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黄竹斋与古本《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会通》述评
    

伤寒杂病:黄竹斋与古本《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会通》述评

[center]黄竹斋与古本《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会通》述评

附录:〈黄竹斋伤寒论著十种〉

魏雪舫[/center]

     黄竹斋(1886—1960),名维翰,原名谦,竹斋乃其字,号诚中子,晚号中南山人。陕西长安人,当代著名中医学家。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撰有《针灸经穴图考》、《伤寒杂病论集注》等医著凡五十余种。毕生潜心仲景之学,造诣精深,仅伤寒论著即有十余种,其《伤寒论集注》、《金匮要略集注》等,素为学界所重。黄氏鉴于传世仲景之书,本己错简讹脱,又为历代注家,仁智各见,“甚或割裂章句,颠倒节目,纷纭淆乱,罔可适从,致医家菽栗布帛之文,成不可究诘之书”(《伤寒论集注•自序》)曾于1934年春到宁波访求仲景佚著,得遇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桂林罗哲初手抄本),对此非常重视,当即将该书目录和原获有此抄本之左盛德作的序文登载于上海《光华医学杂志》及时公之于世,后重为之不辞劳瘁,整理校释,以期裨补宋本之阙疑,恢复仲景著作之原貌。兹就其对古本《伤寒》寻绎之端绪及研究成就,略为探讨,作一简介。

    (关于黄竹斋先生的生平事迹,学术贡献,其学术传人米伯让先生在所撰《黄竹斋先生传略》一书中有详细介紹。近年对黄竹斋学术思想及其医学成就,研究较为深入全面的是陕西苏礼研究员。本文引述即主要参考其有关论文。)

     古本的发现与印行

       自民国以来,仲景遗书,有四种发观,俱称古本[1]。
      
       1、湖南刘崑湘于民国初年在江西得古本《伤寒杂病论》、1933年石印公世,即长沙本亦称湘古本,又与其宗人刘仲迈同撰《伤寒杂病论义疏》在长沙印行。
      
     2、四川刘镕经于涪陵得传为“王叔和所述,孙思邈所校”之《伤寒杂病论》,1934年在重庆石印公世,即四川本亦称涪陵古本。
      
     3、即黄竹斋先生1935年抄得桂林名医罗哲初珍藏其师左盛德1894年所授之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又名《伤寒论十二稿》),1939年在西安校刊公世,称白云阁本。(“白云阁”乃左盛德书斋名。黄氏发现此书之经过,详见其《宁波访求仲景遗书记》,该文原载木刻版《医事丛刊》中,现有如原先生已制成pdf版,民间中医网可任意下载。)
 
         4、日本•大冢敬节1937年印行之《古本康平伤寒论》,叶桔泉1947年复予重校在国内印行。(该书1988年已由湖南科技出版社依原书版式重印。)康平本曾引起中日双方重视,并为前辈交口称誉,有“认为系最善本,其价值超过赵本与成本”者。
    
     国内所见三种,涪本载文以孙思邈《千金翼方》所收《唐本伤寒论》及宋本《金匮要略》为主,湘古本与白云阁本《伤寒》部分基本相同,只是缺少个别章节和没有《金匮》杂病内容。尤以黄竹斋所刻之白云阁本(即后来广西称之为“桂林古本”)内容最全,较为完整。该书至1980年,黄老高足米伯让先生重予补刻三页书版,由陕西中医药研究院依原版重印200部分赠有关机构作资料保存,并遵照黄老遗愿,于1982年亲自将木刻版两箱送交南阳医圣祠珍藏。

       黄氏自1923年前即搜罗众论为“一以贯之”之《伤寒杂病论集注》(首刊于1926年),后经增删修订,于1934年再版时“适获湖南刘仲迈古本《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将其脉证佚方,及订误各条,依次附列,以资考证”。(《集注•凡例》)由于仲景之书,“虽经历代医家整理,增删订正 ,仍未能窥知全貌”。自获古本之后 ,千古存疑,得以冰释,乃殚精竭虑,孜孜研求,复因坊间缺乏《伤寒》《金匮》善本,遂以宋本《伤寒论》、《医统正脉》本《金匮要略》为底本,参考诸书,以及当时新发现的湘古本,白云阁本等予以考核校订,正讹补脱,编成《伤寒杂病论读本》一种,于1936年刊行。此外以白云阁本为蓝本整理编纂成书未及刊印的还有《伤寒杂病论类编》,《伤寒杂病类证录》、《伤寒杂病经方类编〉等多种著作,于此可知黄氏刻意古本,用力之深且勤矣。至1949年又集各家之说撰成《伤寒杂病论会通》一种,是对有关古本伤寒文献的最后一次整理编定,也是毕生治仲景之学的总结。当时曾自行写印分赠海内。《会通》重印本,1982年由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编辑出版。

