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工程师写出中医启蒙书?
    

中医讨论:工程师写出中医启蒙书?

刘明武:中国社会对本土文化的轻视,才是中医最大的危机。  

  工程师写出中医启蒙书?  
  
  本报记者 蒲荔子 实习生 段太彬  
  
  核心提示  

  珠海工程师刘明武潜心研究传统文化,在众多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了重要论文,香港中华书局还出版了他的文集。但他没有想到,自己从哲学和文化角度写的《换个方法读〈内经〉》会引起中医学界那么大的关注。

  出版前,著名中医学家朱良春不顾90高龄,审阅了全部书稿,并操笔为之作序,赞扬他“用生动的语言,鲜明活泼的笔调来阐述经文内涵,为我们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拉近了《内经》与现代青、中年中医的距离”,可谓“博览古今,穷幽抉微,新意隽逸,引人入胜”。

  出版后,广东中医药学会于近日组织了专题研讨会。十余位医学院教授、博士一致认为,这本书从文化源头探究《内经》的奥妙,把中医学生畏为难途、略之不读的经典解读得妙处横生、鞭辟入里,“应该作为中医学的启蒙教科书”,“对中医科普化、培养青年对中医的认识提供了模本”。

  中医是不是科学?中医是废是存?关于中医的争论由来已久,中医热也持续不散。物理学家何祚庥院士“支持批评中医”,认为中医理论是“伪科学”,让支持中医的人很受伤。同时《思考中医》、《人体使用手册》大卖特卖,表明喜爱中医的大有人在。

  在刘明武这本解读中医文化与文化中医的书里,并没有简单干脆地站在争论的任何一方。他在导读《内经》之外想要阐发的核心观点,是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但中医现状更令人忧心如焚,对经典的研读继承已少有人在,更遑论创新;不能老是说“祖先如何如何”,更应该说“自己如何如何”,探究融通先贤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扬弃、复兴包括中医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

  在研讨会上,医学院的教授博士们就自己的学习和执业经验谈起读《换个方法读〈内经〉》的感受。他们与刘明武本人都意识到,中国社会对本土文化的轻视,才是中医最大的危机。  
  
  ◎缘起:疾病缠身,开始研究中医

  一个工程师,为什么会去解读艰深的医学经典《内经》?其实一开始,刘明武也一样反对中医。他说,因为热爱鲁迅,鲁迅的判断就是他的判断;鲁迅说中医不过是“有意无意的骗子”,他就跟着瞧不起中医。

  但他十几年的胃痛逼得他不得不求助于中医,不得不重新认识中医,并进而开始热爱中医。他年轻时在部队做话务员,因为寒湿,每天早上恶心,早饭后就呕吐,胃痛阵阵。打电话到医院咨询,话务员答应帮他找医生问问。医生一听到“早饭后恶心呕吐”,马上下了结论:“怀孕了”。话务员说是男的,医生又说:“可能是胃炎”。从此,他走到哪止痛片跟到哪。十几年后,他在列车上与一位回民坐在同一车厢,对方从他的脸色看出他有胃病,就劝他喝“八宝茶”。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他喝了。短短20天,他多年的胃痛消失了。

  这次事件后,刘明武读起了医药类的经典。此后,《永乐大典》上的一个方剂,又治好了他女儿的“怪病”。他女儿从10岁起得了一种病,嗜睡、胸闷、腿脚肿,突然摔倒、便秘、肥胖。常规检查一无所获,抽脊髓检查也不知所以然。CT检查后,说是脑子里有两个小暗点,准确结论需要开颅检查才能得出。刘明武不想做这么大的手术,就钻进了中医典籍。在《永乐大典·医药集》里发现有种叫“缓风湿”的病与女儿的症状基本一致,于是照方抓药。前后花了不到100元钱,他治好了女儿的病。从此,中医成了他的研究对象。
  
  ◎过程:被“逼上梁山”导读《内经》

  研究中医之后,刘明武看到了唐代名医孙思邈的一句话:“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他又由医进入了《易》。此后,他遍寻医书、经典,潜心研究传统文化和中医文化。

  有一次,他想买一本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马王堆古医书考释》,但市面上怎么也买不到。他辗转联系上了该书的责任编辑张碧金。张给他免费寄了一本。谁也没有想到,10余年后,她会“三顾茅庐”,逼着刘明武写《换个方法读〈内经〉》。

  刘明武说,研究传统文化之后,他将自己的体会写成文章,发表在报刊杂志上,中华数据和新星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4本文集。一些文章被张碧金看到。2004年,张开始力劝他写一本《内经》的现代解读。

