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素问识 5 阴阳应象大论 上课笔记
    

素问识教程:5 阴阳应象大论

丹波元珍卷一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吴云:天地之阴阳。一人身之血气。应象者。应乎天地。而配乎阴阳五行也。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淮南子云。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纲纪  诗大雅。纲纪四方。传。张之为纲。理之为纪。疏。纲者网之大绳。纪者…

丹波元珍


卷一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吴云:天地之阴阳。一人身之血气。应象者。应乎天地。而配乎阴阳五行也。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淮南子云。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

纲纪 诗大雅。纲纪四方。传。张之为纲。理之为纪。疏。纲者网之大绳。纪者别理丝数。

变化之父母 月令正义云。先有旧形。渐渐改者。谓之变。虽有旧形。忽改者。谓之化。又天地阴www.med126.com/wsj/阳营运则为化。春生冬落则为变。又自少而壮。自壮而老。则为变。自有而无。自无而有。为化。书泰誓曰。

天地万物父母。

神明之府也 淮南泰族训云。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之谓神明。

治病必求于本 志云:本者。本于阴阳也。人之脏腑气血表里上下。皆本乎阴阳。而外yin之风寒暑湿。四时五行。亦总属阴阳之二气。致于治病之气味。用针之左右。诊别色脉。引越高下。皆不出乎阴阳之理。故曰治病必求其本。简按此句。诸家并衍王义。而志聪注。最为明备。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高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 高云:阴阳者。万物之纲纪。故阴静阳躁。静而有常则为纲。躁而散殊则为纪。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高云:阴阳者。生杀之本始。故阳生而阴长。阳杀而阴藏。简按王注神农曰。与天元纪大论文同。此二句。诸家殊义。如李氏则举三说。然新校正说。最为确当。

阳化气阴成形 高云:阴阳者。变化之父母。故阳化气。阴成形。言阳化而为气。阴变而为形。李云:阳无形。故化气。阴有质。故成形。马云:阳化万物之气。而吾人之气。由阳化之。阴成万物之形。而吾人之形。由阴成之。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李云:冬寒之极。将生春夏之热。冬至以后。自复而之干也。夏热之极。将生秋冬之寒。夏至以后。自 而之坤也。马云:吾人有寒。寒极则生而为热。如今伤寒而反为热证者。此其一端也。吾人有热。热极则生而为寒。如今内热已极。而反生寒栗者。此其一端也。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马云:热气主阳。阳主上升而不凝。故清气生焉。清气生阳。宜在上。今反在下,则生飧泄。盖有降而无升也。简按圣济总录云。内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又曰:久风为飧泄。夫脾胃。土也。其气冲和。以化为事。今清浊相干。风邪之气久而干。故冲气不能化。而食物完出。夕食谓之飧。以食之难化者。尤在于夕食。故不化泄出也。谓之飧泄。此俗所谓水谷利也。今考说文云。飧。 也。从夕甫声。是与飧字自异。总录夕食之说。未见所出。详义已见于前。

浊气在上则主 胀 马云:浊气主阴。宜在下。今反在上。则生 胀。盖有升而无降也。张云: 胀。胸膈满也。简按圣济总录云。内经曰:浊气在上。则生 胀。夫清阳为天。浊阴为地。二者不可相干。今浊气在上。为阴气干扰。而清阳之气。郁而不散。所以 塞而胀满常若饱也。广韵。 。昌真切。肉胀起也。

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吴云:反作。倒置也。逆从。不顺也。张云:作。为也。志云:此吾人之阴阳反作气之逆从而为病也。此论阴阳体位。各有上下。马云:按自阳化气以下。即当着人身说者。观下清气浊气之为在下在上生病。口气紧顶。则阳化气四句。不得泛说。简按千金肾脏门云。阴阳翻作。阳气内伏。阴气外升。知是反翻通。

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高云:地气上为云。而曰云出天气。自上而下。然后自下而上也。天气下为雨。而曰雨出地气。从下而上。然后从上而下也。阴阳上下。既神且明。简案性理大全。朱子云。雨如饭甑有盖。其气蒸郁。而汗下淋漓。则为雨。

