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就《金匮》小青龙汤至苓甘五味姜辛夏杏黄汤文向李国栋老师请教】
    

仲景原文:【就《金匮》小青龙汤至苓甘五味姜辛夏杏黄汤文向李国栋老师请教】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咳逆,即《本经》咳逆上气之略词,主要指咳喘类疾病,咳逆倚息不得卧,就是咳喘相当剧烈,在发作持续期需要被迫坐卧位呼吸才行,是根本不能平卧的,由此可见其咳喘之剧烈、呼吸之困难。《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曰“青龙者,宣发之方,麻黄为主”、“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肺气出入以腠理和呼吸道为道路,腠理不通,则呼吸道孤掌难鸣负担过重难免相形见绌,小青龙汤所主之咳逆,正是腠理不通以至于肺气上逆,而且胸内本有水饮弥漫者。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示青龙之功显著,与《伤寒论》小青龙汤条“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意同。
 本条证情复杂,但是仲景并没有面面俱到去罗列大方通治,而是“与苓桂味甘汤,治其气冲”,主要是针对“气从小腹上冲胸咽”,兼治“小便难”、“时冒”,难道其它证情都不重要吗?由此,大家可以想见当时仲景处理这种复杂证情的思路和方法,这也是黄老师经常说的“饭要一口一口吃,急不得的,复杂的病情就要条文缕析,分清轻重缓急主次,一步一步来”,治病之规矩如此。
 “手足厥逆”,为阳虚,“手足痹”,为“血虚”,所以“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应内麻黄的时候代以杏仁而不内麻黄,恐“发其阳”后加重其厥。
 “面翕热如醉状”,如后条,“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需要“加大黄以利之”。
 “冒”,亦是支饮之证,“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需要“纳半夏以去其水”。
 “手足厥逆——冒者”诸证,是本来就有的证情,还是服小青龙汤后的变证,是小青龙汤的副作用?
 “因复下流阴股”如何解?上边“面翕热如醉状”后,又出现阴股部位翕热?临床上基本上还没有见到过这种情况。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细辛,以治其咳满。
 桂枝主治气上冲,“冲气即低”,已无桂枝证,故去桂。
 冲气虽平,“而反更咳,胸满者”,仍是肺气上逆之证,用辛散之以“干姜、细辛”。
 从后边几条来看,干姜、细辛一直在用着,应该是“咳、胸满”也一直存在着,但是后条言“咳满即止”,不解。
 茯苓、五味子也一直在用着,“小便难、冒”也一直存在?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故纳半夏以去其水。
 服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后,“咳满即止”但是又出现了“渴”,“冲气”也“复发”了,这是因为“细辛、干姜为热药”的缘故,前“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以及“气从小腹上冲胸咽”也就是因为小青龙汤里面有细辛、干姜所引起的。
 前“青龙汤下已”,“气上小腹上冲胸咽”,用了桂苓味甘汤很快就“冲气即低”,现在用了同样含有“细辛、干姜”的苓甘五味姜辛汤后“冲气复发者”,仍当以桂苓味甘汤平冲降逆为是。
 “细辛、干姜为热药”,“寒去”或者说水饮去而“渴”,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怎么会引起“冲气”呢?令人费解,存疑。
 “遂”当作一直解,服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后,如果伤了阴液的话应该一直口渴的,但是他这个渴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很快就不渴了,原来是还存在水饮(“支饮”)的缘故。
 体内存在水饮(“支饮”),如果上逆冲于头的话应当出现头蒙昏(“冒”)的症状,水饮上逆的话,也非常有可能出现“呕”,这种呕因为是水饮引起的,口中是不渴的,呕而不渴是也,所以要加入(“纳”)半夏以去水止呕。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药证相应,效如桴鼓,很快就“水去呕止”了。
 “水去呕止”后,“形肿者”,当是本有之证情,而不是半夏去水后引起的变证。
 麻黄“发其阳”,可发散皮表之水气,用治“形肿”应该是首选,但是在这里仲景却用了杏仁来代替,因为“遂痹”(一直手足痹)说明血虚,禁不起麻黄的发,所以退而求其次选用了杏仁。如果存在侥幸心理而违规用了麻黄,那就属于逆治,是会加重手足厥逆的,因为本身就存在阳气虚的手足厥逆,而且还存在血虚而一直手足痹,所以这个时候用麻黄“发其阳”是既伤血又伤阳的。
 血虚,而且阳气虚,所以禁用“麻黄发其阳”,依李国栋老师[桂枝损阳]说,用桂苓味甘汤“冲气即低”后就马上去掉了桂枝,或许就是考虑阳气虚不能再损阳的方面。
 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面热如醉”,即前“面翕热如醉状”,这是因为“胃热上冲熏其面”而面部充血,可以用大黄去胃热、降胃气。



