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生气通天论》9-13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9-13

中医书籍目录 更新:2013-12-12 医学论坛
最近阅版主大忙,几次说要继续学习并发案例,未果。
我先把本章最后一部分内容发上来,先学习起来。
从2楼开始,本楼虚位以待阅版主。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本节的中心思想主要有二:

一、阴阳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1 互根互存: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2 相互制衡: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3 阴阳调和: "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二、 养阴护阴

  值得注意的是,内经认为饮食五味与五脏阴精有着莫大之关系.(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食补食疗的依据),因此养阴护阴,必须注意饮食,调和五味.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

最后作为结论,提出了养生箴言:“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一点疑问:

  综观本章内容,黄帝先提出生气通天的概念,然后论述了阳气的重要性,及养护阳气的方法:“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最后岐伯说出了阴阳的关系及养阴的方法“谨和五味”。


1。黄帝说阳及阳的重要性,岐伯说阴阳的关系、阴及阴的调养,在内容的安排上是否有深意?
2。养阳的方法是虚的“清静”,“抟精神,服天气”
  养阴的方法是实的“谨和五味”
  这个对用药上有何指导意义?

[ 本帖最后由 无动于中 于 2007/8/3 13:44 编辑 www.med126.com]
-----------此篇首言气,末言味,气主外,味主内,气以通天,养阳也,味本于地,养阴也。人之生气通于天地,本于阴阳,于此见之矣。
——《素问 吴注》
-----------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内经》对人体最佳生命活动状态的高度概括。是“良医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的上工治病之法。是中医的整体治疗的精髓。通过调阴阳,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则“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生命的法则是阴阳平衡,偏阴偏阳都会使生命体呈病态,削弱生命机能。不过人的阴阳平衡 不是绝对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平衡,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具体状态。

关于阴虚阳虚,本人曾与深山老牛先生有过一段讨论,可惜未能继续下去,今天稍加修改,转贴过来,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斧正。

作者: 无动于中    时间: 2007/1/8 14:25

最近看了《理虚元鉴》一书,关于阴虚阳虚这样说:
人之病,或为阳虚,或为阴虚。阳虚之久者,阴亦虚, 终是阳虚为本;阴虚之久者,阳亦虚,终是阴虚为本。

其中对阳虚的形成原因有较详细叙述,阳虚成劳约有三种∶曰夺精,曰夺气,曰夺火。即:伤精,劳役辛勤太过,过服苦寒凉药。

而对阴虚则没有说明产生的原因,牛伯可否讲一下?(我感觉似乎还是以上三个原因,只是不同的人体质不同,会有不同的病变,不知对否)

另,阴虚初起是否一定阳亢?久而不愈,则成阴阳两虚。

作者: 深山老牛    时间: 2007/1/8 23:31

阴阳就像一架天平上的两边砝码,一边是阴,一边是阳。阴阳两虚就是两边的砝码都少,阴阳两旺就是两边的砝码都多。阴虚了,阳砝码就多,要想平衡,一是放进一些阴砝码,二是拿掉一些阳砝码,这个道理很简单啊。其他情况照此类推。

作者: 无动于中    时间: 2007/1/9 13:00

从阴阳平衡的角度看问题,的确是个很简便的方法。试着展开,错误之处请大家指正

人之一生,从生到死,应该是个什么样的阴阳演变过程呢?按照不会生病、最完美的设想来看:
         儿童:阴阳两旺,快速生长期。小儿虽为稚阳稚阴之体,但阳胜于阴,生机无限。能动能静(睡),实非常人所能比,所以有少不补益之说,不仅不能补阳,亦不能滋阴。然稚阳稚阴之体,亦经不起苦寒杀伐。故小儿治病,务需“轻拿轻放”。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儿童的多动症,只是阳胜于阴过多,阴不制阳的一种表现而已。

         青壮年:生长期,阳略胜阴,积累多于消耗,阴阳的量慢慢增加。(人的任何活动都是损耗能量的,同时人也从饮食等途径获得能量,这个能量的多少,可以理解为阴阳的指标)

