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执业药师 > 执业西药师 > 专业知识一 > 药理学 > 正文:《药理学》辅导:解热镇痛抗炎药有以下临床药理学特点
    

《药理学》辅导:解热镇痛抗炎药有以下临床药理学特点

1、起效快;缓解疼痛;减轻炎症和肿胀;改善功能等  2、不能根治原发病;不能防止疾病发展;停药后可能迅速出现“反跳”甚至症状再现等  3、不是病因性治疗药 在临床应用中应尤其注意:NSAIDs在为亿万病人减缓病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痛苦与沉重的经济负担。美国关节炎、风湿病和老年医学信息系统(ARAMIS)1991年

1、起效快;缓解疼痛;减轻炎症和肿胀;改善功能等 
2、不能根治原发病;不能防止疾病发展;停药后可能迅速出现“反跳”甚至症状再现等 
3、不是病因性治疗药
在临床应用中应尤其注意:NSAIDs在为亿万病人减缓病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痛苦与沉重的经济负担。美国关节炎、风湿病和老年医学信息系统(ARAMIS)1991年发表的长达5年的多中心调查结果表明:对接受NSAIDs治疗者行胃镜检查,发现胃溃疡发病率为20%;因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住院率,每年为1.58%、病死率0.15%;直接经济损失1.38亿美元(1)。NSAIDs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advers drug reaction ,ADR)占所有药物ADR的1/3。
五、常用的解热镇痛抗炎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按化学结构可分为水杨酸类、苯胺类、吡唑酮类及其他有机酸等四类。各类药物均具有镇痛作用,但在抗炎作用方面则各具特点,如乙酰水杨酸和吲哚美辛的抗炎作用较强,某些有机酸的抗炎作用中等,而苯胺类几无抗炎作用。 
1.水杨酸类(salicylates)药物包括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和水杨酸钠(sodium salicylate)。水杨酸本身因刺激性大,仅作外用,有抗真菌及溶解角质的作用。本类药物中最常用的是乙酰水杨酸。 乙酰水杨酸又称阿司匹林(aspirin)。 
体内过程 -- 口服后,小部分在胃、大部分在小肠吸收。0.5~2 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在吸收过程中与吸收后,迅速被胃粘膜、血浆、红细胞及肝中的酯酶水解为水杨酸。因此,乙酰水杨酸血浆浓度低,血浆t1/2短(约15 分钟)。水解后以水杨酸盐的形式迅速分布至全身组织。也可进入关节腔及脑脊液,并可通过胎盘。水杨酸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可达80%~90%。水杨酸经肝药本酶代谢,大部分代谢物与甘氨酸结合,少部分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自肾排泄。 
肝对水杨酸的代谢能力有限。口服小剂量乙酰水杨酸(1g以下)时,水解生成的水杨酸量较少,其代谢按一级动力学进行,水杨酸血浆t1/2约2~3小时;但当乙酰水杨酸剂量≥1g时,水杨酸生成量增多,甘氨酸、葡萄糖醛酸的结合反应已达到饱和,水杨酸的代谢即从一级动力学转变为零级动力学进行,水杨酸血浆 t1/2延长为15~30小时,如剂量再增大,血中游离水杨酸浓度将急剧上升,可突然出现中毒症状。 
长期大量用药治疗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时,为保证用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剂量应渐增,并应根据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及血药浓度监测,据此以确定给药剂量及间隔时间,并在治疗过程中经常调整剂量。 
服用剂量较小时,尿中排泄的主要是与甘氨酸或葡萄糖醛酸结合物,也有小部分以水杨酸盐排出。但当剂量大时,结合反应已饱和,就有大量水杨酸盐排出,此时,尿液pH的变化对水杨酸盐排泄量的影响很大,在碱性尿时可排出85%;而在酸性尿时则仅5%。这是由于碱性尿中,水杨酸盐解离增多,再吸收减少而排出增多;尿呈酸性时则相反。故同时服用碳酸氢钠可促进其排泄,降低其血浓度。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
1)解热镇痛及抗风湿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常与其他解热镇痛药配成复方,用于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痛经感冒发热等;抗炎抗风湿作用也较强,可使急性风湿热患者于 24~48小时内退热,关节红、肿及剧痛缓解,血沉下降,患者主观感觉好转。由于控制急性风湿热的疗效迅速而确实,故也可用于鉴别诊断。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也可迅速镇痛,消退关节炎症,减轻关节损伤,目前仍是首选药。用于抗风湿最好用至最大耐受剂量,一般成人每日3~5g,分4次于饭后服。 
2)影响血栓形成 
血小板膜磷脂经磷脂酶作用后释放出AA,后者可经脂氧酶途径生成过氧化羟AA(HPETE),经环氧酶途径生成不稳定的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PGG2、 PGH2,其生物半衰期为5分钟,两者均可诱导血小板聚集。PGs内过氧化物经TXA2合成酶作用生成TXA2,其性质很不稳定,半衰期为32秒,有强烈的血小板聚集作用,其稳定代谢产物为TXB2。现已证实,血小板的环氧化酶为COX-1。COX抑制剂可阻抑AA转化为PGG2和PGH2,从而使血小板 TXA2合成减少,阿斯匹林为其代表药物,在体内具有抗血栓的特性,能明显减少周围动脉内阻塞性血栓的形成。可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如肾上腺素、胶原、凝血酶等引起的释放)以及抑制内源性ADP、5-HT等的释放。因此,它抑制血小板的第二相聚集而不抑制其第一相聚集。其抗血小板作用机制在于使血小板的环氧酶(即PG合成酶)乙酰化,从而抑制了环内过氧化物的形成,TXA2的生成也减少。另外,它还可使血小板膜蛋白乙酰化,并抑制血小板膜酶,这也有助于抑制血小板功能。采用小剂量(每日口服75mg)用于防止血栓形成。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包括稳定型、不稳定型心绞痛及进展性心肌梗塞患者能降低病死率及再梗塞率。此外,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对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者,服用小剂量乙酰水杨酸(30~50mg),可防止脑血栓形成。 

[1] [2] [3] 下一页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2017320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