清阳出上窍 马云:如涕唾气液之类。

浊阴出下窍 马云:如污秽溺之类。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志云:清阳之气。通会于腠理。而阴浊之精血。走于五脏。五脏主藏精者也。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志云:四肢为诸阳之本。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此言饮食所生之清阳。充实于四肢。而混浊者归于六腑也。饮食之有形为浊。饮食之精气为清。简按以上三段。对言清阳浊阴。而其义各殊。王注不太明。

阳为气阴为味 张云:气无形而升。故为阳。味有质而降。故为阴。此以药食气味言也。

味归形形归气 张云:归。依投也。(出诗曹风毛传。)五味生精血以成形。故味归于形。形之存亡。由气之聚散。故形归于气。志云:阴为味。阴成形。地食人以五味。以养此形。故味归形。阳化气。诸阳之气。通会于皮肤肌腠之间。以生此形。故形归气。

气归精精归化 张云:气者。真气也。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人身精血。由气而化。故气归于精。精者。坎水也。天一生水。为五行之最先。故物之初生。其形皆水。由精以化气。由气以化神。是水为万物之原。故精归于化。简按家语云。男子十六。精化小通。(通雅。小通。言人道也。)并为化生之义。又按上文云。阳为气。阴为味。吴云:臊焦香腥腐为气。酸苦甘辛咸为味。此固然矣。故形归气。气归精。精食气。气生形。气伤精之气字。似与五味对言。而为五气之气。然至下文精化为气。气伤于味而穷矣。故姑从张氏之义。

精食气形食味 张云:食。如子食母乳之义。气归精。故精食气。味归形。故形食味。马云:所谓气归精者。以精能食万物之气也。精赖气而生。犹云食此气耳。(主物之气言。)所谓味归形者。以形能食万物之味也。形赖味而滋。犹云食此味耳。

化生精气生形 马云:所谓精归化者。以化生此精也。化为精之母。故精归于化耳。所谓形归气者。以气生此形也。气为形之父。故形归于气耳。(指人身之气言。)简按以上四句。乃解前文四句之义。故马氏下所谓字而释之。

精化为气 张云:谓元气由精而化也。上文既云气归精。是气生精也。而此又曰:精化气。是精生气也。二者似乎相反。而不知此正精气互根之妙。以应上文天地云雨之义也。李云:气本归精。气为精母也。此云精化为气者。精亦能生气也。如不好色者。气因以旺也。

气伤于味 张云:上文曰味伤形。则未有形伤而气不伤者。如云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之类。

是皆味伤气也。马云:凡物之味。既能伤人之形。独不能伤人之气乎。左传。晋屠蒯曰。味以行气。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马云:气味太浓者。火之壮也。用壮火之品。则吾人之气。不能当之。而反衰矣。(如用乌附之类。而吾人之气。不能胜之。故发热。)气味之温者。火之少也。用少火之品。则吾人之气。渐尔生旺而益壮矣。(如用参 之类。而气血渐旺者。是也。)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马云:何以壮火之气衰也。正以壮火能食吾人之气。故壮火之气自衰耳。何以少火之气壮也。正以吾人之气。能食少火。故少火之气渐壮耳。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马云:惟壮火为能食人之气。此壮火所以能散吾人之气也。食则必散。散则必衰。故曰壮火之气衰。惟吾人之气。为能食少火之气。此少火所以能生吾人之气也。食则必生。生则必壮。故曰少火之气壮。按此节。分明论万物有阴阳气味。而吾人用之。有为泄为通。为发泄为发热。及衰壮生散之义。王注不明。与前后阴阳气味俱无着。非本篇之大旨也。简按壮火少火。承上文发热以喻之。气薄喻少火。浓喻壮火。马注为稳贴。汪氏则訾马注云:是桂附永无用之期也。盖概论已。再按张氏辈。漫然以火为阳气。其义虽似精微。与前后文。不相承接。故不可从矣。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张云:此下言阴阳偏胜之为病也。阴阳不和。则有胜有亏。故皆能为病。简按马以此以下。接前文。为气味大过生病之义。志同。并不可凭。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张云:此即上文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之义。盖阴阳之气。水极则似火。火极则似水。阳盛则隔阴。阴盛则隔阳。故有真寒假热真热假寒之辨。此而错认。则死生反掌。重。平声。

