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学习针灸三[转贴]
    

针灸拔罐:学习针灸三[转贴]

十三、任脉
 1 会阴  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
  [别名] 下阴别,屏翳,金门,下极,平翳,海底。
  [穴义] 由人体上部降行的地部阴液在此交会。
[名解]
1)会阴。会,交会也。阴,阴液也。会阴名意指由人体上部降行的地部阴液在此交会。本穴
物质来自人体上部的降行水液,至本穴后为交会状,故名会阴。
2)下阴别。下,指本穴位于人体下部。阴,阴液。别,别走。下阴别名意指上部降行至此的
地部阴液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别走体内。本穴物质为汇聚的地中经水,因本穴有地部孔隙与体内
相通,汇聚的经水则循本穴的地部孔隙别走体内,故名下阴别。
3)屏翳。屏,屏障也。翳,羽毛做的华盖也。屏翳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中不光为地部经水
,亦有大量的天部之气。本穴物质为人体上部降行的地部经水,性温热,在由本穴回流体内时
亦蒸发出大量水湿之气,此水湿之气如同人体的卫外屏障一般,故名屏翳。平翳名意与屏翳同

4)金门。金,肺金特性之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金门名意指本穴有大量凉性水气循任脉
上行。理同屏翳名解。
5)下极。下,下部也。极,极点也。下极名意指本穴位于人体的最下部。海底名意与下极同

6)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本穴物质一是任脉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二为督脉上部经脉的
下行经水,三为冲脉之气的冷降之液,故为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水液及天部的凉性水气。
[运行规律] 地部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体内,天部之气则吸热上行。
 [功能作用] 疏导水液,生发任脉经气。
  [治法] 寒则通之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2 曲骨  任脉足厥阴之会。
 [别名] 尿胞,骨端,屈骨端,回骨,耳骨。
 [穴义] 任脉的水湿在此云集于天之下部。
[名解]
1)曲骨。曲,隐秘也。骨,肾主之水也。曲骨名意指任脉的水湿在此云集于天之下部。本穴
物质为会阴穴提供的阴湿水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聚集于天之下部,如隐藏于天部的肾水一
般,故名曲骨。
2)尿胞。尿胞,膀胱腑也。尿胞名意指本穴为膀胱腑水液的聚集之地。本穴与膀胱募穴中极
穴相邻,中极穴募集的膀胱尿液主要由本穴提供,故名尿胞。
3)骨端。骨,水也。端,顶端也。骨端名意指任脉的天部水湿吸热上行后在本穴达到了天部
的最高点。本穴物质为会阴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在运行至本穴的过程中是吸热而上行,至本穴
后则达到了其所能上行的天部最高点,故名骨端。屈骨端名意与骨端同,屈为亏缺之意,指任
脉经气由此开始冷缩下行。
4)回骨。回,回来也。骨,水也。回骨名意指任脉下行至会阴穴的经水气化后又回流而上。
5)耳骨。耳,肾之主也。骨,水也。耳骨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天之下部的寒湿水气。
6)任脉足厥阴之会。本穴气血不光有任脉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同时亦有厥阴肝经飘散而至
的水湿风气,故为任脉足厥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 散热冷降后传于中极穴。
  [功能作用] 收降浊气。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留针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 中极  膀胱募,任脉足三阴经之会。
 [别名] 气原,玉泉,膀胱募,气鱼。
  [穴义] 任脉气血在此达到了天部中的最高点。
[名解]
1)中极。中,与外相对,指穴内。极,屋之顶部横梁也。中极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达到了天
部中的最高点。本穴物质为曲骨穴传来的阴湿水气,上升至中极穴时己达到其所能上升的最高
点,故名中极。
2)气原。气,气态物也。原,源也。气原名意指本穴的水湿之气为任脉气血的生发之源。本
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水湿浓度大,吸热后可胀散为强劲的天部阳气,本穴如同人体之气
的生发之源,故名气原。玉泉名与气原同,玉指金性之气,泉指气血输出为源源不断。
3)气鱼。气,气态物也。鱼,阴中之阳也。气鱼名意指一穴的水湿之气亦有一定的温热之性

4)膀胱募。本穴气血为天部的高浓度水湿之气,散热冷缩后则外走膀胱经所处的天部层次,
为膀胱经经气的募集之地,故为膀胱募。
5)任脉足三阴经之会。本穴物质不光为任脉的天部水湿,还有足三阴经飘行至此有天部水湿
,故本穴为任脉足三阴经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别走膀胱经所处的天部层次,小部分吸热后循任脉上行。
[功能作用] 募集膀胱经水湿。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4 关元  小肠募,足三阴足阳明任脉之会。
 [别名] 下纪,次门,三结交,丹田,大中极,关原,中大,大海,溺水,大涃,昆仑
持枢,五城,产门,脖秧,子处,血海,命门,血室,下肓,精露,利机,子户,胞门,子宫
,子肠,肓之原,气海。
 [穴义] 任脉气血中的滞重水湿在此被关卡不得上行。
 [名解]
1)关元。关,关卡也。元,元首也。关元名意指任脉气血中的滞重水湿在此关卡不得上行。
本穴物质为中极穴吸热上行的天部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大部分水湿被冷降于地,只有小部分
水湿之气吸热上行,本穴如同天部水湿的关卡一般,故名关元。关原名意与关元同
2)下纪。下,指任脉的下部气血。纪,为头绪、整理之意。下纪名意指任脉上传的气血物质
在此得到整顿。本穴为任脉水湿之气的降浊升清之地,任脉气血如同在此得到整顿一般,故名
下纪。
3)次门。次门,此是与石门穴相对而言。石门穴是任脉上行的水湿之气中滞重水湿的主要关
卡,本穴相对于石门穴来说其关卡滞重水湿的功用则处于次要位置,故名次门。
4)三结交。本穴位处腹正中线的隆起部位,在以脊骨为人体重力场中心的横剖面中其位最高
,腹股沟处足三阴经及胃经热胀后的高温态湿热水气都会向本穴的方向聚集(热往上部、高处
走),足三阴经及胃经有气血物质交于本穴,故名三结交。
5)丹田。此为道家术语,道家称此部位为丹田,故名。
6)大中极。参看膀胱募中极穴之名解,本穴气血所处的天部层次比中极穴要高,故名大中极

7)大海。大,巨大也。海,大水也。大海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天部大范围的水湿之气。
8)溺水。溺水,处于水的围困之中也。本穴气血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其范围巨大,身处其中
如溺水之状,故名溺水。大涃名意与溺水同,涃指被困于水中之状。
9)昆仑。昆仑,广漠无垠之意,此指穴内气血充斥大范围内的各个天部层次。
10)持枢。持,把持也。枢,门户的转轴也。持枢名意指任脉气血由此输向人体各部。
11)五城。五,数量词,此指五脏六腑。城,城市也。五城名意指本穴气血包含了五脏六腑
的各部物质。
12)产门。产,生产也。门,门户也。产门名意指任脉本穴的气血旺盛女子才可受孕生产。
子处、子户、胞门、子宫、子肠名意与产门同。
13)脖胦。脖,脖子。胦,中央。脖胦名意指任脉气血循人体前正中线而上行。
14)血海。血,受热后变成的红色液体也。海,大水也。血海名意指本穴的天部水气为温热
之性。血室名意与血海同。
