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中医如何“治未病”  集锦
    

伤寒杂病:中医如何“治未病” 集锦

中医如何“治未病”?

  
作者:  方平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可以理解为三个层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防微杜渐”,三是“既病防变”。

  平素养生 防病于先

  “治未病”首先应该着眼于平素养护和调摄,未雨绸缪,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生。也就是《黄帝内经》中所强调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在平时注意保养身体,从培养正气,提高机体抗邪能力和防止病邪侵袭两个方面预防疾病的发生。

  防微杜渐 欲病救萌

  《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工救其萌芽。”也就是说疾病虽然还没有发生,但已经出现了某些征兆,或者是疾病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临床上像中风之类的病证,多数有先兆症状,如头眩、肢麻、于颤等,如能及时发现,采取果断措施,就可以避免发病。

  已病早治 防其传变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讲到:“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又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都是在强调疾病的早期治疗。在疾病初期,一般病位较浅,病情较轻,正气受损不重,因此早期治疗很容易解决问题。否则,等到病邪强盛、病情深重时再去治疗,就比较困难了。

  人类医学应该是关于“健康”的学问,而不是关于“疾病”的学问。治疗“已病”只是在疾病发生后不得已的应对措施,是“消极医学”:而“治未病”,防患于未然才是积极主动的。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应该说是中、西医的共识。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则主张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维系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内在的防病抗病能力,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维护“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健康状态。    (方平)


[ 本帖最后由 bygzpf 于 2010/3/24 00:01 编辑 www.med126.com/shouyi/]
-----------中医如何“治未病”?
  《淮南子》中有句名言:“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这里的“治”,并不单纯指医疗,还含有管理、整理、治理、研究等内容。“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大致讲,可以理解为三个层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防微杜渐”,三是“既病防变”。它要求人们在平时就要防病,有了小病就要注意阻止其酿成大患,在病变来临之际要防止其进一步恶化,这样才能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具体说来,中医“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平素养生,防病于先。毫无疑问,“治未病”首先应该着眼于平素养护和调摄,未雨绸缪,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生。也就是《黄帝内经》中所强调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在平时注意保养身体,从培养正气,提高机体抗邪能力和防止病邪侵袭两个方面预防疾病的发生。?
       防微杜渐,欲病救萌。《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工救其萌芽。”也就是说疾病虽然还没有发生,但已经出现了某些征兆,或者是疾病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
?   我们知道,健康与疾病之间并没有一个截然的界限,中间可能存在一个“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在“第三状态”,尽管事实上体内已开始发生某些异常变化,但病象尚未显露,或虽有少数临床表现,却不足以据此确诊病症。“第三状态”的前途有两种可能:或者向健康态转化,或者向疾病态转化。中医“治未病”的任务就在于促进其向健康态转化。临床上像中风之类的病证,多数有先兆症状,如头眩、肢麻、手颤等,如能及时发现,采取果断措施,就可以避免发病。还有一些发作性疾患,如哮喘病,当出现先兆症状时,或在缓解期,预先采取措施,就可以阻止其发作。?  
       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疾病发生的初期,就应该及时采取措施,积极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这也属于“治未病”的内容。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讲到:“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又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都是在强调疾病的早期治疗。?
    在疾病初期,一般病位较浅,病情较轻,正气受损不重,因此早期治疗很容易解决问题。正像《医学源流论》所说:“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故凡人少有不适,必当即时调治,断不可忽为小病,以致渐深;更不可勉强支持,使病更增,以贻无穷之害。”疾病在早期即被治愈,就不会进一步发展、恶化。否则,等到病邪强盛、病情深重时再去治疗,就比较困难了。?
       从根本意义上讲,人类医学应该是关于“健康”的学问,而不是关于“疾病”的学问。治疗“已病”只是在疾病发生后不得已的应对措施,是“消极医学”;而“治未病”,防患于未然才是积极主动的。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应该说是中、西医的共识。
-----------中医怎样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说,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经被提出来了。《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四气调神大论》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论述,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中医的这一思想,在历史上各时期的典籍中都有体现,且不断发展与完善。
  值得提及的是,把中医的“未病”说和现代提出的“亚健康”状态等同看待,是欠全面的。现代所谓的“亚健康”状态,仅是中医“未病”中部分阶段的表现,即疾病微而未显、显而未成的时期,而不能包括中医未病说的全部。
  中医治“未病”从哪些环节入手呢?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中有丰富的论述。尽管对治“未病”的每一个阶段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不尽相同,但如下的认识却是其最基本的和最具共性的要素:

  养精调神铸就健康支柱

  精神状态是衡量一个人健康状况的首要标准。中医认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的刺激是百病之源。因此,中医始终把心理调治作为防病健身、治病疗疾的第一步。医生为患者解决的不仅是身病,而且是心病,与患者心灵的拉近和沟通,是治疗身病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较之前者更为重要。从了解患者的精神因素入手,针对与病情有关的心理、情感障碍,应用开导、鼓励、暗示、转移等多种心理疗法,为患者开出可操作的精神疗法处方。在帮助患者消除精神障碍的同时,再辨证地开出药方。

  合理饮食打造健康基石
  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之气血、津液、精血均来源于脾胃的生化。饮食合理则不病或病轻;反之,则多病或病重。因此,中医养生之要以食为本。在这方面,古人有很多有见地的论述,认为除正常养生之外,凡病更应从调理脾胃入手,先食之而后药之,即“善用药者,使病者而进五谷者,真得补之道也”。药物的输布、吸收、代谢同样依赖于脾胃的受纳、传化、运输功能,以使其升降斡旋,内而脏腑,外达肌肤。胃气一败,既失去健康的基础,又不能使药物直达病所,百药难为。特别是久病之人,服药太多、太杂,如不知速以护卫脾胃为救,抓紧时机扶助机体正气,治亦难见起色。故无论何疾何病,只要有饮食欠佳一条表现,必重用调理脾胃之品,先使其胃气来复,再辨证治,其效未有不如鼓应桴者。

  强身健体增添健康动力
  “黄帝曰,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华佗的五禽戏、孙思邈的导引术和现代的各种健身方法无不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和应用。运则立,动则健,机体正气的强弱、血液循环状况的良否、新陈代谢质量的高低、抗病能力的大小、疾病治疗和恢复程度的快慢等,都是运动产物的不断积累。在既病之前,运动疗法属于防的层次,在既病之后,运动又具有治疗和康复的意义。根据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的差异,可以制定出适应各种人群的运动处方来,以适应健身和疗疾的不同需要。如调整睡眠,治疗失眠、多梦的处方,为早晨慢跑、打太极拳,睡前散步、摩擦脚心;调整呼吸和治疗肺痿的处方,是晨起深呼吸,拉长声音喊嗓子;预防和治疗老年性痴呆的处方,是双手反叉腰倒步走,把大拇指按在双侧肾俞穴上,一边有节奏地走,一边左右扭转颈项等。这些做法既有利于健康者的健身,也有利于患病者身体素质的增强,又能对药物治疗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如此,则“骨正筋柔,腠理以密……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科学用药充实健康保障
  谈到治疗,中医有“齐毒药攻其中,樗石针艾治其外”的方针。“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胜”。中医对药物毒副作用和药源性疾病的认识,是非常超前和科学的,同样是治未病思想的延伸和发展。
  毋庸置疑,中医“治未病”说的意义除表现在健康学之外,其社会学意义也非常重大。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训已足可引起我们的借鉴:美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1975年间,虽然在诸如心脏手术、脊髓灰质炎疫苗、冠脉搭桥等一系列新医疗技术上有很大发展,但也同时引起医疗费用的大幅度增加(由原来的120亿美元增至1185亿美元,年增长率高达96%),而患者的死亡率却未能明显下降(一直保持在7%~8%之间)。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美国开展了类似于中医“治未病”说内容的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为基石的全民健康教育,结果很快取得了成效。因此,一些社会学和经济学家把“治未病”说称为“供得起和可持续的医学”。(作者:中华中医药学会温长路)
-----------中医如何“治未病”


  中医学将“治未病”表达为“未病先防”、“防微杜渐”、“既病防变”等多个层次,贯穿于无病状态、疾病隐而未显、发而未传的全过程。那么,中医究竟是如何“治未病”的呢?

