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搜索更多精品课程:
热 门:外科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肤性病学骨科学全科医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影像药 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生物技术制药生药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卫生毒理学检 验:理化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护 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 社区护理五官护理护理学内科护理护理管理学中 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口 腔: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组织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医用化学其 它:人体解剖学卫生统计学人体寄生虫学仪器分析健康评估流行病学临床麻醉学社会心理学康复医学法医学核医学危重病学中国医史学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其它 > 刺法灸法学 > 正文:刺法灸法学电子教材:第二章
    

刺法灸法学-电子教材:第二章

刺法灸法学:电子教材 第二章:第二章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毫针为古代“九针”之一。因其针体微细,故又称“微针”、“小针”,是古今临床应用最广的一种针具。毫针基本操作技术包括毫针的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留针法、出针法等针刺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和明确的目的要求,其中以针刺的术式、手法、量度、得气等关键性技术尤为重要。因此,毫针刺法是各种针法的基础,是针灸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第一节 毫针的结构和规格一、毫

第二章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毫针为古代“九针”之一。因其针体微细,故又称“微针”、“小针”,是古今临床应用最广的一种针具。毫针基本操作技术包括毫针的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留针法、出针法等针刺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和明确的目的要求,其中以针刺的术式、手法、量度、得气等关键性技术尤为重要。因此,毫针刺法是各种针法的基础,是针灸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

第一节  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一、毫针的构成

(一)制针材料

毫针是用金属制成的,其中以不锈钢为制针材料者最常用。不锈钢毫针,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针体挺直滑利,能耐高热、防锈,不易被化学物品等腐蚀,故目前被临床广泛采用。此外,也有用其他金属制作的毫针,如金针、银针,其传热、导电性能虽优于不锈钢针,但针体较粗,强度、韧性远不如不锈钢针,加之价格昂贵,除特殊需要外,一般很少应用。

(二)毫针结构

毫针的构成,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5个部分(图2-1)。

 

 

 

 

 

 
 

 

 

 

 

 

 


图2-1   毫针

1、针尖  是针身的尖端锋锐部分,亦称针芒,是刺入腧穴肌肤的关键部位。

2、针身  是针尖至针柄间的主体部分,又称针体,是毫针刺入腧穴内相应深度的主要部分。

3、针根  是针身与针柄连接的部分,是观察针身刺入腧穴深度和提插幅度的外部标志。

4、针柄  是用金属丝缠绕呈螺旋状,从针根至针尾的部分,是医者持针、行针的操作部位,也是温针灸法时装置艾绒之处。

5、针尾  是针柄的末端部分,亦称针顶。

(三)毫针的分类(图2-2)

根据毫针针柄与针尾的构成和形状不同,可分为:

 

 

 

 

 

 
 

 

 

 

 

 

 


图2-2毫针形状

 

1、环柄针  又称圈柄针,即针柄用镀银或经氧化处理的金属丝缠绕成环形者;

2、花柄针  又称盘龙针,即针柄中间用两根金属丝交叉缠绕呈盘龙形者;

3、平柄针  又称平头针,即针柄也用金属丝缠绕,而无针尾者;

4、管柄针  即针柄用金属薄片制成管状者。

上述4种毫针中,平柄针和管柄针主要在进针器或进针管的辅助下使用。

二、毫针的规格

毫针的不同规格,主要以针身的直径和长度而区分。

(一)毫针的粗细规格(表2-1)

表2-1  毫针粗细规格表

号数

24

26

28

30

32

34

36

直径(mm)

0.45

0.40

0.35

0.30

0.25

0.22

0.20

(二)毫针的长短规格(表2-2)

表2-2  毫针长短规格表

旧规格

0.5

1

1.5

2

3

4

5

6

新规格

13

25

40

50

75

100

125

150

注:新规格的单位为mm(旧规格为英寸—inch)。

一般临床以粗细为26~30号(0.30~0.40mm)和长短为1~3寸(25~75mm)者最常用。短毫针主要用于耳穴和浅在部位的腧穴作浅刺之用,长毫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作深刺和某些腧穴作横向透刺之用;毫针的粗细与针刺的刺激强度有关,供辨证施治时选用。

三、毫针的选择

(一)针具质量的选择

衡量毫针的质量,主要指针具的“质”与“形”。质,是指制针选料的优劣。不锈钢针,根据GB 2024—87《针灸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规定,应以GB1220-75《不锈耐酸钢技术条件》中规定,Cr18 Nig或Ocr18 Nig之不锈钢制成者为优。形,是指毫针的形状、造型。在具体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针尖 要端正不偏,光洁度高,尖中带圆,圆而不钝,形如“松针”,锐利适度,使进针阻力小而不易钝涩。

2、针身 要光滑挺直,圆正匀称,坚韧而富有弹性。

3、针根 要牢固,无剥蚀、伤痕。

4、针柄 柄的金属丝要缠绕均匀,牢固而不松脱或断丝,针柄的长短、粗细适中,便于持针、行针。

   (二)针具规格的选择

《灵枢·官针》指出:“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说明不同针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因此不同病症应选用相应的针具。临床可根据患者的体质、体形、年龄、病情和腧穴部位等的不同,选用长短、粗细不同规格的毫针。

四、毫针的检查

毫针在每次使用前后,均要严格检查,如发现有损坏等不合格者,应予剔除;或仅有微小问题,稍经修整后仍可使用。

(一)检查针尖

针尖有无钩曲现象,有三种检查方法。

1、用右手拇、食、中三指夹持针柄,一面稍加捻转,一面用左手指端抵抹针尖,频频试探,若针尖卷曲,指端可有划刺的感觉。

2、已消毒的毫针,可用左手指执消毒棉球,裹住针身下段,右手指持针柄,将针尖在棉球中反复随捻随提插,如发觉有不滑利或退出时针尖上带有棉絮者,则表示针尖有毛钩。

3、如同时检查几支毫针时,可用手夹持针柄,使针尖向上,针柄倒置在下,于阳光充足处仔细观察,如发现针尖有白点者,表明有毛钩现象。

(二)检查针身

应检查针身有无斑剥、锈痕、弯曲和上下是否匀称等。如针身粗糙、弯曲,有折痕、斑剥、锈蚀明显者,肉眼观察即可发现。

(三)检查针根

针根如有剥蚀损伤,往往容易折断,尤应注意。

(四)检查针柄

针柄的缠丝有无松动,可一手执住针柄,另一手紧捏针身,两手稍用力离合拉送,或作相反方向捻转,如有松动即可觉察。

 

习  题

一 、选择题

(一)   A型题

1、毫针刺入腧穴内相应深度的主要部分是:

A、针尖B、针身C、针根D、针柄E、针尾

2、无针尾的毫针是:

A、花柄针  B、环柄针C、平柄针D、管柄针E、盘龙针

3、温针灸法时装置艾绒之处

A、针尖B、针身C、针根D、针柄E、针尾

4、毫针是主要以何种金属制成?

A、铁B、银C、铜D、不锈钢E、金

5、临床最常用的毫针是:

A、粗细为26~30号,长短为1~3寸

B、粗细为32号,长短为0、5~1寸

C、粗细为26~30号,长短为4~5寸

D、粗细为24~28号,长短为1~3寸

E、粗细为32号,长短为1~3寸

6、用于耳穴的毫针长短主要是:

A、  4~5寸B、1、5寸C、0、5~1寸D、1~3寸E、2寸

7、用于环跳穴的毫针长短主要是:

A、  3~5寸B、1、5寸C、0、5~1寸D、1~2、5寸E、2寸

(二)C型题

A、  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作深刺

B、  某些腧穴作横向透刺之用;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非

1、长毫针多用于

2、短毫针多用于

C、  浅在部位的腧穴作浅刺之用

D、  耳穴;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非

3、长毫针多用于

4、短毫针多用于

A、针柄用金属薄片制成管状者

B、针柄中间用两根金属丝交叉缠绕呈盘龙形者为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非

5、环柄针

6、管柄针

A、针柄用金属薄片制成管状者

B、针柄中间用两根金属丝交叉缠绕呈盘龙形者为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非

7、花柄针

8、平柄针

 

二、填空题

1、毫针基本操作技术包括毫针的 、  、  、 、   等针刺方法。

2、毫针为古代“   ”之一。因其针体微细,故又称“  ”、“  ”。

3、毫针是用   制成的,其中以   为制针材料者最常用。

4、毫针的构成,分为   、 、 、  、 5个部分。

5、根据毫针针柄与针尾的构成和形状不同,可分为 、   、   、4种。

6、毫针的不同规格,主要以针身的   和  而区分。一般临床以粗细为和长短为  者最常用。

三、简答题

1、  为什么毫针要用不锈钢制成?

毫针是用金属制成的,其中以不锈钢为制针材料者最常用。不锈钢毫针,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针体挺直滑利,能耐高热、防锈,不易被化学物品等腐蚀,故目前被临床广泛采用。此外,也有用其他金属制作的毫针,如金针、银针,其传热、导电性能虽优于不锈钢针,但针体较粗,强度、韧性远不如不锈钢针,加之价格昂贵,除特殊需要外,一般很少应用。

2、临床应如何选择不同规格的毫针?

临床可根据患者的体质、体形、年龄、病情和腧穴部位等的不同,选用长短、粗细不同规格的毫针。

四、问答题

1、针具质量在具体选择时应注意那几点?

2、毫针在每次使用前后,应如何严格检查?