寒伤形热伤气 张云:寒为阴。形亦属阴。寒则形消。故伤形。热为阳。气亦属阳。热则气散。故伤气。

气伤痛形伤肿 吴云:气无形病故痛。血有形病故肿。

风胜则动 马云:振掉摇动之类。

寒胜则浮 吴云:寒胜则阳气不运。故坚痞腹满。而为虚浮。

湿胜则濡泻 集韵。濡。儒遇切。音孺。沾湿也。奇效良方云。泄泻。人为一证耳。岂知泄。泄漏之义www.med126.com/sanji/。时时溏泄。或作或愈。泻者。一时水去如注泄。赤水玄珠云。粪出少。而势缓者。为泄。漏泄之谓也。粪大出。而势直下不阻者。为泻。倾泻之谓也。简明医要云。濡泻。粪或若水。考王注。即水谷利。与飧泄无别。

寒暑燥湿风 此五气配四时中央也。左传六气。阴阳风雨晦明。乃别是一家之言。内经无六气之说。而运气家。五气之外加火。配乎三阴三阳。以为六气。夫火者五行之一。岂有其理乎。

化五气 高云:心气主喜。肝气主怒。脾气主悲。肺气主忧。肾气主恐。以生喜怒悲忧恐。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张云:喜怒伤内。故伤气。寒暑伤外。故伤形。举喜怒言。则悲忧恐同矣。举寒暑言。则燥湿风同矣。简按寿夭刚柔云。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庄子在宥云。人大喜耶毗于阳。大怒耶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楼英云。此上二节。经旨似有相矛盾。既曰寒暑伤形。又曰寒伤形。热伤气者。何也?盖言虽不一。而理则有归。夫喜怒之伤人。从内出。而先发于气。故曰喜怒伤气也。寒暑之伤人。从外入。而先着于形。故曰寒暑伤形也。分而言之。则怒之气从下上。而先发于阴。故曰暴怒伤阴。喜之气从上下。而先发于阳。故曰暴喜伤阳。寒则人气内藏。则寒之伤人。先着于形。故曰寒伤形。暑则人气外溢。则暑之伤人。先着于气。故曰热伤气也。

满脉去形 张云:言寒暑喜怒之气。暴逆于上。则阳独实。故满脉。阳亢则阴离。故去形。此孤阳之象也。脉经曰:诸浮脉无根者死。有表无里者死。其斯之谓。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张云:重者。重叠之义。谓当阴时而复感寒。阳时而复感热。或以天之热气。伤人阳分。天之寒气。伤人阴分。皆谓之重。盖阴阳之道。同气相求。故阳伤于阳。阴伤于阴。然而重阳必变为阴证。重阴必变为阳证。如以热水沐浴身反凉。凉水沐浴身反热。因小可以喻大。下文八句。即其征验。此与上文重寒则热。寒极生热。义相上下。所当互求。

故曰 王子芳云。引生气通天论之文。以证明之也。

春必病温 宋本。作温病。简按论疾诊尺云。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生瘅热云云。正与此节同义。○张云:按此四节。春夏以木火伤人。而病反寒。秋冬以寒湿伤人而反热。是即上文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之义。

秋伤于湿 汪昂云。喻嘉言改作秋伤于燥。多事。

端络 张云:端。正也。络。联络之义。高云:端。直。络。横也。

论理人形 (至) 皆有表里 马云:人有形体。则论理之。(如骨度脉度等篇。)人有脏腑。则列别之。(如灵枢经水肠胃海论等篇。)人有经脉。则端络之。(如经脉等篇。)脉有六合。则通会之。(如经别等篇。)气穴所发。各有其处。且有其名。(如气穴论。)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如气穴气府骨空等篇。)

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如皮部论等篇。)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如本篇下节所云。)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如血气形志。有太阴与阳明为表里之谓。)志云:分部者。皮之分部也。皮部中之浮络。分三阴三阳。有顺有逆。各有条理也。