  刚开始,刘明武推辞了,推辞的理由是有那么多中医在,外行哪能擅谈《内经》。但张再三劝说,先是在电话里劝,后是从长沙到珠海当面劝,劝说的理由是《内经》必须从哲学、从文化的角度去解读,仅仅以药论医远远不够,必须要广泛研究经典方能下笔。最终,为了报答当初的无偿寄书之德,刘明武放下了手中的研究,接受了这个“逼上梁山”的任务。

  刘明武说,从哲学、从文化的角度去解读《内经》,这是编辑的基本要求,也是激发他的热情的动力。以药论医、以医论医都无法认识《内经》的精髓,因为《内经》并不是纯粹的医术,而是道与术的结合体;道是中华文化的终极之理,所以必须以道论医,即从哲学、文化的角度解读《内经》。
  
  ■观点1:否定中医者并不了解中医

  从新文化运动至今,批判、抛弃、告别中医的声音连绵不绝。梁启超不相信中医,鲁迅说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梁漱溟也讥讽过中医,何祚庥院士说中医是“伪科学”。这么多一流大家否定中医,很难让人不受影响。去年网友签名“取消中医”(虽然参与者并不多)的事件,大概与这也不无关系。

  这是为什么?刘明武认为,一流学者否定中医原因有几个:一是混淆了中医文化与具体中医医生之间的界限,把经验中具体的某个医生、甚至江湖郎中与中医文化等同起来。二是批判者本身并没有接触中医的经典,如《黄帝内经》。“如果鲁迅先生阅读过《内经》,说不定也会治好他父亲的病;鲁迅父亲得的是水肿病,又名鼓胀病,《内经·灵柩》里有专论。”三是中医的解剖之术在清代失传,更完全忘记了器具的创造,甚至连华佗时代的手术刀也丢弃了,随着西医西药的进入,中医在对比之下开始在器具与量化实验上远远落后于西医。

  但刘明武认为,器没有可以发明、术丢了可以再学,更根本的原因,是今天的中医失传了根本,已经没几个人能搞懂中医的理论基础,更很少做出新的理论建树。

  他表示,我们现在要考虑的是如何接续中医文化,以解决当代问题,“重新让中华民族像个样子,现在街上跑的、家里看的,都是在别人瓜地买的瓜,我们自己却不会种瓜。”“我们要将道和术结合起来,可以做一些实证研究。比如白血病糖尿病艾滋病、心脏病,这些西医治不好的病我们能不能从中医哲学的角度来试着找出治疗的方法?我们也不排斥仪器,一定不能排斥,古代中医也用仪器,华佗就用手术刀,但不能迷信仪器。比如白血病,现在西医治疗白血病的方法是治标不治本,造血功能坏了,但天天在那清理血液里的白细胞,就好比汽车一出厂就坏了,我们总是找修理厂……”
  
  ■观点2:学中医不读《内经》等于学神学不读《圣经》

  而找回根本,自然是对典籍融会贯通。为刘明武此书作序的名老中医、中医学家朱良春认为,如果不把中医当长城一样保护起来,中医就彻底完了。长城是历史遗迹,现在失去实用功能了,但中医五千年来一直在用,今天和未来仍在发挥作用,所以立足点要在继承和发展上。中医要想真正继承发展,经典是基础,师承是关键。综观历代名医的形成,都是先读主要医籍,打下理论基础,然后拜师临证、领悟辨证识病和立法用药的技巧。

  但无法否认,在重视外文、轻视汉文尤其是古文的教育体制下,很多年轻人已经无法读懂《内经》这一中医的基础性经典。在刘明武看来,中医学院里的学生不通读《内经》,中医研究生只是选修《内经》,这实在叫人难以理解。“如果西方神学院里的学生只是选修《圣经》,西方会容忍这样的神学院吗?”

  那么,如何让中医学生不畏惧艰深的古代医典?刘明武表示,“让《内经》与当代青年接近,导读显然是一条新路,我可以先在这条路上开个头,抛砖引玉,希望有贤哲比我说得更好。”

  他还进一步阐明,源头的中华先贤是创造者,他们创造了中华文化,创造了中医文化,创造了一件件器具、一项项技与术,创造了各个领域的基础性理论……总之,中华先贤在没有外人帮助的条件下创造出了领先于世界的文明;后人抛弃与变质了本来的文化,才是落后于人的真正原因。“先贤那样善于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认识到他们提出问题、论证问题的思维方式,最终使‘我’能够创作出类似于《内经》这样的经典,这是读经的基本落脚点。”  
  
  ■他山之石

  韩国也曾尝试废除传统医药  
  
  正当中医存废之争再次在新世纪响起的时候,一件加速这场讨论的事情出现了。2007年10月,有媒体爆出,韩国在成功申报端午祭之后,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消息一出,就持续在几大门户网站上引起狂热的讨论。过后很快又有媒体调查表明,这只是一场误会。

