解热作用 解热镇痛抗炎药能降低发热者的体温,而对体温正常者几无影响。这和氯丙嗪对体温的影响不同,在物理降温配合下,氯丙嗪能使正常人体温降低。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对产热及散热两个过程的精细调节,使体温维持于相对恒定水平 ( 正常人为 37 ℃左右 ) 。传染病之所以发热,是由于病原体及其毒素刺激中性粒细胞,产生与释放内热原,可能为白介素 -1(IL-1) ,后者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将调定点提高至 37 ℃以上,这时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因此体温升高。其他能引起内热原释放的各种因素也都可引起发热。内热原并非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因为实验证明,全身组织的多种 PG 都有致热作用,微量 PG 注入动物脑室内,可引起发热,其中 PGE2 致热作用最强;其他致热物质引起发热时,脑脊液中 PG 样物质含量增高数倍。这说明内热原可能使中枢合成与释放 PG 增多, PG 再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发热。解热镇痛药对内热原引起的发热有解热作用,但对直接注射 PG 引起的发热则无效。因此认为它们是通过抑制中枢 PG 合成而发挥解热作用的。治疗浓度的解热镇痛药可抑制 PG 合成酶 ( 环加氧酶 ) ,减少 PG 的合成,而且它们对该酶活性抑制程度的大小与它们的药理作用强弱相一致。这类药物只能使发热者体温下降,而对正常体温没有影响,也支持这一观点。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而且热型也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故对一般发热患者可不必急于使用解热药;但热度过高和持久发热消耗体力,引起头痛失眠、谵妄、昏迷、小儿高热易发生惊厥,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这时应用解热药可降低体温,缓解高热引起的并发症。但解热药只是对症治疗,因此仍应着重病因治疗。

2. 镇痛作用 解热镇痛药仅有中等程度镇痛作用,对各种严重创伤性剧痛及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对临床常见的慢性钝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或关节痛痛经等则有良好镇痛效果;不产生欣快感与成瘾性,故临床广泛应用。

  本类药物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在组织损伤或发炎时,局部产生与释放某些致痛化学物质 ( 也是致炎物质 ) 如缓激肽等,同时产生与释放 PG 。缓激肽作用于痛觉感受器引起疼痛; PG 则可使痛觉感受器对缓激肽等致痛物质的敏感性提高。因此,在炎症过程中, PG 的释放对炎性疼痛起到了放大作用,而 PG(E1 、 E2 及 F2a) 本身也有致痛作用。解热镇痛药可防止炎症时 PG 的合成,因而有镇痛作用。这说明为何这类药物对尖锐的一过性刺痛 ( 由直接刺激感觉神经末梢引起 ) 无效,而对持续性钝痛 ( 多为炎性疼痛 ) 有效。但它们部分地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而发挥镇痛作用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3. 抗炎作用 大多数解热镇痛药都有抗炎作用,对控制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有肯定疗效,但不能根治,也不能防止疾病发展及合并症的发生。 PG 还是参与炎症反应的活性物质,将极微量 (ng 水平 )PGE2 皮内或静脉或动脉内注射,均能引起炎症反应;而发炎组织 ( 如类风湿性关节炎 ) 中也有大量 PG 存在; PG 与缓激肽等致炎物质有协同作用。解热镇痛药抑制炎症反应时 PG 的合成,从而缓解炎症。

  常用的解热镇痛抗炎药按化学结构可分为水杨酸类、苯胺类、吡唑酮类及其他有机酸等四类。各类药物均具有镇痛作用,但在抗炎作用方面则各具特点,如乙酰水杨酸和吲哚美辛的抗炎作用较强,某些有机酸的抗炎作用中等,而苯胺类几无抗炎作用。

  水杨酸类 (salicylates) 药物包括乙酰水杨酸 (acetylsalicylic acid) 和水杨酸钠 (sodium salicylate) 。水杨酸本身因刺激性大,仅作外用,有抗真菌及溶解角质的作用。本类药物中最常用的是乙酰水杨酸。

  乙酰水杨酸又称阿司匹林 (aspirin) 。

  【体内过程】口服后,小部分在胃、大部分在小肠吸收。 0.5 ~ 2 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在吸收过程中与吸收后,迅速被胃粘膜、血浆、红细胞及肝中的酯酶水解为水杨酸。因此,乙酰水杨酸血浆浓度低,血浆 t1/2 短 ( 约 15 分钟 ) 。水解后以水杨酸盐的形式迅速分布至全身组织。也可进入关节腔及脑脊液,并可通过胎盘。水杨酸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可达 80% ~ 90% 。水杨酸经肝药本酶代谢,大部分代谢物与甘氨酸结合,少部分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自肾排泄。

  肝对水杨酸的代谢能力有限。口服小剂量乙酰水杨酸 (1g 以下 ) 时,水解生成的水杨酸量较少,其代谢按一级动力学进行,水杨酸血浆 t1/2 约 2 ~ 3 小时;但当乙酰水杨酸剂量≥ 1g 时,水杨酸生成量增多,甘氨酸、葡萄糖醛酸的结合反应已达到饱和,水杨酸的代谢即从一级动力学转变为零级动力学进行,水杨酸血浆 t1/2 延长为 15 ~ 30 小时,如剂量再增大,血中游离水杨酸浓度将急剧上升,可突然出现中毒症状。