3、详述毫针结构及其作用。

 

 

答   www.med126.com/hushi/

一 、选择题

(一)A型题

1、B  2、C  3、D  4、D  5、A   6、C   7、A

(二)C型题

1、C   2、D  3、D   4、C   5、D  6、A   7、B   8、D

二、填空题

1、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留针法、出针法

2、九针。微针、小针

3、金属,不锈钢

4、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

5、环柄针、花柄针、平柄针、管柄针

6、直径、长度。26~30号(0.30~0.40mm)、1~3寸(25~75mm)

三、简答题

1、毫针是用金属制成的,其中以不锈钢为制针材料者最常用。不锈钢毫针,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针体挺直滑利,能耐高热、防锈,不易被化学物品等腐蚀,故目前被临床广泛采用。此外,也有用其他金属制作的毫针,如金针、银针,其传热、导电性能虽优于不锈钢针,但针体较粗,强度、韧性远不如不锈钢针,加之价格昂贵,除特殊需要外,一般很少应用。

2、临床可根据患者的体质、体形、年龄、病情和腧穴部位等的不同,选用长短、粗细不同规格的毫针。

四、问答题

1、衡量毫针的质量,主要指针具的“质”与“形”。质,是指制针选料的优劣。以不锈钢制成者为优。形,是指毫针的形状、造型。在具体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针尖: 要端正不偏,光洁度高,尖中带圆,圆而不钝,形如“松针”,锐利适度,使进针阻力小而不易钝涩。

针身:要光滑挺直,圆正匀称,坚韧而富有弹性。

针根:要牢固,无剥蚀、伤痕。

针柄:柄的金属丝要缠绕均匀,牢固而不松脱或断丝,针柄的长短、粗细适中,便于持针、行针。

2、检查针尖:针尖有无钩曲现象,有三种检查方法。

(1)用右手拇、食、中三指夹持针柄,一面稍加捻转,一面用左手指端抵抹针尖,频频试探,若针尖卷曲,指端可有划刺的感觉。

(2)已消毒的毫针,可用左手指执消毒棉球,裹住针身下段,右手指持针柄,将针尖在棉球中反复随捻随提插,如发觉有不滑利或退出时针尖上带有棉絮者,则表示针尖有毛钩。

(3)如同时检查几支毫针时,可用手夹持针柄,使针尖向上,针柄倒置在下,于阳光充足处仔细观察,如发现针尖有白点者,表明有毛钩现象。

检查针身:应检查针身有无斑剥、锈痕、弯曲和上下是否匀称等。如针身粗糙、弯曲,有折痕、斑剥、锈蚀明显者,肉眼观察即可发现。

检查针根:针根如有剥蚀损伤,往往容易折断,尤应注意。

检查针柄:针柄的缠丝有无松动,可一手执住针柄,另一手紧捏针身,两手稍用力离合拉送,或作相反方向捻转,如有松动即可觉察。

3、针尖是针身的尖端锋锐部分,亦称针芒,是刺入腧穴肌肤的关键部位。

针身是针尖至针柄间的主体部分,又称针体,是毫针刺入腧穴内相应深度的主要部分。

针根是针身与针柄连接的部分,是观察针身刺入腧穴深度和提插幅度的外部标志。

针柄是用金属丝缠绕呈螺旋状,从针根至针尾的部分,是医者持针、行针的操作部位,也是温针灸法时装置艾绒之处。

针尾是针柄的末端部分,亦称针顶。

 

 

 

第二节  毫针操作基本功

熟练掌握毫针操作,并自如运用于临床,是每一个针灸医生必须做到的。要达到如此水平,只有通过自己不断的练习。手法操作熟练者,不仅进针快,透皮时不痛,行针自如,病人乐于接受,而且能够调整经气,起到热补或凉泻的作用,亦可气至病所,取得迅速的临床疗效。

毫针操作不仅要课上练针,还要注意平时利用一些时间进行练习。这样积少成多,天长日久,手指的力量和灵活度就会明显提高。练针要求环境安静,动作规范,宁神聚意,以加强治神、体验针感。

   毫针操作还必须逐步做到意气的训练。练太极拳和内养功,就可练意、练气,使全身气血旺盛,形神合一。基本功的训练正是要把意气内养与指力练习结合起来,使神易聚于指,指又活动自如,能很快适用于针刺临床操作。

一、基本功训练方法

(一)练意、练气

针灸专业对医生身体素质有特殊的要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针有悬布天下者五…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清·周树冬《金针梅花诗抄》说:“养身者却病强身也,以不病之身方可治有病之人”。通过练太极拳和内养功治神养身,可以达到三个目的:

1、蓄积丹田之气以增强周身之力  气是维持生命的动力,脏腑机能的活动都要依靠气。内养功的目的也就是培养这种气。练内养功法要求调整呼吸,气沉小腹,肌肉放松,头脑空静,杂念俱除,吸气时以意领气送至丹田,以蓄养真气。这时就会觉小腹微微发热,即所谓少火生气。长期坚持就会使真气充盈,经络畅通,周身之力也就随之加强。并可以通过丹田之气的蓄积,升提上达臂、肘、腕、指,运针而作用于患者,以控制驾驭经气。

2、调自身之气机以利于控制经气  太极拳是用意练气,也是行气练气的一种运动方法。练太极拳要以意行气,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这样就能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力到”。因此可以说太极拳是一种意气运动。这种意气运动的过程也就是调自身气机的过程。

    内养功主要是通过意守丹田,调整呼吸以蓄养真气,待真气充盈,然后以意领气,使气行全身,偏重蓄养真气。太极拳把意、气、力合为一体,随动作而运行不止,达到调气机的目的,偏重于运气和用力。两者结合就会相得益彰。久练太极拳和内养功法,才能在针刺时把全身各方面的力量巧妙地调动起来,使之到达指端施于针下。

3、去浮躁二字以练清静之功  作为针灸医生就要禁浮躁。《灵枢·官能》说:“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心浮则不能辨别针下之气,神躁则不能随气用巧。太极拳和内养功法的练习要求心静、气沉,力戒浮躁,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训练,经过长期不懈的练习才能做到。

(二)练针、练指

1、纸垫练针法  用松软的细草纸或毛边纸,折迭成约2cm左右的厚度,长和宽分别为8、5cm的纸垫,外用棉线呈“井”字形扎紧。在此纸垫上可练习进针指力和捻转动作。练习时,一手拿住纸垫,一手如执笔式持针,使针身垂直于纸垫上,当针尖抵于纸垫后,拇、食、中三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纸垫内,同时手指向下渐加一定压力,待刺透纸垫背面后,再捻转退针,另换一处如前再刺。如此反复练习至针身可以垂直刺入纸垫,并能保持针身不弯、不摇摆、进退深浅自如时,说明指力已达到基本要求。作捻转练习时,可将针刺入纸垫后,在原处不停的来回做拇指与食、中两指的前后交替捻转针柄的动作。要求捻转的角度均匀,运用灵活,快慢自如,一般每分钟可捻转150次左右。纸垫练针初时可用1.0~1.5寸长的短毫针,待有了一定的指力和手法基本功后,再用2.0~3.0寸长的毫针练习。同时还应进行双手行针的练习,以适应临床持续运针的需要(见图2-3)。

 

 

 

 

 

 

 
 

 

 

 

 

 

 


图2-3纸垫练针法

 

2、棉球练针法  取棉絮一团,用棉线缠绕,外紧内松,做成直径约6~7cm的圆球,外包白布一层缝制,即可练针。因棉球松软,可以练习提插、捻转、进针、出针等各种毫针操作手法的模拟动作。作提插练针时,以执毛笔式持针,将针刺入棉球,在原处作上提下插的动作,要求深浅适宜,幅度均匀,针身垂直。在此基础上,可将提插与捻转动作配合练习,要求提插幅度上下一致,捻转角度来回一致,操作频率快慢一致,达到动作协调、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手法熟练的程度(见图2-4)。

 

 

 

 

 

 

 
 

 

 

 

 

 

 


图2-4棉球练针法

 

3、纸板练针法  这是进一步的练针方法。用1寸2 6号毫针在普通包装用纸箱板上练针。练针姿势要求端坐周正,全身放松,呼吸平稳,两脚与肩同宽并自然放平,虚腋、沉肩、垂肘、悬腕,凝神于手下,聚意于指端。针孔要求均匀,针行平直,每天练针半小时以上。这种方法可以增强指力、腕力和悬臂力。由于针粗纸硬,初练3~5分钟即感手指酸痛、肩肘不支,但坚持月余后就会感到整个上肢力量增强。最直接的练针效果就是进针不痛,达到“持针之道,坚者为宝”的要求。本法要在守神前提下进行,在锻练了上肢力量的同时,也锻练了清静之功,增强了气机的升提力、定向力,使蓄于丹田的下元之气通过臂、指达于针下,去驾驭经气。

4、守神练针法 在自制支架木框上,平铺毛边纸1~2张,每边用3~5个图钉固定,亦可用绣花撑挟住1~2张毛边纸。练习者要端坐于支架前,两脚与肩同宽,挺胸、沉肩、垂肘、悬腕,右手持针,在毛边纸上每隔3cm 针一下,扎满一行后换下行继续扎。因毛边纸纤维粗糙不均,每针之间均有细微差别,所以练习者必须要全神贯注于针与纸之间,才能体会出这种差别。随着指力的增强和手法的熟练,可以逐渐增加纸的张数。要求针后针眼横竖成行,针刺时全神贯注,心定神凝,体察针感。

5、自身练针法  通过纸垫、棉球等物体练针,具有一定的指力基础后,可以在自己身上进行试针练习,以亲身体会指力的强弱、针刺的感觉、行针的手法等。要求自身练针时,能逐渐做到进针无痛或微痛,针身挺直不弯,刺入顺利,提插、捻转行针自如,用力均匀,手法熟练。同时,要仔细体会指力与进针、手法与得气的关系,以及持针手指的感觉和受刺部位的感觉。