  对此,中医界的意见认为,中医需要发展而不是保护,韩医申遗“事件”之后原来反对中医申遗的也不反对了。而网友的意见中有一种最被支持:无论韩国怎么申遗,至少其保护发展传统医学的努力有目共睹。

  而刘明武则拿《大长今》的例子说,一部说韩国传统医药的电视剧,竟然让这么多中国人为之感动流连,中医那么多经典里又有多少故事?韩国在推广经典上值得我们学习。

  如果人们知道韩国也曾尝试废除传统医学医药,提倡过以西医为唯一医疗体系,就会更加认同,韩医在韩国历史上的存废之争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之略更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上世纪90年代,韩国的医生协会和药剂师协会提出方案,建议韩国政府实现韩医与西医结合的一元化。其理由和中国废除中医论者的一样:韩医在诊断时很大程度依赖经验与主观判断,没有科学根据,不像西医是根据病人的各种明确症状对症下药。对此,绝大部分的韩医师们持反对意见,认为西医与韩医在诊断和治疗上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差异。由于韩医师们的积极斡旋,韩医再次度过危机,这也为韩医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机。韩国政府开始强化标准化管理。韩医必须经过6年的韩医学专业课程学习,通过全国统一资格考试,方可获得行医执照。韩医和西医是独立、并行的两行医疗体系:韩医院里韩医师不能采用西医设备和诊疗手段,西医院里西医既不能开韩医药方也不能用针灸治疗。

  韩国保健福祉部还于去年年底制订了《第一个韩医韩药发展5年综合计划》,计划投入7.62亿美元,使韩医韩药朝着科学化、产业化和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韩国积极举办韩医学国际博览会、韩医研究院,抓紧进行海外韩医学古文献调查研究工作(这项工作主要是在中国各地医学院和图书馆进行)、促进在韩国国立大学里设立韩医学系和韩医学研究生课程等等。如今,韩国将在中医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传统医学——韩医学及韩药视为新的经济发展增长点。  
  
  ■专家视点

  从文化角度解析《内经》具有特别意义  
  
  贺松其(南方医科大学博士、副教授)

  我研究《内经》也有十几年了,硕士论文写的就是有关《内经》的研究。这本书对我很有吸引力。我专门在学校里开了“传统文化与中医”选修课,但我自己也有很多困惑。从事中医教育十几年了,用的都是国家的统编教材,但都很少从文化的角度解释中医,这本书有很多教材里没有的东西,对中医文化教育有很大的启发。而且书中的很多例子可以用于教学,有例子学生会更感兴趣。

  现在西医大量挤占中医的课时,这对中医的发展是不利的。中医文化如何科普化,让现在的学生感兴趣?这是个很大的问题。现在我在参与搞中医基础教改,准备编一本中医文化基础的教材。我觉得这本书里的很多内容可以融会进去,引起学生研究《内经》的兴趣。
  
  杨宏志(中山大学附属三院中医科主任、副教授)

  中医元典在中医学院教得很抽象,学生也是一头雾水。而中医教育对阴阳五行等理论的东西教得很少,还远远不够。古中医辨出病人的阴阳很重要,诊病首先就是确定这人的病是阴性的还是阳性的,但现在没人来做了。而且有个现象就是很多中医都西化了。这本书把这些原理讲得很全面、清晰,对中医教育很有帮助。

  其实中医不是不能搞,而是缺乏认识论。没有掌握“道”,对“术”自然也就没什么信心。我们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用最好的抗病毒药,阴转率是31%,用中医的疏肝法、温补阳气法,阴转率有58%。凡是懂得了中医之“道”、专业素养比较好的,都会认为中医奇妙无穷,认为中医不行的基本都对中医不甚了解。
  
  戚沁园(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

  我们读博士还在学《内经》,但依然还是不懂。一方面是古文知识不够,看不懂,二是知识结构不完善。这本书从中国文化的源头,从文化的角度解析《内经》,对我启发很大。很多原本模糊的概念、原理,突然变得很清楚。我觉得,这本书可以作为学中医的启蒙书。中医教育一直有个问题,过去很多教材只教一些方法,不谈方法背后的哲学和文化根源,不谈为什么可以用这种(似乎不科学的、模糊论的)方法。
  
  黎俏梅(暨南大学医学院副教授)

  解放后《易经》被打入迷信,而中医文化在大学中医教育中也成了空白,中医文化应该补上。现在中医对重大疾病解决不了,常见病,比如发烧、咳嗽腹泻等,好像也解决不了。其实这些病用中药是可以解决的。中医发展首先基础教育要改革,现在的中医教育,学生学不到中医的精髓和根本。中医文化和现代生活是有距离的,我们要更多思考怎样把它通俗化。
  
