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医案辩证用药之打嗝暖气20121022讲课纲要
    

医患杂谈:医案辩证用药之打嗝暖气20121022讲课纲要

呃  逆
    呃逆是气逆上冲,喉间呃呃有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证。此证的轻重、预后差异很大,偶然发作的,可不药而愈;持续不断的,须经治疗乃能缓解;如果在久病、重病过程中见到呃逆,大多是病情转向危重的预兆。因此,其病机很不一致。一般实证,总以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主,或由于中焦受寒,或由于肝火犯胃,或由于痰阻气滞。
  如果在虚证,都由于脾肾阳虚肾不纳气,或胃气衰败,胃阴耗损所致。所以宋老认为:“呃逆一证,在辨证中必须把握脾、胃、肝、肾四脏,详察寒、热、虚、实四证。”可谓得其要领。

  病案:岳某,女,30岁,干部。胃病史6年,每遇情绪波动多复发。胃脘胀满,不欲饮食,呕逆吐苦,暖气呃逆。经胃镜检查,诊断为胆汁返流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经治不愈。近2个月胃脘胀满加重,饮食不思,食后饱胀,暧气呃逆频作,隐痛连胁,呕苦水,时吐逆,问有泛酸,舌绛红、苔薄白,脉弦细。证系胆火上冲犯胃,胃失和降则呕哕,胆液外泄则呕吐胆汁,胃气逆则吐逆、上腹饱胀、胃脘痞满、嗳气泛酸不食,矢气较舒,大便不畅。诊为:反胃、呕逆、胃痞(胆汁返流性胃炎)。治宜疏肝降逆和胃为主。取降逆安胃汤加减。
  处方:陈皮15g、半夏15卧茯苓15卧甘草10g、枳实竹茹15卧白芍15g、代赭石25卧芦根25卧胆草.5g、黄连7.5g、山栀7.5g、生10片。经服12剂.呕逆口苦大减,痞满好转,呃逆平,饮食思进,情绪转佳,精神振作,诸症改善。仍宗原方连续继服18剂,胃脘胀满消失,反胃嘈杂平复,饮食如常,呕苦泛酸不显,诸症平复。
  胃镜复查:幽门开合正常,返流病变不显,临床治愈.未再复发。

  病案:海某,男,42岁,银行工作。胃病史7~8年。
  经常胃部不适,胀闷灼热感,食后胃胀益甚,隐约似痛。
  知饥不欲食,时有泛酸呃逆。曾人院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轻度萎缩性胃炎。经治疗效果不显。现病史:近半年胃脘痞胀明显加重。胃脘不时嘈杂不安、隐约作痛,食后暖气呃逆频作,口苦欲呕,心烦不寐,腑气不爽,排便不畅粘滞感,舌红少津,脉弦而细数。该病始于肝气犯胃、气机不行、日久化火、胃阴耗伤、胃络受损、通降失调。诊为:胃痞、嘈杂(慢性浅表性胃炎)。治法:疏肝养阴、和胃消痞。取方养阴消痞汤加减。处方:
  柴胡15卧半夏15g、甘草l。g、黄芩10g、西洋参5g.麦冬玉竹25g、白芍15卧黄连10g、吴萸5卧山栀log、莪术15卧金铃子15g。服药12剂,胃部胀气觉舒,痞满改善,嘈杂暖气明显好转.但有时呃逆、大便不畅。技不更方。仍宗原方加芦根25g清胃降逆、火麻仁25g润肠。继服剂,诸症改善,胃脘痞满消除,知饥能食,纳谷知香,口苦呕逆嘈杂消减,大便通畅。继进10剂,使数年反复发作之胃病平复,饮食如常,体力增加。经胃镜复查.粘膜病变较前显著改善。追访1年,正常上班,一切正常,未再复发。

------------------
急性病出现之呃逆,即当辨证施治。在热性病中,过用苦寒之品伤胃,而至呃逆者,多属危恶之候。又有病久体弱或脾胃虚寒日久而出现之呃逆,则多主胃败之坏证,应大补脾胃,温中和胃,而不可用降逆之品。