    一、养生——治未病的基础

    毫无疑问,治未病首先应该着眼于平素养护和调摄,未雨绸缪,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生。中医养生思想就是强调在平时注意保养身体,从培养正气、提高机体抗邪能力和防止病邪侵袭方面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体质——治未病的根本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体质,体质的偏颇往往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基础性因素。人的体质类型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9种,应针对不同人群制定相应的预防保健措施。

    一级预防,亦称病因预防,是针对致病因素的预防措施。个体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导致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如痰湿体质易感湿邪,易患疾病有眩晕胸痹、痰饮等。因此对于具有偏颇体质而未发病的人群,应采取相应措施,积极改善偏颇体质,增强自身抵抗力,从而阻止相关疾病的发生。

    二级预防,也就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做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对于理化指标正常,但身体确有不适感觉的亚健康人群和理化指标处于临界状态的人群,根据体质类型建立辨体防治方案,对高危人群进行方药干预,纠正体质偏颇,从而达到对相关疾病预防的目的。

    三级预防,即临床预防。对已患疾病者,及时治疗,防止发展。体质制约并影响证候的形成、从化、转归,注意患者的体质差异有利于确定证候的变化趋向。在治疗中注意积极改善患者的偏颇体质,可以从根本上改善证候,治愈疾病。

    三、亚健康——治未病的重点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是中医所谓“未病”的一种特殊形式。中医学“治未病”在防治亚健康上的着眼点主要是针对“欲病之人”,一方面,通过养神健体,使其恢复健康状态;另一方面,通过早期干预,可以阻止亚健康向疾病转变。(北京中医药大学 教授 王琦)
-----------上工治未病


  时间易逝,瞬间从医已逾47年。近半个世纪的行医生涯,感慨良多,惜悟之已晚,不然患者当更受益。曾在《健康报》撰文,讲述“我的三个转变”,现择其一,和广大读者共勉。

    学习内经时,有“上工治未病”之说,当时不甚了了,仅感原来“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四大方针之一并非新中国的首创,而是源自历史悠久的祖国医学。虽感言之有理,但这只是卫生行政部门或从事防疫专业的同道们的工作。因此,作为一名临床外科医师,对此甚少关心。

    从事肿瘤专业工作之后,逐渐感到“手术刀”的作用实在是有限的。癌症之所以危害严重,一是由于其“多发”,二是由于其“难治”。如能易“多发”为“少发”,变“难治”为“易治”,则癌症之害当可人为减轻。我经过近30年对乳癌及胃癌早防、早治的研究,更加深了对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控制癌症三个“1/3”战略方针的体会。我们在山东胃癌高发区临朐县从事现场防治研究时,发现距该县仅200里盛产大蒜的苍山县胃癌的发病率甚低,两县相差竟达8倍,如能证实多食大蒜确有预防胃癌发生的作用,岂非又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至此,深感我们祖先“上工治未病”的英明、伟大。其实广义而言,举凡手术并发症的预防等,均应属此范畴。这些不但不是与已无关的他人之事,而且是应贯彻于自己从医生涯中的又一必须遵循的准则。

    有鉴于上述认识,但深感“独木难成林”,且“治未病”有异于“治已病”,是一项专业性的群众工作,是必须提高认识及改变观念才能开展的全民性工作。于是,我便视健康教育为己任,积极参与各种媒体的科普宣教,其后又发现航空班机上是写科普文章的绝佳场合,既安静又无干扰。因此,不时因有感而发,利用外出公干之际,于旅途写些短文。后又感癌症的演变常有一较漫长的癌前阶段,往往长达10余年,但看到人们现今已熟知积极治疗高血压或高血脂症,以预防冠心病及脑卒中,而颇少为了预防癌症而来医院就治某一慢性疾患,深感到有必要对癌症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介绍,于是又组织撰写了百余万字的癌症科普系列图书,以期对癌症的预防有所助益。