  陈孝银(暨南大学医学院副教授)

  《内经》的道理说简单其实很简单,就是人、自然都是道法阴阳,但理解好、运用好很难。人类知识分为两种:已知和未知,对已知的东西我们要学习、要继承,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未知的知识要探索,要通过科研丰富知识。中医重视综合,西医重视分析,我觉得二者可以互补。中西医要结合起来,书里说的中医器和术失传导致中医落后的观点,对中医文化取长补短很重要。  


来源:南方日报
-----------功夫在诗外。

南怀瑾语:

古之习医者,必以《内》《难》二经为初基,再次而研习《伤寒》《金匮》《本草》《脉诀》,然后博通群籍,融会诸学,方可以言医。至若粗知《本草》,略记药性,读汤头脉诀或专于科方针砭者,即骤自行医,实为医家之左道,人群之危人也。
-----------问题是中华文化的主干道易是中医的命根子,百年来这个命根子废了,中医何能不趋于亡。
-----------
图书简介

中医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医术。但中医首先是文化,是哲学。只有站在中华文化与中国哲学的立场上才能解读《内经》这部中国医学的奠基之作。本书作者独辟蹊径,用古今中西对比的崭新视角切入——以文化论中医,以哲学论医学,高屋建瓴并满怀激情地阐述着文化中医与中医文化辉煌的历史、艰难的现实与光明的未来,进而用现代意识、现代语言,睿智而优美地诠释着《内经》古朴文字中深邃的内涵及其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导读中浓重的思辨气质构成了独特的新见迭出的一般人也能看懂的“刘明武文体”,将引领青年学子轻松地去阅读远古时期的伟大篇章,在探索思考中感悟先贤们超越时空的智慧,并坚定地去追寻中医文化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思维方式及其亘古常新的文化精神。

图书目录

序一 以道论医,学好《内经》
序二 通于一而万事毕
文化中医与中医文化——代绪论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应象大沦篇第五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五脏生成篇第十
五脏別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沦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五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经脉別论篇第二二十一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咳论篇第三十八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腰痛篇第四十一
风论篇第四十二
痹论篇第四十三
痿论篇第四十四
厥论篇第四十五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骨空论篇第六十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
至直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后记
-----------新书上架了吗?欲一睹为快!
-----------感谢工程师作者的新书啊,又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视角!!!
其实从于丹引发《论语》热开始,全国都开始“重读经典”了。不仅仅是《论语》,所有的传统经典都将在这次浪潮中得到重新诠释,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形式一片大好,我辈自当努力啊!!!;)
-----------被错划进四旧的四书五经将被抢救和发扬,好事,这就是物极必反吧。
-----------此书写的不错,内容多姿多彩很丰富,阐述了中医的文化精髓,但是说的再好都是花言巧语,只是个有骗术,中国的老百姓绝大部分思想都被西医化了,中医文化被西医给玷污了,大家想想看:大量的西药只能解决当时的问题,老百姓看到的只是眼前的利益,他们哪里知道西药对身体的损伤,这就是西医只顾眼前不管以后钻头不顾腚的指导方针,这也难怪民间真有能耐的人真心的为老百姓服务,行善积德却被误认为违法而遭受打压,专家教授治死人却无罪,这是什么法规?这让老百姓如何才能找到真正能看病的大夫。
      各位朋友省省心吧,不要再用语言来欺骗老百姓了,如果真的有能耐那就集体联名向国务院卫生部申请让我们搞一次擂台表演赛,砸假留真,让老百姓在几天之内看到却实的治疗效果,不比在这扯淡强吗?老百姓看到的是实事求是而不是在这里吹牛扯淡。各个行业都有展示自己的舞台,为什么我们中医不可,都说爱惜生命、珍惜生命,不提高治疗效果,重视人才这不是一种谎言吗?岂不是掩耳盗聆、自食其果?                                                                                                                                                        怪手先生

