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为"二等公民"说话的人
    

医患杂谈:为"二等公民"说话的人

2005年12月22日,首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揭晓,《中国第一证件———中国户籍制度调查手稿》与《我们仨》/杨绛著、《中华科学文明史》/[英]李约瑟著、《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著等一起入选39种推荐书目。

《中国第一证件———中国户籍制度调查手稿》作者为本报“深谈”专栏作家田炳信。这部24万字的作品是阐释中国户籍制度的第一本专著,也是田炳信所有著作中耗时最长的一部作品,从调查到整理成书共历15年。本报记者就这本书的相关内容采访了田炳信。


户籍制度研究一直是个敏感问题,每个中国人对户口都有独特的体会,或悲或喜,或忧或愁,或哭或闹,很难跳出户口的樊篱。从这本书中,你能找到你或者你的家族在中挣扎的影子和逝去的叹息。

———中国《法制日报》总编辑雷晓路评《中国第一证件———中国户籍制度调查手稿》

新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简史

建国以来,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58年以前,属自由迁徙期;第二阶段,1958年~1978年,为严格控制期;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半开放期。

1958年以前,中国没有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人们可以自由迁徙。1958年1月9日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户口管理制度,它包括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出、迁入、变更等7项人口登记制度。这个条例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样的户籍制度与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模式”相互依赖和巩固。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的户籍管理制度受到冲击。1998年7月22日,国务院发文件对当前户口管理作出了“四项改革”:实行婴儿落户随父随母自愿的政策;放宽解决夫妻分居问题的户口政策;父母投靠子女政策;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落户政策。而上海、深圳、广州、厦门、海南等一些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早在这“四项”改革措施公布以前就实行了“蓝印户口”。

2001年,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开展,对办理小城镇常住户口的人员,不再实行计划指标管理。

目前,已有一些省市开始了户籍制度改革新的探索。如广东从2004年底起逐步取消农业户口,浙江酝酿今年实施城乡统一户籍制度。

现行户籍制度五大弊端

1.阻碍了城市的发展,阻碍了农业现代化,不利于我国农业人口城市化顺利进行。

2.不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3.户口管理使中国公民具有不同身份。户口划分为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常住户口与暂住户口,不同的户口有不同的待遇。

4.遏制了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启动。

5.现行户籍制度已不能对我国的人口流动进行有效的管理。主要原因是现行户籍管理制度与我国的流动人口高速增长的实际相脱离。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田炳信

本报《深谈》专栏作者。河北省人,1956年出生,广东省信托房产开发公司总经理,博士。1982年内蒙古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毕业后即进入新华通讯社工作。现兼任《法制日报》社长特别助理,广东省国际关系促进协会副会长,北京国际信息研究协会研究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兼职教授,暨南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

除《中国第一证件———中国户籍制度调查手稿》外,还出版了《现代热点采访录》、《神秘的内蒙古》《变色》、《美国为什么妖魔化中国》、《邓小平最后一次南行》等著作。


户籍制度深入中国人骨髓

记者: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的39种推荐书目中有《中华科学文明史》/[英]李约瑟著、《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著、《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等经典之作,整个推荐书目的规格是相当高的。你觉得《中国第一证件———中国户籍制度调查手稿》入选的原因是什么?

田炳信:我认为原因在题材上。这本书主要涉及中国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是国家统治制度中很重要的一个制度,中国户籍制度是影响中国几代人的制度,而且它深入每个人的骨髓。而且在十年二十年前,这个制度是不可以随便乱评点的,不可以随便议论的。很多时候会因为议论不当,会被戴上现行反革命的帽子,这种事例也是有过的。

客观地讲,迁徙,人类本来很正常的行为,新中国建立以后,管理得越来越严,越来越紧。什么原因呢?这迫于当时国内国际的大环境,中国当时整个资源的短缺要求把人固定在土地上,不能动。这样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的形成和中国的户籍制度有很大的关系。这个户籍制度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既是稳定的根,也是悲惨的根,它涉及的面太广,时间太久。如果现在找一个上了年纪的人来谈户口,他可以讲出很多悲酸的故事和细节。

穆青说“不要给改革开放添新乱子”

记者:写这本书的动机是什么?

