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古本伤寒杂病论校评》-总论部分 (一校稿 )
    

中医资料:《古本伤寒杂病论校评》-总论部分 (一校稿 )

浅论

前贤认为宋本《 伤寒论》 有误的部分论述

宋本刊行仅116 年,郭雍即感其残缺而作《 伤寒补亡论》 。同时,刘完素亦在《 素间玄机原病式》 中说:“仲景之书.虽二公(王叔和、高继冲)操心用智… … ,其间或失仲景本意,未符古圣之经。”后约150 年《 丹溪翁传》 记载朱震亨曰:“仲景之书,收拾于残篇断简之余,然其间或文有不备,或意有未尽,或编次之脱落,或义理之乖舛,吾每观之,不能以无疑。”稍晚,著名评书家吕复亦认为:“张经王传,亦往往反复后先,亥豕混杂。”〔 《 医门群经辨论》 )。《 医经溯洄集》 亦曰:“仲景为温暑立法,… … 惜其遗佚不全.… … 今之所传,非全书明矣。”知认为宋本有错误之见解早已有之。
追至1593 年.《 伤寒论条辨》 曰:“窍怪简编条册,颠倒错乱殊甚,盖编始虽由于叔和,而源流已远,中间时异世殊,不无蠹残人弊.今非占是,物固然也。”1648 年《 尚论篇》曰:“其卒病论六卷.已不可复睹,即《 伤寒论》 十卷,想亦劫火之余,仅得读者之口授,故其篇目先后差错。” 1729 年《 伤寒来苏集》 曰:“著书者往矣.其间几经兵(),几吞播迁,几次增删,几许抄刻,亥豕者有之’.杂伪者有之.脱落者有之,错简者有之,… … 《伤寒论》 一书,经叔和编次,已非仲景之书,仲景之文,遗失者多,… … 以十存二三之文,而谓之全篇,手足厥冷之厥,混同两阴交尽之厥,其间差谬,何可殚举。” 1748 年《 伤寒悬解》 曰.“仲景之书,成自建安,下逮泰始,已数十载,其间海内多故,兵()丛集,叔和搜采,已乏原书,拾掇方论,编治帙。泊乎宋代,文理复舛,林氏较正,重有改移,迄今相沿,又数百载,长沙旧简,既不可考,叔和所第,亦失其真。.都充分论述了宋本有错误的根据,余如吴塘、张璐、程应旄、章楠、周扬俊等人亦皆有所论,不逸枚举。可知认为宋本有谬误者非一人一时一地之错误见解。
-----------宋本产生讹错的原因