[ 本帖最后由 gsxsp 于 2008/2/8 12:36 编辑 www.med126.com/Article/]
-----------看看上面的能人们除了专家就是教授,能让一个根本不懂中医的外行人士——何祚庥,说出中医是伪科学,你们这些专家教授还有廉耻在这里做文章秀?现在的中医不需要包庇和袒护,是需要有真正的事实来证明中医的博大精深,而不是在这搞文字游戏,难道说看几本书学学理论就能看好病吗?简直荒唐之极。
     2008年是我们中国人自豪和骄傲的时刻,请问上面这些专家教授可能都是有血有肉的七尺男儿吧,不是太监吧,如果真想复兴中医的话,我们可以联名上书国务院或我们自己集资打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平台,让我们中国人的医术展示给全世界,让事实来说话。各位专家教授可敢在2008年展示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医术,让外国人看看谁是走在人体科学的最前方。                                                                                                                                                                                                               怪手先生
-----------在于丹、易中天、刘心武等人品论传统文化红遍天下的时候,我们的目光却被广东珠海一位默默研究中华文化的工程师所吸引。
    短短七八年间,这位工程师发表了近百万字的文化与古典哲学研究文章(包括专著);在《中国文化研究》《东方》《中州学刊》《人文杂志》《学术研究》等刊物上,他的文章往往会排在院士、教授、博士的前面;有相当一部分文章,被《中国哲学》《新华文摘》《光明日报》转载。5万字、8万字的文章,在前北京社科院院长敢峰先生所办的《教育世纪》上,竟然会一次性刊出,而且大都放在了头条。《中华读书报》以整版连续刊登他《读书读出的困惑》,香港中华书局破例一次出版了这个“外行”的三本文集——《打扫孔家店》《寻找元文化》《中华元典智慧发微》。一位工程师,在文化研究中能够达到如此境界,不能不说是一个奇特现象。
  不过,当我们想要让他谈谈自己的经历时,他却称自己“俗人一个,没什么好说的”,关键是“让大家都来了解真正的中华文化”。

  这位工程师对中华文化的基本看法是:龙有龙文化,虫有虫文化;创造辉煌文明的中华民族是龙,落后挨打的中华民族是虫,两种状态的中华民族不是一个文化孕育出来的;中华大地前后应该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文化,即育龙的文化与育虫的文化。

  当下“国学热”风行全国,学术明星频现荧屏,孔子学院遍地开花,小学生穿汉服读经作揖……现象繁多、观点各异,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文化?回归传统文化到底要回到哪里?我们将这位工程师——刘明武对文化的认识介绍给读者,目的就是多提供一个解读传统文化的视角,希望引起更多的讨论。

  中华民族落后挨打的原因在于文化落后?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次又一次地挨打,“堂堂中华”沦落到了东也敢打西也敢打,而且谁都能打败的地步。为什么挨打?因为落后!为什么落后?因为文化不如人。——这是百年来的文化批判中的主流结论。

  从“五四”以来,鲁迅、胡适等人就像黑旋风李逵抡着板斧向以儒家为首的传统文化排头砍去。礼教是“吃人”的,科举是培养孔乙己这样的酸秀才的,对于中医,鲁迅更是不客气地挖苦道:“中医不过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批判传统文化的同时,在上世纪20年代、80年代和近几年来三个时期,大量引入西方文化。

  刘明武认为,这一结论有继续讨论之必要。如果说文化从根本上就不如人,那么,如何解释中华民族早期的、领先于世界的文明先进?反之,如果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源到流没有发生过丝毫变化,那么,如何解释中华民族近代的落后挨打?

  刘明武提出了一个新论点,即认识中华民族从文明先进到落后挨打的原因,应该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文化的失传与变质。

  刘明武推荐大家读一读严复的《天演论·译序》。他指出,中华民族为何落后于西方?同样的思考,答案却有多种。胡适先生的答案、陈独秀先生的答案已被大家所熟知,但是严复先生的答案却被人们忽略了。

  为何落后于西方?严复的看法是优秀传统没有得到正常的延续——祖先开其端,子孙没有续其尾;祖先拟其大,子孙没有专其精。先生的看法写在了《天演论·译序》里。

  刘明武说,严复想通过书中东西文化的对比告诉大家的,并不是中华文化多么落后需要学习,恰恰相反,他想告诉大家,了解西方文化,“反以证诸吾古人之所传,乃澄湛晶莹”;西方科学中最重要的名、数、质、力四学,《易经》中早就论及,后来我们科学落后于西方,是因为后人没有继承与发扬。不过后来大家都奔着《天演论》去,对这篇序言却视而不见了。
“道器并重”的中华元文化是优秀的文化?