-------------------
此段文章应该有错简。“冲气复发者”这几个字当没有,否则无法解释。而且这段文章根本与这几个字没有关系。
  咳满即止,为啥还要用干姜细辛?我的理解,诸如短气、头晕等症状一直存在,病因依然是中焦水饮,故一直用干姜细辛等热药。

-------------------
引发冲气是因为肾虚,因而肾虚者用小青龙汤需要很谨慎。
关于苓桂剂治水气上冲,要读刘渡舟的书。

-------------------
今再来:引发冲气是因为肾虚,因而肾虚者用小青龙汤需要很谨慎。
关于苓桂剂治水气上冲,要读刘渡舟的书。?(2013-04-09 22:55)?700)this.width=700;" >

请问兄台,要读刘老的哪本书比较好?

-------------------
SFDfsakfdc:请问兄台,要读刘老的哪本书比较好??(2013-04-09 23:02)?700)this.width=700;" >

伤寒论临证指要
刘渡舟之所以能奠定他在伤寒界的地位,就是那篇著名的水证论。

-------------------
今再来:伤寒论临证指要
刘渡舟之所以能奠定他在伤寒界的地位,就是那篇著名的水证论。?(2013-04-09 23:14)?700)this.width=700;" >

非常感谢!

马上找来拜读学习!

-------------------
楼主解释的很好,对我很有启发。比如手足痹为血虚,禁不起麻黄再发其阳,若逆而纳之者必厥,就是阴阳两虚了。
金匮要略比伤寒论更难解。我学习的很肤浅,很多条文我都不是很懂,需要向论坛各位老师多多学习。请大家多多发言。

-------------------
纵观《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从平脉辨证方法解读,三焦脏腑表里虚实的阴阳多少一目了然,反此辨三阴三阳六大类病的三焦脏腑表里虚实的道理亦然。
《金匮要略》中凡注明“附方”者,均非仲景原文,见林亿等《金匮要略方论序》:“又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逐篇之末,以广其法。”
小青龙汤所治,为饮病之虚中夹实者,脉当“浮而细滑”,为“饮病”。前云”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其人本虚,“青龙汤下已”,指大青龙汤或小青龙汤,均不宜,当属误治,故“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是阴阳俱损,津液耗伤,气机逆乱则“气从小腹上冲胸咽”,伤阳而“其面翕热如醉状”,伤阴而“小便难”。虚当实治,取麻黄,故”若逆而内之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此明白告诉:脉虚者,虽咳喘,当慎用麻黄。
平脉以辨病机,辨证以别证候,仅仅辨方证,只能猜谜语。无论《伤寒论》还是《金匮要略》,其经文都倡导一个原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从着这个原则,结合现代医学的相关疾病类型的认识,没有一条经文不可解,除了某个经文个别字句的脱落,绝非如某些医家眼中只要自己不能够理解,就怀疑”错简“,甚至形成一个”错简派“,攻击王叔和,导致伤寒学术研究运用,仅重条文,仅凭方证,真是千年的悲哀!

-------------------
医侠现在发帖很有意思,前半段跟着主题讨论,后半段必定绕到平脉辨证的重要性。
从我过去的工作经验看,是不错的销售技巧。
金匮理解困难,有一个因素是信息量还不足。我个人是比较喜欢在千金、外台里挖点东西往里填。
比如留饮,千金有:病有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嗽转甚,其人咳而不得卧,引项上痛,咳者如小儿掣疭状。
此条文对金匮就是很好的补充。

-------------------
错简,应该是不存在的。

-------------------
江湖医侠:纵观《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从平脉辨证方法解读,三焦脏腑表里虚实的阴阳多少一目了然,反此辨三阴三阳六大类病的三焦脏腑表里虚实的道理亦然。
《金匮要略》中凡注明“附方”者 ..?(2013-04-10 08:11)?700)this.width=700;" >

 按你的意思,“冲气复发者”不是错简。那你解释一下,这个冲气是缘何复发的?