     为古本作注者,首推湖南刘崑湘、刘仲迈二位先生,但其《古本伤寒杂病论》(白文本),与《伤寒杂病论义疏》(注释本)都没有重印,原本已很难见到,且此书缺《金匮》诸篇,内容少于桂本。而竹斋先生苦心孤诣,不遗余力校订刊刻之白云阁藏本,及《伤寒杂病论会通》等,虽经印行,作为内部交流,均未能普及。目前能见到的是广西人民出版社据罗哲初手抄本整理成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即白云阁原本,但内容多《六气主客》一篇),1960年已出第一版,又于1980年改竖排为横排本第二次印行3万册,此书方得以普及。桂林古本自再版以来,又已二十六年,且该本标点有误,亦早已售罄。

       现有民间中医网经典古籍编撰组2006年整理校印之新版《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内容完备,文字无误,标点正确,条目清晰。又附编方剂索引,极便检索。同时有识之士,注意到古本伤寒的注释本与研读此书关系至大,已有tsiivi 先生据1999年出版的《湖湘名医典籍精华•伤寒、金匮卷》所收刘氏《义疏》,制成pdf版,在网上发布。更有台湾古本伤寒专家陈乾原先生将黄氏《会通》与诸书校对,重新整理,务期更加完善的献于医林,现大部分已制成pdf版,正在网上公布,其余内容不日即可全部完成。他们的辛勤劳动为研究学习古本伤寒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使这些很难见到和沉寂已久的古本伤寒重要文献得以普及和留传,必将引起研究仲景之学的高度重视。因此,积极整理出版古本伤寒珍贵文献,对深入全面了解仲景学术思想,更有效的指导临床实践,具有深远意义。

       古本的研究与评述

     关于白云阁本《伤寒杂病论》,叶桔泉重印《康平伤寒论》时曾引用以证康平本之误。近年对桂本的研究较为深入,已有不少学者予以评介。如李景荣先生介绍白云阁本、木刻版《伤寒杂病论》有如下特点:1.该书是合《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一帙的十六卷本,其书名与卷数与张仲景原序合;2.该版本内容之编排,先总论,后各论,先诊断,后治疗,符合一般医学论著撰写体例;3.对六yin病邪论述较详尽;4.全书以整体观点为指导思想,以三阴三阳为辨证纲领,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根据,符合仲景思想;5.全书首尾呼应,结构严谨;6.有《伤寒》、《金匮》原书所无的88方。李氏还介绍说:“此书重印后,深受各方赞许,据日本矢数道明来函云:该书传至日本后,日本学者争先研求,共赞珍贵。大冢敬节在病危时还要求读此书。日本《医事新报》称:这样珍贵的文献,在日本还是初次见到。”[2]

     关于研究古本伤寒成就最大者,至今仍属刘氏《义疏》和黄氏《会通》。刘仲迈《伤寒杂病论义疏》,笔者已有专文评述。现对黄竹斋《伤寒杂病论会通》略作探讨。黄氏治学向以严谨著称,倡用类方、类药、类证等方法,以集注、类编等形式,多方面综合研究仲景学说,其成就在学术界具有相当影响,任应秋先生誉其为近代治伤寒之学的大家之一。特别是对古本伤寒的发现,重视和推广,所作出的不懈努力,是任何人所不能及的。为求能够更全面的了解仲景著作,竹斋先生晚年复以白云阁藏本原文(罗哲初手抄本)为主,并参照宋本《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湘古本、涪古本等相互考核,“正其舛讹,补其脱阙。”精心编订成《伤寒杂病论会通》一书。并采取中外(日本)二百余家医著之精华,以集注形式对全书进行诠解,条分缕析,折衷至当,以达融会贯通之目的。其注释的原则是“论文与通行本相同者,则采辑成无己、赵以德以下元明清数十家之注以释之;论文为通行本所无者,则节录刘仲迈所撰《义疏》以解之;为湘古本所无者,则抒己意以阐发其义”。(《会通•凡例》)观黄氏自注之条,阐明奥义,亦多发前人所未发。正如米伯让先生所说:“本书取各家不同版本之长,核对订正,补其不足,搜辑历代诸注之精华充实内容,又据宋本补其佚阙,务期无疑不释,无义不晰”。(重印《会通》序) 实际上《伤寒杂病论会通》,是黄竹斋综合“宋、`桂、湘、涪”,四种版本合为一书,又搜辑历代诸注之精华,集各家学说以彰经义,而成此煌煌巨著。泽被医林,功不可没。