  “比,可以知长短”。刘明武将中华源头文化古希腊文化作出比较,进一步证明严复的观点。

  古希腊文化中首先出现的是神,先是一个神,又是两个神,最后是一群神,而在源头的中华文化中,首先出现的是人,这个圣人,那个圣人,三五成群的圣人。

  神名下所记载的是战斗的战绩——伊阿宋名下记载的是战绩,帕罗普斯名下记载的是战绩;圣人名下记载的是发明创造的功绩——燧人氏名下记载是钻木取火的功绩,有巢氏名下记载是构木为巢的功绩,女娲名下记载的功绩是炼石补天,伏羲氏名下记载的功绩是编织网罟。

  此外,中希两个民族都重视火的利用,所不同的是,古希腊的火,是普罗米修斯从天神那里偷来的,而中华大地上的火,则是燧人氏用智慧从木头中钻出来的。

  刘明武认为,崇尚有智慧的人而非战神,崇尚发明创造的功绩而非战绩,这是在中希(希腊)文化对比中中华文化显示出的两大特色。如此特色的文化,显然是不输于人的优秀文化。

  在刘明武看来,正是这种崇尚智慧与发明创造的“道器并重”的文化,构成了中华元文化的精髓。道在中华元文化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器具之器可以与之相并列,道、器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孕育出了一个崇尚道理且又善于发明创造的中华民族。

  真正的中华文化失传变质了?

  那么,为什么优秀的源头文化,到后来却孕育出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

  刘明武认为,中华文化有源、流之分。源流文化之间曾经发生几次重大变化。几次重大变化之后,中华文化遭遇失传与变质,形成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清源浊流。

  刘明武是这样划分源与流的:一、源头的中华文化即中华元文化是“道器并重”的文化;二、儒、道两家的文化是“重道轻器”或“道器分离”的文化;三、董仲舒以后的文化是“伪道无器”的文化;四、鸦片战争以后的文化是“寻道找器”的文化。老子视器为动乱的根源,主张完全抛弃器。“道器并重”的文化,在老子那里变成了“重道轻器”的文化。从此,器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逐渐消失。中华文化在老子那里,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

  圣人动口又动手,动口讲道理,动手造器具,这就是“行而论道”。“行而论道”是伏羲氏、神农氏、黄帝的行为方式。到了孔子那里,“行而论道”的行为方式变成了“坐而论道”。在神农氏这里,务农是圣人之事,而到了孔夫子这里,务农成了小人之事。中华文化在孔子这里也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

  中华文化质的变化发生在董仲舒这里。董仲舒改变了道的概念,将“一阴一阳之谓道”变质为“阳为阴纲之谓道”。以“阳为阴纲”为基础,演化“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由“三纲”又演化出了“三大不讲理”——“君叫臣死,臣不死为不忠;父叫子死,子不死为不孝;娶来的媳妇买来的马,任我骑来任我打”。“三纲”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伤害是根动本性的。“吃人”文化、落后挨打的文化均始于“三纲”,始于“三大不讲理”。

  “孔家店”应该打扫?

  对孔子的看法,成为传统文化热衷争论的中心。刘明武对此的观点是,独尊儒术之后的“孔家店”,实际上只是挂了儒家的招牌,店里的货却大都是冒牌货。

  他举例说,“三纲”,“愚忠愚孝”,“男尊女卑”,“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不能改”……这些都是挂孔家招牌的冒牌货。《礼记·昏义》里明确记载着,新郎新娘喝完交怀酒,夫妻关系从此“同尊卑,共相亲”。

  他认为,对“孔家店”,我们应该打扫而不应该打倒。就好比有人冒充“同仁堂”造假药,正确的态度是打造假者,错误的态度是去打“同仁堂”。“打倒孔家店”的鲁莽与荒唐,恰恰如同见假药而去打“同仁堂”一样。

  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是与生俱来的?

  对中华文化的批判,大多以西方科学为标准。刘明武对此也有自己的观点。他说,不同的文化间的差异是与生俱来的,文化对比,应该重视的是文化背后的不同智慧,而不应该用之间的差别相互否定与嘲弄。地球从形成那天起,就有东、西半球之分;人从形成那天起,就有东方人、西方人之分;黑头发与黄头发、高鼻梁与低鼻梁、黄皮肤与白皮肤,差异是天生的。同样是吃饭,你创造了刀叉,我们创造了筷子。同样是面粉,你烤出来面包,我们蒸出来馒头。

  不同的文化,含有不同的智慧;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标准。刀叉有刀叉的标准,筷子有筷子的标准,面包有面包的标准,馒头有馒头的标准,两种标准本来就不一样,所以不能相互否定。同样的道理,中文与西文、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中医与西医,其标准是本来就不同,如果以一方的标准去否定对方,是非常荒唐的。

  他认为,文化交流是必须与必要的。但交流者有高明与低俗之分,高明的交流者会在不同文化背后发现不同的智慧,低俗的交流者会利用文化中的差异来相互诋毁。

  “告别传统文化者喜欢西方标准,那么我就说一位西方人的话:中国的文化问题,不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于全人类都具有最重要的意义——这是大哲学家罗素所说的话。”访谈

  中华文化的源头在《周易》中国古代,大到天文、医学、数学、军事,小到围棋这样的游戏,都起源于阴阳、八卦的原理

  记:作为有一个工程师,你研究中华文化的缘起是什么?