-------------------
如果真的有“冲气复发”,应该加桂,但没有加,若为热药引起的,应该去细辛、干姜,但是也没有去,只是加了一味止呕的半夏,呕不可以当作“冲气”,更谈不上“复发”,所以“冲气复发”是错误的,细辛、干姜也不会引起冲气。

-------------------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之“冲气复发者”是承接上一条“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的对应。再上一条已经告诉“气从小腹上冲胸咽”即所谓“冲气”,从平脉辨证方法已经明确其病机在于阴阳俱损的气机逆乱,与后世认为“肾不纳气”的说法例同。
“冲气即低”,即寒饮伤肺,类似于肺不张或者说肺张力减低的肺气宣发不及,所以“去桂加干姜、细辛”之温阳化饮;“冲气上复发者“,即细辛、干姜”的温热辛散导致肺张力过度的肺气宣发太过,津液耗伤,所以“服之当遂渴”。此两条一正一反 ,类比说明“冲气”之虚与实、寒与热的鉴别,《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编排都是从着“辨XXX病、脉、证并治”的体例以类方类证,“逐方次于证候之下,使仓卒之际,便于检用也”,读来一目了然,何以有“错简”之惑?!

-------------------
江湖医侠: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之“冲气复发者”是承接上一条“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的对应。再上一条已经告诉“气从小腹上冲胸咽”即所谓“冲气”,从平脉辨证方法已经明确其病机在于阴阳俱损的气机逆乱,与后世认为“肾不纳气”的说法例同。
“冲气即低”,即寒饮伤肺,类似于肺不张或者说肺张力减低的肺气宣发不及,所以“去桂加干姜、细辛”之温阳化饮;“冲气上复发者“,即细辛、干姜”的温热辛散导致肺张力过度的肺气宣发太过,津液耗伤,所以“服之当遂渴”。此两条一正一反 ,类比说明“冲气”之虚与实、寒与热的鉴别,《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编排都是从着“辨XXX病、脉、证并治”的体例以类方类证,“逐方次于证候之下,使仓卒之际,便于检用也”,读来一目了然,何以有“错简”之惑?!700)this.width=700;" >

   我读了几遍,楞是没看懂其中的逻辑。
  “ ‘冲气即低’,即寒饮伤肺,……”,此句中间是否少了“而反更咳、胸满”,否则怎么推出寒饮伤肺,以及去桂加干姜、细辛?
   “‘冲气复发者’,即细辛、干姜的温热辛散导致肺张力过度,肺气宣发太过。”到这里应该断句吧。然后说,肺气宣发太过、津液耗伤,所以“服之遂渴”。细辛干姜辛散太过,导致冲气复发,有这道理吗?若这是真的,为何以后一直还用细辛干姜?岂非越用冲气越厉害?有这样的道理吗?
   这是基本的逻辑,这逻辑可有错?
  解不开,就是解不开。这样曲解,有什么用?


-------------------
不理解的就说是错简,或认为伤寒金匮中没有错简,这都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脉证合参很重要,过于推崇其中某一项方法,都是不可取的。

-------------------
今再来:医侠现在发帖很有意思,前半段跟着主题讨论,后半段必定绕到平脉辨证的重要性。
从我过去的工作经验看,是不错的销售技巧。
金匮理解困难,有一个因素是信息量还不足。我个人是比较喜欢 ..?(2013-04-10 10:09)?700)this.width=700;" >

同感,同意楼主观点,伤寒,金匮的方证叙述很多是不完整的,这也导致了药证之研究大概到五十味左右,难以更大拓展,很多方的方证难以明确,也是因为信息量少,黄煌老师重视和提倡千金、外台的挖掘、研究,很有道理。

-------------------
    

-------------------
有一个问题也是当思考的,疾病本身的症状,转归,药物的适应症与禁忌等,不是全都可以用中医术语解释得正确清楚的。有时强解而失之因。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