6、相互练针法  在自身练习比较成熟的基础上,模拟临床实际,两人交叉进行试针练习。要求从实际出发,按照规范操作方法,相互交替对练,练习内容与“自身练针法”相同。通过相互试针练习,以便进入临床实际操作时心中有数,不断提高毫针刺法的基本技能。

二、基本功训练的效果

(一)增强指感,体察经气

    针灸医生通过指感去了解体内经气的变化,要有一个过程。而其中正确体察针下变化是一重要环节,它是得气和应用针刺补泻手法的依据。但针下的变化细微难测,并且因人、因时、因病而发生不同变化。要想迅速地体察这些细微的经气变化,必须认真守神,从而增强指感的训练。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反复的实践,就可在针刺入腧穴后,通过针下感觉来了解腧穴的反应(如沉、紧、涩、轻、缓、滑),根据腧穴的反应来判断经脉气血的情况;根据经脉气血的变化来推测全身的虚实。当我们不断地体察腧穴反应,并不断地对这些反应进行分析判断,总结出针感与机体虚实之间的规律,就可为进一步控制针感、驾驭经气打下基础。

(二)增强气力,气力结合,驾驭经气

当了解经脉气血变化之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根据经脉气血的变化实施手法,控制针感,驾驭经气,补虚泻实。要达到以上过程,必须以指力、腕力、悬臂力、周身力、丹田力为基础,自身气机通畅,心神内守,以意领气。这些方面的训练首先要调动丹田之力使之升提,通过肩、臂、肘和腕聚于指端,达于指下,或微引其针提退以泻,或微按其针插进以补,或气力结合随针而入,使气至病所。

   (三)守神定志,意气力结合

守神定志,才能了解经脉气血的变化;意气力结合,才能控制针感,驾驭经气。术者给患者针刺,患者出现反应(包括针下的感觉,病人的面部表情和全身状况等),根据反应来确定运用并不断调整针刺手法,以达到最佳的刺激,取得最好的临床疗效。在针灸临床上,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就可掌握患者反应和针刺手法之间的规律,从而在针刺手法的运用上就会有章可循,并灵活自如,得心应手,从而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

 

 

习 题

一 、选择题

C型题

A、  通过意守丹田,调整呼吸以蓄养真气

B、  把意、气、力合为一体,随动作而运行不止,以调气机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非

1、内养功

2、太极拳、

二、填空题

1、练针要求   ,  ,  ,以加强治神、体验针感。

2、毫针操作基本功的训练要把  与  结合起来,

2、  练  和  ,就可练意、练气。

4、《素问·宝命全形论》说:“针有悬布天下者五…一曰,二曰   …”。5、《灵枢·官能》说:“   ,  者可使行针艾。”

三、简答题

1、练太极拳和内养功治神养身,可以达到那些目的?

2、自身练针法有那些要求?

 3、练针、练指有那些方法?

四、问答题

1、  详述毫针操作基本功训练的效果。

 

 

答  案

一 、选择题

C型题

1、A   2、B

二、填空题

1、环境安静,动作规范,宁神聚意

2、意气内养、指力练习,

3、  太极拳、内养功

4、  治神,知养身

5、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

 

二、简答题

1、练太极拳和内养功治神养身,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1)蓄积丹田之气以增强周身之力 

(2)调自身之气机以利于控制经气 

(3)去浮躁二字以练清静之功  。

2、 通过纸垫、棉球等物体练针,具有一定的指力基础后,可以在自己身上进行试针练习,以亲身体会指力的强弱、针刺的感觉、行针的手法等。要求自身练针时,能逐渐做到进针无痛或微痛,针身挺直不弯,刺入顺利,提插、捻转行针自如,用力均匀,手法熟练。同时,要仔细体会指力与进针、手法与得气的关系,以及持针手指的感觉和受刺部位的感觉。

3、练针、练指有以下方法:

纸垫练针法、棉球练针法、纸板练针法、守神练针法、自身练针法、相互练针法

三、问答题

1、针灸医生通过指感去了解体内经气的变化,要有一个过程。而其中正确体察针下变化是一重要环节,它是得气和应用针刺补泻手法的依据。但针下的变化细微难测,并且因人、因时、因病而发生不同变化。要想迅速地体察这些细微的经气变化,必须认真守神,从而增强指感的训练。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反复的实践,就可在针刺入腧穴后,通过针下感觉来了解腧穴的反应(如沉、紧、涩、轻、缓、滑),根据腧穴的反应来判断经脉气血的情况;根据经脉气血的变化来推测全身的虚实。当我们不断地体察腧穴反应,并不断地对这些反应进行分析判断,总结出针感与机体虚实之间的规律,就可为进一步控制针感、驾驭经气打下基础。

当了解经脉气血变化之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根据经脉气血的变化实施手法,控制针感,驾驭经气,补虚泻实。要达到以上过程,必须以指力、腕力、悬臂力、周身力、丹田力为基础,自身气机通畅,心神内守,以意领气。这些方面的训练首先要调动丹田之力使之升提,通过肩、臂、肘和腕聚于指端,达于指下,或微引其针提退以泻,或微按其针插进以补,或气力结合随针而入,使气至病所。

   守神定志,才能了解经脉气血的变化;意气力结合,才能控制针感,驾驭经气。术者给患者针刺,患者出现反应(包括针下的感觉,病人的面部表情和全身状况等),根据反应来确定运用并不断调整针刺手法,以达到最佳的刺激,取得最好的临床疗效。在针灸临床上,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就可掌握患者反应和针刺手法之间的规律,从而在针刺手法的运用上就会有章可循,并灵活自如,得心应手,从而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

 

 

 

 

 

 

第三节  针刺前的准备

  一、患者的体位

(一)选择体位的重要性

  患者在接受针刺治疗时所处的体位是否合适,对于正确取穴、针刺操作、持久留针和防止针刺意外等都有重要意义。对部分重症和体质虚弱,或精神紧张、畏惧针刺的患者,其体位选择尤为重要。如果患者的体位不当,会使医者取穴困难,施术不便,也不宜于留针,有的甚至会发生晕针。此外,由于体位选择不当,在患者移动体位时,常会导致弯针或折针,给患者增加痛苦。因此,选择恰当的体位,对于毫针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针刺时对患者体位的选择,应以医者能够正确取穴、施术方便,患者感到舒适自然,并持久留针为原则。

(二)临床针刺时常用体位

1、  仰卧位  适用于前身部的腧穴(图2-5)。

2、俯卧位  适用于后身部的腧穴(图2-6)。

3、侧卧位  适用于侧身部的腧穴(图2-7)。

4、仰靠坐位  适用于前额、颜面、颈前和上胸部的腧穴(图2-8)。

5、俯伏坐位  适用于头顶、枕项、背部的腧穴(图2-9)。

6、侧伏坐位  适用于头颞、面颊、颈侧、耳部的腧穴(图2-10)。

 

 

 

 

 

 

 

 

 

 

 

 
 

 

 

 

 

 

 


图2-5仰卧位  图2-6俯卧位

 

 

 

 

 

 

 

 

 

 

 

 
 

 

 

 

 

 

 


图2-7侧卧位图2-8仰靠坐位

 

 

 

 

 

 

 

 

 

 

 

 
 

 

 

 

 

 

 


图2-9俯伏坐位  图2-10侧伏坐位

 

(三)选择体位的注意事项

1、向初诊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情绪,树立治病信心。

2、施针腧穴部位要充分暴露,体位得当并使肌肉放松,以利于针刺和留针。

3、体位选定后,要求患者不要随意改变或移动,以免影响施术。

4、医者施术时,亦应根据患者的体位,选好适当位置,神态要自然镇定,操作要认真。

二、腧穴的揣定

针刺前医者必须将施术的腧穴位置定准。医者以手指腧穴处进行揣摸、按压,以取定腧穴的方法,称为“揣穴”。揣穴为“下手八法”(《针灸大成》)之一,是确定腧穴正确位置、利于进针的准备工作。腧穴的定位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针刺的疗效。《针灸大成》指出:“凡点穴,以手揣摸其处,按而正之,以大指爪切掐其穴,于中庶得,进退方有准”。其具体步骤和方法是:

  (一)操作方法

  1、指切揣穴法  用左手拇指指甲置于穴位上,用力掐之,以宣散气血、避免疼痛、固定穴位,即爪切法。

  2、按压揣穴法  肌肉丰满松弛处,可用左手五指并拢或排开向下用力按压,将肌肉压平,以防移位,便于进针。如中脘穴位于腹部肌肉松弛之处,可将中指按压该处,其他四指排开将腹部压平。

3、分拨揣穴法  如遇肌腱、血管处,要用手指向前后或左右推拨,使其分开,从而按定穴位。如内关穴,可用左手拇指按定其穴,将肌腱和血管拨开,同时要找到局部酸麻感。(图2-11)

 

 

 

 

 

 

 

 

 

 

 

 

 

 
 

 

 

 

 

 


图2-11  分拨揣穴法 图2-12、旋转揣穴法

 

4、旋转揣穴法  如遇骨骼、肌腱、血管覆盖处,令患者将有关部位旋转,使其穴位充分暴露。如养老穴,令患者屈肘,掌心朝面,小指侧向内旋转,尺骨小头桡侧显现的凹陷窝处是穴。(图2-12)

 

 

 

 

 

 
 

 

 

 

 

 

 

图2-13滚摇揣穴法

5、滚摇揣穴法  遇到关节处,用左手拇指掐住穴位,右手牵拉患者肢体远端,行左右或者上下滚摇,使其关节松弛,指下便可揣定穴位。如阳池穴,以左手拇指紧掐其穴,右手握住患者四指,用轻微力量牵拉并左右滚摇,使穴显于指下。(图2-13)

