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脱水 中医治疗诊断方法/治疗方药方剂
    

脱水

  
疾病名称(英文) dehydration
拚音 TUOSHUI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代谢及营养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脱水(dehydration)是指人体内水分的输出量大于进入量所引起的各种生理或病理状态。正常成人一般于单位时间内(如1d)进入的水分与输出的水分处于相等(平衡)状态,故人体内水总量非常稳定,约占体重的55%-60%。进入的水量包括饮水量、食物含水量及体内糖及脂肪等氧化而生成的水量,1d约2000-3000ml。输出的水量包括尿量、皮肤及呼吸道在不知不觉情况下(即无明显出汗及气促等)所排出的水量和粪便中的水分,1d为2000-3000ml。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当人体处于高温环境,或运动后大量出汗可引起失水,或由于高热、多种高代谢状态(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或由于厌食、口腔、食管等疾患不能进食与饮水,或由于呕吐腹泻、胃肠减压、消化道瘘管,或由于利尿、肾脏病多尿,或由于垂体后叶分泌抗利尿激素不足而多尿等均可引起脱水。气促病人亦可引起呼吸道脱水。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脱水时常伴以失钠等电解质丢失。当脱水甚于失钠时可引起血浆及细胞外液浓缩而发生高渗性脱水即血浆渗透压大于正常高限(约300mmol/L)。 如脱水失钠比值与血浆(如小肠液)相近时则引起等渗性脱水,即虽脱水,血浆渗透压维持正常。如脱水少于失钠,则发生低渗性脱水,则血浆渗透压低于正常低限(约270mmol/L)。但不论何种脱水,体液水分均减少,引起体液量缺失。
1.高渗性脱水时,下丘脑渴觉中枢受刺激,神志清醒者即有口渴感而要求喝水,同时下丘脑前部视神经上核受刺激而释放抗利尿激素,经血循环而作用于肾远曲小管及集合管,于是水分回吸收增多,尿量大减。经喝水、少尿的调节后体内水分恢复正常,于是高渗转为等渗,体液总量也恢复,故轻度脱水虽经常发生,不致引起严重病情;但若脱水严重,尤其是调节功能失常者则往往呈现不同程度的症状。高渗性脱水者除口渴外常呈皮肤粘膜干燥,面部潮红,躁动不安。小儿易有脱水热,尿量减少,体重明显减轻。由于血容量下降,血压明显降低,可引起休克。又由于肾血循环量不足,非蛋白氮等代谢产物滞留引起肾前性氮质血症与酸中毒。脑细胞等脱水可引起精神神经征群,最终可发生昏迷。此时血液浓缩,血细胞数、血红蛋白、血细胞压积及血Na+等均可升高,血浆渗透压亦明显超过正常高限。尿液浓缩而比重高。
2.等渗性脱水时口渴常不明显,低渗性脱水时则无口渴,病人除有原发病症状外主要有体液缺乏与失钠等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的表现。当脱水超过体重的2%-3%,且血Na+<125mmol/L时,患者感疲乏软弱、四肢无力、头昏头痛、精神倦怠,有时有恶心感。当每公斤体重失钠(NaCl)达0.5-0.75g时,血容量常下降,血压常降低(收缩压<12kPa以下)、脉细数、视力模糊。当每公斤体重失钠达0.75-1.25g时,即有淡漠无神、木僵、休克而昏迷,尿中常少钠(<10mmol/L)或无钠。尿量早期因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受抑制而未必减少,但后期尿量减少,患者常死干周围循环衰竭。血Na+、Cl-常降低,但由于肾血循环障碍,非蛋白氮、肌酐、尿素亦可增高,血液亦呈浓缩状态。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高渗性脱水者应给0.45%NaCl液(半渗液)。
等渗性脱水和低渗性脱水患者需补充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盐水。失钠严重者还可补充3%-5%NaCl液。补液时还需注意纠正钾代谢和酸碱平衡紊乱。此外,不论何种脱水,除对症治疗外,病因治疗亦为重要原则。
治疗上主要是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一般用等渗溶液、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补液量可按失水量占体重的1%需补充液体1000ml简单计算。也可根据血钠测定数值推算,下列公式可供计算参考:
所需补液量(ml)=4×体重(kg)×(血钠mmol/L-142)
应注意补液速度。如系中、重度脱水,可在4-8h内先补充计算补液量的1/2-1/3;剩余的可在24-48h内继续补充。同时应密切观察临床变化,根据补液后的反应来判断补液量是否充足。有条件时可测中心静脉压监护输液速度。
中医治疗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