宋本何以错误甚多?因《 伤寒杂病论》 成于汉末战乱时期、王叔和所见已是劫火之余,虽其尽力搜集,终不能复其旧貌,旋遭晋代八王之乱,仍又散佚。至唐代时已是残缺,故王焘有“载祀绵远,简编亏替”之说,孙兆亦在《 校正唐王焘先生外台秘要方序》 中说:“如张仲景.集验小品方最为名家,今多亡逸,虽载诸方中,亦不能别,… … 此方撰集之时。或得缺落之书,因其缺文.义理不完者多矣。又自唐历五代,传写其本,讹舛尤甚,虽鸿都秘府,亦无善本,” 知唐代之《 伤寒论》 已属残缺。林亿前校正《 伤寒论》 者,有高若讷和孙兆。《 宋史》 曰:“高若讷,字敏之,本州榆次人,徙家卫州,进士及第,皇佑五年为观文殿学士。若讷强学善记,自秦汉已来诸传家无不该通,尤喜申韩管子之书,颇明历学。因母病,遂兼通医书,虽国医皆屈服。’张仲景《 伤寒论》 诀。孙思邈方及《 外台秘要》久不传,悉考校谬讹行之,世始知有是书。”知高若讷实圣师之功臣,医界之要人。可措者是高氏未保留所见之原貌,因其乃“兼通医书”,其考核舛正恐以文理句义解者多,考虑辨证遣方者少,故致《 伤寒论》 中多见以文学角度解之通,但有悖医理者多处。举例以明之(扼要而谈,欲彻其理,请阅各条评述)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葛根黄琴黄连汤主之。
〔 按〕 以’‘太阳病,佳枝证”论之,表未解符合文理.实质是“热未解”,曰“表”乃顺文理不合医理者,
94 、… … 但阳脉微者,必先汗出而解,若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 按〕 前阳脉微接述阴脉微,顺理(),但孰不知微乃虚弱之象,非攻下之脉,此阴脉微,实悖医理。
208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 按〕 按文理脉迟为虚寒,当恶寒,当恶而不恶,应给于提示。思诸证乃实热可下之证,岂能恶寒乎?不恶而揭示,医理之不明也。
317、通脉四逆汤
… … 干三两 强人可四两
〔 按〕 干姜乃壮阳之剂,而非毒品,此乃危重之候,体弱者更应加量以拯危,强者加量而弱者慎之,乃医术浅薄,知干姜之燥烈,而不知用于危难者之法。
观上可知,高氏以自己见解校正仲景之书,功莫大也,过莫逃焉,孙兆亦“尽其所闻见以修正之”,修改时亦未保留原貌,实为憾事。至于林亿,亦重复了此错误。或曰:林亿校正医书,态度甚为严谨,观论中诸按语自知。答曰:非也,阅林氏《 伤寒论》 序曰:“高继冲曾编录进上,其文理舛错,未尝考证,历代虽藏之书府,亦缺于()校。”但该书并未保留舛错之处。从当时所校别书亦可看出:《 宋校定脉经进呈()子》 曰:“除去重复,补其脱漏,其篇第亦颇为改易,使以类相从”,《新校正备急千金要方序》亦曰:“正其讹谬,补其遗佚,文之重复者削之,事之不伦者缉之。”表现出林亿等人不尊重原著的态度,《 伤寒悬解》之“林氏校正.重有改移”.信有据也。无论是医人或官长,其医术之造诣距圣师远矣,岂能心其心而行其事.欲求尽合圣师之道,诚难也难哉:必致彼认为讹错之错非错,改正之正非正之恨事。
总之,宋本《 伤寒论》 因牍残人弊,谬误多出乃其必然。
-----------古本的优点概述
古本《 伤寒杂病论》浅见认为是圣师原著保存较好的版本.非单因自序是圣师裔孙所珍藏,且卷符十六者,主要是内容全面,章节合理,句无语病,载方无佚。始为按著书规律所应述的辩证基础。即四诊辨证法、伤寒、杂病例,次为运气之主客。其六yin分中脏腑之证治,奇经八脉之隶属,实为本书独见。脏结证治分别五脏,两感之邪各有治法,更是别书未载。阳旦证之治法,诸佚方之存焉,皆切中病机。依脉弦部位定病饮之处,闻叹声高卑识病属上下,诚新颖之见。燥邪伤人之证治,尽详尽细,确补《 内经》 之遗缺,太阴篇文多一倍,虚实水食,表邪肝乘尽述之。黄疽、宿食列入阳明,寒病、淋病书于厥阴。实圣师六经铃脏腑之论点。增吐利与霍乱相别.去劳复之名于差后篇名内,皆因以类相从。其优点实不胜举。再如湿症为何分列于太阳篇之前后?《伤寒例》何屡受受后人之讽?《 伤寒论》 397 条分为十卷,其卷何短t?《 金匮要略》 398 条仅为三卷,岂不太长?一人之著,何又语气不一?众多疑问,读罢古本,皆瓦解冰释矣。
《 冉注伤寒论》 引本书内容26 处,《 宋本伤寒论校注》 引19 处,亦知冉、朱二公认为本书之优于别版本者。
-----------前人对古本的评价

《 伤寒杂病论赵序》 (节选》
取今世通行宋刊《 伤寒》 《金匮》 各书,及近湖南刘昆湘得于江西张隐君之古本、涪陵刘榕经得于垫江某洞石柜之古本相校.深见此稿修理精密,有非后世所能及。
中华民国38 年,岁在已丑正月下浣,兴平赵玉玺惕庵敬识,时年七十有五。