    徐光炜教授简介:1956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后分配至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学外科从事医疗及临床教学工作。现为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北京肿瘤医院、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名誉院(所)长,并担任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主任委员、WHO胃癌协作中心委员、亚太地区肿瘤协会常务理事、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国际事务部委员等职。 (徐光炜)
-----------上工治未病----健康报
 
上工守神 下工守形

    《内经》里将医生划分为两个等级,即“上工”与“下工”。“上工”指的是非常高明的医生;“下工”呢?当然就是非常普通,非常一般的医生了。“上工”、“下工”怎样从更内在的因素去加工区别呢?《灵枢》在这方面给出了一个很具体的指标,就是“上工守神,下工守形”。神是什么?神是无形的东西,能够从这样一个层面去理解疾病,治疗疾病,那就有可能成为“上工”。反之,如果守持已经成形的东西,并从这个层面去理解疾病,治疗疾病,那只能是一个“下工”。所以,《素问·四气调冲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守神就是治未病,未病就是尚未成形的病,在未成形的时候你拿掉它,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吗!等成形了,甚至等它牢不可破了,你再想拿掉它,那就不容易了,那就会吃力不讨好。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从未病到已病,从未成形到已成形。按照现代医学的说法,就是任何一个器质性的病变都是从非器质性的阶段发展而来。在非器质性的阶段治疗是比较容易的,而一旦进入器质性的阶段,治疗就困难多了。因此,为医者不但要善于治病更要善于识病。疾病在未病的阶段,在未成形的阶段,你能否发现它,截获它,使它消于无形。像扁望齐侯之色一样,病还在皮肤就发现了,在皮肤就进行治疗,应该不费吹灰之力。而张仲景为侍中大夫王仲宜诊病,提前20年作出诊断,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措施。这就是见微知著的功夫,这就是防微杜渐的功夫。等到晚期癌症了你才发现它,又有多少意义呢?

    目前现代医学的诊断技术从总体上来说还是处于诊断已病的阶段,就是说这个诊断技术再先进,也只是诊断出那些已成形的病,对于未病,对于尚未成形的病,现代的诊断还无能为力。但是,到了基因诊断,检查婴儿甚至胎儿的基因,就能发现将来的疾病,到了这个阶段,就应该是知未病了。我经常打一个比方,比如一个心梗的病人,心梗发生了,你会往哪个医院送呢?是往中医院送,还是往西医院送?我看100个人会有100个人要往西医院送,也许就是张仲景再世,他也会建议你送医科大附院,而不送中医学院附院。凭着这个,搞西医的人个个挺胸抬头,搞中医的人个个垂头丧气,以为中医确实糟糕,自己入错了行。如果这样比较,那中医确实不怎么样,要甘拜下风。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我治的这个病人,我治的这个冠心病,根本就不发生心梗,乃至根本就不发生冠心病,我是使它不发生,你是发生了以后去救治,这两个如何比较呢?对社会,对国家,对家庭,对患者个人,哪一个更有利?我想100个人里,也会有100个人是赞成我的。如果我们从这样一个角度去比较,也许我们就会有信心。中医讲究治未病,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的开首就指出“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我们这门医学的出发点,它的宗旨是治未病,是未渴而穿井,未斗而铸锥。