     值得注意的是,黄氏将其早年所著《三阴三阳提纲》及《医圣张仲景传》列于《会通》卷首。此提纲撰于1907年,其主旨是试图用西医生理之说,阐述伤寒六经之本质,尽管有些观点,现在看来不无商榷之处,但其勇于探索,很早就有试图贯通中西的思想是应予以肯定和赞扬的。这种用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六经本质”的思想,则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去充实完善。

       《医圣传》,向无详细纪载,黄氏鉴于历代史志均无仲景传记,使人难以全面了解张仲景生平事迹及学术贡献,乃搜罗诸书有关资料,详加考覈,于1924年撰成《医圣张仲景传》。苏礼先生谓该书“是迄今惟一的一部张仲景传记。全文约7600余字,概述了仲景的师承关系,学医经过,学术观点,典型治例,医学著述,祠墓,弟子传人等诸多内容。传末附皇甫谧、陶宏景、孙思邈、成无己,金元明清诸家乃至日人山田正珍、尾台榕堂等历代名医评赞,有助于深刻领会张仲景对祖国医学发展的贡献。1936年,日本冈西为人编《宋以前医籍考》时,即将此传全文收载,足见其影响之大”。[3]以上二种,皆曾以单行本印行,然时隔已久,原本很难见到,现在我们可以从《会通》中读之。

     然而本书亦有美中不足之处,即有人对这种注释方法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应当予以注意。尽管黄氏本着“不掠人之美”和“述而不作”的传统观念,尽量采取别人的注释,而自己则很少加以论述。主要指古本载文有异,治方不同之条,仍取宋本诸注,而弃《义疏》所释。如此过于遵古,则就难免有“断章取义”和“牵强附会”之嫌了。大不如直抒己见,独述心得之较为确切也。

     由于古本发现较晚,流传不广,未能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然据以与诸本辨别疑窦,论证是非,补宋本之缺佚,则此书实不可无。

     如《会通》正宋本之谬有云:“太阳篇下、伤寒脉浮滑节(181条),宋本及涪本同作‘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脉方乖违,义实难通。湘古本作‘表有热,里无寒’似较优胜。然犹未若白云阁本作‘里有热,表无寒’之确切不易也。”又如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白云阁本作“太阳病,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者,与白虎汤”则更为合理。如此之类,不胜枚举。

       另如古本所载之佚文部分,学术价值亦非常重要。如《平脉法》云:“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问日:其处方奈何?师曰:相体虚实,察病轻重,采取方法,权衡用之,则无失也。”又《霍乱吐利病篇》云:“霍乱证有虚实,因其人本有虚实,证随本变故也。”等,说明从诊断到治疗都必须辨体。这与《内经》所说,“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的观点是一致的。其所谓“本”,即体质,不同体质决定着发病性质的不同。刘仲迈对此注曰:“病由体变,固百病之通例也。”所以王叔和说:“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脉经•序》)可见张仲景对体质与发病的关系,非常注意,早有要论,惜俱散佚,人所未见。

     此外,关于寒温分合问题:黄竹斋先生在《会通•通论》中说:“《难经》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仲景命名之义,盖本于此,是则伤寒者,外感证之总名也。下五者,外感病之分证也。伤寒论者,乃各种伤寒之总论,非专论伤寒而不论风、湿、暑、温也。”今观桂林古本,不仅有温病专篇,而且有六yin各论,本是全书。从《伤寒例》所说:“冬温之毒, 与伤寒大异,为治不同,证如后章”,“冬伤于寒,发为温病,脉之变证,方治如说”等来看,仲景原著,似应有温病证治的内容,绝不会仅“详于寒而略于温”。对于寒温之争,近年通过广泛讨论,认识已渐趋一致。因此,融伤寒理论和温病理论于一炉,从而把寒温学说统一起来,并形成一个全面、系统、实用的辨证论治体系已势在必行。