  胃气虚弱寒邪内客患者张某,75岁,男,干部。
  患呃逆数年,屡愈屡犯。1个月前因饮食不当,呃逆又发。复又因用苦寒药伤胃,遂致呃逆频频,昼夜不已,呃声低微,腹部胀满不适,纳减神疲,时有咳嗽,吐痰不利,大便馘溏,舌淡苔薄,脉沉细而弱。证属胃气虚弱,寒邪内客。治以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之剂。
  处方:
  炒柿蒂12克化刀豆10克公丁香6克砂仁6克姜半夏9克陈皮9克川朴8克荜茇6克良姜9克炙甘草6克生姜4片方中柿蒂苦涩,降气止呃;丁香温胃降逆;化刀豆、荜茇、良姜温胃散寒,降气止呃;砂仁、陈皮醒脾理气和胃;姜半夏、生姜降逆祛痰,散寒止呃;炙甘草补胃和中。
  二诊:服上方2剂,呃逆立止,咳嗽减轻,饮食稍增,脉较前有力。仍按上方继服2剂,诸症悉已。

  肝气郁滞横逆犯胃患者张某,女,21岁,学生。
  呃逆3个月,近日逐渐加重,言语对答时,亦未见歇止。胃脘胀闷,时有隐痛,牵及两胁,胸闷善太息,纳食减少,有肘泛酸水,舌苔白,脉沉弦。证属肝气郁滞,横逆犯胃。治以降逆止呃、疏肝和胃之剂。
  急用炒柿蒂30克水煎分2次服。
  二诊:服药后,呃逆明显减轻,今日未发作,惟觉胃脘胀闷,有时隐痛,泛酸食少,恶冷饮食,此胃寒也。再进疏肝理气、健脾温中之剂。
  处方:
  自芍12克青皮9克 自术9克茯苓9克砂仁克良姜9克生姜4克方中白芍、青皮疏肝理气止痛;自术、茯苓健脾补胃;良姜、砂仁、生姜温中降逆止呃。
  三诊:服上方3剂,呃逆停止,胸膈畅快,.诸症痊愈。

  按呃逆一症,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凡胃气素虚,肝郁气滞,燥热内盛,痰浊中阻,皆能导致呃逆。故张景岳云:“凡杂证之呃,虽由气逆,然有兼寒者,有兼热者,有因食滞而逆者,有因气滞而逆者,有因中气虚而逆者,有因阴气竭而逆者。”诸凡所因,临证时须详辨之,然后分别采用散寒、解郁、清热、消食、补养脾胃、滋阴养液等法,此是治其本也。但呃逆之标必须刻刻顾之,无论何法,都须酌用止呃之品,如丁香、柿蒂。化刀豆筹味。以上两例呃逆,例1年高脏衰,久患呃逆,胃气本亏,复因寒凉伤胃冲肺(手太阴经脉,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致成呃逆之症。胃失和降,气逆而上,故见呃逆频频,昼夜不已;胃气虚弱,故呃声低微,纳减神疲,腹胀便搪;寒气冲肺,故咳嗽吐痰。舌淡苔薄,脉沉细而小,皆为胃气虚、寒邪盛之象。应以降冲逆之气、温胃散寒之法治之,不数剂,呃即止矣。
  例2属情志不畅而日l起,《古今医统大全》尝谓:“凡有忍气郁结积怒之人,并不得其志者,多有呃逆之证。”病者证情,亦合于此。但呃逆之甚,尚属少见,曾经中西医多次治疗,都未获效。首先采用“急则治其标”的方法,先投柿蒂一味煎服(此乃治呃逆之要药,性苦平,归胃经,降逆止呃,用时须炒过,去其涩滞,经济简便),不意竞获大效,后继用常规洽法,疏肝和胃而愈。

-------------------------------------------

  呃逆的治疗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冲上,喉间呃呃莲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俗称“打嗝忒”,古称“哕”,亦称“哕逆”。临床所见,偶然发作而轻微的大多能自愈;持续时间较长,或在较长时间内屡屡发生者常来就医;出现在某些慢性疾病如肝硬化、尿毒症、肿瘤危重阶段的则为胃气垂败之象,预后多属不良。
  于氏临床上对呃逆,除进行辨证治疗外,还有小半夏汤加味熏吸内服治疗顽固呃逆、伏龙肝煎液煎煮逍遥散治疗妊娠呃逆等经验,疗效确实,极有特色。