《 伤寒杂病论黄序》
民国二十年癸酉冬,余三次修定《 伤寒杂病论集注》 脱稿。乃诣南阳医圣祠墓,获冯应鳌于明崇祯元年访仲景墓未见所镌之灵应碑。清顺治十年,冯氏训叶,再至南阳募疏疕工,表墓建祠.求前碑不得,以为已毁。今距癸酉仲景墓发现之岁适五周甲子,碑乃复出,殆有数存焉。余旋之南京,备员中央国医馆编审,甲戌冬至觐,观仲景佚书于天一阁未得,因周君歧隐得识佳林罗君哲初,示余以其师左修之所授仲景十二稿《 伤寒杂病论》 十六卷。明年春,罗君来京与余同事,乃克手抄一通。谨案仲景《 伤寒杂病论》 十六卷,原书遭兵 ()散佚不全,较晋太医令王叔和搜拢遗文,篇次为三十六卷,永嘉乱后,中原板荡,亦复失传。其要方为江南诸所秘,以孙思邈之殷勤述古,撰《 千金方》时只载仲景杂病方,晚年方获《 伤寒论》 收入《 翼方》 。天宝中,王焘撰《 外台秘要》 引仲景《 伤寒论》 ,注出卷数至第十八,与梁《 七录》 、《 隋唐志》 所列仲景书目卷数各殊。今世通行仲景《 伤寒论》 十卷、《 金匮要略方论》 三卷、《 金匮玉函经》 八卷,乃宋治平中林亿等奉敕校刻。而金• 成无已《 注解伤寒论》 坚字文皆作硬,前有断为隋时定本。元• 赵以德《 金匮玉函经衍义》 ,实《 金匮要略》 变名。明、清两朝注解《 伤寒》 、《 金匮》 者数十家,大抵皆以林校及成、赵二书为蓝本。兹取十二稿本与今世通行之宋刊《伤寒》 、《 金匮》 各书及近年湖南刘昆湘得于江西张隐君之古本,涪陵刘熔经得于垫江某润石柜之古本相校,如太阳篇下“脉浮滑”节,宋本及涪本同作“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脉方乖违,义实难通。湘古本作“表有热,里无寒”似较优胜,然犹未若十二稿作“里有热,表无寒”之确切不易也。其余订正诸本脱讹者,不逸枚举。而列黄疽、宿食、下利、吐逆、呕哆、寒疝、消渴等证于阳明、少阴、厥阴诸篇,深契以六经铃百病之徽旨。若平脉法、杂病证治各篇,条理精密,有非后世所能及。或疑医圣撰论何至易稿十三次,殊不思医学著述动关民命,仲景救济之心求精固无已时。昔朱子注四书,稿经七易.病革时尚命门人改定《 大学• 诚意》 章数句。凡诸学理愈研愈微,岂一成即不可再易乎l 又疑张绍祖自称为仲景四十六世孙之时代与人类之发育大率,百年可衍五代未能吻合。据罗君述,其师左修之民国十一年壬戌七十八岁始归道山。随父岭南受书张绍祖,时年弱冠,当清同治三年,上距汉献帝建安十年,一千六百六十年。考《 通鉴》 宋仁宗至和二年三月丙子,诏封孔子后四十七世孙孔宗愿.袭封文宣公为衍圣公,上距周敬王四十一年孔子卒一千五百三十四年。比例张氏,尚少孔子一世,多一百二十六年。人类生率世次安可以常数限哉,泊国难作,南京陷,罗君返佳,途遭匪劫,十二稿副本幸存余家。张公伯英驻节南阳时曾发愿重修医圣祠,设立国医学校,未几移防弗果。今见此十二稿本,叹为奇缘,欣然捐资付梓,藏版南阳医圣祠。由是久湮人间之秘籍得以流通,医圣济世之真俊赖其不坠,千余年承讹袭谬之刊本有所订正,裨益医林实非浅鲜。爱序其颠末考辨如上。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孟春,长安黄维翰敬识于西安中医救济院。