     中年:阳阴基本平衡,阴阳的积累约等于消耗,阴阳总量基本不变,

       老年晚年:阴略胜阳,老人爱静不爱动。阴阳的积累少于消耗,阴阳慢慢减少,到晚年时阴阳都已经很微弱了,所以有老不攻伐之说。

     死亡:阴阳俱无。
      
      以上为理想状态,或者说是一种总的发展趋势,实际上,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内伤和外感,导致阴阳失去平衡,偏阴或偏阳,即阳虚或阴虚,从而产生各种症状。恢复平衡的方法楼上说的很明白了:泻其有余或者补其不足。只不过前者是邪道,后者是正道。
      但泻应仅限于泻邪,而不能伤正(包括阴和阳),泻邪的目的是为了扶正(被邪压制,相对虚弱的那个正),从而实现阴阳平衡。这其实也是间接的补其不足。
       如果有人真的通过泻正的手段实现平衡,那么肯定不是一个好医生。举个简单的例子吧:
         1)一个人的两条腿不一样长,如果一个医生说,把长的锯短不就可以了吗。呵呵,病人能愿意吗?这时病人肯定不干,因为他看得见。
         2)相火不位,即可引火归元,亦可苦寒直折,从表面看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但内涵绝然不同,一个是引火归元,导龙归海,一个是把迷路的龙杀掉。这种做法的差别病人就看不到了。呵呵,只好任人宰割。

       现实中,妄用苦寒,杀伐无度,大用抗生素甚至激素的做法其实就是“泻其有余”这种手法。只是这种做法有专业性和欺骗性,一般人看不出其危害,所以不得不“花钱买罪受”,被人卖了,还得帮人数钱。

  老牛所说的“气火位贵升不贵降”,其实也就是“正”贵补、忌泻的另一种表达。
 
      由于阴阳互根,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反之亦然,即:阴生阳也长,阴失阳也伤(这应是古文的一种语法结构——互文),所以阴阳的关系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正比例关系。从这一点看,不管是补阳也好,滋阴也好,都能实现阴阳俱旺的目标。但是,为了保持人的积累多于消耗、积极向上的最佳状态,必须以阳占主导,即:这个平衡不是绝对的平衡,而是阳略胜阴,否则,人体就要走下坡路了。

  就像养鱼一样,水少但多撒饲料,可以养出大鱼。不撒饲料,把水补深,补大,自然也会养出大鱼,而且,后者养出的鱼会更好。但补水不是目的,养鱼才是目的。

[ 本帖最后由 无动于中 于 2007/8/5 11:35 编辑 www.med126.com]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
一年有四季,一天有四季
人的一生也分为四季
男女媾精,生命形成之时,应于冬至,一阳生。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之时,应于立春,阳气初升
。。。。。。
人到老年,则对应于立冬之后。老气横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也。
人死之时,应于寒冬,最终完成一个轮回。
-----------问好无动于中版主,赞叹您的勤奋与好思!
就您所提出交流的
“1。黄帝说阳及阳的重要性,岐伯说阴阳的关系、阴及阴的调养,在内容的安排上是否有深意?
2。养阳的方法是虚的“清静”,“抟精神,服天气”
  养阴的方法是实的“谨和五味”
  这个对用药上有何指导意义?”
在下个人是这么看的
1.在下认为这样安排是有意义的,而且意义明显,要旨就是在于强调“阴平阳秘”的重要性。鉴于之前论述了阳,也就是“通天”的种种重要性,后面必须强调,“通天”其实是“通天地”,阴平阳秘,天人一理。这点上,吴注的确深得要旨,不愧其自命为“参黄子”;
2.阴阳是人为的划分,而不是绝对存在。实质只是一气升沉而已。“清静”不仅能养阳,实际也能养阴,而“谨和五味”事实上也能养阳。不过,就以阴阳的人为划分来看,形神兼疗、身心同治、乃至性命双修、历来都是生命科学的至精微也是至难所在。理想的生命状态,当然是上古天真论所提到的“真人”、“至人”、“圣人”类,但是实际能做到的人极少。
  在疾病状态下,该如何调理阴阳呢?根据《内经》的原则,首先当“调神”“神去者,不可治”,这个“调神”其实与“抟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层次来说,直接“移精易气”是疾病状态下, 一个医者能做的最高水平治疗。其次的水平,是日常生活中令阴阳自和;最后才是用针药救偏补虚。
    临床实际操作一般情况下,是在针药的同时,尽量改变病人不良的心态、生活及饮食习惯,然后令其保健、练功等等。具体对针药的指导,”抟精神,服天气“与”谨和五味”尚要活看。并非”抟精神、服天气”就非指练功不可(当然,能修心练功最好),“谨和五味”也并非除饮食调理外就无所指。针灸的“得气”得的是什么气?一药有气味之不同,什么时候主要用气,什么时候主要用味?。。宜联系这两句话慎思之。关于药物气味,请参看《阴阳应象大论》,这就是以经解经的读法,让《黄帝内经》自己说明自己;)
  金针之间通三元,素方当中济两仪

[ 本帖最后由 阅素灵 于 2007/8/6 14:05 编辑 www.med126.com/job/]
-----------高见!