15)命门。命,生命也。门,门户也。命门名意指任脉本穴的气血盛衰关系到人的性命生死

16)下肓。下,下部也。肓,心下膈膜中的膏脂之物。下肓名意指腹内的膏脂之物由本穴外
输体表。肓之原名意与下肓同。
17)精露。精,气也。露,暴露也。精露名意指任脉上行水气外露于滞重水湿之上。
18)利机。利,便利也。机,巧也。利机名意指本穴气血为阴柔的水气,有通利、濡润人体
全身关节的作用。
19)气海。气,气态物也。海,大水也。气海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大范围的水湿之气。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天之下部的水湿之气,性温热。
[运行规律] 大部分外走小肠经所处的天部层次,小部分循任脉上行。
[功能作用] 募集小肠经气血,传导任脉水湿。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5 石门  三焦募。
 [别名] 利机,精露,丹田,命门,端田。
 [穴义] 任脉气血中的水湿在此再一次冷缩。
 [名解]
1)石门。石,肾主之水也。门,出入的门户也。石门名意指任脉气血中的水湿在此再一次冷
缩。本穴物质为关元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再一次散热冷缩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只
有少部分水湿吸热后循任脉上行,本穴如同任脉水湿之关卡,故名石门。
2)利机。利,便利之意。机,古指弩箭的发动机关,为至巧之物。利机名意指本穴承传的阴
柔水湿之气有通利、濡润人体全身关节的作用。
3)精露。精,水化之气也。露,显见之意。精露名意指本穴有明显的水湿之气循任脉上行。
4)丹田。此为道家术语,道家视脐下部位为丹田。
5)命门。命,性命也。门,出入的门户也。命门名意指本穴的上行气有维系人体性命的作用

6)端田。端,尽头也。田,地也。端田名意指任脉的滞重水湿之气在此上升至尽头,维有清
气方可上行。
7)三焦募。本穴物质为滞重的水湿之气,其性温,不同的膀胱之气血的寒湿,因此别走三焦
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三焦募。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外走三焦经所在的天部层次,小部分循任脉上行。
  [功能作用] 募集三焦经气血。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6 气海
 [别名] 脖胦,丹田,下肓,下言,气泽,膊胦,季胦。
 [穴义] 任脉水气在此吸热后气化胀散。
  [名解]
1)气海。气,气态物也。海,大也。气海名意指任脉水气在此吸热后气化胀散。本穴物质为
石门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至本穴后,水气吸热胀散而化为充盛的天部之气,本穴如同气之海洋
,故名气海。气泽名意与气海同,泽指穴内的天部之气为混浊之状。
2)脖胦。脖,脖子也。胦,中央也。脖胦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循腹正中线而行。
3)丹田。此为道家术语,道家视脐下腹部为丹田,故名。
4)下肓。下,下部也。肓,心下肓膜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脂类物质。下肓名意指任脉气血中
的膏脂之物在此随水气的胀散而输向人体各部。
5)下言。下,下部也。言,肺之声也。下言名意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凉性水气。
6)膊胦。膊,大膀子也,肉之聚也,此指脾土。胦,中央也。膊胦名意指本穴的天部水气中
亦含有一定的脾土尘埃。
7)季胦。季,季肋也。胦,中央也。季胦名意指任脉的强劲之气由此亦会输向气血较少季肋
部位。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充盛的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 循任脉上传阴交穴。
[功能作用] 生发阳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7 阴交  任脉冲脉之会。
 [别名] 少关,横户,少目,丹田,小关。
 [穴义] 任脉冲脉的上行水气在此交会。
 [名解]
1)阴交。阴,阴水之类也。交,交会也。阴交名意指任脉冲脉的上行水气在此交会。本穴物
质中有气海穴传来的热胀之气,有冲脉夹肾经而行的水湿之气外散传至本穴,二气交会后形成
了本穴的天部湿冷水气,故名阴交。
2)少关。少,与老相对,阴也。关,关卡也。少关名意指任脉上行的气血中滞重的水湿之气
被关卡于下不得上行。小关名意与少关同。
3)横户。横,横向而行也。户,户门也。横户名意指任脉的天部水气在此为横向上行。本穴
物质为气海穴传来的天部水气,至本穴后水气散热冷缩而处天之下部,此冷缩之气只能横向下
传神阙穴,故名横户。
4)少目。少,小也。目,肝所主之风也。小目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以微弱的风气向上传输。
5)丹田。此为道家术语,道家视腹下皆为丹田,故名。
6)任脉冲脉之会。本穴气血不光有任脉上行的水湿之气,亦有冲脉外散的水湿之气,故为任
脉冲脉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阴湿水气。
[运行规律] 散热冷缩后横向下行神阙穴。
[功能作用] 收引浊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8 神阙
 [别名] 脐中,脐孔,气合,气舍,气寺,维会,命蒂。
 [穴义] 人体与生俱来的先天标记。
[名解]
1)神阙。神,尊也、上也、长也,指父母或先天。阙,牌坊也。神阙名意指先天或前人留下
的标记。
2)脐中、脐孔。指本穴位置在脐中。
3)气合。气,气态物也。合,会合也。气合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会合。本穴为人体体表重力
场的中心,对人体中的外表物质有强大的收引作用,任脉之气至此后皆缩合而降,故名气合。
4)气舍。气,气态物也。合,来源也。气舍名意指本穴为任脉上部经脉气血的来源之处。本
穴为人体体表重力场的中心部位,由于人体引力场的作用,体表的气血物质在此皆为缩合变化
,但本穴气血并非全部缩合冷降,而是仍有小部分水气循任脉上行,此部分上行水气为任脉上
部经脉气血的重要来源,故名气舍。
5)气寺。气,气态物也。寺,寺院也。气寺名意指本穴为任脉之气的聚集之地。
6)维会。维,维持也。会,会合也。维会名意指促使任脉气血在此会合的作用。理同气合名
解。
7)命蒂。命,性命也。蒂,蒂结也。命蒂名意指本穴为胎儿与母体相连的性命纽带。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冷缩后由天部归降地部,小部分循任脉上行。
[功能作用] 收降浊气。
[治法] 寒则灸之,热则凉药敷之。
 9 水分
 [别名] 中守,中管,分水。
 [穴义] 任脉的冷降水液在此分流。
 [名解]
1)水分。水,地部水液也。分,分开也。水分名意指任脉的冷降水液在此分流。本穴物质神
阙穴传来的冷降经水及下脘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循地部分流而散,故名水分。
分水名意与水分同。
2)中守。中,与外相对,指中间。守,把守也。中守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循腹正中线的任
脉下行。本穴物质为神阙穴冷降而至的地部经水及下脘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由于地球重力场的
作用,经水循任脉直流而下,本穴如同在经脉道路中间有关卡把守一般,故名中守。
3)中管。中,中间也。管,管道也。中管名意指任脉的地部经水大部分循任脉向下流行。本
穴为任脉气血由气向液的转化之地,转化后的液态物则循任脉道路向下而流,任脉如同经水下
行的管道一般,故名中管。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大部分循任脉向下流行,小部分散于任脉之外。
[功能作用] 分流水湿。
  [治法] 寒则通之灸之,热则水针。
  10 下脘  足太阴任脉之会。
