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搜索更多精品课程:
热 门:外科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肤性病学骨科学全科医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影像药 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生物技术制药生药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卫生毒理学检 验:理化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护 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 社区护理五官护理护理学内科护理护理管理学中 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口 腔: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组织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医用化学其 它:人体解剖学卫生统计学人体寄生虫学仪器分析健康评估流行病学临床麻醉学社会心理学康复医学法医学核医学危重病学中国医史学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生理学 > 广州医科大学 > 正文:生理学电子教材:第六章 消化系统
    

生理学-电子教材:第六章 消化系统

生理学:电子教材 第六章 消化系统:第六章消化和吸收第一节概述消化系统消化道消化腺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小分子的过程消化方式机械消化:磨啐、混合、推进化学消化:分解吸收:食物经消化后,透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或淋巴循环的过程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一)一般特性1.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2.自动节律性3.紧张性4.富有伸展性5.对化学,温度和机械牵扯敏感(二)电生理特性1.静息电位: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第一节 概述

消化系统 消化道
   消化腺

消化: 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小分子的过程

消化方式 机械消化:磨啐、 混合、推进

化学消化:分解 吸收: 食物经消化后,透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 或淋巴循环的过程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一)   一般特性

1.  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

2.  自动节律性

3.  紧张性

4.  富有伸展性

5.  对化学,温度和机械牵扯敏感

(二)   电生理特性

1.  静息电位: 主要K+外流

2.  慢波电位 (基本的电节律): 周期性生电钠泵的活动

3.  动作电位: Ca2+内流

二、消化腺的分泌

(一)成分: 水、无机物、有机物

(二)消化液的主要功能:水解、稀释食物; 改变PH; 保护粘膜

(三)分泌过程 从细胞周围摄取原料→ 合成分泌物→ 通过出胞作用排出

三、胃肠道的神经支配及作用

(一)内在神经系统 1. 组成: 肌间神经丛、 粘膜下神经丛

 2. 作用: 整合系统

(二)外来神经系统

1. 交感神经: 去甲肾®胃肠道运动、 分泌

2. 副交感神经: Ach ®运动、 分泌、激素释放 肽类物质®抑制

四、消化道的内分泌系统

胃肠激素(gastrointestinal hormone)

概念:由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统 称为胃肠道激素。

(一)胃肠的内分泌细胞的特点

1. 开放型细胞 2. 闭合型细胞3. APUD细胞国家医学考试网   内分泌 旁分泌

(二)胃肠激素的作用

1. 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

2. 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 抑胃肽→胰岛素

3. 营养作用(trophicaction): 一些胃肠道激素具有刺激消化道组织的 代谢和促进生长的作用。

(三)脑-肠肽 (brain-gut peptide ) 概念:在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内双重分布的肽称“脑-肠肽 ”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一、唾液及其作用

(一) 性质和成分

1. 性质:PH6.6~7.1 ,低渗液体

2. 成分 水(99%)、 无机物(钠钾 钙等)、 有机物(粘蛋白、球蛋白、 aa、酶)

(二)作用

1.湿润、溶解 2.分解淀粉麦芽糖 3. 清洁和保护口腔4. 杀菌 5. 排泄作用(,汞,碘)

(三www.med126.com/wszg/)唾液分泌的调节

神经反射性调节: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望梅止渴” )

中枢: 初级中枢®延髓 高级中枢®下丘脑、大脑皮层

传入神经:舌神经、鼓索神经、舌咽迷走神经

传出神经:副交感神经® Ach ®量多、稀薄

交感神经® 唾液分泌­ (量少、粘稠) 血管收缩

二、咀嚼 概念: 由咀嚼肌协调,顺序收缩所组成的反射动作
作用:1. 弄碎,与唾液混匀形成食团利于吞咽

2. 反射性引起胃,胰,肝等的活动及胰岛素的分泌,为以后消化创造条件

三、 吞咽

概念:食物从口腔进入胃内的一系列反射动作

分期: 1.口腔® 咽(随意) 2.咽 ® 食管 上端(二关一开) 3.食管®

第三节 胃内消化

一、胃的分泌

外分泌腺:贲门腺 ®分泌粘液;