  6、升降揣穴法  如遇伸屈关节才能较好显露穴位时,应采取本法使肢体关节上下活动(升降)以显露穴位。如解溪穴,用左手固定肢体、拇指紧掐其穴,右手握住足尖,上下摇动,以松动踝关节,揣定是穴。

  7、滚摇升降揣穴法  如遇到伸屈关节、推拨肌腱才能显露穴位时,用手握住关节向左右滚摇,前后屈伸,并推拨穴周组织,使其显于指下。如肩  穴,左手拇指紧掐其穴,右手托握肘关节,上下抬举,左右滚摇活动,即可使穴位显于指下。

(二)临床应用

1、正确取穴定位  在掌握骨度分寸、同身寸与解剖标志的基础上,运用揣穴法对腧穴定位有重要意义。尤其是肌腱、血管、骨骼、关节等处的穴位,用本法可避免损伤上述组织,便于进针。

2、了解局部特征  用揣穴法按压、触摸、爪切、分拨腧穴局部,可体察该穴解剖特征,如肌肉之厚薄、血管肌腱之走向、骨骼关节的间隙,对掌握进针角度、方向、深浅,避免进针和行针时的疼痛,防止针刺出血、血肿、滞针、弯针等有一定作用。尤其在关刺、恢刺、短刺、输刺等刺筋、刺骨法时,必须先用揣穴法。

3、协助经络切诊  揣穴时,术者指下可体会到经络穴位皮下之异常感觉,如松弛虚软、紧张坚硬、包块结节和条索状物,结合问诊则可进行经络诊断,指导临床取穴和施术。

三、消毒

使用毫针,除一次性使用的无菌针灸针外,普通毫针针刺都有可能造成病毒交叉感染。同时,由于不消毒或消毒不严,也容易引起感染。轻者可引起局部红肿,形成脓疡,重者会出现全身症状等不良后果。因此,针刺治病要有严格的无菌观念,切实做好消毒工作。已经消毒好的或未经消毒过的针具,都不能隔衣针刺或以口温针。针后皮肤针孔不要立即接触水和污染物品。

针刺前的消毒范围应包括:针具器械、医者的双手、病人的施术部位、治疗室用具等。

(一)针具器械消毒

针具、器械的消毒方法很多,以高压蒸气灭菌法为佳。

1、高压蒸气灭菌法 将毫针等针具用布包好,放在密闭的高压蒸气锅内灭菌。一般在1.0~1.4kg/cm2的压力,115℃~123℃的高温下保持30分钟以上,可达到消毒灭菌的要求。

2、药液浸泡消毒法  将针具放入75%乙醇内浸泡30~60分钟,取出用消毒巾或消毒棉球擦干后使用。也可置于一般器械消毒液内浸泡,如“84”消毒液,可按规定浓度和时间,进行浸泡消毒。

直接和毫针接触的针盘、针管、针盒、镊子等,可用2%来苏尔溶液或1:1000升汞溶液浸泡1~2小时后,达到消毒目的。经过消毒的毫针,必须放在消毒过的针盘内,外用消毒巾或消毒纱布遮盖好。

3、煮沸消毒法  将毫针等器具用纱布包扎后,放入盛有清水的消毒煮锅内,进行煮沸。一般在水沸后再煮15~20分钟,亦可达到消毒目的。但煮沸消毒法对锋利的金属器械,易使锋刃变钝。如在水中加入重碳酸钠使成2%溶液,可以提高沸点至120℃,且可降低沸水对器械的腐蚀作用。

已消毒过的毫针,应用时只能一针一穴。消毒毫针只能使用一次,不能重复使用。

   (二)医者手指消毒

在临针刺前,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后,方可持针操作。持针施术时,医者应尽量避免手指直接接触针身,如某些刺法需要触及针身时,必须用消毒干棉球作间隔物,以确保针身无菌。

  (三)针刺部位消毒

在患者需要针刺的腧穴皮肤上用75%乙醇棉球擦拭消毒,或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脱碘。擦拭时应从腧穴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当腧穴皮肤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保持洁净,防止重新污染。

(四)治疗室内消毒

针灸治疗室内的消毒,包括治疗台上用的床垫、枕巾、毛毯、垫席等物品,要按时换洗晾晒,如采用一人一用的消毒垫布、垫纸、枕巾则更好。治疗室也应定期消毒净化,保持空气流通,环境卫生洁净。

、高压蒸气灭菌法  将毫针等针具用布包好,放在密闭的高压蒸气锅内灭菌。一般在1.0~1.4kg/cm2的压力,115℃~123℃的高温下保持30分钟以上,可达到消毒灭菌的要求。

2、药液浸泡消毒法  将针具放入75%乙醇内浸泡30~60分钟,取出用消毒巾或消毒棉球擦干后使用。也可置于一般器械消毒液内浸泡,如“84”消毒液,可按规定浓度和时间,进行浸泡消www.med126.com/job/毒。

直接和毫针接触的针盘、针管、针盒、镊子等,可用2%来苏尔溶液或1:1000升汞溶液浸泡1~2小时后,达到消毒目的。经过消毒的毫针,必须放在消毒过的针盘内,外用消毒巾或消毒纱布遮盖好。

3、煮沸消毒法  将毫针等器具用纱布包扎后,放入盛有清水的消毒煮锅内,进行煮沸。一般在水沸后再煮15~20分钟,亦可达到消毒目的。但煮沸消毒法对锋利的金属器械,易使锋刃变钝。如在水中加入重碳酸钠使成2%溶液,可以提高沸点至120℃,且可降低沸水对器械的腐蚀作用。

 

 

 

习  题

一 、选择题

(一)A型题

1、针刺双侧风池穴的体位是:

A、仰靠坐位 B、仰卧位 C、侧伏坐位 D、俯伏坐位  E、侧卧位

2、针刺印堂穴的体位是:

A、仰靠坐位 B、俯卧位 C、侧伏坐位 D、俯伏坐位  E、侧卧位 

2、  针刺双侧环跳穴的体位是:

A、仰靠坐位 B、俯卧位 C、侧伏坐位 D、俯伏坐位  E、侧卧位 

4、针刺天枢穴的体位是:

A、仰靠坐位 B、仰卧位 C、侧伏坐位 D、俯伏坐位  E、侧卧位

5、取天枢穴宜用的揣穴法是:

A、指切、B、旋转C、分拨D、滚摇E、按压

6、取阳池穴宜用的揣穴法是:

A、指切、B、旋转C、分拨D、滚摇E、按压

7、取内关穴宜用的揣穴法是:

A、指切、B、旋转C、分拨D、滚摇E、按压

8、取养老穴宜用的揣穴法是:

A、指切、B、旋转C、分拨D、滚摇E、按压

9、高压蒸气灭菌法要求用高压蒸气锅内灭菌。一般在:

A、1.0~1.4kg/cm2的压力,115℃~123℃的高温下保持30分钟以上 

B、1.0~1.4kg/cm2的压力,115℃~123℃的高温下保持10分钟

C、0.5~1.04kg/cm2的压力,115℃~123℃的高温下保持30分钟以上

D、1.0~1.4kg/cm2的压力,100℃~110℃的高温下保持30分钟以上

E、0.5~1.04kg/cm2的压力,100℃~110℃的高温下保持30分钟以上

10、煮沸消毒法可将器具用纱布包扎后,放入盛有清水的消毒煮锅内,进行煮沸。一般在:水沸后再煮15~20分钟,亦可达到消毒目的。

A、水沸后即可

B、水沸后再煮10分钟

C、水沸后再煮15~20分钟

D、水沸后再煮5分钟

E、  水沸后再煮5~10分钟

11、药液浸泡消毒法可将针具放入:

A、  95%乙醇内浸泡30~60分钟

B、  75%乙醇内浸泡30~60分钟

C、  75%乙醇内浸泡10~15分钟

D、  95%乙醇内浸泡10~15分钟

E、  75%乙醇内浸泡15~30分钟

 

F、 

(二)B型题

(三)C型题

 

一、填空题

1、针刺时对患者体位的选择,应以医者能够,患者感 为原则。

2、针刺前的消毒范围应包括:  、  、  、  等。

3、高压蒸气灭菌法,一般要求在  的压力,  ℃的高温下保持 分钟以上。

4、药液浸泡消毒法,要求将针具放入   内浸泡   分钟。

5、针具器械消毒法,包括  、 、 三种。

6、直接和毫针接触的针盘、针管、针盒、镊子等,可用溶液或溶液浸泡后,达到消毒目的。

二、简答题

1、  什么是揣穴?

2、选择体位有那些重要性?

3、试述阳池穴的揣穴法。

4、试述解溪穴的揣穴法。

5、试述养老穴的揣穴法。

三、问答题

1、  试述选择体位的注意事项。

2、  揣穴在临床上应用,有那些重要作用?