 [别名] 下管。
 [穴义] 任脉的上部经水在此向下而行。
[名解]
1)下脘。下,下部也。脘,空腔,空管也。下脘名意指任脉的上部经水在此向下而行。本穴
物质为任脉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则继续循脉而下行,如同流向下部的巨大
空腔,故名下脘。下管名意与下脘同。
2)足太阴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它包括任脉的冷降之液,包
括脾经的冷降之液,故为足太阴任脉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循任脉下行。
[功能作用] 疏导水湿。
  [治法] 寒则通之或灸之或循经向下推按,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11 建里
 [穴义] 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注入体内。
  [名解] 建,建设也。里,与表相对,此指肚腹内部也。建里名意指任脉的地部经水由
此注入肚腹内部。本穴物质为中脘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
体内,注入体内的经水有降低体内温压的作用,故名建里。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由体表注入体内。
[功能作用] 和胃建脾。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12 中脘  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别名] 上纪,胃脘,大仓,太仓,胃管,三管,中管,中碗。
 [穴义] 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
[名解]
1)中脘。中,指本穴相对于上脘、下脘二穴而为中也。脘,空腔也。中脘名意指任有脉的地
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质为任脉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至本穴后,经水继续向下而行,
如流入任脉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中脘。中管、中碗名意与中脘同,碗通脘。
2)上纪。上,上部也。纪,纲纪之意。上纪名意指本穴对胸腹体表的气血有抓总提纲的作用
。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在本穴为先聚集后下行,本穴如有对胸腹体表气
血抓总提纲的作用,故名上纪。
3)胃脘。胃,胃腑也。脘,空腔也。胃脘名意指本穴气血直接作用于胃腑。本穴气血为地部
经水,性温,与胃经气血同性,可直接调控胃腑气血的阴阳虚实,故名胃脘。胃管名意与胃脘
同,管通脘。
4)大仓。大,与小相对,大也。仓,仓库也。大仓名意指本穴为地部经水汇聚的大仓库。理
同中脘名解。太仓名意与大仓同。
5)三管。三,指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也。管,孔也。三管名意指手太阳手少阳足阳
明三经的冷降之水皆由本穴聚集下流。
6)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它不光来自于任脉上部经脉的冷降
之水,还有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的冷降水液,故为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循任脉下行。
[功能作用] 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
  [治法] 寒则补之留针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3 上脘  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会。
 [别名] 上管,胃管,胃脘,上纪。
 [穴义] 胸腹上部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
[名解]
1)上脘。上,上部也。脘,空腔也。上脘名意指胸腹上部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
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聚集本穴后再循任脉下行,经水如由此进入任脉的巨空腔,故
名上脘。上管名意与上脘同。
2)胃管。胃,胃腑也。管,管道也。胃管名意指穴内的地部经水可直接作用于胃腑气血的阴
阳虚实。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性温热,与胃腑气血同性,能直接作用于
胃腑,故名胃管。胃脘名意与胃管同,脘通管。
3)上纪。上,上部也。纪,纲纪之意。上纪名意指本穴对胸腹体表的气血有抓总提纲的作用
。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在本穴为先聚集后下行,本穴如有对胸腹体表气
血抓总提纲的作用,故名上纪。
4)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它不光来自于任脉上部经脉的冷降之水,
还有手太阳足阳明二经的冷降水液,故为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循任脉下行。
[功能作用] 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
  [治法] 寒则补之留针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注] 上、中、下三脘穴的气血运行变化基本相同,气血物质皆是汇聚胸腹上部的地部
经水,且皆为循任脉下行,所不同的是,上、下脘穴汇聚的经水稍少,中脘穴汇聚的经水量大
,上脘穴汇聚的经水温稍高,中脘穴则次之,下脘穴的经水温度最低。
14 巨阙  心募。
 [别名] 巨缺,巨送。
 [穴义] 胸腹上部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
 [名解]
1)巨阙。巨,大也。阙,通缺,亏缺也。巨阙名意指胸腹上部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本穴位
处胸腹交接处的凹陷部位,任脉上、下二部皆无气血传至本穴,穴内气血为来自胸腹上部的天
部湿热水气,此气因其热,既不能升又不能降,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本穴如同巨大的空缺一般
将外部的水气聚集,故名巨阙。巨缺名意与巨阙同。
2)巨送。巨,大也。送,送出也。巨送名意指本穴聚集的天部之气全部输向心经所在的天部
层次。本穴物质为来自胸腹上部的湿热水气,因其性湿热,既不能循任脉上行又不能循任脉下
行,唯有输向与此气血同性的心经天部层次,本穴气血的变化特点是来多少送多少,故名巨送

3)心之募穴。理同巨送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温热水气,亦即是血。
[运行规律] 由本穴外输心经所在的天部层次。
[功能作用] 募集心经气血。
  [治法] 寒则补之或留针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5 鸠尾  任脉络穴。
 [别名] 尾翳, 骭,神府, 骬,尾 ,骭鹘,骬骬,臆前。
 [穴义] 任脉热散的天部之气在此会合。
 [名解]
1)鸠者鸟之一种,其习性特征与鹃相近,鸠与鹃最大的不同之处即是不自营巢,而是在其它
同类鸟巢内下蛋并由它鸟代为孵化。尾者余也,指鸠鸟余下之物。鸠尾名意指任脉热散的天部
之气在此会合。本穴物质为任脉热散于天部的浮游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此气如同鸠鸟
之余物一般,故名鸠尾。
2)尾翳。尾,余也。翳,羽毛做的华盖也。尾翳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的浮游之气。理同鸠
