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小儿) 中医治疗诊断方法/治疗方药方剂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小儿)

  
疾病名称(英文) child mucocutaneous lymphnode syndrome
拚音 PIFUNIANMOLINBAJIEZONGHEZHENG(XIAOER)
别名 川崎病,中医:温病,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结缔组织病(儿科)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是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热性出疹性疾病。部分患儿可侵犯冠状动脉,或形成冠状动脉瘤,其中少部分患儿冠状动脉可发生狭窄或血栓,甚至导致心肌梗塞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病因未明。
中医病因 本病主要是感受温热时邪,侵犯营血所致。
季节
地区
人群 多见于2个月至8岁小儿,其中4岁以内者占80%.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主要病机为热入营分,阻滞血脉,耗伤阴津,导致气阴两伤。其病位主要在心、脾二经。
病理 川崎病的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性非特异性血管炎。病程早期为全身微血管炎,约两周后表现为主动脉分支的动脉内膜炎和动脉周围炎,尤其是冠状动脉多易受累,部分病例在急性期形成动脉瘤(内膜弹性板断裂)。急性期后动脉瘤可以消退或持续存在,后者可有冠状动脉瘤的血栓形成或冠状动脉内膜异常增厚、钙化、肉芽增生,继而机化导致冠状动脉狭窄、阻塞或血管再通。在急性期心脏受累可表现为心肌炎、内膜炎及心包炎。除心血管系统外,全身其他器官的血管亦可受损。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本病辨证宜以卫气营血为纲,同时辨明虚实。早期邪热炽盛,多以实热为主。后期伤津耗气,则以虚热为主,临证之时当以细辨。
1.气营两燔
主证:持续高热,咽红目赤,口唇红赤,皮肤红斑,舌红苔黄,脉滑数。
分析:本证因感受风热时邪,邪入气营而致。邪热炽盛,正邪交争,故见高热,咽红目赤。营热外透,故见皮肤红斑。
2.热入营血
主证:持续高热,口舌糜烂,口渴心烦,皮肤斑斑,颜色深红,四末硬肿,舌暗红,苔白腻,脉弦数。
分析:本证为邪热入里,燔灼营血所致。心主血脉,苗窍在舌,心火上炎,故见口舌糜烂。热伤津液,扰动神明,外迫血行,故见高热,口渴心烦,皮肤发斑。热壅血瘀,阻滞脉络,故见四末硬肿。
3.气阴两虚
主证:低热烦躁,盗汗心悸,胸闷乏力,倦怠食少,目赤唇红,手足心热,便干尿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分析:本证由温热内yin,耗伤气阴所致。阴虚则火旺,虚热不清,故见盗汗,手足心热。热扰心神,故见烦躁不安。气虚则见胸闷乏力,倦怠食少。
西医诊断标准 一、主要症状
1.发热持续5天以上,用抗生素无效。
2.四肢末端变化: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掌跖及指趾端红斑;恢复期甲床皮肤移行处有膜样脱皮。
3.多形性红斑:躯干部多见,无水疱及结痂形成。
4.两眼球结膜充血。
5.口唇潮红、杨莓舌。口咽部粘膜弥漫性充血。
6.急性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胀,直径>1.5cm。
二、次要症状
1.心血管系统:心电图示P-R、Q-T延长,ST-T波改变,低电压,心律失常。听诊异常,如心动过速、奔马律、心音低饨、心音分裂。
2.消化系统:腹泻呕吐腹痛
3.尿改变:如蛋白尿,尿沉渣中白细胞增多。
4.血液检查:白细胞增多,核左移,轻度贫血,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α2球蛋白增加。
符合上述主要症状5项以上者即可诊断。但主要症状有4项,且在病程中二维超声心动图或心血管造影,证明有冠状动脉扩张或动脉瘤者可诊断,尚须除外其他疾病。
(日本MLNS研究委员会制订·Pediatrics1974;54:271)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1.持续性发热 (热程约1~2周),抗生素治疗无效。
2.发病后2~3日出现皮疹,常有双眼球结膜明显充血、口唇潮红、干裂、杨莓舌,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在恢复期甲床皮肤移行处有膜样脱皮,颈部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
3.心脏损害可表现心动过速、心音低钝及奔马律。
体检
电诊断 心电图可出现P-R、Q-T间期延长,ST-T改变及心律失常。
影像诊断 1.冠状动脉造影可确定冠状动脉瘤的类型 (弥漫型、球囊状型、梭状型及小瘤或扩张型)、分级 (1~3级)及部位。 2.二维超声心动图可显示冠状动脉扩张或动脉瘤。 3.201铊心肌闪烁法在冠状动脉异常者可显示异常灌注缺损,有助于诊断心肌缺血。
实验室诊断
血液 白细胞总数及粒细胞百分比增高,轻度贫血,血小板增多。血沉明显增快。
尿 尿沉渣可见白细胞增多和/或蛋白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C反应蛋白阳性,α2球蛋白增加。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无球结膜充血及口腔粘膜改变,四肢末端无硬肿及脱皮。外周血白细胞分类以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为主,占70~90%,异常淋巴细胞>10%。