  (一)呃逆的辨证治疗
    1.病因病机于氏认为,呃逆总由胃气上逆所致。胃主受纳,其气以降为顺,正虚、邪实均可影响胃气下降。其发病原因,主要是饮食不节而损伤脾胃,如过食生冷或服用寒凉药物,寒气蕴蓄中焦,胃阳郁遏;过食辛辣煎炒、醇酒厚味,或服用温燥药物,燥热内生,胃腑不通,均可引起呃逆。而情志不遂,肝气犯胃;劳倦过度,牦伤中气,或年高体弱,久病不愈,致使脾胃阳虚;或热病伤津,或汗、吐、下太过,损伤胃阴,亦均能导致胃气不降,逆而上行,发生呃逆。
  2.分型论治于氏在临床上对呃逆常分成胃寒、胃热、肝气犯胃、胃阴不足和脾肾阳虚五型辨治。
  胃寒呃逆呃声沉缓有力,胃脘胀闷疼痛,得热则舒,遇寒加重,苔白,脉迟缓。治宜温中、散寒、降逆。用丁番散加味治之:
  丁香log,高良姜6g,柿蒂6g,炙草lOg,吴茱萸6g,半夏lOg,陈皮log,厚朴lOg。
  胃热呃逆呃声洪亮有力,口臭,烦渴,面赤,便秘,苔黄,脉滑数。治宜清胃、降气、止呃。用竹叶石膏汤加减治之:
  竹叶lOg,生石膏30g,沙参lOg,麦冬12g,半夏lOg,甘草lOg,柿蒂6g,竹茹肝气犯胃呃逆呃逆频作,胁肋胀满,头晕目眩,口苫咽干,女子月经不调,乳房胀满,舌红苔白或黄,脉弦。治宜疏肝解郁、和胃降逆。用逍遥散加味治之:
  柴胡12g,芍药lOg,当归12g,茯苓12g.白术lOg,炙草lOg,生姜lOg,薄荷6g,半夏lOg,代赭石20g,竹茹。
  有热者,可加丹皮Og,栀子lOg。
  胃阴不足呃逆呃卢急促,口舌干燥,心烦口渴,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宦生津益胃、降逆止呃。用益胃汤加减治之:
  沙参lOg,麦冬12g,生地15g,玉竹lOg,石斛lOg,柿蒂6g,枇杷叶lOg。
  脾肾阳虚呃逆呃声低微,面色苍白,畏寒肢冷,食少便溏,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治宜温补脾肾、和胃降逆。用旋覆代赭汤加减治之:
  旋覆花lOg,代赭石20g,党参12g,炙草lOg,生姜,半夏lOg,茯苓12g,陈皮lOg,干姜lOg,附子lOg,丁香lOg,柿蒂6g。
  无肾阳虚者,去附子、干姜。

  3.典型病倒姜某,男,11岁。1992年3月加日就诊。患儿二日前因食后吸人冷气,遂致呃逆久久不止。其病之发,每于进食时呃声频频,饮热汤、食热粥后稍有缓解,但移时复呃如故。诊其脉沉弦,舌淡红,苔薄白。凉长诉说患儿平素畏寒、肢冷、少动。辨证当属脾胃阳虚之人感寒,寒气客胃,胃气上逆。治宜温胃散寒、降逆止呃,方用旋覆代赭汤加味。处方:
  旋覆花lOg,代赭石20g,党参12g,炙草lOg,生姜,半夏lOg,柿蒂6g,砂{一6g,芍药20g,枳实lOg。
  水煎服,一口二次。
  3月26日复诊:服上方4剂,呃逆大减,略感胃脘胀满,余无他症,前方增损,再进3剂,其病告愈。

  (二)小半夏汤加味熏吸内服治疗顽固呃逆
    1.基本处方:
  半夏12g,生姜12g,砂仁tOg,荔枝核lOg,白酒。
  前4药打碎,白酒浸泡一小时,温火煎煮数沸,待酒气上升时,患者张嘴频频吸纳。轻者熏吸后呃直止。数沸后,取待温,分二次服用。多数患者1剂即愈。不愈者可再服1剂。
  2.方义小半夏汤原为张仲景为治疗“呕反不渴,心下有支饮”
  及“诸呕吐谷不得下”的病证而设。因呕吐、呃逆皆因胃气上逆所致,故于氏取其和胃散饮、降逆止呕之功用治本病,乃异病同治是也。砂仁温胃宽中,除脾胃之滞气。荔枝核性温,主人肝经,“行散滞气”(《本草纲目》),解肝经之寒凝。
  此四药皆力治呃常用之品,用之无奇。该方妙在用白酒煎药,可升发阳气,通阳达表,促进肝胃寒凝之滞气迅速消散,抑郁之气机舒畅,上下畅达,清阳自升,浊阴自降,肝胃得和,故可使呃逆覆杯立t。