尾名解。
3) 骭。 ,胸前骨也。骭,小腿骨或肋骨。 骭名意指任脉天部层次的络脉之气在此为收引
冷降的变化。本穴物质为任脉的络脉之气,所处为天之天部,其变化为收引冷降,表现出肾水
的收引特征,故名 骭。
4)神府。神,与鬼相对,指天部之气也。府,府宅也。神府名意指任脉的天部之气在此聚集
。理同鸠尾名解。
5) 骬。 ,胸前骨也。骬,
6)尾 。尾,余也。 ,黄色分泌物也,脾土尘埃也。尾 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气中亦有一定
的脾土尘埃。
7)骭鹘。骭,小腿骨也。鹘,鸟科动物,隼类,似山鹤而小,短尾,青黑色,多声。鹘指穴
内气血为天部之气,青黑色指穴内气血有肾气的收引冷降之性。骭鹘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为散
热冷降的变化。理同鸠尾名解。
8)骬骬。
9)臆前。臆,胸也。前,前面也。臆前名意指本穴位于胸前,无它意。
10)任脉络穴。本穴物质为任脉天部的浮游之气聚集而成,本穴有联络任脉各部气血的作用
,故为任脉络穴。
(鸠尾别名中有二个未作解释,原因是查不到词意的出处,待查到字意后再补充上去。)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上部的浮游之气。
[运行规律] 散热冷降后下行中庭穴。
[功能作用] 收引水湿。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6 中庭
  [穴义] 任脉气血在此位于天之中部层次。
 [名解] 中,为天地人三部的中部也。庭,庭院也。中庭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位于天之中
部。本穴物质为鸠尾穴传来的湿热水气,散热冷降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如气血聚集于庭院之
中,故名中庭。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 散热后循任脉传于膻中穴。
[功能作用] 聚集任脉气血。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7 膻中  气会,心包募。
 [别名] 元儿,胸堂,上气海,元见。
 [穴义] 任脉之气在此吸热胀散。
 [名解]
1)膻中。膻,羊臊气或羊腹内的膏脂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吸热后的热燥之气。中,与外相对
,指穴内。膻中名意指任脉之气在此吸热胀散。本穴物质为中庭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至本
穴后进一步吸热胀散而变化热燥之气,如羊肉带有辛臊气味一般,故名膻中。
2)元儿。元,首也,气也。儿,气之子也,水也。元儿名意指穴内的天部之气中含有一定水
湿,非为干燥之气。
3)胸堂。胸堂名意指本穴位于胸部也,无它意。
4)上气海。上气海,此与任脉下部气海穴相对而言,指本穴为任脉的生气之海。
5)元见。元,首也,气也。见,明显也。元见名意指穴内的吸热胀散之气显而易见。
6)气会。本穴物质为胸堂上部的气态物汇集而成,故为人之气会。
7)心包募。募,募集也。本穴物质为胸部之气聚集而成,在本穴吸热后外行于心包经所在的
天部层次,为心包经气血的重要输送之地,故为心包募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热燥之气。
[运行规律] 凉湿水气由天之下部汇入本穴并吸热上行天之上部。
[功能作用] 募集心包经气血。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8 玉堂
 [别名] 玉英
[穴义] 任脉气血在此化为天部的凉性水气。
 [名解]
1)玉堂。玉,金之属也,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天部之气。堂,厅堂也。玉堂名意指本穴
聚集的为任脉天部的凉性水气。本穴物质为膻中穴热胀上行的热燥之气,至本穴后此气散热冷
缩而为凉性水气,且为聚集穴内,故名玉堂。
2)玉英。玉,金之属也,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天部之气。英,精华也。玉英名意指穴内
之气为水湿较少的辛燥之气。本穴物质为膻中穴传来的热燥之气,至本穴后所处为天之上部,
热燥之气扩散后水湿较少,其性辛燥,故名玉英。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 散热后循任脉上传紫宫穴。
[功能作用] 散热化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9 紫宫
 [穴义] 任脉气血在此化为温湿水气。
 [名解] 紫,色也,由红和蓝二种颜色合成,此指穴内的天部之气既有一定的温度又有一
定的水湿。宫,宫殿也,指穴内气血物质覆盖的范围较大。紫宫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化为温湿
水气。本穴物质为玉堂穴传来的阳性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降而为天之中部的温湿水气,其
水湿云气所覆盖的范围较大,故名紫宫。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中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 散热后循任脉传于华盖穴。
[功能作用] 散热益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0 华盖
 [穴义] 任脉气血在此变为水湿浓度更大的水湿之气。
 [名解] 华,华丽也。盖,护盖也。华盖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变为水湿浓度更大的水湿之
气。本穴物质为紫宫穴传来的天部水气,至本穴后,此气进一步散热吸湿而变为水湿浓度更大
的水湿之气,此气如同人体的卫外护盖一般,故名华盖。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 散热后循任脉下行璇玑穴。
[功能作用] 收引水湿。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1 璇玑
 [穴义] 任脉气血在此小部分吸热蒸升。。
  [名解] 璇玑,魁星名,为北斗七星的北斗二,此指任脉的水湿在此吸热后仅有小部分
循任脉蒸升,蒸升之气如天空星点般细小。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量极少。
[运行规律] 吸热后循任脉上传天突穴。
[功能作用] 生发清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2 天突  阴维任脉之会。
 [别名] 玉户,天瞿。
 [穴义] 任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突行上天。
[名解]
1)天突。天,头面天部也。突,强行冲撞也。天突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突行上天。本
穴物质为璇玑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至本穴后,因吸收体内外传之热而向上部的头面天部突行,
故名天突。
2)玉户。玉,金之属也,肺性之气也。户,出入的通道也。玉户名意指本穴气血为肺金之性
的温性水气。本穴物质为璇玑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化为温性之气,表现出肺
金之气的固有特性,故名玉户。
3)天瞿。天,头面天部也。瞿,古代的戟属兵器,既能横打又能直刺,此指穴内气血为向外
的冲突之状。天矍名意指任脉气血由此上冲头面的天部。理同天突名解。
4)阴维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璇玑穴传来的弱小水气,因其势单力弱,穴外天部的阴维脉水
湿因而汇入穴内,故本穴为阴维任脉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温热水气。