  刘明武(以下简称“刘”):(上世纪)90年代,我发明了一系列外用的中成药,例如治疗颈椎病的“寒痛定”,例如在“驱风油”基础上制出了驱风、驱湿、驱寒的“三驱油”,效果特别好,但审批之路比蜀道还难。我想,中华民族曾经有过领先于世界的文明,祖先到底是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怎么生活的。总之,想在文化上找出根源。这一来就是十几年了。

  记:你认为中华文化的源流是优秀的,那么这个源流具体由什么构成?

  刘:中华文化的源头在《周易》,在阴阳,在八卦。儒道两家是中华文化的主干,儒道两家的经典皆以《周易》为首,这就说明了《周易》在文化中具有根本意义。

  《周易》也是重要哲理与至理名言的发源地,诸如阴阳合和、阴阳交错、物从其类、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易穷则变、革故鼎新、尚象制器、道器并重、损益互补、彰往察来、革命、和平,这些哲理与至理名言均发源于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与“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条哲理,就是从六十四卦的第一、第二卦演化出来的。

  在中国的古代,研究卦的是一流的哲学家、军事家、建筑学家、医学家;在今天的西方,研究卦的是一流的数学家,一流的科学家,一流的传教士。所以优秀的中华民族子孙应该重新认识卦的文化意义,不能把卦的诠释权全部交给算命先生。香港、台湾新闻界把假新闻称之为“八卦新闻”。广州把长舌妇命名为“八卦婆”,简称“八婆”。所有这些,实质上都是没有文化的无知行为。试想一下,如果八卦的意义仅仅体现在胡说八道上,南韩会把卦放在国旗上吗?人家把卦放在国旗上,我们自己把卦摆在地摊上,嘴上还肆意贬低糟蹋,这样是对不起文化之源的。

  记:王小波先生说那些信奉“中华文化将拯救全世界”的新儒们是手yin中华文化,意yin世界文明。据说你还曾因为对传统文化看法不同,想和王小波讨论?

  刘:王小波与我年龄相仿,经历大体相似,我也喜欢他的杂文随笔。他针砭时弊的文章,我大都赞成,但我不赞成他对中华文化的评价,他仍然延续了五四的思路,把阴阳五行归到邪教里去了,抛弃中华文化,这是不可能的。为了与小波先生讨论这一问题,我下了几年功夫查阅资料,遗憾的是他过早地过世了。

  记:王小波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人。类似的看法深入人心。如果你要和王小波讨论,你会怎么说服他?

  刘:首先,对我们的文化不是什么告别。江河再长也不会告别源头,大树再高也不会告别根本,一个民族可以告别对本民族具有根本意义的文化吗?中华源文化的先进不必多言;世界民族之林中,也没有因告别优秀民族文化而创造成功奇迹的先例。

  在这个前提下,该怎样传承我们的文化?这才是我们要讨论的核心问题。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中的传统派维护的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我的观点,是回到中华文化的源头,回到我们祖先道器并重、行而论道、触类旁通的思维方式。

  儒家文化仅仅在2500年这个位置是中华文化孕育出老子孔子,而不是老子孔子孕育出中华文化

  记:台湾被认为是研究传统文化比较好的,你的看法是?

  刘:台湾局限在儒家。我呢,一定要找到源头,中华文化5000年,而儒家文化仅仅在2500年这个位置。是中华文化孕育出老子孔子,而不是老子孔子孕育出中华文化。早在老子孔子之前,中华文化已经光辉灿烂了:历已经有了,宇宙观已经有了,价值观已经有了,尽善尽美的音乐已经有了。

  记:你对董仲舒力加批判,对秦始皇焚书坑儒又怎么看?

  刘:焚书坑儒是物质上的毁灭,崇尚的是“胜者文化”。董仲舒却是精神上的摧残,催生的是“官家文化”。物质毁灭可以重建,但精神上的摧残,却极难治疗。从此,中华民族就开始患上了“慢性病”,最终导致了落后挨打。

  记:中华文化在董仲舒之后变成“伪道无器”,那怎么解释唐诗宋词的伟大成就,还有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有三大是宋朝诞生的。

  刘:《周易》的精神,后来只在文学中继承了下来。而哲学上,已经成为“伪道”。所以,上古发明创造者成王成圣,而后来虽然有那么多发明创造,但发明创造的地位却都非常低。

  西方现代科学已经显露出两大缺失既要看马路多宽,高楼多高,也要看你培养了什么精神状态的人。

  记:说中华文化,必然要说到西方文化。你又是怎么比较这两者的?