     关于外感与杂病合体共论之说,今人不乏卓识。李浩澎等说:“《伤寒》《金匮》二书有多次人为的芟理削并,殊不知仲景原将外感杂病共论,自有其特定内涵,非浅闻寡见者所能识”,并以北京刘渡舟先生的精辟见解说明外感与杂病共论的必要性。[4]  而南京陈亦人先生更认为“《伤寒论》并非专论外感病,其六经和八纲结合的辨证体系,揭示、概括了各种病证的病变规律,随证治之的治则与因证制定的治法和方药,对临床各科都具有指导意义,”所以“《伤寒论》绝非外感病专著,而是伤寒杂病合论”。[5]尽管古今许多医家曾为此大声疾呼,终因王叔和编次时更改了书名,并删去大部分杂病内容,从而造成“惑于《伤寒论》之名,……不得仲景伤寒杂病合论之旨。……治伤寒者,但拘伤寒,不究其中有杂病之理,治杂病者,以伤寒无关于杂病而置之不问(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为了改变这种长期已经形成的观念,陈亦人教授进行了正名纠误,求实辨非。提出“不应该再墨守《伤寒论》之名,应当直接地改名为《伤寒杂病论》”,[6]以使名实相副。现从方证分析,方剂互用和临床治疗各个方面以及结合六经条文来看,均说明仲景之书确实是外感与杂病共论的,《伤寒》《金匮》之方绝无外感与杂病域限。因此,伤寒与杂病只宜合论而不宜分论。今观桂本《伤寒杂病论》,卷首“伤寒例。后有“杂病例”,全书既列有温病专篇,六yin各论,又详述脏腑病机证治。而《金匮》所载大多散见于六经篇中,如黄疸、宿食、下利、吐逆、呕哕、寒疝、消渴等分别隶属于阳明、少阴、`厥阴诸篇之内,充分体现了仲景以六经钤百病的辨治体系,该书正是寒温诸证兼备,外感内伤合论的整体结构,如此更为符合仲景思想。
     仲景遗著,虽由王叔和搜集编次,后又历经战乱,原书内容,散失甚多,至宋代林亿等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时,已非其全。关于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真伪问题虽难以确考落实,但作为仲景书传本之一,而且篇章齐全,内容丰富,载方无缺,错讹较少,并对有疑条文,都能予以较合理的解决,故可供研读《伤寒》金匮》之参考。尤其桂本比宋本多出三分之一的内容,其学术价值亦不可低估,皆有待于理论研究和实践验证。

     综上所述,黄氏《伤寒杂病论会通》是以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为主,又综合宋本、湘本、涪本为一书之“仲景全书”。并以集注形式对全书进行诠释,更是继刘仲迈首为长沙古本作注的《伤寒杂病论义疏》之后,又一次对“古本伤寒”进行系统整理和详注。也是黄竹斋先生毕生治仲景之学的最后总结。该书为全面深入地研究仲景学说,提供了丰富的文献依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学习“古本伤寒”必备的参考书。借此深入探讨古本内涵,对进一步完善仲景理论体系,充实方证内容,指导临床实践等方面,将会起到很大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米伯让.  重印《会通》序. 见《伤寒杂病论会通》. 第1版,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编,1982:3。
   
     2.李景荣.  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述评.  陕西中医 1982 ; (3):1。

     3.  苏礼.  黄竹斋对仲景学说的研究. 中华医史杂志  1992;22(1):12—15。

     4.  李浩澎等.  对仲景之书若干问题的透视.  国医论坛  1990; (1) :1。

     5.  陈亦人.  《伤寒论》非外感专著.  国医论坛  1991;(2):1。

     6.  陈亦人.  《伤寒论》名实考.   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91; 7 (2):65。

                       (原文载   中华医史杂志   1992;22(1):16.)