[运行规律] 循任脉上传廉泉穴。
[功能作用] 吸热生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3 廉泉  阴维任脉之会。
 [别名] 本池,舌本,结本。
 [穴义] 任脉气血在此冷缩而降。
 [名解]
1)廉泉。廉,廉洁、收廉之意。泉,水也。廉泉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冷缩而降。本穴物质为
天突穴传来的湿热水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由天之上部降至天之下部,本穴如同天部水湿的收
廉之处,故名廉泉。
2)本池。本,根本也。池,储液之器也。本池名意指本穴为任脉水湿的收聚之地。理同廉泉
名解。
3)舌本。舌,至柔之物也。本根本也。知本名意指本穴聚集的天部水湿为任脉气血的来源根
本。本穴位处头面的天部,而任脉气血为至柔之性,其所能上行头面的天部,是在外界之热的
作用下方能至此,如无外界之热助则任脉气血就无法构成内外无端的循环,因此,任脉气血能
上至头面任脉就有接续之源,故本穴名为舌本。结本名意与舌本同。
4)阴维任脉之会。任脉气血在此位处天之下部,天之上部的气血为空虚之状,阴维脉的气血
随之而入,故本穴为阴维任脉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 进一步冷降后下行承浆穴。
[功能作用] 收引阴液。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4 承浆  足阳明任脉之会。
 [别名] 天池,鬼市,悬浆,羕浆。
 [穴义] 任脉的冷降水湿及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
 [名解]
1)承浆。承,承受也。浆,水与土的混和物也。承浆名意指任脉的冷降水湿及胃经的地部经
水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胃经地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以及任脉廉泉穴冷降的地部水液,至本穴
后为聚集之状,本穴如同地部经水的承托之地,故名承浆。
2)天池。天,本穴们于天部也。池,储水之器也。天池名意指本穴物质为地部水液。理同承
浆名解。悬浆名意与天池同,悬指本穴经水位于天部,处于不稳定状态。
3)鬼市。鬼,与天相对,指地部经水也。市,集市也。鬼市名意指本穴为地部经水的集散之
地。理同承浆名解。
4)羕浆。羕,通漾,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的荡漾之水。浆,水与土的混和物也。羕浆名意指穴
内物质为地部经水。理同天池名解。
5)足阳明任脉之会。本穴物质既有任脉的冷降水液又有胃的下行经水,故为足阳明任脉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经水中夹带的脾土微粒。
[运行规律] 由本穴循任脉回流体内。
[功能作用] 连通体表体内。
  [治法] 寒则通之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十四,督脉
  1 长强  督脉别络。
 [别名] 橛骨,穷骨,气之阴郄,尾,尾翠,骨骶,尾骶。
 [穴义] 胞宫中的高温高压水湿之气由此外输体表。
[名解]
1)长强。长,长久也。强,强盛也。长强名意指胞宫中的高温高压水湿之气由此外输体表。
本穴为督脉之穴,其气血物质来自胞宫,温压较高,向外输出时既强劲又饱满且源源不断也,
故名长强。
2)橛骨。橛,船尾底骨也,亦称龙骨,特点是强度大,此指穴内气血为强劲之状。骨,水也
,此指穴内气血为水湿之气。橛骨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强劲饱满之状。理同长强名解。
3)穷骨。穷,尽也。骨,水也。穷骨名意指本穴的外输气血全部是天部之气,无地部经水。
本穴物质来自胞宫,其性高温高压,外出体表后全部化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地部经水如穷尽之
状,故名穷骨。
4)气之阴郄。气之阴,气化之气的水湿也。郄,孔隙也。穴名之意指本穴外输的气血物质为
由孔隙中输出的细小水液。本穴位于尾骨端下,督脉的外输气血在体内为液态之水,出体表后
才化为天部之气,督脉的外输之液细小,如从孔隙中输出一般,故名气之阴郄。
5)龟尾。龟尾,乌龟的尾巴也,既短又粗,不同于其它动物的尾巴既细又长,此指穴内气血
为强盛之状。理同长强名解。
6)尾翠。尾,尾巴也。翠,青绿色,肝之色也,此指穴内气血的生发特性。尾翠名意指督脉
的外输气血具有肝木的生发特性,不能上行更高的天部层次。
7)骨骶。骨,水也。骶,骶骨也。骨骶名意指本穴物质为水湿之气,位处骶骨之端。尾骶名
意与骨骶同。
8)督脉别络。督脉,本穴位处督脉也。别,离别也。络,联络也。督脉别络之意指本穴外输
的阳热之气循络脉传向督脉其它各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胞宫外输的高温高压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 扩散于督脉之外及循督脉上行。
[功能作用] 向体表输送阳热之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 腰俞
 [别名] 髓空,背解,腰户,腰柱,髓俞。
 [穴义] 督脉气血由此输向腰之各部。
[名解]
1)腰俞。腰,腰部也。俞,输也。腰俞名意指督脉的气血由此输向腰之各部。本穴物质为长
强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其散热冷缩水湿滞重,上不能传于腰阳关穴,下不得入于
长强穴,因此输向腰之各部,故名腰俞。腰户名意与腰俞同。
2)髓空。髓,肾之精也,气也。空,空虚也。髓空名意指督脉的上行强劲之气至此后即变空
虚。本穴物质为长强穴传来的强劲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而成天之下部的湿冷水气,天之上
部气血为空虚之状,故名髓空。髓俞名意与髓空同。
3)背解。背,背部也。解,散也。背解名意指督脉的上行阳气至此为散解之状。理同髓空名
解。
4)腰柱。腰,腰部也。柱,支柱也。腰柱名意指本穴外输腰部的气血为腰部阳气的栋梁支柱
。本穴外输腰部的气血为温性的水湿之气,此气对于寒湿之地的腰部来说则为阳热之气,它为
充实腰部阳气的栋梁支柱,故名腰柱。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温性水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外传腰之各部,小部分上行腰阳关穴。
[功能作用] 补益肾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3 腰阳关
 [别名] 阳关,脊阳关。
 [穴义] 督脉的上行气血中滞重的水湿在此沉降。
[名解] 腰阳关。腰,穴在腰部也。阳,阳气也。关,关卡也。腰阳关名意指督脉的上行气
血中滞重的水湿在此沉降于下。本穴物质为腰俞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在上行至本穴的过程中是
散热吸湿,至本穴后滞重的水湿之气不能继续上行,本穴如同督脉水湿上行的关卡一般,故名
腰阳关。阳关、脊阳关名意与腰阳关同。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滞重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 冷降缩合后输向腰之下部。
[功能作用] 除湿降浊。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4 命门
  [别名] 属累,精宫。
  [穴义] 脊骨中的高温高压阴液由此督脉。
[名解]
1)命门。命,人之根本也,以便也。门,出入的门户也。命门名意指脊骨中的高温高压阴性
水液由此外输督脉。本穴因其位处腰背的正中部位,内连脊骨,在人体重力场中为位置低下之
处,脊骨内的高温高压阴性水液由此外输体表督脉,本穴外输的阴性水液有维系督脉气血流行
不息的作用,为人体的生命之本,故名命门。
2)属累。属,类别之意。累,堆迭也。属累名意指本穴气血由督脉之气堆迭而成,亦即为地
部经水。理同命门名解。
3)精宫。精,髓也,指穴内气血来自脊骨。宫,宫殿也。精宫名意指穴内物质来源于脊骨。