田炳信:1988年,我和任贤良(现任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广电厅厅长)等另外三名新华社记者,奉新华总社之命,开始了中国户籍制度的调查。当时两个月我跑了七八个省,也到了公安部、中国社科院等一些专门的研究机构,搜集了很多资料,也访问了很多当事者。当时搞完这个调查后我写了三份国内动态清样,算是机密件给中央领导参考的,这样我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但这两个多月的采访也深深地触动了我自己,在我的访问当中,有个40岁的男人,提到户口眼泪刷刷地掉。为了把自己农村的户口换成城里的户口,当时对很多农村的人来讲就是一场美梦啊;他们能进城的渠道很窄,一个是当兵,一个就是读大学;当时很多人读大学是为了“鲤鱼跳龙门”,跳出“农门”,追求一个生存的空间,追求一个户口;很多人考完大学考研究生考博士,最终问他为什么,他骨子里是要换一个城市换一个户口;有些人就是为了一个户口而忙了一生;从这个角度讲,对很多人才是一种摧残和浪费。我就想能不能对这个题材做个更直接、更形象、更深刻的表述。后来,北京发生了政治风波,我和任贤良一起合作的一篇刊登在《新观察》1989年6月号做头条的文章,随着《新观察》的停刊,永远封存了起来。后来《人民日报》也曾经做了一个整版,清样都打印好了,后来也撤掉了;当时的新华总社社长、中央委员穆青讲了一句话:“不要给改革开放添新的乱子。”

后来,我调到深圳、广州,一路下来保留的材料一直带着,我也特别留意户籍制度方面的一些报道和事例。正好2003年有一些空闲,一股作气三个月出了一本书,对我而言算是了了一件事,一个选题跟了十几年,丢掉了太可惜。对于后来能进入推荐书的目录,根本没有想过。

农民不应是二等公民

记者:也就是说,你这本书历时15年?

田炳信:这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户籍问题在中国是个禁区,写到什么程度,不好把握。这也是本书直至今日才出版的重要原因。这15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发生巨变的15年,也是对中国户籍冲击最大的15年。户籍问题的核心是利益问题。而随着中国国力的提高,随着城市化的浪潮扑面而来,户籍的管理相对来说也更加松动,更加人性化。

记者:这种人性化体现在哪里?

田炳信:我认为把城乡人口统称为“居民”,就是一种户籍管理制度的人性化,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和公民人格的平等。毋庸讳言,目前在许多人的习惯思维中,农村就是愚昧、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农民似乎就是一群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下里巴人”,比城市居民低人一等,矮人一头。这种歧视现象又是源于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经济地位比较低下。农民所接受的科学文化教育普遍较低,所从事的大都是苦脏累的粗放型简单劳动,所以在少数“高贵”者眼中,农业劳动者就成了“二等公民”。

从法律上讲,农民与工人、教师、医生、科研工作者仅仅是职业分工不同。从人格上讲,农村人与城市居民完全一样,都是国家的公民和主人,理应享有宪法赋予的同等受尊重的权利。

户籍制度改革越早越好

记者:正如你所说,书中的资料大都基于上世纪80年代的采访,如果站在目前国内社会发展的情况来看,你觉得你当年的观点过时了吗?

田炳信:我认为没有。当时在那三份国内动态清样中,就提出我国的户籍管理必须进行改革,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户籍管理之中,变封闭型的户籍管理为开放型户籍管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各大中小城市将按自身的特点建设,随之而来的是产业结构变革和技术的合理转移。同时,企业也将不断研制新产品,开拓新市场,而这些都要求人才流动。

而这种改革可先从小改小革做起,否则会出乱子,可先有控制、有引导地局部放开;对科技人员和专业人才要实行特殊政策,让他们先享受到迁移自由的权利,或者是让有高级职称的人先走一步;花大力气发展中小城市和卫星城镇,为超负荷的大城市疏流减压;逐步弱化我国城市的福利功能,应先把“暗补”改为“明补”,即把国家财政对城市居民的补贴纳入职工工资里,尔后逐步削弱,向城市服务商品化过渡;逐步减少附加到户口上的各种社会和福利条件;实行人户分离,让一些人在不迁户口的前提下流动。

有人担心这样会导致城市人口的急骤膨胀,如何避免呢?城市提供给居民的各项服务要走向有偿化、商品化,削弱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鼓励人口双向自由迁移,但对从城市转移至农村的要给予经济补偿。

这些观点和具体做法即使是现在还是有实际意义的。而且,户籍制度的改革越早越好,每个公民都应该享受平等的权利。

记者: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吗?