  刘:在中华源头文化那里,几个民族合伙回答的问题,我们中华民族自己就回答了;一个民族分阶段回答的问题,我们一次就回答了。例如,一个民族,要称得上优秀二字,必须要有历法。欧洲用的是太阳历,希腊阿拉伯用的是太阴历;我们一个民族创造了太阳历、太阴历,形成现在的阴阳合历。

  西方讲究的是逻辑推理和科学实证,而我们用的是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在我看来,西方现代科学已经显露出两大缺失,一个就是西方科学关注的是具体具体再具体,精细精细再精细,但是它忘了整体。经济不是最终衡量一个民族复兴的终极目标,关键的问题还是像杜维明说的,不要看马路多宽,高楼多高,而要看你培养了什么精神状态的人。他还是把经济和精神对立起来了,我说,既要看马路多宽,高楼多高,也要看你培养了什么精神状态的人。

  就是说,科学技术是要的,但必须考虑人类的终极发展。

  记:现在传统文化很热,像现在于丹、易中天这种传播,你有没有关注?

  刘:他们讲的是文学,不是文化,文学源于文化,但它不等同于文化。有人不是批于丹嘛,我一再讲,不要批,讲不好可以再讲。让人知道《论语》、知道《庄子》,就是了不起的贡献。但是,这些离文化还相当远。讲文化不不是讲一两本典籍,不是讲一两本典籍中的几个句子,而是要学会如何认识世界、如何认识人生,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解答问题。

  记:于丹通过电视传播,观众是被动地来接受经过她咀嚼过的观点。而你是自己研究的,你觉得被动接受和自己来研究有什么不一样?

  刘:为什么现在读十几年出来,还没学到东西呢?过去不叫上学,叫求学。深山求学,学三年出来,文能安邦定国,武能调兵遣将,《周易》里有“蒙”卦,启蒙就是从这里来,它的教育方针就是“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教育就是他愿意学我才教,而且不教三遍,教了三遍还记不住,就没法教了。

  记:现在有一些小学生读经的,你知道吗?

  刘:怎么会不知道?我特别留心这个的。不是不可以读,读是可以的,问题是读经以后怎么办?还是应该读出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的认识方法。现在就是读到《论语》,作揖、穿汉服什么的居然都出来了。也不是不可以,孔夫子说“礼可以损益”,意思是礼和衣服可以增减、变化,都是次要的,关键是找出如何做人做事的规矩、智慧。

  记:这样一些形式化的东西,其实能让大家对这种文化产生亲近感,然后才有可能去了解它。

  刘:所以我说,读经也是必要的,但最终还是要从经里读出老祖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例如三皇五帝的行为方式是“行而论道”,孔子老子这里是坐而论道。行而论道,才更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众说国学

  国学从根本上看,是立国之学。从过程上看,是育国之学。从现实生活中看,是一国国民必学之学。从区别标准上看,是此国与他国不同之学。 ——刘明武

  其实“国学”者,只是“在中国”的学术思想,并非只此一家的学术。正如今日所谓“国乐”,早有着“胡乐”以及“印度乐”的成分,成分比例也很重。 ——曹聚仁

  “国学”这名字,和西洋人所谓“汉学”一般,都有未免笼统的毛病。国立中央研究院的历史研究所分别标明是历史和语言,不再浑称“国学”,确是正办。 ——朱自清

  所谓“国学”,实际上是清朝末年,一直到“五四”以来,有些保守的人抵制西方“科学”与“民主”文化的一种借口,是一个狭隘、保守、笼统、含糊而且顽固透顶的口号。——舒芜

  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和主导者一直是官家,是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决定儒、释、道、法家等不同的比例,综合创造出官家文化。 ——吴思

  “国服”真能加强民族认同吗?我觉得那帮学者先别嚷嚷着做广告,还是来一次有说服力的实验,自己穿穿试试。 ——李开周

  专家评论:

  皮介行

  (台湾《环球》杂志主编)

  刘先生以《易经》太极、阴阳之理念为核心,寻找元文化,寻找真正中华文化之精义,非常有精到而有震撼力。

  刘明武先生心地善良,志业高远,但我觉得此种推理方式过于简单,过于价值主导,过于自我中心,恐怕不合《易经》“曲则能成”、“唯变所适”的思维模型。

  阎纯德

  (原《中国文化研究》主编)

  刘明武对文化的研究是独特的,首先是不与人雷同。我说的雷同不是说研究的对象,而是指研究的内容和得出的结论。

  刘明武的研究方法有独到之处。一般人研究《周易》研究的是《周易》本身,是“我”所理解的《周易》,或总结前人理解的《周易》。刘明武研究《周易》,是在世界经典对比中研究《周易》。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