理同命门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的水液。
[运行规律] 气化后循督脉上传悬枢穴。
[功能作用] 接续督脉气血。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5 悬枢
  [别名] 悬柱。
 [穴义] 督脉气血由此外输腰脊各部。
[名解]
1)悬枢。悬,吊挂也。枢,枢纽也。悬枢名意指督脉气血由此外输腰脊各部。本穴物质为命
门穴和脊中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由本穴横向外传腰脊各部,穴内气血如同天部中吊挂
的水湿之气,故名悬枢。
2)悬柱。悬,吊挂也。柱,支柱也。悬柱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天部的强劲之气。本穴物质为命
门穴和脊中穴传来的天部之气,其气强劲,如同支柱一般充实着督脉及腰脊各部,故名悬柱。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强劲阳气。
[运行规律] 循天部传于督脉上下及腰脊各部。
[功能作用] 壮阳益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6 脊中
 [别名] 神宗,脊俞。
 [穴义] 脊骨中外输的高温高压水液在此急速气化。
  [名解]
1)脊中。脊,穴内气血来自脊骨也。中,与外相对,指穴内。脊中名意指脊骨中的高温高压
水液外出体表后急速气化为天部阳气。本穴为人体重力场在背部体表的中心位置,穴内气血为
脊骨内外输的高温高压水液,水液出体表后急速气化为天部阳气,故名脊中。脊俞名意与脊中
同,俞同输。
2)神宗。神,与鬼相对,指天部阳气也。宗,祖宗也,气之源头也,水也。神宗名意指穴内
的天部阳气为来自脊骨中的高温高压水液所化。理同脊中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
[运行规律] 散热后循督脉传于中枢穴和悬枢穴。
[功能作用] 壮阳益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7 中枢
 [穴义] 督脉的天部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脊背各部。
  [名解] 中,指穴内气血所处为天地人三部中的中部。枢,枢纽也。中枢名意指督脉的
天部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脊背各部。本穴物质为脊中穴传来的阳热之气,至本穴后则化为天之中
部的水湿风气,水湿风气由本穴外输脊背各部,本穴如同督脉气血外输脊背的枢纽一般,故名
中枢。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中部的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 散热后循督脉传于筋缩穴及外散腰背各部。
[功能作用] 生发风气,运化水湿。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8 筋缩
 [穴义] 督脉的天部水湿风气在此散热缩合。
 [名解] 筋,肝之所主的风气也。缩,收也,减也。筋缩名意指督脉的天部水湿风气在此
散热缩合。本穴物质为中枢穴传来的天部阳热风气,至本穴后此阳热风气散热缩合,风气的运
行速度收而减慢,故名筋缩。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缓行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 吸热后循督脉传于至阳穴。
[功能作用] 息风定志。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9 至阳
 [别名] 金阳。
 [穴义] 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天部阳气。
 [名解]
1)至阳。至,极也。阳,阳气也。至阳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天部阳气。本穴物质
为筋缩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督脉络脉所传之热而化为天部阳气,穴内气血为纯
阳之性,故名至阳。
2)金阳。金,肺金之气也。阳,阳气也。金阳名意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纯阳之气。理同
至阳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纯阳之气。
[运行规律] 循督脉上传灵台穴及外散于脊背各部。
[功能作用] 壮阳益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0 灵台
 [别名] 灵阳,肺底。
 [穴义] 督脉气血在此化为天之上部的阳热之气。
 [名解]
1)灵台。灵,神灵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之上部的阳热之气。台,停住之所也。灵台名意指
督脉气血在此化天之上部的阳热之气。本穴物质为至阳穴传来的阳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化
为天之上部的阳热之气,阳气在穴内为停住之状,故名灵台。灵阳名意与灵台同。
2)肺底。肺,肺脏也。底,底部也。肺底名意指本穴的天部阳热之气相对于肺脏来说是处于
底部。本穴气血为天之上部的阳气,与肺金之气同性,此气相对于肩胛上部的肺气而言是处于
底部,故名肺底。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
[运行规律] 散热后循督脉传于神道穴。
[功能作用] 益气补阳。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1 神道
 [别名] 神通,冲道,脏俞。
 [穴义] 督脉阳气在此循其固有通道而上行。
 [名解]
1)神道。神,天之气也。道,通道也。神道名意督脉阳气在此循其固有通道而上行。本穴物
质为灵台穴传来的阳气,在上行至本穴的过程中,此气由天之上部冷降至天之下部并循督脉的
固有通道而行,故名神道。神通、冲道名意与神道同,通为通道,冲为冲行。
2)脏俞。脏,内部脏腑也。俞,输也。脏俞名意指心脏的高温热气由此外输督脉。本穴位处
脊背上部,与体内的心脏相邻,心脏的高温热气由此外传体表督脉,故名脏俞。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
[运行规律] 吸热后循督脉上传身柱穴。
[功能作用] 壮阳益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2 身柱
 [穴义] 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强劲饱满之状。
 [名解] 身,身体也。柱,支柱也。身柱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强劲饱满之状。
本穴物质为神道穴传来的阳气,至本穴后,此气因受体内外传之热而进一步胀散,胀散之气充
斥穴内并快速循督脉传送使督脉的经脉通道充胀,如皮球充气而坚可受重负一般,故名身柱。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强盛饱满的阳气。
[运行规律] 循督脉上下相传。
[功能作用] 补气壮阳。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3 陶道  督脉足太阳之会。
 [穴义] 督脉阳气散热后在此化为温热之气。
 [名解]
1)陶道。陶,金玉之属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肺金之性的温热之气。道,通行的道路也。
陶道名意指督脉阳气散热后在此化为温热之气。本穴物质为身柱穴传来的强劲阳气,至本穴后
,虽散热化为温热之性,但仍循督脉道路向上而行,故名陶道。
2)督脉足太阳之会。本穴物质不光为督脉身柱穴传来的强劲阳气,亦有膀胱经外散而至的寒
湿之气,故为督脉膀胱经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