泌酸腺 壁细胞 ®盐酸; 主细胞 ®胃蛋白酶 粘液颈细胞 ®粘液

幽门腺®碱性液体

内分泌腺  G细胞 ® 胃泌素 D细胞® 生长抑素

(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1.性质: pH 0.9-1.5

2.成分和作用:

(1)盐酸

盐酸排出量:反映胃的分泌能力

盐酸最大排出量

主动分泌

分泌机理: H+来自壁细胞浆内的水, Cl-来自血浆

作用:

杀菌

激活胃蛋白酶原

提供酶作用PH环境

促进胰腺、小肠液和胆汁的分泌

有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2)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原(HCl)→ 胃蛋白酶

作用:水解蛋白质

(3)粘液和碳酸氢盐

主要成分:糖蛋白;碳酸氢根

性质: 较高的粘滞性和形成凝胶

作用: 润滑作用; “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4)内因子 与vitB12结合,促进吸收

(三)   胃液分泌的调节

1.引起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

(1)Ach (2)胃泌素: (3)组胺:(H2受体)

2.消化期的胃液分泌

(1)头期胃液分泌特点: 量多、 酸度高 、消化力强

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迷走神经→ ACh 胃泌素→胃液­

(2)胃期胃液分泌特点:量中等、酸度高、消化力稍弱

扩张胃底、 体感受器 迷走—迷走N; 壁内N丛 →胃液­
食物扩张幽门 G细胞 胃泌素 食物(化学成分)→胃液
­

(3)肠期胃液分泌特点:量少,肠泌酸素 食物扩张、化学 胃泌素 →胃液­

3.胃液分泌的抑制性因素:体液调节

(1)盐酸  :抑制,负反馈
 幽门部pH=1.5→(-)G细胞

十二脂肠 Ph=2.5→(+)促胰液素

球抑胃素

(2)脂肪: 肠抑胃素 

(3)高张溶液:渗透压感受器→ 肠-胃反

抑制性激素

二、胃的运动

(1)  胃运动的主要形式

1.胃的容受性舒张
概念: 咀嚼吞咽时,食物刺激咽、食管感受器通过迷走N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肌肉舒张。
意义: 暂存食物

2.胃的蠕动

概念:胃中部 幽门部(波浪式)

意义:推进、搅拌、混合

3.胃排空

(1)概念 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2)排空的决定因素 动力 直接动力: 胃内压与十二指肠内压压差

原动力:胃运动 幽门本身机能状态

(3)排空意义 适应消化和吸收

(4)影响胃排空的因素

1)胃内促排空因素:
 胃内容物扩张胃 →壁内N丛反射,迷走-迷走反射→ 胃运动

食物成分→ 胃泌素→胃运动

2) 二指肠因素抑制胃排空
量、盐酸 肠-胃反射 脂肪、渗透压 肠抑胃素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一. 胰液的分泌

(一)成分和作用

1.性质 pH7.8-8.4 1-2L/日腺泡C:胰酶导管C  H2O HCO3-

2.成分 和作用

水 无机物 HCO3- (中和胃酸,提供pH) 有机物

淀粉酶:分解淀粉为麦芽糖、葡萄

胰脂肪酶:分解脂肪为甘油和脂肪酸

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 :分解蛋白质

(二)胰腺分泌的调节

1. 神经调节: 条件 迷走 胰腺 非条件 G细胞 特点:水少酶多

2. 体液调节(主要)
1)促胰液素 特点:H2O HCO3-

2)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 特点:胰酶↑

二、胆汁的分泌与排出

(一)  胆汁的性质和成分

1.性质 肝胆汁: pH=7.4 金黄或橘黄 胆囊胆汁:pH=6.8 变深

2.成分 无机物(水,钠、钾、碳酸氢盐)

