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中医名著汪机《伤寒选录》初探
    

中医资料:中医名著汪机《伤寒选录》初探

作者:张玉才 赵军 关键词:汪机 《伤寒选录》 明代 文献研究
摘要:汪机《伤寒选录》自1575年问世后,国内一直未见过传本,1999年中医古籍出版社据日本冈本启迪院藏明万历三年敬贤堂刻本复制本影印发行,为我们研究汪机的伤寒学说提供了依据。《伤寒选录》的研究方法及学说渊源于王叔和、成无己、王履,又能汇通诸家。从不同侧面对《伤寒论》的脉、证、方、治分别作了系统的归纳、分析、研究,载入了大量伤寒文献,使后世治伤寒之学者可籍此书而有所选择。
    明代祁门汪机的著述,因学术水平高而多次再版或被《明史》、《医籍考》等重要目录书著录,影响较大。但是,其《伤寒选录》则未见流传,故近期校点出版的《汪石山医学全书》未收入,认为是散佚书。[1]笔者有幸在安徽中医学院特藏库见到了1999年中医古籍出版社据日本复制本影印的《伤寒选录》,现探讨如下。
    关于《伤寒选录》的著录及编辑经过
    最早著录《伤寒选录》的是《千顷堂书目》(黄虞稷,1624~1691年),此外《重修安徽通志艺文志》也予著录,但仅著书目,未示版本。[2]《中国医籍考》(丹波元胤)著录此书,并收载了《伤寒选录》的自序和凡例,称“汪氏机《伤寒选录》八卷存”,亦未称版本。[3]较确凿记载该书版本等情况的是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改订)内阁文库汉籍分类目录》,指出:“《伤寒选录》,八卷,(冈本启迪院旧藏)明·汪机撰,陈桷编。明万历三刊(敬贤堂)医,九(册)303~146。”可知日本存有《伤寒选录》的万历三年(1575年)敬贤堂刻本。此刻本原为日本冈本启迪院旧藏,后归江宁医学馆,故丹波元胤亲见此书,记录于《医籍考》中。[2]笔者所见即此刻本的影印本。
    从该书的序、跋中可知:汪机辑录“所编伤寒例原稿及诸说”(诸家注解)始于壮年,至70岁(嘉靖十二年,即1533年)时书稿完成,交门生陈桷、程稿帮助订辑(陈桷于书稿本中加有按语),经三年修订,1536年定稿,汪机曾孙汪邦聘作了重校,万历三年(1575年)才刊行于世。该书既是汪机著作中仅有的伤寒书,又是汪氏晚年力作,学术功力及学术价值当在他书之上。
    《伤寒选录》的编写体例及内容
    《伤寒选录》八卷,前不入卷部分有汪机像、“自赞”及李训、程文杰、陈桷题词,陈桷1541年续题,程某1538年的序,汪机1536年定稿时的前序、凡例、目录。八卷正文之卷一为各专题论说,仿王履所定《伤寒立法考》(见《医经溯洄集》)的次序,以“伤寒例”居六经之首。卷二至卷七,以症类证,列112症。多经同见之症,按六经之序;仅一、二经见之症,先列脉症、后出治法,以归纳条文。仿成无己《伤寒明理论》的做法,并采诸说补充、集注。卷六末则以六经病中不同治法类分,即分经理出各治法,同条多症而治不同者,分解后多处可见,似按法类症。卷七专以脉为条,不囿六经归类,使人知脉同症异而治亦不同。卷八为探讨、类比、补充伤寒方药选用问题的“伤寒选录药方”。“方”的部分收《伤寒论》主方、加减后的扩方计253首,侧重于类方的研究,方不分经。此外选载“补遗经验良方”(多为温病方)42首、“妇人妊娠伤寒方”20首、“妇人产后伤寒方”10首、“小儿伤寒方”17首。“药”的部分将《伤寒论》所用的196种药物逐一罗列,略述其性味、归经、功效及优劣品的经验鉴别与选择。
    《伤寒选录》校勘初涉
    由于《伤寒选录》的版本少,仅孤本从日本国复制影印,无异本对校;《伤寒选录》引入诸家医论太多,他校又非易事。笔者通读《伤寒选录》后,仅用本校法、理校法,作了尝试性校勘。发现该本错字(误刻、俗字)、避讳字、缺字较多,错简处也有多处:如卷五“发汗后不解九十八”应为“九十七”,“怫郁一百五”应为“一百三”,卷六“辨可吐一百二十九”应为“一百二十八”(后序号均提前一位),“伤寒释音字一百三十四”应为“一百三十三”,卷七“伤寒诸脉三十八”应为“一百三十八”。目录有,内容无,如目录卷一“伤寒言证不言病”至“足六经证法”计24节,内容缺(因复制本少一册)。内容有而目录无,如卷六目录无“辨可发汗脉证并治一百二十六”,但内容有。