《 伤寒杂病论会通》 书后米序
朱子曰:“谈天下事易,做下天事难。”诚千古不易之至理。吾人今日致学,多能口言,鲜能实践,辄为世俗所嗤低,良由是耳。即或有能实践者,未必能澈始至终。然能澈始终者,非有困知勉行之精神,澹泊宁静之功夫者,莫能为之。吾师长安黄竹斋夫子幼贫失学,至十四岁,太夫子水才公远游谋生始归。乃从庭训肄炮工,迫于生计,不能入塾就读。乃发愤立志,于工余自修。字有不识者.从塾童而间焉。虽铸冶钻错之际,苦读不倦。年逾弱冠,遂通经史理数。犹未敢自信,乃执赞于临潼王敬如先生,则是所学益精。于经史子集,天算地舆.历象兵农,医药理化等学,靡不穷究其极。年及不惑,所著已闻于世,为当时名宿所称许。登其所著伤寒于《 陕西通志》 ,近年约计所撰之书,出版与未印者,有五十余种。可称会天人之通,探造化之奥,博大精深,得未曾有。吾师尝谓,以庶士而能行利人济世之志者,惟医为然。故尤殚心医学,毅然以发扬中国医学为己任。夫吾国医学,自农、黄、伊、扁,代有传人。至汉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实集其大成。立医家之圭(),方书之正宗。惟汉文简奥,义理宏深。承其绪者历晋迄唐,仅有王叔和、孙思遵二人遥相祖述。然皆传述其文,而少所发明,赵宋以后注释渐众,迄于清季盖已无虑百十家矣。然多承讹袭谬,穿凿附会,鲜能阐六经之真,综合群注折衷一是者。吾师乃搜辑中西学理,撰解三阴三阳经提纲六篇,注成《 伤寒杂病论新释》 十六卷,可谓自辟蹊径,务去陈言,发前人之所未发,为注《 伤寒论》 者开一新纪元。谷师又谓历代注家有不可没灭者,复选集诸住之精华,发挥南阳之本旨。凡古今中外医书,有关于仲景学说之发明者,无不详稽博考,翻萦去芜,折衷至当。稿经四易,时历八载,于癸亥冬斯书告成,名曰《 伤寒杂病论集注》 。《 中国医学大辞典》 主编谢利恒先生为之序云:“西安黄竹斋先生重订《 伤寒杂病论集注》 十八卷,都七十余万言,据生理之新说,释六经之病源。贯穿中西,精纯渊博,可谓集伤寒学说之大完,诚医林之鸿宝也。”又于所著《 中国医学派流论》 中称为“近今之杰作。”吾师又取经方所载之药,逐条考证,于各药之性质,诸方之制义,莫不推阐尽致,辨别精确。书成四卷,名曰《 经方药性辨》 。又撰《 伤寒杂病论类编》八卷,《类证录》三卷,《经方类编》一卷,又取宋本《 伤寒论》 、《 金匮要略方论》 二书合为一轶。以各家不同版本、注本,为之校正,增订《 伤寒杂病论读本》 十六卷,分订四册,以供学者诵习之用。吾师毕生致力仲景之学,诚不愧为集伤寒学说之大成,衍南阳之正宗者也。于癸酉冬亲诣南阳,瞻拜仲景祠墓,考索遗迹,辞神出祠,获见冯应鳌于明索祯间所刊,佚三百年之灵应碑于道傍,亲为移里祠内,并将祠墓全景,摄影翻版。访询祠产被县师范学校所夺,特函南阳县长,继呈请内政部,暨中央国医馆函咨河南省政府令伤南阳县,使将该校所夺医圣祠墓田查办归还。在中央国医馆第二届全国国医药界代表大会提议,芬捐重修南阳医圣祠享殿。遂发瓜搜罗仲景遗著,拟辑成全书,贡献医林。是时任中央国医馆编审委员,偶于南京书肆购得国医图书专号一册,载有张仲景《 疗妇人方》 二卷,《 五脏卫营论》 一卷,均注存宁波天一阁抄本字样。考此二书其目见于梁《 七录》 及《 宋史》 艺文志,而《 明志》 及清《 四库全书总目》皆未著录.知其佚失已久。遂即往鄞访阅。过沪,谢利恒、盛心如邀梁医界名流十余人设宴欢迎.并筹组正修南阳医圣祠筹备会。首将自著《 伤寒杂病论集注》 并读本各捐百部以资提倡,娜名医周岐隐先生与各师神文颇厚,吾师至鄞往访.述及来意,周君极表欢迎。设宴款待陪席者有当地名士王宇高、吴涵秋,暨宁波广济施医局主任桂林罗哲初先生,与吾师谈颇欢治。饭后同周君至图书馆,检查天一阁截书目录,并无《 五脏营卫论》 、《 疗妇人方》 之目。盖为该阁主人早行出售也。吾师为之怅然,遂欲告别往游普陀,罗君挚意挽留.云其家藏有古本《伤寒杂病论》 抄本,较浏阳刘昆湘所得者多三分之一。务邀临伊庐一观,吾师闻之感而且喜。默念到此邂逅罗先生,得见古本《 伤寒杂病论》 ,莫非仲师之灵冥冥中有以感召耶。翌午同周君至罗第。宴毕,罗君出示所藏古本《 伤寒杂病论》 首一册。云:全书十六卷,共计四册,余三册存桂林。吾师披阅一过,其卷端序为清光绪二十年佳林左盛德撰,是书传授渊源序之颇详。云:清道光时,左公随父宦游岭南,同僚有张公学正字绍祖者,仲圣四十六世孙也。