2.猩红热:病后12小时出现皮疹,皮疹为弥漫性细小丘疹 (即鸡皮样疹),有口周苍白圈、帕氏线、杨莓舌等特殊体征,青霉素治疗有效。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本病目前尚无特异疗法,主要采用对症及支持疗法。
一、急性期
1.阿司匹林:口服每日30~50mg/kg,热退后每日10~30mg/kg,,持续用药达3个月。
2.γ球蛋白静脉注射:每日200mg/kg,在1~2小时内注入,连续注射5日。
3.潘生丁:口服每日5~6mg/kg,分2次服。
二、急性期后
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者,可停用阿司匹林,异常者可继续口服阿司匹林,减量至每日10mg/kg。
三、心肌梗塞发作时
常用尿激酶,静脉滴注剂量为每日2万IU/kg。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溶栓剂量为每次5000IU/kg。
四、冠状动脉造影的适应证
①心电图示缺血性改变;②超声心动图证明冠状动脉异常;③遗留有瓣膜病;④有心包炎。⑤发现末梢动脉瘤。
中医治疗 治疗以清热解毒凉血为总原则。早期以祛邪、清热为主,后期则以顾护津液、益气清热为本。本病治疗重在清热凉血,临床按卫气营血进行辨证。根据病情,初起祛邪为主,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后期治以益气滋阴,兼清余邪。
一、辨证选方
1.气营两燔
治法: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生石膏20g,知母生地元参各12g,山栀赤芍山豆根各10g,蝉衣丹皮各6g。皮疹稀少者加蚕砂;咳嗽流涕加银花连翘、桑白皮
2.热入营血
治法: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方药:清营汤加减。生地、麦冬、连翘各15g,丹皮、赤芍、丹参各10g,黄连、淡竹叶各6g,水牛角20g。口渴心烦明显加天花粉、白茅根;口舌糜烂加山栀。
3.气阴两虚
治法:养阴益气,清退余热。
方药:生脉饮加减。生地15g,麦冬、沙参白芍各12g,茯苓远志石斛各10g,五味子6g。午后低热不退加青蒿鳖甲;盗汗明显加地骨皮;心悸重加生龙骨、生牡蛎
二、专方验方
1.清热凉血方:生石膏15g,知母10g,生地10g,丹皮10g,金银花10g,连翘10g.玄参10g,青黛5g,竹叶5g,羚羊粉0.3g(冲)。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用于本病属气营两燔者。
2.凉血化毒汤:当归5g,蝉蜕5g,木通6g,赤芍6g,青天葵6g,牛蒡子6g,红花6g,生地10g,红条紫草10g,羚羊粉0.3g(冲)。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于本病属热入营血者。
3.白虎地黄汤加味:生石膏25g,知母5g,生地10g,天竺黄5g,元参10g,蝉衣3g,赤芍10g,山栀2g,黄连1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于本病属气营两燔者。
4.养阴清热汤:生石膏20g,生地20g,水牛角20g,银花20g,连翘20g,芦根30g,玄参30g,花粉30g,石斛30g,赤芍3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于本病属余毒伤阴者。
中药 1.桑菊银翘散: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功。用于本病邪在卫气者。1~3岁每服2g,3~6岁每服3g,6岁以上每服5g,每日2次。
2.复方大青叶合剂:具有清热解毒,凉血透邪之功。治疗本病热在气营之证。1~3岁每服1ml,3~6岁每服2ml,6~9岁每服5ml,每日3次。
3.栀子金花丸: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之功。用于本病属邪热炽盛,兼有阴伤者。1~3岁每服2g,3~6岁每服3g,6~9岁每服4g,每日2~3次。
4.炎热清胶囊:具有清热透邪,泻火解毒之功。用于本病属里热炽盛者。1~3岁每服1/2粒,3~6岁每服1粒,6~9岁每服2粒,每日2~3次。
5.清热养阴丹:具有养阴清热,泻火解毒之功。用于本病属热盛伤阴者。1~3岁每服2g,3~6岁每服3g,6~9岁每服4g,每日3次。
针灸 取大椎、曲池、合谷、委中、关冲、外关、十宣,快针强刺激,泻法,不留针,每日1次,5天为1疗程,用于治疗热在气营之证;取心俞、神门、内关、曲泽、大陵、膻中,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每日1次,5天为1疗程,用于热在营血,扰动心神之证。
推拿按摩 开天门、运太阳、推坎宫、清天河水、清肺经、推脊,用于热在气营之高热;清天河水、清心经、揉小天心、揉小横纹、清板门、退六腑、清肝经,治疗热入营血,口糜心烦之证。每日1次,5天为1疗程。
中西医结合治疗 1、急性期西医治疗通常采用大剂量阿司匹林。中医治疗多以清热解毒之法。同时配合应用川芎嗪或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以扩张冠状血管,降低血液粘度。急性期过后,热势渐退,阿斯匹林应减为小剂量。此时中药治疗应重视养阴、活血、防止心脏损害及血液粘度增高。恢复期治疗应以中医为主,进一步清除余邪,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机体康复。
2、活血化瘀药具有明显的抗凝作用,能增加冠脉血流,降低血小板聚集性,改善微循环,防止血栓形成,有助于本病的病理恢复。因此,活血化瘀法应惯穿于本病治疗之始末。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