目录、内容顺序不相吻合,如卷五将“身重四十五”至“便脓血六十一”的内容置入“两感八十六”之前(注:“合并病六十二”前有部分“便脓血”的内容),“风湿相搏七十二”,“奔豚七十三”的内容退至“吐血七十六”之前(注:“耳聋七十四”前有部分“奔豚”的内容);卷六“中风一百十五”、“表热里寒表寒里热一百十六”的内容退至“宜下一百二十”之前,“不宜汗一百十九”置于“过经一百十七”之前;卷八目录第7页后半页与内容不符,第一卷卷末无“卷终”(其它卷皆有);第三卷的内容延载到目录的“卷四·虚烦胸中烦烦而悸悸而烦第二十一”,多入7症,在此不一一枚举。引用文献尚未认真校勘。
    《伤寒选录》的学术渊源
    从汪机《伤寒选录》的研究方法、编辑体例、引入医论,可知其治伤寒之学的渊源主要是承继了王叔和、成无己、王履的学说及方法。
    晋代王叔和辑录《伤寒论》内容于《脉经·卷七》时补入的“伤寒例”,《伤寒选录》将其载入卷首;王叔和以脉证治方归类研究《伤寒论》的方法,尤其是重视脉诊的观点,汪石山多有效法,故《伤寒选录》卷七为脉学专卷。另外,汪石山还多处褒奖王叔和对伤寒文献、研究方法的流传与影响。
    金代成无己治伤寒之学一在于以经(《内经》、《难经》)之据全面注释《伤寒论》,而为《注解伤寒论》;又列50症鉴别诊治,而为《伤寒明理论》。汪石山《伤寒选录》全面继承了成氏学术及方法,解释《伤寒论》条文多以成氏为据,“成氏或有所未莹者,复附诸贤所论”,[4]《伤寒选录》在成氏鉴别50症的基础上,增列为112症于卷二至卷六中,112症中,每症下首引“成氏曰”者57症;成氏《伤寒明理论》分析了桂枝汤等20方,《伤寒选录》卷八为“药方”,收《伤寒论》方及加减扩方253首,又补遗42首,并作了方解,汪氏可称为成无己治伤寒论方法的继承、推广者。
    《伤寒选录》凡例称:“编集多仿王安道(名履)所定次序,以‘伤寒例’居六经之首”,作为卷一中的内容;并将王履《医经溯洄集·三百九十七法》全文载入卷一,而旁征博引,以畅扬之。可见汪石山对王履及其著作的学术观点、研究方法是推崇的。
    除上述三家外,《伤寒选录》为了“俾学者知有所择也”,[4]而将“诸先贤所论,于仲景有发明者,并采辑卷首,以广见识”,[4]还汇通了吴绶(误作“授”)《伤寒蕴要全书》、钱闻礼《类证增注伤寒百问歌》、韩祗和《伤寒微旨论》、庞安常《伤寒总病论》、许叔微《伤寒发微论》、朱肱《南阳活人书》、陶尚文《伤寒明理续论》、《伤寒琐(误作“锁”)言》、刘河间《伤寒直格》、张兼善《伤寒发明》(现散佚,见于《玾竹堂书目》)等伤寒大家、名著的观点、方法。
    《伤寒选录》的学术特点及贡献
    汪石山继承汇通王叔和、王履、成无己等伤寒大家的研究方法及学术观点,已如上述。推广了王叔和、王履“伤寒例”的学术观点,及王叔和重视脉诊、王履强调治法之说,又发展了成无己以症类证、重视方证之说。
    清代,徐大椿《伤寒论类方》侧重于类方的研究,方不分经;尤在泾《伤寒贯珠集》以法类证,颇与汪石山的研究方法相吻合,是否有承继、影响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伤寒选录》中对药物的研究及重视脉诊的观点,成为该书的主要学术内容。
    1.重视药物的研究
    《伤寒选录》第八卷,一一论述了《伤寒论》所用196种药物的药性、药理、功效,对药物产地、色泽、尝味以判断药物优劣,对196种药物中的20种加了按语。如指出:香薷,有二种,一种叶紫背,开紫花,方梗;一种石上生,细叶者,名香柔,功疗颇同;今用细叶者多也。侧柏叶,向东者良。苏木,味甜者佳。独活,黄白香者良,黑者土当归,勿用。柴胡,虚热用海阳(休宁县)软苗者良。防风,金黄色润者良,白者为沙条,勿用。桔梗,味苦者良,甜者次等。这些专业性的药物理论虽已超出了《伤寒论》的范围,但可以看出汪石山对药物的临床选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汪石山著述的医书中,唯一的一种本草专著《本草会编》今已亡佚,《伤寒选录》第八卷的内容可供探讨汪氏在药物学方面的见解之用。[2]
    2.重视脉诊