田炳信:我认为有些观点还可以更大胆和开放一些,比如说这个“二元社会结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很多人说这个城乡社会鸿沟在填平,实际上并没有填平,一个农村人和城市人之间的生活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例如城市人所享受的一些待遇,当然不是像以前的粮票、邮票那些看得见的待遇,而是一些隐形待遇,比如说各种补贴,依然比农民要高很多。现在农民工、临时工的待遇得不到保障与先行户籍制度有天然的、原创的联系。但这个想法我在书里没有提得那么明显。

另外,对中国户籍制度改革,我个人认为应该加快步伐。这样为社会创造一个宏观的大公平。

户籍制度消亡至少需要十年

记者:你认为在特定历史时期内,现行的户籍制度有存在的合理性吗?

田炳信:有的。当时刚刚建国,经济脆弱,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后来美苏关系的破裂。这种情况下,把相当一部分人稳定在农村,以农业来支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对迅速增强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换句话说,就是几代农民用他们的牺牲换来一个中国国力比较厚的基础。但现在国力增强以后,就不应该这样。

记者:现行中国户籍制度普遍被认为必定是要消亡的,你认为这个消亡要经过哪些阶段,或需要多少时间?

田炳信:彻底消亡我认为至少需要十年。

记者:其中的阻碍在哪?

田炳信:发展经济的需求,这是一个重大阻力。我们在追求城市化,也在加快城市化的速度,但在这个过程当中还是牺牲了很多农民的利益,这种牺牲比过去相对要小了很多,但依然存在。

记者:目前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你怎样看这个提法?

田炳信:会好一些,整个中国的户籍制度的樊篱和壁垒在改革开放以后就被千万民工东南西北地游走四方打破了。但是再往下,我们必须用法律对其在根上予以保护。

记者:去年中央提出“工业反哺农业的时候到了”,农业税费也取消了,你认为这个时机是比较适时的还是已经落后了?

田炳信:应该说比较适时。

以新闻调查的手法来写

记者:你有没有关注过其他研究户籍制度的书?

田炳信:2003年之前我这本书出来的时候,还没有同样题材的。这两年有了,但是角度不同,他们多是从学术的角度,视野可能相对窄一些。

记者:从题材和关注度上,《中国农民调查》和这本《中国户籍制度调查手稿》是有可比性的,你能否从写作手法和着眼点上,对两本书比较一下?

田炳信:《中国农民调查》这本书我粗读过,但我认为两本书是概念不同,《中国农民调查》大多用的是文学的笔法,我这本书用的是记者新闻调查的手法来写,这是第一;第二,我认为我的这本书写得还是粗糙,所以我只能说是手稿。如果以后有时间、有机会再版,我会加入一些新的材料和我的一些新的观点,大约35万字左右。这已经在计划中了。

《中国第一证件———中国户籍制度调查手稿》这本书第一版印量不大,只有五千本,听说现在已经有多家出版社在联系再版了。问田炳信稿费多少,他“嘿嘿”笑了两下,说扣了税也就差不多6千块,平均一本一块多,“好玩嘛,我也不想靠这个赚钱,如果有人盗版,我欢迎还来不及,那说明人家看得起你。还告人家?不,我不做那种小气事。”老田狡黠地笑着。


精彩户口语录

●资源短缺有短缺的办法。政治家永远比经济学家高明。中国的户籍制度从那时开始,就绷得紧紧的,像一个健美运动员身上的肌肉,每一块肉都是力量,都是紧张的象征。以二元结构为显著特征的户籍制度将城市和农村划分为两大块,中间的通道全部拆除,能逾越的可以称作红军铁索桥勇士。