 

 

答   案

一、填空题

1正确取穴、施术方便,舒适自然,并持久留针

2、针具器械、医者的双手、病人的施术部位、治疗室用具

3、1.0~1.4kg/cm2,115℃~123℃,30

4、75%乙醇,30~60

5、高压蒸气灭菌法、药液浸泡消毒法、煮沸消毒法

6、2%来苏尔,1:1000升汞,1~2小时

二、简答题

1、针刺前医者以手指腧穴处进行揣摸、按压,以取定腧穴的方法,称为“揣穴”。揣穴为“下手八法”(《针灸大成》)之一,是确定腧穴正确位置、利于进针的准备工作。腧穴的定位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针刺的疗效。

2、 患者在接受针刺治疗时所处的体位是否合适,对于正确取穴、针刺操作、持久留针和防止针刺意外等都有重要意义。

3、阳池穴,以左手拇指紧掐其穴,右手握住患者四指,用轻微力量牵拉并左右滚摇,使穴显于指下。

4、解溪穴,用左手固定肢体、拇指紧掐其穴,右手握住足尖,上下摇动,以松动踝关节,揣定是穴。

  5、养老穴,令患者屈肘,掌心朝面,小指侧向内旋转,尺骨小头桡侧显现的凹陷窝处是穴。

 三、问答题

1、试述选择体位的注意事项。

(1)向初诊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情绪,树立治病信心。

(2)施针腧穴部位要充分暴露,体位得当并使肌肉放松,以利于针刺和留针。

(3)体位选定后,要求患者不要随意改变或移动,以免影响施术。

(4)医者施术时,亦应根据患者的体位,选好适当位置,神态要自然镇定,操作要认真。

2、揣穴在临床上应用,有那些重要作用?

(1)正确取穴定位:在掌握骨度分寸、同身寸与解剖标志的基础上,运用揣穴法对腧穴定位有重要意义。尤其是肌腱、血管、骨骼、关节等处的穴位,用本法可避免损伤上述组织,便于进针。

(2)了解局部特征  :用揣穴法按压、触摸、爪切、分拨腧穴局部,可体察该穴解剖特征,如肌肉之厚薄、血管肌腱之走向、骨骼关节的间隙,对掌握进针角度、方向、深浅,避免进针和行针时的疼痛,防止针刺出血、血肿、滞针、弯针等有一定作用。尤其在关刺、恢刺、短刺、输刺等刺筋、刺骨法时,必须先用揣穴法。

(3)协助经络切诊 :揣穴时,术者指下可体会到经络穴位皮下之异常感觉,如松弛虚软、紧张坚硬、包块结节和条索状物,结合问诊则可进行经络诊断,指导临床取穴和施术。

 

 

 

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包括毫针的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留针法、出针法等针刺方法。行针是进针后为了针下得气,产生针感,使针感循经传导的操作技术,主要有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基本手法包括提插、捻转,以及提插、捻转相结合,手法平和,用力、幅度均匀的平补平泻等手法。辅助手法将在第四章介绍。

一、持针法

持针法,是术者操持毫针保持其端直坚挺的方法。临床常用右手持针行针,称为刺手。持针法以三指持针法为主。《灵枢·九针十二原》:“持针之道,坚者为宝。”这是持针法操作的总则。同时,术者持针应重视“治神”,全神贯注,运气于指下,毋左右顾盼,以免影响针刺疗效,造成病人不必要的痛苦。

(一)操作方法

1、两指持针法 用拇指、食指末节指腹捏住针柄,适用于短小的针具。(图2-14)

2、三指持针法 用拇指、食指、中指末节指腹捏拿针柄,拇指在内,食指、中指在外,三指协同,以保持较长针具的端直坚挺状态。(图2-15)

 

 

 

 

 

 

 

 

 

 

 

 

 

 

 

 

 

 

 

图2-14两指持针法  图2-15三指持针法

 

3、四指持针法  用拇、食、中指捏持针柄,以无名指抵住针身,称四指持针法。(图2-16)适于长针操持,以免针体的弯曲。

 

 

 

 

 

 

 

 

 

 

 

 
 

 

 

 

 

 

 

图2-16四指持针法图2-17、持针身法

4、持针身法  用拇、食两指捏一棉球,裹针身近针尖的末端部分,对准穴位,用力将针迅速刺入皮肤。(图2-17)

 

 

 

 

 

 
5、两手持针法 用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柄,左手拇、食两指握固针体末端,稍留出针尖1~2分许。(图2-18)适于长针、芒针操持。双手配合持针,可防止长针弯曲,减少进针疼痛。

 

 

 

 

 

 

图2-18两手持针法

(二)临床应用

1、保持针体端直坚挺 应用以上诸法持针,可保持针体端直,避免进针与行针过程中针体弯曲。

2.有助于指力深透  各钟持针法如应用得当,有助于术者灵活利用自己的指、掌、腕力,通过针体到达针尖,从而使针尖易于透皮,并透达至穴位深层以激发经气。

3、掌握针刺操作的刺激量和针刺的方向深浅  有经验的针灸师可通过持针之刺手,体察针刺方向、深浅及有效刺激量,尤其是针下如鱼吞饵的得气感。

(三)注意事项

1、持针必须端正安静  刺手持针,进针前要调神定息,进针时宜心、手配合,进针后仍须全神贯注,如此才能达到针刺有效的目的。

2、持针必须正指直刺  刺手持针宜将针柄(或针体)固定,以保持针体端直坚挺,不致弯曲、歪斜。

二、押手法

押手法,是术者用手按压、循摄穴位皮肤和相关经脉,以协同刺手进针行针的方法。临床常用左手按压爪切穴位,称为押手。针刺时押手的正确运用,有揣穴定位、爪切固定、减轻疼痛、激发经气等实用意义。《灵枢·九针十二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难经·七十八难》:“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都说明了押手应用在针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操作方法

押手一般可分为指按和掌按两法,常用左手按压、爪切。也有用右手为押手者。

1、指按法 进针时用左手手指按压的方法。

(1)单指押手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定穴后,用指尖按压、爪切穴位。适用于一般情况。

(2)双指押手法:用左手拇指、食指按住穴位两侧,并向外用力将皮肤撑开,以固定穴位,便于进针。适用于肌肉松弛、肥厚处的穴位,和长针深刺。

2、掌按法  用左手手掌按压穴位左下方,以固定穴位、协同进针的方法。

左手掌位于穴位左下方,拇、食指位于穴位上下,绷紧皮肤,固定穴位,其余三指自然屈曲或伸开放平,尽量扩大与皮肤接触的面积。进针时,可用其余三指在穴位周围等处频频爪刮、轻弹,或用力点按。押手与刺手同时用力向下,在双手配合下,针尖随之迅速透皮。

(二)临床应用

1、揣穴定位 临床常用左手揣穴,取定腧穴的部位,或两手配合分拨、摇动、旋转、循按,使穴位显露,并避免刺入肌腱、血管、关节骨骼等处而造成损伤。见揣穴法。

2、减轻进针疼痛 用左手指爪切或手掌按压穴位,或在进针时按揉穴位,使局部感觉减退,可减轻针刺疼痛,甚而达到无痛。窦汉卿《标幽赋》:“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双手配合,是无痛进针的重要方法之一。

3、辨别得气 进针之前用左手揣揉按压穴位,或在进针后用左手循摄穴位相关经脉,可激发经气,迅速获得针感,如左手指下有如动脉搏动一样的感觉,即是气至的征象。许多有经验的针灸医生,都通过手指触觉来体会“气至”感应,如穴位肌肉有抽动、跳动感等。

4、减轻组织损伤 临床正确应用押手,固定穴位,可协同掌握针刺方向和深浅,防止因手法过强而引起的肌肉挛缩和局部出血,从而减轻组织损伤所引起的疼痛,避免滞针、弯针、折针等意外情况的发生。

(三)注意事项

1、一般情况下,应双手协同进针,左手按穴,右手持针刺入。如左右手同时持针操作,可用左右手的小指或无名指按压穴位,以代替押手。

2、押手用力宜与刺手配合,适度而施。或双手同时用力下压,或左手稍稍放松、右手持针向下刺,总以方便进针为原则。

三、进针法

又称下针法,是将毫针刺入腧穴皮下的技术方法。临床常用的进针法,有双手、单手、管针三类。如从进针速度而言,又有快速进针与缓慢进针的区别。不论哪一种进针法,其关键在于根据腧穴部位的解剖特点,选择合适的毫针,并重视“治神”和进针的配合,以达到无痛或微痛的进针。

(一)操作方法

1、双手进针法 即左手按压爪切,右手持针刺入,双手配合进针的操作方法。

(1)爪切进针法:又称指切进针法,临床最为常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掐切固定针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穴位。(图2-19)

(2)夹持进针法:多用于3寸以上长针。左手拇、食指捏持针体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食指持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迅速将针刺人皮下,直至所要求的深度。(图2-20)

(3)舒张进针法:左手五指平伸,食、中指分张置于穴位两旁以固定皮肤,右手持针从左手食、中指之间刺入穴位。行针时,左手中、食指可夹持针体,防止弯曲。(图2-21)此法适于长针深刺。对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处,用左手拇、食指向两侧用力,绷紧皮肤,以利进针,多用于腹部穴位的进针。(图2-22)

(4)提捏进针法:左手拇、食指按着针穴两旁皮肤,将皮肤轻轻提捏起,右手持针从提起部的上端刺入。(图2-23)此法多用于皮肉浅薄处,如面部穴位的进针。

 

 

 

 

 

 

 

 

 

 

 

 

 
 

 

 

 

 

 


图2-19爪切进针法  图2-20夹持进针法

 

 

 

 

 

 

 

 

 

 

 

 

 

 
 

 

 

 

 

 


图2-21舒张进针法图2-22舒张进针法

 

 

 

 

 

 

 
 

 

 

 

 

 


图2-23提捏进针法:

2、单手进针法  用右手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图2-24)此法三指两用,在双穴同进针时尤为适宜。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3、管针进针法  将针先插入用玻璃、塑料或金属制成的比针短3分左右的小针管内,放在穴位皮肤上;左手压紧针管,右手食指对准针柄一击,使针尖迅速刺入皮肤;然后将针管去掉,再将针刺入穴内。(图2-25)此法进针不痛,多用于儿童和惧针者。也有用安装弹簧的特制进针器进针者。