    辨证求因 审因论治

    我给本科的同学上课,下课休息的时候,就有同学问我:我们家乡有一个朋友得甲状腺肿,老师您看开个什么方?另外一个同学接着问我:老师,我最近经常失眠,您看开个什么方?中医与西医在很多原则问题上应该说是接近的,甲状腺肿只是一个体征或症状,西医治疗一个甲状腺肿,不会马上想到割掉它,或者马上用什么消肿的药物,而要通过一些手段或方法得到一个病因诊断。是什么原因导致甲状腺肿?是缺碘呢?还是甲状腺机能亢进?还是单纯性甲状腺肿瘤或者是癌肿?这些都必须做相关的检查才能确定。等到这个病因的判断明确之后,才能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有人说西医光治标,这个说法我不同意,病因治疗就是治本,只是这个“本”的层次不同而已。上面的同学告诉我一个甲状腺肿就要我开方,这就等于省略了许多的过程。中医与西医在这个总体原则上也是一样,我们说甲状腺肿或者失眠,它只是一个“证”,而中医的特色是辨证论治,通过这个“证”来辨别疾病的“因”,然后根据“因”来进行治疗。这也叫做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你现在只说一个甲状腺肿、一个失眠,辨证论治的过程没有,诊断的过程没有,怎么开方?这就是“对病欲愈,执方欲加”。很多人搞一辈子中医都是这样。听到甲亢,就开一个甲亢的方,病人又说胃痛,加两味治胃痛的,又说腰痛,再加两味对付腰痛的,现在的很多中医就是这样看病。有些同学对我说,现在在医院里已经看不到中医了,心肌梗死就是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已经形成套路了。当然有的病人可能会适合于益气养阴,但这个思路不对呀。心梗是西医的病名,由冠脉阻塞所致。中医怎么认识它呢?中医不一定说它是心梗,你要“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怎么就只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呢?这个与“对病欲愈,执方欲加”有什么区别?这可是“下工”之所为啊。

    临证察机 使药要和

    “上工”层次就是“临证察机,使药要和”。这个“机”就是病机。临证的时候,首先要察明病机,然后再根据这个病机来处方,使方药与病机相契合,这样一个看病的路子就是“上工”的路子。“临证察机,使药要和者,似迂而反捷”,这样的方法迂不迂呀?确实好像有点迂。病人来了,还要察什么机。心梗的病人一来我就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的协定方,这个很快呀,还察什么机。

    有一个女学生,咽喉肿痛三天两头要去打青霉素。人家油炸东西,她从那儿经过,咽喉就要肿痛,就要化脓,更别说吃了。咽喉肿痛只是一个症状,不是诊断,没有理由就去用山豆根,就去用桔梗。你要获得一个诊断,你的治疗是对诊断负责,而不是对病人说的某个症状负责。炎症好像两个火,如果真的有火,那就应该清,用玄麦甘桔肯定好。火的表现是很明确的,你打开火看一看,明明显显的,看得见是红的,摸起来烫手。人身的火证也是这样,它有它的指征。而我看的这位学生,脸色青青的,唇淡,舌也淡,手冰冷,脉沉细。哪有一点火热的征象?根据舌脉,根据四诊的材料,这个人根本不可能有火。可是你看看前面医生开的,全是牛黄解毒、玄麦甘桔,都在清热利咽。看过这个病人,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没有疗效。这个病人我始终都在用扶阳的方法,开始用归芪建中汤,后来用附子理中汤。现在,不但咽喉不肿痛,能吃油炸食品,体质也得到了全面的改善。

    “临证察机”这个路子看起来迂回了,走了弯路,可是最后的结果却快捷得多,这正是“贤者之所得,愚者之所失也”。直接清热利咽,或者查查药典,看哪味药治咽痛,哪味药有抗菌消炎作用,看起来似乎直接一些,快一些,可实际呢?她按照这个路子治了几年都没有治好,从中学一直到大学还在吊针,还在吃牛黄解毒。而在我这里仅仅服药一个月,什么都解决了,至少基本解决了,哪一个更快呢?所以,要“临证察机”。今后对每一个病人都要临证察机,开始察不对没关系,但一定要履行这个手续,一定要朝着这个方向走。开始的准确性比较小,也许只有百分之十,但慢慢地就会增加到百分之二十、三十,到了八十、九十,十愈八九了,我们就成了“上工”。