言仲景之书,当日稿本原有十三。王叔和所得,相传为第七次稿。伊家现有第十二稿,历代珍藏,未尝轻以示人。左公之父重令左公师事之,乃克手抄一部。由是诵研,遂精于医。后旋桂林,罗先生从之学,因得手抄其书。四十年来,从未出以示人。虽与周先生交谊最挚,亦未曾寓目。今感吾师远访之诚,特公开一览。按民国初年,浏阳刘昆湘以母丧求葬地于江西山谷中,遇异人张隐君得古本《 伤寒杂病论》 十六卷。后以授其宗人刘仲迈。壬申春,湘省何芸樵为之手写付印,始公于世。今观罗先生所藏之古本,首册较刘仲迈之古本“伤寒例粉后多“杂病例,一篇,“伤燥脉证并治”后有伤风、寒病二篇。其余文字亦有小异。罗先生言:后三册六经篇后无可与不可与各条,而有“金匮”诸篇。则此本是较刘本为胜。盖举杂病而名书,则“金匮”诸篇实不可缺也。吾师感此书关系国医学术,甚为重要,亟怂恿公世,并嘱周君促成,俾仲师遗文物勿再沉晦。吾师至普陀,乃书“宁波访求仲景遗书记.”返沪,并将左盛德序文及目录,登于当时中医各刊以公海内。翌岁,罗先生至南京,吾师遂荐任中央国医馆编审委员。罗君方将所藏全部见示,吾师得抄录一通。遂即旋陕,张公伯英闻之,叹为奇缘,乃欣然捐资付梓,由是久淹人间之秘籍,始克公世。逮至世界二次大战告终,交通恢复后,周君在沪从邮,始克获睹全书。来函称赞,嘱印百部运沪以广其传,时距吾师至邮访书之年,已经十四春秋矣。想罗君与周君以十余年之知交,终未以此见示,与吾师一面之识,竟能出蕴藏四十余年之珍本,共为欣赏,可为一奇也。况周君素研仲景之书,著有《精神病广义》 。于癸酉岁得见湖南古本,以为长沙遗文重光于世。曾取古本与通行本比类互参,录其佚文佚方集为《 伤寒级古》 。闻是时曾与罗君磋商,而罗君终以缄默不露,可为二奇也。罗君文章医术久为江南人士所推重。及门生徒,大江南北不下千余。无锡针灸学校校长承澹庵所著《 中国针灸治疗学》 载有伊伯父谈其师罗哲初先生,治一南京某氏子,全身()(),颈项四肢皆软瘫。为针大包一穴,与黄芪白术甘草煎服而愈。澹庵为罗君再传弟子,然罗君终未以此授之,可谓三奇也.此书由仲景四十六世裔孙张绍祖,于清道光间授与佳林左盛德。左公获此书秘藏三十余年,广授生徒经史而外独不及医。虽有请益,俱不轻授,而竟授与罗哲初,足见左公受授之严谨,必知罗君为不负所授者方授之也。罗君受此书蕴犊四十余年,未尝表彰一字,虽遇挚交知己,亦未以此出示。且与吾师非有平生之素,萍水相逢,竟以全书授之。想罗君必知吾师不为负所授,而能光大其学者也,否则必不授矣。吾师获此书,以为序而表彰公之夭下,并怂恿张公捐资刊印以传不朽,可谓不负罗君授书得人之盛意者矣。国难作,南京陷,罗君返桂,不一年遮归道山,诚可慨叹,幸此书授与吾师得以发扬光大,则罗君不负左公授书之盛意。如罗君不遇吾师,则终藏()(),或付劫灰,岂不有负左公授书之盛意耶。
呜乎!物之隐显,殆有数存焉。昔朱子注四书,稿经七易,而圣道益彰。诅知仲圣撰著《 伤寒杂病论》 乃稿至十三寨,其惨淡经营终使学理颠扑不破,为百世奉为圭()之医典,厥功伟矣。夫叔和所抄行世者相传系第七次稿。今吾师得罗君所珍裁者乃第十二次稿。不知江西张隐君所授刘昆湘者,涪陵刘熔经得于垫江某洞石柜者,是为第几稿。千余年来,零()碎锦之十三稿。究不知仍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否也。夫仲圣《 伤寒杂病论》 成于炎汉建安纪年,迄今干有七百余岁,经历代之兵资,宗室之迁徒,卒能为仲圣四十六世裔孙绍祖所保存,再经左、罗师生蕴犊珍藏,俾长沙遗文终显于世。非仲圣之灵默相之无以臻此,非吾师之诚感格之无以致此。吾师谓此书发现经过有不可思议者,故于丁亥冬备文率礼再诣南阳谒告仲圣,欲致此书远播海外,得以发扬光大。讵为时途梗阻,未能如愿。乃复取此十二稿,采集古今诸注为之详释,参以湘古本、涪古本,相互考核,严加订正,补其脱佚。字栉句比,纲举目张,务期无疑不释,无义不晰。未几一年,脱稿卒成,命名《 伤寒杂病论会通》 ,共计十有八卷,分订八巨册,吾师今已六旬有四,尚能不辞劳瘁,自撰自书,成此巨业,生平志学之诚,律身之敬,信道之笃,执苗之弘,有非常人所能及,故能卒成羽其仲景之功,刊布其书而光大其学也。锡礼从师游学有年,幸睹是书于危乱艰难之时而印成。爱述顺末,以冀读者得悉其发现经历之便概,并明传授之渊源云尔。
公无一九四九年,已丑仲夏,门人经阳米锡礼敬识于樊川止园