●世界上任何一种病都是累积的产物。中国的户籍制度从产生那天开始,就以反流动、反迁徙而印在一代代人的心上。二元结构是其主要基因,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基因的特征凸现得更加明显。城市是凝固的,农村也是凝固的,天上没有路,地上也没有路,人群在凝固的状态下,看着日升日落,月圆月缺。

●中国人同农村、农民有着天然的血缘、地缘联系。今天所谓的城市人,上数五代,也必定是从农村跑进城市的“农民后代”。由于经济利益的差别,特别是在计划经济年代,户籍制度背后造成的巨大利益差别,更是把城市变成了农民眼中的宝地和肥水四溢的洼地。

任何事物,一旦有落差,就会有漏洞,商人看到商机,政客看到政机,罪犯则看到了金钱。

●一纸户口,在平原上像多出的山丘。人像一颗螺丝钉被紧紧地钉在地上,不准随意迁徙,不准随意移动。凝固了的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凝固后遗症。

●不流动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说流动有好处,而当流动到来,全社会都对此严重准备不足,于是又惧怕流动。

●中国的基础教育带有“学而优则仕”或“考而优则仕”的痕迹,明显具有重视尖子、培养精英的特点,忽视、淘汰失败者和普通学生的不公平、不合理成分非常明显。有什么样的考试制度,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心态;有什么样的社会心态,就有什么样的社会行为。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每个地方的高考录取分数线都不一样,于是,有许多人隔山打牛,瞒天过海,暗度陈仓,在户口上想出了许多怪招。

●从经济学的意义讲,婚姻是一场交易,是一不可轻易撤销的合同。今天,各种征婚启事上开列的条件,更是一种赤裸裸的交易。既然有交易的成分,就有交易的成本。真正的海枯石烂不变心,天下有多少?只不过,在二元社会结构中,户口也成了婚姻交易中的一个筹码。

●变形的社会,必定会有变形的人生;变形的户口,必定有变形的行为。这些人你很难说他或者她的行为丑与美、道德与不道德。面对他们种种反常的行为,你往往会失去来自传统或者来自现代的评判标准。当你撩开罩在这些人行为上的面纱后,你会说,他们也是一群弱者,而且是更弱的人,在谁都被笼罩的户口中。

●据医学权威的统计:人类80%的疾病是由遗传带来的。比如,家族中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肾病等病史的人,大多到一定年龄,这些病症也会随着肌体的老化而显现出来。一种制度,一种管理,一种控制也是如此。一种制度的产生、生长、衰老的过程其实也是利弊相交、相爱、相斗、相害的过程。

德国物理学家格·克·利希滕贝格说过:最重要的东西都是用管子制成的。证明如下:男性生殖器、笔和我们的枪。而德国作家图霍尔斯基从另一个角度补充道:有些物体会由于一个小小的洞而丧失全部价值,因为某一个部位不完整,会危及整体的存在,比如车票、处女和气球。

利希滕贝格生在中世纪,图霍尔斯基生于19世纪。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户口是一张纸,卷起来是管状,摊平又是洞状。一个事物的矛盾体集于一身的怪物是户口。


摘自《中国第一证件———中国户籍制度调查手稿》
-----------这跟中医有什么关系?

退一步讲,中国之大,情况之复杂,不是闭门造车的文人几句自恃清高的废话能解决的了的。
-----------建议论坛删除这种帖子,都不知这里是论什么的了.
-----------我乃痴人,不敢苟同於楼上二位,恳请保留顶楼佳贴。

中医来自民间,服务於民间,故民间一草一木总关情!

民之因病,顿成灾难,能究其因,或於防病、治病有所益也。

梁知行先生,广闻博见,尤其关爱中医,顶楼之帖,非无的放矢。

我见如上,不敢私秘,与诸友求同存异。
-----------二等公民中的病患者还少吗?
       没钱交押金而死在西医院急诊室里的二等公民的故事,不也常见于报端吗?
       梁先生转载的文章,其主体大意不正是在为这些二等公民的病患者寻找“病因” 吗!
       誓志要做良医的先生们,何以忌讳起 “良相” 们的思维方式及其主张来啦?
       我支持保留这样的帖子!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也!
       让那些愿意从中学习的人,多一点信息渠道!
       请主张对此大加砍伐的先生们多一点点包容,谢谢你们了!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