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中医进社区,缓解深圳人“看病难”?
    

中医讨论:中医进社区,缓解深圳人“看病难”?

头疼感冒发热,到社区康复中心看中医,你愿意吗?

头疼感冒发烧,哪怕是丁点的不舒服都胁迫着你到原本人满为患的大医院里面去排长队,而遍地开花的社区康复中心则呈现门可罗的冷清景象。今年3月,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立法有望获得通过,一个造福于深圳人的“中医治未病医防保健体系”将正式运行。按照计划,深圳近650家大大小小的社区康复中心都要配备一名主治医生以上的中医药人员和中药配药服务,深圳人不出社区就能够看得上中医,用得起中药,让深圳的普罗大众在家门口就能享用中医的疗效和实惠。到时,你还愿意到社区医院看病吗?

一切看起来顺应民意,势在必行。但是,到社区看中医,这个景观能否蔚然成风,还有重重考验。诊断时间短、医患沟通不充分的“心头之患”能否消弭?看病贵的老传统是否可能因中医而颠覆?更为关键的是,在深圳人宁愿挤破头上大医院也不愿到社康中心当V IP的世俗观念下,社区的中医凭什么来感召市民?是资历?职称?望闻问切的精湛医术?还是药到病除的诊断疗效?深圳的社区医院在众人疑惑中继续它的辩证求解之路。

大医院挤破头,社康中心人气低

做人怕“三长两短”,看病则怕“三长一短”。在深圳的医院圈中,有着“挂号时间长、候诊时间长、交费买药时间长、诊断时间短”的“三长一短”说法。

在深圳中医院旁边的名中医馆,光挂号费便高达100元,而排队者依然前赴后继。据一些医务人员介绍,早上刚开馆,上午的号就已经挂满了。很多从外地赶来的病人在碰壁之后,改成天未亮就摸黑出发。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名中医王孟庸觉得,名中医的资源有限、经历有限,要满足更多人的看病需求,难度不小。她更宁愿有关部门尝试把“名中医馆”的“名”字去掉,通过更有普遍意义的“中医馆”,来缓解目前的难题。

在麒麟山庄干部疗养院教授陈士杏看来,深圳人受到广州和香港的影响,对于中医治疗逐渐情有独钟。某知名中医院去年平均每天有一万人来看病。一份来自深圳官方的数字表明,深圳中医整体处在全省的前三名。去年中医院有207万门诊量,为历史最高水平,全市中医打破前几年徘徊不定的7%-9%增长幅度,到中医院住院则大增17%。

如果你只看到人满为患的一面,那你就错了。深圳数百个大大小小社区康复中心作为医院的一种特殊呈现模式,却一直遭遇市民的“白眼”。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深圳市民鲜有到社康中心看病的观念,而导致门可罗雀的尴尬景象。白领王先生受够了大医院看病难的气,在朋友的启发下想去社康中心试试。他认为,深圳人的老习惯和传统偏见作祟,让社会资源严重失衡。不过,去了一趟社区医院后,简陋的设备、冷清的人气和疗效一般的西药药方让他彻底打消了最后的希望。他琢磨出真理来:硬着头皮挤大医院,才是正道。

冰火两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深圳人一窝蜂的理念使然,还是有什么“魔咒”让遍地开花的社康中心却无法结果?

让市民不出社区,就能看中医

也许正是解开这个“咒语”的时候。在日前深圳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的中医工作会议上,政府公布了深圳医改配套改革方案,准备建立中医药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在全市建立起中医“治未病”网络,要让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中医“治未病”的特色服务。

廖利平,他的身份不仅是中医教授,也是深圳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医处处长。站在官方立场,他坦言“中医进社区”的任重道远。去年,他出书、演讲、开沙龙,用各种方式为中医的推广奔走呼告。

廖利平告诉记者,卫生部门已经起草了《关于建立和完善深圳市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深圳市近650家社区康复中心都要配备一名中医主治医师,设立中药房或中药柜。到2015年11月前,要让老百姓不出社区,能够看得上中医、用得起中药、看得起病,同时解决深圳面临的中医西化、弱化、边缘化等问题,以提升深圳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和覆盖面。他认为,中医药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非常适合在社区康复中心推广。