[运行规律] 循督脉上传大椎穴。
[功能作用] 补益肺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4 大椎  手足三阳及督脉之会。
 [别名] 百劳,上杼。
 [穴义] 手足三阳的阳热之气由此汇入本穴并与督脉的阳气上行头颈。
 [名解]
1)大椎。大,多也。椎,锤击之器也,此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实而非虚也。大椎名意指手足
三阳的阳热之气由此汇入本穴并与督脉的阳气上行头颈。本穴物质一为督脉陶道穴传来的充足
阳气,二是手足三阳经外散于背部阳面的阳气,穴内的阳气充足满盛如椎般坚实,故名大椎。
2)百劳。百,数量词,多之意。劳,劳作也。百劳名意指穴内气血为人体的各条阳经上行气
血汇聚而成。理同大椎名解。
3)上杼。上,上行也。杼,织布的梭子,此指穴内气血为坚实饱满之状。上杼名意指穴内的
阳气为坚实饱满之状。理同大椎名解。
4)手足三阳及督脉之会。本穴物质为手足三阳经的阳气及督脉的阳气汇合而成,故为手足三
阳及督脉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坚实饱满的阳气。
[运行规律] 循督脉上传头颈。
[功能作用] 益气壮阳。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5 哑门
 [别名] 瘖门,舌厌,横舌,舌黄,舌肿。
  [穴义] 督脉阳气在此散热冷缩。
[名解]
1)哑门。哑,发不出声也,此指阳气在此开始衰败。门,出入的门户也。哑门名意指督阳气
在此散热冷缩。本穴物质为大椎穴传来的阳热之气,至本穴后因其热散而收引,阳气的散热收
引太过则使人不能发声,故名哑门。瘖门名意与哑门同,瘖为失语之意。
2)舌厌。舌,至柔之物也,其所能柔软自如是因为阳气充盛使然也。厌,厌恶也。舌厌名意
指督脉的阳气在此散热冷缩为舌所厌恶。本穴物质为大椎穴传来的阳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
人体的阳气不足则至柔之地的舌部阳气先衰,舌部阳气衰败则舌不能运动自如,故名舌厌。舌
肿名意与舌厌近同,肿指阳气太过阴不足则舌为之肿。
3)横舌。横,横向也。舌,口中之舌也。横舌名意指穴内阳气充盛则舌能活动自如。舌黄名
意与横舌同,黄通横。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
[运行规律] 散热缩合后横向传来于风俯穴。
[功能作用] 收引阳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6 风府
 [别名] 舌本,鬼穴。
 [穴义] 督脉之气在此吸湿化风。
 [名解]
1)风府。风,指穴内气血为风气也。府,府宅也。风府名意指督脉之气在此吸湿化风。本穴
物质为哑门穴传来的天部阳气,至本穴后,此气散热吸湿并化为天部横行的风气,本穴为天部
风气的重要生发之源,故名风府。
2)舌本。舌,口中之舌也。本根本也。舌本名意指本穴的水湿风气为舌活动自如的根本。本
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风气,与至柔之性的舌部气血同性,故名舌本。
3)鬼穴。鬼,与神相对,此指穴内气血为湿冷水气也。穴,空窍也。鬼穴名意指穴内为湿冷
水气的聚散之地。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 散热冷缩后循督脉下行脑户穴。
[功能作用] 散热吸湿。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7 脑户  督脉足太阳之会。
 [别名] 匝风,会额,合颅,仰风,会颅,迎风。
 [穴义] 督脉气血在此变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
 [名解]
1)脑户。脑,大脑也。户,出入的门户也。脑户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变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
气。本穴物质为风府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膀胱经外散而至的寒湿水气,至本穴后,二气相合而变
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此气能随人体所受风寒而冷降归地并入于脑,故名脑户。
2)匝风。匝,环绕之意。风,风气也。匝风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天之下部的水湿风气。理同脑
户名解。
3)会额。会,交会也。额,头之前额,此指穴内物质其性如前额之阴。会额名意指穴内气血
为会聚的天部湿冷之气。理同脑户名解。合颅名意与会额近同,颅指颅骨,意指穴内气血为肾
气特征的寒湿水气。
4)仰风。仰,向上看也,此指穴内气血来自天之上部。风,风气也。仰风名意指穴内气血为
来自天之上部的湿冷水气。理同脑户名解。迎风名意与仰风同。
5)督脉足太阳之会。本穴物质不光为督脉的水湿风气,还有膀胱经外散的寒湿水气,故为督
脉足太阳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湿冷水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循天部下行,小部分吸热后循督脉上行。
[功能作用] 降浊升清。
  [治法] 寒则补之,热则泻之。
  18 强间
 [别名] 大羽。
  [穴义] 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强劲的上行阳气。
[名解]
1)强间。强,强盛也。间,二者之中也。强间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强劲的上行阳
气。本穴物质为脑户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因受颅脑的外散之热,水湿之气吸热而化
为天部强劲的阳气并循督脉上行,故名强间。
2)大羽。大羽,较大的鸟类也,其特点是能负较大的重物而飞行,此指本穴上传的阳气中亦
夹带有一定的水湿。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含有一定水湿的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 循督脉上传后顶穴。
[功能作用] 升阳益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9 后顶
 [别名] 交冲。
 [穴义] 督脉的上行气血中滞重水湿在此冷缩下行。
 [名解]
1)后顶。后,指本穴所处之位为头之后部。顶,挤顶也。后顶名意指督脉的上行阳气中滞重
水湿在此冷缩下行。本穴物质为强间穴传来的阳热风气,在运行至本穴的过程中是散热吸湿,
至本穴后,滞重的水湿冷缩并循督脉下行,本穴如同有挤顶督脉气血上行的作用,故名后顶。
2)交冲。交,交会也。冲,冲撞也。交冲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交会并相互冲撞。本穴物质为
强间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水湿风气不能全部循督脉上行,上行至本穴的气血如同在
穴内相互冲撞一般,故名交冲。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温性水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散热冷缩后循督脉下行,少部分则循督脉上行。
[功能作用] 降浊升清。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0 百会  督脉足太阳之会。
 [别名] 顶中央,三阳五会,天满,天蒲,三阳,五会,巅上。
 [穴义] 手足三阳经及督脉阳气在此交会。
 [名解]
1)百会。百,数量词,多之意。会,交会也。百会名意指手足三阳经及督脉的阳气在此交会
。本穴由于其处于人之头顶,在人的最高处,因此人体各经上传的阳气都交会于此,故名百会
。三阳五会、三阳、五会名意与百会同,三阳指手足三阳经,五会指五脏六腑的气血皆会于此

2)顶中央。此指本穴位于头顶中央,无它意。
3)天满。天,天部。满,满盛也。天满名意指穴内阳气为满盛之状。理同百会名解。