    ○广西中医学院教授刘力红
-----------治未病应认清三个理念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预防学,包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等内容。善于治未病的医生称为“上工”,而仅能治已病的医生称为“中工”或“粗工”。治未病学的基本理念是:天人相应观、形神合一观和动态平衡观。

    天人相应观

    “天人相应”,即顺应四时、顺应昼夜、顺应日月变化的观点。四时阴阳的变化,乃自然界万物发生、成长、壮大、衰老、死亡的根本因素。违背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就会出现异常灾害,人类就会发生疾病;只有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使自身的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工作时序与四时阴阳的规律相适应,才能达到健康长寿,即“得道”。

    人与天地息息相通,天有日月,人有阴阳;天有春夏长夏秋冬更替,地有木火土金水五行制化,人有肝心脾肺肾五脏生克。如此紧密的相应,就确定了人体内环境必须与自然界的外环境相一致,即春养肝以应春之生,夏养心以应夏之长,长夏养脾以应长夏之化,秋养肺以应秋之收,冬养肾以应冬之藏;一年四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适应天地之气的更替。《素问》指出,一天之内阴阳的变化也有一定规律,即早晨甲气初生,日中阳气至盛,日西阳气渐衰,夜半阴尽阳生。疾病也会随着这种变化呈现出“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特点,依据自然界的变化,制订相应的预防措施,宣传普及这方面的科普知识,使人们懂得“防患于未然”的可行性及科学性,就能使机体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

    形神合一观

    治未病还应遵循形与神的和合,形者神所依,神者形所根,调神与养形是统一的。《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只有“形与神俱”,才能“尽终其大年,度百岁乃去”。所谓养形,主要是指脏腑、精血、肢体、五官九窍等有形机体的摄养。形体是产生神的恨本,只有健康的形体,才会焕发出充沛的精神。《素问·上古天真论》强调,只有“形体不敝”,才能“精神不散”。所谓养神,乃指凋摄精神,理顺心理。神伤则形伤,神亡则形亡,此即“失神者亡,得神者生”。在养神方面,中医学更强调心神的作用,要求做到少思寡欲,恬惔虚无,故有“心神乃形之大主”之说。若单纯的强调养形(即形体的活动),而忽略养神(即心理的调节),心怀邪念,志向不明,即使健康的形体也会步入早衰状态;而片面的强调养神而不重视养形,劳心过度,思虑不已,则精神也会因无强健的体魄显得疲惫不堪。

    中医学形神共养的观点,与现代医学关于健康概念是一致的。健康不仅是指强壮的体魄,还包括饱满的精神状态。精是构成形体的物质基础,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均赖精所化生的“气”而发挥能动作用,故常精气并称;精气充足则能养“神”,而“神”则能统帅精气的生成和敷布,使形体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动态平衡观

    治未病的直接效应应当是机体达到动态平衡,即阴阳平衡、气血平衡和脏腑功能的相对平衡,以适应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生活和工作的需要。阴阳平衡是机体健康长寿的前提,滋阴以和阳、扶阳以和阴则是维持阴阳平衡的两大原则。“上工”的养生理念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但在疾病因素干扰情况下,祛邪也是维持阴阳平衡的积极措施,而医生的职责则是“救其萌芽”,正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所说,“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与血相互依存,气可生血、行血;血可化气、裹气,二者如影随形,同行同止。若气血失去平衡,就会出现气血不生、不化、不行的病理变化,从而引起脏腑、经络功能失调而发病。因此,调理气血,使之达到不偏不依的平衡状态,亦是养生保健的重要课题,《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平正,长有天命。”

    中医学认为,人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脏腑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协调,互相影响,保持着动态的平衡状态。若某脏有病,就会影响到其它脏器及其相关联的五官、九窍。《金匮要略》云:“上工治未病……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里包涵有“已病早治”和“既病防变”的早期治疗思想。而“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治未病”必须明确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有了这样的理念,才能提出必要的预防措施,截断疾病的转播途径。(毛德西 河南省中医院)
-----------中医如何“治未病”