肝生筋 五行大义云。元命苞曰。筋有枝条。象于木也。

其在天为玄 易文言。天玄而地黄。据下文例。在天以下二十三字。系于衍文。且与肝脏不相干。宜删之。

在色为苍 苍。草色也。王谓薄青色。可疑。

在声为呼 志云:在志为怒。故发声为叫呼。简案王云。亦谓之啸。盖啸。蹙口而出声也。唐孙广有啸旨之书。恐与叫呼不同。

在变动为握 张云:握。同搐搦。筋之病。志云:变动。脏气变动于经俞也。握者。拘急之象。筋之证也。

在志为怒 志云:肝者。将军之官。故其志在怒。

悲胜怒 下文属忧于肺。据文例。此悲当作忧。新校正之说未允当。

心生血 志云:血乃中焦之汁。奉心神而化赤。故血者神气也。

心主舌 五行大义云。火于五行不常见也。须之则有。不用则隐。如舌在口内。开口即见。闭口则藏。

在体为脉 说文。脉。血理分 行体中者。从●从血。 。脉或从肉。 。籀文。玉篇。脉。莫革切。血理也。一曰筋脉。脉。同上。五行大义云。脉。是血之沟渠。通流水气。

在变动为忧 张云:心藏神。神有余则笑。不足故忧。志云:心独无俞。故变动在志。心气并于肺则忧。

在窍为舌 吴云:舌惟有窍。故辨百味。简按此说奇。当从王义。

热伤气 苦伤气 二气字。依太素作脉。义极稳。

脾生肉 五行大义云。肉是身上之土地。

在声为歌 志云:脾志思。思而得之。则发声为歌。

在变动为哕 张云:哕。于决切。呃逆也。马云:灵枢口问篇。帝有问哕问噫之异。王注以哕为噫者非。宣明五气篇志注。哕。呃逆也。哕哕。车銮声。言呃声之有伦序。故曰哕。简按说文。哕。气牾也。杨上善解为气忤。盖同义。(气忤。坊本作气折。宋本作忤。是。)

西方生燥 志云:西方主秋金之令。故其气生燥。

肺生皮毛 管子云。肺生革。

在声为哭 虞庶注难经云。肺属金。金。商也。商。伤也。主于秋。秋。愁也。故在志则悲哭。此之谓也。(秋者。愁也。出尚书大传。)

热伤皮毛寒胜热 据太素。热作燥。寒作热。热作燥。为是。

在声为呻 张云:气郁则呻吟。肾之声也。志云:呻者。伸也。肾气在下。故声欲太息。而伸出之。

寒伤血燥胜寒 据太素。血作骨。燥作湿。为是。张云:若以五行正序。当云湿胜寒。但寒湿同类。不能相胜。故曰燥胜寒也。诸所不同如此。盖因其切要者为言也。此说却难凭。

咸伤血 据太素。血作骨。为是。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志云:在天地六合。东南为左。西北为右。阴阳二气。于上下四旁。昼夜环转,而人之阴阳。亦同天地之气。昼夜循环。故左右为阴阳之道路。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马云:王注释天元纪大论云。征。信也。验也。兆。先也。言水火之寒热彰信。阴阳之先兆也。吴云:阴阳不可见。水火则其有征而兆见者也。

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能始二字难解。高云:易曰。坤以简能。干知大始。(出于系辞。原文云。干知大始。坤作成物。干以易知。坤以简能。宋注。知。犹主也。文少异。)此之谓也。今姑从之。

腠理闭 高。闭。作开。简按若作开。则至下文汗不出而穷矣。

马云:喘息粗气。不得其平。故身为之 仰。 。俯也。张云:喘粗不得卧。故为 仰。( 。俯同。音仆。又音免。)

烦冤 马云:冤。音婉。张云:冤。郁而乱也。高云:屈抑也。简按楚辞。蹇蹇之烦冤。王逸注。冤。屈也。

能冬不能夏 马云:能。音耐。礼记礼运。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其耐作能盖古以能耐通用。灵阴阳二十五人篇。亦有能作耐。简按家语。食水者善游能寒。汉晁错传。能暑能寒。

身寒汗出 张云:阳衰则表不固。故汗出。脉要精微论亦曰。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

身常清 集韵。清。与清同。寒也。

更胜之变 张云:更胜。迭为胜负也。即阴胜阳病。阳胜阴病之义。

病之形能也 吴云:病之见证。谓之病形。能冬能夏。谓之病能。马云:帝以法阴阳为问。而伯以阴阳偏胜为病者言之。正以见阴阳不可不法也。简按吴说误。能与态同。详见病能论。