周禹锡序
《 伤寒论》 为后汉医圣张仲景所著,西晋王叔和编次,尽人知之,第其书在叔和时已以散佚不全,后世莫不引为撼事。自湖南刘昆湘得古本《 伤寒杂病论》 十六卷于江西隐士张老,传之宗人刘仲迈,相与诠次,演为《 义琉》 行世。顾其书发扬圣经之处固多,而淆乱乖谬之处亦复不少。吾友黄君竹斋,当代医林博学士也,所著《 伤寒杂病论集注》 、《 伤寒杂病论新释》 、《 针灸经穴图考》 等书早已脍炙人口,而其间学之心日进无已,且生平服启仲景,常以抱残守缺为憾,故立意访求仲圣遗著。因《 千金方》 有‘江南诸师秘仲景耍方不传”之句,遂决愈南游,唐编审国医学术于中央国医馆,旋之宁波.得遇桂林罗君哲初,乃获仲圣十二稿《 伤寒杂病论》 ,较刘氏古本多三分之一。不图长沙旧文复显于今世,快何如之1 夫仲师为《 伤寒杂病论》 十六卷,至传有十三稿者,昔朱子注四书稿凡七易,医书关系民命,虽倍之亦复何疑?其他各著或已脱稿,或未脱稿,或为卫汛所拾,迨至叔和为晋太医令时,当与汛相见,获《 伤寒》 第七稿,于是重为编次,今观通行本之前后错落,颇侧窜易迥殊子十二稿者,更无疑矣。绍祖为仲师四十六世孙,世代递传珍藏此真本,传至今日.由其肪裔传之桂林左氏,又传之罗君哲初,罗君感黄君远访之诚,因出而公之世,此中岂非有定数耶?际兹国医否极时代,我辈何幸,获观医圣遗经,又岂非天之将使圣道重光也耶?天下后世胥有利赖。余故欣然而为之序.以志黄君有志竟成之素愿已了云。
民国二十四年三二七纪念日径南周禹锡谨识于隆昌拯()轩。