 

 

 

 

 

 

 

 

 

 

 

 

 

 

 

 

 

 

图2-24单手进针法 图2-25管针进针法

4、快速进针法  除上述爪切进针、夹持进针、管针进针之外,还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快速刺入。

(1)插入速刺法:术者用右手拇、食指捏住针体下端,留出针尖2、3分,在穴位上,利用腕力和指力快速将针尖刺入皮肤。

(2)弹入速刺法:左手持针体,留出针尖2、3分,对准穴位;右手拇指在前、食指在后,呈待发之弩状对准针尾弹击,使针急速刺入皮下。可用于2寸以下的毫针,对易晕针者和小儿尤宜。

5、缓慢进针法  原则上进针宜迅速透皮而无痛,但对于一些特殊部位仍宜缓慢进针。

(1)缓慢捻进法:左手单指爪切或双指舒张押手,右手持针稍用压力,轻微而缓慢地以小于90°角的手法,均匀捻转针柄,边捻边进,使针体垂直于皮肤,渐次捻入皮内。进针时,不要用力太猛,捻转角度不可太大。

(2)压针缓进法:右手拇、食指持针柄,中指指腹抵住针体,用腕力和指力,缓慢将针匀速压入穴位皮内。针刺入皮内后,不改变针向,如遇有明显阻力或患者有异常感觉时,应停止进针。进针后不施捻转、提插手法。适用于眼区穴位及天突穴等。

(二)临床应用

进针法的合理应用,旨在刺入部位正确,透皮无痛或微痛,迅速取得针感。为此,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应用相应的进针法,可达到上述目的。

1、针具长度  2寸以下的毫针,可采取爪切进针、单手进针和快速进针。2.5寸以上的毫针,如宜采取夹持进针、缓慢捻进等法。

2、患者体质  小儿和容易晕针者,宜采用管针进针法;成人和针感迟钝者,则可采用其他各种进针法。

3、腧穴部位  腹部穴及肌肉松弛处宜用舒张进针法,面部穴及肌肉浅薄处宜用提捏进针法,眼眶穴及一些特殊穴位(天突)则宜用压针缓进法。

目前,临床较常用的是爪切进针、快速插入和缓慢捻进法。

   (三)注意事项

1、进针必须持针稳,取穴准,动作轻,进针快(个别亦须慢)。

2、进针必须手法熟练,指、腕、掌用力均匀。在双手进针时,押手爪切按压,刺手持针刺入,相互配合。

3、进针前要对病人作好安慰工作,要求医患双方配合,进针时病人体位合适,切莫随意变动。

4、进针时可配合咳嗽、呼吸等法,以减轻进针疼痛。随咳下针,还可激发经气。如针刺头额等痛觉敏感处,可屏息以缓痛。

四、针刺角度和方向

在进针和行针过程中,合理选择进针角度,及时调整针刺方向,以避免进针疼痛和组织损伤,是获得、维持与加强针感的方法。

(一)操作方法

1、进针角度  指进针时可根据腧穴部位特点与针刺要求,合理选择针体与表皮所形成角度。一般分为直刺、斜刺和横刺三种。(图2-26)

 

 

 

 

 

 
 

 

 

 

 

 

 

图2-26针刺角度

(1)直刺法:将针体垂直刺入皮肤,针体与皮肤呈如90°角。适用于大多数穴位,浅刺与深刺均可。

(2)斜刺法:将针体与皮肤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皮肤。适用于骨骼边缘和不宜深刺者,如需避开血管、肌腱时也可用此法。

(3)横刺法:又称沿皮刺、平刺或卧针法。沿皮下进针,横刺腧穴,使针体与皮肤呈15°角左右,针体几乎贴近皮肤。适用于头面、胸背及皮肉浅薄处。

 2、针向调整  针刺入穴位后,根据针感强弱及其传导方向等情况,及时提退针、调整针向以激发经气的方法。

(1)针向催气法:在针刺入穴内一定深度,行针仍不得气,或针感尚未达到要求时,可提针至浅层,改变针向,再度刺入穴位深层。

(2)针向行气法:行针得气后,为促使针感传导、控制感传方向,可搬倒针体、调整针向,使针尖对准病所(或欲传导之方向),再次刺入或按针不动。常配合摇、努、循、摄等辅助手法应用。

(二)临床应用

1、保证针刺安全,避免针刺疼痛  针刺时根据不同穴位组织结构与生理特点,严格掌握进针角度和针刺方向,可避免针刺疼痛和组织损伤。如肺俞、风门宜微斜向脊柱直刺5分至1寸,或沿皮刺,不可深刺,以免损伤肺脏。哑门穴宜对准口部、耳垂水平进针,直刺1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延髓损伤。

2、通经导气 采取适当针刺方向,将针尖对准病所,再施行各种手法如循、摄、弹、摇、搓、捻转、按压关闭等,可促使经气运行,达到气至病所的目的。在得气基础上,针尖向上可使气上行,针尖向下可使气下行,往往较单纯应用循、摄等法为佳。

3、有效地发挥腧穴治疗作用  通过不同针向的针刺,可达到不同的针感,从而扩大腧穴主治范围,发挥其治疗作用。

 (三)注意事项

1、要根据施术部位、腧穴特点、病情需要、患者体质、形体胖瘦等具体情况决定,选择合适的角度进针。

2、针刺方向要以能否得气为准则。不得气时要调整方向,使气速至;得气后则应固定针向,守气调气。

五、针刺深浅

针刺深浅,是根据腧穴部位特点和病情需要,在针刺得气取得疗效前提下,结合患者体质、针刺时令等因素,正确掌握针刺深度的方法。

《素问·刺要论》云:“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有至理,无过其道。”说明针刺深浅当因病而施。在《甲乙经》卷三中,有342穴针刺深度的记述,后世诸家大多以此为据。近代以来,各穴针刺深度大多有增无减。但必须指出,针刺深浅应该正确掌握,以确保安全而取得针感为原则。

(一)操作方法

1、依据腧穴部位定深浅  一般肌肉浅薄,内有重要脏器处宜浅刺;肌肉丰厚之处宜深刺。如头面、胸背部及四肢末端腧穴当浅刺,腰背、四肢、腹部穴位可适当深刺。即“穴浅则浅刺,穴深则深刺”之谓。

2、依据疾病性质定深浅  热证、虚证宜浅刺,寒证、实证宜深刺。如《灵枢·终始》篇说:“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灵枢·根结》篇说:“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表证,可浅刺以宣散;里证,宜深刺以调气等。总之,应依据疾病证候之性质来选择针刺深浅。

3、依据疾病部位定深浅  一般病在表、在肌肤宜浅刺,在里、在筋骨、脏腑宜深刺。故《素问·刺齐论》说:“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

4、依据体质定深浅  一般肥胖、强壮、肌肉发达者,宜深刺;消瘦、虚弱、肌肉脆薄者,宜浅刺。成人深刺,婴儿浅刺。故《灵枢·终始》篇说:“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

  5、依据时令定深浅  一般是“春夏宜刺浅,秋冬宜刺深。”《灵枢·终始》篇说:“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

6、依据得气与补泻要求定深浅  针刺后浅部不得气,宜插针至深部以催气;深部不得气,宜提针至浅部以引气。有些补泻方法要求,先浅后深,或先深后浅,此时应依据补泻要求定针刺深浅。

(二)临床应用

1、深浅刺法  根据病变深浅,分别采用浅刺与深刺,以治皮、脉、肉、筋、骨之疾。浅刺如毛刺、半刺、浮刺,深刺如输刺、短刺等。临床上可灵活选择针具,浅刺用短毫针和皮肤针,深刺用较长的毫针、芒针等。

  2、深浅补泻  补法从卫分(浅层)候气,泻法从营分(深层)候气。补法由浅层逐渐深入,三部进针,一部退针;泻法由深层逐渐退出,一部进针,三部退针,是为徐疾补泻。

3、取穴处方  浅刺取穴宜多,可反复多行捻转,适用于病变后期、正气不足者;深刺取穴宜少,中病即止,注意掌握深度,勿目提插捻转,适用于病变进行期,邪气炽盛者。

(三)注意事项

1、针刺深浅应以得气为准,并根据治疗要求,结合针刺方向和手法操作来掌握。

2、针刺深浅应确保安全,在各穴深浅分寸的标准范围内掌握。如确需深刺并超过界定范围者,必须认真仔细地体察针下感觉,在充分掌握局部解剖特点的前提下进行操作,以免损伤重要脏器、血管、神经等组织。

3、针刺深浅以病位深浅、病证虚实寒热为关键,病深则深刺,病浅则浅刺,以免犯“虚虚实实”之戒。

 

六、提插法

提插是针刺过程中行针的一种基本手法,提插法包括上提和下插两个动作,即针体在腧穴空间上下的运动。《灵枢·官能》篇有“伸”和“推”的方法,但尚未述及提插之名。实际上,伸就是提,推就是插。提插法又称为提按法,琼瑶真人《琼瑶神书》就有“提提、按按”之称。提针和插针两者相对,一上一下,是进针达到一定深度后,在所要求的层次或幅度内反复操作的手法,与分层进退针不可混淆。

(一)操作方法

进针后,将针从浅层插至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前者为下插,又为按、推;后者为上提,又称伸、引。下插与上提的幅度、速度相同,均不分层操作,如此一上一下均匀的提插动作,是为提插法。(图2-27)

 

 

 

 

 

 
 

 

 

 

 

 

 


图2-27提插法

 