七损八益 王注欠详。诸家亦无确说。本邦前辈所解。殆似得经旨。因备录于下。曰。天真论云。

女子五七。阳明脉衰。六七三阳脉衰于上。七七任脉衰。此女子有三损也。丈夫五八肾气衰。六八阴气衰于上。

七八肝气衰。八八肾气衰齿落。此丈夫有四损也。三四合为七损矣。女子七岁肾气盛。二七天癸至。三七肾气平均。四七筋骨坚。此女子有四益也。丈夫八岁肾气实。二八肾气盛。三八肾气平均。四八筋骨隆盛。此丈夫有四益也。四四合为八益矣。

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吴云:知七损八益盛衰之期。而行持满之道。则阴寒阳热。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次也。下文遂言早衰之节。简按王注。用。谓房色。义难晓。

年四十 吴云:此言早衰之节也。志云:男子以八为期。故四十而居半。简按五八肾气始衰。乃二八八八之中。故谓半也。

阴痿 吴云:痿。与萎同。草木衰而萎也。阴痿。阴事弱也。简按巢源。作阴萎。汉书胶西于王端传。阴痿。一近妇人病数月。师古注。痿。音萎。

气大衰 千金。作气力大衰。

故同出而名异耳 吴云:同得天地之气以成形。谓之同出。有长生不寿之殊。谓之名异。简按千金。无故字。老子第一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 高云:察同者。于同年未衰之日。而省察之。智者之事也。察异者。于强老各异之日。而省察之。愚者之事也。

身体轻强 王弘义云。上文曰。体重。耳目不聪明。此节曰。耳目聪明。身体强健。又见其阴阳互相资益之妙。

恬 之能 千金。能。作味。

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 千金。作纵欲快志得于虚无之守。张云:从欲。如孔子之从心所欲也。快志。如庄子之乐全得志也。虚无之守。守无为之道也。

天不足西北 淮南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西。故水潦尘埃归焉。河图括地象云。西北为天门。东南为地户。注。天不足西北。是天门。地不满东南。是地户。

天有精地有形 马云:在上为天。其气至精。在下为地。其体成形。简按春秋繁露。气之清者为精。庄子。形本生于精。

天有八纪 高云:春夏秋冬。二分二至。八节之大纪也。

地有五里 高云:五里。东南西北中。五方之道里也。马云:里。当从理。简按里理。盖古通用。不必改。

上配天以养头 灵邪客篇。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中傍人事 志云:节五味。适五志。以养五脏之大和。

天气通于肺 张云:天气。清气也。谓呼吸之气。清气通于五脏。由喉而先入肺。太阴阳明论曰。喉主天气。

地气通于嗌 甲乙。嗌。作咽。张云:地气。浊气也。

谓饮食之气。浊气通于六腑。由嗌而先入胃。嗌。咽也。太阴阳明论曰。咽主地气。其义皆同。嗌。音益。

谷气通于脾 甲乙。千金。及五行大义。谷作 。简按王注。谷空虚。诸家亦为山谷之气。盖地气既为水谷之气。若以谷为 。则义相重。故从原文。然其说率属牵强。宜从甲乙等。而为水谷之气。 谷。古通用。汉王莽传。 风迅疾。注。即谷风也。

为水注之气 张云:言水气之注也。如目之泪。鼻之涕。口之津。二阴之尿秽。皆是也。虽耳若无水。而耳中津气。湿而成垢。是即水气所致。气至水必至。水至气必至。故言水注之气。简按外台引删蘩论。作水注之于气。又五行大义引本经。作九窍为水。法天之纪。用地之理。则灾祸去矣。今由此则注乃法之讹。气乃纪之误。而之上有天字。文义似顺承矣。然法天之纪。用地之理。则灾祸去矣三句。与下文故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祸至矣三句。虽语意相反。然却是重复。萧氏引他书文。极为精核。不知是古文果如此否。张氏以倒字法释之。颇觉允当。姑从之。