    《伤寒选录》卷七为脉诊专卷,包括“辨脉法”(汪机与门生陈桷虽认为是王叔和掺入,但仍较重视,列于卷七之首)、“伤寒浮中沉三脉法”(陶尚文著)、“平脉法”、“伤寒诸脉”、“一提金脉要”(陶尚文著)、“阴脉法”、“脉法要略”、“持脉法”。“脉法要略”与“持脉法”非伤寒专用,属于中医脉诊的内容,汪机也予载录。
    《伤寒选录》全书汪机加按25处,有11处是针对脉学内容或订正、补充、释义、强调的。如“阳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脉紧则愈”条加按为“伤寒以阳为主,水不胜谷乃阴不胜阳,病渐向安,故阴气与汗共并而散,因见脉紧,紧者阴寒脉也。”此则变热入府,何以脉紧,盖由阴气与汗共并然也。[5]强调了脉理及脉诊的重要。还指出可凭脉诊区别新感暑热与伏气热病,曰:“新中暑病脉虚,晚发热病脉盛。”[6]将“脉蔼蔼如车盖者”之“车盖脉”释义为“浮大”。大凡脉证相符则顺,阳病见阴脉则危,但不可拘泥,“人发热身疼乃阳症也,脉沉而迟乃阴脉也”,观“病人自卧,知表邪解,无所苦,而脉沉迟静而向安之时也”,当具体分析。对趺阳脉的部位、意义、诊法,汪机作了释义,称:“趺阳脉,一名会元,又名冲阳,在足背上去陷谷三寸,脉动处是也。此阳明胃脉之用由出,夫胃者,水谷之海,五藏六府之长也。若胃气以惫,水谷不进,谷神以去,藏府无所禀受,其脉不动而死也。故诊趺阳脉以察胃气之有无。仲景又谓:趺阳脉不惟伤寒,虽杂病危急亦当诊此,以察其吉凶。”[7]
    汪石山是新安地区较早的名医,其学术及诸多著作对新安地域医学的鼎盛、温补培元流派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伤寒选录》在国内一直是“散佚书”,故对其伤寒学术方面的研究难以得知,今孤本回归,使学术界了解、认识汪石山的伤寒学术有了依据。纵观新安地区的伤寒类医籍,约有25种传世,其中不乏学术价值高的医籍,如明代歙县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力倡错简,以三纲定太阳;其后,清代歙县程应旄的《伤寒论后条辨》、郑重光的《伤寒论条辨续注》等唱和方氏之说,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和流派体系的“错简重订派”。但方氏晚汪石山60年,汪石山、方氏之前新安地区虽藏有大量伤寒类医著(从汪氏参阅诸书,方有执见过多种伤寒传本可知),但研读者不多,更无新安人的著述,汪石山之后,著述渐多,影响益大,这与汪石山著作的影响是否有关?汪石山对方有执是否有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笔者拜读“敬贤堂”刻本复制本的影印本,发现其中错简、误刻、错字较多。因该书成于汪机73岁时,其年事已高;刻、行于汪机死后46年,校勘督刻恐有疏漏。且刊行后流传不广或流失国外,难能得到名家的校勘。如果能对该本进行校注,将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但是由于目前仅发现一个版本,无法对校,只能采取本校、他校和理校;书中引入文献多(有的没有出处或出处录入不规范),他校难度较大;为了中医学术研究及新安医学研究,建议中医界有关机构的有识之士,着手校注此书,使之再版,以向世人研究提供一个好的本子。
    参考文献
    [1]高尔鑫.汪石山医学全书·校注说明[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2]郑金生.中医古籍孤本大全·伤寒选录·内容评介[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据敬贤堂刊本复制影印。[3]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461.
    [4]汪石山.中医古籍孤本大全·伤寒选录·凡例[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据敬贤堂刊本复制影印。[5]同[4],卷二·发热.
    [5]同[4],卷六·暍.
    [7]同[4],卷七·辨脉法.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