    
     附录:〈黄竹斋伤寒论著十种〉:
    
     一、《经方药性辨》4卷,撰于1910年(庚戌),1930年修订重抄。当时名医张赞臣、周禹锡、施今墨等均为之作序。该书稿本一函四册,毛笔手书,共202页,附有黄氏1957年自序。(未刊)

     二、《伤寒论、金匮要略合编新释》、一名《伤寒杂病论新释》,12卷,撰于1914年,曾时加修订,至1960年又再次修订,亲笔重抄。“直至临终前一日(1960年4月),还亲写序言,置于卷首。”本书精抄本,一函六册,钢笔手书,共202页。(未刊)

     三、《伤寒杂病论集注》18卷,撰于1923年(癸亥季冬),首刊为1926年中和堂印线装本。并于1934年、1936年先后再版。至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又将其分为《伤寒论集注》、《金匮要略方论集注》二书出版印行。

     四、《伤寒杂病论读本》16卷,首刊于1936年中国医药书局铅印本。(上海、南京等地尚有馆藏)其修订稿本现存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该书曾参考当时新发现的湘古本、桂林古本等,予以考核校订,正讹补脱。

     五、《校订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16卷,木刻版线装,一函四册。1934年黄氏与罗哲初同在中央国医馆共事,得手抄副本而藏。1939年经校订后由原辛亥革命将领张钫捐资刊行公世。1980年黄氏弟子米伯让先生出资补刻所遗三页书版,并由陕西中医药研究院文献医史研究室用原版自印二百部。原木刻版两箱已于1981年12月由米伯让先生亲自送往南阳医圣祠,交张仲景医史文献馆收藏。(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白云阁藏本》)

     六、《伤寒杂病论类编》8卷,撰于1946年(丙戌仲冬)。本书以《白云阁藏本》为蓝本,并取宋本《伤寒》《金匮》以补其阙,对原著条文以证为纲。分类编纂而成。如卷五“坏病篇”,以误汗、误吐、误下、误汗下、误吐下、误吐下发汗、误灸、误烧针、误火劫、误水灌、误服药等分类归纳,及其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如此颇便于对各种病证的系统研究。书为稿本一函三册,毛笔小楷手书,共184页。(未刊)

       七、《伤寒杂病论会通》16卷,撰于1949年(己丑)。其正文以《白云阁本》原文为主,并参考宋本《伤寒》《金匮》以及长沙古本、涪陵古本,勘误补脱,改编而成。并引百家之说,进行全面注释。本书首刊为著者手书石印本。1982年陕西省中医研究院曾予点校,重印铅印本。(内部资料)

     八、《伤寒杂病类证录》3卷,撰年未详。本书对仲景《伤寒杂病论》232个证候或症状的有关条文进行了归纳编纂,未言所据蓝本,但从有关内容分析,仍以《白云阁本》为主。书为稿本,毛笔手书,一函三册,共194页。(未刊)

     九、《伤寒、金匮方证类编》不分卷,约撰于1955—1960年。全书共收载仲景方剂269首(佚方四首除外),分为26类。以方类证,先列方药条文,继则主治宜用、禁忌各条,未加任何注释及按语。使散见《伤寒》、《金匮》二书的有关某汤的方证用法,汇集起来,一览无余。书为稿本,线装一册,钢笔手书,共90页。(未刊)

     十、《伤寒杂病经方类编》不分卷,撰年未详。书以《白云阁本》为蓝本,收载“经方”319首,按其组成渊源,参以功用主治,分为32类。每类先方后证。每方首列方药条文,继列主之、宜之、与之、禁忌各条。特别是将《白云阁本》新出之方剂(88首),均一一分列于原《伤寒、金匮》各汤方之内。借此可以了解黄氏对“古本内容”的认识和见解,该书对深入研究诸多佚文佚方,有重要参考价值。书为稿本,线装一册,毛笔手书,共98页。(未刊)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医史研究室藏有复印本。

     除上述十种之外,既知黄氏研究伤寒之论著尚有《应用经方》、《伤寒六经提纲歌诀》等数种,未及备录。

       以上各种除曾经刊印出版者外,所有未刊之书,现一律藏存中国中医研究院。

       以上介绍,据陕西苏礼研究员所撰《黄竹斋伤寒论著十种述要》一文摘录。
       (原文载 《国医论坛》 1988年,第3、4两期。)
-----------非常好。
-----------黄竹斋夫子的书,很难找到了,找了15年找到了《会通》,别的找不到了,据说夫子自刻自印多种,也不知道有没有影印的出来?现在排印的本子,真是没法说。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