4)天蒲。天,天部也。蒲,古指草盖的园屋,此指穴内气血为人体的卫外之气。理同百会名
解。
5)巅上。巅,顶也。上,上部也。巅上名意指本穴位处头顶,且气血为天之上部的阳热之气
。理同百会名解。
6)督脉足太阳之会。本穴物质为手足三阳经之阳气汇聚而成,但以膀胱经及督脉传入的阳气
为多,故为督脉足太阳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充盛阳气。
[运行规律] 散热冷缩后循督脉下传前顶穴。
[功能作用] 升阳举陷,益气固脱。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1 前顶
  [穴义] 前面督脉的上行之气在此被顶撞不能上行。
  [名解] 前,前部也。顶,挤顶也。前顶名意指前面督脉的上行之气在此被顶撞而不能
上行。本穴物质来自于百会穴传来的天部阳气和囟会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百会穴传来的阳
气至本穴时是散热冷缩的变化,而囟会穴的水湿之气在上行至本穴时则是吸热蒸升的变化,二
气在本穴相会后,降行的气血顶住了上行的气血,故名前顶。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温热水气。
[运行规律] 由本穴输散于头之各部。
[功能作用] 补益肺气,传导水湿。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2 囟会
 [别名] 囟中,鬼门,天窗,顶门,囟门。
 [穴义] 督脉上行的弱小水湿在此聚集。
 [名解]
1)囟会。囟,连合胎儿或新生儿颅顶各骨间的膜质部也,此指穴内气血有肾气的收引特征。
会,交会也。囟会名意指督脉上行的弱小水湿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上星穴传来的弱小水湿,
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如同肾气有收引特征,故名囟会。囟中、鬼门、囟门名意与囟会同,中
指穴内,鬼指穴内气血寒湿收引。
2)天窗。天,天部也。窗,窗户也,气之通道也,虚也。天窗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之下的水
湿之气,天之上部气血空虚。本穴物质为来自上星穴的弱小水气,至本穴后则聚集在天之下部
,天之上部气血如同空虚之状,故名天窗。
3)顶门。顶,挤也。门,出入的门户也。顶门名意指督脉吸热的上行气血在此被顶撞而不能
上行。本穴物质为上星穴传来的弱小水气,因无外界热助,弱小水气至此后不能上行,如同被
顶撞一般,故名顶门。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 由本穴输散于头之各部。
[功能作用] 补益肺气,传导水湿。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3 上星
 [别名] 鬼堂,明堂,神堂。
  [穴义] 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缓慢蒸升。
[名解]
1)上星。上,上行也。星,指穴内的上行气血如星点般细小也。上星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吸
热后缓慢上蒸升。本穴物质为神庭穴传来的温热水气,在本穴为缓慢蒸升之状,上行气血如星
点般细小,故名上星。
2)鬼堂。鬼,与天相对,此指穴内气血为阴性水湿。堂,聚散之所也。鬼堂名意指穴内气血
为天部的阴湿水气。本穴物质为神庭穴传来的温热水气,至本穴后,因散热冷缩而化为阴性水
湿,故名鬼堂。明堂、神堂名意与鬼堂近同,明指穴内气血为天部的明处,神指穴内气血为天
部之气。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阴湿水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由本穴外散头之各部,小部分吸热后循督脉上行。
[功能作用] 降浊升清。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4 神庭  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
 [别名] 天庭。
  [穴义] 督脉的上行之气在此聚集。
[名解]
1)神庭。神,天部之气也。庭,庭院也,聚散之所也。神庭名意指督脉的上行之气在此聚集
。本穴物质为来自胃经的热散之气及膀胱经的外散水湿,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本穴如同督脉天
部气血的会聚之地,故名神庭。天庭名意与神庭同。
2)督脉足太阳是明之会。本穴物质主要为足阳明提供的湿热水气和足太阳提供的外散水湿,
故为足太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由本穴外散头之各部,小部分吸热后循督脉上传上星穴。
[功能作用] 除湿化湿。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5 素髎
 [别名] 面王,面正,正面,面土。
 [穴义] 督脉气血在此液化而降。
[名解]
素髎。素,古指白色的生绢,此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凉湿水气。髎,孔隙也。素髎名意
指督脉气血在此液化而降。本穴物质为神庭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则散热缩合为水湿云
气并由本穴归降于地,降地之液如同从细小的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素髎。
面王。面,头面也。王,君也。面王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头面阳气冷降的地部经水。本穴物质
为神庭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不断地液化为地部经水,此冷降之水如同化气
的君王一般,故名面王。面正、正面、面土名意与面王近同,正指穴内气血为地部水液,为面
部气血的主流物质,土则指穴内气血所在为地部。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及地部的弱少水液。
[运行规律] 水湿之气冷降归地,地部经水则循督脉下传水沟穴。
[功能作用] 除湿降浊。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热则泻针出气,禁灸。
  26 水沟  督脉手足阳明之会。
 [别名] 人中,鬼客厅,鬼宫,鬼市,鬼排。
 [穴义] 督脉的冷降水液在此循地部沟渠下行。
[名解]
1)水沟。水,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经水也。沟,水液的渠道也。水沟名意指督脉的冷降水液在
此循地部沟渠下行。本穴物质为素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在本穴的运行为循督脉下行,本穴的
微观形态如同地部的小沟渠,故名水沟。
2)人中。人,指本穴位在头面天地人三部中的人部。中,指本穴位处在头面前正中线。人中
名意指本穴位于鼻唇沟的中部,无它意。
3)鬼客厅。鬼,与天相对,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经水。客厅,接待客人的厅堂也。鬼客厅名意
指穴内气血为来自天部之气的冷降水液。本穴位处督脉,督脉气血以阳气为主,地部经水稀少
,而本穴气血则为地部经水,地部经水如同督脉气血的宾客一般,故名鬼客厅。鬼宫、鬼市、
鬼排名意与鬼客厅同。
4)督脉手足阳明之会。本穴的地部经水不光为督脉的阳气冷降而成,主要的是手足阳明经的
冷降水液,故为督脉手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根据人体所处的不同体位而分别传于手足阳明经及督脉的兑端穴。
[功能作用] 分流督脉经水,通经活络。

[ Last edited by 灸道小虫 on 2005/9/13 at 12:53 ]
-----------缺足太阳膀光经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