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贾秀林----一生矢志在伤寒
    

岐黄密室:贾秀林----一生矢志在伤寒

○刘汝涛


  在我的书架上,摆放着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两部中医专著:《六经辨证实用解》,《六经辨证新探》。总计约有80来万字。如果不是亲眼见到,很难相信这两部著作,是出自于一位古稀老人之手。

  贾秀林出生在乐亭县汀流河镇,在人生的旅途上,已走过了75个春秋。父亲和伯父皆通于医学,在本地略有名气。他自幼聪颖,十岁能背诵《汤头歌》及《药性赋》。因战乱15岁辍学在家从父学医。当时家父委托好友当地名医郭济康,作为辅导老师,开始习读《伤寒论》、《内经》、《温病》和《各家医案》,旁及《四书》、《五经》。16岁在本村小学任教,20岁弃教从医。并拜县内名中医张心一为师。25岁拜名中医赵云桥为师。经赵师介绍,又拜崔施久老中医为师。张、赵、崔三师在当时的中医界,其名气为全县之最。

  贾老在青年时虽有名师指点,但因治医的时间太短,实践经验不多,每于临症之时,有用方不恰之感。因从师教,专心致力于《伤寒论》的学习。为了弄通书中的精髓,购买了《伤寒论》的各家注本30余种,在行医之暇,旁搜博采,认真求索,以提高自己的治医本领。

  从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贾老一直工作在基层卫生战线。经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丰富了自己的经验,掌握了治病的诀窍。他的医术,逐渐受到患者的赞许和群众的认可,日门诊量常达五六十人次。因治医之成绩突出,在60年代被评为乡镇卫生先进工作者。70年代被评为全县卫生先进工作者,并任命为县中医协会秘书长。于1979年受卫生局委托,编写了《乐亭县中医经验集锦》一书。1985年县成立了中医医院,为了发挥老年中医的作用,经县委领导研究,聘请其为中医院顾问应门诊,当时中医院长秦德润,高兴之余,曾作诗一首:

  “三顾茅庐觅知音,一见倾心情意深,雅论堪钦排陈腐,清谈更喜博古今,沉疴亟待群英挽,痼疾偏忧吾道贫,窃喜杏林多雅士,承前启后赖诸君”。

  从县中医院应诊,和后来转聘到县武装部坐堂,在这十余年的时间里,贾老虽年事已高,但仍未间断于对《伤寒论》的探索。几十年的行医经验,加上厚实的理论根底,可以说在他的人生中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从公办的医疗单位,一直到退休后的个人诊所,白天看病,夜晚在书案上奋笔写书,日以继夜,几十年如一日,整理他的治医心得。

  谈到他为什么要写书时,贾老说:我要写书,一不是为了成名,二不是为了盈利,也不是“老夫聊发少年狂”。而是出于对中医事业的忧虑。在我们国家里,迄今为止,医学有两种学术。一是从西医发展的当代医学,一是自古相传的传统医学,两种医学各有所长。如果传统医学与当代医学各尽其长,这是世界各国的医学都难以相比的。但是如今我们国家的中医事业,却萎靡不振,并不是太好。譬如解放初期,我县的中医人数约有100余名,那时全县人口还不到30万。如今全县的人口已近50万,而中医人数却不增反减。有的乡镇至今仍没有中医,而且县城内的中医也为数不多。一些需要中医解决的疾病,出现了治病难的现象。虽然国家要求每一个乡镇都要设一名中医,但是执业的中医无处可寻,所谓人才难得,医疗单位也无法可想。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门户大开,中国这一文明古国,蕴藏着的宝贵文化遗产,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热爱。迄今为止,已经有六十多个国家建立了孔子学院,七十多个国家引进了中医。这是中医面向世界,向前发展的大好时期,因此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对中医事业添砖加瓦作一点贡献。在我们国家里,中医事业之不振,贾老认为有三个方面:

  一、世袭的中医不多:从前中医多是世家,世代相传,各怀绝技。旧时代求医者,重在世医,“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已经是根深蒂固。譬如从前我县家河村魏家善治结核,丰庄李家善治恶疮,商家埝村邸家善于正骨。其名声至今仍脍炙人口。而这些世医们的绝招,由于失传的原因都被埋藏在地下了。

  二、学校课程的改变:当代中医学校的课程与从前不同,解放前的中医课程,以经典为主,而当代的中医课程,却以经典为副,新观点与旧观点反映在中医的学术争论中。新的观点致力于求新,旧的观点力主于守旧。新旧之争,旧不胜新这是必然的现象,而数千年的中医学术,却是旧的思想结晶,与古代的文化思想相联系。求其数千年旧的中医体验,用百余年新的西医理论是无法解释的。中医是从朴素的哲学思想中得出来的悟性,不是科学研究的升华,而是理学体验的积淀。因此如不精通于古文和经典,也就得不到中医的内涵。

  三、没有言传身教的老师:解放前学医者注重于投师,自解放以后却少了。中医贵在言传与身教,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虽然当代的中医院校中也有很多老师,而他们皆是以教学为专业,很少临床看病之人。即便是毕业生有实习的安排,也是因为日数太少,见证不多,得不到老师们亲自体验的精髓。

  正是由于他的这些忧虑,贾老不顾年事之迈,开始了奋笔写书。但立言传世谈何容易,那是需要大量的脑力与时间,才能够完成的。因他的心里存有发扬中医事业的强烈责任感,故而白天应诊,晚上经常在书案上坐到深夜。

  从古至今学中医者无不熟读伤寒,并尊之为经典。在清代初期,朝廷编纂的《医宗金鉴》一书,开头就是《伤寒论》,同时在清代也出现了对此书造诣高深的大师。至民国时期,研究《伤寒论》的人更是迭出不穷,如恽铁樵,陆渊雷,汪莲石,曹颖甫等,皆是因精于伤寒而闻名。自解放后的五十多年中就不同了。在中医院校的课程中,对《伤寒论》的学习,只是作为陪衬,就连本科毕业生谈起《伤寒论》来,也是望洋而兴叹。中医工作者,把中医的原创思维抛弃了,却依赖于西医的诊断,脱离了中医的规范,在治病用药时,有效者不多。而他们并不认为是自己的学问不到家,反说是中医不科学,诊病无依据,把一些无稽之谈,都放在了中医头上。因此中医要想得到发展,必须加强其认识,要读经典看临床,对于《伤寒论》的探讨,实是当务之急。

  贾老出版的《六经辨证实用解》和《六经辨证新探》两部中医专著。正是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对《伤寒论》一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当他的第一部《六经辨证实用解》底稿,邮寄人民卫生出版社后,很快就收到了来信。编辑对他的著作,充分给以肯定,“本书以六经为经,八法为纬,以病为纲,方证为目,实用举例,简而明了,说理透彻,揭示仲景奥秘,围绕一个“用”字,颇合读者需要”,这是出版社专家批语,也是贾老一生成就的回声。

  时隔4年,贾老的第二部著作《六经辨证新探》又出版了。在扉页上有中科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王永炎的题词:“发扬中医原创思维,中庸为道,和合共进”。

  而出版社专家也对著作做出了评价:“作者在深入研究原文的基础上,结合历代的注解及个人的临床经验,对《伤寒论》条文作语译及详细的分析,并力求前后条文融会贯通,本书可供中医教学,临床工作者阅读,对广大中医爱好者学习《伤寒论》也有较大的帮助”。

  当专家在审核书稿,并对贾老其人了解后,在回信中也欣然题了两句诗:“为求后世堪持赠,长作千秋未了缘”。用以表达对作者的赞许。

(作者刘汝涛,乐亭县广播电视局原副局长)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