    《淮南子》中有句名言:“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市中医院内科主任中医师董子强介绍说,中医“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这里的“治”并不是单纯的医治,还有管理、整理、治理、研究等内容。

    平素养生,防病于先。“治未病”首先应着眼于平素的养护与调摄,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生,也就是《黄帝内经》中所强调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平时注意保养身体培育正气,提高抗病能力,防止病邪侵袭。

    防微杜渐,欲病救萌。《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工救其萌芽”,就是说疾病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积极治疗,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发生。如中风之类的病症,多数有先兆症状:头晕、肢体麻木、一过性眼黑、一过性肢体无力等,如能及时发现,采取果断措施就能避免发病。

    已病早治,防其转变。在疾病发生初期就及时采取措施,积极治疗,防止疾病发生转变与发展也是“治未病”的内容。这点在中医治病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讲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就是强调疾病的早期治疗,截断疾病的发展途径,防止进一步发展,这些理论至今仍然有效地指导着肝病、糖尿病、中风等疾病的临床治疗。

    瘥后防复,调养为先。中医认为疾病初愈人体阴阳平衡还没有完全回复,此时要注意调养、康复。如在情志、起居、饮食、运动、中药等多方面进行调养,否则不但可使疾病重发,还可能危及生命。所以病后要重视护理、调养、治疗,这也是中医“治未病”的内容。

    董子强说,“治未病”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寓防于治,是治养结合。中医讲究养生保健,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中医的非药物疗法如针灸、按摩、贴敷等具有养生保健及治疗的独特优势,中医又擅长治疗慢性病、老年病、疑难病,与西医相比,中医有着简、便、廉、验的独特优势,所以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和方法对百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牛瑛瑛周云霞)
-----------典故“上工治未病”


    现在的病为何那么难治,也那么难以预防?现在的医学理论,尤其免疫学的理论不是很发达吗?不但理论发达,而且仪器也非常精良,CT、MRI、X光、超音波检查仪……都可以透视人体了,可中西医师却都觉得现在的病不好治疗,更难以讲求早期预防了,原因在哪呢?

  传统中医经典书籍《黄帝内经》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是说好的医生治病,是能够在病情还没有发展到某种状况时,他就已经能掌握病情,配合早期治疗,或刚要发生于萌芽之时就歼灭于无形,预防病情的发作。如果等疾病已经形成才去治疗,就像渴了才去打井,战争起来后才想到去打造兵器,不是太晚了吗?这就是「上工治未病」的概念。

  古籍《史记.扁鹊仓公传》记载了一个很著名的例子:

  大医家扁鹊路过齐国,齐桓侯以礼节接待他。扁鹊对齐桓侯说:“您有病在肌表,不治就会加重”。齐桓侯说:“我没病”。扁鹊走后,齐桓侯对左右人说:“扁鹊这个人就是徒有虚名,把没病的人说成有病来骗取功名”。过了五天,扁鹊再次拜见齐桓侯,说:“您有病在血脉,不治恐怕要深入”。齐桓侯很不高兴地说:“我没病”。又过了五天,扁鹊见到齐桓侯说:“您有病在肠胃,不治恐怕要加重难治了”。齐桓侯非常不高兴,干脆不理扁鹊。……又过了五日,扁鹊远远望见齐桓侯转身就跑。齐桓侯感到很奇怪,忙派人问扁鹊原因。扁鹊说:“君王疾病在肌表时,用汤熨可以治疗;在血脉时,用针灸砭石的力量可以治疗;在肠胃,可以配合酒剂治疗;现在疾病已经深入骨髓,就是神仙也没有办法了”。又过了五天,齐桓侯果然发病了,连忙派人去找扁鹊,此时扁鹊已经逃走了,齐桓侯最终落得无法医治,死掉了。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