(未完待续)

[ Last edited by wesleybb on 2005/11/1 at 01:28 ]
-----------论非后人补充
或日:《 伤寒杂病论》 久已残缺,此是否为后人对圣师著作的补充?答曰:若是片言只语,一鳞半爪之文不应有此疑,今二者差异如此之多,皆以佳林本为是,若他人删补改易,岂能尽合圣师之意。且又句句工整、无懈可击。观其增文部分,有一字或数字者,一句者,一条者,数条者;半篇者、全篇者,或接连数篇者,且多是古医籍未载之独特见识。倘是别人所著,其人亦是亚圣之才.必另著他书以传世。查未见能与本书相匹者,知非他人所著。
例:越婢加术汤主治风水,现代多用于治疗肾小球肾炎,但疗效欠佳,此风水病位有异之因耳,古本在《 伤风脉证并治第十一》 曰:“风病,面目浮肿,脊痛不能正立,隐曲不利,甚则骨瘘,脉沉而弦,此风邪乘肾也,柴胡桂枝汤主之。”(即宋本《 伤寒论》 146条之柴胡桂枝汤方)本人用该方合越婢加术汤多获良效,治肾病用柴胡桂枝汤,实出医者之意料料,若无圣明之见,岂能致之?二者相合益彰,若非一人所著,岂能立此方乎?小柴胡汤为主治疗肾炎,屡见于近年之学术刊物,不再赘述。
例:圣师自序云:“观今之医… 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批评世医不知审察二处,自著中必论及其方法,他版本无之,应是脱漏,古本有之,与序文相应实为情理之中。
或曰:否为后人依圣帅语气而补者?答曰:本段内答,除依《 内经》 五色合脏腑之说,还有“察色之法,大指推之,察明堂推而下之,察阙庭推而下之,”的手法辅助,其脉色受推之后,又有推之不移,推之随转等13 种变化。此见高于《内经》 和历代医者,若非才高识妙,焉能致之?若是后人所著,必在他书中流露一二。
例:《 伤寒论》 、《 金匮要略》 中宿食之证,无论虚实皆用承气,实有不足,古本在《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中曰:“有宿食。。。。,若大便溏者,宜厚朴权实白术甘草汤.”知为虚证者设。若是后人制方,必不少神曲萝卜子,山植、内金麦芽之类,圣师时此皆未入药,亦明此乃原文。
-----------论七稿十二稿之说

左序称《 伤寒杂病论》 稿凡十三,叔和见者为七,古本为十二,欲明证之,确无凭据。思书之写成,历经多年,稿经数易者多矣。《 医门法律》 即“发刻之稿凡十易,已刻之稿凡四更,”又如拙文5 年前巳定稿,觉有不妥而改之,实难计数。圣师因“伤横夭之莫救”而作此书,怀拯焚济溺之心,每成一稿,即付传抄,以应急需。岂待多次改易之时日而后公之于世哉!愈修愈精,愈补欲全,致版本较多,内容有差,从现行《 伤寒论》 诸本不同可以看出。如第94条:
《 脉经》 太阳病不解,其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微者,先汗之而解.但阴微者,先下之而解,属大柴胡汤证。
宋本 太阳病不解,其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里阳脉微者,先汗之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古本•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微,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阴脉实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 评述】 《 脉经》 之阴微、阳微无脉字,难知所指。无少阳证而应下,何承气而用大柴?古本优宋本之述见后,知本条古本为优,宋本次之.《 脉经》又次之。

《 脉经》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其脉滑疾,如此者,属承气汤,因与承气一升,腹中转矢气者,复与一升,如不转矢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此为里虚,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
宋本,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一升,腹中转矢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矢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古本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阳明病服承气汤后,不转矢气,,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评述】 “其脉滑疾,如此者”,较“脉滑而疾”赘多矣.“此为里虚,为难治”,二“为”字并用,不如“里虚也,为难治”精炼,

此类条文甚多,明《 脉经》 之稿较早,宋本稍晚,古本最后• 呜是古主内容较其他版全面优质的主要原因.湘本《伤寒杂病论》 的内容多于宋本少于古本,有些错误同宋本,约是二者之间的版本。这种现象,还可以在《 隋书•经唐志》 、《 旧庸书•经籍志》 、《 新唐书•艺文志》 看到。持有此见者亦复不少:《 中医文献学》曰:“撰成后,在早期流传过程中(即由三国至北宋间)又演化出多种不同形态的版本系统。”《 康治本伤论寒》 序曰,“此书或别有流传,, ‘而未经叔和之撰次者。”《 伤寒求是,曰:“《 外台秘要》 。。。内容与《千金翼方》不尽相同,这可能是因为传本不同的原故。”《 敦煌医粹》 认为“敦煌卷抄自另一版本。”•
总上可知,古本为第十二稿可信,优于其它版本是由于其成书时间较晚、保存较好的原因,
-----------《古本伤寒杂病论校评》全書圖檔:
http://www。wretch.cc/album/album.php?id=gilels&book=4
密碼:37tcm
進入各頁面後,請在圖片上再點一次(或點入各圖上方的 [原始大小]),
即可用「原寸大小」瀏覽圖片。
必要時可用 [右鍵]>[另存圖片] (或類似指令)儲存圖片。
以上圖檔原則上至少存放一個月,因空間有限,將來可能會刪除。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5/11/10 at 18:31 ]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