  3.典型病例葛某,女,48岁。1998年5月13日初诊。患者一周前与他人呕气并喝凉茶后出现呃逆,不能自制,经中西医治疗无效,故求于氏诊治。刻诊:呃逆频作,约10分钟呃5次,胁肋胀满,头晕口苦,舌红苔白,脉弦。证属情志失调,肝失疏泄,肝强犯胃并寒邪客胃,胃阳郁遏,胃气冲卜,所致之呃逆。治以疏肝理气、温胃止呃,用小半夏汤加味熏吸内服。
  5 J J l5日,患肯来诊所诉说按要求治疗,熏吸后呃逆减半,又分二次温服,当晚呃逆全止,至今未再复发。

  (三)伏龙肝煎液煎煮逍遥散治疗妊娠呃逆1.基本处方柴胡12g,芍药lOg,当归12g,茯苓12g,白术log,炙草lOg,生姜lOg,薄荷6g.半夏lOg,代赭石20g,竹茹,砂仁6g,伏龙肝30g。
  伏龙肝布包煎汤,以此煎液煎煮上药二次,分二次温服。
  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妊娠呃逆,辨证要点同肝气犯胃型呃逆,若兼胃脘胀满、于足不温、神疲食少者,加干姜lOg,吴茱萸6g;兼胃脘嘈杂,心烦躁扰,口苦口干者,加丹皮.栀子lOg,黄连6g;兼大便干结,加枳实lOg,槟榔
  2.方义妊娠呃逆的基本病理是“冲气上逆,胃失和降”,最常见的膘因是胃寒和胃热。如过食生冷瓜果或过食辛辣香窜、煎炒烹炸等,都有叮能引起寒邪蕴胃或热结胃腑。妇女孕期有其特殊的生理改变,一者孕期需聚血以养胎,肝藏血的功能常显不足,易于发生肝失疏泄的病变;二者女子以肝为先天,原本即易发生肝失条达、情志失调,孕期肝藏皿功能不足,则更易发生肝郁气滞、肝气强盛的病理变化。而肝失条达.疏泄失职,肝气犯胃,胃气亦会逆上。所以妊娠呃逆最常见的证型即是肝气犯胃。于氏治疗肝气犯胃型呃逆,立疏肝解郁、降气止呃之法,主用逍遥散加味。但对妊娠呃逆,又专用伏龙肝煎液煎煮,可谓匠心独具,临床确有显著疗效。伏龙肝温中止血,既能止呕止呃,又能治疗各种虚寒出血,特别是《本草纲目》指出:伏龙肝能“妊娠护胎”。故本方既可治疗呃逆证候,叉顾及到了妊娠的特殊情况,困人制宜,涩血安胎。全方共奏疏肝和胃、止呃安胎之功,所以妊娠呃逆用之有效。

  3.典型病例王某某,女,28岁。1996年3月11日初诊。患者自昨天起频频出现呃逆,不能自制,因自身孕四月,恐伤胎,一,故今日一早即来诊所求治。r氏诊之,两脉俱滑,稍有弦数,舌红、苔薄白。询问症状,自诉心烦躁扰,口苦口干,大便较硬。证属肝失疏泄,肝气犯胃,胃气逆上。治宜疏肝和胃、降逆止呃、理气安胎,方用逍逼散加昧:
  柴胡12g,芍药log,当归12g,茯苓12g,白术lOg,炙草lOg,生姜10g,薄荷6g,半夏lOg,代赭石20g,黄连,丹皮lOg,栀子lOg,枳实lOg。
  伏龙肝30g布包煎汤,以此煎液煎煮上药二次,分二次温服。
  3月18日复诊:上药服3剂,呃逆大减,心烦、口于也有减轻,又自服2剂,呃逆全止,至今未再复发,余证皆消.病告痊愈。


-----------好帖!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