看完之后,终于把我的思维从牛角尖了拉出来了。既然正确答案已经有了,我也不怕误导大家了,说说自己当初的误解:我当时觉得通过岐伯的话强调了阴及养阴的重要性,从而纠正和补充了黄帝的片面观点。从而得出滋阴重于扶阳的结论,又由于大家都在说滋阴如何扶阳如何,所以没敢直接说出,只是当作一个问题提出来了。经过阅版主醍醐灌顶,才发现,自己虽然口口声声说“阴阳互根,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其实无意中已经犯了隔离阴阳的错误。所以,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要时时防止片面强调阴或阳的错误观点。
    本人中医理论匮乏,借用一段政治文章来表达这一思想:

         根据实际情况,正确把握和进行两条战线的斗争,这是邓小平同志反对错误倾向的重要指导思想。这就是说,有“左”反“左”,有右反右。对“左”对右,都要做具体分析。什么时候,什么倾向成为党的事业的主要阻力或危害,批评的矛头就对着什么。在反对一种主要错误倾向的同时,不放松对另一种错误倾向的警惕。这些都是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的,这正是体现了小平同志实事求是的精神。
  众所周知,邓小平同志对于我们党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的“左”的错误,有着深切的了解和感受。从拨乱反正开始,他批评的锋芒主要是对着“左”。他指出:“几十年的‘左’的思想纠正过来不容易,我们主要是反‘左’,‘左’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势力。”“我们既有‘左’的干扰,也有右的干扰,但最大的危险还是‘左’。”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8、229页 “‘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 同上书,第375页 邓小平同志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左”的思想和倾向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没有这种斗争,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局面、新发展。
  但是,邓小平同志从来没有说过,只能反“左”不能反右,当然也没有说过,只能反右不能反“左”。他指出:“搞改革开放有两只手,不要只用一只手,改革是一只手,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也是一只手。有时这只手重些,有时另一只手重些,要根据实际情况。” 《邓小平年谱(1975-1997)》 下 ,第1289页 他又指出:“解放思想,也是既要反‘左’,又要反右。三中全会提出解放思想,是针对‘两个凡是’的,重点是纠正‘左’的错误。后来又出现右的倾向,那当然也要纠正。”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79页 这里所说的右的倾向,其主要表现就是怀疑、否定、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在1983年9月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召开之前,他又说过:“最近翻了一下自己的讲话,过去两面的意思都讲了。那一方面的意思讲得多一点,那是针对当时的情况讲的。那时‘四人帮’什么都不让搞。针对那种情况,那一方面讲得多,另一方面的意思也有。现在倒是要强调另一面了。” 《邓小平年谱(1975-1997)》 下 ,第931页 所谓“那一方面”主要是指反“左”,所谓“另一面”主要是指反右。直到1992年邓小平同志为冲破当时改革开放遇到的种种阻力和思想障碍,在南方谈话中强调反“左”的时候,还是说到了两种倾向:“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深刻教训:只是一味地反对一种倾向,而不反对实际存在的另一种倾向,使党的事业遭受严重挫折。这个教训必须牢牢记取。而中国共产党正是从两条战线的斗争中巩固和壮大起来的,一方面反对右的错误,又一方面反对“左”的错误。当然,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情况下,总有一种错误倾向是主要的。


上文虽然是讲政治的,但对于学习中医同样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左倾相当于片面扶阳,右倾相当于片面滋阴。都是要反对的错误倾向。

[ 本帖最后由 无动于中 于 2007/8/6 16:00 编辑 www.med126.com]
-----------阴阳虽只是一个人为划分的相对慨念,但在人这个具体的灵物上还是有所实指的,并不仅仅是一气之升沉。针灸之得气,这个气应该是与神偕来偕往之气,简而言之,这个气也可说是神,但这个神与气真是一体吗,真没有差别吗。气味便是一物中的阴阳慨念,言药物,若只言气或只言味,可乎,气之与味,若夫之与妻,虽同为之人,但男女二象还是彰然有别的,是吗。阅版主所言,和子受教很多,今提一点妄见,还望老师指正,谢谢。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