有机物:胆色素、胆盐、胆固醇、脂肪酸、 卵磷脂 特点:无酶

(二)  胆汁的 作用
 (1) 乳化脂肪,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
 (2) 胆盐与脂肪酸结合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脂肪的吸收
 (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三)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1. 神经因素
 神经反射→迷走神经→胃泌素→ 肝细胞和胆囊→ 胆汁
2. 体液因素作用

(1)胃泌素→肝细胞和胆囊 →胆汁

HCl →促胰液素 →胆汁

(2)促胰液素→胆管系统→ 胆汁

(3)胆囊收缩素(CCK) CCK→ 胆囊收缩,括约肌舒张→ 胆囊胆汁

胆管上皮细胞→ 胆汁

(4)胆盐 经肠-肝循环返回到肝脏的胆盐有刺激肝胆汁分泌的作用

 三、小肠液的分泌

(一)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1.性质:pH 7.6, 1-3L/日。

2.成分: 水、电解质、粘蛋白 脱落上皮C、白C 肠致活酶

3.作用: 稀释、液体交流→有利吸收 激活胰蛋白酶原→有利消化

 (二) 小肠分泌的调节 局部机械 化学刺激→ 壁内N丛→小肠液↑ 胃肠激素→肠液 ↑

四、小肠的运动

(一)小肠的运动形式

1.紧张性收缩 是其他运动形式的基础

2.分节运动: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

意义: 充分混合 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 吸收促进血液和淋回流

3.蠕动以环行肌、纵行肌同时收缩或舒张,把食糜 向 大肠方向推进的运动

意义:推进食糜

(二)小肠运动的调节

1.内在神经丛的调节 (主要)

2.外来神经的作用 副交感→ 运动↑ 交感→ 运动↓

3.体液因素

(四)回括约肌的机能:
 回盲括约肌的作用:

1.防止回肠内容物过快进入大肠,有利于充分消化、 吸收

2.防止大肠内容物反流

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

一、大肠液的分泌
成分:粘液,碳酸氢盐
作用:保护粘液,润滑粪便
调节:残渣局部刺激(交感N, 副交感N)

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一)形式 1.袋状往返运动 2.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 3.蠕动 :集团蠕动

(二)排便  高级中枢(便意)

初级中枢:脊髓腰骶段
 粪便刺激直肠→壁感受器 →初级排便中枢→排便反射

膈N、 肋间N → 隔肌、腹壁肌肉收缩→ 腹内压↑

(三)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四)食物中纤维素对肠功能的影响

第六节 吸收

一、吸收过程概述

部位 口腔:无吸收
胃: 酒精和水
小肠: 吸收主要部位

十二指肠、空肠: 三大营养物
回肠: 胆盐、VitB12

特点:小肠长、吸收面积大

食物已被充分消化

食物在小肠停留时间最长

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

大肠:水、盐

吸收途径:

1. 跨细胞途径
2. 旁细胞途径

吸收机制:

二、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水、无机盐的吸收

1. 钠、水的吸收

2. 铁的吸收 以亚铁的形式主动吸收,VitC、 胃酸可以促 进铁的吸收

3. 钙的吸收 以水溶性的离子状态主动吸收,VitD、 脂肪、酸性环境促进吸收

4. 负离子的吸收

(二)糖、蛋白质的吸收
 形式:单糖 氨基酸(二肽、三肽)
 机制:主动转运,与Na+吸收耦联

(三)脂肪、胆固醇的吸收
 形式:甘油一酯,脂肪酸,胆固醇
 途径:以淋巴为主 机制:胆盐帮助通过静水层

(四)维生素的吸收
 水溶性Vit:扩散, VitB12需内因子参与

脂溶性Vit:胆盐参与

 

(卢佳怡)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