据记者了解,目前深圳有100多个社康中心尝试了配备中医。“其实,社区康复中心最近几年门诊量是升高了,但是距离预期效果有距离。各大医院人满为患,说明社区导向的实际效果还是没有达到。你感冒发烧为什么还是要去大医院?我们缺的有素质的队伍在社区。如果旁边有个医疗水平高的队伍,我不可能排长队去大医院。”廖利平如是说。他坦言,到社区康复中心看中医,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引导。

“不出社区能够看上病,中医药人才受到振奋,老百姓利益更加殷实,中医有法律保障,行业才能发展。”在他眼里,深圳医改要突破,可从中医开始。

19秒!家门口看病还那么“疾风骤雨”?

一切看起来势在必行,但是到社区看中医,这个景观能否蔚然成风,还有重重考验。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陈剑教授说,国外一份大样本调查显示,门诊医生平均只肯听病人述说病情19秒,超过这个时间,医生就会打断病人开处方。国内还没有这方面的调查数据,但是类似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

网友游有方对这个“19秒”颇有兴趣。游有方说,诊断时间短也可能是经验丰富的表现,要不老中医怎会那么受欢迎呢?但从陈教授的话来判断,只给病人19秒的时间,显然不是说医术老到,而是指态度轻率。怪不得病人不信任医生。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其实作为诊病的基本程序,西医至少也不能不闻不问吧。否则你诊断的依据从何而来?一味求快,萝卜快了不洗泥,能看得好么?

那么,社康中心能否改变市民们“看病太快、太草率”的心头之患?市民蒙小姐获悉中医可能进社区后,她的第一反应是:诊断时间是否能够延长?她说,“我带孩子去某知名大医院的中医科,医生连望闻问切都没有,比快餐还快餐。”在她看来,深圳家长沉不住气,孩子有点咳嗽哮喘就会上大医院,舍近求远。中医治疗效果慢,即使就在楼下,她也会选择西医。

按照深圳卫生部门向记者的回应,如果中医进社区,“三长一短”的老难题可以迎刃而解:社区人群有一定路径和范围,路途近,环境熟悉。作为“家门口的医院”,很难想象排长龙看病的情景,社区医务人员也有更加充裕和合理的时间来分配诊疗,更为温和细致。资源不再紧缺了,服务就自然会上来。

宝安区中医院院长林肖生介绍,宝安区的“治未病”网络以区中医院为中心,全区100多家社康中心为网点,向当地市民进行中医预防保健宣传、教育和服务等工作,甚至还能根据居民的需要派遣中医专家到社康中心进行看诊和指导等。对此,有市民颇为憧憬,还提出了一些附加要求:今后社区医院可以扮演私人医生一样的角色,建立和病人的病历档案和长期联系,学西方国家那一套?不过,据记者了解,按照目前的进程,私人医生的概念并未被提出。

社区中医师至少达到主治医生水平

看病即使再方便,失去了医生这个核心要素,一切都是空。“让我们改变非大医院不可的固执观念不算太难。”很多市民向记者提出担忧,“关键是社康医院的中医从哪里来,他们水平如何?现在连中医院的医生都开西药了,忽视了基本的望闻问切。社区的中医又凭什么获取我的信任?”

一名不愿具名的中医官员向记者坦言,现在困扰他的是如何让社康中心的特色更加凸显,中医疗效更好,因为现在与老百姓需求还是有差距。

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深圳一些三甲医院的高级护士月薪上万元,相反,一些社区医院的普通护士,月薪才1000多元。反差之大让体制内的中医人才难以流向社区医院。人才都不来了,看病又从何谈起?”