暴气象雷 赵府本。熊本。气。作风。马云:一本作暴风。于雷字不通。宜从气字。张云:天有雷霆。火郁之发也。人有刚暴。怒气之逆也。故语曰。雷霆之怒。

水谷之寒热 吴云:五味贵于中和。寒则阴胜。热则阳胜。阳胜生热。阴胜生寒。皆能害乎肠胃也。简按王说执拘。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志云:阴阳气血。外内左右。交相贯通。故善用针者。从阴而引阳分之邪。从阳而引阴分之气。简按义见灵枢终始禁服四时气篇。及六十七难。

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张云:缪刺之法也。

以我知彼 志云:以我之神。得彼之情。

见微则过 宋本。则。作得。高云:过。失也。病始于微萌。而得其过失之所在。简按张云:则。度也。盖读为测者非。○徐云。从阴引阳二句。言在上者治下。在下者治上。以我知彼。欲体察也。以表知里。达内外也。过与不及。总结上文。观夫阴阳左右表里之过与不及也。善用针者。不待病形已具。方知过与不及。若微见征兆。便知其过。其明如此。用针岂有危殆哉。

善诊者 马云:诊。视验也。诊之为义。所该者广。凡望闻问切等法。皆可以言诊也。简按孔平仲杂说云。诊不止脉也。视物可以为诊。后汉王乔传。诏尚方诊视。是也。

审清浊而知部分 吴云:色清而明。病在阳分。色浊而暗。病在阴分。又面部之中有五部。以五行之色推之。

视喘息听音声 张。志。引金匮要略。详解之。当参考。

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 甲乙。规上。有视字。主。作生。

按尺寸观浮沉滑涩 谓按尺肤而观滑涩。按寸口而观浮沉也。尺。非寸关尺之尺。古义为然。

以治无过 甲乙。治下。有则字。为五字一句。是也。

因其轻而扬之 徐云。因。从其所因也。因其邪气轻浮于表。而用气轻薄之剂。而发扬之。如伤寒一二日用葛根之类。是也。

因其重而减之 张云:重者实于内。故宜减之。减者。泻也。

因其衰而彰之 张云:衰者。气血虚。故宜彰之。彰者。补之益之。而使气血复彰也。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张云:此正言彰之之法。而在于药食之气味也。以形精言。则形为阳。精为阴。以气味言。则气为阳。味为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者。藏精而起亟也。故形不足者。阳之衰也。非气不足以达表而温之。精不足者。阴之衰也。非味不足实中而补之。简按诸注以形为阴。故于温之之义而支矣。张注详备。今从之。

其高者因而越之 马云:谓吐之使上越也。

竭之 张云:竭。祛除也。谓涤荡之疏利之。可以治其下之前后也。李云:承气抵当之类。徐云。如湿气胜而为濡泻等证。用五苓散之类。又如积痢在下。而为里急后重等证。用承气汤牵牛散之类。引而竭之也。

中满者泻之于内 吴云:中满。腹中满也。此不在高不在下。故不可越。亦不可竭。但当泻之于内。消其坚满。是也。李云:内字与中字照应。

渍形以为汗 吴云:谓天气寒腠理密。汗不易出。则以辛散之物。煎汤渍其形体。覆而取汗也。徐云。热邪内郁。宜于汗解。因其腠理干燥。而汗不得出者。以温水微渍形体。使之腠理滋润。以接其汗之出也。今用热汤围浴。而出汗者。是也。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张云:前言有邪者。兼经络而言。言其深也。此言在皮者。言其浅也。滑云:二汗只是一义。然渍字轻。发字重也。简按滑注。似与经旨相乖矣。

其 悍者按而收之 吴云: 悍。卒暴也。按。谓按摩也。言卒然暴痛 悍之疾。则按摩而收之。

收。谓定其 悍也。简按张以按为察。李为制伏酸收。用如芍药之义。并非。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 李云:审病之阴阳。施药之柔刚。简按柔剂刚剂。见史仓公传。此说为是。

血实宜决之 张云:决。谓泄去其血。如决水之义。

气虚直●引之 甲乙。●。作掣。吴云:●。掣同。气虚。经气虚也。经络之气有虚。必有实处。宜掣引其实者。济其虚者。刺法有此。张云:掣。挽也。气虚者。无气之渐。无气则死矣。故当挽回其气。而引之使复也。如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是皆掣引之义。简按张注虽明鬯。不如吴氏之于经旨而切矣。(字书。●。音誓。牛两角竖者名●。)
点击查看:<<素问识>>目录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