  长期大量用药治疗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时,为保证用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剂量应渐增,并应根据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及血药浓度监测,据此以确定给药剂量及间隔时间,并在治疗过程中经常调整剂量。

  服用剂量较小时,尿中排泄的主要是与甘氨酸或葡萄糖醛酸结合物,也有小部分以水杨酸盐排出。但当剂量大时,结合反应已饱和,就有大量水杨酸盐排出,此时,尿液 pH 的变化对水杨酸盐排泄量的影响很大,在碱性尿时可排出 85% ;而在酸性尿时则仅 5% 。这是由于碱性尿中,水杨酸盐解离增多,再吸收减少而排出增多;尿呈酸性时则相反。故同时服用碳酸氢钠可促进其排泄,降低其血浓度。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 解热镇痛及抗风湿 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常与其他解热镇痛药配成复方,用于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痛经及感冒发热等;抗炎抗风湿作用也较强,可使急性风湿热患者于 24 ~ 48 小时内退热,关节红、肿及剧痛缓解,血沉下降,患者主观感觉好转。由于控制急性风湿热的疗效迅速而确实,故也可用于鉴别诊断。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也可迅速镇痛,消退关节炎症,减轻关节损伤,目前仍是首选药。用于抗风湿最好用至最大耐受剂量,一般成人每日 3 ~ 5g ,分 4 次于饭后服。

2. 影响血栓形成 血栓素 (TXA2) 是强大的血小板释放 ADP 及聚集的诱导剂,乙酰水杨酸能使 PG 合成酶 ( 环加氧酶 ) 活性中心的丝氨酸乙酰化而失活,因而减少血小板中 TXA2 的生成而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但在高浓度时,乙酰水杨酸也能抑制血管壁中 PG 合成酶,减少了前列环素 (prostacyclin,PGI2) 合成。 PGI2 是 TXA2 的生理对抗剂,它的合成减少可能促进血栓形成。实验证明,血小板中 PG 合成酶对乙酰水杨酸的敏感性远较血管中 PG 合成酶为高,因而建议采用小剂量 ( 每日口服 75mg) 用于防止血栓形成。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包括稳定型、不稳定型心绞痛及进展性心肌梗塞患者能降低病死率及再梗塞率。此外,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对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者,服用小剂量乙酰水杨酸 (30 ~ 5医学检验网0mg) ,可防止脑血栓形成(如右图)。

  【不良反应】短期服用副作用少;长期大量抗风湿则有不良反应。

1. 胃肠道反应 最为常见。口取可直接刺激胃粘膜,引起上腹不适、恶心、呕吐。血浓度高则刺激延脑催吐化学感应区 (CTZ) ,也可致恶心及呕吐。较大剂量口服 ( 抗风湿治疗 ) 可引起胃溃疡及不易察觉的胃出血 ( 无痛性出血 ) ;原有溃疡病者,症状加重。饭后服药,将药片嚼碎,同服抗酸药如碳酸钙,或服用肠溶片可减轻或避免以上反应。内源性 PG 对胃粘膜有保护作用,如将 PGE2 与乙酰水杨酸同服,可减少后者引起的胃出血,其疗效与 PGE2 的剂量成比例,提示乙酰水杨酸致溃疡可能与它抑制胃粘膜合成 PG 有关。胃溃疡患者禁用。

2. 凝血障碍 一般剂量乙酰水杨酸就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出血时间。大剂量 (5g/ 日以上 ) 或长期服用,还能抑制凝血酶元形成,延长凝血酶元时间,维生素 K 可以预防。严重肝损害、低凝血酶元血症、维生素 K 缺乏等均应避免服用乙酰水杨酸。手术前一周应停用。

3. 过敏反应 少数患者可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某些哮喘患者服乙酰水杨酸或其他解热镇痛药后可诱发哮喘,称为“阿司匹林哮喘”,它不是以抗原 - 抗体反应为基础的过敏医.学全在线反应,而与它们抑制 PG 生物合成有关。因 PG 合成受阻,而由花生四烯酸生成的白三烯以及其他脂氧酶代谢产物增多,内源性支气管收缩物质居于优势,导致支气管痉挛,诱发哮喘。肾上腺素治疗“阿司匹林哮喘”无效。哮喘、鼻息肉及慢性荨麻疹患者禁用乙酰水杨酸。

4. 水杨酸反应 乙酰水杨酸剂量过大 (5g/ 日 ) 时,可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听力减退,总称为水杨酸反应,是水杨酸类中毒的表现。严重者可出现过度呼吸、酸碱平衡失调,甚至精神错乱。严重中毒者应立即停药,静脉滴入碳酸氢钠溶液以碱化尿液,加速水杨酸盐自尿排泄。

5. 瑞夷 (Reye) 综合征 据报道患病毒性感染伴有发热的儿童或青年服用乙酰水杨酸后有发生瑞夷综合征的危险,表现为严重肝功能不良合并脑病,虽少见,但可致死,宜慎用。

   【药物相互作用】本药与双香豆素合用时,因从血浆蛋白结合部位置换后者,提高游离型双香豆素血浓度,增强其抗凝作用,易致出血。本药也可置换甲磺丁脲,增强其降血糖作用,易致低血糖反应。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用,也因蛋白置换而使激素抗炎作用增强,但诱发溃疡的作用也增强。本药妨碍甲氨蝶呤从肾小管分泌而增强其毒性。与呋塞米合用,因竞争肾小管分泌系统而使水杨酸排泄减少,造成蓄积中毒。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