中医处长廖利平告诉记者,社康中心配备一名中医师,至少达到主治医生水平,具备整体预防理念,而且有针灸、火罐、按摩、刮痧的基本能力。中心设立中药房或中药柜,病人直接取药回家。那么,人从哪里来?他介绍说,所配备的中医主治医师,列入市、各区编办和人事部门的招聘,由政府主导面向全国公开招募英才,统一工作安排、统一人员准入、统一分配制度。按照规划,社区医生是国家政府配备编制,和大医院无异。

“深圳有一个怪现象,由西医的价值取向来考核中医。中医的职称大部分不是靠临床考核,而是靠课题、论文、英语等作为衡量一个医生晋升的条件。这把中医依靠临床、积累、真实疗效的传统给弱化了。一般年轻中医没有经验,干脆用西医手段看病,中医就逐渐弱化和边缘化了。”廖利平说,“我们考虑了很多政策上的通道,包括职称评定、人才流通、晋升,来提高社区中医人才的活跃度。”

据记者观察,人才欠缺是深圳中医界的普遍认识,对于突围中的社康中心,中医人才更是捉襟见肘。不少有识之士认为,要把培养中医人才纳入立法。

“深圳还有很多中医人才潜藏江湖中。”省名中医、深圳罗湖区中医院教授黄海龙告诉记者,在人才方面深圳还有潜力可挖。深圳还有很多身怀绝技的中医,或者职称不高、或者退休早、或者从商从政,所以都埋没了。如果政府有一个好的推荐机制和新的平台,我相信这些人是愿意出来的。深圳市人大代表、西医医药学教授周汉新也认为,过于纠缠学历等硬指标不利于继承中医和发掘人才。

中医进社区,看病贵的问题也能缓解

即使医师的资质有了解决通道,“看病贵”的老传统是否可能给颠覆?社区医院在众人疑惑中继续它的辩证之路。

原籍四川省宜宾市的来深务工者阿祥(化名)花了6000多元但一直没有治好咳嗽,在家乡的小医院只花了5块钱挂号费和5块的医药费就治愈了。他感慨道,“在深圳遍地都是专家级的高学历的医生,并且他们中许多人都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过许多学术论文。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些医生都变得不会看病,只会开药了。我不相信他们都是混进医疗队伍的南郭先生,但面对病人的痛苦,他们怎能如此冷酷无情?”

深圳人看病到底贵不贵,也许数字可以做公论。“去年,深圳门诊人均支出118元,住院人均支出5970元,低于2009年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15个计划单列市中最低。”据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江捍平提供的数字,年内常见疾病的单病种费用、每门诊人次费用和每出院人次费用年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如果超过了卫生部门会对医院进行处罚。

“中医进社区的愿望是让老百姓不出家门就看得上中医用得起中药。”一些中医专家向记者分析,社区康复中心开设中医,不需要X光透视等昂贵设备,也没有那么多的检查程序和费用,加上中药本身相对便宜,价格下来不是没有可能。有人士举例说,西医有4000多个收费项目,而中医只有99个。

“在社区医院就医也能刷医保卡吗?”不少市民对于社康中心的福利待遇提出期望。宝安区中医院院长林肖生告诉记者,这不是问题,只要符合社保局社保政策的规定,就可以刷卡。

■延伸观察

普及“治未病”:要让深圳人不生病、少生病或晚生病

在此番政府的“中医进社区”的规划中,“治未病”成为一个无法绕开的关键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一个更为宏大的深圳“中医治未病医防保健体系”也浮出水面。

据记者观察,深圳此次中医改革中要建立的预防保健体系与省中医院建立的模式不同,是一个覆盖全市中医院以及社康中心的中医“治未病”网络,向市民提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遍地开花的社区医院则是面向普罗大众的最佳载体。

“2500多年前,《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而美国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才开展‘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教育,使美国人均寿命延长10年。”对于“治未病”预防医学思想,廖利平如数家珍。他说,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那么,治未病的超前意识体现在哪里?廖利平说,目前实施的公共卫生体系的三级预防中,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只能针对已知的治病因素,而在现实生活中像SA RS那样不知道其致病因素的疾病广泛存在,而中医的“未病先防”的科学内涵就要丰富得多,包括“阴阳平衡”、“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等多种预防医学保健理念和方法。二级、三级预防的思想理念和方法相当于中医“既病防病”的治疗阶段,但“瘥后防复”的思想理念和方法却没有贯穿其中。

在深圳诸多中医学达人看来,“治未病”和这个城市大量的亚健康人群休戚相关,他们一致认为中医调理亚健康有突出的优势。建立中医“治未病”和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目的就是让深圳人不生病、少生病或晚生病。


来源:南方都市报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