提插幅度大(3~5分),频率大(120~160次/分钟),针感即强;反之,提插幅度小(1~2分),频率小(60~80次/分钟),针感相对较弱。因此,需根据病人体质、年龄与腧穴部位深浅,乃至病情缓急轻重,接受针刺的次数(初诊、复诊),而逐步调节提插的幅度与频率。

(二)临床应用

1、催气 针刺未得气,可用提插、捻转结合,促使气至。单独运用提插手法,也有催气作用。

2、行气 在针刺得气基础上,针体在1分左右范围内连续均匀提插,可使针感扩散。《针灸大成》说:“徐推其针气自往,微引其针气自来。”即指提插可以行气,可使针感扩散,甚至循经感传、气至病所。提插亦可配合呼吸,如此则激发经气的作用更加明显。

(三)注意事项

1、提插作为基本手法时,指力要均匀,提插幅度一般以3~5分为宜,不可过大。同时频率也不宜过大。

2、提插又称提按。提并不是要拔针外出,与出针不同。插,也不是使针直入,仅是按插针体,使其向内。

3、肌肉菲薄的穴位,用提插宜慎,一般可用捻转法代替。

七、捻转法

捻转法,是拇、食指持针,捻动针体使针左右均匀旋转的手法。作为一种基本手法,《灵枢·官能》篇说:“切而转之”,“微旋而徐推之”。其中的旋和转,即指捻转针体的动作。本法临床应用广泛,除捻转可以进针之外,还可配合提插以催气,配合针向与呼吸以行气。

(一)操作方法

作为基本手法的捻转,即针体进入穴位一定深度以后,用拇指和食指持针,并用中指微抵针体,通过拇、食指来回旋转捻动,反复交替而使针体捻转。(图2-28)

  捻转时,拇指与食指必须均匀用力,其幅度与频率可因人而异。患者体弱、对针刺敏感者,捻转幅度小(180°),频率小(60~80次/分钟);患者体强,对针刺不太敏感者,捻转幅度大(360°),频率大(120~160次/分钟)。

 

 

 

 

 

 

 

 

 

 

 

图2-28捻转法

 

(二)临床应用

1、进针 捻转进针是临床常用的方法,一般可用轻微、缓慢、幅度小于90°的捻转手法进针。详见进针法。

2、催气 针刺至一定深度,病人尚未得气时,可将针上下均匀地提插,并左右来回地作小幅度的捻转,如此反复多次,可促使针下得气,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催气法。

3、行气 配合针刺方向行气,出现针刺感应且循经传导时,将针体连续捻转,幅度稍大时,使针下有紧张感,往往可促使针感进一步循针尖方向扩散,甚至达到“气至病所”的效果。

4、针感保留与消减  将出针时,用力持针向一个方向捻针,然后迅速出针。可使针感保留。针感保留的强弱程度及时间长短,与用力、捻转幅度有关。如将出针时,针感过强、患者难以忍受,术者可用极轻微的指力持针,均匀反复捻转针体,针感即可迅速减轻或消失。

(三)注意事项

1、以拇指和食指末节的指腹部来回捻转。

2、捻转的幅度一般掌握在180°左右,最大限度也应控制在360°以内。具体情况须根据治疗目的,病人体质及耐受度而定。

3、捻转时,切忌单向连续转动,否则针体容易牵缠肌纤维,使病人感到局部疼痛,并造成出针时的困难。

4、捻转手法应轻快自然,有连续交替性,不要在左转与右转之间有停顿。

八、导气法和平补平泻

导气法,出《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导,有引导之义。导气之旨,在于引导脏腑经络清浊相干之气,恢复正常的阴阳平衡状态。

今人论平补平泻,云:进针后“再作均匀地提插捻针,使针下得气,然后根据情况,将针退出体外,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虚实不太显著或虚实兼有的病证。”(《针灸学讲义》,上海科技出版社,1964)实际上,这种以得气为度的手法,不具有补泻作用,手法平和,也应属本法范畴。

(一)操作方法

1、导气法  根据从阳引阴、从卫取气,从阴引阳、从营置气的原则,在进针得气后作导气手法。由浅层徐徐进插入深层,再从深层徐徐提退至浅层;或由深层徐徐提退针至浅层,再从浅层徐徐进插入至深层。每1次需时3~4分钟,为导气1度。可反复行针3~5度。每度导气可留针3~5分钟后,再行下一度导气手法,也可连续操作。待导气完毕后,留针20~30分钟。

2、平补平泻法  进针至穴位一定深度,用缓慢的速度,均匀平和用力,边捻转、边提插,上提与下插、左转与右转的用力、幅度、频率相等,并注意捻转角度要在90°至180°之间,提插幅度尽量要小,从而使针下得气,留针20~30分钟,再缓慢平和地将针渐渐退出。

   (二)临床应用

1、催气、守气  如针刺未得气时,可用本法催气,促使得气;如已得气时,可用以维持与保留针感。

2、适应病症  本法可用于虚实不太明显或虚实相兼的病症。如郁证、瘿病、慢性喉痹癫病脏躁遗精等。尤其适于清浊相干、气乱于脏腑经络的病症,如胸痹、咳嗽、脘痞、胀满、痹证等。

(三)注意事项

1、导气法操作的全过程,术者必须全神贯注,用力均匀,进、退针的方向和每度导气的针刺深度要保持一致。注意“徐入徐出”,提针与插针的时间相等,用力均匀,速度缓慢,始终如一。不同于徐疾补泻(进针、退针两者时间不等),也不同于提插补泻(提针、插针用力大小不等,速度有快慢之分)。

2、平补平泻法手法平和,有连续性,务使针感舒适,不宜过强。

3、根据不同情况决定留针时间长短,一般可留针20~30分钟。

九、留针法

  留针法,是针刺得气以后,将针体留置穴内,让它停留一段时间后,再予出针的方法。临床可分为静留针法和动留针法两种,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不同而分别使用。此外,还有不少病人并不适宜留针,有的留针反而会影响疗效。因此,对是否需要留针,以及留针时间的长短,都必须辨证而施,不可机械。

对于留针法的应用,承淡安《中国针灸学》分为置针术和间歇术,前者即静留针法,后者即动留针法。他认为,置针术可抑制镇静,间歇术则以兴奋为目的。

(一)操作方法

根据留针期间是否间歇行针,可分为以下两类方法施用。

1、静留针法 针刺入穴内,让其安静自然地留置一段时间,其间不施行任何针刺手法。《素问·离合真邪论》:“静以久留”,即是此例。静留针法,又可根据病证情况的不同,分别采取短时间静留针和长时间静留针法。短时间静留针法,可静留针20~30分钟;长时间静留针法,可静留针几小时,甚而几十小时,现代大多用皮内针埋植代替。

2、动留针法  将针刺入穴内,得气后仍留置一段时间,其间间歇行针,施以各种手法。短时间动留针法,可留针20~30分钟,其间行针1~3次;长时间动留针法,可留针几小时,甚而几十小时,每10~30分钟行针1次,在症状发作时尤当及时行针,加强刺激量。

(二)临床应用

1、候气  进针至穴内一定深度后,可静以留针,以候气至。《素问·离合真邪论》:“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就是这种候气法。候气时,可以采用静留针,也可采用捻转、提插结合以催其气至。

2、守气和行气 留针期间静而留之,保持针体在穴内深度不变,或手持针柄运气于指下,并治神调息,以维持针感,是为守气之法。留针期间,调整针刺方向与深浅,或采用相应的手法间歇行针,加强针感,促使针感循经传导,是为行气之法。

3、留针应根据病症情况而施用  急性病症或慢性病急性发作,如急性菌痢、急腹症、哮喘和坐骨神经痛等症状发作时,宜长时间动留针法。慢性病患者一般采用静留针法,体弱不耐针刺者可短时间静留针,顽固性病症可采取长时间静留针法。头针、耳针或远道刺、巨刺时,留针期间可配合病所运动、导引、按摩诸法。正气不虚、症状不显著者,常采用短时间动留针法。

4、留针应根据病证性质而施  里证、阴证、寒证宜久留针,表证、阳证、热证宜短时间留针,甚而不留针。留针还必须因人、因时制宜。婴幼儿不宜留针,可浅刺、疾刺;老人、体虚者可短时间留针;青壮年则可留针时间适当延长。春夏季留针宜短,秋冬季则留针时间可适当长些。

5、留针应根据患者针感来掌握  针感显著、气至病所者,或对针刺不能耐受者,宜短时间留针,甚而不予留针。针感不显、感应迟钝,或对针刺有较强耐受性者,可采用长时间留针或间歇行针。

(三)注意事项

1、留针应根据治疗要求正确使用  针刺已达到治疗目的,所谓“中病”者,如仍留针不去则会损伤正气。如针刺未到达治疗目的,留针时间过短,又易造成邪气滞留、病情反复等不良后果。

2、留针要保持适合环境  一般而言,留针大多采取患者卧位的姿势,病人应保持体位舒适平稳,避免乱动、乱碰,以免滞针、弯针、折针等。留针时,诊室要保持安静,空气要保持清新,气氛良好,以免影响病人情绪。冬春寒冷季节,留针时要保持室内温度,对虚寒者尤须覆盖衣被以保暖。

八、出针法

  出针是毫针技术操作过程的最后步骤,是针刺达到要求后将针取出的方法。在临床上,出针法应根据病证虚实、患者体质、针刺深浅和腧穴特点等具体情况正确施行,否则会影响疗效,甚而引起出血、血肿、针刺后遗感等不良后果。

《金针赋》说:“出针贵缓,太急伤气。”《医经小学》说:“出针不可猛出,必须作三四次,徐徐转而出之则无血,若猛出必见血也。”《针灸大成》:“凡持针欲出之时,待针下气缓不沉紧,便觉轻滑,用指捻针,如拔虎尾之状也。”都强调指出,出针不可草率从事,否则容易耗伤气血,影响疗效。

