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转 艾灸的泻法
    

针灸拔罐:转 艾灸的泻法

艾灸的特点是通过经络传导调整气血、阴阳、虚实,激发人体内在的平衡调节机制,从而起到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的作用。而历来皆以灸法只可补虚,不可泻实,未免谬于主观。艾灸在治疗疾病及预防保健方面有独特的疗效,且操作简便、安全,适应症广而少毒副作用,深受患者的欢迎。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医传统灸法,对艾灸泻法的立论依据、机理、操作方法、治疗作用、临床运用等方面作如下探讨。
    1、立论依据
    有人认为灸法有补而无泻,灸法只能应用于虚证、寒证,这种观点的片面性是仅仅强调了灸法的温热性刺激,而忽视了中医学的特点之一---整体观念。艾火作用于俞穴,是通过经络的调整作用,以达到其防治疾病的目的,而不只是温暖身体的作用。以温补法来定论灸法,也违背了中医学的另一特点---辨证论治。喉痹鼻扭灸少商,外感发热灸大椎,肝阳上亢灸涌泉,这都是实证、热证使用灸法的常见事实,说明灸法亦有泻的作用存在,这些治疗经验在历代医籍都见记载。如唐代《黄帝明堂灸经》有“灸三壮,主热病汗不出。”孙思邈《千金要方》云“五脏热及身体热,脉弦急者,灸第十四椎与脐相当五十壮。”王怀隐等在《太平圣惠方》中指出“小儿热毒风盛,眼睛痛,灸手中指本节头三壮。”即使在《内经》中也有不少实证、热证应用灸法治疗的记载。如“大风汗出,灸意喜”“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厥骨,以年为壮数。”“发四五日,逞火芮之”“狂而新发,......灸骨骶二十壮。”由此可见,无论外感、内伤,还是寒证、热证,病情属虚属实,皆可应用灸法治疗。近代著名针灸大师承淡安指出“灸之要,并不限于虚证或慢性病,有谓灸有补无泻者,盖亦似是而非之谈,其效用与针治无异。”
   2.机理探讨
   灸法是针灸学治法的一种,探讨灸法的机理,不能离开针灸学的基本理论---经络学说。笔者认为艾灸治疗寒、热、虚实诸症,其机理归根结底在于艾灸通利经络的作用,这一作用是以艾叶通利经络为前提,借助火力的帮助,以俞穴为施灸点,以经络为途径来实现的。提出艾灸泻法的机理在于艾灸通利经络的这一作用这一论点时,必须对“通利经络”予以更深刻的理解。经络不通应当包括虚实两方面,水渠干痼,谓之不通;水流滞涩,亦谓之不通。使虚者补,实者泻,寒者温,热者凉。皆通经络之意。正如《医学真传》所云“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使之上升,中结者使其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也”。因此笔者认为,泻热、散寒、补虚、泻实是通过艾灸通利经络这一中心来完成的。
    3、操作方法
    《内经》始论灸法补泻,在《灵枢.背俞》中就有艾灸补泻操作方法的论述“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显然《灵枢》是以艾火燃烧速度徐疾和火力缓急来区分补泻。《针灸大成》亦有类似论述。“以火补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且又将其开合补泻复合在一起。
  现代临床对于各种邪实为患之疾,施以艾灸泻法,用黄豆大艾柱点燃后以口吹艾火,艾火必须迅猛而强烈,每壮燃至大半,以患者感觉灼痛不可忍耐为度,随即移去艾火,连续施灸8--10壮,灸后不按孔穴,根据临床运用体会,认为艾条温和灸偏于扶正而为补,而啄灸偏于祛邪而为泻。
       4、作用机制
    祛邪逐实,疏经却病
    “实者灸之 ,使实邪随火而发散也”。艾灸泻法,疾吹其火,火力迅猛,通透力强,不按其穴,达邪之路通畅,故“火气已通,血脉乃行。”六yin之邪自可外泄。
    宣通发散 以热引热
    “热者灸之,引其郁热外发,火就燥之意也。”热邪内蕴,壅滞经脉,不得泄越,可宗《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立“火郁发之”的治疗大法,采用艾灸有“一则得热而行也,一则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的作用。热为阳邪,轻扬浮越,易行易散。火能畅达解郁,通透诸经,“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苦能泻热,辛能发散,温热则“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艾灸治热病,正所谓“当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而揭其被。
    5、临床应用
    《针灸大成.艾灸补泻》篇说“针所不及,灸之所宜。”随着灸术的广泛应用,历代医师的多年临床经验证明,灸法既可补虚,又可泻实,既可温寒,又可散热,即可助阳,又可养阴。适应症早已并非虚证之属。如艾灸泄泻痢疾、寒热、厥痹等便是灸术用于实证之例,可见灸法的补泻作用对机体亦应是双向良性调节作用。
    灸之泻法可泻毒散淤,在临床上治疗带状疱疹、腮腺炎等选用局部穴位为主,同样可收到较好的疗效。说明灸法不仅可治虚寒症,也可治实热症。既可治内脏发热,又可治肌肤发热;血压升高者可降,偏低者可升。
    病例,张某,男48岁,已婚,农民。初诊,1992年6月20日 因患者疾发作反复2年余,曾在外地医院用消痔灵局部注射多次,一度好转,后因劳累又复发。伴有便秘并时便血。平素嗜好烟酒。诊见:肛门外3点及6点各有一约0.5cm大小痔核。质地较硬,按之疼痛,舌红脉数。治法:用艾条在长强穴及痔核处同时熏灸,每日一次,每次约30分钟。五诊后痔核明显缩小,便血症状消失。后改为隔日艾灸一次,以巩固疗效。十诊时已痔核消失,只遗留皮辫还在。四个月后随访,痔疮未见复发。
  按:本病例因长期负重劳动,加上嗜食辛辣,导致肛肠气血不调,络脉瘀滞,蕴生湿热而成痔疮。长强穴络属督脉,灸之可疏导肛门之瘀滞气血,熏灸痔核,清泻肛肠湿热,消炎止痛,促使痔核枯萎。
       5.对不同观点的讨论
    如何理解艾灸治则与《内经》“热者寒之”的矛盾?“热者寒之”是热证治疗之准则,但是由于艾灸是通过“通经络”的作用来实现补泻的,因而与一般用药准则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应把“通经络”与“火”分别开来。通经络是艾叶的作用,火只是将这种作用施加给人体的一种手段,所以不能将艾灸作为一种温热性的物理刺激或温法来理解。
  如何理解《伤寒论》热证忌灸的论述
    《伤寒论》是一部外感热病专书,在该书中十分强调顾护津液,因而热证不主张用灸,恐热灸助火伤津,事实上,艾灸确有伤津之嫌,如灸治过程中,可能出现大便干结、口干等症,但这并不影响其治疗作用,张仲景为了强调顾护津液的重要性,而提出种种禁忌,所以我们只需把握顾护津液的意义。
-----------这篇文章说的实证、热证也可艾灸,有没有道理啊?经验多的高手来评一二。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