(一)操作方法

  出针前,稍捻针柄,待针下轻松滑利时方可出针。出针时,左手持一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或夹持针体底部),右手拇、食指持针柄,捻针退出皮肤。出针后,一般宜用棉球按压按针孔,以防出血。

如左右手同时出针时,可用左手或右手拇、食指捻动针柄,轻轻提针外出,中指则按住针孔旁的皮肤,略施力按摩或按压不动,以免肌肉随针牵起,再逐步或一次外提。

(二)临床应用

在临床上,出针法应根据病证虚实、病情缓急等情况正确施行。

虚证宜徐出针而疾按针孔,为补法;实证宜疾出针而徐按针孔(或不按针孔),为泻法。详见开阖补泻法。

(三)注意事项

1、出针前应注意针下感觉  —般而言,只有在针下感觉松动滑利时,方可出针。如针下沉紧,推之不动,按之不移,多为邪气未退,或真气未至,或肌肉缠针产生滞针现象。此时不可出针,宜留针以候邪气退、真气至,或循、切经络腧穴周围,使气血宣散。滞针者可在针旁5分处再进一针,或左右前后各进一针,分别摇动捻转,使肌肉松弛,再逐步将针退出。必须注意的是,此时退针宜缓,退出些许,留针片刻,不得猛浪,以免折针、弯针。

2、出针时应注意用力轻巧  不论是快速出针,还是缓慢出针,都应柔和、轻巧、均匀捻动针柄,将针取出。如遇有阻力,宜稍停后再按一般方法施术。如用力过猛,往往会引起疼痛、出血及针刺后退感。

3、头、目等部位应注意针孔按压  对于头皮、眼眶等易出血的部位,出针时尤其要注意缓缓而行,同时左手要用力按压针孔,出针后尤须用干棉球按压较长时间,以免出血或血肿。对于留针时间较长的,出针后亦应着力按压针孔。

4、出针当重视先后顺序  一般而言,出针应按“先上后下、先内后外”的顺序进行。也就是说,先取上部的针,后取下部的针;先取医生一侧的针,后取另一侧的针。

5、针刺后遗感的处理  出针后,如针孔局部或循经上下胀、痛、麻木而难以忍受者,可用一手指轻微按揉手背二、三掌骨间、指掌关节上1寸处片刻,或针刺之,即可使其消减。此外,亦可在腧穴四周进行按摩,或循经上下推、按、敲、剁,以消减其不适针感。

6、出针后患者须稍事休息  出针后不必急于让患者离去,应稍事休息,待气息调匀、情绪稳定后方离去。有的人出针后不久会出现晕针,有的人出针后无局部出血或血肿,但过了片刻可能出血、血肿,因此出针后令患者休息,并严密观察,可防止意外发生。

 

习 题

一、填空题

 

 

 

《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

留针法,临床可分为静留针法和动留针法两种,

短时间静留针法,可静留针20~30分钟;长时间静留针法,可静留针几小时,甚而几十小时,

短时间动留针法,可留针20~30分钟,其间行针1~3次;长时间动留针法,可留针几小时,甚而几十小时,每10~30分钟行针1次

 

二、简答题什么是静留针

1、持针时必须注意那些事项?

2、什么是押手法?

3、  什么是导气法?

4、  什么是平补平泻法?

5、什么是静留针法?

6、什么是动留针法?

 7、简述留针的注意事项

8、简述出针的操作方法。

 

 

三、问答题

3、试述捻转法的注意事项。

4、试述留针法的临床应用。

5、试述出针法的注意事项。

 

答 案

一、填空题

二、简答题

1、持针时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1)持针必须端正安静  刺手持针,进针前要调神定息,进针时宜心、手配合,进针后仍须全神贯注,如此才能达到针刺有效的目的。

(2)持针必须正指直刺  刺手持针宜将针柄(或针体)固定,以保持针体端直坚挺,不致弯曲、歪斜。

2、押手法是术者用手按压、循摄穴位皮肤和相关经脉,以协同刺手进针行针的方法。临床常用左手按压爪切穴位,称为押手。

3、导气法,出《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导,有引导之义。导气之旨,在于引导脏腑经络清浊相干之气,恢复正常的阴阳平衡状态。

4、平补平泻法 :进针后作均匀地提插捻针,使针下得气,然后根据情况,将针退出体外,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虚实不太显著或虚实兼有的病证。这种以得气为度的手法,不具有补泻作用,手法平和。

5、静留针法: 针刺入穴内,让其安静自然地留置一段时间,其间不施行任何针刺手法。静留针法,又可根据病证情况的不同,分别采取短时间静留针和长时间静留针法。短时间静留针法,可静留针20~30分钟;长时间静留针法,可静留针几小时,甚而几十小时,现代大多用皮内针埋植代替。

6、动留针法 : 将针刺入穴内,得气后仍留置一段时间,其间间歇行针,施以各种手法。短时间动留针法,可留针20~30分钟,其间行针1~3次;长时间动留针法,可留针几小时,甚而几十小时,每10~30分钟行针1次,在症状发作时尤当及时行针,加强刺激量。

7、简述留针的注意事项

(1)留针应根据治疗要求正确使用  针刺已达到治疗目的,所谓“中病”者,如仍留针不去则会损伤正气。如针刺未到达治疗目的,留针时间过短,又易造成邪气滞留、病情反复等不良后果。

(2)留针要保持适合环境  一般而言,留针大多采取患者卧位的姿势,病人应保持体位舒适平稳,避免乱动、乱碰,以免滞针、弯针、折针等。留针时,诊室要保持安静,空气要保持清新,气氛良好,以免影响病人情绪。冬春寒冷季节,留针时要保持室内温度,对虚寒者尤须覆盖衣被以保暖。

8、简述出针的操作方法。

  出针前,稍捻针柄,待针下轻松滑利时方可出针。出针时,左手持一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或夹持针体底部),右手拇、食指持针柄,捻针退出皮肤。出针后,一般宜用棉球按压按针孔,以防出血。

 

三、问答题

 

3、试述捻转法的注意事项

(1)以拇指和食指末节的指腹部来回捻转。

(2)捻转的幅度一般掌握在180°左右,最大限度也应控制在360°以内。具体情况须根据治疗目的,病人体质及耐受度而定。

(3)捻转时,切忌单向连续转动,否则针体容易牵缠肌纤维,使病人感到局部疼痛,并造成出针时的困难。

(4)捻转手法应轻快自然,有连续交替性,不要在左转与右转之间有停顿。

4、试述留针法的临床应用。

(1)候气  进针至穴内一定深度后,可静以留针,以候气至。《素问·离合真邪论》:“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就是这种候气法。候气时,可以采用静留针,也可采用捻转、提插结合以催其气至。

   (2)守气和行气  留针期间静而留之,保持针体在穴内深度不变,或手持针柄运气于指下,并治神调息,以维持针感。留针期间,调整针刺方向与深浅,或采用相应的手法间歇行针,加强针感,促使针感循经传导。

(3)留针应根据病症情况而施用  急性病症或慢性病急性发作,长时间动留针法。慢性病患者一般采用静留针法,体弱不耐针刺者可短时间静留针,顽固性病症可采取长时间静留针法。正气不虚、症状不显著者,常采用短时间动留针法。

(4)留针应根据病证性质而施  里证、阴证、寒证宜久留针,表证、阳证、热证宜短时间留针,甚而不留针。留针还必须因人、因时制宜。婴幼儿不宜留针,可浅刺、疾刺;老人、体虚者可短时间留针;青壮年则可留针时间适当延长。春夏季留针宜短,秋冬季则留针时间可适当长些。

(5)留针应根据患者针感来掌握  针感显著、气至病所者,或对针刺不能耐受者,宜短时间留针,甚而不予留针。针感不显、感应迟钝,或对针刺有较强耐受性者,可采用长时间留针或间歇行针。

5、试述出针法的注意事项。

(1)—般而言,只有在针下感觉松动滑利时,方可出针。如针下沉紧,推之不动,按之不移,多为邪气未退,或真气未至,或肌肉缠针产生滞针现象。此时不可出针,宜留针或循、切经络腧穴周围,使气血宣散。必须注意的是,此时退针宜缓,退出些许,留针片刻,不得猛浪,以免折针、弯针。

(2)不论是快速出针,还是缓慢出针,都应柔和、轻巧、均匀捻动针柄,将针取出。如遇有阻力,宜稍停后再按一般方法施术。如用力过猛,往往会引起疼痛、出血及针刺后退感。

    (3) 对于头皮、眼眶等易出血的部位,出针时尤其要注意缓缓而行,同时左手要用力按压针孔,出针后尤须用干棉球按压较长时间,以免出血或血肿。对于留针时间较长的,出针后亦应着力按压针孔。

(4)一般而言,出针应按“先上后下、先内后外”的顺序进行。也就是说,先取上部的针,后取下部的针;先取医生一侧的针,后取另一侧的针。

(5)出针后,如针孔局部或循经上下胀、痛、麻木而难以忍受者,可用一手指轻微按揉手背二、三掌骨间、指掌关节上1寸处片刻,或针刺之,即可使其消减。此外,亦可在腧穴四周进行按摩,或循经上下推、按、敲、剁,以消减其不适针感。

(6) 出针后不必急于让患者离去,应稍事休息,待气息调匀、情绪稳定后方离去。有的人出针后不久会出现晕针,有的人出针后无局部出血或血肿,但过了片刻可能出血、血肿,因此出针后令患者休息,并严密观察,可防止意外发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